那女的就是一SB愤怒,为什么导演不安排Kaspar或Joosep在最后杀了Kaspar的那个以前的女朋友Thea。
影片最后的那一记黑屏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最后kaspar死没死?
最后那个表情是什么意思,是看见joosep自杀倒下时候的恐惧还是有一种对眼前事物的茫然?
也可能是kaspar和joosep同时扣下扳机而kaspar的枪卡壳了又或者是joosep本就没有给他装上子弹,所以最后joosep才自己数数数的那么用力。
结尾无疑非常的残酷,而更震撼我的是他们在警察来后竟然面无表情提议自杀,Joosep是想活下去,他希望去荷兰学电脑,结束这一切,他有梦想,他有目标活下去。
这个世界怎么对你,你就这么对这个世界,Joosep和Kaspar在动手前他们已经不打算活下去,这个残酷的世界怎么能容的下着两个正常的灵魂?
全一个班的人一起来欺负一个人,真是够决了,他们不是想这么做,而是必须这么做,他们是人有尊严,他们这么也是理所当然,毕竟他们被逼到不想活了,他们必须让自己再次有做人的那种尊严,最后也是正义得到伸张。
当Joosep对kaspar说谢谢你的时候,我想他们想的绝对不是后悔,而是感到解脱。
愿他们的灵魂在天堂里安息,愿他们生活在一个更好的世界
这部电影我对死者没有同情之感,只有对两个开枪学生深深的悲哀。。。。。。。。。。。。。。。。。。。。。。。。。。。。。。。。。。。。。。。。。。。。。。。。。。。。。。。。。。。。。。
。。。。。。。。。。。。。。。。。。。。。。。。。。。。。。。。。。。。。。。。。
..................
这部电影我对死者没有同情之感,只有对两个开枪学生深深的悲哀。。。。。。。。。。。。。。。。。。。。。。。。。。。。。。。。。。。。。。。。。。。。。。。。。。。。。。。。。。。。。。
。。。。。。。。。。。。。。。。。。。。。。。。。。。。。。。。。。。。。。。。。
..................
前面看了一点直接跳到了复仇上,坚持不下去了,有评论说这群人罪不至死,但死不足惜。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应该是死有余辜才对,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想只有拥有相同经历的人才会有那样深刻的恨吧——那种就算过了十年八年再见到也想要冲上去给对方几十个巴掌并破口大骂的恨意,精神上的凌辱有时比身体的摧残更可怕,更甚至比死更可怕,不然他们怎么会哪怕豁出性命也要报复呢,连命都可以不要,可见精神已经坍塌崩溃了。
而那些故意做坏事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如果有人想把这归为教育不足等客观原因,那就把监护人拉出来判罪好了或者其他可以追溯其责任根源的人都拉出来判罪好了,因为总归要有人对那些遭受欺凌甚至虐待的孩子负责任的不是吗,总归要有人承担后果的,这样以后看看那些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等等与之关联的群体还会不会冷淡漠视。
只有当责罚具体到自己身上时,才会有人把这当个事来看,不然校园暴力永不停歇。
前几天刚刚补完,心情不出意料地很沉重。
校园暴力、校园霸凌……也许我该庆幸自己足够中庸,所以一直能牢牢地挤进大多数人的队伍中,不曾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
印象当中好像也有过一次。
那是上高一的时候,有天班级里三四个一直比较不合主流的女生将全班女生叫到花园里。
具体说了些什么不记得了,只记得其中领头的那个女生突然狠狠地甩了班级里另一个女生一个耳光。
真的应该用电光火石之间,我几乎以为自己看错了。
但那一瞬间气愤、愤懑以及害怕得浑身颤抖的身体反应告诉我那是真的。
这应该是我第一次如此近距离地接触校园暴力。
气愤是最直接的反应,但随着时间拉长这种气愤会慢慢转化成恐惧,因为恐惧你会想保护自己,保护自己不成为下一个受害者到最后说不定就对欺凌漠然视之,只要被欺凌的人不换成自己就好。
我不知道剧中那一整个班级的人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心态转变?
所以他们能够大笑着看Joseph被欺凌而麻木不仁,而唯一一个有良知的人对Joseph流露出一点点同情后即遭到所有人的排挤。
悲剧还在于老师的无能。
除校长之外另外两个老师也比较有代表性。
一个是能够明辨是非但却没有足够多的智慧去扭转局面,甚至因为为人师的道德操守间接地强化了Joseph的悲剧发生。
另一人,当她对Joseph的无奈自黑露出忍俊不禁的笑意时,我其实不愿意承认她是个教师,因为她不配。
影片最后当俩主角决定用枪杀的方式了结这一切的不幸时,我很难过。
我并不可惜被杀的那几个(除一无辜妹子)人,因为他们的确该死。
我难过的是他们曾遭受那么多的不幸与羞辱,却只让那些人惊恐了那么一会儿。
一枪爆头只有一瞬间,这一瞬间比起长期的尊严被践踏简直就是最仁慈的报复。
而这一瞬间他们必须付出的代价何其昂贵?
