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斯的电影我都不喜欢,淹没我看了好几遍。
看第一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很好笑,我喜欢它的幽默,它是一部通俗电影。
我认为它在把信仰,或者事业,爱情化。
一个特工在非洲反恐被监禁,能熬过虐待是因为记挂着自己的灵魂恋人,就好像一些人只能接受修女都把自己当作那个人的新娘。
观众轻易地选择路径依赖,应用这种方法,甚至可以共情在人生最后几个小时里和情妇举行婚礼的希特勒。
人类有强迫症状,欣赏产生在理解之后,他们不得不去解释他们不能理解的东西,爱情可以是个比较直观的逻辑,它任性,被授权主宰所有合法性。
看第二遍的时候,我觉得它是个疯狂的科幻电影。
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主角两人曾经在那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小岛上相遇过。
真实发生的是,我们看到一个海洋科学家在轮船上焦躁地打沙袋,与此同时,一个被极端主义虐得很惨但眼睛很蓝的苏格兰人在仰头望月亮。
当我们疯狂得被剪辑艺术催眠的时候,我们决定相信,两个八杆子打不着的人,一定可以发生过什么狗屁的命运邂逅。
直到此时,决定性的一刻发生,那座小岛上的旅馆像南瓜马车一样凭空出现了。
这段莫名其妙的爱情,是在一群妄想狂中流转的阴谋论。
看第三遍的时候,我觉得它在讲,无用的爱。
特工没有害科学家被跨国生化公司绑架,也没有以1打10英雄救美。
科学家没有在海底发现什么第几道门,也没有穿越回开头把救命的关键线索泄露给陷入危机的爱人。
他们两个人,什、么、都、没、有、做。
他们两个人,甚至都没有透露出,对对方伟大事业有任何程度的认可。
两个明明拥有世界上最酷职业的人类,但是在进行一场毫无行动意义的恋情。
他们的身份就像论坛里的马甲一样,只不过这一次马甲恰巧是真的。
“我觉得你在跟踪我,我definitely觉得你在跟踪我。
”望周知,这个不叫调情,这个叫做小心我告你诽谤。
“我想在你的泳池里游泳。
”小姐,不好意思,就想让你知道我这边支持多种在线付款方式。
特工在红树林的海边成功发射了信号,应该感激制造了他假牙里微型零件的东亚童工,科学家在海底重启探测器,最好谢谢她那个临危不乱但是薪水可能只有她1/5的技工同事。
语言是不值得信任的,语言救不了中国人,深渊是实在的。
深渊吸引力还很大。
科学家说,如果机器故障了,就只能在密闭空间里静待氧气耗尽,会有好几天的时间用来独自思考。
好奇,思考的时间会有他们两人相处的时间长吗,她会思考怎么样才能走出深渊,暴走海底两万里,走到南半球的红树林(话说真的会有这种地方么)然后从水下接住他吗?
她用思考来爱,没用程度,堪比这篇影评。
但是伟大的事业不就是这样,第一个人类的祖先,披着远古的雨,从海底走上了陆地。
应该说这部片有点奇怪,两人莫名吸引谈恋爱,又分开失联最后男主死亡,但因为是爱情小说改编,能说什么呢....5颗星,主要男女主角我太喜欢了,演技气质气场都很自然,加上有关战争议题,这世界真的存在像阿拉伯、阿富汗那些伊斯兰教穷苦乱世的国家,觉得在自己国土幸福平稳能吃能喝能睡,就是真正幸福了,全片拍摄很新颖,取景角度滤镜,都很棒,很值得看!
但是关于男女爱情,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地方...
