시,诗情,生命之诗,Shi,Poetry

主演:尹静姬,李大卫,金熙罗,安内相,朴明申,闵福基,张慧珍,金子英

类型:电影地区:韩国,法国语言:韩语年份:2010

《诗》剧照

诗 剧照 NO.1诗 剧照 NO.2诗 剧照 NO.3诗 剧照 NO.4诗 剧照 NO.5诗 剧照 NO.6诗 剧照 NO.13诗 剧照 NO.14诗 剧照 NO.15诗 剧照 NO.16诗 剧照 NO.17诗 剧照 NO.18诗 剧照 NO.19诗 剧照 NO.20

《诗》剧情介绍

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时髦的打扮掩饰了岁月在她的身上留下痕迹,66岁的美子(尹静姬 饰)像一朵摇曳在街边的小花一样绽放着自己暮年的美丽。 美子靠做钟点工赚些小钱,与读初中的外孙独自生活的日子虽然清贫,但却丝毫没有影响她对于生活的热情。虽然已经确诊患上了老年痴呆症,但她却依然酷爱诗歌,不仅时常参加诗歌朗诵会,而且开始学习写诗。她总是留意观察生活中的点滴,以便捕捉随时可能出现的灵感,然后把它们记录在随身携带的小本上。然而,如同写诗的灵感并不会轻易出现一样,生活也并非表面的那样轻松和容易…… 在63届戛纳电影节上,李沧东凭借此片获得最佳编剧奖。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飞短留长父子兵大漠孤侠曼斯菲尔德街2:恶邻职场杀手甜水谣超感猎杀第一季大错特错你是我的命中注定命运/冠位指定神圣圆桌领域卡美洛前篇警卫中心24时:广域警备指令室马洛里之塔第一季HIStory4-近距离爱上你亿计划陛下在左,将军在右逃避虽可耻但有用宇宙英雄之超银河传说黄海纸之月窒风之中第一季回归之路二次觉醒乱反射雨中的请求圣诞怪杰新逃学威龙警笛青春期我啊,走自己的路三线轮洄莫斯科离大同不远

《诗》长篇影评

 1 ) 那喀索斯之歌

筱田正浩认为:“所谓快乐,是因为通过死亡人才能被净化,日本文化一直强调从中体会美感。

”如果说“黑泽明一直在尽力展现人到底有多滑稽”,那李沧东可以说一直在雕琢人性的冷酷:《诗》(2010)描述了《Agnes之歌》的诞生过程,于自私、冷漠的社会氛围里凸显诗意,交织着对人群的厌恶和对生命的悲悯,仿佛废墟上的舞蹈,浪漫、凄迷,夺人心魄:黑暗是永恒的,光明也是;死亡不仅无法遏止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甚至可以像希腊神话里那个爱慕自己的倒影、投水而亡的美少年那喀索斯一样,成为追求美的一种方式。

初三女孩朴姬珍(英文名Agnes)不堪忍受校园性暴力,愤然投水自杀。

为掩盖这一重大丑闻,学校和六名施暴学生的家长结成统一战线,试图摆平媒体、警方和死者家属,以3千万抚慰金了结此事。

韩国民主党议员崔民顺毅然出演学校的教导处长,将政客嘴脸刻画得惟妙惟肖,对韩国社会形成绝妙的双重讽刺:“我让姬珍的班主任绝对不能说出去,这对孩子们的未来和学校都好,大家要严格保密,就是说梦话也不行。

”想起韩国诗人文忠成的《绝命》:在虚伪的人群中生存迟早会变成伪君子/变成没有眼睛没有鼻子没有耳朵和嘴的/影子,有时你也会变成影子。

备受失忆症困扰的杨美子不愿成为这样的影子,做钟点工贴补家用的她,热爱生活、打扮时髦,66岁了还在听诗歌讲座。

作为钟旭(施暴学生之一)的奶奶,美子面临经济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必须筹措5百万韩元(约合3万人民币)抚慰受害者家属。

热衷于电玩游戏和娱乐节目的钟旭,一幅没心没肺的样子,但也不是一无是处,空闲时也会陪奶奶打打羽毛球。

这种有限的无须语言的交流,令代沟更加醒目。

李沧东对韩国主流宗教一向横眉冷对,《诗》亦不例外。

牧师为姬珍做弥撒,空洞、浮华的辞藻比现实还要虚伪:“离开世上的她,加入到圣人的行列。

”真相、正义都不知道在哪里,奢谈圣人!

从教堂落荒而逃的美子,护理一个患偏瘫、口眼歪斜的会长,酬劳有限。

连洗澡都要人帮忙的会长不顾病躯,吞服伟哥,希望美子投怀送抱;钟旭同学的家长非富即贵,说的比唱的还动听,却拒绝借钱给美子,并建议她向钟旭的妈妈求助。

催逼之下,走投无路的美子,豁出去让会长当了一回男人。

克制、平实的镜头,流淌着对韩国现代阿Q无可抑制的讽刺和愤怒:家长们相信,同为女人、与孙儿相依为命的美子,拜访姬珍的妈妈当可博取同情,要是痛哭流涕效果会更好。

在与姬珍妈妈的交流中,美子大赞落在地上的杏子如何“诚恳”和美味,违心的话始终说不出口。

《红楼梦》香菱学诗,“茶饭无心,坐卧不定”;美子常常神游天外,搞得别人莫名其妙。

然而,环境如此污浊,哪来的诗情画意?

无论怎样努力观察,向老师、诗友请教,因孙儿的罪孽而心态纠结的美子还是写不出诗来。

揭发首尔警察厅腐败而被排斥到乡下的朴警官,每次朗诵完诗歌,都要讲个黄段子逗大家开心:“说到洗澡,有5个步骤:第一步洗澡,第二步躺下,第三步停住,下一步插入,最后一步,谢谢。

”无意中戳及美子的痛处。

钟旭终于被警察带走。

心地善良的朴警官,若无其事地接着陪美子打羽毛球。

如释重负的美子,诗兴大发,写下平生第一首诗《Agnes之歌》献给姬珍:那个地方怎么样,有多么孤寂/听得见鸟儿唱歌吗/无法贴上邮票的信,你能收到吗/来不及表白的话,能否传递/时光流逝,玫瑰也谢了吗?

