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影片呈现出来的内容是否百分百符合艾米莉•狄金斯本人,但片里女主角那些反抗压迫,反对不公平,追求和平,追求自我,从容的面对生老病死,无论女主据理力争时平静的样子或激昂的样子或暂时的妥协时,抑扬顿挫虽晦涩但拍得很细致很好。
女主始终都在坚持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追求与她当下的社会是有相当大的矛盾的,周围的很多人在时间的侵蚀下妥协,变质变坏,这些人的变化对她的打击不可谓不大,她的挽留与质问仿佛变得可笑,但是她会慢慢的跟过去告别过好新的每一天,每首诗配合当时的场景意境特别美。
其实她的生活态度就很诗意,一边生活一边在夜深人静时写诗,这种生活是美的又是安静的,她歌颂世界赞美生活也抨击世道,她的思想是那么的前卫、真实、善良、和平而激荡,女主角的精神世界强大而满足,从容而淡定。
寧靜中飽含隨時迸發的烈火熱情,順從中深藏始終革命的抗爭之心。
好喜歡溫妮,溫柔如水,溢滿笑意的臉,光彩照人,像是天使,聖母瑪利亞的化身。
似乎天才身邊大多有這樣一個人,上帝一邊讓他們承受著常人難以忍受的苦難,一邊派去天使般的存在,或是同樣出類拔萃惺惺相惜的天才同類守護左右相互扶持不離不棄,守護其天賦,守護其超凡絕塵的心靈,聊以慰藉,從中獲得哪怕片刻的平靜。
對愛情,艾米莉又渴望又害怕。
如此感同身受。
唯有拒絕愛情,心靈才能真正自由。
但正如那天賦不是人人都有的,那窮盡一生的勇氣和堅持,也是一樣。
所以她們才會成為偉大的女子,被世世代代所銘記。
一直愛看人物雜誌人物節目人物傳記片,對不同的人生經歷好奇,對人這一物種所能達到的種種“極限”好奇,也能反觀自身,在了解別人的過程中更加了解自己。
雖不能至,至少得以知曉,心嚮往之。
潛移默化中悄然改變,也未可知。
即便現實不盡如人意,但能有更好的念想本身就是何其有幸。
讀進靈魂的書不一定許妳如意的物質生活,但能讓你的心靈去塵甦醒,讓你得以擁有另一種隱秘生活隱秘快樂,並窺見方方面面更多的可能性。
即使身邊人不理解輕視甚至鄙視謾罵你,但有什麼關係呢?
木心說要敢於和偉大的人認親戚交朋友,哪怕只是一點點走在靠近的路上。
能在自己營造出的隱秘世界里自由遨遊,飽嘗喜悅,還有什麼不滿足呢?
美妙如斯
本片是以伟大的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为蓝图拍摄的,纪录了从她一开始是个懵懂无知的年轻女人,影片一直延续到她晚年,她在晚年选择隐居,最后成为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本影片时间跨度非常大。
艾米莉·狄金森几乎每一天都会写上一首诗,但是在她的一生中,所发表的诗的数量却很少。
她是个非常害羞的人,但是她又活泼热情,且幽默感十足。
她的友谊在她的生活中就像一把火,烧的通红,灼热而又激烈。
但在她的家庭中,她又发觉原来这份友谊是她最大的幸福呀。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是平和的,像一个美好的童话世界。
似乎到处都可以充满着诗歌,这世界上的所有的恐怖和美丽都可以通过诗歌向别人传递,对别人表达。
艾米莉·狄金森,出生于1830年,在1886年离世,被视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
她几乎整个一生都在马萨诸塞州的阿默斯特度过,摒弃世俗的交际,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
狄金森成长于一个思想保守的律师家庭,接受着传统的宗教教育。
然而,她渐渐开始对宗教教义产生疑问,逐渐抛弃了对上帝的盲目崇拜,转而通过内心的冥想和大自然的启示来探寻宗教信仰。
封闭的社交圈子和孤独的生活方式激发出了独特的表达方式——写诗。
狄金森的诗歌风格独具匠心,善于用简练的词句,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凝聚于短小的篇幅中。
她的作品常涉及死亡、自然、爱情、宗教信仰以及生活的乐趣,以此来表达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探索。
令人遗憾的是,艾米莉·狄金森在世时并未亲眼目睹自己作品的广泛传播,大部分诗篇都被她保存在手稿中。
直到她去世后,她的妹妹才发现了她大量的诗歌作品,并冒险将其出版,向世人展现出这位天才诗人的真正才华。
她的诗歌充满着内心的情感,仿佛如潮水般迸发出来,成为了她生命中全部热情的体现。
毕竟是传记类的作品,感觉有点冗长沉闷。
我看到了Emily内心燃烧的热情,对于生活,对于诗歌,对于亲情,最值得突出的就是对于。
God的独特解读,对于自由,男女平等,公正,正义的不懈追求。
她说世界丑陋不堪,她也质疑过自己“难道真的是我太严苛和高标准了吗?
