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男孩》的对青春缅怀的梦想主题,筷子兄弟的下一部电影《赢家》,自然而然地过渡到了中年危机。
王大利开路虎揽胜,用华为的中国移动3G定制机,孩子喝的是伊利金典牛奶,这几家大企业的植入性广告强调了王大力的中产阶级美好生活,也侧面证明了筷子兄弟拍摄条件的鸟枪换炮。
但掌握了更多资源的肖央,似乎没有更大的野心,继续用加长MV的水平拍了一个《读者》层次的故事:一个为了追求所谓成功而背弃理想的男人,在一场车祸后痛苦地回忆往事,对金钱地位的追求是如何让他错过了亲情、爱情和友情,以及生活中真正值得珍惜的东西。
醒来后,幡然悔悟,明白了一个真理: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为了人生的赢家。
《赢家》沿袭了《老男孩》的许多元素,比如刻意为之无限制的煽情和怀旧,这也是《老男孩》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
当然这显得很矫情,也会因而削弱叙事和电影的节奏感,这也是为啥拍出来的片子都不像真正电影的原因。
然而它毕竟感动了许多80后,不管这样的感动是怎样的廉价,但电影作为工业产品,能满足观者的需求就是好的。
就像《知音》也卖得很好一样,只要不诲淫诲盗,就无可厚非。
但《赢家》相比《老男孩》,在缺点方面无法(也无意)改正,优点方面也有所退步。
首先我实在是难以忍受王太利的表演,如果在《老男孩》中夸张到显得弱智还勉强符合影片戏谑的氛围的话,那么这片还这么演我真的无言以对。
在叙事层面上,《老男孩》虽然也很乱,但起码有个还不错的主线,而到了《赢家》,所有的叙事彻底沦为煽情和怀旧的附属品,显得散乱不堪。
煽情方面依然是利用堆砌符号,这是电影身为影像化的天然优势——我们直接看到某样特别的东西更易于百感交集。
但《老男孩》中偶露峥嵘的真正能打动人的细节没了,剧情的老套令人发指:王大利死老妈没见着面,我就知道下一个肯定是生孩子没陪着了。
如果说为煽情而煽情造成的叙事俗套和混乱,可以理解为主创为了迎合特定观影群体导致,是由于我自诩清高的层次问题。
那技术上的问题主创难辞其咎,刻意煽情而放弃的叙事节奏,反而使煽情欲速则不达。
另外,怀旧作为卖点,需要的是考究,而《赢家》这点做得也不太好,比如1997年两个人吃羊肉串说你等于嫁给大款那场,周遭的环境音乐是《泰坦尼克号》主题曲。
而《泰坦尼克》在中国大陆上映的日期是1998年3月10日,主题曲红遍大街小巷必然更晚了。
事实上虽然对于本片诟病不少,但其实我对于主创还是有惺惺相惜的感受的,包括同样不喜欢的《老男孩》。
筷子兄弟对于80后心态的把握还是有的,对理想的坚持与信仰,对平凡的美好生活的珍惜,都是跟我的价值观无缝对接的。
但我实在不喜欢这两部影片所表现出的刻意,以及风格上的种种不适。
比如在片尾说一句点题的隽永的话,就真跟心灵鸡汤一个档次了。
这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聊天时提到会感到特别投机,用一部电影来宣教就过了。
还是要说筷子兄弟所要传达的许多坚守,都让我有些惺惺相惜,但正因为惺惺相惜,才对表现时的天真、刻意、弱智有些厌恶。
最后谈谈80后的怀旧风潮,事实上确实能让已成社会中坚的80后一方面唏嘘感叹,而对过去美好东西的怀念和寻找也不是没有现实意义。
肖央谈到他拍这部片的动机时,也表现出了对年轻人拜金或者单一成功观念的担忧。
这当然比《奋斗》之流“政治正确”,但煽情怀旧或者宣教都解决不了问题。
80后确实是信仰缺失的一代,但这样的天真刻意的怀旧相当于心理手淫,一时间很爽,有害无害不一定,但总没有太大的意思。
对于80后来说,在现在坚守自己身上没丧失的美好,比失去了以后再寻找,或者靠怀旧来麻痹,都更加可行和可取。
看着这部短片,知道错,有什么用呢,社会的现实 残酷,怎么才能不错,导演只太理想化了。
我觉得筷子兄弟的《老男孩》更受人喜爱,为了青春放弃梦想,年轻人的主题。
《赢家》太理想化了,平凡就是幸福,谁不是渴望比别人更加幸福,到底什么才是输赢的意义呢?