那喀索斯为美而死,《Agnes之歌》寓意姬珍步其后尘,爱惜、追寻自己纯洁、美好的过去。

姬珍对家乡、亲人充满眷念:像父亲的脸一样古老的胡同/我是那么地爱着,在你微弱的呼吸里/心是那么地跳动着/我祝福你/在剑到达江岸之前,我的灵魂在拼命地呼吸。

未能赴约的约会、尚未开启就已结束的隐秘恋情,优美的诗意与粗砺、丑恶的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

《Agnes之歌》对少女之死的深刻理解和同情,远非获得鲁迅文学奖的“羊羔体”可比。

《诗》现身今年戛纳电影节,卢米埃尔大剧院两千多名观众起立为李沧东献上7分多钟的喝彩和掌声,在韩国官方主办的大钟奖更是风骚占尽。

(新民周刊)

 2 ) 纯个人体验

片名出现于女孩的浮尸与流水形成的留白之中,这让人想起读诗的体验:安逸而灵感枯竭的人认为那些最底层和最沉痛的才是好诗,而真正处于最底层的疼痛者却觉得日常的阳光流水最有诗意。

韩语的诗字不好看,像一个人在撞墙,但换个角度,又像是逆水行舟,不是船载着人,而是人拖着船前行。

看过牛人们的长评后,我决定只说说个人体验。

《诗》的影像是李沧东一贯的清晰明亮,静止的小场景与开阔的大环境交错出现,细节虽然很多,但丝毫没有玩弄观众的意思,每个人都可以认为自己看懂了整部电影。

因为情节的浅白和导演掌控力的明显,加之尹静姬被岁月锤炼出的井一样深的演技,有人说这部电影控制的太过火,失去了本应有的纯粹。

我不明白。

电影产生的目的不是为了体现技巧或理念上的纯粹,所谓电光幻影,就是让人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眼耳经历一场精心编排的活动剧。

因为制作上映流程的复杂,没有一场毫不妥协的电影,也没有一场完全重现真实生活的电影,即使纯纪录片也充满了干预和虚构,这些与史书相同。

但是电影是可以纵横比较的。

纵向来说,李沧东的作品在他经历了作家,大导演,政治人物的人生流程后仍然维持着极高的素质和可观赏性,他复出后比以前更懂得哪些技巧可以果断运用,也更坚持运用演技精熟的演员。

《诗》这部电影有一个并不容易拍足时长的简单线索,却被李沧东用一招“在所有最无诗意处遗下诗句”轻易化解,两小时的长度就被节奏感分解开。

听一次诗朗诵,无论多么优美和暴怒,超过一小时都是痛苦的,而要在影像中给流水般的生活一个了局,不足两小时是为难的,两者的结合在这里虽有命题作文的嫌疑,但的确互相消解了负面影响,最终令旁观者满足。

李沧东的电影在结尾处理上一直体现出他曾作为职业小说作家的水准,这次依旧如此。

活生生的女孩挟着声音出现,但观影者至此处已经可以忽略银幕的存在而探寻影像之外的东西。

只有流水,没有尸体,寓意明显,每个观影者都心酸地满意着。

同题同构的电影,还有没有一个内地导演能够完成得如此精确完整?

在我看来,他们的走火入魔还远未结束,他们忘记了炫技于无形的穷困时期,一些人烧着金山银山,一些人装得苦逼无比。

现在已经过了一说起韩国电影就情绪汹涌的时节,但前些年黄金时期观看的各种类型的韩影着实让我惊叹不已,无穷的想象力和娴熟的技巧,美好而自信的表演,彻底打碎韩剧带给我的糟糕印象。

韩国是个惯于自毁形象的国度,而且一直不给人重新认识它的机会。

但具体到韩影,具体到韩国一线电影人,虽然仍处于困难时期,我认为他们在对待电影的态度和成片的质量上还是要强过内地同类。

我可以说自己喜欢朴赞郁、奉俊浩、金基德和李恩珠,但对于内地导演和演员,就只敢谨慎地说哪一部作品还比较中意,因为只要有人买单,紧接着真的有可能就来一部让人目瞪口呆的傻影。

对于他们来说,长城是用来扒的,口碑是用来砸的。

 3 ) 李沧东《诗》拉片笔记

《诗》是韩国导演李沧东在2010年执导的一部电影,荣获了第6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编剧奖。

作为一部典型的李沧东风格的作品,本片的叙事节奏缓慢,且留给了人物大量的内心空间。

剧情的推进上,采取了留白的形式,往往只展示行为,却并不进一步加以解释。

因而影片不似寻常的剧情片那样通俗且煽情,反倒是这种克制与沉静赋予了本片一种“诗意”的感觉,意味深长。

但就剧本来看,这部影片的剧情却是相当扎实。

影片分了三幕,且三幕的节奏适当,开头-高潮-结尾的比例分别是2:3:1。

尽管中间有些场景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形,但场景与场景却是前后呼应,在一处又一处的伏笔中完成了人物的转变。

作为一部人物单向驱动型的电影,全部都以女主人公“美子”为线索进行展开。

然而李沧东最为厉害的,便是选用了“诗”这个主题。

“诗”代表着美好,代表着主人公美子的理想。

而也正是这种美好,同现实的丑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于是,本片便有了两条线,一条代表着现实,一条代表着“诗”的理想。

且两条线本身存在着的极大矛盾,给了本片巨大的张力。

于是影片便有了两个主要任务:写诗与赎罪。

而在故事进行当中,这两条线又逐渐融为一条。

到了影片末尾,写下诗歌便代表着完成赎罪,亦或是完成赎罪才能够写诗。

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的内涵已然得到了升华。

这一次在看的时候,有一个细节吸引了我的注意,便是警察朴尚泰同美子之间的一个关系。

在剧情里,朴尚泰是一个在念完诗之后喜爱讲黄段子的人,而美子却表示厌恶,并认为这是亵渎了诗歌。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朴尚泰对于诗歌的态度并非像美子那样将它神化。

其实,就这样两个人的经历来看,他们是有着某种相似之处的——都在经历社会的不公与苦难。

但不同的是,朴尚泰已经挺了过去,并变得豁达;而美子却正在经历,她只能将美好与希望都寄托在诗歌上面。

因此,两人对于诗歌的态度正好也是在折射两人的人生态度。

 4 ) 《诗》中的诗(韩文原文)

