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颖颖Ava 十张电影 今天本文首发于公众号:十张电影,原文请见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jEzODEzNg==&mid=2247485386&idx=1&sn=1457a259c7dd54c8894de8930d8f8270&chksm=ce4e26bdf939afabda724e78c8fd02393472e5af5a390ae627950885614e4d64de5391e538bb&token=1997366385&lang=zh_CN#rd原生家庭对一个的影响有多大?
小时候不被家人重视,长大后变得缺乏安全感,小时候家庭环境不睦,长大后变得不信任感情,小时候父母语言暴力,长大后变得很不自信,这个世界很多事情都遵循「二八法则」,人的成长也不例外,一个人的性格80%会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家庭的耳濡目染,就足以把一个先天还不错的人生吞活剥,幸运的人靠童年治愈一生,而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就像今天推荐的影片——《玻璃城堡》
豆瓣7.6,或许你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
美国某郊区,窄小的出租房里。
饭点早已过去,三岁的珍妮特却粒米未沾,滴水未进,饥火烧肠的她拉拉母亲的衣角,问她有吃的吗?
而母亲竟然回答,你要我去准备1个小时内就被吃光的食物,还是画完这幅能够永存的画?
无奈,孩子只能踩着凳子煮东西,结果裙子被火烧着,留下了永久的疤痕,这一幕看似匪夷所思,却是珍妮特的日常。
并且,真真切切的发生过。
主角珍妮特.沃尔斯,是美国的著名记者,
2005年,将自己的童年经历写成了一本自传体小说,从此蜚声文坛。
而后故事被搬上荧幕,让更多的人走进了她离奇的童年。
这个世界上,她的父母可能是最为野性,怪诞的存在了,父亲,才华横溢,思维敏捷。
母亲艺术造诣极高,坐拥百万家产,这样的两个人,只要稍微努力,就可以让一家人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而夫妻俩却反其道而行之,一家六口在大自然中,辗转流离,放浪形骸。
或许,我们小时候都憧憬过这样的日子。
不用去学校上课,没有家庭作业。
每天的任务就是玩耍,认识世界,
哪儿都可以是家,到处都可以学习。
但这看似自由轻松的日子,实际却并不好过。
为了躲避警察,常常半夜被叫醒搬家,
没有固定收入,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有时,孩子甚至三天都没有饭吃,只能用黄油拌着白糖充饥,
父母却不闻不问,不仅如此,父亲还拿买食物的钱用来赌博酗酒,
身体上的困苦尚且可以忍受,精神上的折磨才是让孩子奔溃的根源,为了让女儿学会游泳,父亲把她直接扔到水池中,孩子在水中不断挣扎,一次次的拼命呼喊,而父亲只是重复着将她按进水里。
这样危及生命的教育方式,甚至连泳池安保都看不下去了,
母亲则更加的古怪,每天只醉心于画画,和父亲发生争执,前一秒跃出窗外,转眼间又和他在床上亲昵,
曾经,父亲许诺过,要建造一座用玻璃筑成的城堡,阳光充沛,物资丰沃,让一家人彻底摆脱困境, 时间一天天过去,城堡只留在图纸上,
比起这个不存在的地方,孩子更渴望结束现在的生活,
他们约定好,开始上学,积蓄力量,等存够一罐钱,就离开这个牢笼,
对孩子来说,家庭留下的伤痛,需要一生来治愈,而父亲何尝不是在逃离原生家庭,毁掉你童年的人,他们自己的童年可能也被毁掉了,孩子们曾在外祖母家寄住过一段时间,外祖母霸道蛮横,弟弟只是吃不惯她的料理,就被她不由分说的打了一巴掌……
还不顾父亲尊严的在晚辈面前数落他,
甚至,企图性侵家里最小的弟弟,
孩子们曾在父亲的日记中,看到他关于童年的记载,当你一头栽进粪坑里,你绝对无法呼吸……这样的成长环境,使得父亲成为阴郁的空想主义者。
不敢表达自己,无法信任,发展不出情绪的理解,也没有最起码的能力,让自己的爱化作丰衣足食的生活。
父亲的玻璃城堡是无法实现的,因为他从来都没有一个足够强大的榜样来引导,或者一个好的支持,让他以自己的成就为荣,
于是,孩子纷纷逃离了这个只会空口许愿的父亲,就像父亲曾经逃离不曾接纳自己的母亲,