从何开始?
不是为了装文艺,只是记得之前看到有人分享老男孩新作品,在网吧等着远到而来、却因故短暂离开的朋友时,无聊着就去找老男孩儿的“新作品”——《赢家》。
果然,一开场腔调依旧,画面是暗色调的精致,平静地叙述着,有暗示却又猜不准的剧情。
记得《美国丽人》的结尾,主人公曾说,他听说过,一个人在死前一刻,他的一生会在眼前重现。
但是真到他死的时才发现,这一刻不止一刻那么简单,它一直延伸下去,像时间的海洋。
而《赢家》主人公王大利被卡车撞飞那一刻,也不是看似抄袭的华丽慢镜头那么简单,喷流的鲜血或许意味着他肉体生命的流失,抖动的皮囊却该是灵魂早已空虚的宣告。
果然,王大利的跌落不是尘埃落定,而是他被迫重新回忆一生中那些宝贵记忆的开始。
时间轴在此刻失去意义,那些片段零乱地显现,组合起来就是个梦魇。
当年的小燕、大利、二宝,眼前的二宝、大利、小燕,以前有那么些相同的纯真,现在有各自的那么些变化。
也许有人说,改变自己,才是成长。
也许时间的就是海洋,也许社会也是海洋,到处都是海洋,人可以选择不被淹没吗?
不被想被淹没,难道就要逃离时间,逃离社会吗?
没有意义的诅咒,连思考都是一个足以致人头痛的附属咒语。
关于幸福的讨论和关于幸福感的追问,是多少年多少人都已经关注过的东西,只不过大家都是在关注自己的幸福。
我之所以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不相信有那么一部分人在为了他人在追寻;而是因为,我更愿意相信,真的有那么些人,看到别人的不幸,心里会难过,心里会痛,于是,为了自己的心里好受,为了不总是在谈及别人的痛苦时感到悲戚或愤慨,为了不总在听闻别人的幸福时心生怀疑和嫉妒,去做一些改变,即使冒险。
所以,我觉得,人们的目标,其实都可以再追溯一下到自身的利益追求,而且越是切身利益,能够给人们的动力越强。
越是接近本能,越是接近真实。
我觉得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都可以看到我们自身相对于世界来说太小了,我们的一辈子对于历史来说太短了。
这样的认识不是为了谈什么视野宽广,也不是为了装什么感怀伤时,所以也没必要自怨自艾,没必要万念俱灰,因为我觉得,人的幸福感的一部分,是与其他个体比较出来的。
所以大多数人有了那么些相似之处,免得人们在生活刚一开始就绊了脚。
只是似乎有的人知道得蛮多,头也抬得越高,越看不到地下的自己的双脚;有的人又关注得太少,头也埋得越低,越看不到路上的自己的路标。
当然不管我们怎么看,我们总是可以选择一条路,走上一段的,可我看到好多人都走在同样的路上,我就在想,为什么大家想要一样呢?
我们可以不一样吗?
