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目
Twarz,假面人间(港),B面人生(台),Face,Mug
导演:玛高扎塔·施莫夫兹卡
主演:阿格涅什卡·波德夏德利克,马特乌什·科希丘凯维奇,Małgorzata Gorol,罗曼·甘卡奇克
类型:电影地区:波兰语言:波兰语年份:2018
简介:城市边界处世界上最大的耶稣雕像正在建设之中,男主角雅采克的生活因为一次工作中的意外事故使其毁容而彻底偏离了轨道。波兰媒体急切跟进着事态的进展,雅采克成为了国内第一位接受植皮手术的人。他可能会成为一个国家英雄或者烈士,但是他再也无法认出镜子中的自己了。同时,耶稣的雕像越建越高。虽然与主角相关的事件发展快且密集,但电..详细 >
+0.5
用爱情的意外作为主核嘲讽信仰显得愚蠢,因为它更偏向于“爱的不够”
人都还没出事呢,移轴镜头就提前先安排上了,成功破坏了一切“美”出现的可能性。
Beautiful ass
讽刺了很多,好看
#Wettbewerb# 除了细腻之外实在还是导演的老一套 不同的是将以往耍小聪明的结尾变成了用宗教/权利/社会符号强劲发力 感染力确实不一样 再次在柏林有所斩获导演在颁奖台都开心得跳起来了 [Haus d b Fests.]
全世界rock都是不是一样啊?以为在听邦摇(
6分,运镜很有特点,也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但挺无聊
#Berlin2018# 7分。虽说很好笑,但是论质量实在不及导演之前作品。虽说摄影用了个浅焦甚至移轴效果模拟男主一只眼半失明的状态,问题是事故没发生就这样了这是啥意思?开局太慢,后面花了太多的笔墨去嘲讽波兰的天主教文化以至于把主题弄散了,而且事儿写得也很无聊…新意大概就是乡野风光配重金属吧…
I have a question:浅焦移轴的逻辑在哪里?模拟主人公一只眼半失明的主观视点真的不合理啊,因为一没法解释事故发生前这些镜头效果的原因,二是有一些场景我感觉已经脱离了男主的视点呀,which means一些男主“看不到的”场景也是用了浅焦移轴。对天主教的讽刺用了非常后现代的手法,但整体不如前作《之名》和《身体》。
人除了思想,还有面目,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更难得到别人的认同。电影通过一个近乎传奇式的换脸故事,但却异常真实地展现了现代波兰乡村的景象,宗教,人性,家庭关系,乡村习俗,移民,均在电影中有表现。
意图用主角在建设基督像毁容后的不幸遭遇揭开天主教人们的虚伪的面容,外部不断炒作升温的舆论和一团糟的生活现实形成对比,开头还带有一些对难民等社会议题的讽刺,有些深度但是对影片的节奏把控失控,难以称得上是好片。
一个人面目全非,你会说他变了,变得不像自己,但假使一个世界甚至是一个年代也如此呢?你又该如何辨别皮相之下,是否果真有恶灵附体?人总是太自信自己的眼睛了不是吗?以为人家是个女导演,嘲一下就跟嘲女司机一样“民间意识形态正确”,殊不知导演本人嘲的就是一群自以为是的愚昧人,真是酣畅淋漓。
男主角的脸对应耶稣像巨大的脸。而男主角“换脸”后生活的变化,也交织在导演对于宗教、社会的讽刺中。影片拍得轻松不沉闷,但浅尝辄止,可以更深入一点。
此导演的视角一贯清奇,在现实与神棍之间来回摇摆,本片也不例外:一只眼半瞎视角的镜头算是极大挑战观众底线了
同样是镜头模拟人物半失明的视角,这效果被《推拿》吊打了吧,而且这片的摄影在男主角失明前后都是一个效果,视觉呈现上就难看,严格地当做模拟主观视觉又不完全成立。重金属难听死,还经常形成与画面的不协调。故事本身也很俗,脱衣舞前女友、不离不弃的姐姐、试图剥削其弱点的商人、甚至想要驱魔的母亲。。。总是隔靴搔痒,平淡无奇。
探讨移民 宗教 近期国内热论的题材
毁容的脸,耶稣的脸,虚化的脸
人除了思想,还有面目,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人,也不会有一个完整的人生,更难得到别人的认同。电影通过一个近乎传奇式的换脸故事,但却异常真实地展现了现代波兰乡村的景象,宗教,人性,家庭关系,乡村习俗,移民,均在电影中有表现。
反而是本届最喜欢的主竞赛影片之一。修基督像意外毁容的男主在日常生活中的举步维艰。基调是带着苦涩的幽默,不故作高深也不顾影自怜。切入视角很小,不过具体而令人感同身受,关于移民、宗教、亲情和自我的价值。讽刺小镇人民的不善和世俗,方更突出男主在重金属乐中恣意摇摆的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