长大后的珍妮特也一直挣扎在童年的沼泽中,即使她已经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
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温柔的男友……但这一切,都让珍妮特觉得无法把握,以为和父母断绝了联系,就可以过崭新的日子,谁知道,原生家庭就像是一个圈,是无法挣脱的桎梏。
好在影片的最后,父女俩达成了和解,在父亲即将离世的病榻前,这个暴躁反逆的浪子声泪俱下,祈求孩子的原谅。
折腾了一辈子,一家人与彼此和解,也与自己和解,虽然这样的结局,有些勉强,但寄托了作者对美好家庭的向往,家庭的氛围,藏在每个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小欢喜》中的方一凡,因为从小家庭和睦,父母恩爱所以他比同龄人乐观开朗,敢爱敢恨,
而表弟林磊儿,虽然成绩优异,但因为在破碎家庭中长大,就显得内向敏感的多。
曾经不认同原生家庭一说的高晓松,也在节目中承认,他人生当中遇到过很多的挫折,遇到了很多的对抗,最后根本原因是他与父亲的不和。
怕嫁给父亲一样的人,活成妈妈的样子,还怕有一个跟自己一样的孩子。
可能是很多人的心声。
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一个人的宿命,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也许,家庭给你带去的痛苦,花再多时间也难以释怀,但你的人生,不应该沦为原生家庭的牺牲。
关注十张电影,,获取影片资源
虽然有很多伤害是父亲/家庭造成的 但是正因为那些反而成就了其他的方面 就像有些坏事的发生是为了成就其他的好事 你选择看向它的好的方面或者坏的方面 虽然他们的家庭没有给他们一个正常的上学生活 可是正是因为父母亲自由不羁的生活方式 传达给他们的核心价值观做自己 等等很重要的事情 虽然他们受不了连饭都吃不上的不照顾自己的父母 但是他父亲却一直用他的方式在照顾着她 说她身上的伤疤一点也不丑 是坚强的象征 说她坚强 美好 值得一切美好的东西 就像现在很多家庭给你提供很好的吃穿住 可是却一直把社会上的价值观套在你身上 拿你给别家的小孩比较 说你应该念哪个大学 哪个专业 选择哪份工作 说你怎么这么笨 这么不上进比不上哪家哪家的小孩哈哈 所以孰好孰坏 谁知道呢 不管身在哪种家庭 哪种境遇里 都希望能像女主一样跟这个世界和解 看到你生活的那个好的一面
我们终将离开父母,带着他们的爱与伤害。
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家庭带给你的印象,你会选什么?
憧憬,流浪,逃跑。
这是美国记者珍妮特沃尔斯笔下对于家的概念。
在这个家中,有着许多年少时的你也曾梦想过的样子。
不用上学,每天玩耍,幻想着建一栋玻璃制成的房子,父母带着四个孩子穿行在美国的各个地方。
可是他们同时也“享受”着,挨饿,随时被赶出家门逃避追债,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时期。
只有5、6岁大的女主角珍妮特,家中排行老二,有一次她很饿了,对妈妈说要吃饭。
结果妈妈却对她说,你是想让我给你准备只能让你饱腹一小时的食物,还是用这些时间来完成一幅可以保存很久的画作?
珍妮特没说话,自己搬了椅子,站在上面用燃气煮香肠吃,还贴心的问妈妈要吃几根。
而她的衣服却在此时烧着了,肚子上的皮肤被严重烧伤。
医生问她,为什么你要一个人做饭?
她说,妈妈不给她做,并且津津有味的吃着医院提供的食物。
父母带着姐姐弟弟来看她,她跟父母说,这里真好,有吃不完的食物。
接着父亲为了不交医药费,让小儿子在医院装病,自己趁机将已经快要伤愈的珍妮特抱出医院。
这是电影的开篇,也是珍妮特童年记忆的开始。
他们一家人的生活看上去一切都很正常,可这层在父母掩盖下的岁月,对四个孩子而言,并不友好。
他们经历了一次次逃亡一次次搬家,每次父亲都对他们说,这是最后一次,可永远都有下一次。
直到他们回到了父亲的家乡,与爷爷奶奶同住。
在这里,父亲对他们承诺,指着一所不通水电的破房子说,我们要把这所房子重建,每个房间都是玻璃隔断,还要在屋顶建造太阳能电池,这样我们还能省下一笔电费。
孩子们兴奋的说,这是我们的玻璃城堡吗?
这次我们真的可以建一所全美国最好看的房子吗?
