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养母贩毒少年
一部以人物运动驱动的电影,男孩在奔跑与骑行中释放了同等密度的能量,但摄影机的立场截然不同。
镜头不会跟随男孩一同奔跑,与其共同起伏的呼吸感也随着摄影机的停止顺势停止。
瞬即的摇镜之后,回归固态的镜头往往瞄准的是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街道、楼宇、转角),我们只能眼看着男孩瘦小的身影逐渐被空间吞噬,直至隐没在视线的尽头。
而当他踏上自行车的时候,影像也如重获新生,紧靠在他的身边,与他一同跳动飞驰。
最动人的一幕无疑是当父亲担心抢劫得来的赃款牵连到他又一次赶走男孩之后——配乐再次响起,镜头以相等的速率跟随着骑行的男孩,风鼓动起他红色的外套;音乐停止,男孩面无表情地疾驶在夜晚无人的街道上,只剩下规律的踩动踏板的声音和他微弱的喘息。
这一刻,他对父亲的热望终于被浇熄,未来的灰暗,只剩他一人面对。
奔跑和骑行是向前,攀爬则是向上:影片开始,男孩渴望逃离收养所,爬上铁丝网被管理员拽下;单车被偷走后,男孩耗尽所有的力气一路追着作恶者直到树上;影片结尾,男孩反被受害者追打,他爬上同一棵树,毫无预兆地重重摔下。
三次向上的动势,分别源于不甘、愤怒与羞愧,而这恰恰是单车不在场的三个时刻。
倘若我们细数单车的缺席段落,更能感受到它对于男孩生命的意义。
前段单车的丢失即意味着父亲的缺位;而即便找到了父亲,当女人开车送男孩见他时,等来的依然是父亲的抛弃;当小混混开车与男孩接头时,同样为了推卸责任将他赶下车去。
丢掉单车的男孩就像是折断了翅膀的鸟,即便再竭尽全力地奔跑,也只是在坚硬的牢笼里撞到头破血流。
男孩身上的悲情,恰恰源于他永远横冲直撞的能量。
他无视规则、藐视温情,将人生所有的不公与残忍化作强装的攻击姿态,只为了一遍遍说服自己去相信还有未来。
失去单车的男孩怒吼着与全世界对抗,而拾回单车的男孩也不过是苦中作乐,在没有方向的游荡中假装刻意看到风景。
所以,当片尾男孩与死神擦肩而过后,当摄影机再一次对准他满身灰尘骑车远去的背影而不再选择向前一步时,我们的心上才仿佛挨了重重一枪。
从不解,到厌烦,到认同,再到心疼,我们真的不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天,骑着单车的男孩会成为奔跑着的那个他,一样的无能为力,一样的满身伤痕。
总体来讲,《单车少年》是一部风格简约、镜头利落、人物关系简单、但又五味杂陈的成长纪实片,它讲述了一个被生父抛弃的小男孩Cyril在绝望、叛逆、错误与爱中赎罪与成长的故事。
与许多成长故事相同的是,主人公必须经历一种或多种创伤;与许多成长故事不同的是,影片中没有一位角色可以成为主人公成长的榜样——影片中的男性长者卑微且可憎,女性长者虽善却薄弱,连镜头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只是旁观纪实,只有在少数情况下才会做一些沉默的争论与无谓的挣扎。
这些加在一起,使小男孩Cyril经历了一次被放逐的成长。
写实的镜头,普通的叙事,这样的生活仿佛就发生在身边一样。
丝毫没有感到这是一部经过拍摄出来的电影作品,文艺片都这么不煽情却又温情。
亲夫与养母,狗友与养母,养母的情人情人与养母,红衣少年在他们与她之间,渐渐认识到了人间真情,谁才是真正把我带入到新生活的人,不无情无义不尽责任,不窃取财富不节外生枝,不为了私情妄自狂大。
少年从养母那里与其说得到了期盼已久的母爱,还不如说成是寻找到了难寻难觅的母爱。
从陌生到反抗到知错到相知,或许,红衣少年的单车生活从养母放弃汽车载伴,随同他一起踏车出行而发生深刻变化,不管会不会长久,这对他来说都是弥足珍贵的瞬间。
孩子喜欢一件东西,其实并不是喜欢这个东西本身,而是希望通过这个东西能得到意想不到或者说是更满足他需要的内心依靠,一种爱的力量,一种求知欲什么的。
车子也好,玩具,游戏也好,只是一种途径,探寻他内心世界的一条线索。
他通过车子找到了他爸爸,可他爸爸并不是他需要的这个人,他需要被爱。
他需要有人来一同分享这种爱。
从物转移或者升华到情上,有如唯物主义的辩证关系。
回过头来,除了回忆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甚至成年壮年老年,想想现在我们还在物上,做着什么文章?
