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
Māsas,Sisters
导演:琳达·奥尔特
主演:艾玛·斯基曼特,格尔达·阿尔耶纳,卡特里娜·克雷斯琳娜,伊维塔·波尔,贝拉·亚历珊德拉,艾丽塔·克拉维娜,维多利亚·梅耶斯格雷,德韦恩·麦克贝恩,尼尔
类型:电影地区:拉脱维亚,意大利语言:英语,拉脱维亚语年份:2022
简介:阿纳斯塔西娅(艾玛·斯基曼特 Emma Skirmante 饰)和戴安娜(格尔达·阿尔耶纳 Gerda Aljena 饰)是两名居住在拉脱维亚孤儿院的姐妹。当她们得知一个美国家庭计划收养她们时,戴安娜急切地渴望前往美国,但阿纳斯塔西娅并不像她那样兴奋。离开家乡对她来说是一种挑战,而不是一个期待的机会。 随着收养计..详细 >
看到最后非常感伤,导演非常轻巧又很细腻,个人很喜欢。只是感叹没有责任心的人永远不应该成为父母,因为渡过一个快乐的下午总是容易而担负一个人的成长却需要极大的勇气,其实领养也一样,如果什么都能退货,那领养的意义已经没有了。吐槽一下摄影,真的,烂
看了一半跑去看白日梦,前面有点普通 不知道结局啥样
前路渺茫,此刻自由,家人就是爱得越深伤得越深
情感很细腻
就像片尾被放出笼子的流浪狗,自由的奔跑却不知下一餐饭在哪里
北影节看了三部关于12岁少女之痛的片子,这部是观感最好的。美国爸爸说:成年人都不适合做父母。拉脱维亚妈妈说:Take me to America. 结尾西娅重新扎起辫子,一人一狗一滑板的镜头直接泪奔。【BJIFF13th/Day/Scene26·寰映杜比合生汇】
社会抚养看似解放了女性,但在家庭依然是基本生产单位与情感单位的情况下,不仅未能给予儿童健全的养护,也纵容了不负责任的生育。福利制度并未消灭贫困,却带来了亲子分离和母爱缺失。福利院里的生存困境与心灵创伤并不会在儿童离开这里进入社会后结束,它会伴随一生并进行代际遗传。奢望富人夫妻(强国)援助也会面临水土不服和归属感问题,无法真正独立。这里的问题,女性的问题,只能由她们自己解决。所以片名叫姐妹,而阿纳斯塔西娅选择留下。
影片开场即展示了姐妹们「冲破关卡」的解放性力量。然而,问题在于,有可能为女权主义运动成果抹黑蒙羞带来灾难性污染、伤害和破坏的兽性、奴性和野性也被《姐妹》释放了出来。我们注意到,包括亲美魅美在美国服美役的《芭比》创作者「葛韦格」在内的新一代女性编导们都还被「资本主义父权制」困在「经典文学改编/热门IP重制」这种法国后结构主义思潮窠臼和「真人秀/真人版」这种电影类型架构里小心翼翼地试探边界:生下来就亲近(粉)红色的少女《瓦达尔》虽吃了美西方「性解放」运动的红利,但精神「灵性」层面却从未获得红色力量足够多的救助和保护。你瞧,攻占性被民粹主义激发出来,宠物性被消费主义开采出来,伙伴性被霸权主义降级,同志性被英雄主义消解的女权主义运动领袖依然在被已成为过去式的美西方「新神话主义/新自由主义」思潮牵制。
很不错的一部影片!女孩滑着滑板穿越大街小巷在导演的镜头下真的很美
家是心之所在 所以阿娜斯塔西娅不属于孤儿院 也不属于凯文一家 她被母亲和姐姐伤透了心 在送走了相依为命的妹妹之后 她彻底解脱了 奔向自由奔向更广阔的世界 最后那段平移跟拍简直太美了
窒息,靠不住的妈,照顾不了自己的姐姐,从游乐场跑出来投靠无门,孤儿院也没了自己的床位,在playground转到晚上,世界这么大没有一个属于我的地方🥲
细腻而克制,澄澈且美丽。#BJIFF2023#
很典型的被迫成长式青春伤痛故事,有不称职的父母,有福利院,有寄养家庭,和自己的挣扎,美国家庭自然是完美的寄养家庭,但也在无形中形成文化和传统上的侵犯,宗教和扯项链两场戏。小女孩跟美国家庭肯定是相处融洽的,但始终让她无法割舍的是母亲(或祖国?)偶尔的关心,因为女孩足够大,很难忘掉一些事,而且她还把自己代入被关的流浪狗,也让这个结局看起来更好一些
很苦涩,但很喜欢。
细腻真实的女性/女孩人生图景,不分国别。很庆幸,她没有迈入更糟糕的前人境地,也没有走进温和却也无趣的生活。妹妹的人生还是全新且未知的,而姐姐,扎起辫子,踩着滑板,和心爱的小狗一起,由自己选择重新向前。
没妈的孩子像颗草
让我没想到的是,拉脱维亚人均GDP在2万欧元以上呢。还有这一代又一代的女性,没有稳定工作、未婚先孕、又或者被收养到美国。
本朝历年来有多少孩子被外国人收养?
女主的母亲好离谱,如果不是她阻扰,女主或许会答应被收养
很轻巧灵动。母女姐妹之间的复杂又充满联系的关系如同那根蓝丝带狗链一样。手持跟拍和环绕镜头都很老练了,女演员选的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