她们都很有干劲儿,挖地基,清扫房间,可是动工再一次停下了。
父亲的每一次承诺,都变成了酒杯里的酒,一口下肚,不再有回旋的余地。
家里水管坏了,父亲就带着家人在泳池洗澡;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家里没有食物,珍妮特将黄油拌着白糖给妹妹吃,母亲却说,这是我留着做面包用的。
似乎,这个家里真的没有什么她们可留恋的了,她们想要改变自己的生活,只能靠自己。
姐弟四人开始偷偷地存钱,每存够一份可以装满存钱罐的钱,就会离家一个孩子。
当珍妮特要离开家的时候,父亲还指着建筑图纸说,你别走,这次我真的要建玻璃城堡了。
父亲的酗酒成性,早已让她失望之极。
离开让她唯一放不下的,就是弟弟妹妹和母亲。
而那一片要建地基的土地,也早就被无数的垃圾的堆满,城堡,早就不存在了。
玻璃城堡,就是他们姐弟四人的一个童年美梦,得不到,建不起,随时会倒塌,这就是父母给他们的生活吧。
对于很多人而言,这种生活离我们很远很远。
我们不愁吃穿,不用寄人篱下,不用因为担心经济窘迫,自己会在哪一天会突然无家可归,只能一家六口挤在破旧的汽车里。
在珍妮特的订婚宴上,父母不请自来,还对她说,现在过得这么好,想向她借钱,将家里祖传的土地从舅舅那里买下来。
珍妮特问要多少钱?
母亲说一百万美金。
珍妮特真的无法想象,这块土地,在她十一岁外婆去世时,就已经传到了母亲和舅舅手里,但是她却没有将土地卖掉,用这笔钱用来改善他们岌岌可危的生活,反而换来母亲的一句,你外公说了,这块地不能卖。
十一岁,那是他们童年噩梦的开始,如果有这笔钱,他们不用过的这么辛苦,也不用担心吃了上顿没下顿。
与此相似的是,珍妮特的父亲从小也活在奶奶的阴影里。
片中有一个情节是,孩子们在念父亲小时候写下的日记,是对这所房子的描述。
奶奶对于孙儿们的苛刻,和父亲小时候受到的严厉是完全一样的。
弟弟在餐桌上吐掉了一口食物,被奶奶直接打了头,珍妮特立刻站起来说,你不准打我的弟弟,可父亲却呵斥了她,说听奶奶的话。
奶奶把坏传给了父亲,而父亲也把这种坏撒在孩子身上。
珍妮特有几次情绪失控都来自于这个原生家庭的记忆。
她与未婚夫讨论婚期,带他去见父母,本来性情温和的她,却幼稚地大喊,让未婚夫和父亲掰手腕。
在和客户吃饭的时候,偶然聊到她的家庭,她无法说出自己的父母在街头拾荒,住在废弃的大楼里。
她跑出餐厅,想着父亲曾对她做的一切。
年少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珍妮特没钱继续念大学要被清退时,父亲不可一世的出现,丢下自己赌博赢来的950元美金……
的确,父亲母亲对他们一点都不好,当他们走向社会的时候,他们无法正常的去面对谈论有关家庭的任何话题,那对他们而言是伤口。
对于她那酗酒成性的父亲,一心只知道画画的母亲,责任心似乎不曾存在过这个家庭中。
但父亲对她不是一直的不关心,而是在需要之时伸出援助之手。
她动摇了。
这种家庭带给她的好与不好,想丢掉那些伤害的同时,也没办法保留那些美好的回忆。
那我选择去接受那些伤害,留住那些美好,并且尽力地不将这些伤害继续传给下一代。
珍妮特回忆儿时与父亲这种情绪,是原生家庭中带来的,并且在一代人一代人的传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这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子女在家庭角色上的学效对象,家人互动的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
人要认识自己原生家庭的影响,才不致将原生家庭一些负面的元素带到新家庭去。
被烧伤的肚皮在《钢铁侠》中,托尼和父亲的关系也一直紧张。
老史塔克对儿子的教育一直都是打压式的,托尼不知道自己在父亲心中到底是什么地位,自己在父亲心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
托尼心中觉得父亲最开心的一天,是他把自己送到寄宿学校去的那一天,因为这样父亲很长时间都不用再见到自己了。
这种对抗的父子关系,无法缓解,直到老史塔克离世。
托尼后来才发现父亲生前留下的录像,知道了父亲其实一直他视为骄傲,并且把未来的一切都赌在了他身上,才使得托尼的心结解开。
可这个心结的打开,让托尼心中对父亲一直以来误解的愧疚感又加深了。
这种来自父母和家庭的情感,是一定会留在孩子的成长轨迹上。