一本书带来了什么?
一个网页想到了什么?
一部电影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一天要结束另一天又要开始我们能做什么?
从物转向我们自身,自己的价值,明天的去向,或许才是我们始终关注的~一部艺术作品的精彩之处应该就是诸如此类的启发和思考了吧。
每一个男人心里,都住着一个少年。
如是说。
片子开头,西里尔乘电梯去寻找抛弃他的父亲,镜头的特写,男孩倔强的神情,那种近乎于愤怒的眼神,生冷的,让心都硬着疼。
很多个场景,听到这个所谓的叛逆少年大声说 :NO!
寄宿学校的辅导员叫他不要再打那个早已打不通的电话,他说不要,门卫一遍遍的告知他,他的父亲一个月前就搬出去了,他不要相信,直到翻遍了家里的每个角落,他还是相信并且渴望得知关于父亲的一切,他不要,不要相信父亲真的不在了,不要。
Samantha告诉他单车是从别人那里买回来的,他固执的相信那是别人偷的,并不是父亲卖掉的。
他不要,再看到父亲贴出的售卖广告上,出售一辆绿色宝马和一辆儿童单车时,他还是不要相信,直到他的爸爸告知,我没有办法。
他还是不要。
收养他的Samantha要他不要跟那个街上的混混接触,他不要。
倔强的少年在任何人面前都执拗的倔强,只有在他父亲面前,那个没有勇气承担责任,生活压力的男人,倒不如说还是个孩子的父亲面前,他从来都温顺,从来都没有大声的抗议:NO!即便父亲对他说,不要再来找我,我不想看到 你,不要。
主观来说我并不想破骂这个父亲有多狠心,每个人要选择怎样的生活,我们管不了。
欣慰的是少年并没有变的阴郁,片子当中,少年暖色调的红色外套,骑着单车飞速的身影,像一团跃动的火苗。
我倾向于他所带来的温暖,在人性的恶劣,生活的压抑面前。
片尾,导演不动声色的煽情,沉默式的结尾,延续了达内兄弟一如既往的风格。
虽然它只是一部电影,我还是祝愿少年还有少年的父亲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辆“单车”。
(芷宁写于2011年12月1日)遭遗弃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家庭有着异乎寻常的执着,就像影片《旅行者》中的小女孩总想回到抛弃她的父亲身边一样,影片《单车男孩(The Kid With A Bike)》中11岁的西里尔也试图找到将他丢在福利中心的父亲,然而父亲丢弃他就像丢掉他的单车一样,或许在父亲心中,他只是负累,还不如单车,因为单车至少还可以卖掉换钱以解燃眉之急。
有过这种痛苦经历的孩子,内心的创伤外人很难评估,他们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愤怒叛逆,而且相对成熟,有时还会显得过分偏执不好相处。
在确认自己被抛弃后,这些孩子还可能自残,如片中父亲让西里尔明白他于经济状况不佳的父亲而言,只是个包袱后,镜头从左侧对准了西里尔的脸,难言的情绪浮上他的面颊,接着他厮打起了自己的头脸……《旅行者》中的珍熙也曾因等待无望而负气将自己掩埋在土坑里,这是孩子讨厌自己的表现,他们认为现在遭受的一切都是自己不够好所致。
影片的影像风格接近于纪实,冷静而客观地记录着一个单车少年于疼痛中的醒悟和成长。
片中无血缘母子关系的确立和加深,激起了人们的一种纯粹而美好的情感,但它又不同于惯常的煽情片,在纪录片导演出身的达内兄弟的掌控下,该片没有将情感肤浅的夸大,而是将其溶于生活的本能,一如西西·迪·法兰丝饰演的萨曼莎对被父亲遗弃的西里尔的收养,缘由无需交代,这似乎是萨曼莎的母性本能,也一如西里尔最初在诊所里紧紧抱住陌生的萨曼莎,本能地寻求帮助一般。
影片的架构紧凑洗练,叙事不沉闷,也毫无说教嫌疑,有着达内兄弟电影的一贯风格,但也有些新鲜感,如片中所示的季节风物较明朗。
再如,以前达内电影中极少使用配乐,这次采用了三次,且都用得恰如其分,这三次音乐响起的时刻也恰是西里尔情感转折的关键时刻,仿佛一个情感宣泄的背板,音乐揭示着血缘亲情的断裂和新情感纽带的建立,也更像是一种贴心的抚慰。
