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我爱多兰,爱他以往个人化甚至肆无忌惮的情绪表达,那是我的安乐之所。
这部电影承载了太多期望,多次探讨的母子关系的循环往复的挣扎矛盾与和解在我看来并不让人疲劳,一个命题的反复叙述我并不在意,甚至我沉溺在这种纷繁往复里,问题在于,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他向好莱坞电影叙事方式做了倾斜,但明显没倾斜顺利,个人风格不明显,有些两不像,这让电影打了折扣。
小男孩演得很好,甚至让其他大咖都失色,十分好奇被完完全全剪掉的那个谁的戏份是怎样的。
选角让人喜爱但并没有给到好好发挥的余地,雪诺演技算是贡献了权游外最好的一次演技了但个人觉得带了些生硬与尴尬。
回到开头的如何说,我不会给他高分,但我依然是喜欢这部电影的,分数没有任何关系,我一向打分都没标准所以分数在我这里没意义。
多诺万的生,多诺万的死,我感到疲倦,想要休息了,人与人的因缘际会很美妙,我们各自在各自的生活里在挣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其间若有共通,当然开心,需要语言,需要沟通,需要羁绊,需要真正敞开心怀,我与你的通信算数,算在这里面,那信里我是我自己,我并非是在鼓励你,我也是在鼓励我自己,我不当你是多少岁的小孩,每个人曾经都是小孩,与你通信时,我相信,我是真正温暖善良的。
请原谅我,原谅我的谎言,原谅我的胆小。
再见,我要睡去了。
我求求小李子看看多兰的约翰多诺万吧,也不是不可能吧,毕竟他Euphoria都看的。
多兰拍约翰多诺万起因是写给小李子的情书,电影本身也在讲追星啊。
即使是惯常的母子关系和身份认同主题,故事本身并没带来什么感情宣泄,书信往来建立起来的友谊被媒体曲解成性关系,此后John急于撇清,事业一蹶不振,Rupert跑去试镜事业开始起步。
但也仅此而已了,Rupert原先把John当作Icon/Iconoclast来崇拜或者将他视为笔友去信任,危机之后这一关系发生了什么转变,Rupert作为角色叙述者没有说出来,也缺乏其他的客观叙述。
既然花了那么多笔墨在讲与母亲的和解,那么这一副线与Rupert部分依赖于John建立起来的身份有什么联系呢?
一个queer把icon看成某种艺术化身,并试图从他的言行中发现可以替代性别规范的另一套连续性的“表演”,因为既然这一规范本身也是对所谓的“正常化”或者“病态化”行为( “the pathologizing practices and normalizing sciences”)进行模仿,同样具有表演性质,那么为啥不能模仿这些icon的言行,将其神化,造一座万神庙把这些deities供起来呢?
可关键是John对Rupert似乎也没有诸如此类的影响啊,总不能是偶像的力量让我交到金发大背头的帅气男友吧?
手上的绿色墨水,布满雨滴的铁栏杆这些细腻的镜头拍得是很美,整部片子也由此真的很像在读作文,高考记叙文,而且还排练了多次一个字也没读错。
牛顿女士那个时政记者的角色我还是很喜欢,起码代表了倾听的意愿。
对于没什么生命体验的孩子,一方面用无知和狭隘规约他们的行为和认识,一方面认为他们的故事流于浮浅不值得被讲述。
是,俯冲带的九级地震是很重要,但是乱糟糟的少年心事,粉圈追星族的那点事儿就丝毫没有价值吗?
