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惊魂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骑劫地下铁,亡命快劫(台),骑劫列车123(港),地铁大劫案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约翰·特拉沃尔塔,约翰·特托罗,维克多·高佳卡,路易斯·古兹曼,詹姆斯·甘多菲尼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英国语言:英语年份:2009

《地铁惊魂》剧照

地铁惊魂 剧照 NO.1地铁惊魂 剧照 NO.2地铁惊魂 剧照 NO.3地铁惊魂 剧照 NO.4地铁惊魂 剧照 NO.5地铁惊魂 剧照 NO.6地铁惊魂 剧照 NO.13地铁惊魂 剧照 NO.14地铁惊魂 剧照 NO.15地铁惊魂 剧照 NO.16地铁惊魂 剧照 NO.17地铁惊魂 剧照 NO.18地铁惊魂 剧照 NO.19地铁惊魂 剧照 NO.20

《地铁惊魂》剧情介绍

地铁惊魂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沃特(丹泽尔•华盛顿 Denzel Washington 饰)是一名纽约地铁调度员,负责控制各条线路的调配运营。某日,一群恐怖分子劫持了地铁123号线,匪首雷德(约翰•屈伏塔 John Travolta 饰)为前美国雇佣兵,声言要提供1000万赎金才释放人质。巧的是,该数额正式保险金、商业贷款等提取的上限。地铁123号线在隧道里飞驰,乘警多人毙命,司机被挟持,乘客人人自危。沃特因工作失职被调离,后因雷德点名,才被迫参与谈判,面对贪污的质问,他的坦诚拯救了一名年轻乘客的生命。面对劫匪提出的高额赎金和苛刻条件,纽约市长如坐针毡,正当他准备划破钱款平息事端之时,丧心病狂的劫匪又突然改变了主意。作为高速运输管理局要员,沃特决定用自己替换人质,与劫匪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搏斗……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驻站夏洛特宦海奇官鬼4厉一路有你惊声尖叫4飚战妈妈的乖孩子古怪姻缘反诈风暴之陌生号码青苔花开梦想临时工潘尼沃斯第一季狼烟失踪禁地第一季遇见波莉八人死亡画皮宜昌保卫战最后生还者第一季奈何boss要娶我2她们创业的那些事儿性瘾者一些怪人芝加哥警署第二季老家伙標籤的重量精英部队莫问前程黑白道

《地铁惊魂》长篇影评

 1 ) 拉中拉之无敌血马拉

有一说一,故事展开挺不错的,但是越发展越不知道在干嘛。

反派一直在数数,数了一整场起码10次吧,一大堆废话废台词废镜头,一大堆开车的镜头,一直开,太它喵的冗长的。

地铁也是,一直在开,最后根本不知道有啥意义,做了一个自动驾驶的装置?

然后警察那边一直在说嫌犯在车上嫌犯不在,一直重复了估计5分钟,然后地铁又停下来了,也不知道在干嘛。

你说是打时间差吧,反派的小弟立马就被警察发现了,然后还要假装开枪然后死了。

整个就是一个典型的“从前有个女鬼,她放了个屁,然后就死了的故事。

”再一点,这个嫌犯一直就没有表现得很丧失理智或者侵犯性很强,一直都是有人在激怒他或者不听他说的才在打人,地铁上那个带个小孩的女人道德绑架那个黑哥,还说什么不然都得死,你不是很强吗戴着个戒指。

我他喵的真的操了,本来没人会死了的

 2 ) 总体还是好看的

一贯的个人英雄和无能警察对比式剧情片,主角都是熟脸大牌看得很过瘾,情节也算紧凑,但是好多信息没利用上看得很焦急,狙击手明明有时间可以瞄准为啥不射击(在已经死了人的情况下)?

