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迷上了印度电影,印度电影的魅力就在于他能抓住社会热点,进行逐层剖析,进而找出根源,最后开出一剂“治病救人”的良方,这就是印度电影的魅力所在。
2016年上映的《脑残粉》就是一部这样的电影。
影片讲述的是一位骨灰级脑残粉(高瑞夫)被自己的偶像(阿里安坎答)拒绝后,由爱生恨180度大反转,对偶像展开疯狂报复的离奇故事。
明星:阿里安坎答 偶像可以高于生命,可以立即停业只为看偶像的演出,可以不要命跳火车去见偶像,宁可逃票也要花高价体验偶像住过的房间,生活中处处模仿明星,谁敢说偶像一句不好立马出拳揍你,这就是我们的骨灰级粉丝,影片男主高瑞夫。
也许你会说这是电影,有艺术夸张成分,但现实中我们身边的确有这样的人,痴情刘德华30年的杨丽娟,四万条微博疯狂示爱王力宏的高瑞霞,“风里雨里,不工作不学习,就在机场蹲你”的龚玉雯。
偶像成了她们的命,让偶像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可以病也可以不要自己的命。
这一切都是虚荣心在做怪,说到底追星追的不是明星,是明星身边的镁光灯。
如果被照进去,就会像明星一样扬名天下,而付出的成本最低、代价也最小,俗称蹭热度。
假如你和明星一样知名,可以平齐平坐,你还会去追星吗?
天差地别造就了骨灰级粉丝的狂热,她们追的本质就是名和利,只是借明星的势而已。
偶尔几个成功的案例,更让数以万计的粉丝觉得前途一片光明。
模仿小沈阳,模仿刘德华,模仿范冰冰的都小有成功,我也可能成功。
明星脸 明星也是人,名利就是钱。
因此明星也要维持热度。
只是方式不同罢了。
频繁出现的蹭毯现象,腿脚不利索的人三分钟都能走完的红毯,明星们愣走出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感觉。
每每新剧要上映的前夜,深夜看夜光剧本的花边新闻就会不胫而走。
飞机场、火车站的照相技术堪比罗伯特卡帕,都能拿国际大奖。
利用粉丝制造狂热接机场面更是小菜一碟。
追逐名利是人的本能,明星和粉丝没有本质区别。
不反对追星,哪个少女不怀春。
有个偶像还是很美好的事情。
但更应该保持理智。
明星也是人,他们有生活有家人,如果每个粉丝的愿望都要满足,真的做不到,哪怕亲手签个名或亲自接个见,所以爱你的偶像就不要打扰他的生活。
追星要量力而行,倾家荡产不可取,带上全家去追更要不得,绑架自己再绑架别人的人生,偶像也会被你吓死。
树立自己的名利关,不要指望借势捞取好处,不劳而获来终究昙花一现,只有辛苦付出才能获得名利。
明星的成功,是他们背后努力付出的结果,我们只是看到“贼吃肉,没有看到贼挨揍”罢了。
奉劝大衣哥的邻居们,不要成天举着手机拍摄了,不劳而获,迎接你的只有牢固无情的大铁门。
明星带动了粉丝经济,粉丝造就了明星的轰动效应。
本来这是一个良好的互惠机制。
但某些明星的言行举止未能起到示范作用,相反推波助澜,甚至突破做人的道德底线,这就怪不得被有关部门禁足了。
相对于粉丝,明星造成的影响更大,他们代表的是一群人的美好追求,因此他们需要更完美,起码比普通人更周正。
像诈捐、圈钱、洗钱、睡粉、骗粉这类人必须严厉打击,先教育好做人再做明星吧。
阿里安坎答如果当初不依仗权势关押、殴打高瑞夫,也不至于被疯狂报复,如果他能及时道歉,高瑞夫也不至于荒唐到自杀跳楼。
粉丝们是弱势群体,他们的要求往往很简单、很单纯,明星需要用更智慧的方式去对待。
失去生命的粉丝 高瑞夫狂热的追星,最终换来的是生命的戛然而止。
这样的追星观很悲惨,生命高于一切,青春本不应被浪费。
试问,一个明星的价值难道比一个科学家的价值更大吗?