我杀了我妈妈竟然都是十年前了,兰导下一部我还是要第一时间去看。
特别好奇劳模姐到底演的啥,能不能出个导演剪辑版让我吸一吸劳模姐。
我不懂观众和媒体为什么对这部电影这么mean,我记得这电影是和直到世界尽头差不多时间宣布的吧,所以我等了它不知道多少年,而终于看到成品的我竟没有半点失望。
有时候觉得多兰是个非常非常厉害的人是个天才,他在电影里暴露了太多自己甚至让人觉得有些歇斯底里,作品中所有的伤都是作者本身的脆弱,所以有时候真的很心疼,到底是怎样的千疮百孔才能造就这么一个天才。
而有时候又觉得他不过是个刚好和我有着相同口味的追星男孩,和我喜欢着一样的rock band,和我看过一样的电影并且同样爱着里面的角色和那个塑造他的演员,所以在创作的时候拼命夹带私货,想把最爱的展示给世人,纯粹而可爱。
反正不管事怎样的他,看了他的一部部作品我只能说自己更爱他了。
而一年年追下来我想说我更安心了,母亲也好,多诺万先生也好,无一不充斥着孤独和绝望,但又可以再一片黯淡中窥见那么点希望。
看母亲的时候看到有人说多兰长大了,而看了多诺万先生,也许只是我的片面感受,但我相信多兰变得越来越温暖了。
真的好喜欢这个结局。
看多兰的电影大部分时间我是难受的,但这部的结局我会心一笑了。
Rupert说不管真实如何反正他愿意相信美好的那一种,就算全世界都怀疑他在说谎但至少面前的陌生人Audrey选择相信,还有不管这个世界如何至少坐在所爱之人车后做的此刻他是幸福的。
作者:饮歌编辑:哪吒男这部终于在第43届多伦多电影节全球首映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可真的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此之前,关于这部电影首映和发行的花边新闻,多到足以写成一个剧本。
先是从五月份那会开始,这部电影就以未修建完成为由婉拒了戛纳电影节的橄榄枝,让很多人猜想,本片的导演,戛纳的“亲儿子”泽维尔.多兰,是不是因为上一部作品《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受到媒体的差评依然在“赌气”。
《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夺奖紧接着,又有消息确认了电影主演杰西卡.查斯坦和阿黛尔的戏和份被全部剪掉(事实证明,真的被剪的一干二净,阿黛尔只“残存”了声音被留在了片头曲),要知道,这极大程度上意味着整部电影的故事和格局将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一切,都让人们为这个29岁的电影才子捏把冷汗。
如今在电影节看完电影,心里也多少明白了之前那些新闻里透露出的担忧和质疑。
x说,这部命途多舛的作品,你能很清晰的看到多兰的风格,也很轻易的就能发现它的所有缺点。
在首映当晚过后,从各大媒体的打分情况来看,多兰估计又要伤心一段时间了:烂番茄的新鲜度至今仅有14%,IndieWire 只给出了C-的分数。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在多伦多电影节第二场观众场时,导演就已经早早离开,令满场观众唏嘘不已。
要知道按惯例来讲,在多伦多做全球首映的电影,前两场的观众场导演都会到场跟观众互动。
只希望这次真的“早退”不是因为受伤,而是真的因为工作。
男主角基特·哈灵顿为《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站台 《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是泽维尔.多兰的首部英文长片,电影的卡司也是相当华丽,不但集结了《权力的游戏》里的基特.哈灵顿,《房间》中的雅各布.特伦布莱,还有奥斯卡“影后军团”娜塔莉.波特曼、苏珊.萨兰登和凯西.贝茨。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有了这些压力在身,多兰并没有发挥出自己以往法语片的水准,整部电影没有带来惊喜,也没有了什么值得回味的点;全片看罢,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好莱坞气息浓厚的家庭情感片。
想必看过多兰电影的人都知道,他对于“母子”和“同性恋”这两个话题有着着魔一样的偏执,这次的《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依然没有离开这两个主题。