车厢电脑可以直播也没见他们利用上,只是表现那对傻逼情侣一直互相你爱我爱的,劫匪知道了电脑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反应;劫匪一开始劫持人质也没有搜索所有通信设备;市长那班人知道了华尔街阴谋也没见他们告诉谈判的人;他们查到了劫匪信息也没有锁定账户;既然劫匪三番五次透露自己掌握最新动态他们也不会警醒劫匪有网络关注媒体消息也没有控制隧道里的信号;后面男主逃离控制不是想方设法通知警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而是自己去肉搏追人也是很神奇(只试了一次打隧道里的电话没用然后就去追了),这种个人英雄也太“英雄”了。

反而屈塔伏塑造的劫匪形象更突出立体,一个愤世嫉俗聪明狂妄最后宁死也不回去监狱的劫匪形象很鲜明。

 3 ) 旧瓶新装劣质酒

翻拍电影,本身在原创价值上就已失分许多,所以就更应在改编过程中谨慎处理好如何在保留精髓同时,修正错误并融入自己的风格特色。

可遗憾地是,这个2009新版《骑劫地下铁》非但没有树立鲜明的个人风格,甚至连原作的精髓也都丢失殆尽。

看过老版的观众恐怕都会对影片最后一个镜头印象深刻:沃尔特马修所扮演主人公推开屋门探进头来,一副嘲讽戏谑神情!

之所以让人印象深刻,甚至被某些影迷冠以影史最佳结尾之一,就在于让劫匪最后一刻原形毕露的母题设计之精妙。

与那些强迫观众注意母题存在的手法(《湖畔小屋》中的随风鼓动的窗帘,《伊普克雷斯档案》中灯罩)有所不同,它虽从一开始便交代给了观众并在后面反复出现,但却是那么自然和不经意。

以至于观众几乎已经忘了它的存在。

可正因铺陈的如此低调,最终爆发时所释放的戏剧张力才更为强烈!

毫无疑问,老版的经典母题构思给翻拍者带了极大的困扰。

假如原封不动将其保留,影片将因悬念将尽失而变得索然无味。

而寻找等量齐观的替代者呢?

创作功力是否跟得上就要打个大大问号。

09版的导演当然只能选择替代者。

但事实证明,那个颇具时代特征的无线情色视窗并未给影片增彩。

能否始终保持连接之类的技术问题我们姑且放在一边,单是诺大的本本对着车厢过道而劫持者反复走动居然没有丝毫察觉,就足以宣判这次改造的死刑!

虽然一度还替他们找个诸如劫匪是电脑盲的借口,可当看到屈伏塔老兄自己还在开着本本无线上网监视着股票行情波动和警方行动进展时,唉……写道这里突然想起了前不久发生在墨西哥地铁站的枪击案。

当时站台的实时监控摄影头真实记录下了整个枪战过程,甚至罪犯的面孔都清晰可辨。

现代高科技的发展,的确为警方办案维护社会治安贡献很大。

但对于电影,更准确的说对于犯罪题材电影编剧来说,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因为当罪犯更容易的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制造悬念和紧张的空间将被被大大压缩,影片也因此很快,同时也是很合理地被追车、枪战、搏斗情节所接管——脸都看的一清二楚了,还瞎**猜什么呀!

或许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一些类型片导演才重回几十年前去寻找创作灵感。

比如斯坦森的《银行大劫案》。

如果当时警方拥有现代移动通讯工具,片中最精彩的一段情节好像就不可能发生。

回到影片中。

两人第一次电话交谈中,屈伏塔提及对方曾因涉嫌接受日本人贿赂而被起诉。

而这似乎可以被看做是一种对老版的婉转呼应。

因为老版也有一段与日本人相关的小插曲:马修领着东京地铁的同行参观纽约地铁公司。

参观过程中,客人们频频点头满脸堆笑却总是一言不发。

马修以为这些小个子日本人根本听不懂英语,开始用些侮辱歧视字眼进行调侃。

可随后,劫案突发。

日本客人很有礼貌一一上前用流利的英语道谢作别,搞得马修一脸尴尬。

除了这个被影迷津津乐道的喜桥段此外,影片许多对白都极具幽默色彩。

甚至上面提到了母题,也被演绎的颇有几分喜感。

只可惜,所有这些在新版中通通失去了踪迹。

为什么喜剧风格从今天的好莱坞电影(主要指悬疑、惊悚、动作片)中迅速消失?

除去演员大多缺乏喜剧表演天赋之外,喜剧桥段创作成本过高可能是一个重要因素。

因为相对来说,无论是追车枪战还是床戏,都可以相似套路反复使用,观众也往往乐此不疲。

即便有人觉得俗套,也有话回应:开枪、做爱不就那几个动作吗?