科学家成就了国富民强,袁隆平让大家吃饱了,脑残粉们才能去疯狂的追星;屠呦呦研发了抗疟药,才让大家放心的满大街闲逛。
但国家精神成就奖竟然被授予一个明星,改革开放四十年人物评选明星竟占三分之一,诚然粉丝们真的恨捧,但中国的富强崛起绝不是一帮戏子造就的。
英雄先烈、革命战士、科学巨匠才是我们真正的偶像,他们才是最应该被正视、被提倡、被追求的大明星。
我觉得这一点做的最好的是俄罗斯,很值得我们学习。
放弃盲目,热爱生活,做一个理智的粉丝,不让浮云遮了双眼。
1 对于我这样800天一次才会想招看爱豆本人的粉丝,过多感受的是高瑞夫进城第一见爱豆时候的既像梦幻又像目标的燃烧感2 这片子亮点是反常规,从低往高看待爱豆生活,谁都不知道对于粉丝的追捧他真的在不在乎,喜不喜欢,因为那句任何人的艺术都不是为了取悦谁,那么同理可证,也没有人真的会喜欢自己是被取悦的艺术!!!
3 追星最大的乐趣是需要尺度的,如果超越了,我们就失去了乐趣本身,因为生活告诉我们追星不是全部
看完心口痛,并非因为我有脑残粉经历,至多买过潘帅亲笔签名书酱紫。
国内有数不胜数的“杨丽娟”“虹桥一姐”“四叶草”,每发生极端事件,舆论导向往往扔句“理智追星”,但真正将明星捧成神带偏小孩价值观的,正是这些说着理智追星的事后诸葛亮。
冰冻三尺非一日,站道德高点指责极端事件确实不妥,因此,高瑞夫死前的痛苦挣扎我愈发理解。
我们指责脑残粉除发癫外,不学明星优点,事实是明星团队跟媒体历来为明星打造完人形象,爱豆不许有缺点。
既然是神了,粉丝会想我哪学得来?
只管崇拜舔屏认爸妈就完事了,自然也不存在啥正能量引导。
尤其现在艺人统统流量化,再没BEYOND精神,没有民谣情怀,大多粉丝们也没耐心反思爱豆的艰辛付出,只有薛之谦爸爸万岁,王俊凯哥哥世界第一,谁说他们不好就是我一辈子仇人云云
最近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情,这里不想再提,仅针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和个人思考做一个记录。
首先明确,脑残粉的重点在于脑残,而不是粉。
从电影来看,他本人在生活中懦弱无能,在模仿偶像的时候收获了掌声和欢呼,他沉溺于这种虚假的繁荣里面,不肯面对现实的残酷,连对心爱女孩表白的勇气都没有。
却偏偏大力宣扬我是你的粉丝,为了偶像连去死都可以,更无论打着我是你粉丝的幌子,去做一些伤害别人的事情,甚至最后由于某种失衡和打破平衡后反而给偶像本人带来了灾难。
其次,明星在这个过程中,有引导之责,可是明星真的管得住成千上万的粉丝嘛?
更无论说,现行的娱乐圈规则,其实某种程度上来说,尤其是流量明星,是寄生于网络和粉丝的,或许有本身的努力,但确实有资本包装的嫌疑。
在电影之中,男主第一次打破规则,以保护偶像的名义去伤害其他人的时候,其实偶像本人是有出面的,包括管教和劝解,这一切是不可公开的,甚至出手抹去了所有的录像档案,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已经做的非常到位了,但是,脑残粉本人并没有感受到爱护,他只感受到浓浓的委屈,甚至把一腔怒火撒向了明星本人。
那么,这个问题就变成了如果脑残粉的过激行为,能够得到明星本人的特别对待,这不是在变相鼓励更多的粉丝采用此类过激措施?
记得李诞在一期节目里面讲得很有意思,说其实明星和粉丝的关系并不那么好,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明星的保镖是防谁的?