翻自己的记录时偶然发现五年前的今天submergence释出了一版一分钟的预告,遂翻找出当年写过的影评,再来回忆一下这部“致郁”片。
略有代入个人感情。
*由于影片内容涉及宗教,较为敏感,在此不做评述。
对于人物也不予多述,有兴趣者可自寻James McAvoy的访谈,阿詹对人物的解读很深刻。
本人在此只做导演、影片本身解读。
该导演纪录片出身,酷爱自然光、全景、定镜头。
本片在叙事上采取多线叙事,通过现实与回忆穿插构成非线性时空。
但是问题来了,回忆部分,James More和Danny从相识到陷入热恋给予的铺垫太少,让此后的难舍难分、苦苦思恋有些站不住脚。
James同Danny是因为性格相投,或者说都为信仰而活这一点认可彼此,以致相爱,但片中仅仅以两场对话为主的戏告诉观众,太轻,立不住。
比较而言,同期在tiff展映的《水形物语》就做得比较好,女主长时间给主角送鸡蛋、播放音乐、舞蹈等将彼此距离拉进,以及开篇对女主大量的孤独镜头描写为人鱼相恋做好充足的铺垫。
《淹没》对男女主铺垫不够,感情戏短暂,并且回忆段落破碎,非常意识流,导致观众对爱情的来临莫名其妙。
现实部分,通过James被捕后的遭遇和Danny因联络不上J的焦虑和海下遭遇这几组对比蒙太奇,本意是想表现双方位于不同境地的痛苦,但由于阿詹那条线太惨了,不夸大,真的太惨了,太致郁了,坎妹那条线的情绪在对比之下被严重削弱,变得非常扁平。
当镜头自J的命悬一线切到Danny时,我所感受到的不是同等煎熬,而是稍稍舒口气,然后继续担心另一条线上男主的命运。
这种平衡感的失调是非常难受的,如同在海上颠簸一般,起起落落。
最后一场戏应该是全片的高潮,但正是因为平衡失调,Danny他们被困海底到自行解救,我的内心都毫无波澜。
对于人物性格,我不做过多解读,因为我对James的解读与阿詹有略微偏差,毕竟他是读剧本的,我看到的是经过导演意识的。
这里简单阐述一下我结合阿詹解读对James的理解。
James More(突然发现这哥们同阿詹的首字母缩写也是一样的)对信仰,对政府,对国家都是无比虔诚,但他内心又拥有自己对待社会的一套准则,或者说是责任感。
因此,他去索马里,我认为,他是奔着非武力方式的,而他又是一名特工,身份暴露就会依然接受死亡。
但是,他恋爱了。
“You weren't die if you fall in love.”他拥有了爱情,所以他强迫自己活了下去。
劝解的方式没有用,所以他打开了通讯器,联系了MI6。
写到这里我不经有些难过,这个角色也相当于是个圣人,他似Robbie又不像Robbie,James的信仰是现在时,而Robbie的信仰是过去式。
再说本子。
个人觉得,本子是好本子,但不适合改编成电影,虽然我并未看过原著,只看角色,Danny的煎熬,通过文字或许比影像更为深刻。
最后还是要夸一下导演。
导演不愧纪录片出身,色彩和环境音不要太赞。
色彩非常写实,阿詹的眼睛自带饱和度,我都要陷进去了。
最后一幕,当世界都变得光亮与模糊,只剩下阿詹的蓝眼睛熠熠生辉,他缓缓闭上眼,那片蓝慢慢消失,我感觉这个世界都要倾覆了。
视频网站上翻译成“爱不沉没”并没彰显影片的意思,看上去像一个烂俗的爱情故事,豆瓣上则从英文原名submergence直译为“淹没”就好多了,这两者听起来类似,但实际上南辕北辙,因为这部影片即使探讨了爱情,也只是一小部分,用“爱”去统整稍显单薄,另外,影片实际上想表达的“爱”与“沉没”并非对立关系,更多是两者的统一,所以用“爱与沉没”来命名甚至可能更合适,只是这样的译名可能会让更多观众困惑了,还没看就觉得影片故弄玄虚了。
影片探讨的话题很多,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关键词“爱”。
影片里有两重“爱”,一重是男女主对自己职业的热爱,其次是男女之爱,这两重爱之间相辅相成、互相成就的。
其次我们来看第二个关键词“submergence(淹没)”。
用这个词来命名很有趣,关于这个片名,我们先了解两个问题:水面以下是什么?
用影片中海洋学家的话来说,是大海的五层,这其中第五层,是最深、最黑暗,也最混沌的所在,同时也是女主角最感兴趣的,希望发现生命之所在的地方。
社会、文明和人性之下是什么?