而喜剧则不然。

这种东西没法模式化套路化。

如果你尝试新片里插入一段坏蛋恶狠狠的从背后拔出三节棍然后却改装成一副衣架,那观众肯定会一脸不屑:切老梗!

既然被迫扔掉喜剧不搞夸张,那电影就只能往写实化的方向上走。

可问题是好莱坞所钟爱的那些类型题材偏偏又是反写实的。

于是近年来美国的影视作品开始频繁出现了这样一种诡异特征:一方面,气氛营造的紧张压抑,片中角色一个个煞有介事小脸紧绷。

整得好像什么都是真的,核弹真要爆炸女儿真要被恐怖份子枪杀;可另一方面情节的起承转合还在走戏剧化老路。

坏蛋有机会下手却不开枪非等着对方突然反击;硝烟弥漫子弹横飞却总也伤不了主人公……而本片为这种突兀感所提供案例就是,一只不知从哪蹦出来的老鼠,居然促成了双雄聚首!

就像《窃听风云》中古天乐。

儿子有病?

不行!

你自己也得患绝症!

反正必须要去渎职!

虽然整体上持否定态度,但对新版其中一处的改动还是颇为欣赏,那就是结尾处双雄对决。

赎金到手,劫匪押着华盛顿步行逃离地铁隧道。

这时一列火车驶过,华盛顿借机脱逃。

手法不够新颖,却照应到故事的发生场所以及主人公的职业特点。

接下去,一番追车狂跑之后华盛顿终于赶上了匪首屈伏塔,掏枪隔着铁网指定对方。

这时偏巧又有一列火车驶来。

注意此时华盛顿的动作细节:他先于火车穿过铁网迈过铁轨,没有给对方任何旧戏重演的可趁之机。

两次火车驶过,结果截然不同。

好一个“我的地盘我做主”!

 4 ) 《地铁劫案》:大片皮,讽刺心

经典劫案题材的电影大多走的是“限定时间内正反两方斗智斗勇”的路线,靠影片所营造出窒息的紧张节奏和既出乎观众的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智慧桥段吸引观众,主题多为惩恶扬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但《地铁劫案》属于一部非典型性劫案电影,那些紧张的气氛、火爆的场面都是表面现象,完全可以归属为其走商业大片路线的必要元素而存在。

托尼·斯科特、丹泽尔·华盛顿、约翰·特拉沃尔塔三个人的名字吸引来了1亿美元的投资;1亿美元的投资导致了本片要以大片的姿态展现在观众面前,因为哪个制片方都不愿意用1 亿美元给托尼打水漂;商业大片的姿态就必须包含紧张的情节和火爆的场面,于是乎就有了那几场“用牛刀杀鸡”撞车场景撑门面,否则就不叫大片;最要命的是托尼·斯科特这回使了把小性子,非要在这种商业片中讽刺一下腐败的纽约政府,这要不是像托尼·斯科特这样BUG级别的导演来拍这部电影,制片方绝对不会同意这种“全新”类型电影的诞生。

 5 ) 业余水准

本片导演托尼·斯科特这次有些玩票的意思,不像他的旧作《怒火救援》,《全民公敌》那样设计的正正规规,一招一式都依照好莱坞大片的传统模式,这一次在《骑劫地下铁》里人物和故事设计都有些不同寻常,警察,政府官员和劫匪一样都不是那么专业了,警察运个钱搞得就像是在亡命追逐一样,在没有人追,而且还有众多摩托开道的情况下,居然差点搞了个车毁人亡;至于以市长为代表的一群政府官员,在整个事件中就像是一个旁观者一样,不要说能出什么主意,就连摆摆官僚的样子,偶尔表个态,都不能做到;至于四个劫匪,一个死得莫名其妙,另外两个光头的,看上去杀气十足,但也就仅此而已,逃跑时在街上完全不在外表做一点掩饰,那完全就是该牺牲的,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老大也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究竟是想怎样,完全比不上他在《剑鱼行动》里饰演的那位老大;就连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调度员,对他已经逃脱了,还要回去追捕劫匪的动机也蛮难理解的。。。