如果你没有制止校园暴力的勇气,那请至少保存自己的善心,不要在弱者被欺凌时肆无忌惮地大笑,至少让他们看到哪怕一点点的善意。
愿这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一部爱沙尼亚电影能得到关注必其有高人之处,娴熟的拍摄技巧,毫不拖沓的叙事,导演 Ilmar Raag 很好地掌控住了影片的节奏和观众的情绪,加上演员的出色表现尤其是Kaspar的扮演者 Vallo Kirs,即使放在发达的电影市场本片也是难得的佳作。
不是自己不出色,而且前人确实太优秀了。
从不了解的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爱沙尼亚引入眼帘,原来校园枪击并非美国专利,第一感手持自然光的画面风格带去了dogma95的方向,这才发现爱沙尼亚在地缘上与丹麦隔海咫尺,片中种种升格凝音细节放大可谓是dogma95的继承发展,导演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创新出色,当然这更归功于真实改编的剧作张力,本片相较于gus的大象而言立场过于鲜明,反思的空间倾少,这是格局上的不足,真善美教育能否克制假恶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才应着重聚焦
每个班似乎都会有这么一个被被欺负又怯懦的孩子,欺负的源头其实只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班里的其他人开始只是观望,但当时日长久被欺负者永远都默不作声,其他人出于自保心态,亦或者说没人会愿意替失败者说话,全班便形成了共同潜意识,这种意识力量之强对被害者伤害之大远超出正常人的想象。
不能不说学校和教师对此是付有一定责任,但问题的根源仍然是孩子自身和家庭的教育方式,如果说一个酒鬼父亲会培养出有暴力倾向的孩子,一个从来没有良好沟通过的母亲培养出自闭的孩子,那么身为暴力倾向或自闭的孩子自身也并没有积极寻求改变,而是有自己还能做什么或忍耐就好的想法,顺应施虐者只会让凌虐变本加厉,不堪受辱的临界爆发点即是片子最后极端的枪击,枪击也算是反抗的一种,但本质上并没有改变自己,如果抛开法律,即便用优势武力战胜敌人后也还会有更多敌人出现。
总被人欺辱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你弱小,一事无成,也许你有远大的梦想,但无人知晓无人认同也终将成为一场泡影,直到有一天你积蓄的力量终于能堂堂正正的击败对手,你才能得到得到尊重,结束这段黑色的青春。
Joosep(Pärt Uusberg 饰)是爱沙尼亚一所普通高中内的学生,他并未继承曾为军人的父亲强硬的个性,而因懦弱、内向的性格时常受到同班同学欺负。
忍气吞声,不敢诉于家长和老师。
原本在欺凌者行列的Kaspar(Vallo Kirs 饰)某天终于看不下去,出手帮助Joosep,此举令二人在班内受到孤立,针对二人的暴力事件不断升级。
虽然他们希望平安渡过高中时代,但在一次极具侮辱性的欺凌之后,忍无可忍的Joosep终于取出父亲的枪……本片改编自真实事件,并荣获2007年华沙国际电影节国际影评人费比西奖和竞赛单元特别评委会大奖。
这么沉重的故事。
看着难过。跟《大象》有些雷同。
我本是憎恨暴力的人 但是当他们被打死的时候真爽 Joosep叩动扳机那一刻真帅 真像一个男子汉 他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校园枪击案
以暴制暴一时爽@爱沙尼亚校园枪击事件。校园欺凌全世界都一样。
没小说精彩啊 逼kaspar口的那段真恶心到我了
3.5 学校里总有这么一群混蛋。喜欢结尾 只有Joosep扣动了扳机 让我有点难过
我早说了嘛,马加爵被改编成电影肯定能有成就的啊,中国不行放国外去,至少也能拿个奖啊,看。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暴力反抗欺压,一直是最能引起观众内心深处共鸣的。
影片走着写实的路线,深刻描写了校园欺凌背后引发的犯罪事件,优点是影片的代入感很强,观影时让人对欺凌者愤怒,最后的犯罪段落也紧张的令人屏住呼吸
简单明了又不乏力度,此片折射的青少年暴力问题,值得全世界各个国家重视。
导演立场太鲜明,同样是手摇跟拍的纪录片风格,远不如《大象》凝重。
拿起枪的那一刻,我心跳加速,狂跳到影片的结束。
类似大象,前面的铺垫衬托了最后的爆发。
3.5。压抑伤痛。爆发也很难觉得痛快。恶意的累积,人不应该被这样对待。
不如《大象》物极必反,以暴制暴
最后的枪击场面看得很爽,但是为啥这片里面的人脑回路都那么奇怪...
结构还不错
很特别的镜头感。校园暴力特别可怕。
还是那句话,冲动是魔鬼。想想马加爵...杨佳...唉...
应该叫【失控的导演】,俗套毫无张力的镜头语言,恶俗弱智的章节体形式与名字,没什么亮点的故事,这么高分纯属被最后情绪带动起来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