也许是妈妈买菜时讨价还价,让你长大后每次买东西第一反应是看吊牌;也许是从小家境优渥,却突然家道中落无法适应平常百姓生活;也许是因为父亲的一句“我希望你能考上某某大学”可是却没能做到,又把这种压力放在下一代身上。
今年高考放榜时,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被记者采访的一段文字遭到网友的疯狂转发。
农村地区的孩子越来越难考上好学校,你像我这种,属于中产阶级家庭的(孩子),衣食无忧,家长也都是知识分子,而且还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资源上享受到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农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这种东西决定了我在学习的时候,确实是能比他们走很多捷径。
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知识不一定能够改变命运,但是你没有知识是一定改变不了命运的。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么讲呢,从小就给我营造一种很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对我学习习惯、性格上的培养,都是潜移默化的。
因为我每一步的基础都打得比较牢靠,所以最后自然就水到渠成。
这段话看起来正确到无力反驳,因为他说出了大部分人一直不敢说出的心里话。
他的生活,是他的原生家庭带给他的,我也相信,他未来的生活不会差到哪里去。
而我们大部分人的父母,其实都将自己最好的一切给了孩子。
教育他们知书达礼、不卑不亢、见义勇为,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这种原生家庭从小给孩子树立的三观,是孩子可以最早接触到社会的模样,而且也是这个孩子成人以后,会对事物所做出的本能反应。
给我们印记最深的,是我们无法抹去的,而我们能做的,是思考如何将坏的改变,好的留下,让原生家庭越来越好。
时不时的,我总觉得自己有那么一瞬间像极了父母,计划性强,轻微洁癖,喜欢独处,这些看似与生俱来的东西,我没法改变,却不想妥协。
在这些天性使然的性格,你又有多少受到了父母的影响?
文章首发自我的微信公众号真故电影 微信号:zhengudianying 推荐阅读:出演《三峡好人》的挖煤矿工,意外获得国际影帝,却直言“我被电影害了”。
微信后台回复【429】提取文章,看看这位曾经的矿工到公益电影制片人的转型之路。
我的主业是挖掘电影背后的真实故事,关注真故电影每天一则经典电影背后的真实彩蛋。
毕竟往事不能及,来者犹可追。
仅对电影发表见解。
故事原型主人公最后选择了和父亲一样的道路。
感觉这个结局和《Educated》相比还是要欣慰一些,当然她们的故事也大相径庭。
一个人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平静和安宁,那就没什么对与错之分。
这部电影对我有很大意义,对被原生家庭困在过去的人有很大启发性,坚定了我要与过去和解的决心。
(芷宁写于2017年11月3日)美国著名记者珍妮特·沃尔斯于2005年出版的《玻璃城堡(The Glass Castle)》是一部发人深省的个人回忆录,该书将沃尔斯与其兄弟姐妹那与众不同又艰难困顿的成长经历公布于众,而这部同名影片便是据此回忆录改编而成。
沃尔斯的另外一部带有传记性质的小说《半驯之马》,以其外祖母丰富的人生经历为原型,可谓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在看罢《玻璃城堡》之后,有些期许《半驯之马》也能光影化。
家庭伤痛是很多具有文字天赋的人提笔写作的初衷和原动力,大约人在痛苦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写出来是一种必要的宣泄,是一个易于找寻到的缓释出口,毕竟“我们都感到痛苦,我们的生活中都有乱七八糟的事,人生就是很令人费解,我没有答案,但我知道你如果把它写下来,事情就会慢慢好的。
”(语自影片《Detachment》)拥有一对有着空想主义思维模式又始终坚持特立独行的不靠谱父母,会有多么的不幸,或者说会有多么与众不同的成长经历?