本片是根据1978年同名电影改编,老版中四个劫匪,新版中也是;老版中是警长对劫匪,新版改成了调度员;老版要求赎金一百万美元,新版改成了一千万美元。。。

 6 ) The Taking of Pelham 123觀感

荷裡活新片The Taking of Pelham 123於本周在悉尼上畫,余今往GreatUnion佐治街影戲館觀之。

之所以關注此片者,蓋其中兩大主演——丹華Denzel Washington與尊特John Travolta——皆為余最推崇之美國大名角也,一切能力技藝均可謂幾近爐火純青之境界,丹華之影帝身份自不待言,尊特雖在獎項方面略顯遜色,但其演技于觀眾之中實在是有口皆碑——此二位連袂出演,自然不可不看了。

據網上資料云,此片系七十年代電影之翻拍本,然余未見過最初之版本,故純以新片眼光欣賞,頗覺導演主創之聰明手法。

蓋全片紙精力大部份用在丹華所演之紐約城市地鐵調度員和尊特所演之劫匪頭目之衝突之上而減少著墨于故事情節之前因後果,此等手法頗合乎我國舊劇之編劇法則,即以最快速度將情節推動至某一特定場景,再以百分之九十以上之篇幅渲染特定情景下特定人物之感情與性格,期間縱使有不合邏輯之處亦在所不惜,此為演員中心制編劇之不二法門,用之於有兩大名角主演之本片,確實頗為恰當,而丹華與尊特亦頗不負導演之苦心安排,但就表演一點而言,可謂近乎完美矣!

全片之精髓,全在調度員與匪首之無線電通話,一面是調度員試圖參詳匪首之心理活動,以求阻止其殘殺人質,一面則是匪首對調度員之奇特的好感,此二者皆在兩者不見面之交談中表現。

而場景之設置,丹華所飾演之調度員處身控制室內,大多穩坐控制桌旁,所重者,念白與表情;尊特所飾演之匪首,則處身于地鐵隧道中所被劫持的車廂,往往需要往來于駕駛室于車廂之間,又頗多威脅、殺害人質之表演,故于念白、表情之外,多有身段表演,亦體現出兩人一靜一動之對照。

其中最精彩莫過於匪首以人質性命為威脅,迫使調度員承認自己曾接受日本地鐵生產廠家之金錢回報一段,尊特從好奇探聽到暴躁狂怒,以人質性命為脅迫,表現如暴風驟起,至槍指人質之後又冷酷決斷,步步緊迫,咄咄逼人;丹華從開始義正詞嚴,繼而巧言令色,再陷入猶豫兩難最終吐露實言,則如春雲乍展,層次分明,且兩人問答之間言語交鋒,快而不亂、字字分明而情緒飽滿,種種心理轉折,皆有明白交代,此皆演員臺詞功力之體現,演技實力派大名家之功夫,真非眼下所謂偶像明星一味裝酷扮帥者可望相背也。

然頗覺遺憾者唯此片所有話白臺詞,皆為彼國紐約地方俚語俗詞,影戲院中又無字幕代耳,聽來頗覺吃力,恐有三、四成對話,未能盡得其妙,待光碟發行之時,當再細細觀賞,方可盡顯其佳處。

另外片中小細節亦頗有佳處,以Notebook視頻聯絡之小情人,一心護衛兒子之母親,激于袍澤之義而挺身赴死之退伍黑人,皆有可觀之處,然而所不足者系全片之結尾,街頭追車與橋頭對峙一段純屬蛇足,倘若結穴于地鐵隧道之內,則全片可更加緊湊完整,余亦可打五星矣!

 7 ) 重看《地铁惊魂》

前几天做家务活时,顺便调到电影台,又看了一遍这片子。

中文的配音,不至于太糟糕。

当初看碟时写的记录是“看两位演员层层递进的演技,其他人物怎么都那么小心眼呢?

”几年过去了,周遭的环境愈来愈差,从空气到人心,以至于每天送孩子出门都像是一场冒险之旅,因为灾难,不知何时何地就会不期而至。

也许,是太多的天灾人祸之类的负面消息影响到了我的状态,也许,是我好容易稍微甩掉一点的悲观抑郁情绪又被激活了。

北京城的地下交通轨道越来越庞大,对于没车族来说,地铁出行是首选。

可不知怎的,眼前地铁里发生的命悬一线的紧张场景,突然好担心会在真实世界里上演,在我的身边。

因为劫持人质的动机,手段,警匪对峙的中间牵扯出的种种利害关系,似乎都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着。