”听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很明确,是防粉丝的,粉丝以外的人,不会去听他的演唱会,不会去追着他跑;个人觉得,适度追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过度,尤其是所谓的“私生”概念,已经侵犯了明星作为个人的各项权利,某种程度上已经构成“犯罪”了。
所以不要把自己想象的太重要,明星感谢粉丝,但他为之努力和付出的,不是梦想就是名利。
粉丝经济的存在某种意义成就了明星,但他作为个人,未必那么感恩。
电影中,镜头下他面对粉丝,永远是得体而克制,礼貌而亲切,但从他私下的言论来看,他是自大而蛮横的,嘴上说着感谢粉丝,但其实从心底里并不以为然,在处理这个事情上暴露了本人的冷血无情和狠辣,这也是我觉得这个片子稍欠火候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人物形象其实有很多可以深入挖掘的亮点,而不是用大量的打戏去填充整部电影。
在粉丝烧掉海报的时候,他已经不是粉丝了,偏执的爱没有得到反馈,反而会变得更加扭曲。
这是我的生活,你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我很满足自己的生活,你为什么不过好自己的生活。
片中明星对脑残粉的声声质问,其实才是我们更加需要关注的问题吧,你为什么不过好自己本身的生活呢?
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这部电影的探讨范围,要重新回到社会、教育和家庭层面去看,真的是一个难以随便解答的问题,所以只能暂且搁置。
所以,只能以明星本人去承受所有粉丝造成的不好的后果,而这个过程中,除了明星本人是具体个人,无论说脑残粉还是受到伤害的群体甚至是路人,都是一个庞大的群体,每个个体都躲在群体之后,伤害人之人不用负责任,被伤害者保持了沉默或者是成为了另一桩事件里的持刀人,何其可笑,这或许又是另外一个难解的问题。
片中男主尝试去解释去向全世界说明“那个人不是我”,所有人脸上都明晃晃写着三个字“我不信”,电影与现实,在那个时候魔幻的相似。
当这部电影还没有引进的时候,我就一直在关注这部电影。
为什么呢?
因为我一个朋友是沙鲁克·汗的粉丝。
有一天他跟我说,沙沙(粉丝对沙鲁克·汗的昵称,也要叫沙皇的)的新片印度票房惨败。
这让我挺震惊,虽然不太了解印度电影,但对沙鲁克·汗在印度的号召力还是了解,这位在宝莱坞可谓是万人敬仰的超级大牌,在世界范围内也有着影响力,他的作品票房失利,还是非常少见的。
随后我登陆外网,发现这部叫做《FAN》的电影口碑不错啊。
IMDB评分7.5,烂番茄82%的新鲜度。
不过当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大概能了解这片为啥不受印度人民喜爱了。
粉丝与明星互撕的故事,让我想起了两部电影,1981年劳伦·白考的《夺命影迷》和1996年罗伯特·德尼罗的《狂迷》,三部电影的共同点,就是用戏剧化手法刻画身为一名粉丝的心理,为了偶像进而走火入魔,疯狂、偏执。
说句夸张点的话,这玩意跟邪教差不了多少,而且结局都挺悲惨。
入迷如狂《脑残粉》这个中文译名还是非常恰当的。
都是类似的故事,本片与《夺命影迷》《狂迷》不同之处在于:上述作品的粉丝,在狂迷偶像的同时,生活中都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不顺,有点“玩物丧志”的感觉。
他们认为,自己为偶像付出了一切,偶像也要对自己负责,也就是说,主人公都要求偶像达到某种目的才肯罢休。
比如《狂迷》中的罗伯特·德尼罗,绑架了偶像的儿子,要求对方必须在下一场比赛中打出全垒打,意思就是,我为了你都这样了,你必须对得起我。
《脑残粉》中的高瑞夫却不一样。
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色,从小迷恋大明星阿利安,为了对方什么事都肯做,甚至连命都不要也无所谓。
他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对方,且不要求对方的回报,只是一个五分钟见面,签个名、合张影完事。
但被拒绝之后,这位一直以来的世界观崩塌,进而粉丝转黑。