小演员托马斯·多雷的眼神中流露着倔强和执拗,很好地演出了一个不幸男孩的所思所想和所言所行,西西·迪·法兰丝是个能完全领会影片意境的演员,她明了影片的重点在托马斯·多雷的西里尔身上,她的表演便不温不火地围绕着他,烘托着他,让两人的互动毫无表演痕迹,十分难得。
片中的西里尔常常穿着红色的衣服,红T恤或红外套,这种热烈的色彩反衬出男孩的孤单落寞,也凸显了他的倔强执拗。
当他踩着单车四处寻找父亲的下落时,当他快速骑行试图远离那股痛彻的认知时,当他最终淡定地原谅了别人施与的伤害,渐渐远去时,单车都好似他成长的一个标记。
通过它,西里尔意识到了父亲的冷淡决绝,通过它,他认识到了萨曼莎的善良美好,通过它,他结识了让他涉险的“坏朋友”,经历了一场有关真假友谊、真假亲情的试炼,通过它,他学会了必须自己站起来成长……影片时长不长,到结束时观众依旧为西里尔揪心,同时也为他放心。
与其让孩子在只懂生不懂养的人手里受罪,还不如让他在真正爱护他珍惜他的人的关怀下长大。
一个孩子将来会成为怎样的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育他的人怎么对待他,萨曼莎照顾下的西里尔,让人很放心。
http://nicolew.blog.hexun.com/70864500_d.html
母亲离家,父亲也自私地抛弃了Cyril。
这是一个悲剧的开始,被父母抛弃的孩子,心里承载了多少的绝望只有自己知道。
其实从电影一开始,观众就知道了生父根本不想抚养Cyril,他觉得11岁的Cyril是个包袱,想早点甩掉好让自己开始新的生活。
但是对于一个11岁的男孩还讲,要直面这一点并不容易。
人们总是固执地认为自己更了解朝夕相处的人,信仰最切肤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可是事实一再地证明,我们是如此的无知。
就好像电影中Cyril对他父亲的认识,还不如观众理性地分析来得直接和准确。
当然也可能是,Cyril幼小的心灵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所以,他一定要撞几次南墙才肯认命。
先是固执地给父亲打电话,然后百般设计逃出福利院回家找爸爸。
守门人明明告诉他,他爸已经搬走1个多月了,他还是不死心,偏执地要亲眼见证早已人去楼空的冰冷房间。
自己最为忠爱的自行车,他以为爸爸也一样珍视,因此认定了是别人偷走,真到亲眼看到父亲手写的小广告才确认,自己最宝贵的也是唯一的爱好,竟被父亲视作粪土。
明明约好了见面,但这位父亲却放了自己亲生儿子的鸽子。
Cyril满街寻不见人,还担心一刻不在,就会与父亲走失。
这种心情竟比恋人之间的互相等候更为痴傻和决绝。
毕竟人们常常认为,亲情比爱情可靠。
而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
做父亲一开始还不太忍心亲口告诉Cyril根本就不想见他,还假模假式地记下Cyril的电话号码,假惺惺地敷衍说“可能”会给他打电话。
后来,他由于害怕儿子老是纠缠自己,再加上Sama的坚持,终于向儿子说出了最残酷的想法:我不要你了。
一个父亲当着生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说不要他!
如果我是Cyril,我也会想自残的。
Cyril疯狂抓自己脸的那一幕,最让人心痛!
可是这个孩子天生固执,他爱他的父亲,所以总在心里为他的辩解寻找正当的理由。
冒险偷钱这件事儿,让他认清了小混混的本质,但是手中有钱的他,却在第一时间就想送到爸爸手里。
他觉得,偷来的钱(还保证不会把他爸供给警察)也许能融化父亲冰冷的心。
况且爸爸本身就以手头拮据为由告诉他不能抚养,这回有钱了,是不是爸爸还有可能再把他接回去抚养呢?
结果是,他爸把儿子和钱都丢在了墙外。
这才是最致命的一击。
一堵墙,终于将浓于水的血缘联系彻底切断。
被命运所羞辱的人,还要钱干什么呢?