但是我又不知道,我到底是要去哪里。
所以我有理由羡慕那些,在他们有限的时间里,可以在自己喜欢的路上走上一段儿的人的。
只要那是他们真正想要的,而不是在某条拥挤的道路上,麻木或者不情愿地,被推搡着,进退,摇摆。
在《赢家》的最后,王大利还是醒了过来,艰难忍痛抚摸着坐在床边的老婆的头发,温柔到没有把睡着的她弄醒,他说,他是一个想要重新生活的人。
这似乎是为了证明并提醒,不仅是将逝的人,才能够看到过往。
我们并没有资格获得新的生命,但我们有权力选择新的生活,像王大利攥在手里的玻璃球一般,平凡却澄澈。
生活是伟大的,他在点滴中拷打着我们的言行。
我们所做的一切,在最初都看似正确,或是不得已而为之,其实都是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说决定的。
一言一行,不要以为生活会将他忘记,其实他什么都记得!
想要成为赢家么,那“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确实要牢记!
任贤齐有一句歌词:赢得了天下输了她。
这也许是筷子兄弟最新短片《赢家》的最好注释,虽然赢家说的是我们要珍惜平凡的幸福。
世界本没有输赢,就如本没有得失。
选择就意味着放弃。
任何人的一天也只有24小时,做什么事情都是由你。
各自有各自的精彩,不必要用你的精彩衡量别人的精彩,更无须用你的幸福去断定别人是否幸福。
做好你自己,活出精彩,你便是赢家。
事先声明 此评论是从优酷评论上转下来的 并非鄙人所写因为每次习惯性看完一部片子会到豆瓣上看看评论可这次我看了大部分的 都有夹杂质疑甚至批判是 哪个片子不是在批判中站立脚步 而我看到是另外一个角度对待事物的眼光 或许是每个人站在的角度上来观赏某件事情或者事物 产生了不一样的琐碎 懵懂的青春,用歪歪斜斜的字体,写下第一封情书,折叠成一颗心放在某某某的文具盒里,一直观察的眼睛从来没有离去,看到某某某一字字的读下去,不禁露出舌头不经意地扮调皮调皮。
偷偷把某某某的车放了气,然后英雄救美般地适时出现在那里,笑得很猥琐地在那里打气,眼睛从未从某某某的身上游离。
偷偷把某某某的车放了气,然后英雄救美般地适时出现在那里,笑得很猥琐地在那里打气,眼睛从未从某某某的身上游离。
和某某某在一个寒冷的深夜坐在某个烧烤店,厚着脸皮说某某某现在跟上自己是提前傍大款,矫情地对某某某说恨你,然后跟着背景音乐柔情似水地唱起“every night in my dreams,I see you. ”你拿着三根烧烤串对天发誓,生是某某某的人,死是某某某的死人,爱某某某生生世世,永远永远永永远远也不分离。
那夜,你们一同看电影,电影的情节勾起了你的欲望,你动手动脚,她不自主地狠狠掐了你一下,你继续进攻,她把你推却。
而如今呢,她为你撑着大肚子躺在床上,你却在得意地演讲,一个你应该能猜到是怎样的电话,你却狠狠地按了挂机键,你是付出了代价,可你明白了什么呢?
儿子的生日,你在手机里说谎不回去了,在办公室里玩起了内个,被她发现了,你和她争吵,让她滚,让那个曾发誓生生世世都要爱的人滚在那个阳光耀眼的午后,不会水的你掉落进了水里,他把你从水里托起,并做着姿势不太优雅的人工呼吸,他救了你,这样,你没死去。
而如今呢,在箭拔弩张的时刻,在他捍卫自己家园最关键的时刻,你一个电话,把早已想不起的他唤下,在西餐厅里吃酒,目的很简单,他醉了,回不了家,拆迁就可以顺利进行,自己就可以完成自己的项目。
而如今呢,在也许都要来不及的时刻呼唤母亲,母亲也只是流下无尽的悲伤的泪,母亲安康的时候,你在哪里呢?
有没有时常想起他,抽空看看她?