把这部明星与粉丝互撕的电影变成了动作片惊悚片。
也就是说,《脑残粉》的核心在于,粉丝眼中偶像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异,导致了悲剧。
电影对粉丝心态的刻画很准确。
这名粉丝高瑞夫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脑残粉↓↓“因为有你,我才能活的很好,而且我也希望你过得更好,你今天的成就,都是身为粉丝的我给你的。
”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自我的意愿之上。
但是,随着自己从小到大一直建立的世界观在与偶像见面之后却崩塌,那么“我要让你过得不好,没有我,你丫什么也不是。
”
所以,这是一个从极爱到极恨的心态转化。
身份换位一人分饰两角,是这部电影最大的噱头,两位本来长得就比较像,后半段不但“雀占鸠巢”,还“喧宾夺主”。
把偶像搞到身败名裂,自己乐在其中。
“换身份”这个梗非常有趣,抛弃刻意毁掉对方名誉的行为,二者都以对方的身份完成一段故事,也使得二者的心态都发生了变化。
就是这就是“换位思考”的概念,但前期二者都犯了同样的错误。
一面是偏执的粉丝,热情似火,心甘心愿的奉献,只是偏执入迷。
一面是高高在上的明星,有些耍大牌,不想自己被打扰,但表达方式不对,同样也是偏执。
这部电影名为《脑残粉》,不单单描述了一个疯狂的粉丝,我想导演还打算在片中融入人性化的思维。
明星与粉丝之间的互为关系,并不是单独一方可以独立达成的。
到了最后,在天台上那场戏,沙鲁克·汗演的两个角色,才算真正的合二为一,但依然逃不掉一个悲剧性的结尾。
其实,电影在天台之上二者搏斗之后的交谈,就可以收尾了。
但依然做出了一个“没有道歉”的梗,反而有些刻意。
作为一部宝莱坞出品的作品,电影算是不走寻常路,全程没有歌舞“插队”不说,电影的故事节奏、剪辑和音乐都很棒,几场动作场面和气氛调度有板有眼。
用句俗话来形容,不,这很不印度。
能看出导演的野心很大,打算做出一部国际大片范儿,打破印度电影长期以来的刻板模式。
他这一步走的很正确,但印度人民并不买账。
因为....脑残粉并不是天朝的专利可以看出,很多观众看完电影都将电影的故事联系起国内,比如杨丽娟事件啊,那名为了周董自杀的少年(忘了叫啥名),还有某大片的粉丝那句著名的“你折断我的翅膀,我毁掉你的天堂”的话语(其实这句话是来源于《英雄联盟》),都是脑残粉的现象。
感觉,中国脑残粉太多了。
但是,要论偶像崇拜情结,印度敢称第二。
敢称第一的,大概也只有金三胖那个国家了。
印度,是“偶像崇拜”的重灾区。
这与印度的宗教习俗有关。
印度主要信仰印度教,印度教中神灵,会化身为各种形象拯救世界于危难之中,久而久之印度就形成了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情结,他们认为英雄、大人物都是神灵的化身,偶像明星也不例外,当人们崇拜某个大人物时,就不知不觉的赋予英雄某种神性、将其神格化。
而且印度教,直接宣扬世袭等级制度,把种姓制度作为核心教义,印度“解放前”,歧视妇女都是国家法律名门规定的,这在别的国家是不敢想象的。
你这辈子是个小屌丝,就是因为你上辈子是个傻逼,没准下辈子还是一个德行。
要打破这种轮回,你就要虔诚,要信仰、崇拜我们的神,奉献你的一切,反抗是没有用的。
正是这种宗教习俗,造就了印度非常浓厚的偶像崇拜风气。
记得看过一段视频,《巴霍巴利王》公映的时候,印度人看片时就跟嗑药一样,站在凳子上狂舞大喊,在他们眼里,电影里的角色,就是神的化身。
同理,现实中那些高高在上的偶像人物,同样也值得小屁民们崇拜,你们值得粉丝这样为你付出。
所以,知道这部电影为什么在印度不受待见了吧。
这部电影并没有歌舞、没有爱情、结尾悲情,都是印度观众不太喜欢的方式。
而且,印度大部分偶像的粉丝,都是高瑞夫这个样子。
如此打脸的片儿,当然不买账了。
PS,沙鲁克·汗不愧是“宝莱坞之王”,演得真棒。
PPS,我觉得这个电影,可以拍个中国版,估计很热闹。
触动挺大的,印度的片子从来都不能逻辑思维来看待,它的题材很棒,这是为之少数的没有歌舞爱情的印度片,但是很让人深省,整部看下来没有大善人也没有大恶人,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
我人生的五分钟为什么要给你,五秒都不可能,!