Cyril没有弯腰去捡那捆钱,保留着最后的尊严,带着最后的希望回到了Sama的身边。
改过自新,这可能是一个完全的结局。
可是导演太坏了,这个电影让人绝望到无法呼吸,它只给Cyril和Sama最短暂的欢愉,就让Cyril与仇家狭路相逢。
报亭的这一对父子倒是很典型,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
在他们的观念里,血缘重于一切。
为了亲人,可以包庇一切肮脏的想法与行为,这种作风像极了国内的风气。
虽说这对父子的行为无耻,但却也让Cyril更加伤心:别人的父亲会全力维护自己的儿子,而自己的父亲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责任感。
苦苦相求,竟也难以得到父爱!
平淡的一句“我没事儿”,Cyril走了。
他把人生的种种遭遇和羁绊甩在身后,把自己满心的绝望压在自行车轮之下。
确实,生命如此残酷,我们只能选择坚强!
这个男孩的血液里充满了弑父情结的征召。
身边所有的男性都充满敌意,从父亲到Sama的男友Gilles,从各种街头混混到报亭老板父子。
值得庆幸的是,孩子们会从灰色的童年中寻找到生存的意义和力量。
愿所有经历过童年苦难的孩子们,都能从这部电影中找到慰藉。
横移跟随和摇晃镜头所释放的能量密度是不对等的。
相对固态的镜头摇动总是把落幅对准一个更加开阔的空间,比利时的街道、十字路口,直至小男孩希利被这些敞开的空间所吞没。
当父亲因为害怕被希利偷来的赃款所牵扯而赶走希利后,小男孩再次骑上了自行车,镜头以希利移动同样的速率框住男孩,带着男孩非理性的莽撞,对规则的藐视,在夜里以骑车这种习以为常的“仪式”将能量全然释放。
我们会记起卡拉克斯,记起《坏血》少年因流动的爱意而奔跑,记起《新桥恋人》的流浪汉在漫天烟火下肆意地横行,记起法国第一次新浪潮在街上晃荡的幽灵。
达内兄弟的手持并非是制造奇景的手段,而是更加贴近角色,眼眸,表情,肢体,我们仿佛能与之共同呼吸,没有喧宾夺主,是隐忍与克制,浮于皮表的情绪被剔除了,在每一次镜头的呼吸下,是超越比利时语境限制下的一次共鸣。
它是手册不会太过青睐的电影,其并没有代码的预知性和内在性,但它唤醒的是在语法被搁置后,在社会关系中找不到所谓对照被埋藏的情感,是瓦解,是符号系统的漏洞。
而不是一切不假思索的戏仿,不是一种品读游戏规则而所带来的快感,不是符号的游行。
拟像以重复的细节解构真实,令观众怀疑起《单车少年》里的单车,《孩子》里的夹克,《罗塞塔》里的鞋子,但它们并不是被做以一条链条,一个符号,在比利时电影的空间下它们即是它们本身,达内兄弟没有篡夺整个生产空间,生产这一过程并没有在细节的堆积、循环中拼贴出了异样。
罗塞塔的鞋子即是鞋子,是她每天下班踏进泥泞的临时住所前必须更换的鞋子,是比利时每一个和罗塞塔一般的少女所共同拥有的鞋子。
达内兄弟的电影不用去解读,也不必把东亚语境的价值观强置于每个游离失所的比利时人之上,单是观阅角色,关于他/她的眼眸,表情,肢体就足够让人心底涓流不息。
整个过程我竟然都没有因为这孩子的一系列行径感到生气,只是会去猜想他为什么会这样。
他用他的方式去不断的争取讨好他爸爸的爱,最终失败。
缺乏被爱的人总是很讨厌亏欠,遇到有相似出身的小混混受到“恩惠”,甚至提出要一起生活,对这孩子来说,就像是一种缺失的父爱的补偿吧。
被人“善待”于是就想要奉还,满足他的心愿去帮他抢钱,也许在他眼里这毒贩甚至是个孝顺的好人。
当他跟萨曼莎争执的时候心里一定是充满了愧疚与挣扎,然而又必须要去平衡内心的那份亏欠感,所以才会头也不回的跑去帮他抢钱吧,虽然结果是最终又被毒贩抛弃,拿着钱去讨好父亲以为就能解决他的经济问题让自己与他在一起生活,却因为父亲的怯懦再次被赶跑,但也应该庆幸吧,还有萨曼莎在等他,愿意接受他的道歉,并且帮他承担这一切的后果。
