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疫起》其实去年就标记了想看,那个时候关注了不少新冠疫情相关的片子,快一年了终于翻出来看完。
在新冠背景作主流的同期疫情片里,这部另辟蹊径讲SARS真的眼前一亮,不仅是借古述今,也是对过去的一种纪念。
前半多角度叙事碎的明显,想脱身但被迫卷入的医生和为新闻主动入局的记者,满腔热血的医护青年男女组合与罢工的同僚,意外入场的出租车司机与寻母小女孩。
但到了后半,泰河护士被本该共同奋战于同一战线的同僚背刺,念叨着不如死在家里的病人最终上吊自杀,恪守医学生誓言的青年男女拼尽全力也没能挽回抢救30分钟的病人,本可以撤离的夏医生为了患者又回到手术室,这次和他一起跟死神争分夺秒的是泰河护士,抢救成功后他们跌坐在地上,隔着遥远的距离相视而笑。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电影到此处就是结尾。
没人知道在这栋满是SARS病毒的大楼里,刚抢救完SARS病人,已经有感染症状的他们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借用豆瓣里的一句短评,到这里结尾是最合适的,后面的故事讲出来就太残忍了。
也正如海报上写的,希望绝望都会传染。
疫情的影视创作,刘德华也拍了一部,但一直没能上映,香港之前的《白色强人2》也讲述过新冠,美剧《良医》也讲述过,我都看过,都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国家,在面对疫情时候,医护人员的反应。
这次就看到了台湾的关于疫情时候的医护工作者的更为人性的一面。
影片开头是一名医生赶着下班,但是却又被护士电话召回,就在这召回一刻,细节上出租司机拿出一本杂志说广东报道有新冠的新闻,问医生是不是真的,医生没回答,随后司机自言自语的说肯定不会是真的。
但出乎人意料的是,当医生回医院进行手术后,东西忘在了出租车上的时候,司机好心拿到护士台,就借个厕所,然后就出不去了,医生就回来做个手术也出不去了。
就这样没有征兆的医院被封闭了起来。
在这里影片就慢慢开始呈现出人性的细微的变化了。
夏医师为了给女儿送生日礼物,但又因为职责所在,人性的一面,左右为难的情况刻画在了这位普通医生当中,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似夏医师冷血无情,不爱说话,不苟言笑,但在危机时刻,依然担当起了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
电影用了比较多的长镜头,追拍等镜头,力求使用最真实的镜头还原当时最真实的情况。
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般医护人员是不知道医院发生什么的,就连为什么封闭,不让人出去,但人可以进来都在一开始没有任何的说明。
就因为如此,在医院里的病人等都开始了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慌。
这也说明当一件事情不对外公开,产生的就是猜测,恐慌等。
这部电影时长2个小时,在台湾地区电影被第60届金马奖提名最佳剧情片,说明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
哪怕对台湾演员都不认识,但这剧情可以去了解台湾地区当时疫情的时候,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影片在20分钟以后,夏医师问记者是不是知道医院会被封闭的时候,记者说是提前一点点知道的,所以很多时候记者的消息更灵通,但记者为了独家报道,自己也牺牲了自己,把自己关在了医院。
但也说明记者没有意识到病毒的可怕性,在影片中说是新冠非典肺炎,直接简称为非典(Sars),这也符合国际上的叫法,国际上也是说Sars 2.0,Covid-19。
影片在前半小时描写剧情还是比较克制和收敛,并没有过多的去渲染被关在医院里医护,病人,家属的一些焦虑,紧张,恐慌的情绪。
反而描写的是大家还是井然有序,大家都似乎既来之,则安之。
但是影片有个小细节就是在25分钟的时候,一名护士哭泣着声音打着电话的时候,说自己也不知道,然后再切换到另外两个医护人员,开始探讨自己的病人胰腺癌第四期,不想化疗,怎么办,听到的是尊重病人的选择。
而不是强迫病人去接受治疗。
尤其是癌症晚期。
但导演又想在这里刻画出朦胧爱情的感觉。
这或许是为了铺垫接下来疫情感染的一些情感故事吧。
镜头下一秒切换到夏医师去病历部查看病历,查看是不是Sars,当他看到影像胶片的时候,看到肺部白点的时候就基本上确定了事Sars,而且还是几天前就已经发生了的事。
但导演也拍出来医院的一些行政规章制度,不是医生自己想调取病历就可以随便调取,会被直接否定,医生自己也没办法。
但导演在这里又暗示了接下来剧情会更考验人性,因为对讲机对面的护士说了句有个师妹发烧了,这就说明被传染的人可能不止一个人。
下面开始的剧情,对于防止感染的措施,都是我们曾经经历过的,关闭中央空调,佩戴医用口罩,体温达到38度的要主动隔离,低风险人群可以放出去,就这样的经历,都是我们真实经历过的,历历在目一样。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出租车司机的戏份那么多,但也能看出生活的普通老百姓,在关键时候的冷静,帮助孩子这些都刻画出了人心善良的一面。
护士冒死在隔离病房的剧情,护士说“没事”,夏医师假装送饭人看到这一幕,他的恐慌更加剧,此时新闻播报出“谁又来照顾他们的家人呢”?