是暴力、无序和冲突。
这是男主角所关心并致力于探索和改变的领域,这个指向我们的现实世界。
这两者的差别也就是造成男女主爆发争吵的原因,女主关心的大海及生物代表自然界中的未知领域,而男主关心的欧洲爆炸案则更多地代表了在社会秩序之下的那些未知、混乱的力量,它们都指向人类的未来的方向,探索、了解它们,有助于人类明确未来将要何去何从。
然而女主认为自然界中的力量是我们可以借助科技加以了解并运用的同时,却对现实世界的混乱——欧洲爆炸案表示无能为力,认为“那不是我们的世界”,这其实代表了现代社会中很多人的观点,认为要花大力气研究科学,以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的品质,却对人类日益增多的精神问题、暴乱、战争等问题视而不见。
这也体现了影片想要表达的一个深层意思——科学并非一切问题的良药,文明的冲突、人内心的冲突更是人类在新时代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鲁迅先生在多年前弃医从文其实也和这个有关,他发现即使医治好了病痛,人们心灵的麻木、滞后、僵化不作改变的话,仍然无益于这个社会的进步。
问题已经摆在眼前,我们能做什么?
即深潜,探索、发现并改变,这也就是前面我们说的“爱与沉没”。
在这一点上,男女主做的是同样的事。
然而当个体躬身入局,深潜入水面以下、社会密林之中,没人能够幸免,要么浑身湿透与之融为一体,要么溺毙水中。
就像女主角在刚潜入几千米深的大海时所说的:“你将沉入冥冥深渊,在遗忘中淹没,吞噬着海水,抹去所有记忆,你将在茫茫无名的生物中占有一席之地。
”这简直就像一个冷酷的预言,又像一个无情的诅咒,这也为本片奠定了浓重的悲剧意味。
另外,男女主在整部影片中的位置也形成了极为有趣的对照,女主热爱水,游泳、潜水,常常在水面之下,色调(包括衣服的颜色)都是柔和的蓝色或紫色,象征着湿润、理性、自然和科学的精神,这条线索对应的是字面意义上的submergence,而男主所在的位置却大部分都在陆地上,甚至是常年缺水的非洲,色调是黑色和干涸的黄色,象征着混乱、暴力和无序,表面上和片名无关,令人费解,但实际上这条线索对应的是深层次的submergence,是在社会和文明之下的深潜,两条线索由男女主分别牵起,构成了绝佳的对照组,共同把影片推向更深层次的诠释和延伸。
《淹没》之詹姆斯、丹妮自然的邂逅,洒脱直白的热恋分别,相思,天各一方,无从相见战争夹缝的无名战士,科学顶端的美丽博士不同世界的詹姆斯、丹妮被彼此淹没没有狂热的宣言,没有缠绵的呢语眼神交织的,是坦率的情心思神往的,是真诚的痛渗入骨髓的,是流着血泪的相思苦爱情,从来都是一种形式活着,才是一直不变的信念为了爱,宁愿吞下海水,消除所有记忆为了爱,不让死亡占据大脑,一定要坚持着活下去被虐的感觉是悲伤的,也是感动的
爱情不止是相濡以沫,也不止是肌肤相亲,而是在触碰到生命至高点的时刻,想把最真实的感受与对方分享。
在被黑暗包围感到渺无希望的时刻,靠着对爱的渴望而顽强地活下去。
不论是在蓝天白云的海边度假区,还是在黄沙纷飞的索马里“战场”,这些画面不仅展现了绝美的风景,更把一种“天地之大”与“人之渺小”的对比体现到了极致。
而这种画面感,也正与主角们引经据典、颇富诗意的台词形成共鸣。
在詹姆斯的口中,没有人是一座孤独的岛屿一一台词出自约輸·多恩的诗。
在群体之中,个体的力量脆弱微小。
在自然的面前,人更是渺如尘埃。
而这也就是我们需要爱的原因在无边的世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慰藉与支撑,在哪怕最绝望的时刻,也不至于被彻底的孤独与无力所淹没。
这不是影评,算观后感吧一部爱情片,但是加入了极端宗教这个元素。
我个人是这样理解的,导演在暗示极端宗教在阻碍生命或者说文明的发展。
女主是科学家,研究生命起源,男主是一个特工。
电影开头三十多分钟,给了观众一段浪漫的邂逅,两个人相遇相爱,但很快因为各自的任务要分开。
女主不知道男主身份。
但是男主去了目标地就被俘虏了。
由于刚刚相爱,那种缠绵、执念那么强烈,双方都被这段感情的突然“中断”而折磨着。
男主在折磨中坚持着,在恐惧中寻找希望,但是支撑他的却不是什么伟大信仰,而是想回到女主身边。
这里可能就是暗示爱才是唯一需要的信仰。
宗教信仰,不管极端或不极端,都不能与人类精神最高阶的爱相提并论。
他坚持住了吗?