珍妮特·沃尔斯和该片向读者或观众娓娓道来,这里面不乏血泪和伤痛,当然也有点点的欢愉。
对该片的改编应该算比较尊重原著风貌,而反应家庭伤痛的影片实在不胜枚举,其中不乏佼佼者,如何让影片最大限度地贴合观众,除了每个不幸家庭的特别之处外,还必须有些共性,这部影片中的共性,大约是人们在幼小时都有被自己单纯信任着的父母忽悠过、都有被空口许愿过的经历,除却这部分,影片做得最打动人心的地方,却是它的特性——沃尔斯家的孩子们在对父母失望后所做的自助自救。
当然具备这样的独立思考和自救自助的能力,也是拜不靠谱父母所赐。
片中成年后的珍妮特有句台词:“我们从来不是一家人,我们是一场噩梦。
”年少时,一家人居无定所,四处流浪,那时对于孩童而言,如此不合社会主流的生活方式,是新鲜刺激有趣的,何况父亲总能找到这样做的理由,并口头描绘出美好的愿景。
然而,这对属于性情中人的父母对于孩子的安全和成长却无法做到最基础的保证,如,幼小的珍妮特在做饭时被火烧伤,在伤逝未能得到充分的治疗修养时,就被父亲偷出了医院,继而全家逃亡。
再如,家徒四壁,长身体的四个兄弟姐妹却没有食物,只能吃黄油拌糖充饥……都说“家庭是每个人的城堡”,可并不是每个城堡都坚固温暖可靠,父亲曾许诺给家人建一个玻璃城堡,还煞有介事地设计了图纸,忽悠孩子们打地基,然而仿佛一个不着调的梦想,玻璃城堡始终没有建成,酗酒的父亲也功亏一篑地没能戒酒成功。
面对这样的父亲,珍妮特的内心是复杂的,影片也着力表现了这一点,珍妮特信任父亲却总得到失望,可看到父亲受伤严重的手臂,她又没法不关心他,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珍妮特和父亲的关系也有着亲疏远近变化,当得知父亲病重时,已奋斗成社会精英的珍妮特还是回归本性地赤脚跑回了流浪中的父母的临时住所。
玛利亚·蒙台梭利曾说:“儿童心灵上的许多烙印,都是成人无意间烙下的。
”影片试图表述父亲选择如此的生活方式,也和童年阴影不无关系,然而他的行为却延续着这种烙印……夏多布里昂说:“不要把孩子限制在你的知识范围。
”这样散漫随性热爱自由的父母仿佛一把双刃剑,他们对子女既限制又放任自流,当然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不约束子女的想象力,其中的一些鼓励还促成了子女的发展,例如父母送书给孩子们做礼物时,送给珍妮特的是一本空白的笔记本,母亲表示希望珍妮特写出属于自己的书。
另一方面,父亲偏激而自以为是的思想言行,令他制止子女们涉足社会去过一个正常人的生活,这种限制则是他和珍妮特的关系陷入僵局的主要原因之一。
珍妮特一直想让自己过上不同于父母的生活,可在关键的时刻,她意识到她也曾从这种生活方式中获益,事实上,父亲还是有觉悟的:“我花了一辈子,在荒野里追击恶魔,却没发现,原来一直恶魔在我的身体里。
一辈子都活在恐惧自己的阴影里,想想也是可悲。
”伍迪·哈里森饰演的空想主义父亲颇有入木三分之效,而饰演幼小珍妮特的钱德勒·海德较出色,饰演小珍妮特的艾拉·安德森也不错,大珍妮特由影后布丽·拉尔森饰演,虽不是每场戏都把握到位,但关键的几场戏还是令人信服的。
该片似乎并没有想走得更远一步的打算,这也使得它距离一部真正的好作品还有些许距离。
(杂志约稿)
因为它真实的不美好,所以很推荐。
非常典型的表象自由美好的掩饰,值得每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提前学习。
就像每一个穷酸的初恋,告诉你的那样,逃学,廉价的物质,替代性的满足好像是世界上最美好最自由最应该追求的价值。
就像每一个酗酒赌博的亲戚,看着你家的独栋房子,耻笑这种世俗而束缚的追求。
就像每一个以爱为名消费你践踏情绪感受自尊的瞬间,石化,崩裂,却找不出话来反驳。
我不喜欢自欺欺人,麻烦你自欺欺人的时候不要强硬把我塞入你建立的那个虚幻城堡好吗。
你用嘴炮虚构的未来,购买不了我的现在,谢谢。
其实我的成长中,也有一段这种给自己构建虚幻的假象,不断地满足于假象,不断地反抗艰难辛苦需要勤奋的项目起步来寻找所谓反方向的媒体式投机。
片子太真实,因为夹杂了虚幻,真实,鸡汤和妥协。
所以这种复杂融合的现实,真的很难让现实中的你完全脱离开来。
我想这也是为何,打开世界的大门后,我这几年的成长缓慢且迟滞。
愿每个现在的自己,都能从之前的成长里勇敢站出来,透过指缝间梦想的光线,迎接每个平凡的现在。
片子,非常地生活化,很值得深思。
之前看情迷梵高放映預告片時已很期待看此片,今天終於和老婆去看了,此片很少戲院上映,而且時間很差,真的很難就,所以唯有睇早場。
一直對家庭倫理電影情有獨鍾,特別背景是非一般的家庭,非常父母與子女的相處成長。
父親是退役軍人,母親是沉醉畫畫但寂寂無名的畫家,他們對養育一子三女完全沒有計劃,採取放任即興的方式,讓年㓜女兒下廚只因母親忙於作畫,女兒因此燒傷留下醜陋的疤痕,但他們完全沒有內疚。
為畫一棵樹而停在荒野露營,不讓子女上學,認為在家自學更好。
父親一直走不出童年陰霾,所以他想為子女建造一座他認為最自由最美滿的玻璃城堡,但他不知只是空中樓閣,建造的熱情最終給無情的現實冷却而胎死腹中,子女一個個離他們而去。
二女珍納是本片主角,也深得父親痛愛,她由崇拜變成憎惡父親,對她成長影響很大。
這是有關成長過程和尋找自我的電影,珍納一直想逃避和否定自己的成長經歷,最後她終於明白只有接納自己的過去才能面對最真實的自己。
父親域士和珍納片末的對質拍得很好,最深刻是父親說 ‘you were born to change the world, not the air in the noise’ 他仍然以他的女兒為榮!