疫情这种剧情片,导演的角度是去探讨人性,作为普通人,在遇到这种危难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情绪。
影片在50分钟后,用了几分钟的时间一起去探讨了关于癌症病人是不是需要接受继续的化疗,作为一名医护工作者的年轻人,他认为应该去接受治疗,哪怕是多活半年,一年。
但家属的儿子却认为那样更痛苦,自己也痛苦,病人自己更痛苦。
但是影片中男护士依然认为要跟亲人好好说再见,应该要好好的去积极治疗。
但对于现实而言,我就不赞同了,如果一个癌症患者已经是第四期,化疗根本没有任何意义,只是浪费钱,还不如用这个钱,带病人去做他还想做的事情,列一个遗愿清单,去尽力完成,这才是好好说再见最有意义的事情了。
所以影片这里的几分钟的探讨要不要治疗,我认为是不需要的,现实毕竟是现实,剧情毕竟是剧情。
你如果说第四期了,治疗的昂贵费用,都是免费的,那我是支持的。
毕竟在这个现实社会中,大部分人依然是普通人,并不能够承担起昂贵的医药费,尤其是癌症第四期,根本就无法治愈了。
另一面,夏医师和记者偷偷的再进行调查发烧源头,想找出是谁第一传播源。
在这里也看到了夏医师还不是主任,主任师姐跟他说如果愿意冒险去B栋,一天给1万台币,那么也就是一天给2200多的人民币,那我觉得也不算多。
七天后可以出去,那么如果七天后自己也被感染了,不就不可以出去了?
所以这种风险,我认为是不值得的。
看完整部电影,给我最大的触动就是说,回想起自己在疫情的时候,在封城,封小区的时候,自己参加志愿者,走在第一线,自己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帮助人的时候,最辛苦的是我们这群义务免费的志愿者,然而享受的,躲在办公室里吃吃喝喝,谈天说地的那些居委会工作人员,让我如今更加讨厌那群人,更加尊重那些负责任,能在危难时候奋不顾身的人。
无论是医护工作者,还是志愿者,起码他们比我看到的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要负责任,要认真,要有人性的多。
一场疫情,折射出的是每一个人最真实的人性,最真实的面目,平时怎么去伪装,在危难的时候,都再也伪装不了。
整部影片其实对于疫情的描述还是相当克制的,并没有展现出当年疫情的时候发生的那么多不可描述的人性。
比如说倒卖,比如说赚疫情灾难钱等等,台湾这部电影还是更侧重描写人性善良的一面,也就是说导演希望通过这部疫情的剧情电影传播善的一面。
当你看到有病人在你面前自杀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医生本能反应是救人,但也会迟疑,这就是人性,但迟疑后,依然会选择施救。
然而普通人呢?
我觉得电影这一段的探讨人性是非常的微妙的,也是带动后面剧情发展的导火线。
已经急救30分钟了,电影从夏医师跟癌症自杀的儿子说这句话,切换到了B栋也说了同样的急救30分钟了。
下一秒,李心妍去到宿舍楼骂那些逃避,躲避的医护工作人员,在这里镜头不断的切换到急救画面,似乎人性就是这样,无论是谁,无论是怎样的职业,都会有善良的,也会有自私的。
自私的会为了自己的安全躲起来,善良的会不顾危险的去救人,去帮人。
那么,如果下一次危险来到的时候,现实生活中善良的人会多起来吗?
会像电影那样有反转吗?
