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慨你知道是什么嘛?
不是男主的勇气和智慧,不是他这逃亡者一路上所遭的罪,不是追杀者一路上的凶狠和那种压迫感。
而是在电影结尾,男主“衣锦还乡”的时候,他和曾经一起在庄园里黑奴相遇的景象。
可能在很多人眼里,这是一副劫后余生,家人团聚的温馨场面。
可是在我看来,整个画面是充满了讽刺,甚至有点无厘头:一个是过沼泽,杀鳄鱼,钻树洞,偷蜂蜜,和“黑奴猎人”近身肉搏,历经千辛万苦,死里逃生的人;一个是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维持原来生活的节奏,安安稳稳过日子。
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那个历经千难万险充满勇气和智慧的男主,和那些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继续呆在农场主里,眼神呆滞的黑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自由。
甚至,男主还不如他们,因为男主被迫参军,他还要奔赴下一个战场,他甚至谈不上完全的自由。
当男主和曾经种植园里的黑奴再次相遇,四目相对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各自都在想什么。
我想,那一望,两个人真的感慨万千。
尤其是男主,他会不会觉得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多少次冒着生命的危险,无数次在绝望中向上帝祈求,到头来,他的结局还比不上那个什么都不用做,安安稳稳混日子的人。
至少那些黑奴,既获得了自由,又不用继续上战场,排成人肉盾牌朝着枪炮冲锋。
电影中,最后重逢的场景里,那些安心呆在种植园的黑奴,对男主投来的目光,充满了羡慕与不可思议,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当他们看到男主重新归队,走上战场的时候,而他们自己已经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的时候,还会羡慕男主嘛?
电影最后的这个场景,真的把我整破防了,我之前所有的被影片所勾起情绪:为追逐而紧张、为男主而担忧、对他的勇气所欣赏、对他的坚持和毅力而敬佩,在电影最后的一瞬间,全部化作为可笑。
可笑的是,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在大环境的趋势和潮流下,在宏大的命运当中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电影是发生在100多年前的真实故事,100多年后的今天,这样的故事也无数次的在身边重演。
无数人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改变命运。
是的,很多人的确做到了,但是有更多的人最终还是被命运的大浪所吞噬,所有的努力和奋斗,被命运的大潮无情击碎。
这种感觉我相信很多小镇做题家会深有感触,自己拼死一搏,考入名校,进入大城市工作。
自以为和那些留在小镇的同学相比,自己通过努力,逆天改命。
可是一场意外,一场经济的衰退,一波房价的大涨,甚至只是一次裁员,你的幸福指数会迅速跌回和小镇同学一样水平,甚至你看着他们995的工作,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可自己年届30,依然孑然一身,整天在大城市的出租屋里捧着手机,在短视频或者游戏的虚拟快乐里麻痹自己。
到底谁更加幸福呢?
当然,我绝不是在宣扬奋斗无用论,只是当命运把自己的努力击碎的时候,要如何学会和自己和解。
就好比你面对一个比自己强大无数倍的对手,你并非没有获胜的机会,但是当你失败的时候,也无须自责。
你唯一要做的是,做好准备,等待下一次和命运这个对手,再次在擂台上一决高下。
如同男主,也许在重逢的那一个刻,会觉得些许命运的荒诞和讽刺。
但是,我想他也会很快和自己和解,毅然地踏上战场,用他的勇气、智慧以及虔诚的信仰,再一次投入到和命运的抗争当中。