小时候,你欢快地摇着脚踏车的踏板,乐呵呵地看着轮子飞转,被车子砸倒了,直觉告诉自己要哭泣,看着周围的人哈哈大笑,自己也傻乎乎地笑了起来,忘记疼痛的记忆。
看到哭泣的叔叔,我们会把心爱的琉璃蛋儿(弹珠)放在叔叔的大手里,虽然不懂得大道理,也懂得我能快乐的你想必也会快乐,哪怕仅仅一个弹珠而已 这是当初的你么?
怎么模糊了呢?
也许,只有鲜血溅落的那一刻,你才会明白什么是幸福。
你骑着单车载着她晃晃悠悠,她看不见你的笑,你却能感悟到她的甜蜜;骑车累了,就坐在火车遥在远方的铁轨上,看天空飞过的白色的鸟……其实,幸福从不遥远,从来就是不经意,从来都触手可及……谨以此文,送给想要重新生活的你!
当我们懂得珍惜平凡的幸福时,就已经成了人生的赢家!
When we learn to treasure simple happiness,then we will be winner in life.感谢筷子兄弟,让我们学会人生的第二个关键词——珍惜。
站在天堂看地狱,人生就像情景剧;站在地狱看天堂,为谁辛苦为谁忙。
——《武林外传》当很多人还沉浸在《老男孩》的悲伤情绪时,筷子兄弟已经考虑如何成为“赢家”了。
《老男孩》是怀旧的标签,以表达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情感与梦想取胜;《赢家》的主人公,已经由卑微的理发师变成了有车有房、有地位、有小蜜的“老大”。
就如冯小刚前三部贺岁片与《手机》中葛优形象的变化。
换句话说,《老男孩》是仰望生活,《赢家》是俯视社会。
不过说到底,变化的关键,还是筷子兄弟。
走红之后的肖央和王太利,生活、社会地位都发生很大变化,自然而然影响到他们的创作方向。
与《老男孩》相比,《赢家》无论是叙事技巧、镜头组接,还是场景的选择、特技使用,都又有很大转变,整个片子显得更有质感。
同时思考的厚度和广度也在努力提升,但是在人物情感和艺术技巧的平衡上,个人认为情感淡了,技巧玄了。
故事已经足够饱满,但还没有达到《老男孩》情感的浓烈。
肖央和王太利都说,《赢家》的主题是在探讨幸福。
不过个人觉得,与其说是探讨幸福,不如说是反思人生。
就像那张只有两个人的海报,肖二宝、王大利,一哭一笑,一贫一富,就是一处命运的悲喜剧。
说反思人生,短片的观点很明确: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片子开头罗列的新闻和王大利的台词,首先说出了当前社会畸形的价值评判体系,衡量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只有一个标准——钱。
肖央在片子开头先树立起这个假想敌,然后一点点去打到它,反驳这个价值体系。
为了能说服观众,也为了更有新鲜感,他采用了编年体式的结构,并用倒叙的方式进行对比,从王大利的角度来说,就是从生命的终点回到起点,浏览人生的VCR。
(或者像影片简介所说,倒带)王大利作为成功人士,梦想不再是遥不可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不用像《老男孩》那样悲壮。
此时王大利的生活状态是纠结、空虚、困顿、迷失、麻木,遥不可及是人原始的情感,或哭或笑。
王太利在优酷的访谈中说,在有次和朋友聊天时,他忽然发现自己不会笑了,而他的朋友则说不会哭了。
所以有了这样的生命感悟之后,《赢家》里,王大利多了哭泣、忏悔、发泄的桥段。
时间倒流,筷子兄弟一如既往地保持着对青春、儿时的偏爱,所以80、90年代的画面总是温暖至极,哪怕是寒冷的夜晚,播放黄片的录像厅。
而越靠近当下就越苍白、冰冷,到肖二宝自焚时,冷色调达到全片的顶点。
在冷、暖色调的对比和王大利的歇斯底里中,肖央的价值评判一点点凸显,王大利的价值体系一点点崩塌,假想敌被打倒。
不过有一点令人遗憾,就是在转场戏中,或许是因为肖央太想通过镜头来表达观点,所以画面特技抢了人物情感的风头,冲淡了观众对主人公情绪的积蓄。
而不依赖特技,恰恰是《老男孩》的优点。
在这段30分钟的VCR中,你可能会看到贾樟柯《小武》中亲情、爱情、友情的情感结构,看到伯格曼《野草莓》中的灵魂穿越和自我对话,看到《老男孩》中纯情的学生时代。
不过这并不妨碍他们真诚的创作态度,所以自焚以抗强拆、性贿赂、办公室性福,这些很容易被过滤的现实主义元素在短片中出现了,就算它是擦边球,也与那些外强中干、金玉其外的大片,多了一些良心。
刚看完《赢家》,之所以给了个推荐,先说说我的评价标准:且不从专业电影角度来谈这个30'的短片(本人姑且这样称之),至少片子达到了他要的目的,通过简短紧凑的事件安排,集中反映了其关于人生赢家的主题思想。
一句话,片子还不错!