你什么都说了就是没道歉!
这两句话也是我最喜欢的。
没有谁可以让你成为你生命中的脑残粉,除了你自己!
『脑残粉』电影的主题很具有普遍共性,通过粉转黑的过程来探讨,融入大量“成龙式”的动作场景增加可看性,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角,以炸天的演技将巨星和粉丝这两种完全不同身份和心态的角色演绎的非常到位,悲剧性的结尾也留给人大量的思考,但剧情节奏稍显拖沓,影响了整体的观影感受。
【7分】
『脑残粉』电影的主题很具有普遍共性,通过粉转黑的过程来探讨,融入大量“成龙式”的动作场景增加可看性,沙鲁克•汗一人分饰两角,以炸天的演技将巨星和粉丝这两种完全不同身份和心态的角色演绎的非常到位,悲剧性的结尾也留给人大量的思考,但剧情节奏稍显拖沓,影响了整体的观影感受。
【7分】
他是我的神。
从小到大,我因他的存在而存在。
卧室里,贴满了他的画,有的甚至是从别处剪来的。
我听他的歌,看他的电影。
每一次欣赏他的演出,看到他的脸,我都觉得离天堂更近一点。
越长大,我越想成为他。
我慢慢开始模仿他。
幸运的是,上天给了我这样一个机会。
我几乎与他长得一模一样。
我爱自己,犹如爱他。
我慢慢把自己当成了他。
而他对我的信仰,也从未忽视。
他经常说,是我的信仰造就了他。
他说他感谢我,感谢我们每一个教徒。
是的,他是我的偶像。
我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他。
为了与我的神见面,我给他准备了一份生日礼物。
那一天,挤在拥挤的教徒中,我看到了他。
他站在高处,那么耀眼,他的脸上好像在发光。
我多么希望他能看我一眼。
但是他没有,他向无数个教徒挥手致谢,但唯独没有看到我。
我不知道如何才能得到神的眷顾。
看到我为他准备的生日礼物,被人群踩碎。
我离我的神越来越远。
其实,我只想要五分钟。
能与我的神合影,拥抱,甚至说几句话。
神的美丽很快招来嫉妒,他被陷害,被污蔑。
这样的事,我当然不能坐视不理。
我抓到了那个恶人,逼着他向我的神道歉。
我把我做的所有一切都告诉了神。
我的神很感激我,并说要与我见面。
我的神要见我,我从未如此兴奋。
那一刻,我觉得多少年来为他做的一切都值得。
但是,来接我的却是神派来的魔鬼。
他们殴打我,威胁我,让我离开我的神。
但我想要的就只有五分钟。
神终于来见我。
他像一束光照在我的身上,我遍体鳞伤的身上。
但是他对我说的话,却像鞭子一样在我身上抽打。
“你的五分钟我给不了你,因为我也有自己的生活。
”不是真的,不是真的。
我的神说过,他的一切都是我们给的。
为什么,他现在如此对我。
我不明白,我想要的就只有五分钟。
对他来说,这有什么难?
我决定报复他。
凭着拥有神的模样,我做了很多玷污神名誉的事。
大家都以为这是神做的。
大家都开始怀疑他,憎恶他。
其实我不想毁了他,我就想让他向我道歉。
为我想要的那五分钟。
但是,他的倔强超出了我的想象。
他不仅没有道歉,还找到了我关心的人,威胁着他们说出了事实的真相。
但他们遗漏了一件事,这是都不是我想要的。
我要的就是想要与神相处的五分钟。
天台上,我与他对峙。
为什么不给我五分钟?