《我杀了我妈妈》
《幻想之爱》
《妈咪》 电影由2006年和2017年两个时间点平行展开。
2006年,11岁的Rupert Turner跟自己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由于母亲忙于工作,跟Rupert相处的时间有限,使得母子之间的关系渐渐有了隔阂,儿子的精神慰借,多半是来自对电视上的大明星约翰.F.多诺万的崇拜。
令做为粉丝的Rupert万万没想到的是,他会在给偶像写信之后,收到了偶像的回信,两人在你来我往的信件交流中,开始分享心事和秘密…2017年,长大后的Rupert也成为了一位电视明星,他在接受一位记者采访时,透漏了自己当年与多诺万信件交流并成为好友的事情。
与此同时,他还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复杂”又与自己有诸多共性的多诺万。
整部电影的剧本是不成功的,它缺乏深度,没有细节,也毫无张力。
这个剧本能做的,就是把导演想说的事情“交代”出来而已,让观众很难体会到共鸣。
也正因如此,电影并没有塑造出令人信服或者感动的人物。
两条时间线上的故事虽然平行展开,但多诺万和Repurt这两个人物的塑造程度有着天壤之别。
做为这部电影所要描绘的两个主要人物,我个人觉得Repurt勉强更让人信服,也是更能让人产生共情的。
因为勉强有几场Repurt与母亲的戏还是在音乐与光线的衬托下稍微可以打动观众。
相比之下, 多诺万这个人物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充满问号的角色,不知道是不是后期剪辑的问题。
首先,由于自己是大明星的缘故,多诺万的深柜设定只是被两场戏带过,并没有让人强烈的感受到他为这层身份而感受到的焦灼和不安;其次,他与母亲的关系也非常语焉不详,只是通过跟母亲的两次见面和交流,母子二人的关系就从紧张转变为缓和,着实不够有说服力。
当然,电影中还是有非常“多兰”的一面,最明显的就是全片的摄影与最终呈现的画面。
多兰电影里镜头的美是不可否认的,这部电影依然如此,温暖的画面和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捕捉,让很多段落充满了美感。
另外,电影的音乐,很多时候也如火花般触动人心,当然我并不是指那些烂大街的口水歌,我说的是那些能在恰当的时刻能够为人物感情推波助澜的音乐,比如娜塔莉.波特曼母子二人在雨中相拥,还有成年后的Repurt最终与爱人驾车而去,类似的场景都让人多少还是能够感受到多兰电影里画面的美感。
这部电影最让人兴奋的地方,莫过于它华丽丽的演员阵容。
这其中,最出彩自然还是那几位大家一直喜爱的演员,首先是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她作为片中戏份最多的女性,无论是在柔和的光下,还是瓢泼的雨中,都散发着强烈的母性气息,在每次因为儿子而激动的戏码,她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芒。
另外一为饰演母亲的苏珊.萨兰登同样是演技担当,她虽然戏份不多,但每一个大特写的镜头,对于她来说都不成问题,她脸上每一个微表情的变化,都让人看到她因为和儿子之间关系的变化而带来的情绪起伏。
而另一个值得一提的,自然是天生戏骨雅各布. 特伦布莱,虽然这次他的角色跟自己之前很多角色十分相似,但当看到他每次情绪的变化,还是难免让人动情。
盛名之下的多兰,想必再有突破决非易事,像今天的这部《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虽然有不少多兰之前电影中相似的符号和印记,但面对人物众多的中等格局,他还是缺了章法,多少有些让人看到了他的捉襟见肘。
看完这部电影最大的感触,也许只有欢迎这位29岁的偏执少年回归大银幕,并首次尝试英文片吧。
至于他以后的路怎么走,我们不得而知,只是,不要真的像人们口中说的“才华殆尽”那样就好。
· THE END·这是“不散”的 第 717 期 文章,还是爱他!
Style is knowing who we are. 和北野武相似,多兰也一直通过电影解剖和认识自己。
不仅仅是吃手指的鲁伯特,囧雪约翰也是多兰的一部分,是多兰作为小李子粉丝和明星的两种角色,A面B面都是他。
芭芭拉最大的失败,不是放弃了约翰,而是未曾真正了解他。
这条真理只适用于普通人,对于公众人物、艺术家而言,我们应该了解他们的什么?
他们又需要坦诚什么呢?
为什么这对我们来说这么重要?