”这样的格格不入,即便是面对爸爸的责令,弟弟出轨的强词夺理,她依然不屈服,是那么地铿锵有力,她每一次和温妮激烈的争论,充满力量的话语和坚定不屈服的眼神,让我看到了她的绝对的勇气。
其中的突出点莫过于对于女性的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了吧。
她很坚定,一直,她用了她那有限的一生在为这种性别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争取着。
是啊,尤其是她的弟弟奥斯丁对于这种关系的解读,着实让她感到非常愤怒。
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换位思考来解读这种抗争是可笑滑稽和讽刺的。
作为男性的性别来看的话,他们又怎么能够变换性别后所带来的不平等,不公正,甚至是屈辱呢?
我感动于Emily对于自由平等的追求,感动于她的高尚的灵魂,感动于对于自己人生的坚定不移的把握,感动于她对于知识的不屑追求和渴望,感动于她的每一次呐喊!
“宁静的热情”形容伟大的诗人狄金森的生活和工作恰如其分。
她在自己的房间里留下许许多多的诗作,但只有一小部分输出在她的一生中得以发表。
她非常害羞,同时他诙谐,富有活泼的幽默感。
她的友谊是激烈的,但在家庭中,她发现她最大的幸福。
她的生活是安静的尊严。
所有的恐怖和美丽的世界蒸馏的精髓和表达意义。
也拜读过她的诗,那种含蓄隽永具有不可超越的美感。
狄金森的诗文,正如她的一生,即简单又深邃,即朴实又奇特,保藏着经久不衰的魅力。
通过这部电影也更好得理解了她的所思所想,非常有意义。
大家应该不难看出,欧美的导演似乎特别中意拍传记电影,政客、商人、新闻人物、文人等各行各业的人物都被拍了个遍。
无论是热门大咖,还是冷门小咖的,只要该人物的故事性符合电影的需求,就可以立即上机。
放眼于最近两年,2016年的戛纳电影节就入围了一部智利片子,名曰《追捕聂鲁达》,讲了一个诗人的故事。
2016年末,BBC又拍了一部《隐于书后》,讲勃朗特三姐妹的故事。
仔细瞧瞧的话,你会发现传记片的市场中,很少会出现一部针对一个人的成长史来拍摄,大部分作品都是根据一个点去拍的。
后者很容易带动起剧情的紧凑程度,而前者就不好控制了,要么数个小故事串成大故事,要么流水账般讲完从小到大,反正都是吃力不讨好(观众)的营生,还真不如“抓重点”。
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杀出一部诗人传记电影,这次拍的又是一个文坛巨星,美国传奇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没错,这部名曰《宁静的热情》的传记电影,实实在在的拍了一个人的一生,而且还是能和沃尔特·惠特曼并肩的诗人。
同为美国传奇诗人的艾米莉·狄金森,不同于沃尔特那般一生贫苦,相反,她是一个出身于阿默斯特镇中产阶级的富家女,身后有一弟弟妹妹。
其父是当地的首席律师,祖父创办了阿默斯特学院,家庭殷实,家底丰厚,衣食无忧。
从小饱读“四书五经”,爱养花,会做饭,人见人爱,与弟弟妹妹关系非常好。
这样一位天之骄子成为一代传奇诗人,实属让人惊叹。
影片中的故事开始于狄金森就读的曼荷莲学院,先说下这所学校,在如今曼荷莲学院算得上是全美女子学校中的老大,也就是女子学校中的清华北大,这么吊的学校确实不是说上就能上的。
从曼荷莲开始,狄金森就逐渐与这个世界做行为抗衡,影片的伊始,穿着淑女装的狄金森就正在与学院的修女撕逼,并且高调的公开表示自己不信上帝也不稀罕被上帝救赎。
▲极具魔幻色彩的神情,有点置身于恐怖电影的感觉
▲这个镜头非常有意思,隔着两个门框拍,距离拉的很大,像是一幅画。
狄金森父亲静坐着,不动声色,仿佛是离开了人世。
说她是青春期叛逆也好,还是矫情也罢,不管怎样这都是她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她不想随波逐流。
十九世纪的美国,当时正值独立战争后蓬勃发展的时期,上半叶的时候领土逐渐扩大到太平洋,中期时候工业化迅速推进,男人们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女人的地位不外乎和奴隶一般。
所以,狄金森能成长为一名诗人,不光是家庭给了很大的保护,还有一个非常爱女儿的父亲,这真的是天时地利人和。
虽然狄金森生活得无忧无虑,但她还是觉得这个世界是丑陋的,她不去教堂做礼拜,她大声批判大男子观点。