还是说现实世界里未来会有更多的自私的人呢?
我不知道,但是,我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善良的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的好坏,取决于我们每一个人类。
我觉得这部电影还是值得去看一看的,不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疫情的经历者,而是因为我们可以从电影艺术角度上去了解台湾在发生疫情的时候,他们是怎么面对,怎么做的。
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以前看到的就认为是一切,我们也要学会多看看那些,我们不曾看到的,不曾了解的一面,那样我们才能更全面的去懂这个世界,去了解人性。
影评人:龚翔
1、疫起(2023)中唯一有意見的部分,是計程車司機拿回乘客遺失物,到醫院去尋找「那個很帥的」醫生。
並不是王柏傑不帥,而是這樣的臺詞是媚俗的,在文本上並沒有深刻的意思。
王柏傑所飾演的醫生形象,是逐步轉變和成長的,劇情開始沒多久就給他一個帥氣的稱號,那是德不配位。
一般來說,作為一個醫生的操守他是有的,該救人的時候,沒有什麼遲疑,但這還是屬於職業素養的範疇,未必是人格的展現,直至關鍵時刻做出決定——這抉擇也非毅然決然,而是經過掙扎更顯意志與情懷的真篤。
2、當鐵達尼號沉船,船長必須最後離開,這是為什麼韓國世越號船長被判刑。
甚至一般人搭乘飛機在逃生門旁的座位,也並非單純的花錢消費,擁有較為寬敞的享受空間而已,這個座位要求至少必須會英語,且在危難時協助他人避難。
某些職務有其「義務」和「使命」,在其位而不謀其政,被批判也是理所當然。
我們可以懷有同情的認為醫護人員的生命也是命,但是我們不能無上綱的認為他們罷工是正確的。
3、病毒是否被滅,疫苗是否生產,都非希望之根源,希望之根源是對生命之善意的堅持。
我的评价好像从来都会结合近期的心情,从不客观。
所以我从来没有赚到过书影评这部分的文案钱。
今天发了友人一张我们认识一周年的截图,他回复一起度过了“人生中的八十分之一吧”。
我下意识的引用和打字回复“希望能一起度过更多吧”。
但在想发送时候一激灵,删掉了。
觉得有些话不说出口,是不是就真的会少拿一份期待,在事情发生后是不是也会少那么一份意难平和难忘怀。
然后我关掉对话框继续看在动车上看了一半的这部电影。
我之所以能打到五星的原因是,在看完的那一刻我觉得“说出来”这件事时候意义的。
一如口罩三年后这部电影经历各种艰难后呈现在大家面前一样。
说出来这件事情很玄,我突然想起以前看到的对巫术或者倡优的一个解释,很有意思。
大概是说这些术法好像真的能和神明沟通似的。
他们靠演戏,但演到自己相信,演到别人相信,靠性命去演,演到自己以为自己在某一刻就是神。
当然,人与人不同。
有的人喜欢闷声干大事。
可是说出来有时候往往是完成事情的第一步。
就像我们会对着深夜的海大喊,在星空下高歌,在被惬意的风包裹的电瓶车后座感喟。
我们说出来,不断得说,不断的做,不断的给自己打气,不断的从中获得力量,说到我们真的相信我们能做成,到最后我们真的做成。
就像我们在悬崖边大喊完内心,然后双脚悬空的坐在好似是冬天边缘的悬崖上,坐在雪山和雪山得中间,望向深渊里的春天,等待回响。
昨晚赶在金马60前看完《疫起》(也不知道金马60关我什么事🤣)今天看朋友圈,发现正好也是广州解封一周年的日子…片子讲得是SARS的故事但对于SARS记忆已经有点模糊的我还是因为跟前三年的真切生活记忆而狠狠共情大概就是哭了半个片子吧😭😭😭有在疑似感染病例区域下工作,摔到但还马上起来继续工作还比yeah的护士…
有嘴上唠叨早知道不接受召唤,直接辞职不干,但其他医护罢工的时候也没有加入的菜鸟护士…有可能是害怕又或者自私或者是不甘心被政府扔在没有任何支援的医院跟病毒抗争的罢工医护们…
还有托关系想在在第一批撤离,想努力找出病源和最后放弃撤离的男主医生…有为了调查病源或者只是头条的记者病人还有两位年轻,对工作有热枕,算是比较正义大爱的医护情侣…感觉他们的爱情线确实是这样压抑和挑战人性的封控医院里的一道希望之光!