我想只要从他们创造的作品里去品味和理解,就已足够。
“我为所有事忙碌,唯独忘了我自己…鲁伯特,我希望你好好生活,过上充满认同感和成就感的生活。
但我最希望你认真对待生活,别让生活充满谎言,这才是最重要的。
”正如影片开头那句梭罗的名言:与其给我爱,金钱,名誉,不如给我真理。
多诺万的死即新生。
8.5
在电影开头看到同样在荒野生存里被引用的Rather than love,than money,than fame,give me truth 我就知道多兰的野心不小。
我从一个访谈那里看到,多兰自从只是世界尽头在戛纳首映后是十分失望的,它遭到两级分化的评价,同时遭受了美国媒体的冷遇,他这部根据法国剧作家让-卢克.拉卡尔斯的作品改编的电影在北美地区找不到一位发行人。
约翰多与诺的死与生是多兰的第一部英语电影,并选择在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从这个背景来看,成年的Rupet像是多兰的代言人,那个采访的记者像是普罗大众,多兰是十分自信并自恋的,电影里Rupet把控了采访的节奏,有数不尽的表达欲,从被采访者转换到采访者,从那个并没有看过他的书并对他不屑一顾的记者那里得到尊重。
一连串的反问“很难忍受吗”“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为什么你就是追寻真相而我就是狗屎呢”“你觉得这故事不值得传播吗”,让我感觉多兰在而立之年已经找到方向,知道如何继续自己的电影事业继续自己artist的身份。
电影的两条线是非常清晰的,但相关性或者互动性并不高,两人笔友的身份并不对等,Rupet崇拜迷恋Donovan,而Donovan并没有相关强烈回应。
两条线很独立,信件的联系并没有格外出彩,各自的主角都各自在处理自己的mother issue,一些其他困境并由此成长。
剧情太单薄或者一本道,我觉得这是电影剧本的原因,或者是后来剪辑的原因,电影里那种割裂感十分打断情绪的连贯性,而且这部电影明明可以像玛丽与马克思一样有趣。
还是剧本的原因,穿插在电影后半段的鸡汤说教是讨人嫌的。
当然整部电影的可看性是非常高的,摄影音乐氛围是非常迷人的,更何况我和多兰轻而易举的共情,想起来初中当时疯狂迷恋来自星星的你里的金秀贤,同样是一个拥有超能力的角色,还有我和我妈的相护挖苦。
可以说,通过电影我可以去理解去感受他展示出来的样子,也许我不会真正理解他,但他永远不是在自说自话。
最后,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我们所寻所想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毫无价值可言,但这都关系我们本身,我们都是我们自己的表达。
今年92届奥斯卡最佳导演里没有女性导演。
在红毯上,娜塔莉 · 波特曼把很多没有被提名的女导演名字,绣在了自己的衣服上。
她说,“我想用我微妙的方式来称赞那些今年出色工作却没有获得认可的女性。
”去年的基金会演讲,娜塔丽叫女性不要喝牛奶和吃鸡蛋。
文/毛旭峰近日,女性受性侵事件频繁爆出,涉及范围之广令人诧异。
女性平等问题,是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难题,它一直是我们的心头病,因为它关乎人口、环境、种族、战争、道德、伦理等宏大的世界性问题。
女性主义也成为了二十世纪理论丛林中最关乎我们自身的理论,追求女性平等的社会运动也从未停止。
影像,是记录的绝佳方式。
以下三部影片为我们展现了不同国度、不同社会背景下女性的生活状态。
在这些故事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个与传统、男权作斗争的独立女性,她们传达出了自己的观点:女性的平等,只能靠女性自己。
1
印度的女儿 India's Daughter导演:雷思丽·尤德文编剧:雷思丽·尤德文主演:Jyoti's Mother Asha Devi/Badri Singh类型:纪录片/犯罪纪录片讲述的是2012年12月震惊世界的德里公交车轮奸案,23岁的女性Jyoti Singh在车上遭轮奸和殴打最终因此死亡,四名成年被告被判死刑。
案件被曝后,震惊了整个印度,市民们走上街头抗议印度女性遭受的不公平待遇。
纪录片采访了很多人,被强奸者的父母、强奸者及其父母、政府官员、律师、学生等等,在这一系列采访中我们看出印度国内存在的巨大意识形态差异。
一方面他们受传统价值观和宗教理念深刻影响,认为女性晚上就不该出门;另一方面平等、自由的思想又在逐步影响着他们,被强奸者父母卖出土地供女儿读书,期盼她通过教育改变自己。