神说,为什么要给我?
他也有自己的生活,为什么要把他生命中的五分钟给我。
我看着自己,几乎成了神的代言人,我身上所有的一切都被烙上了神的烙印。
我几乎认不出自己。
那个我一心要毁掉的神,我的神,占据了我的所有。
我不再是我。
而我更不可能成为神。
我害怕了,我坠落了。
我的神,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此后,他的教徒少了我一个。
而我的神,还是一如往常,受人敬仰。
以上,都来自印度电影《脑残粉》。
不得不说,这个翻译非常精准。
我们在追求偶像的时候,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电影中的主角迷失了。
他把偶像当做信仰,他所做的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更靠近偶像。
沉迷他,模仿他,为他做出格的事,甚至最后要毁灭他。
这一切,都源于对偶像变态的痴迷。
电影中很多桥段都很夸张,甚至都有些荒诞。
里面长达二十分钟的二人追逐戏,虽然很惊险刺激,但是看得我想快进。
其实电影想讨论或者表达的东西很多,比如说用偶像与粉丝到底怎样才能保持平衡?
是否可以用你几十年的努力去绑架别人的几分钟?
我们爱偶像,到底爱的是什么?
…………电影时而是偶像视角,时而是粉丝视角,向观众表达两者各自的观点与想法。
想让观众更加客观平静的看待二者的关系。
有时候,并不是只有大恶才会导致悲剧。
偏执的善良与信仰,更像一把刀,刀刀见血。
P.S.赞一下影片的男主角沙鲁克·汗。
沙鲁克汗8次获得印度版奥斯卡印度最具权威的电影观众奖最佳男主角。
是印度获得影帝最多的影星。
经典电影无数。
当之无愧的印度影帝。
最近几部电影质量不敢恭维,太过于追求商业元素,却忽视电影本身内容了。
《虚拟战士》《新年快乐》《慷慨的心》质量太一般了,票房与宝莱坞之王不符。
虽然口碑很差,但电影票房都不错。
最近几部电影质量让不少观众流失。
《粉丝》这一次非常冒险。
导演没啥名气,执导的几部电影没有一部成功的。
电影没有歌舞,歌舞对印度电影大卖必不可少。
没有女主角,没有浪漫爱情,沙鲁克汗可是浪漫之王。
配角基本上不出名。
这是宝莱坞四大天王第一次敢这样冒险!
非大假期上映,(开斋节档、排灯节档、圣诞+新年档——印度三大档期,宝莱坞三大汗一般垄断三大档)沙鲁克汗扮演双重角色,描述一个个疯狂粉丝和巨星之间故事。
电影上映后观众反馈不错。
目前imdb8.8分
宝莱坞影帝归来,挑战演技!
《粉丝》是沙鲁克汗《加油印度》后最好电影。
特别提示:《粉丝》中国、日本、韩国等将海外第三阶段上映。
其实对于这部电影上映之前我并不是很看好,尤其是看到第一个预告片让我很疑惑这个故事怎么讲,但到了第二个预告片电影剧情,风格有了初步的展现我对这部电影充满了期待。
在翻译以后赶紧去看了,并写下了人生第一部影评。
剧情是关于一个疯狂粉丝和因为名声自我膨胀的明星之间的故事。
两个角色都是同一个人演。
片中没有女主角,也没有歌舞,只有剧情,动作和沙鲁克汗演技。
歌舞和女主角之间的浪漫浪漫一直是印度电影观众的头号爱,然而这部电影这两个都放弃了。
虽然本土表现不佳,但口碑相当出色。
沙鲁克汗获得完第八次印度奥斯卡以后,一直在尝试新鲜领域,ra.one 里的特效,don2里的国际风格化的动作片,如今fan又是一个纯剧情没有女主角的电影。
不得不说他一直在剑走偏锋,出道不久演了容易定型的反派,但因为出色不但没有定型还开拓了戏路。
如今他一直在尝试其他印度电影人没有尝试的。
说回电影剧情环环相扣,紧张刺激,两个沙鲁克汗演技爆棚,特效也出色,动作戏流畅精彩。
电影没有停留在以前那种明星与粉丝之间说教的老套了,反而俩个人物同时发展。
音乐方面也极其出色,令人印象深刻,画面简单但又不失精巧。
总得来说完成度很好的电影。
好奇葩的电影,我居然看完了。。。
标准商业片模式,题材是亮点,如果放到好莱坞进行操作,应该会有更好的商业表现,不是带有成见,影片内的很多场景真是土到让人觉得浪费题材。
之前还以为这个FAN 翻译成脑残粉太国内特色。但看完之后只觉得脑残不足以形容这个剧情,这是变态粉。剧情漏斗百出,唯一可看的也就是感叹一人分饰两角的男主演技气质真不错。
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是,你得多像才能这么蒙混过关明目张胆干坏事啊
粉丝大盗,威力无敌.....