先贴一首:片尾的《阿内丝之歌》(아네스의 노래,Song of Anes,作者李沧东,片中托名杨美子)아네스의 노래이창동 (양미자) 그곳은 어떤가요 얼마나 적막하나요저녁이면 여전히 노을이 지고숲으로 가는 새들의 노래소리 들리나요차마 부치지 못한 편지 당신이 받아볼 수 있나요하지 못한 고백 전할 수 있나요시간은 흐르고 장미는 시들까요이제 작별을 할 시간머물고 가는 바람처럼 그림자처럼오지 않던 약속도 끝내 비밀이었던 사랑도서러운 내 발목에 입 맞추는 풀잎 하나나를 따라온 작은 발자국에게도작별을 할 시간이제 어둠이 오면 다시 촛불이 켜질까요나는 기도합니다아무도 눈물은 흘리지 않기를내가 얼마나 간절히 사랑했는지 당신이 알아주기를여름 한낮의 그 오랜 기다림아버지의 얼굴같은 오래된 골목수줍어 돌아 앉은 외로운 들국화까지도 내가 얼마나 사랑했는지당신의 작은 노래소리에 얼마나 가슴 뛰었는지나는 당신을 축복합니다검은 강물을 건너기전에 내 영혼의 마지막 숨을 다해나는 꿈꾸기 시작합니다어느 햇빛 맑은 아침 깨어나 부신 눈으로머리맡에 선 당신을 만날 수 있기를 -再贴几首朗诵小组里念过的诗그리운 부석사 정호승 사랑하다가 죽어버려라오죽하면 비로자나불이 손가락에 매달려 앉아 있겠느냐기다리다가 죽어버려라오죽하면 아미타불이 모가지를 베어서 베게로 삼겠느냐새벽이 지나도록마지(摩旨)*를 올리는 쇠종 소리는 울리지 않는데나는 부석사 당간지주 앞에 평생을 앉아그대에게 밥 한 그릇 올리지 못하고눈물 속에 절 하나 지었다 부수네하늘 나는 돌 위에 절 하나 짓네 *마지(摩旨)-부처에게 올리는 [시랑하다가 족어버려라 창작과 비평사,1997]너에게 묻는다 안도현연탄재 함부로 발로 차지 마라 너는 누구에게 한 번이라도 뜨거운 사람이었느냐 시를 쓴다는 것조영혜시를 쓴다는 것은동지 섣달 이른 새벽관절이 부어오른 손으로하얀 쌀 씻어 내리시던엄마 기억하는 일이다소한의 얼음 두께 녹이며군불 지피시던 아버지 손등의 굵은 힘줄 기억해내는 일이다시 를 쓴다는 것은깊은 밤 잠깨어 홀로임에 울어보는무너져 가는 마음의 기둥꼿꼿이 세우려참하고 단단한 주춧돌 하나 만드는 일이다허허한 창 모서리혼신의 힘으로 버틴 밤새워 흔들리는 그 것, 잠재우는 일이다시를 쓴다는 것은퍼내고 퍼내어도자꾸만 차 오르는 이끼 낀 물아낌없이 비워내는 일이다무성한 나뭇가지를 지나그 것, 그 쬐끄만한물푸레 나뭇잎 만지는여백의 숲 하나 만드는 일이다십일월 조영혜 당신의 등에선 늘 쓰르라미 소리가 나네당신과 입술 을 나누는 가을 내내쓰르라미 날개를 부비며 살고 있네귀뚤귀뚤 나도 울고 싶어지게쓰르람쓰르람눈부비며 살고 있네이제껏 붉던 입술은 낡은 콘크리트 벽안의박제 된 낙엽처럼바시시바시시 떨고 있네지난 여름 손톱에 핀 봉선화 져 가도록당신의 등에선 자꾸 쓰르라미가 울고 귀뚤귀뚤 나도 따라 먹먹해져서당신과 포개어 가만히 누워 보고 싶네감자를 삶으며조영혜싹을 티워내는 정수박이모질게 잘라버리고허연 살점 게슴츠레 훔치며불위에 올려 놓는다잠시 뒤면몽실몽실 부풀린 몸얌전히 식탁위에 오를 일만 남은 것늘 뜨거워야 하는 것은누가 만들어 준 운명인가너의 생 에는 땅을 밟고 일어서는 순간호사스런 나비로 여름 한 철 꿈이라도 꾸었던가아물지 못한 촉수는자꾸만 땅을 그리워 하며맨몸으로 부화하는 나비의 꿈을 꾸지만암만 봐도 한물간 불량감자차가워 지는 이 한 철에도화씨220도의 가슴으로 태워야 하는 너는 뜨거운 감자---장미가시의 이유 조영혜 날 훔치려 말아요내 안의 가시온 몸 소름으로 돋는 날더딘 맥으로 밀어내는 저 대궁의 우울 자결을 꿈꾸는 검붉은 미소 보아요내민 손 거두어 주세요수레바퀴는 구르기만 하던 걸요어여쁘단 말로꺽으려 하지 말아요아프단 말 대신 자꾸 키워지는 가시붉은 입술을 지켜야 하는 필사의 무기소리 없는 눈물그건, 무던히도 견디어 준 인내의 꽃 모르나요겹겹의 붉은 물결 이 잠시 흔들리는 것은단지 내 안의 오월 탓이란 걸이젠 정말 비가와도 가지려 하지 말아요수레바퀴는 그냥 구르기만 해요---너를 기다리는 동안 황지우 네가 오기로 한 그 자리에내가 미리 가 너를 기다리는 동안다가오는 모든 발자국은내 가슴에 쿵쿵거린다바스락거리는 나뭇잎 하나도 다 내게 온다기다려본 적이 있는 사람은 안다세상에서 기다리는 일처럼 가슴 애리는 일 있을까네가 오기로 한 그 자리, 내가 미리 와 있는 이곳에서문을 열고 들어오는 모든 사람이너였다가너였다가, 너일 것이었다가다시 문이 닫힌다사랑하는 이여오지 않는 너를 기다리며마침내 나는 너에게 간다아주 먼 데서 나는 너에게 가고아주 오랜 세월을 다하여 너는 지금 오고 있다아주 먼 데서 지금도 천천히 오고 있는 너를너를 기다리는 동안 나도 가고 있다남들이 열고 들어오는 문을 통해내 가슴에 쿵쿵거리는 모든 발자국 따라너를 기다리는 동안 나는 너에게 가고 있다.参考资料:www.poetry2010.co.kr/

 5 ) 《诗》荼靡花开

一想到诗,就想到黑夜里划亮的火光。

一闻到诗,就像闻见了格雷诺耶迷杀少女调制出的香水。

一听到诗,就像听到了火车离开站台碾过离别泪水的轰鸣。

一看到《诗》,我就记住了尹静姬羞涩且又温润的容颜。

年少时,感情充沛得反倒无地去浇灌,雾里霭里的,执意巡逻悲壮的故事,安抚泛滥游离的秘密尘微,即便让自己动手编写爱情故事,不知不觉还要不得善终,一个在天堂,一个流浪人间,扎得心疼才好。

现在,说什么都不愿瞧见无端的灾祸,一个假设,都能寒出哆嗦冰凉的汗珠,越来越见不得生离死别,缠绵病榻,西风落叶,也承受不起“替古人分扰”的境界,好似这世间美好的东西真比过眼云烟还要速速得干脆伶俐,纠缠不去的幽冥鬼魅恰如中了邪似的扰人恐慌,噩梦算什么?

刻骨的伪故事比它吓人,瞎编滥造的是真人生。

《诗》对我而言,便是这样一部让人无法安眠的电影。

睹思间,好像美好娇艳的花朵一下子被不期的人生际遇焦灼成了垂死的炭灰色骨朵。

或许,诗,只配备了件华丽的外衣,在嘉年华登台助兴,而内包裹的定是累累绸缪的伤痕,只有作诗的人自己知道。

各种轻飘飘沉重重的生活被摔碎,要咬牙继续讨活,何尝不是这样的滋味。

走回电影,当李沧东的镜头恣意沉醉于生活的细节,静摄那渐近的浮尸,到环绕于优雅害羞的老年美妇——美子,旋转着死亡,再接一个“老年痴呆症”的信号,沉沉坠落,所有可待为矫情的哀伤,便横卧在了我继续追逐这部电影的路上。

这不仅牵引着我悬挂的心,触动于美子无法记起的名词,还侵蚀着我主观想象中的一些美好。

这就是生活,如美子为寻找诗作灵感,所记录的自然语言,揪心伤人的,是这最寻常的面目。

听树与光的密语。

鸟儿在唱什么?

盾牌是血色鸡冠花的花语。

杏子落地,被践踏碾碎,却是为再一次的新生……美子吟唱的诗,竟然都是流淌在你我心房的生命溪流,可是娟秀的字体下,安葬的却是有限生命抱憾的凄凉。

这世界一直如此,总要一分为二地对照,若生命不能在掌声鲜花中谢幕,就会在养家糊口的艰辛里败落。

苦的日子总有熬出头的一天,攥着这样的希冀期待着赶路,看着美子花一样的心,稍稍释然。

直到画面联系起不可饶恕的杀人事件,又凶猛地直击禽兽似的暴行,六个男孩子长期强奸一名女同学,导致女孩跳江自杀。

又毫不修饰地袒露社会的肮脏,坐视六少年的自私无情,坐视成年人的丑恶推诿,美子花一样的人,就像诗的墓碑,在杂草丛中坚守了她美丽的灵魂。

我是迂腐平庸的,无力面对沉重的社会问题,就会麻木地以坏比较更坏。

那些用钱收买宁静的无良父母固然有罪,至少能用“钱”主动补偿,在生命价值绝不可用钞票置换的正义之外的真实世界,有补偿亦是难得的,貌似慈悲的。

这社会有多少冤魂死得一文不值!