这起强奸案反应的不仅仅是印度国内男人和女人的不平等关系,更是当下印度面对的文明与野蛮的冲突。
施暴人辩护律师说:“我们拥有最好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里,没有女人的位置。
”印度有着灿烂古老的文明,同时它又有着和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种姓制度、男女极其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巨大等现象。
强奸案所激起的游行、抗议活动让女性有了发声的机会。
纪录片在讲述案件的同时,将Jyoti还原成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她是个医学生,有着开明的父母,对自己和家庭的未来抱有希望且正在努力,她是一个值得被称赞的新女性。
而她受到这样残忍的侵害,无疑形成了巨大的对比。
一个当代社会的新女性,却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害死她的不仅仅是毫无人性、存在反社会倾向的强奸者,更是印度国内广泛存在的对女性的物化和歧视。
2
河中女孩:宽恕的代价A Girl in the River: The Price of Forgiveness导演:莎梅·奥贝德-奇诺伊主演:Asad Jamal/Saba类型:纪录片/短片制片国家/地区:巴基斯坦该片曾荣获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短片,记录的是一个19岁的巴基斯坦女孩,不愿意和父亲选择的对象结婚,私奔去与自己喜欢的男生结婚之后,被爸爸和叔叔抓回来谋杀抛尸,却奇迹般地活下来并且尝试维权追责的故事。
故事存在着三对巨大的矛盾。
一对是女孩和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广泛地存在于这个社会,女人甚至只能成为第二等的公民。
女孩的家人无一例外地想让她宽恕父亲和叔叔,因为他们想在这个社区中安定地生活,他们想拥有尊严,她的母亲向阿拉祈祷:“我女儿做出这种事,让她去死吧。
”第二对是女孩和法律:巴基斯坦法律中存在“荣誉处决”这一荒谬的条文,即被告的男性家属可以被宽恕从而无罪释放,但女孩的律师及政府的公职人员清楚这一法律条文的荒诞。
第三对是对宗教理解的矛盾:一方面伊斯兰教教义要求尊重所有人,从未表达为了荣誉可以杀人;另一方面男性又笃信伊斯兰教义,认为他们做的一切都合乎教义和道德。
More than a 1000 women are killed in the name of 'honor' in Pakistan every year.这是影片开头的一句话,很难想象,这样的荒诞现实在巴基斯坦是十分常见的。
女孩表现出的一切都与传统针锋相对,她明白她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看到摩托车光的那一刻,她便是真正的斗士。
她最终也不会原谅父亲和叔叔,和解是迫于无奈。
可这何尝不是另一种无奈?
是对社会和法律以及宗教的无奈之选。
3
她说:女性人生瞬间Snatches: Moments from Women's Lives导演:凡妮莎·卡斯威尔/Rachna Suri/Vicky Featherstone编剧:E.V. Crowe/Rachel De-Lahay/Tanika Gupta等主演:萝玛拉·嘉瑞/朱迪·科默/雪莉·亨德森等类型:剧情本剧为BBC “Hear Her/听见她”专题的核心部分,标志着妇女获得选举权的周年纪念。
创作灵感来自于敢于公开发表意见、挑战现状或做出反抗的女性。
片头的小标题叫Extraordinary Stories inspired by Ordinary Women(平凡女人的不平凡故事)。
本剧共有八集,均基于真实事件,涉及性侵、种族歧视、性解放、家庭暴力、女性权力等多个方面,从过去到未来。
与2017年BBC制作的Queers如出一辙,表演者以独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有挣扎、哭泣、容忍;也有反抗、不屈、前进。
第一集中主人公用兔子和狮子的比喻来展现出社会中女性和男性的地位差异,她对自己说“胆小的兔子,起来,勇敢点”,她拒绝沉默,她敢于发声。
“女性主义的理论千头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全人类实现男女平等”这是李银河在《女性主义》一书中的名句。