影片中最突出的,最能够去反映女人被男人束缚的,就是狄金森的母亲。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剧情,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全家人在客厅阅读书籍,狄金森的母亲让狄金森弹了一首诗歌体的曲子然后说出了自己的初恋。
在狄金森母亲终其一生的记忆中,仅有着那段初恋往事,之后,她就被绑上了家庭战车上,操劳至离开人世。
片如其名,就是对《宁静的热情》最好的评价。
电影的全篇幅充斥着安静的气息,随着镜头中的暖色调到冷色调的跳跃,影片也在进行主题的更改,即热烈到痛苦的变化。
而在剧情的跳跃上,又不难看出导演的小心思,为了使剧情有着较大的时间跨度,导演在情节A和C的中间加上了狄金森的诗。
出乎意料的是,诗的融入不仅消除了尴尬,甚至还做到了对前面的解读,以及后面的铺垫,可谓是一举两得。
父亲的离世,影片也完成了冷色调镜头的切换。
紧接着,母亲的离世,好友出嫁,所爱之人的离去,在这段时间段中,狄金森患上了癫痫,也注定了文坛新星将要陨落。
在电影当中,狄金森就好像一团闪着蓝光的焰火,不刺眼却很温暖,在与世界的对抗中,她最终还是输了,但她成功让世界知道了女性必须要独立起来,自己争取权利地位。
就好比她的诗,展现出不朽的生命力。
(文/Omiear)
关注微信公号Movie影点,带你独立视角看电影,拒绝烂片侵扰。
(如需获取资源,请关注后在后台回复影片名称)
很喜欢这部剧,这部影片平淡的介绍了诗人艾米莉的一生,作品依旧按照导演一贯的作品风格,很形象的描述,细致的描写,很平淡但是很令人感动,有非常的舒缓方面,让人感觉到很舒心,很平缓的度过。
主人的诗句贯穿在剧情各个地方,给人深刻印象,让人感觉在诗情画意中体验,主任公艾米莉·狄金森的诗人形象深入人心、自己有充满独特的形象,清淡,优雅而且具有独特的魅力,给观众不一样的体验,可以让人感觉到很舒服而且使人的内心具有不同的体验。
美感已经说明了一切,看不懂的说明语言不同,开演没多久出现的坐在布景前拍照的画面,让我起鸡皮疙瘩,静默的坐着,安静,眼睛目视镜头,镜头是一个人的眼睛,他观察世界的视角可以看到他的心愿,他的思索方式,他的审美理想。
深沉的人,镜头也会更静,很奇妙,电影刚开始我就感觉到稳稳的安静,一开场就被吸引了,审美相似,想看一样的世界。
足够了
“我的灵魂是我自己的!
”影片前半部,是艾米莉•狄金森与宗教的抗争。
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她选择孤独地站在中央,不肯往右,也不愿往左,因为她没有也无法感受到自己的罪,面对教师严厉的批评与指责,她坦承自己将是个“毫无出息的人”。
当新来的牧师要求全家跪下听他布道,连父亲都服从了,她却庄严地坐着,绝不肯违背自己的内心。
当父亲对她大发雷霆,她嘴上顺从,却在父亲嫌餐盘脏时将盘子用力摔碎,然后平静地告诉他这样就不脏了……一个自尊,独立,智慧,顽强的女性形象已经树立。
“我看世界——诗人当列第一,第二,太阳——”影片后半部,是艾米莉诗与爱的世界,也有病与痛的折磨。
每天半夜三点至凌晨,是她独自享受宁静与诗歌的时刻,她喃喃自语,她若有所思,她呕心沥血,哪怕只发表了几首,她依然孜孜不倦地写作,因为那是她最自在也最富有的时刻。
她爱过神父沃兹沃斯,那是难得的能欣赏她诗作的人;她珍惜过与魏若琳的友情,那是个风趣与智慧并存的女友;她享受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哪怕他们都不是完人;她欣喜地看到哥哥奥斯汀的新婚妻子竟是自己的儿时好友,向往着大家成为勃朗特那样的姐妹……然而,神父后来离开了,好友也嫁作他人妇,父亲病逝,母亲去世,连哥哥都被肤浅的美貌所吸引背叛自己的妻子……幻灭太多,痛苦太多,而真正的爱情,却从未到来。
她变得更加激烈,尖刻,锐利,而病痛也在变本加厉地折磨着她。
留下一千七百多首诗作,她终于离开了人世。
那半夜就着油灯写诗的时刻,那与好友在花园中散步闲谈的时刻,那和姐姐温妮开心大笑或抱头痛哭的时刻,那一家人闲闲坐着各干各事的时刻,那些所有或含笑或带泪的时刻,留在了她的诗作里,留在后世所有读者心里,留在被这部舒缓,优美,宁静的电影感动的观众心里。
我啜饮过生活的芳醇付出了什么,告诉你吧不多不少,整整一生他们说,这是市价。
他们称了我的分量锱铢比计,毫厘不爽,然后给了我我的生命所值一滴,幸福的琼浆!