爱情能被这个社会嘈杂的东西“淹没”吗?
结局不剧透了。
记得很久之前看过一个日本节目,把东京的一家人和非洲的一家人互换生活。
日本人离开全球最现代化的东京来到非洲部落生活,也是和男主一样在原始贫瘠和野蛮面前受尽折磨,而且也总是试图以一种高级动物的姿态去改变什么,可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最后只想逃离。
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非洲一家人在现代化的东京也将要窒息,最不能忘记的画面是非洲一家人面对日本人狭小的浴缸,一家人抱头痛哭。
本片一直在生命延续和生命终结之间苦苦的求索。
男女主甜腻腻的热恋充斥画面;索马里残酷的现实充斥画面;冰冷冷的海水充斥画面(本片的海一直是冰冷的与《海边的曼彻斯特》里的海一样冰冷)。
不禁让我们反思人类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所谓的文明究竟是什么?
是宗教信仰?
是物质的丰富?
是干净而充沛的水源?
两个相爱的人能不被现实阻挠在一起孕育生命,这就是文明!
首先,简介有错误,一美演的不是一个商人,而是一个特工,天知道我看到商人这个身份时高兴得以为终于能演一次bking式,俗气的人物了!!!
更新:第二个错误:电影里一美额头的伤口在右边,海报里一美额头的伤口在左边。
第三个问题,可能不对,我的生活尝试告诉我,水果类腐败会招惹蚊蝇类,肉类腐败会有蛆虫类,电影里惨兮兮的一美吃的是坏了的果子?
应该是肉,好像。
比《大洋之间的灯光》让我还不知所谓,大洋之间的灯光看到后面还能知道是个什么故事,而这个电影给我一种《赎罪》的感觉,甜甜蜜蜜的相爱,不得已的分离,痛苦与折磨最后似乎死离又仿佛留有一线希望。
这段时间一美是不是正好《分裂》也上映了,恋爱时期的摩尔总给我一种类似于《分裂》里的某一人格一样具有攻击性,在一美的表演中其实并不多。
坎妹在这部片子的表演个人认为比《大洋之间的灯光》要好得多,在《大洋之间的灯光》里,其实略显木讷,和法鲨两人也没有很甜甜甜的感觉,和一美在这里反倒更有化学反应,从她的内衣到外搭每一件都想get同款🤣。
最后是针对电影来说,它给我最奇妙的感觉在于,每当我觉得这里可以向另一个方向处理,比如丹妮在水下潜水艇坏了,大家应该发疯发狂才更有冲突性的时候,我反而更意识到导演本来的处理是多么精彩。
似乎可以理解有人给这部电影贴上了“惊悚”的标签,那种死神来临的时刻,确实惊悚又战栗。
双线叙事更有一种残酷感,似乎对应摩尔问的那句“丹妮,你见过穷人吗?
”做着实验的丹妮和被囚禁的摩尔,同一个地球两个相爱的人完全不同的境遇,爱是唯一联结而且太难获得。
不只是惋惜,还是一种残酷的对比,这边人类在探索最顶层的虚无:生命的形式;那边人类在最底层的需求中苦苦挣扎。
不得不说,在索马里的这段表演一美真是拼了啊!