八集故事,向我们展现了当下女性在职场、家庭、社会、种族中存在的不平等。
女性主义其研究的是刻板印象、物化、身体、压迫与父权,挑战的是以男权主义为核心的传统社会价值观。
八个女性如同八束火光,照耀一切不够明亮的地方,指引后人,如陈胜吴广起义一般“揭竿而起”,为自由而奋斗。
制作者试图创造一个不受限制、可供女性自由表达的真实空间,但这仅仅是拍摄手法。
剧中的故事在全世界各地上演,而她们却不一定有机会表达自己。
每一集的最后都有号召性的台词,这是用来鼓舞人心的修辞语句,而真正的平等却要来自方方面面的不懈努力。
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安南所说:“如果世界上一半的人类受歧视,我们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研究一再现实,要想促进国家进步与发展,没有任何工具比赋权女习惯来得有效。
”忍耐不是美德,把忍耐当成美德是这个伪善的世界维持它扭曲的秩序的方式,生气才是美德。
——林奕含公众号“抛开书本”添加微信号paokaishubenxbb加入全国影迷群
这部电影依然是充满多兰影子的作品。
或多或少,鲁伯特是小时候的多兰,约翰是现在的多兰。
也可以说,鲁伯特是我们每个人的小时候,约翰是我们所有成年人。
都说多兰的作品局限于自己的舒适圈。
我不认为,我觉得多兰只是在一边拍电影一边剖析自己剖析“人”,剖析“人与人”。
人与人是平等的,但是悲欢并不相通,多兰在渴望平等,并且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大家,让大家明白“平等”。
我觉得多兰不必刻意如何,好莱坞不是影视成功的代名词。
像影片里的约翰,生活是属于自己的,自己要明白自己要什么。
而电影虽然是属于人类共同的,但是当导演拍电影时,就是属于导演的。
他要怎样谋篇布局,如何展现……这时出现的各种小想法,墙上挂张画没有为什么就是喜欢、特写一组镜头,也没有为什么,就是因为它美。
和许多为剧情为角色设置的特定镜头相比,个人认为这样随机充满个人意味的细节,不仅很有个性还给影片带来更加随性的美,反而更加松弛一些。
这部电影个人觉得,剧情还是比较普通的,但是很完整,故事双线叙述得很规矩。
我觉得最吸引我的是开头,还有就是影片里面对自我认同感、人生的探讨,包括对是否要知道名人隐私的思考。
对于明星隐私这点,我觉得无论观众知道还是不知道明星的隐私,知道的是真是假,都绝对不会一直是好事。
明星天生就是一个会饱受议论的职业。
总归一句,人们是平等的,我们都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生活,明白自己是谁。
但是还要明白自己做得再好也无法管制别人的行为,别为一些不相干的人而伤害自己。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是我们只想追求一定意义的平等。
不喜欢电影很正常,不喜欢lgbt 很常见,不喜欢黑人有很多人,不尊重女性也总存在……但是我们所有所有人生来平等,尊重是最基本的。
也希望身处不被接纳境况的人能首先坦然认识自己,才不会像约翰一样感觉自己偷走了别人的人生。
看完多兰导演的所有电影,喜欢这个自我可爱的孩儿!
二刷五星神奇的事情是什么呢 片尾曲曾经是我用了很久的闹钟铃声 今天第二遍看完突然想起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拍一部片用它来做片尾曲 结尾的场景是一个人在街上走路 越走越快 越走越快扯回这个片儿 先说问题 据说初剪版四个小时 现在的版本是两个小时 花了多兰两年的时间剪辑 以及众所周知删了劳模姐的戏份——显而易见能感觉到不止删了这条线——从观感上来说不妨拿这个片跟《双面劳伦斯》做个类比 跨越多年的一段回忆 籍由又不止籍由一个主人公的亲口叙述讲出来 但《双面劳伦斯》的两个主角是在现实生活层面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的 而这部片的两个主角甚至从头到尾没有见过一次面 生活状况和经验也相差甚远 所以从叙述手法上 现在的版本这样剪是有视点和共情的问题的 虽然我们完全能理解这两个人其实分享着一种共性 但他们毕竟还是“两个人” 而且 另外一层面的问题是 目前的版本里头两人的共性又太过“共性” 母子父子关系的刻画在rubert身上是成立的 但当同样放置在donovan身上的时候 是不是就不能用太过类似的桥段和设置来凸显这种共性呢 或者说 这个让我别扭的地方来自于中段(信泄露前后尤其是泄露后)对donovan和他身处环境和身边人的刻画 