这位明星将带着一个关于奴隶制和野蛮的故事回归,该片由导演安东尼·福奎阿(Antoine Fuqua)执导。
《解放黑奴》(Emancipation)是一部关于美国奴隶制的粗犷戏剧,是威尔·史密斯(Will Smith)的复出之作。
然而,最终,联合制片人乔伊·麦克法兰(Joey McFarland)承认了自己的过失。
上周在洛杉矶的首映式上,麦克法兰(白人)从口袋里掏出一件易碎的历史文物,引起了人们的惊讶:这是一张1863年奴隶的照片,电影就是根据这个奴隶逃跑的故事改编的。
他被称为“被鞭打的彼得”,背上布满了梦魇般的伤疤。
现在,麦克法兰说,他拥有原版。
他解释说,这是他“收藏”的一部分。
当然,争议随之而来,尤其是这张照片似乎成为了苹果赞助的昂贵促销活动的道具。
随之而来的是公众的忏悔。
但这一集仍然抓住了这个项目的一些本质:一个巨大重力的历史形象,由容易做出不明智决定的电影制作人所承载。
导演福奎阿是一位双拳造型师,他最出名的作品是2001年的警匪片《训练日》。
(这种效果实际上是去饱和色彩,就像Snapchat的滤镜一样。
)开篇是路易斯安那州一片棉花田的全景,庄稼被白雪覆盖得炫目。
第一幕令人痛苦的暴力随之而来。
在内战最激烈的时候,史密斯饰演的彼得被从一个种植园带走,为南部联盟铺设铁路。
野蛮统治着地狱般的泥沼。
监工中有一个库尔兹族的奴隶猎人,由本·福斯特扮演。
这个角色会让人想起巴里·詹金斯(Barry Jenkins)出色的流媒体剧集《地下铁路》(The Underground Railroad)。
詹金斯的这部杰作是美国电影和电视之前讲述的奴隶制故事中最高的一部。
为什么另一个?出于同样的原因,仍然有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或大屠杀的电影:因为这是人们有能力做到的。
但是,如果福库让我们面对这种恐怖,那么他无尽的无人机镜头和慢动作的华丽也给它带来了一种不和谐的动作电影的光彩。
当彼得逃离铁路营地进入沼泽时,这部电影变成了一部生存主义史诗。
史密斯不久就要和一条短吻鳄搏斗了。
(有时候,回顾并不能补充什么。
)
在电影上映之前,围绕《解放黑奴》的讨论涉及到史密斯在今年备受讨论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之后的职业命运。
看完这部电影,你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可能会消退,部分原因是福奎阿的音调混乱,但主要是因为这位明星仍然是一位天才的银幕演员。
史密斯的问题不在于他的存在。
这是电影对它的处理。
剧本给彼得留下了一个密码,在情节的要求之外无法想象:受苦,与鳄鱼搏斗,寻求与一个用简笔画出来的家庭团聚。
当《解放黑奴》在短暂的瞬间变成一部更好的电影时,挫败感就来了。
在不同的地方,两个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涉及到孩子。
其中一幅在竖琴怪异的琴声中展开。
在另一幅画中,一个文雅的白人家庭的可爱的女儿一看到彼得就愤怒地大喊大叫,叫来了成年人和一把猎枪。
这里,无论多么简短,这些照片与1863年的原始照片相比并不逊色。
19世纪的废奴主义者宣称:“我们要确保世界上的每个人都知道奴隶制到底是什么样子。
”当现代电影制作人走上红毯时,谁能不听到他们对自己说同样的话呢?
解放黑奴,不是口号,不是宣言,而是一场流血的战争;是为了自由而战、为了解放而战、为了被压迫的人而战。
——《解放黑奴》《解放黑奴》在内容上,可以分两部分,前半部分的逃亡和后半部分的战争,虽然两部分衔接得还算自然,但突然的场景切换(从沼泽到战场),还是觉得有些割裂,或者说因为完全没预料到后续的剧情,以为彼得得救、见到家人,故事就结束了,电影这样的安排倒也更加符合片名。
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脑子冒出了很多其他电影,比如被鳄鱼袭击那段,有想到《荒野猎人》;在雨林逃亡的时候,有想到《丛林》;被追捕的时候,有想到《第十二个人》;还有关于“黑奴”就不得不提的另外两部电影,《为奴十二年》和《被解救的姜戈》,以上几部都是让人印象深刻的优秀电影,在这里忍不住简单地推荐一下。
史皇在片中的演出真的没得说、强无敌。