如是,我又会担忧这世界能否保持纯净血脉延续千秋万代,犯下了罪一定要受到惩罚,这才是平等的权利。

而李沧东的镜头不仅有浪漫美好的诗意,更多目触惊心的人间悲情似背景前冷酷的实物存在。

自始自终混沌撞日子的六少年,面目如何不可憎?

片警带走了美子的孙子,有安慰,还有难过,都是为美子。

总之,这突如其来的祸,只会重压美子从未享受安宁的最后的人生。

开片瞧热闹中与受害女孩儿母亲的一面之缘,延续到去乡下访女儿偶遇那可怜的母亲,所有不幸与痛苦都写在了美子的诗篇里,载录着剧中所有的人物。

无需用语言,用江边瓢泼大雨的倾诉,把泪留在心底,诗写在观众记忆中。

也许,诗,最美在它呼吸的生命!

死亡是诗永恒的爱侣!

树下倾听鸟儿歌唱的老奶奶,您曾对美子这样迷恋人生嗤之以鼻,您终究看到了生命的寄托,如果故事重头再写,您是下一位主角。

要打断我荒诞的抒情了,启用这一行赞扬李沧东滴水不漏的故事设计,戛纳最佳编剧奖颁得好,漫长而又匆忙的人生旅途,经李沧东导演的作家情怀修葺,我们看到的是精密构建的立体世界,与浪漫美好装饰的诗情画意。

 6 ) 残酷的诗意

凭借《诗》,李沧东获得戛纳最佳编剧奖,这就能活活气死三拨人:作家、导演、编剧。

倒不是因为在每个领域都极其优秀,而是因为,他是一位有名有利的作家,一名有文化的导演,和一名能执导筒的编剧。

         《诗》讲述的不是什么故事        《诗》讲得当然不是如何成为诗人、如何写诗、以及诗和生活的关系,虽然影片里有大量情节——按照粗暴的讲法——很具“诗意”:女性啦,花朵啦,河流啊,诗歌训练班啦,树叶的摇曳,丰收的果园啦,但是仔细回想,这位女性60多岁了,花朵是假的或是痛苦的,河流里飘来的是尸体,诗歌训练班里每个人的回忆都是痛苦的,摇曳的树下是一群强奸犯,丰收的果园里是加害者面对受害者时痛苦的良心拷问。

     《诗》讲得当然也不是“女性”,鉴于主演非男即女,只因尹静姬为主演就说它是女性题材电影是很不公平的。

李沧东接受采访时,也认为毋宁说是人性而非女性。

但是有此二者,即“女性题材”和“诗意”的标签,这部片子以一种简单粗暴的方式被接受了,就好比说《密阳》的主题是反基督教,说《绿洲》关注的是底层边缘人的内心。

     那么这是一部如奉俊昊的《母亲》一般展现亲情的祖孙电影么?

更不是,只要想想多数场景中,祖孙之间只有无法消除隔阂和陌生,孙子只看电视听摇滚乐,祖母连电脑都对付不了。

甚至在轮奸案发生后,祖母进屋要和孙子谈谈,画面非常有冲击力,孙子被子蒙着头,祖母使劲全身力气也没办法掀开,而对话只有一句:为什么?

但这个问题,影片结束都没有答案。

         《诗》讲述的是什么故事        《诗》讲的是一个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多次,最后自杀的故事。

不,不对,它讲述的是女学生被六个男同学强奸最后自杀,除了美子,全世界都对此视而无睹的故事。

李沧东本有更澎湃的讲法,比如《密阳》那种不忍逼视的疼痛,让人没勇气再看一遍,但《诗》的叙事手段非常隐晦含蓄,也更深沉曲折。

     故事由两条线索展开。

第一,美子要写出一首诗;第二,女同学投河自杀,男同学们的家长们(包括美子)解决善后补偿问题。

     稍微有点编剧常识,就知道李沧东的胆子有多大才敢拿第一条线来当主线,就像只有李沧东才敢用《诗》来做电影的名字。

影片用了巨大的篇幅讲美子如何观察世界,如何做笔记,如何寻找灵感。

但等一下可以看看,美子记下诗歌笔记,以及诗歌出现的场合,都非常荒谬。

     事实上支撑《诗》的是第二条线,虽然这条线展开的非常缓慢,既缺乏时间的紧迫性,情节上也没有戏剧性,更兼这条线不断地被自然美景和诗歌朗诵会打断,但故事的主干还是很清晰地:美子的外孙和另外五个男同学一道,在科学实验室强奸班上的女同学朴姬珍数月之久,导致其最后跳河自杀。

事发之后,学校和家长都力主隐瞒,想与受害者家属私下达成赔偿协议了事。

美子作为家长之一,也被裹挟进这件赔偿案之中。

        李沧东的《诗》最重要的特点是细节完整。

一个女孩儿自杀身亡,来看看这条线的整个细节。

  美子在医院门口看到自杀女孩的妈妈,紧接着就在超市和偏瘫老先生的媳妇谈及此事,对方的反应是完全麻木,而且对比极其强烈,因为之前和之后,这个媳妇和美子的对话都很完整,恰恰是关于死去的女孩,对方完全是置若罔闻,连客套性的敷衍都没有。

  美子第二次和孙子谈到自杀的女孩,孙子完全不关心自己的同学自杀了,两眼看着电视,问外婆要新手机。

  美子正式知道自己的孙子是强奸犯时,一群家长约在一起,有的赶时间,有的想喝点酒,有的说这女孩其实很又矮又丑,而且并非被强迫,有人责怪学校管理不严格,还有些好奇男孩儿门为什么找这么个丑女孩,话题直接就切入赔偿。

没有人觉得震惊,没有人觉得罪恶,没有人想这些孩子该受到什么惩罚。

家长们几次的碰面,镜头上都有种难堪的轻松,最后赔偿谈妥之后,有人用了“万事大吉”四个字。

  接着是学校的老师来了,也是简短几句话,保证绝对保密,希望双方尽快达成协议,否则学校难看,男孩子们的前途堪忧。

     而其中最恐怖的,是孙子的表现。

他知道女孩自杀了,知道外婆知道了,外婆把女孩儿的照片放在自家饭桌上,可他居然跟什么都发生一样,吃零食,看电视大笑,照样踢球,照样打游戏。

        这一切都太平静了,李沧东的镜头下,一切都平静的近乎诡异,黄昏时乘凉的老人,玩呼啦圈的孙子,打羽毛球的两个人。

怎么能这么平静,罪恶在黑夜里都闪闪发亮,可没有人有哪怕一点内疚,船过水无痕。

她受不了,她质问孙子,她去参加女孩儿的葬礼,她偷女孩儿的照片,她去科学实验室,去女孩儿跳河的大桥,去尸体被发现的地方,她到女孩儿的家里看到照片,她见到女孩儿的妈妈,心中的内疚和罪恶感灼烧的她仓皇逃跑,不能言语。

老年痴呆症的症状是健忘,可荒谬的是,比她年轻的人,忘记的速度比她快得太多了。

         诗和荒谬        美子想写出一首诗, 这条线索像是一只埋藏的非常深的钟摆,给故事的推动力比赔偿费还来得深刻,而它的表象就是诗歌课程的结束之前,人人都得写出一首诗来,而美子无论如何都找不到任何灵感,她不停问,问老师,问女诗人:怎么能写出一首诗?