很有意思的电影(以及原著,以及依据的真实故事)它势必褒贬不一,引发争议,人们不能完全理解。
父母是失意者,是疯狂者,是梦想家,是冒险家,是童年的受害者…看到中间Rex的母亲原来有恋童癖时,明白了他酗酒的缘由。
想起“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而往往…这种不幸极有可能“传承”下去,因为心里有伤的人,难免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不过,悲观之余,看到了这群鲜活的人与故事。
粗鲁、直白、不合时宜、浪漫、空想、无自律、失信、狂妄、自负、疯狂、相爱、理解、有病、有趣。
是真的疯狂啊,和整个世俗、秩序、规则对抗,勇气在他们那不限量吧。
不必完全理解他们所有的言行做法,不必认可他们所有的观念,不必说清楚他们做了哪些“引以为傲”的事供人学习。
知道他们有意思就行了,是真的有意思。
玻璃城堡永远不会建起来,但筹划的过程是有趣的。
哦对了,插曲和片尾曲很赞!!!
附上妈妈说的话“这完全是我个人的自由选择,所以我从未后悔过,即使前功尽弃,我依然是赢家”。
思特里克兰德式的人,只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悔无怨,坚定坚强,那就是令人心生敬意的啊。
“原生家庭”这个词是我最近两年频繁去思考的一个词,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家庭背景,就存在着不一样的原生家庭,观察不同的人,最后会发现即便相似的两个原生家庭,人生的走向最后也会大相径庭。
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原生家庭不同,是因为每个人对于痛苦和快乐的感知不同,还是因为每个人对价值观念的选择不同?
一个孩子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氛围中生活才算得上是完美的,不受伤害的成长?
——不承受痛苦,不承担压力,不愁吃穿,有亲情爱情的温润滋润,没有忧愁和烦恼。
但,这样的生活是人类幻想中的伊甸园,一个不存在的地方。
阿德勒说: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原生家庭的确会对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造成影响,但若将一切的罪责都扔给原生家庭身上,那也是人的无能和懦弱。
你是你自己的作品,外界的任何因素都不会阻挡你努力向上的步伐。
电影《玻璃城堡》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女主珍妮特拥有一对满怀空想主义且特立独行的父母,母亲为了画一幅画,完全忽略孩子们的基本生活需求,珍妮特饿的时候,她的母亲玛丽反过来质问珍妮特,是想让她做一个小时就能消化完的食物,还是让她画完这张可以永久保存的画?