太过刻意地让他回归到隐士的状态以及和母亲的和解 就像剧中所说的 “我们两个都刻意不去追溯我们的过去” 但目前的版本上显而易见不是如此 如果更高明和舒服一点 应该不是周遭逼着donovan去追溯过去 而是donovan自己不得不去做这件事 从这个角度来看 无论是经纪人的解约 还是最后个人觉得最糟糕的那场老头讲鸡汤的戏 都显得越来越不妥当但二刷之后我还是打了五星多兰应该算是以自己目前对电影的理解下喜欢的一个最特别的导演 因为他在我喜欢的导演中是最喜欢最沉迷讲故事甚至往往有点想走偏去撒鸡汤的一个——但这么理解他的人想必并不会觉得他有什么好 换种方式说更妥当——在他身上 在他的讲述中 我总是千次百次看到一个自己身上存在的但自己不知道如何去讲述的情绪 即便是在多诺万这个片 这跟我觉得自己是donovan还是rubert都无关 里面有一句台词是成年的rubert跟记者说的 “你觉得我们来自于不同的世界吗 不是的……这是一个关于偏见的故事……现在的社会就是这样 我们所想所寻在你看来都是那么不真实 毫无价值可言……你把你的生活凌驾于真相之上 你觉得我们在上流社会苦苦挣扎 持着权贵的观念判断人们的观点 觉得我们生活中没有经历过大风大浪就无法抱有怜悯之心 真是病态”恰恰是前几天 在想剧本的时候我在笔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我关注的不是你们口中的大多数不是你们口中的少数不是阶级 不是贫富甚至不是单一的社会问题我关注的是边缘很多人身处边缘这些人委身于你们口中的中产、无产、精英当中委身于高楼大厦、穷乡僻壤里头委身于学校、公司、邻里乡间每个人都曾是从边缘被慢慢归化成众人但总有那么一些自觉自知的人不会不愿不能如此那样会让他觉得相比活着 死有趣多了多矛盾啊 因为这样负重顽抗地活着 也并不开心”当然 这不是多诺万这部片故事本身讲的重点 但是是这个故事讲述的姿态背后展现的东西 是多兰秉持的一种态度 这跟一个人从小长大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 但从来都不是用“亚文化”用“少数人”就能理解的一个该死的文化研究的东西(我太讨厌文化研究了就像太讨厌电影理论讨厌剧作法一样)anyway 我不会说话 也不知道怎么清楚地说明白这个东西 但我相信这个东西能感受到的人越来越不是少数 这越来越成为这个时代的问题 就像前几天威尼斯给阿莫多瓦的颁奖词里说的一样 在当前世界范围里头极右势力的抬头局势下 我们无比需要“你” 电影叙事的美丽对我来说 从来都不是在于剧作法 而是在于这个地方 而多兰的片从来都没有丢掉它
从开始看多兰的第一部电影,我已经关注这个导演七年了。
七年的时间,除了《妈咪》,其他电影的口碑似乎都没有多好,尤其是这几年的电影,一部比一部被说烂。
每个人说烂都有各种各样的理由,我觉得大家只是对他变挑剔罢了,或者对他的多兰式电影感到审美疲劳,又或者只是(来自其他导演迷的)对多兰式审美的纯粹的看不起。
在我看来,其实多兰每一部电影都比上一部有进步!
无论是剧本还是导演还是整个团队,都比他的处女作进步了很多好嘛,而且也不那么做作了,越来越自然和成熟。
看过他电影的都知道他的电影总是有两个永恒的主题:自我的同性恋身份认同和母子关系。
从《我杀了我妈妈》到《妈咪》到《只是世界尽头》再到这部《约翰•多诺万的生与死》,这些电影其实不过还是在重复这两个主题,只不过,他玩的花样更多更复杂了。
按顺序就是从多兰自己(《我杀了我妈妈》),到影射多兰自己的青少年(《妈咪》),到影射多兰自己的成人(《只是世界尽头》),再到最新这部的影射多兰自己的小孩和成人,就像加了双层奶盖的奶茶…本质还是不变的。
这种在他作品里所反映的重复的主题和渐加复杂的叙事虽然会被一些人吐槽没有新意、也没什么剧情,但其实在他的电影里,复杂多变的情节从来不是他擅长的好嘛,人家玩的重点一直都是主角在某个瞬间所流露的私密的情感!
什么样的情感?
独处的孤独,身处在群体中的孤独,不被人理解的孤独,与母亲间的隔阂,怀才不遇,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性恋倾向……我觉得这些情感和那两个主题都会一直存在于多兰日后的电影中。
如果他哪一天突然去尝试拍跟这些无关的电影,那可能真的要扑街了。
再说回这部电影,无论是摄影,导演还是演员的表演都很赞呀。
凭什么说不好呢?
特别是小演员的表演,真的很厉害。
所以无论从什么方面,我都愿意给多兰这部电影打五颗星。
失望如果按照好莱坞来说可以三星可为什么?多兰无限的沉浸在母亲同性这个主题不停的舔舐自己的伤口一遍又一遍。以前喜欢你觉得很先锋大胆个人特色很重那么现在是为什么?