        翻回头看看,诗歌都出现在什么地方:     美子第一次观察苹果,学着写诗<——>七个男生在锁着的门里讨论被轮奸而自杀的女同学     美子坐在大树下观察和感受一颗树<——>美子即将得知孙子是强奸犯     美子蹲在鸡冠花下第一次写下诗歌“红如血的花朵”<——>美子得知孙子是强奸犯     美子在操场上第二次写下诗歌“鸟儿的歌声,他们在唱什么”<——>一群未成年的强奸犯在操场上无忧无虑的踢球     诗歌朗诵会“写诗是为了唤醒在内心心深处的孤独的呐喊”<——>美子观察孙子强奸女孩的科学实验室     美子在郊外写下诗歌“坠落尘土的杏子,在它的来生会遭到压榨和践踏吗?

”——>美子到田野里找受害者的妈妈要求降低赔偿费     影片结束,杨美子留下一首诗歌<——>大桥上死去的女孩转过身         所有诗歌都出现在完全没有诗意的地方,相反的,它们都出现在最残酷最痛的地方,那些伤害、死亡、疼痛、荒诞、折磨发生的地方,那些无法挽回的地方。

诗歌是她理解世界的地方,她无法理解这个世界,她打不开孙子的嘴,打不开孙子的电脑,她不能理解她深爱的孙子,她只能训斥“连动物都知道为自己善后”,她只能把女孩的照片摆在孙子的眼前,到最后她只能把孙子送走;诗是她治愈自己的地方,她也无法解决自己的内疚,无法宽恕自己,无法用一笔钱就两下勾销,所以她发狠斥责读诗的警察常说黄段子,玷污了诗,但声东击西也不解决问题,最后,她只能抱着膝头在夜晚的街道哭了。

警察大叔过来问:干嘛哭啊大姐,因为写不出诗?

        美子写不出诗的地方,最明显是在女孩尸体被打捞的河边。

镜头非常直接。

她坐在那里,笔记本上空无一物。

一滴水滴下来,接着是更多的,噼里啪啦纸上全是水点,这当然是春秋笔法,明着写雨,暗着写泪。

因为下一场立刻就转到偏瘫老人家,美子冲进大雨杀到他家去和他做爱。

为什么呢?

因为老先生之前谈到死亡。

美子在河边坐着的时候,想到的一定是死亡,面对死没有诗,痛苦像是瓢泼大雨劈头盖脸,浇得她无处躲无处藏,对死的悲痛,对生的内疚,补偿到老先生身上了。

诗就是生活,并非说生活像诗一样美好,而是说,诗并不美好,而是像生活一样充满苦痛和救赎。

比如诗歌班上,镜头对准一个人,每个人的回忆自知不自知的充满痛苦,那一段非常动人。

       当然,她最后写出了一首诗,在影片结束之时。

强奸事件因为媒体的介入和刚正不阿的警察,无法一了百了,孙子被警察带走了。

两次打羽毛球,简直是传神之笔。

第一次是影片开头和孙子打羽毛球,孙子完全心不在焉,最后跑了,祖孙俩的世界是断裂的,无法交流的,祖母的想法孙子是完全置之不理的。

后一次是和警察打羽毛球,当时孙子已经被塞进警车,美子看到,却仍旧和警察,一拍一拍,所有的态度都在其中,某种程度,她的内心是认同这种惩罚的,但她又深爱着孙子,这种矛盾和痛苦的具体体现,就是美子自此再没出现在镜头里,只剩下一首诗。

她终于写出来一首诗。

        《诗》当中的诗意的荒谬,简直不是硬币的正反面,而是有两个正面的硬币。

比如美子爱美爱花,第一次看花是鸡冠花,鸡冠花语是庇护,但当时她刚得知孙子是强奸犯;第二次是在医院看到山茶花,美子说,红色的山茶花代表苦难,但大夫告诉她那花是假的;美子急难之间向偏瘫老先生求助,老先生毫无情义的问:我为什么无缘无故给你钱,一段生死的恩义瞬间成了敲诈;他们在酒馆喝酒,遇到一位年轻的诗人,非常犀利,美子苦苦寻求写诗的办法,而这个年轻的诗人不相信每个人心里都有诗。

最惊心的例子,当然是美子和被害人的妈妈攀谈,互相却并没认出来,那么诗意的一刻,突然美子想起来自己孙子逼死的就是这个女人的孩子,那种荒谬感简直就是劈面一巴掌。

        但美子最终是写出一首诗来了。

美子在诗歌训练班的老师有一段话:想写诗,你必须善于观察,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就是观察,我们是在观察中生活。

你们多少次见过一个苹果?

一千次?

一万次?

一百万次?

错。

你们以前从未见过苹果,一次都没有。

对苹果产生兴趣,去和它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它。

凝视它,观察它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它,运用想象力,想象阳光被吸收到苹果里,这才是真正看见一个苹果。

如果你们真的看见了什么,你可以自然而然的有所领悟,例如春天的积水,请准备好纸笔,等待那个时刻的来临。

        美子是个天生的诗人,她感知世界的方法天生就是如此:“对她产生兴趣,去和她交流,才算真正看见她。

凝视她,观察她的阴影部分,从每一个角度感受她,运用想象力,想象孩子们曾经在街道上摇着呼啦圈,想象她穿过学校的操场,想象学生们在教室里听讲,想象她回到院子里和狗玩耍,想象一个孩子在黄昏里追着公交车奔跑,想象她们登上公交车,想象我来到你跳下的河边,这才是真正看见你。

”这份对人世的用情之深是很难的,美子的扮演者尹静姬也说美子是“这世间一份难得的礼物”。

       而李沧东拿到这个戛纳编剧奖实至名归。

这个剧本的难度,是在于以虚写虚。

它把人对世界的感知和关系,落在两个“虚”的主题上,一是自我救赎,二是诗。

这两个主题,但是一个分开来就非常难讲明白,更何况是打通了两者之间超越语法意义的通道。

这两个庞大母题在杨美子身上和二合为一,把自我救赎的道路并列在寻求诗的过程当中,两者的痛苦,两者的艰难,在整部电影中非常完整的表达尽了,而结尾处,全是空镜头,夕阳下奔跑的孩子,欢腾的狗,湍急的河流,第一人称镜头和第三人称交互使用,标识出杨美子的行动轨迹,这时候诗歌声起,第一句是:      你那里好吗?      还是那么美吗?

     ……     你能收到我没敢寄出的信吗?

     我能表达自己不敢承认的忏悔吗?

     时间会流逝,玫瑰会枯萎吗?