电影一开始的灰色调虽然有些不习惯,但看到后面,完全不觉得是问题,注意力早已全部被史皇的表演和剧情吸引;看完这部史皇的新片,确实很受震撼,有那么一刻,突然理解了林肯的伟大;在那个“黑奴”是“合法”存在的年代,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需要他付出多大努力、排除多少阻碍、需要拥有多坚定的信念,才得以实现这样的壮举。
看完《解放黑奴》后,觉得非常有必要把《林肯》提上日程,好电影永远是值得花时间的。
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感慨是 不是男主的勇气和智慧,不是他这逃亡者一路上所遭的罪,不是追杀者一路上的凶狠和那种压迫感。
而是在电影结尾,男主“衣锦还乡”的时候,他和曾经一起在庄园里黑奴相遇的景象。
一个是过沼泽,杀鳄鱼,钻树洞,偷蜂蜜,和“黑奴猎人”近身肉搏,历经千辛万苦,死里逃生的人;一个是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维持原来生活的节奏,安安稳稳过日子。
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
那个历经千难万险充满勇气和智慧的男主,和那些什么都不用做,只是继续呆在农场主里,眼神呆滞的黑奴,获得了一样的结局:自由。
甚至,男主还不如他们,因为男主被迫参军,他还要奔赴下一个战场,他甚至谈不上完全的自由。
当男主和曾经种植园里的黑奴再次相遇,四目相对的时候,不知道他们各自都在想什么。
我想,那一望,两个人真的感慨万千。
尤其是男主,他会不会觉得命运和他开了一个大玩笑,他多少次冒着生命的危险,无数次在绝望中向上帝祈求,到头来,他的结局还比不上那个什么都不用做,安安稳稳混日子的人。
至少那些黑奴,既获得了自由,又不用继续上战场,排成人肉盾牌朝着枪炮冲锋。
电影中,最后重逢的场景里,那些安心呆在种植园的黑奴,对男主投来的目光,充满了羡慕与不可思议,但是再过一段时间,当他们看到男主重新归队,走上战场的时候,而他们自己已经可以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日子的时候,还会羡慕男主嘛?
电影最后的这个场景,真的把我整破防了,我之前所有的被影片所勾起情绪:为追逐而紧张、为男主而担忧、对他的勇气所欣赏、对他的坚持和毅力而敬佩,在电影最后的一瞬间,全部化作为可笑。
可笑的是,一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在大环境的趋势和潮流下,在宏大的命运当中是如此的不值一提。
以个体行为来展现宏大命题,挑战可谓不小,而对创作者来说,一旦沾染历史,场景调度和拍摄技巧都要做到极致,只有这样才能杀出印记的重围,跻身佳作的行列。
除此之外,演员的出色发挥也是点睛之笔……原型人物的选取很具代表性,彼得侧过头来,后背满是斑驳的伤痕,这张照片像是无数针刺,看的人心疼又愤恨……沼泽地的画面很有逃亡者的氛围,虽说灰色会丢失细节,但在恶劣环境的映衬下,古旧的味道和无力的气息,倒显得愈发神秘起来……最后,信仰得救这点还是出现了,且非常明显,这种神迹导引的胜利,是自我真正的胜利吗……
就像荒野猎人之于小李子,这部《解放黑奴》对于威尔史密斯来说也是一部受苦受难记,黑白的影像更凸显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悲惨。
主角非常不容易,固执顽强,不是一般人,意志力强大,令人敬佩就像荒野猎人之于小李子,这部《解放黑奴》对于威尔史密斯来说也是一部受苦受难记,黑白的影像更凸显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悲惨。
主角非常不容易,固执顽强,不是一般人,意志力强大,令人敬佩就像荒野猎人之于小李子,这部《解放黑奴》对于威尔史密斯来说也是一部受苦受难记,黑白的影像更凸显那个时代的黑暗与悲惨。
主角非常不容易,固执顽强,不是一般人,意志力强大,令人敬佩
很好,但也就这样了。
觉得还不如《姜戈》里对黑奴的刻画——只有被虐待,没有被逼到死的猛烈反抗!
也许是真实事件,没有看到奴隶与白人枪手更激烈的对峙和互杀场面,感觉像38度不太烈的白酒。
求生过程不如《荒野猎人》那样曲折和艰难,没有生死边缘那种挣扎!