珍妮特只好自己站在凳子上煮东西吃,不幸的是火烧到她的裙子,瞬间被火吞噬,重重地从凳子上跌落下来。
她的父亲雷克斯才华横溢却嗜酒如命,他脸上有着穷人的狡黠,鄙夷有钱人,认为有钱人就是剥削他们这样的人才得以富足。
他们一家人生活窘迫,常常居无定所,食不果腹,为了省医药费,他们一家合作,将珍妮特从医院偷抱出来,最后让珍妮特留一身疤痕。
雷克斯几乎每天都在计划着有朝一日能够建造一座玻璃城堡,甚至有模有样的打地基,画图纸,但很多年过去,这个计划依旧没能实现,最初打地基的地方已经被一堆废品垃圾填满,满目疮痍。
雷克斯不断的给予珍妮特希望和憧憬,却一次又一次地亲手将这些打碎,雷克斯与玛丽相处的模式也让珍妮特她们感到无奈,上一秒还在嘶吼争吵打架,恨不得能吃了对方,下一秒转脸能高兴的亲热在一起;孩子们饿了,只能找黄油拌糖充饥,而她们的父母,一个陶醉在艺术上,一个闷头在睡觉。
珍妮特的父母没有一个人愿意给孩子一个稳定的生活,甚至自欺欺人,觉得眼下的生活就是自由。
人是观念的产物,一旦观念存在,就很难改变。
当珍妮特意识到父母根本不会改变时,才明白世界上只有自己能够救赎自己。
想要改变现有的生活状态,想要拥有属于自己的生活,就必须摆脱对父母的依赖,依靠自己逃离这个家。
于是,他们兄妹几人暗地里制定了逃跑计划。
想要改变,这是人最有价值的动力。
家庭的亲密与复杂,有时候会让人无处喘息。
很多父母都想把孩子控制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为此来满足自己的价值,却忽略了身为父母,有责任让家人生活富足稳定,有义务保护孩子安全和健康。
要摆脱父母的第一步是什么?
——存钱。
钱永远是一个好东西,比如它可以让你独立。
只有存够钱,才能有能力逃离这里,大姐是第一个先攒够了钱从这个家逃离出去的,珍妮特也想存钱同姐姐一样逃离出去,但她的计划被她父亲雷克斯发现,钱被他拿走买了酒喝,珍妮特借此机会果断的离开。
人是思维下的产物,思维决定行动,自己必须为自己负责,珍妮特早就明白了这一点,所以她成就了她自己。
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塑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但这个过程并不代表所有人都能够经历。
影片的开头,珍妮特坐在车上,看见母亲在翻垃圾桶找吃的,父亲粗狂暴戾,很多时候不是不想选择,而是没得选,因为已经无法改变父母的思维。
靠着自己的努力,珍妮特如今生活在纽约,成为了娱乐作家,穿着精致,靠自己的奋斗晋升了自己的生活阶层,身边相处的都是上流社会的精英,住的房子也干净简约。
即便如此,依旧能在其中搜寻到原生家庭对她的影响,极力的掩饰自己的父母住在贫民窟,仿佛他们的存在就是黑暗下的耻辱;吃不完的食物要打包,即便是别人吃剩下的也会打包回去,房间的一角胡乱的堆积着衣服、鞋子,似乎每处都与她现在的生活不相融。
记得影片中有一幕是雷克斯酒醉,与珍妮特的母亲玛丽产生激烈争执后,珍妮特默默地走到玛丽身边对她说,必须离开雷克斯,他永远不会改变,但玛丽说她做不到。
即便不离开雷克斯,他们也有能力将日子过得温馨舒适,但是他们的一生都在颠沛流离,食不果腹,还自认为这样的生活就是自由,还臆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也过相同的生活。
但也不能否认这个家庭对珍妮特积极的影响,它赋予她从不缺失向前的胆量,能将形而下的艰辛化作形而上的浪漫,能保持自我教育的能力,有敢于断舍离的勇气。
对于原生家庭,很多人都被枳楛在其中,挣扎不前,多少人在大城市有体面的工作,最后却被父母一遍又一遍的拽回老家,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即要求工资高待遇好,又要活少不辛劳。
可哪有那么如愿?