     诗歌中部,死者的声音出现了,生者和死者的声音此起彼伏,念诵着同一首诗。

杨美子完成了自我救赎的历程,电影结尾,死者转回脸,轻轻说:      我开始做梦,      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

  我再次醒来,      在炫目的日光下,      我看到了你,      站在我身旁。

     这种处理非常冒险,因为太含蓄了太深沉了,影像已经开始尝试叙说随时都会超越其表达范围的东西了,所以很多人不大搞得懂这串空镜头和那首诗,也觉得故事没头没尾的。

两种“虚”的主题:自我救赎和诗,在一连串影像中高度共鸣,女孩的朗诵和笑打开了宽恕之门,就像有人问《绿洲》里男女主人公会团聚么,这根本不算是个问题,故事的结尾是封信,是女孩在阳光里洒扫房间,这就是李沧东故事的解决方式。

最后,电影回到起点,那黑魆魆的流水。

     剧本能挖掘出两者之间超越语法的关系,把这两条主题绑得骨肉难离,场次如此对比强烈又不喧宾夺主,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

更困难的是,怎么把深层主题上的非语法关系,在影像上实现出来。

《绿洲》的主题是爱情发生学,因为剧本层面的减法已经做到极致了,呈现的结构就非常纯粹,纯粹到心碎,心碎到绝望,在这绝望中却生发出一切美好的品质,好比破碎镜面的光斑,原来是飞舞的蝴蝶。

《密阳》的主题是主副线,关于宽恕和爱情,主副线的交集很少,大篇幅的力气都在宽恕上。

爱李沧东,大多数人是《绿洲》,然后是《密阳》,但《诗》差不多就是单纯考编剧能力了,没有任何讨巧的手段,连个正经八百的配角都没有,就一女主角抗一整部戏。

除了尹静姬,再没有任何可炒作的点。

     《诗》让我想起卡佛的小说《家门口就有那么多水》,主题高度同构。

     题外话,作为导演,他的一些典型镜头还是一眼就认得出来。

奔跑的火车流淌的河水,贴在玻璃上变形的人脸,在《绿鱼》和《诗》都有惊心动魄的用法,对人物的塑造也非常精确,《绿洲》里薛景求追拍摄车的那一场,《绿鱼》追警察车的那一场,可以当教科书啊。

《诗》的剧本非常难做,能做到这种程度,也得服了。

 7 ) 阿涅斯之歌

妈妈你那边好吗感到孤独吗傍晚依然有晚霞飞往森林的鸟儿还歌唱吗没寄出的信你收得到吗没说出口的话你听见了吗时间流逝玫瑰会凋谢吗现在是时候道别了就像停留纵逝的风就像影子那没有实现的约定永远深埋的爱亲吻我疲惫脚踝的草地那追逐我的小小脚步是时候道别了黑暗降临蜡烛会再次点燃吗我祈祷希望没有人哭泣希望你知道我多么爱你仲夏那长久的等待父亲脸庞一般的老旧巷弄还有羞涩别过脸去的寂寞的野花我多爱这一切你轻柔的歌声让我心跳不已我祝福你在渡过黑色江水之前用我灵魂的最后一口气我开始梦想在某个晴朗的早晨再次醒来睡眼惺忪见到你在我身边

 8 ) 看看她怎么完成一个诗人的使命

诗的文学语言的暗示性线索。

美子学诗的事件线索。

钟旭6人组的事件线索。

三条紧密交织的世界构成了这部影片。

它的情感力量是非常重的。

一个艰难活着的,被宣判失智的老人,竟然能够这么诗一般的活着。

她写诗,喜欢花,喜欢把自己装扮成美学符号。

她为他人忏悔,她追求绝对的正义,她为诗歌奉献自己的生命。

没有人比她的一生更接近诗歌的本质。

我完全不想从性别对立的角度谈这部片子,虽然无数的镜头指向这一点,偏瘫老人,女孩的死因,警察的黄腔,以及钟旭摇呼啦圈。

这些丑陋到令人不适的镜头,明确的性暗示,和美子的诗歌世界产生了明确的对比,令人生理不适的对比。

所以让我们谈谈社会的边缘人物怎么诗一样的活着,让我们谈谈如何写诗,让我们看看那些美得令人潸然泪下的镜头。

这样我们才能活着。

看看美子复古而怡人的穿搭,她的花语,她的充满意义的杏子,老太太抬头望着的树叶,用来吃的苹果。

看看末尾回环式的镜头,美子姐姐似的小女孩(勾连着现实和诗歌语言),无人的公交车,无尽地流动着的水。

看看她怎么完成一个诗人的使命。

 9 ) 韩国电影需要什么

在编剧上对好莱坞编剧那一套的模仿运用缺陷就不少了:举报外孙的段落讲的太不清楚 跟小孩被拐卖了一样 外婆不知所踪的结局和女孩读诗太牵强 突然出现的醉酒诗人嘲讽外婆极突兀不幸的是 本来抱着李沧东跟其他韩国导演不同的期望 结论是 为了让韩国人拍出电影来 不仅要花季女孩被轮奸到死 还要老太太脱衣服洗澡 要老太一遍遍给残障老头擦身 最后六旬老太太被逼良为娼 这样就过瘾了 韩国电影可真行👍

 10 ) 要么升华,要么毁灭

谨以此文献给像诗一样活着的人们!

不得不说李沧东真的很胆大,在这个浮躁的充斥着商业铜臭的年代,在这个银幕上布满暴力和情色的电影市场,他敢给这部长达2个多小时的电影取名叫《诗》,他也敢拍一部以六十多岁老太太为主角的节奏缓慢的文艺电影。

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满分为5分的话,我就给它评5分。

有人说这是一部女性电影,但我却觉得不如说它是一部艺术电影,有人说这是一部关于死亡的电影,但我却认为它只是在讲一个无法适应现实生活的人如何像诗一样活着。

但无论它是什么,它都是一部需要慢慢欣赏,细细品味的电影,我深信不同的人会从这电影里看到不同的东西。

杨美子之死好的电影总是会做到首尾相承,电影的开篇是一具漂浮在河面的女尸,在结尾的时候,杨美子独白的诗句两次提到“是离别的时候了”,进而她苍老的声音变成那个女中学生,二人合二为一预示着杨美子选择了与那个女学生一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随着演职人员字幕的出现,哗哗流淌的河水声无止尽地响彻整个房间。

我知道会有许多人欣赏美子的干净和纯粹,但我想干净和纯粹的另一面,是她实在无法适应这个苍白空洞的社会,而导致她无法适应社会的根本原因,是她选择坚守自我。

坚守自我的人,是孤独的人,是寂寞的人,同时也是纯粹的人。

无数次我在静夜里独自遐想,想到《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我会想林黛玉如果不是生活在大观园里,而是来到物欲横流、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她会如何生活,她从事什么职业以赚取生活费用呢?