威尔史密斯的演技还是没啥说的,但这个片子的质素我觉得还是冲不了奥斯卡。
放眼好莱坞黑人演员,一个人能带动一部电影的非威尔▪史密斯莫属。
前有《我是传奇》对战末世丧尸,今有《解放黑奴》化身传奇人物完成从奴隶到自由人的转换。
在耳光事件后,他以精湛的演技和扎实的历史还原,在导演安东尼▪福奎的不疾不徐中完成了对昔日同胞惨痛过往的回忆和致敬。
谁也不曾料到,“弗洛伊德案”将美国甚至欧洲世界彻底推向了“黑命贵”的时代。
“零元购”、大游行、抢头条,上至总统下至平民,单膝跪地不再是为了爱情,而是为了“共情”,亦或是背后的选票。
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回顾历史,反思过去,重新讲述那段关于“黑奴”的不堪过往,通过影视作品呼应当下思潮,就成为今天好莱坞电影人的共识。
有事说事,客观展示,不打着幌子影响社会治安。
好莱坞电影作品中表现“黑奴题材”的电影有《怒断狂潮》《紫色》《为奴十二载》《被解放的姜戈》等佳作。
《解放黑奴》能否与以上佳作比肩见仁见智,但就故事性和真实性而言还是有一笔的。
《解放黑奴》有着《为奴十二载》的冷峻,又融合了《启示录》般的求生情节。
其故事人物原型,是美国内战时代饱受折磨逃出美国南方奴隶主奴役的黑人彼得。
被奴役-逃跑-投靠北方军进行军事反抗,并最终回到故乡与家人大团圆。
人物立体,经历坎坷,故事更是可圈可点。
从主人公彼得被强行拖拽到囚车开始,影片便浸润在一种漫长且无力的基调之下。
囚车、工地、尸坑,荒野,主人公彼得触目所及都是埋头无语,不知未来方向在哪的同胞。
偶有反抗逃跑者,抓回来除了毒打还有脸上的烙印。
彼得口中的上帝并未出现并拯救他们,反倒是囚笼中关于“上帝在哪”的灵魂拷问让他无言以对。
虚拟的偶像让他有活下去的勇气,却未曾给他与同伴逃脱束缚的帮助。
世上哪有什么救世主,能拯救自己的只有人类自己。
影片前三分之一,几乎所有黑奴都逆来顺受,表情麻木。
除主人公光环加持外,现实环境的压迫,求生之路的围堵,使得绝大多数黑人奴隶不得不顺从。
正是这种顺从,麻木和无力感贯穿影片大半部分。
奋力一击,带伤逃跑的彼得和同胞们踏上了寻找“林肯大军”的艰难旅程。
后有追兵,前无去路。
猎狗寻踪,沼泽求生。
蚊虫叮咬都见怪不怪,水蛭附体都是常规操作,杀鳄鱼,斗凶徒,逆风翻盘,传统电影中那些俗不可耐的套路,在彼得和同伴身上却是真实重现。
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要么把彼得逼死,要么就把追兵熬死。
彼得成功了。
这种并非爽文剧情的成功,观众只会替他难过。
威尔▪史密斯用精湛的演技和强悍的敬业态度在沼泽中摸爬滚打,褪去明星光环与奥斯卡颁奖礼上的争议,让观众看到了那个曾经真实存在的人物原型。
我们已经忘记了演员是谁,只记住这是黑奴彼得,劳工彼得,逃犯彼得,北方军士兵彼得,最终他是自由人彼得。
本片并没有那种瞬间觉醒,大彻大悟,彻底扭转心性的剧情设置。
由始至终彼得和家人想要的,不过是安分守己,成为自己有人,在种族平等的环境下过自己的日子。
也正是这种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一身伤痕,令人感慨又钦佩的黑人个体。
一路艰辛之下,角色所秉持的只是活着,与家人团聚这一信念。
他一背的伤痕,则成为全片最好的注解,对曾经历是最真实的记忆。
对照历史上真实那张照片,谁又能不动容?
作为一部客观展现历史的作品,本片的黑白色调与节奏感对观众而言具有强烈的心理暗示和历史纪录感觉。
对美国黑暗历史的回溯也让我们看到了他们辉煌背后的肮脏。
就像很多网友所言:本片或许就是冲着“申奥”去的。
看看《黑豹》那样与现实完全不符的假大空都能入围奥斯卡最佳影片,《解放黑奴》这样讲述真实历史的作品才更有资格晋级。
按照漫威的逻辑,影片中被贩卖的黑奴正是在瓦坎达同胞的注释下被白人抢走并奴役的。
拥有最高科技文明的黑豹们看着同胞受辱却袖手旁观,在今天又站出来与欧美列强示好,统一战线,这算不算背叛呢?
如此“山竹人”的设定,算不算对黑奴历史的助纣为虐呢?