我一直期待着这首诗在影片中恰到好处的出现,可惜,直至最后,导演也未曾安排它的露面。
就让我再次引用这首至爱的小诗吧,某种程度上,我也是那个孤独终老的女子,“跳着舞过黯淡的日子,使我飞翔的是一本书。
”还有一部可以静静沉醉的电影。
佩服我的毅力。每一句台词都闪烁着宗教般的光泽,每一个人物都暗藏着悲剧般的心灵。艾米莉的诗作无可挑剔堪称完美,只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被遮蔽了,徒留下空洞、乏味而令人生厌的说教和对话。整体太压抑了。
果然文学家都有一身反骨 艾米莉的诗好美啊。
欲望都市的女主角让我跳戏,内容作,最近看还看哲学的故事,片中的无神论有种不知缘起的感觉……
A Quiet Passion,Emily Dickinson外表沉寂而内心爆裂,似无波河流下的熊熊大火。她因渴望的自由与世俗相悖而远离世俗,封闭了躯体,从而封闭了心灵(指对世俗的感知)。后来她只有她的诗歌了,这是思想的纯粹,也是人格的痴狂,总体表现为天才的孤独,或者清醒者的痛苦。不过影片表现力及侧重点实在是糟糕,拍得太不讨喜了,本质是男性对女性的偏见。灵魂的独行者可以自行开辟沃土,而不是通过与不同见解之人的争吵划分疆土以体现其独特性,感觉编导是无法站在女性的角度发掘其生活中的趣味与光亮,所以将人物生平生搬硬套,还加入许多刻板印象,手法低级。“Any argument about gender is war,because that,too,is slavery.”女性是第二性。
觉得自己已经活成她了 without garden and verses 一小时后也好看 卡在这段处境里 甚至仿佛看到福克纳的老南方着火的房子锁在楼上的神秘隐士 躲避征兵躲避生活 和黑人混血干柴烈火的被村庄孤立的老年小姐 被姐夫伤害的老小姐 生病的不快乐的妈妈 不过万幸她家是有爱的 今天的播客恰巧也有母亲的离开
导演穷尽电影手段就是touch不到对象,real尴尬
Cynthia Nixon这是奔着得奖去的
6.0 无法称得上是诗电影,不过仍是够格的“文本—情境”嵌合的影像。Davis大概认为诗歌的创作没那么超脱反而是诗人经验在具体情境中的诚实流露,所以片中的诗句并不脱开情境呈现,而是多数时候取代配乐的位置(只有在遭遇Emily具有转折意义的经历时,诗句才插入配乐)——情境产生诗歌,诗歌同时托举情境。
其實比上一部好多了...
被女主角病情发作时的演技折服。
无聊到爆
3.5/5 女诗人艾米丽迪金森的传记故事。台词优雅深奥,女权先锋。
不是很喜欢
漫长的两个小时
色调真棒
精致的摄影和复古的风格,配搭上无病呻吟般的剧情,这个导演一直在拍这种空洞之美
#TIFF# 不是我的菜……太直白了中心思想全靠吼……
热情如此绚丽,又如此无能,如此痛苦。在无形权力的囚牢里,戴维斯影像中的狄金森无力反抗,而只能给出一种逃避和困守,逃避外面的世界,困守在父亲留下的荫蔽中。那个照相馆里的时间变迁真是太震撼了,就像是伍尔夫笔下那座荒废的海边旧宅,在徒劳里留下人生的痕迹。
没看完,感觉演员选的有点老。。。终于看完,演员老,角色脸谱化,最后没有同情诗人,反而觉得是诗人生活过于安稳,性格偏狭,甚至太过于爱自己,才像电影中的那样将高标准当成一根稻草,维持自己的完整。她的诗我至今也没有被感动到,大概也是翻译的缘故吧。
妹妹好可爱,其他人都好奇怪,整部电影的氛围都非常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