我的一个女性朋友曾经说过:“如果不能美好洁净地活着,我宁愿选择死去”。

面对那个自己曾经施以人道主义协助的会长蔑视的眼神,我想象杨美子的感觉像是被一张密密麻麻布满针刺的纱网从头到脚紧紧包裹。

然后影片就来到了尾声,她给外孙剪脚指甲,边剪边教他要保持个人卫生,她说:“身体洁净了,心灵才能洁净”,我就知道她是要死了。

她可以接受女儿长期不回来,她可以接受与女儿那停留在表面的关系,也可以接受外孙的冷漠和不尊重,甚至她能够接受去向受害人的母亲求情这样的差事,但是她却无法接受自己去向会长要钱的行为,因为她认为那玷污了她的身体和灵魂,因为她认为在诗会上谈论直白的性话题是对诗的亵渎。

代际传承的命运轮回如果说西方的家庭治疗观点认为家庭对人的影响很深远,但这样的理念来到中国,应该改成宗族对人的影响很深远更加恰当一些。

自古以来(大概这得追溯到商周时期),我们的文化就一直是宗族制的。

到了宋朝,宗族制的影响力已经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也就是说,几千年以来,我们的祖辈并不仅仅只受他们父母的影响,他们更多的时候还受他们的叔伯姑嫂的影响,还受整个家族里面的人们的影响。

所以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所秉承的价值观、行为模式、生活习惯,包括很多我们根本就无法有意识的深层信念,其实不完全是从父母身上得来的,而是从我们上五六代,甚至上十几代的先祖们身上得来的。

电影里并没有交代杨美子为什么没有老伴儿,但交代了她的女儿是离婚之后才把儿子丢给老妈自己去了釜山,且从未回来过。

母女俩虽然经常通电话,但她们之间的关系却是疏离的,以至于当别人问杨美子:“既然你们关系很好,像朋友一样,为什么你都不肯把这件事告诉她?

”,她是无法回答的。

我们从杨美子无力教育她的外孙上,就能看到她当初是怎么教育她的女儿。

杨美子自己并没有学会怎么教育自己的孩子,因为她的妈妈过早离开她,而她本身又是一个抽离于世外的人,所以她的女儿也就无法掌握这一项能力,所以她的女儿才可以做到一走很多年都不管自己的孩子。

让我们看看这个规律:杨美子自小没有妈妈——杨美子的女儿虽然有血缘上的妈妈,但是妈妈没有承担责任,所以相当于没有妈妈——女儿的孩子(外孙)自小也没有妈妈……假设这故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之中——那么如果杨美子的女儿到离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和自己的孩子都在重复妈妈的人生模式,那么这样的模式将一直延续,直到有一天,他们的后代中有人忽然明白过来,选择改变,这样的传承才可能会被打破。

干净的灵魂和现实生活之间,总有一道宽大的鸿沟。

跟随姐姐长大的杨美子,直到六十多岁也无法释怀缺乏母爱的支持所带给她的伤痛,这使她的内心里有一个总也不愿意长大的部分,而正是这不能长大的部分,使她的生命充满生机,但同时也正是这部分,使她无法有力量去驾驭自己的生活。

一个没有力量驾驭自己生活的人,势必在情感上会遭遇坎坷,一个过多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人,势必对外部环境就会感到陌生。

一个六十多岁以钟点工为生的老阿姨,由于雇主给了一些小费而欣喜得忍不住笑出声来。

但是她每天衣着优雅,妆容得体地出现在我们面前,她会静静地观察花朵,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她会随手记下蹦出脑海的有意义的句子,她关心路上随便遇到的每一个人,她能感受到医院里偶遇的失去女儿的农妇的绝望,她能听懂诗歌老师说出的每一句关于诗的含义,她自然而热烈地向身边的人们表达自己那美好的情怀,并且根本不管人家是否听得懂。

这不由得使人们赞叹她内心的纯真,欣赏她对生活的真挚热爱。

她拥有干净而纯粹的灵魂,然而这灵魂却无法在现实生活里找到安身之处。

像诗人一样活着的人,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是少数,但我知道即便是少数,如果把他们聚集起来,还是能有成千上万,按全世界人口的1%算,他们也该有六千万。

大多数时候,由于杨美子们认为他人会如自己般相信爱,相信真理,重视和谐的环境,追求公平合理,而采用自己认为“好”的方式与他人相处,但屡屡换回挫败感。

所以杨美子们中的大部分人无法胜任商业竞争太强的工作,这使得在目前的国情之下,看起来杨美子们的生活现状显得不太适应社会。

因为剩下的几乎占有全部人口99%比例的人都在忙着为生活奔波,忙着钻营名利和计算得失,并且他们观察到周围的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生活,所以他们从不怀疑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所追求的东西是否真是自己想要的。

所以像杨美子这样时刻在感悟生命,体验内心的人让他们感到陌生,而这陌生让他们感到不安和排斥,因此他们就会用冷漠、嘲笑或者伤害的方式对待杨美子们,然而由于杨美子们情感上的丰富和纤细,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肢体语言都能被敏锐地捕捉到因而感受到深深的刺痛。

或许有一天,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社会上也开始重视人文教育,多出一些人文学科的工作岗位,同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使得任何一个岗位都能够有机会发展,任何一个职业都能够被人们尊重,到那个时候,杨美子们的春天或许就来临了。

杨美子们融入生活的解决之道电影里表现杨美子想要教训那做了坏事的外孙,可是她用尽几乎全身的力气也无法把蒙在外孙身上的被子拉开——事实上,她不可能拉不开那被子,拉不开那被子的,是她的内心。

她任由外孙漠视自己,站在屋子的角落里看着外孙吃饭,她希望外孙对自己做的事情有所悔悟,可是她只是默默地把受害女孩的照片放在饭桌上,偷偷观察外孙的反应。

屏幕前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无力感。

她无法大声地喝斥那个不懂事的小子,因为他小的时候,她就不曾那样做过,她不是不愿意,而是她根本无法让“喝斥”从她口里发出,但她也不是不懂得“喝斥”的方法,她只是内心里缺少让她可以“喝斥”的力量。

甚至,她也许认为自己不可以不能够不值得去“喝斥”。

她很少承担起对生活的责任,看起来她在做那个小子的姥姥,但事实上,那个男孩子的内心深处根本不认为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长辈,她只是一个沉溺于自己内心的小女人,这一辈子,她都只是活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按照自己喜欢和习惯的方式去生活,而不管其他的人是怎样的,也无法顾及身边亲近的人的感受和需要。

她的女儿知道,她的外孙知道,但可能唯独她自己不知道——她是在用这样细腻地体验世界的方式逃避生活,进而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但其实她明明也可以在听说外孙做了这样的事情之后,暂时放下那些小情小调,暂时收起那些伤感和柔软的情绪,昂头迎着那些挑战走上前去,学习与各色人等打交道,学会与那些麻木的人们周旋,尤其是学会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状态,而不是用同一个状态面对所有人和所有事,尤其是明白“了解别人,并不意味着与之同路”的道理。

她当然可以在危机解除,自己一个人独处,或与亲密伙伴在一起的时候,依然恢复到伤感、浪漫和柔软的样子,并且当然那个样子是最美的,也是值得尊敬和欣赏的。

她可以在诗会上由于私底下与女伴说的话被擅自公开,而直接表达愤怒和不满,她也可以直接告诉那个她认为亵渎了诗歌的警察:“这话确实是我说的,并且我现在依然是这样的观点”。

而不是低着头羞怯地无地自容的样子,之后更加一个人走到花园里默默哭泣。

在法律和道德的范围之内,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杨美子们最需要时刻提醒自己的就是这句话。