巨巨辛苦了。
有人说一美这段表演不足,让人生不出同情之感,我则认为这里的片段,同情是第一阶段一晃而过的感受,之后的深深的恐惧和渴望主角逃脱的揪心,才是导演最想表达的情感。
个人认为电影最大的败笔是将反恐作为一个明显的任务式的主题,摩尔在索马里的遭遇既给不了现代人最爱看的超级英雄式绝地还击的爽感,又满足不了现代人的另一大爱好,闪耀的人性光辉(如坚持多少年最终获救)最终带来希望。
这是大部分人坚持不下来的原因,但电影本来的定位也不是一部时髦的爆米花电影,它更像是一个人无聊清“想看”片单时的选择。
刚刚开始写评论时给电影只有三星,简直想大骂为什么要为了一个bad ending浪费两小时,事实证明写作有利于思考,到这里,通过不断思考我想看到的和我认为应该怎样去做的,才意识到导演的掌控能力多么精绝。
爱情故事中穿插的普通的宏大的命题,个人认为很成功。
刷微博发现日文版海报出来了,期待国内上映!!!!
应该说这部片有点奇怪,两人莫名吸引谈恋爱,又分开失联最后男主死亡,但因为是爱情小说改编,能说什么呢....5颗星,主要男女主角我太喜欢了,演技气质气场都很自然,加上有关战争议题,这世界真的存在像阿拉伯、阿富汗那些伊斯兰教穷苦乱世的国家,觉得在自己国土幸福平稳能吃能喝能睡,就是真正幸福了,全片拍摄很新颖,取景角度滤镜,都很棒,很值得看!
但是关于男女爱情,我倒是觉得没有什么学习的地方...
这部片的大众评分被愚蠢粉丝评论带偏了。一个俗套的关于两个精英谈恋爱的故事活生生被文德斯不动声色的拆解得百转千回,通过剪辑闪回表现出男女主之间的电光火石和老式的要面子自尊心强。表演上坎妹在对手戏时明显好过一美啊。
不好看啊
法鲨的后宫电影叙事确实有够慢,一美和坎妹的CP感意外的ok
又多了一部看睡着的片子。。心疼电影节的票,好贵
羸弱
天哪,这也叫爱情片?剧本太糟了,看到这两人,脑袋里不自觉地想到的全是法鲨...
蛮有意思啊。然而男主的任务是什么?看后面竟忘了。
挺好的,7.5分,两个人想回到对方身边的那种强烈牵念感觉到了。
啥都掺一点的文德斯。大部分时间都在展示一美受难您管这叫爱情片么?不如让法鲨来演更有感觉。
记录一个为了看一美捱过的112分钟
海洋生物探索和索马里特工潜伏,切面实在过大,完全脱离了节奏,连最后意想中的交点也没有,说难听点简直像看了两部微电影.
50/100 淹没是那种电影,从故事角度上无法带给观众欢愉,从主题角度让又松散乏力,但同时你还无法说这是一部烂片。
前半段尚可,后面一塌糊涂
tiff的放映…多线交叉剪辑时间上也有跳跃,把一个俗套的故事讲得有趣…一美的寸头还是那么美!世界观不一样真的蛮可怕的很难评价究竟谁对谁错…最惊喜的应该是见到一美!
爱还是很美的,一美和坎妹也很美
SIFF翻译烂 是近期看过最美的爱情故事海洋+战争题材 音乐取景都很棒 我大概是愿意死在大西洋公馆或法罗群岛的 两人都有着崇高的理想 探索生命拯救生命 轰炸前的每一秒都在煎熬 最后那句i ll see u again 太让人动容了*潜水艇 必须是黄色的呀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双线并行叙事,一美线还算有看点,坎妹线无聊透顶,导演编剧应该将情节着重于深水潜艇的故障上,营造恐惧气氛。总体还是很无聊,两个人的相爱不能给观众带来刻骨铭心的共情。
没有一美和坎妹颜,大概我都不能看完。异地恋倒是可以看下,毕竟男女猪脚这样失联的距离比长途跋涉更苦逼。
自然与文明,人夹在正中,爱欲让我们存在。
一边是海水 一边是火焰 一边是天堂 一边是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