很多人不愿接受新知,这样的想法毒害了很多人,当初我从郑州回到老家的这个选择,如今想想,好像并不是正确的选择,但这并不能怨天尤人,只有自己的想法不够坚定时,才会被别人轻易的说服。
但我还是不愿妥协,总想着借助一股力量能逃离这个地方,一开始我将这股力量认为是婚姻,认为只要我结了婚,就可以堂而皇之的离开原生家庭的捆束。
后来我发现这样并不能给我安全感,因为我总会担心会被抛弃,这种不自信的心态又让我重新反思这股力量到底是什么。
其实,它只是一个信念,一个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自己无论到任何地方都能够活的很好,都可以做出一番成就,都能保持感知到幸福和快乐能力的一种信念。
原生家庭再糟糕,你也是你自己的作品,雕刻刀掌握在自己手里,是好是坏都要自己一刀一刀去雕琢。
朋友圈里就有人从糟糕的原生家庭一步一步走出来,凭借自己的努力扎根在北京。
她的父母重男轻女,将她的妹妹送人,只为能再生一个弟弟,而她靠着自己坚强不息的品质,以高考作为翘板来到北京,后来又坚持写文章、出书,如今已是自由职业人,无论时间还是金钱都有了一定的自由度。
当然,我是她的粉丝。
所以,我不断的读书,练习写作,希望以此保持自己感知外界事物的能力。
正如连岳先生所言:人生中向前的每一步,都是与旧事物的诀别,最终引领我们向上的,是观念的力量,是价值的选择。
也不知道父亲小时候经历什么打造了这个科学怪人,一方面口口声声讲科学,另一方面又逃避社会父母带着孩子居无定所,到处漂泊,随时要离家逃避追债,四姐弟食不果腹,忍饥挨饿,没法得到好的照顾无法,无法拥有一个正常的成长环境强迫珍妮特学会游泳,便一次次将她丢到水中;和母亲对子女的忽视,最受不了父亲奇葩的价值观还要强加给子女当然父亲也会给儿女画大饼安慰烧伤时,父亲对她说别怕,这些疤痕是勇敢的标记;圣诞节没有礼物,父亲就让孩子们每人选一颗天上的星星当做礼物,因为星星永远不会消失;可能是好的朋友,但不是好的父母。
父亲给子女描绘一个永远不会兴建的玻璃城堡好在在这么困难环境,四姐弟还能健康成长
就很一般的家庭剧吧,感觉改编的一般,二姐对爸爸又爱又恨我有点看不懂,强行洗白父亲我也有点看不懂。哎闹米都可以演Brie Larson的妈了.......
看了演员表才知道娜奥米是罗斯,没看出来。。从小缺少食物竟然还能长得这么健康,有健康才有力气折腾,才有其他。电影中的发现自我总是一瞬间就可以完成,突然的,灵光乍现的感觉。现实中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一直在寻找自我,可是一直不得路。
#贫穷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我们靠想象力抵抗贫穷—《玻璃城堡》
非常主观的讨厌。
沒有經歷養兒育女、沒有曾經迷失或還在迷失的人,也許體會不了影片裡那種錐心刺骨的感受。電影中斷續呈現的一些片段確實能夠觸動人心,可惜未能將它成功的串聯,也未能合理的總結。
想到父亲曾经做过的那些事,为自己付出的,她还是没有勇气抛弃他。一度以为结尾就是父女决绝了,但珍妮特还是回到了父亲身边,也谈不上原谅他,只是没有否定他在某些时刻的勇气。2小时的片场,但感觉家庭关系也没有说得更清晰和有层次。关于家庭内部的矛盾,夫妻之间的,子女于父亲之间的,都还是倾向于谅解了。从结尾一些纪实片段来看,父母确实是有自己的想法的,但这份想法被女主在剧情里说破了,大多数只停留在空想阶段,这个家庭之所以这么苦难,是因为没有付诸实践啊。就像玻璃城堡没有被建造出来。父亲的原生家庭这一块也有所隐藏了,有些遗憾。
这是一个多么奇葩的家庭,母亲追求艺术只知道作画,父亲有童年阴影整天酗酒,两人连温饱都给不了,确教会了孩子如何直面自己的恐惧,不可思议,看抖音说电影都嫌墨迹的一部片子,这种片子所表达的内容也许离我们的生活很远,起码离我很远,表示不理解看不太懂。
还真实事件改编啊,这样的父母这样的家庭,孩子还能怎么样。剧情不喜欢,价值观不同,两星结束。
这个电影为啥没有被提名。。。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么真是搞笑
矛盾的人类,这个世界上,最无私爱你的,永远只会是你的父母,但是就好比女主的玻璃城堡,也许永远建不起来
竟然还是真事,这样不着调的父母还是很让人受不了啊
即便哈哈大笑,也能看出来那不甘心的怨念。放下了吗?放下也许是说出来,可也许喋喋不休是因为放不下。
制片课上,老师放的。这种主流价值观的电影果然是会由制片老师来放啊
最真实的《神奇队长》。
一窝臭蛆 屎一样的故事 跟神奇队长差他妈远了.
最后的洗白真是突如其来
绝对五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父母- 自由而不负责任却逼出来孩子独立长大。
也许文字会产生更多意义,但是这部改编电影只会给观众带来厌恶。片中的家庭,自以为是的父亲,教育子女的方式,是格格不入的。我看不出有任何人性的力量,这样的家庭绝对是反例而不值得拿来当成一种教育方式的展现。看得太气了,拿保持自我当借口来剥夺子女作为现代人的基本权利。
家人是永远的诅咒 但诅咒背后也有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