最后,我想对杨美子们说的是:在现实生活的洪流里,要么升华,要么毁灭,全凭你自己的内心选择。

命运之神把你放置在这样一个新旧交替的充满尴尬的时代,而恰好你又天生是这样的一种人,那么你别无他选,要感受作为人的幸福和温柔,体验到生命的活力和意义,你就需要做出选择:要么一半理想一半现实地活着,学习生活要求你掌握的能力,学习与周围环境周旋的各种技能,学会妥协,学会伸张自如,接受生活的现状;要么纯粹按照内心的自我去生活,随心而动,成为内心镜像里一直呼唤你的那个样子,但你需要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去承担这个决定(或者最好有一位灵魂伴侣不离不弃地支持和陪伴你),否则就得接受有一天你会无法继续前行,自我毁灭的欲望无法控制——虽然我个人认为那毁灭,也是一种美,相信会做出这个选择的人,亦是如此认为。

《诗》短评

好故事好表演,没有短板

7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推荐

#13thBJIFF 资料馆。内心要有多美好,才能从生活的狗屎里,写出一首诗。难过汹涌而来,散场时前后都是啜泣声。

10分钟前
  • ibelieve
  • 力荐

日式美学,准日式镜头,主题对立失败却被一个中老年妇女所拯救,大抵上如此。李沧东了解什么是丑恶,但他并不了解诗,一如我们的观众。诗无法承担对立面的责任,因为诗本身是无所谓美与丑的。

15分钟前
  • godannar
  • 还行

有点欣赏无能,不管是剪辑还是表演,总觉得有点刻意

18分钟前
  • Nikkkki
  • 还行

电影表现的就是一首诗的创作过程,在有着明确对待伤感的内核之外,人物靠着几乎唯一的情感诉求就能不断地表达着作者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意识,文本表意的造诣和传神表演的功力确实厉害.

21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推荐

内在叙事和外部叙事交错,营造独特的精神反差效果

24分钟前
  • 徐渔
  • 还行

再好的电影,也有让人看不下去的理由

26分钟前
  • yolanta
  • 较差

我太过偏爱这样的电影所以打了五星。在窘迫的现实面前,这个患老年痴呆的老妪,对真善美那种的稚纯的追求在社会中显得无力和荒唐。而在无力和荒唐中又显得更加纯粹。我一直觉得上年纪的女人的那种美无可比拟。导演不露一丝说教的功力令人折服,这种透明而炽烈的感染力,你只有自己体会,不必和谁探讨。

30分钟前
  • 麻布图鹉
  • 力荐

如果我在老年痴呆的时候也去写诗。。。

34分钟前
  • 水红
  • 还行

文艺大妈的晚年诗意救赎,自我与他人,我说没看懂,人家姑娘说了,看感觉!

36分钟前
  • 走马
  • 还行

李沧东起了个高概念的名字,观看体验和不符预期。本该是享受的年纪,却要为现实操劳。全班只有外婆写出了诗,诗不只根植于梦境,不只表达情绪,不只是所见。

41分钟前
  • 多次元咸鱼
  • 还行

做作。东洋西洋掺和着来,假惺惺。 20年内再也不看棒子电影了,20年内拍不出来个屁了。

44分钟前
  • shibuya emiri
  • 很差

重看

46分钟前
  • 宆亗
  • 很差

一边对照剧本一边看完了整部电影,第一次如此直观地感受到剧本与影像之间的张力与成全。无数次暂停惊叹怎么会这么好,洗碗池一样日常的景色怎么会有凌迟般的疼。李沧东在创作笔记里写“这部电影不能拍得漂亮精致…要避免流于表面的视觉上的美”。所以无论音效还是摄影机捕捉的内容,都坦诚到令观者窘迫,我们不得不直视这样的逼真,接受残忍的悲剧可能就发生在近在咫尺的地方。不同于迈克尔哈内克《爱》中接近零度的克制与旁观,《诗》虽然也是冷静克制的,却充满了对人性的悲悯,对早逝生命的同情,对女性境况的反思(少女 单亲母亲 老年人),像蓬头下压抑的哭声,因攥紧拳头而失血的手。尤其是诠释受害者家属和加害者家属关系的戏,我以为《与恶》已经是顶好的了,直到看到那场“落地的杏子”,温馨的乡间一瞬却是我看过的最冰恐怖的“对峙”之一。

50分钟前
  • 萨罗迈拉
  • 力荐

冗长无趣 导演所展现的暮年的美丽我并没有体会到 反而觉得矫情恶心 可以精心打扮自己但也好歹一把年纪了 单纯幼稚就不合适了吧 经历过沧桑岁月可以保留对未知事物的纯真探索 也不意味着所有都天真吧 价值观都没建设好一辈子岂不白活!

55分钟前
  • 乱.
  • 较差

9/10。完美的剧本,将简单的少年犯罪讲得丝丝入扣,如诗般简练动人。喜欢的几个巧思:泣血的杜鹃花、人物鲜少的眼神接触、孙子与孩童转呼啦圈、KTV墙上的少女图。李沧东显然想讲的还有更多:男性的冷漠、老年人的情欲、灵感的触及、诗的高雅与低俗等等,打羽毛球一场戏可入影史。最后奶奶与少女合为一体,绵延到画面外的是潺潺水声。现在的社会,人心不古,诗难寻。

60分钟前
  • 乍暖
  • 力荐

这部电影最厉害的地方是并置残酷与柔情,分寸十分难以拿捏,达到这样的成就是很惊人的。电影展现了青少年性侵、老年人护理与性爱、钱的困境、缺失父母一代的问题……在这一切之上,诗歌就像是飞翔。外婆美子则像是个肉身被困在人间的天堂少女,她淡然又切实的活着,感受这世界给予的美好和痛楚,慢慢吞咽下去。在所有我们常识中以为然的事件和处理上,导演的处理都是走向另一个方面。少年们在事情败露后没有恐慌,照样麻木不仁地过日子;外婆和父母们没有歇斯底里和崩溃的哭泣;人间的大家谈论着诗,而同一个人间的另一群人们不光没有诗,似乎连心都没有,好像谈论的是个生意,而非生命与未来。他们中间的交合点是美子,一个承受命运的打击和同时拥有梦的,在阿兹海默症边缘的老年女性。是了不起的作品。李沧东在结构上真是个高超的文体家。

1小时前
  • 张敞
  • 力荐

用诗人的方式去感受世界,反而更能零距离接触痛苦。对诗人而言,这是一种必然,而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只是一种消遣。于是更多的人面带欢笑地对待生活,而诗人注定在哭泣中感受生活的不易,而这是真相。

1小时前
  • Comel
  • 推荐

怎样写一首好诗纪念将要被阿兹海默症遗忘的词语摆放在窗前的山茶只是塑料糟蹋在路上的杏子不惜开裂少女的遗像换了警察的手铐老人的身体换了赔偿的钞票实验室照常使用呼啦圈仍能玩耍电视机依然热闹河水流继续奔涌有人买来啤酒打算庆祝庆祝世界即将忘记了女孩所以只能写诗写给即将被忘记的女孩

1小时前
  • 就是我
  • 很差

不得不怀疑这是又一次的女性苦难景观化,再具诗性也还是难以下咽,柔软下是绵绵的针。造孽的是男人,但果报罪责全由女人承担。学校家庭社会全方面的围剿。犯了天大的错,男人赔笑赔钱就够了,但女人就要去死,好像死都不足以证清白,不足以明志。还美,美你爹个屁,吃人不吐骨头,抽筋扒皮也要嗦干净女人身上最后一丝价值。绵绵无绝期的恨啊。导演的燃烧更是让我吃完就吐👌

1小时前
  • 昶秦颂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