用虚拟的讨好,掩盖黑奴历史的卑劣,再用种种矫枉过正的“支持”去完成白左的心理重建,这背后的生意实在是有意思。
纵观非洲历史的转折,黑人的不幸,只能说他们“离白人的天堂太远,而离山竹贵族瓦坎达太近。
”
电影有大部分篇幅在讲黑奴逃跑,白人追。
里面有好多写实,精彩的片段,比如大战鳄鱼,采蜂蜜吃等。
电影采用了灰彩的黑白画面处理,让人看的不是那么血腥。
威尔史密斯的表演功夫有长进,跟以往拍的一些商业动作片不一样,能力有提高了!
这部电影是继《为奴12年》后,看的最过瘾的黑奴电影。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美国的奴隶战争解放了黑奴,迎来了和平!
令人心生敬畏的那般电影。
前半部分像极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里的漂流,只不过更加紧张,更加扣人心弦。
当彼得逃跑筋疲力竭躺在独木舟上看云卷云舒的那一刻,那大概就叫自由。
这部电影可以打满分。
自由如空气和水般珍贵,没有它,人跟磨上被鞭挞的驴,田里被捶打的老牛,案板上即将被人掏肠破肚的猪,没有什么不同。
这部电影可以跟电影《林肯》搭配着看,看完后才更加明白,自由和进步不是金钱买来的,而是前辈们用血换的。
人不能忘记他的历史,忘记历史,鲜血就很有可能再次流淌。
一坨大便,披着政治正确的抗日神剧
荒野猎人版的为奴十二年,史皇再一次证明自己演技巨星的身份,角色光芒甚至比国王理查德更耀眼,可惜有去年掌掴丑闻,不然今年奥斯卡肯定大热。北军解放黑奴到底只是口号,需要的不过是支不怕死的先遣军罢了。
揭露当年米国南方对黑奴的迫害,整体感觉拍得比较工整,威尔-史密斯也非常努力,力图复原当年的历史情景。不过明显有些不足,一是南方劳工的工作场景,似乎更应该是棉花地,二是男主的信仰,当年黑人就接受了上帝吗?也许他们更应该信的是非洲的某个神灵;三是逃跑过程,总的看有惊无险,没有那种让人觉得垂死的窒息感;四是最后的大团圆结局,他们一家子都幸存下来,缺乏点悲剧感,如果是家里人因各种原因只剩下一名孩子与男主相见,相信更能打动观众。
单拎出来摄影配乐都是大师水准,表演也没掉链子,可以预见如果史皇不出事的话,还是很看重这个片子在颁奖季的表现的。但是整体的话,还是属于比较单一的历史视角,前一个半小时的逃亡结束,最后半小时还来了一段战争处理,总觉得剧作上有点失衡。无功无过吧,同题材有太多珠玉在前,这部勉强可以看看,但是意思不太大,中间有几场戏过于剥削了。我个人不是很喜欢,就不给三星了。
三星半
所有好莱坞那些昏昏欲睡的主旋律套路都为衬托一个主演的光环
黑奴,平权,“伪”纪录片——史皇这一看就是奔着小金人去的。跟开卷考试一样,没意思。
真实事件拍得特性全无
煽情部分跟中国机长有的一比,通篇自嗨god is good,逃亡途中数次对天空的特写更是逼得我按下了快进。。
我看过最好的关于南北战争的电影,血腥,真实,解释了这场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精神。中间有大量的细节和画面,牵动我的心。看到黑奴解放了,我有点热泪盈眶的感觉。
拍得真做作 音效更是要死
黑人主旋律
片名没取好+1,害我以为是个纪录片,威尔史密斯版的荒野求生,翻身农奴把歌唱(字面意思的),原来大帅比要挑战自己,都必须去演脏兮兮的戏。
史皇这片拍得和小李子的《荒野猎人》一样的辛苦啊。片子的滤镜风格看着很有感觉,萧瑟而绝望的色彩
叙事跟流水账一样,压迫冒险战争,分段明显。
快进着看都没看完
就这神仙调色,非裔美国人也会不爱看吧
看简介以为是《现代启示录》那样的片子,结果看完后感觉别说和启示录这种影史经典相比,与同为南北战争题材的《冷山》相比也颇为不如。
最大的错误
看过这部电影,你会觉得BLM天经地义,如果真的要原谅,那就让白人把黑人受过的所有磨难和肆虐都来一遍再来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