才吐槽完现在的爱情剧都好难感动到我,看到马华和小项的这对小情侣我又一次被爱情所感动[Hurt][Hurt][Hurt]正是憧憬着无国界医生的未来和爱情才支撑着她们在这样的困境里还能保持大爱的初心吧…
喜欢这些流动的人性还有不过多刻画,只是把各种人性不同选择的大家都展现出来可以去批判罢工医护的自私没担当也可以选择去理解他们的挣扎犹豫或者不甘心也可以去共情医护的无奈和害怕最后最喜欢结局停在那里就刚刚好了这就是留白的克制和希望的保留吧😭😭
感谢那些牺牲和守护
最后感慨活着真好!
解封这一年有很努力的生活因为我们永远不知道下一次的考验会什么时候出现[Hurt]
为什么夏正医生这么纵容这个金有中啊?
他是病人诶,怎么老在拍摄?
其实是记者吗?
安泰河,这次演了个过于有人情味的医生,还要去做无国界呢,但是有女朋友的话不说一声也不太好吧?
你可以追求梦想但是不能不负责任呀。
而且怎么什么场合都在笑,是控制不好表情么噗。
夏正真的是个蛮自私的医生,但是估计经历这么一场能有所改变了吧?
那个司机人还蛮好的嘞!
不愧是江直树的爸爸!
好亲切!
感觉那个小女孩是护士长的女儿,一开始我就觉得护士长中招了。
这个医院里大家都称呼学姐学长这样,看来还挺注重尊卑的。
这个看上去管事的学姐让夏正去搬盒饭他都没拒绝,竟然去b栋了,是为了好好表现出现在第一批撤离名单吧?
但是也真的蛮听话的。
b栋这里好可怕啊!
跟a栋就完全不一样,在b栋夏正被一个摔倒的医护人员感动了,是不是良心发现了?
不那么自私了?
灾难当头就非常现实了,拍的挺真的,那些问题振聋发聩!
一个个都戳心窝子。
确实需要一部拍SARS的电影,之前都没有。
现在只有拍新冠的。
李医生也好好,又小巧又可爱,他俩身高也很般配。
李医生很像梁咏琪也很像袁咏仪!
最像袁咏仪!
但是在医院接吻不合适吧喂!
开始没以为你俩是情侣。
还帮忙洗餐具,是个好男朋友啦!
安医生一直会替病人考虑,同理心太强了,他这样心里会承受很多痛苦吧?
安医生身世好惨,家人地震全没了,只剩下他了555救助过的病人确诊了,吓死夏医生了,可是洗澡有啥用啊,要感染早就感染了。
不过这种传染病开始的时候,没有治疗手段大家都很害怕我靠,陆军来消毒了。
这种国难当头果然还是得靠军队。
小妹妹的妈妈王丽珍不是护士长,是8b的护士,是不是夏正发盒饭时候看到的那个摔倒的?!
啊我其实猜对了,是护士长的女儿,都在隔离了。
安医生被排挤了,赶去b栋了,人性啊真的很自私很现实。
在b栋的医生护士难道就是倒霉催的吗?
就是应该的嘛?
真烦蜡烛形状的台湾真的蛮漂亮的两个小情侣互相沟通彼此这边的情况,隐瞒自己的压力和困难,然后尽量只说开心的让对方放心。
安医生这个身上都要洗蜕皮了,这个角色塑造的蛮好的,他一绷着脸帅多了。
在里面跟地狱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所以出去这里跟做梦一样,遥不可及了。
金有中难得的很有责任感,说的这段很好,比那些退缩的医生强小情侣两边都在急救,一边是护士长,一边是胰腺癌的那个叔叔自己上吊了。
太难受了李医生受刺激了,挨个敲门让躲起来的医生护士出来,里面的人还说人家说的难听,呵,人性,自私。
如果真那么怕,当初为什么选择做这行呢?
因为光荣,为了名字好听吗?
对着空荡荡的楼道喊话并且哭泣,好心疼啊。
难道职场新人才记得初衷吗?
干久了就麻木了吗?
不过所有打工人都是这样的是吧?