touching 对多兰没有抵抗力
多兰没有长大,我也没有
Dolan的半自传以及他的Fantasy. 与母亲的和解。片子很Dolan又很不Dolan. 选曲品味大众了些。 Jacob Tremblay小天使前途无量
B / 与不少其他自作多情又才华欠奉的创作者相比,多兰确实有能力把他那一套充满哀怜癖的情感模板以各式遮罩变得层次丰富且带有滑稽色彩。哪怕确实感觉俗套,观众却还是能收获观看距离伸缩带来的自如愉悦,甚至领会到他尝试自我剥离却又欲盖弥彰的失措趣味。一方面是文本嵌套与联动,一种过于常见的结构化向心趋势;另一方面则是各个段落内丰沛的人物状态及情感张力,以及摄影机敏锐而持续的凝视,它们不断地寻求着满溢与停滞。可贵的是这两者之间保持了一种叙事上的冲撞与离散意味,而未显示出简单叠加的整一。
不停重复真让人累,主题,情节,人物关系,配乐一如前,这一切拼凑在一起一点也不自然,矫揉造作到无法顺利观看。不停处理自己内心问题的作者,寻找少数共鸣者还不停在片中用明显对话以及画外音来自证的作者。累人。真是浪费了一众好演员。
连续失利只证明剧本是时候让别人来写了,有佳句,然而影片整体却硬伤很多。不说双线叙事+倒叙玩结构让本不出彩的故事显得更加琐碎,情感冲击也散架了。可单独拿出一幕来又觉得摄影好啊,构图好啊,各方面都不错,这只能说明剧本有问题。
多兰也拍这种电影了 卧槽媚俗啊
可急死我,89男孩怎么都跑步进入中年危机,果然男性的旺盛期进入三十就结束了(。曾经感觉多兰是很会用camp,在俗歌烂曲和艳丽色彩中构建狂妄的、危险的、边缘的力量与宣泄,就算是讨论一些“mishap from the first world”,也张扬的、年轻的美学和对特定问题的细腻感知而极具吸引力。这部片子看不到灵气了,虽然还是母子情深,但好像剪成了一部充满正反打和说教气的电视电影,记者不是被说服被打动,记者是不过最后想吃一口基侣的狗粮。Kit是真的TV star,虽然确实自带苦脸,但我看来看去感觉不过是从地主家的没头脑变成了地主家的不高兴(对不起)。所以兰是没才华了,还是被才华的附属品们绑架了呢?当代真好,实在不行还能赖资本。
2.5 约翰这个关于充满自我欺骗、迷茫混乱的人生虽说最终以死亡结束 但结局还是通过镜子里的人给予了人们新的希望/多兰为了贴近主流舍弃了很多他独有的作者性 当然还是有私人性的表达:母子关系、身份认同 可整体还是太割裂了 有一定的共情、也没有太失落 但完全喜欢不起来
囧在这部里颜值好高 Jacob也是可可爱爱的 when the land is dark~no i wont be afraid~as long as u stand by me呜呜呜好喜欢这首
我觉得居然蛮好看滴?!!!小时候写日记每天开头就是Dear Logan,即使他从没给我回信,我也觉得是一种力量。
故事像一个奋力下潜却总是浮上水面的气球,所有尝试深刻的努力都没有成功。
双面生活,秘诀是重新来过
约翰那条线值四颗星,记者的角色真是令人印象深刻。不过多兰这一次想说的太多了,表达也大都在台词里说的挺明白的,还是感觉太心急了。
多兰太喜欢营造一触即发的家庭氛围了,不管商业还是文艺,最后似乎都会回归家庭。算是个人改编吧,作为粉丝而看挺有意义的。大明星脆弱敏感,隐藏旁人不能理解之事,聚焦于丧失欲望、丢失自我的以及找寻自我而不断抗争的过程。小孩遭受霸凌又勇敢追梦,整部戏着重强调的是一股执念。主线两边有联系却浮于表面,似乎并不是回忆,而像在列证论实。整体的叙事结构我是喜欢的,很浪漫,并且人物永远充满破碎感,构图和配乐,多兰美学一直在的。但对话太苍白并且偏执无处不在。最后致敬《我自己的爱达荷》我们无法看清任何事情的全貌。
尽管对于约翰·多诺万这个角色的塑造过于扁平,但依然十分喜欢这部电影,多兰总是能在自传色彩中玩出新花样,波特曼和Jacob的对手戏值得一看,苏珊·萨兰登戏份不多,但也够精彩,以及多兰大概是我见过把流行乐和电影融合得最好之一的人。
我还蛮喜欢的,确实不太像多兰了,少了几分犀利。但是关于life的讨论很深刻啊,最后给Rubert的信也好感人。结尾Rubert真得有按照偶像告诉他的话在认真热烈地生活着,摩托车上的男友也是太帅了吧!多兰真是爱美人 ;)
谢天谢地小公主终于不把撕逼戏拍的像前作那样逼得人透不过气了。
太平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