沙鲁克·汗的表演赞
这个片子厉害了。充分说明了一粉顶十黑的道理。没有演着演着就尬起舞的情节,印度人拍犯罪片还蛮有一套的。一开始差点被这个片名给骗了,结果发现这个片名其实用得非常合适。可以看。
任谁都会想起国内的某些脑残粉……最起初认识是从刘德华和杨xx开始的,然后什么EXO的之类的。确实这种狂热宗教史的粉丝太可怕了!本片一开始看还以为会是个轻松励志的喜剧,没想到中间开始急转直下,甚至都想不出到底谁是主角,是高瑞夫?还是阿利安?印度少有的没靠歌舞撑起来的片子吧。
无聊……
难得的一部没有太大舞蹈的印度电影
虽然很浮夸。但是也许脑残粉们的心里真的就是这样。25年深爱一个人,却被否认,可能一生的价值都会失去。可惜了那个小女友,还有他的父母。令人深省的一部电影。追星一定要有度。不能失去自我。增加一条,竟然还真是一个人演的!!!!服了!
一粉顶十黑不是说说而已。本片选取的角度不错,无奈也只是站在偶像角度描写的粉丝,就如同富贵闲人杜撰意淫的贫苦百姓的故事一般,隔靴搔痒、只知其皮毛,并且字里行间都带着上层人对下层人的审视感,令人不悦。
印度人挺无聊的。
叫疯狂粉丝就好。
疯狂粉丝的疯狂追星,遭到自己偶像怠慢后报复,报复后觉得无法收场回到以前,自我了结生命。
爱一个明星就是把他捧上天,毁一个明星就是要让他身败名裂。题材不错,但故事不够新颖,没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没有歌舞,于是让电影剧情就显得比较紧凑。不算精彩,但能看得下去。
爱到迷失了自己就是魔,你只是打扰了别人的生活,而毁灭的只能是自己。你原本就很独特,为什么要模仿别人?你可以活得阳光明媚,为什么要匍匐在别人的阴影里?
我们通常会觉得粉丝都是最好的,而黑子是最讨厌的。其实不然,一个明星最大的敌人并不是黑子,而是那些粉过头了、已经失去理智的粉丝——脑残粉。这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一粉顶十黑”。你有追星的自由,但你没有影响别人的生活的自由。反过来说,如果粉丝做了出格的事,偶像就有义务制止。如果粉丝犯了小错,他就及时制止,粉丝就不会犯更大的错误。所以阿利安就做得很对,他得知高瑞夫把别人打了一顿后并没有纵容他,还是叫警察拘留了他2天。高瑞夫说他不是犯罪,而是爱,阿利安就问:你是我的粉丝,那你就能为所欲为了?就可以打人杀人了?高瑞夫说如果有必要,他可以为阿利安杀人,阿利安就果断地说他没有他这个粉丝。如果当粉丝违法乱纪后,偶像愿意亲自教育他;如果粉丝还执迷不悟,偶像就开除他的粉籍,也许脑残粉会大大减少吧。
每一个粉丝都有一颗玻璃心,请善待他们,谢谢。PS:中文名真脑残。
2017.7.27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