需要有什么东西去唤醒你。
我就知道关键时刻夏正会回心转意,会做回好人。
这里面现在只有少数医生是好人,其他都是在演真实的人,怕死的人,自私的人。
找到了关键的地方了!
找到源头了!
原来送的衣服的供应商是源头!
太可怕了吧!
现在变得人人自危了!
夏正刚开始奋不顾身就发烧了!
那些躲着不出来的人难道是对的吗?
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险才是正确之道?
不得不说,这么敏感的思想大陆确实不会播,但我们都知道,哪样才是更接近现实,更真实。
我就知道护士长还有开始那个做手术的病人应该都是感染了,不然不会给那么多镜头。
而且这个电影里还有好多的真实手术镜头,看着挺难受的,但是主打一个real,真的太real了!
夏正觉得自己反正也难逃感染了,做手术都开始不戴防护了555这边安医生也好惨,自己都喘不上来气了还急救病人呢!
真是两个极端,好医生代表和坏医生(作为人类的自私医生,倒也不能说是坏医生),只是人而已。
台湾电影,敢拍也敢演,给了我不一样的视角,让我觉得我在看真的东西,全是最真实的。
夏正只有真正救人了之后才笑,笑起来好看好多,在孩子面前才能真的做个榜样。
给孩子打电话时候,跟b栋的安医生隔空对望,真的很绝望但又很温馨,而且外面雨停了开始看到曙光了。
这是希望,只有唤起良知,大家团结,才能有希望。
台湾电影真实中又有隐喻。
非典过去20多年了,心碎了,泪目。
灾难来时铺天盖地,离开时慢慢就被遗忘了,难受。
这类题材的电影要拍好其实不难,把医生当做人,而不是神,就做到了一半。
别像中国医生一样,上来就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就压根不信。
医生护士也是人,会自私,会害怕。
然后慢慢在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一次又一次的看见病痛折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内心的辩证,逐步意识到自己职业的真正意义,也就实现了人物的弧光。
当他们自己意识到医生这个职业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时候,意识到这个职业之所以被人们称作白衣天使,意识到你不能只享受社会对你的褒奖而不承担责任。
你就如同至尊宝自己戴上了金箍,唐三藏永远没办法帮他带上。
以新冠疫情为主题,展开来拍摄,镜头下,奋战在一线的白衣天使,与病魔作斗争,争取多救一个生命,不畏艰险,哪怕搭上自己的性命,生死无畏,体现人民的生命至上。
再剧目的拍摄花絮中,看到了各位大咖,为把此片拍摄得很好,不息浪费更多时间,只为体现当时的背景下,白衣天使的不辞辛苦,不畏艰险。
对于此片,将是对白衣天使的高度赞赏,对他们的精神给予高度赞扬,
今天刚看完,看的中途屡次暂停,屡次鼻酸流泪。
尽管全片没什么大起大落或戏剧反转,一切都是那么意料之中,却依然看得让人揪心。
好在大部分镜头的色调都尽量带点暖黄,没有让画面显得过于冰冷压抑,但运用了非常写实的镜头和大量的手持晃动镜头营造焦虑、恐慌、无助的氛围。
在医院大片背景色调为黄调的衬托下,手忙脚乱的刚好是穿着蓝绿色医疗制服的医护人员。
这种黄蓝、暖冷的双重对撞将影片的画面表达张力拉到最大。
说实话,看完《隐入尘烟》后直到今天,这段时间里没再看内核和故事都沉重的电影,因为看这种类型的电影会不断的调动我的情绪、思考,甚至记忆,而这不仅仅局限在看的那个当下,即使看完以后电影激起的涟漪依然在扩散,很难一下子就将自己从对人物的共情和故事的代入中抽身出来。
《疫起》讲述的正如其名——“疫情刚起”,它将我一下子拉回了三年前那场彻底爆发的疫情。
那时每天打开手机,眼睛、耳朵和大脑都被网络上的人间疾苦、世事无常不间断狂轰滥炸着。
突如其来的瘟疫让躯体、情绪、规矩都一下子崩坏,那些被突然告知禁止与外界接触的人仿佛一夜之间被社会和同胞所遗弃,而我自己当时也曾在家中和学校中被紧急隔离。
在那种人心惶惶、人人自危的时刻,我们和身边所有的人都寝食难安……不断有人哭喊,有人愤怒,有人瘫坐,有人死去。
除了有名有姓的主角们,那些无数小人物的情绪和话语在那般情景下会是你的,会是我的,也会是她或他的。
致敬所有冲在抗疫前线的医护人员。
(看来又要缓好一段时间才敢再看这样的现实电影了hh…)
疫起 (2023)7.22023 / 中国台湾 / 剧情 / 林君阳 / 王柏杰 曾敬骅
剧情太散了,全篇没有一个主线串联起来,这边讲一点东西那边讲一点东西,要讲的东西太多太杂,好像什么都涉及到了一点,但这两个小时看得我还是如坐针毡。
尤其是哪个出租车大叔,人太好了,好到我以为他身上还有什么别的戏份,结果他就是当一个小女孩的保护者,他有什么样的生活呢?