并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接受他的道歉的不是吗,比如被他打晕的报亭老板的儿子。
于是他也终于死心,放弃了“爸爸”这个人,下定决心去跟着萨曼莎一起生活,让自己被她爱护,让自己去爱她。
说出“我无力承担,请你收养他,他会忘了我的”这种话的人,永远配不上爸爸这样的称呼。
希望这种“父亲”一辈子活在自我挣扎的阴影里,愧疚到死。
一个早熟孩子的成长历程,看得让人心疼。
着魔一般寻觅单车,为的不过是栓牢亲情的纽带;无论父亲有多不齿,眼里始终存有一汪温柔的依恋;对问题少年的言听计从,那是相同境遇下的彼此认同;在养母怀中的默默抽泣,才让人看到孩子心底真正的柔弱。
悄然跌落后肃杀的沉寂,有着痛彻心扉的张力。
拍拍身上的尘土,一袭红衣在单车上奔驰,如同蝴蝶蜕变一般美丽。
大闷片啊啊。电影也分几种,情节离奇但带给人刺激效果的是好片,故事朴素自然给人予共鸣的也是好片,而本片,故事确实真实自然,但实在没有什么观影的必要。
关于找爸爸的傻逼题材,中国孩子,尤其现在孩子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观点且不说《雾中的风景》中,一位不负责到极点的妈妈(孩子没爹就可见端详)欺骗孩子,说两个孩子的爹在国外,结果两位未成年踏上不归路,女孩最后被强暴。中国孩子绝对没那么2,自立能力比传闻中的强大的多,跟谁都可以过,跟亲戚
不是很喜欢,比较沉闷……
好闷的片子,虽然很真实。不知道金球奖评委的口味,但是要是它胜过老谋子的十三钗我肯定不服。
弃子与圣母。/ 达内兄弟影展@MM
好烦人的小孩哦
问题儿童成长有点看腻了。
孤独的青少年
因为看了《狩猎》里的影评提到这部电影而下下来看,结果度过了一个无聊的下午。
这熊孩子还不自生自灭 女主为了一个陌生小孩。放弃自己的生活。无法接受
不理解
少年即是无声火焰,蔓延、熄灭,匆匆长大。| 重温,依然精绝。红衣少年从泥地里爬起来扛起木炭,牢牢抓紧他人生的火种。(达内兄弟电影回顾展,百丽宫猎德igc,2022.5.31)
镜头很干净,故事很揪心。
用青春片的风格拍儿童电影,典型的欧洲温情文艺片,法国电影人随便拍一部儿童电影都能这么浪漫。整部电影很“学院派”,是典型的欧洲电影评论家喜欢的佳作(欧洲本土出品+没有受到好莱坞影响+作为纯粹的剧情片讲述的故事和呈现手法都很克制)。个人认为拍得太平淡了,没有任何能令我感到惊艳的桥段,不过这恰恰是影片的优点,因为很生活化,所以很多人很喜欢。主角是个很符合我想象的白人小孩,他还是个很聪明的“坏小孩”(和典型的熊孩子有一定区别),结尾他终于成长了。女主角那毫无由来的对主角的感情,片中居然没有任何解释,难道她是天使在人间的化身吗?很多豆瓣用户认为这部电影有《四百击》的影子,虽然我没看过《四百击》但我听说过那部电影的地位,这种评价可能过誉了。
寻不回缺席的父亲,倔强的单车男孩自己成了男人。
看时大量的手提跟拍式的镜头,就让我感觉这片是拍纪录片出身的导演的作品,看完一查果然是。和“蝴蝶”这类小萝莉和老大爷互相治愈的电影不同,这片主要讲一个被遗弃的少年被一中年姆姆治愈,叙事流畅,情绪表达饱满,细节丰富,特别结尾不错。
我看完多部达内兄弟导演电影节作品,几乎可以断定,他们是最被高估的艺术片导演之一,作品总是给人“就这?我也能拍啊”的入门感,此片竟然开始用小孩被亲生父母抛弃以及坠落意外来煽情了,真是三脚猫功夫都已用尽。影片仅有三个小优点,一是男孩选角成功,演员气质倔强封闭,小小年纪能把假装坚强其实缺爱的伪装演出来实属有天分,二是导演煽情不算撒狗血,喜欢简约台词和留白处理,三是选题都是关乎基层老百姓或者社会议题的,跟中国导演们爱钱爱名爱利相比,导演创作本心仁慈宽厚不少。话虽如此,金棕榈提名和金球奖外语片提名我都不认同。
我受够。
竟然没有快进的看完了
完全无法理解Samantha的羁绊和感情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