在优酷视频下面,有很多关于有钱人与坏人之间的关系,当然,见仁见智(但我并不能保证里边每个人是智者或者仁者),对于这个问题,个人还是觉得厚德载物,看个人修养,不是有钱人都是坏人,而是没钱人受了太多苦难,人不是有钱没钱来定义的,有木有钱不是区别好人和坏人的标准,也不是问题的所在...这只是个人观点,欢迎交流。
片子还是多不错的,推荐下。
每个人都是幻想家,幻想自己开上多漂亮的车子,住上多大的房子,有多漂亮或者英俊的老婆或老公,过上怎样潇洒的生活,这一切的一切当你不曾拥有时,它一定是美好的.其实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得不到以上的条件,很多人比那拥有的更多,但他还是在幻想,只是他幻想的更多,要的更广,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物质需求。
人总是喜欢追逐自己难以得到的东西,没钱的人想有钱,没女人的想有女人,没啥想啥。
其实物质所求是低俗的,一旦拥有后,它并不足以支撑人的占有欲。
比如在心理空虚的人面前,钱只能变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所以,一个富有的人不见得幸福,一个贫穷的人也不一定不快乐。
当然,物质不免的可以弥补心理上的一部分空缺,但是永远不可能完全代替!
回到原点,不过还是那句老话,人永远都不懂得满足。
但话又说回来,懂得满足的人是懈怠的人,是不敢前进的小胆鬼,或是无所求的和尚....你要做吗?
人生的道理往往是矛盾的,不懂得满足的人、痛苦,懂得知足的人、可怜。
于是又回到了另外一句老话,做人真难.缤纷是一个梦,美丽的梦想永远是缤纷的,你为之努力,为此付出,渐渐的,或许梦离你越来越远,在你面前展现的光芒却越来越缤纷美丽,也或许离你越来越近,甚至近的被你抓住,而当那时,你会对着它说,原来不过如此。
人是矛盾的,是复杂的,想要过的简单美好,并不是那么简单。
生活是道简单的选择题,二选一,不能多选,问你是想活在缤纷的梦里,还是活在不堪的现实中。
看完赢家,总觉得不释然。
这部短片中能看出肖央这一团队的局限性,最明显的就是业余演员王太利。
刚出场不久就采取了夸张的面部表情渲染“吵架”。
脸部扭曲得让人有点没法接受,“神似”无法追求,只能追求“形似”了;其实这部片子在表演上能看出肖央的认真,喝醉了吐酒这一场景中其实完全可以紧闭嘴巴,口中含着酒,模仿从胃里出来的,但肖央采取更真实的方式,硬是把酒从胃里挤出来。
即使肖央认真,王太利的表演也不会尽善尽美。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影片整体格调。
为了与《老男孩》一致,在讲述学校里故事的时候延续了夸张的表演风格,但如此一来就与整部影片格调不符了。
肖央拍这短片看得出是下了大功夫,画面明显比《老男孩》干净漂亮。
因为不但用了更好的设备,还花大功夫调色,做特效。
个人觉得有些地方快门速度太快,让画面有闪烁感;有的地方,比如肖央救人在草地上的场景,调得过于漂亮,甚至让人感觉有点青春片的味道。
剧情结构上来说虽然能让人看懂,但是比较乱。
有些桥段,比如递玻璃球有些老套。
作为短片来说《赢家》做的不错,但其肯定无法复制《老男孩》的成功。