我是说,这些有可能爆发的导火索并非电影中的想象。

一边包着饺子一边琢磨着这些不着边际的问题,猛的意识到,是在有了孩子之后,自己连看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都发生了变化。

当初观影纯粹为了“看电影”而已,如今,无论什么消息传来,首先想到的先是对孩子、家人有无影响。

而且,最糟糕的是,往往大部分都非好消息,从衣食住行的物质层面到道德信仰的精神层面,全都显示出令人担忧的颜色,并且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约翰·特拉沃尔塔是位相当出色的演员,他饰演过的几个反派角色,都令人印象深刻,因其不脸谱化,能够呈现出角色的内心世界,不是让观众忽略角色的恶,而是让观众了解角色的恶之源。

就像我们身边的新闻报道,一旦稍稍深入到事件背后千丝万缕的联系,往往令人惊悚震惊。

可怕的地方正在这里。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亦无无缘无故的恨。

仿佛,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引爆导火索的那个人。

好莱坞的犯罪片,从技术角度来讲已经趋于完善,起承转合,起伏跌宕,音响、特效、剪辑等等,无一不显出高度的专业化水准。

倘若仅仅只是“看电影”,自然是最佳选择。

但问题是,环环相扣的叙事逻辑与逼真的细节,难免让人产生隐隐的不安,究竟艺术是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还是现实生活本来就低于艺术?

或者说,如此完整地再现一桩犯罪事实的始末,是不是正好成了诱发现实中新的犯罪的可能?

影片结尾处,劫匪中枪倒地前那句“你是我心中的英雄”,我觉得很尴尬。

我不懂犯罪心理学,当然也不能解释劫匪实施这场犯罪的终极目的,但以一人之力(地铁调度员)结束整个事件,很明显仍是好莱坞影片惯用的个人英雄主义情结。

谁是英雄?

我怎么觉得影片中的大部分人都像是劫匪的帮凶,甚至包括我们这些看客呢?

不行,不再纠结下去了。

不过是一部电影而已。

在孩子还不会自己选片的时候,我还是宁愿每天给她放一遍《小蝌蚪找妈妈》。

当然,我更祈祷每天出行都要乘坐的地铁里面,千万不要发生这样的惊魂事件。

2013/05/08

 8 ) 地铁惊魂

John Travolta一直是个很有个性的演员即使扮演坏蛋每次也不是十足的坏小胡子的造型 挺有意思哈Denzel Washington老了但角色的塑造依然充满真实感剧情到后面有点平淡

 9 ) 中美人民是一家

设想一下,把<骑劫地下铁>换在北京而不是纽约,其他很多东西甚至不用变化,男演员换成陈道明和孙红雷,一样的暴堵的城市,一样没谱儿的股市.结尾加一些主旋律的东西和谐一下就差不多了,哦,对,人质一定要多,要挤满车厢,这才像北京.这片子惊喜还真不少,导演用电影人特有的方式发泄着对纽约的牢骚.最精华的莫过于影片结尾,借丹泽尔的嘴说出的两句话:1.他拒绝市长让他开有警(和谐)报的专车回家的建议时说:你的车?有警报?不,我想我还是坐捷运吧,那是我的命脉.我忽然想起我们下班时,路上的车都各自因为不同的目的交织着堵在一起.偏偏有一些白牌的,带O的,拉着警(和谐)报的,晃着暴闪的,牛X轰轰的横冲(和谐)直撞.你说在社会上潜(和谐)规则也就算了,挨大马路上您也潜(和谐)规则,还潜的这么理直气壮.2.丹泽尔临走时候问市长是不是洋基队球迷,市长说:不是,哦,不,当然是.丹泽尔一笑了之.我又忽然想起我们伟大的cca(和谐)v,满世界的放全运,恨不得全运会弹球比赛都要直播,每逢这类比赛什么天下足球啦,冠军欧洲啦,NBA啦,反正能看的基本全歇了,花多少钱买的海外转播权都可以白扔,反正花的是纳税(和谐)人的钱.你们根本不知道老百姓最原始的快乐是什么?也许cca(和谐)v看了我的话该说了,中国足球可以有.反正看完这片,我特理解纽约的朋友们,全世界在你们那儿炒股票,把你们那儿给堵了,一金融(和谐)危机了,把你们弄穷了,一恐怖(和谐)袭击了,撞倒你们俩座楼,这倒霉事怎么都让你们赶上了.没事,我们多看看你们的盗(和谐)版电影,你们多来来北京旅游旅游,咱们就都心理平衡了,北京欢迎你!