他只是回来送个东西,借个洗手间,然后就被突然隔离了。
他的家人不担心吗?
他最后一个镜头是接到电话,我还寻思着,终于接到亲人的电话了。
结果不是,是那个小女孩。
(这工具人属性真的太强了)小女孩儿也是,她妈妈最后还是死了。
她怎么办呢?
是被困在这个医院里,还是能有人把她送出去?
说到出去,夏正演得很好,不愧是主角,是少数能立得起来的人物。
他最后选择留下是我一开始就能猜到的,但是他真的选择留下那一刻,我还是为之动容了。
然后是他的好基友,那个记者。
记者这个角色我居然觉得很有意思。
夏正一开始就说他很健康,我在想,他当时如果出院了,他根本不会被困在医院里感染上SARS。
如果不是他一直想搞这个大新闻,他完全可以置身事外。
但他是一个记者,记者敏锐的观察力,大胆又好奇的求知心理,使他留了下来,最后再也出不去了。
但我想他应该是不后悔的,这个人物身上有很纯粹的源动力。
然后是曾敬骅的泰河,他一亮相,我就从他身上感觉到一种熟悉,后来想起,是有点像他那部《做工的人》里的小杰。
发型啦,气质上啦,都有点像。
他这段感情戏,其实删了也没多大影响。
估计导演觉得,还是得来对情侣,拉满flag。
我觉得他还是有些可惜,本来无症状的,被同事挤兑着去了B栋,然后感染上了,还奋不顾身去救人,可惜了他的无国界医生梦,再也不行了。
医护人员罢工这段拍得可以,这点国内估计不敢拍。
我其实很反感神化一些职业,像医生,教师,警察,消防员,律师这类。
人家也是人,也有家人朋友,也要赚钱吃饭的。
不是靠喝花露水百毒不侵的,这种无预警无措施直接封控,真的就是等着他们自己死掉啊。
总体来说,可以看。
但事实上,拍疫情题材,是很难出好片的,你总忍不住要往里面塞很多东西,但是你一旦塞得多了,杂了,你这故事就乱了。
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就是,散。
它没有清晰的主线,它没办法把所有人都串联起来,顶多做到了所有人沾亲带故有点关系,一面之缘也给你算上。
然后故事线呢,就各走各的,互不连接,互不干涉。
PS:我看得不算仔细,记得泰河打了好几个电话给淑芬,淑芬是谁啊?
我不是针对谁 一切正能量宣传片都很反感 具体情节就不赘述了
【7】本应该是这类任务电影的最低标准。奈何这个,奈何那个,或许根本就没有奈何罢了。用最高标准的制作班底给林君阳抬咖拍成这样肯定是不如人意的,煽情略重,情绪过满,欲求不满的感觉。但它最聪明的地方是具有共感性,2003年SARS历历在目,2019年的Covid浮想联翩。两个小时的室内戏拍出了惊悚感和流动感,人物有了属于他们的感情,属于他们的话语权。人物的每一种选择,每一个想法,每句话,每一个剧情设计,都是合理的,过脑与自觉性的,是发自人本能的。极力抹去的“被选择”的任务片感,跟我们要宏大,要叙事,要煽情相比。用电影中夏正那句话来说:“你根本没有那么伟大。”王柏傑很棒!~~~~@高先剧院
对比中国医生,这部拍得又残酷又温暖,讨论的内容也更深更复杂。
03年非典,大概真的只有经历过那段时期的人知道有多恐怖...结尾ending的真好,不必煽情,也不必残忍...