首先在剧作上,老男孩是一直发展,在最后到达高潮,而赢家没有观众的兴奋点。
中国大部分观众属于被动接受剧情,很少有主动思考,把自己带入进去的,因为那样很费脑子。
(比如所有中国人都说阿Q正传在讽刺什么什么样的人,就是不说在讽刺自己)想打动中国观众你不但要明确地说出来,还得大声喊出来才能惊动他们的神经。
《老男孩》45分钟其实赢在了最后十分种。
那首给力的片尾曲唱过的人肯定知道,后半段几乎是一直在扯着嗓子唱高音,这么高音调肯定能带动观众气氛,不信你让一个人看《老男孩》刚要唱歌就停,你告诉他后面的剧情,看他还感动不。
所以《赢家》你光在片尾做个字幕说明主题是没用的,不痛不痒。
我看了也不释然。
如果再多拍一些王大利病好了,炒了老板的鱿鱼,做出一系列人们想做不敢做的事,会起到更大的效果,观众看了会觉得爽,过瘾,然后看完片子回去闷头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其次两者的目的不同。
《老男孩》是追忆,追忆以前的梦想。
人们看了后泪流满面说我也有过梦想,泪流完了就好了。
《赢家》是让人们重视身边的亲人,把事业放轻。
人们肯定不干,说我还没奋斗好呢怎么能这样呢。
人们都是,很明白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可真正要改变的时候就乱了阵脚。
《赢家》是不能撼动中国人的。
最后,题材选择上其实就不太合适。
选择成功人士作为题材大多用在商业片里,说说成功人士的美好生活,让梦想成功的人过过瘾,比如近期的《单身男女》,肖央选成功人士是想找个典型,说“这样的人都能醒悟,想过平常的生活,咱老百姓现在的生活就很幸福”,但就像那个上山下山的故事一样,老百姓们还是会说“等我们成功了再醒悟一下吧”。
还是顶一下肖央,从《男艺妓回忆录》我就开始关注他了,希望他能做得更好。
看完就完了···
3+
幸福,简单点。霍思燕还是很漂亮呀!
木有植入广告的广告不是好广告 绕口吗
调色加一分
结局刚刚好 不要拍续集因为如果往下拍 我们依旧会听到“我错哪了”“怎么才能不错”“我他妈根本就没错” 这样的台词重复n次并以无药可救告终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66275/的电影版!筷子兄弟也许是无意间发现了他们可以走的路,他们发觉人性中被人忽略以致遗忘的美好光亮。电影多数时候是讲一个故事,可是给我们一点可用的启示,我们不是可以收获更多吗?
废话太多,浪费时间
这部一般
老男孩都是一星 这片怎么给啊
装逼的感觉
好好过日子,有钱了也别胡作
技術特效是還不錯,廣告是亮點!
这回玩儿起了中年危机,有些问题还是那么尖锐,却处理得太过匠气了,还需要多多磨练啊筷子兄弟。但是需要大家的鼓励和支持的,加一星
视频很清晰
伴奏很搭调,构思也精巧,同时又一次给了八零后集体回忆的机会。这次催泪效果没《老男孩》猛,不过应该还是会使一部分人泪流满面吧,但不包括我。
希望筷子兄弟能给我们带来更多产生共鸣的作品吧,谢谢
如果不是老男孩的珠玉在前,使得赢家稍逊光彩,本来我是不该打这么低分数的。
江郎才尽的感觉
平平谈谈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