 10 ) 豆瓣剧情简介的错误及其重要性

标题好像太严肃了点,,,劫匪不是前美国雇佣兵,好人也不是单纯的调度员和中尉。

他们俩在这个事件之外的身份和历史其实是让电影变得比单纯劫持人质要钱的故事有趣的多的关键。

另一个错误是劫匪并没有劫持整部地铁的全部乘客,他这么做的原因跟他的身份以及劫持的真实目的都有很大的关联,尤其是他的思维和性格。

重要性小一些的错误是英雄并不是自愿去用自己换人质的总体上故事很紧凑,许多地方也让人紧张。

各个小细节都没有浪费,分析的很圆很在理,这点其实蛮难得。

期间有小小的引了一点宿命还是巧合,以及原罪还是无辜的问题,没有太深入,也没有太明显的倾向,我觉得正好。

虽然有人抱怨说结局没有来个什么纠结的意料之外,有点失望。

我这样不追求纠结的看客还是很满意的。

最大的不满是那个视频聊天的设计,很不知所谓,就单纯是为了给某某笔记本特写广告吧。

据imdb八卦,劫匪(约翰·去扶塔)倒真的是给他带的表代言,很敬业的还中途换了一次,就广告了两款

《地铁惊魂》短评

老版一定很精彩

5分钟前
  • 冷杉
  • 还行

一群大脑不健全的。。

10分钟前
  • PHDD
  • 还行

最精彩的看点当然是丹泽尔·华盛顿饰演的地铁调度员和约翰·特拉沃尔塔饰演的劫匪之间的对峙,有点像《王牌对王牌》的心理战~

13分钟前
  • 会会
  • 推荐

没有高潮的电影和没有高潮的XX一样,都是不行的!

18分钟前
  • 随心随性
  • 还行

好莱坞编剧美学的又一杰出代表,虽然若干支线并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力量,但是平民英雄的完美主线仍然值得我给它五星。

20分钟前
  • 屁股翘
  • 力荐

其实这个好莱坞片子里面穿插的一些很小的细节是挺有意思的,尤其是关于市长的一切,比如记者对市长的访问,还有市长对自己造型的关注,等等。

23分钟前
  • 思阳
  • 还行

两位美男都老得一塌糊涂

27分钟前
  • xiangyuxl
  • 推荐

两个曾经的最爱都老了。

30分钟前
  • 凤梨不酥
  • 较差

白瞎那么大牌的明星. 前面铺垫太多,中间无高潮,结尾居然是利用市长权力帮助主角丹泽尔华盛顿免去行贿受贿的罪名???还有抢劫地铁杀害人质就为了操纵股市让黄金暴涨3个亿?

33分钟前
  • test
  • 很差

这导演找丹泽尔拍的电影都好难看啊……除了这个造型很不错

38分钟前
  • ミナミ
  • 较差

铺的太大,造成虎头蛇尾

40分钟前
  • 祥瑞御兔
  • 还行

我就喜欢看丹泽尔华盛顿那张脸!

43分钟前
  • solitude
  • 推荐

沉着,冷静,从未惊慌。我所敬佩的品质。牛奶,地铁,笑着回家。令人难忘的背影。

47分钟前
  • mikko
  • 力荐

故事结束的不好,John Travolta的演技太出色了,反社会反得很激情。

48分钟前
  • 平板车
  • 推荐

结局很和谐

49分钟前
  • 劳而获
  • 还行

在纽约附近的影院看劫持纽约地铁的电影,感觉怪怪的,不知道再坐地铁时会有什么异样,估计美国人民是习惯了...

52分钟前
  • tofubo
  • 还行

真脑残的劫匪 后来是衍生出基情了么? 非要让黑丹来个颜射然后舒服的说出 你是我心中的英雄。

57分钟前
  • 一碗小米饭
  • 很差

因为两大主演我对这片子报了很大期待

1小时前
  • Leeyoung
  • 还行

丹泽尔老了…

1小时前
  • Doublebitch
  • 还行

总觉得是两位巨星的片酬太多,导致沦为一部情景喜剧

1小时前
  • 一键成梦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