并无拍摄成电影的必要,演员越努力表演,越显得一厢情愿。创作者应该意识到,以一种“正确的集体回忆”的方式走入这段历史必然是错误的。
死真的就只是一下子的事
谈不上多牛,但至少在华语片领域里已经是最敢贴近现实的那一类了(不包括纪录片在内),没有太多的歌功颂德还有英明神武的一声令下,就是单纯去拍灾难突降时的群像展现。密闭空间内尽可能做到紧张感,只是故事还没展开就草草收场了,更像是一个剧其中的某几集。应该会是年底马的提名领跑吧。这个如果都能打一星那中国医生还有穿过寒冬拥抱你咋办?负十颗星吗?
疫情的初始阶段,医护人员对于突发的病毒的处理,更多描述的是医护人员的情感表达,没有走煽情的那一挂其实蛮好的,可故事又太薄弱了,每一条线都没讲清楚。
拍的和中国医生比差远了,墨迹,太磨叽,看到一个小时看不下去了,看的快睡着了!一点都不惊悚!
想进就进,想出也不难,等于封院封了个寂寞。另外,比起当医生,男主更适合当狗仔。
没有想到对准的竟然是20年前的非典,虽然所有人都知道林君阳是在拍什么,但去掉“安全叙事滤镜”后,本片的呈现也还是在遵循群像角色、典型人物、痛苦煽情的电视剧路子来拍,还是有所失望的。但影片的主题“医护也是人”与两次大起大落的抢救、关于罢工与见血见肉的真实刻画,还是在套路中把这个类型做到了目前最佳。最值得记下的点还是影片每个细节几乎都能唤醒身体的应激记忆,氛围节奏把控比较成功,观看过程还是比较痛苦的。人物描写手法非常典型,让理想主义者面对现实、让现实主义者重拾理想,体现在从两名男主到护士线人物的方方面面。导演手法上最有效的是强调A\B栋之间漆黑通道的绝望。尽量避开院外空间反应的刻画,是影片的最大遗憾,也让院内群像的表现失去了参照。单独拎出每一组人物,这几年都看过太多类似角色了,还是希望能看到更多。
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发现和消灭细菌病毒等外来病原体,免疫细胞如T细胞通过区分细胞内不同类型的蛋白质去发现感染或疾病的存在。其中细胞毒性T细胞能识别癌细胞的变异蛋白,理应能杀死它们。然而癌症患者身上虽然存在T细胞但癌细胞仍然能不受控的生长。目前科学家对T细胞无法消灭癌细胞的解释是它们筋疲力尽了。T细胞在最初遭遇癌细胞时工作良好,但在多次遭遇之后它们失去了杀死癌细胞的能力。绝大部分患者在确诊癌症时,其免疫系统已与发育中的癌细胞发生相互作用多年。在最新研究中,科学家发现T细胞遇到癌细胞后6-12小时内就出现了多种功能障碍特征,其中与炎症相关的基因活性在与癌细胞相遇的T细胞中完全丧失。科学家猜测重新激活其炎症基因活性可能有助于它恢复杀死癌细胞的能力。
陈旧
洗钱的电影
沉重且写实的片子,病栋中弥漫开来的恐惧以及人人自危的紧张感很真实。剧本还可以,只不过结尾收的比较仓促。希望有朝一日能在大荧幕上还原2020年初发生过的种种事件,它们值得铭记。
5.9 故意煽情 里面的人物几乎都没有弧光 人物的人性转变也非常生硬 看的很尬
想起医务大姐和有革命情谊的朋友们,20年刚开始那会儿抱着“死了就死了”的念头,扫楼、控制院感的一切细节、学习CPR和各种应急处突,去年年底也是如此,谁不是。
经过非典,新冠,20年后再看当时这一场病毒,很多感触不知道怎么描述。电影还可以吧,没有非常好,但也值得一看,王柏杰马华薛仕凌项捷如都演得蛮好,马华感觉是自己的本色演出,温暖善良柔软宽厚,特别好的一个男生。
没啥意思,普普通通。 更加反映出我们超强的动员能力。
前20分钟没有吸引人的点,基本就可以宣告电影废了。主线稀碎,一时分不清到底要讲什么故事,以为司机大哥是个buff,结果啥也不是,以为记者有重头戏埋伏,结果啥也不是,男护士和王柏杰这边更是无聊的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