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给月份上一种颜色的话,那么十月就是红色,红色就是十月。
一部鲜明的红色电影排挡在十月,我相信是有意为之的,而且瞄准的很可能就是国庆档!
现在,这14号上的影,和那些能上国庆假期档的电影相比,我们暂且抛开电影质量不提,红色电影并没有在国庆期间上映,取而代之的都是一些纯粹商业片,只能适应市场吧,尽管多少让人唏嘘...只想吐吐槽,以上。
jaykid
片头热烈激昂的音乐,一下子把我带回学校组织集体观影接受革命洗礼的中学时代。
具有传统特色的抗战主旋律电影,加之商业特效,确实比以前的红色电影好看多了,特别是飞夺泸定桥超燃。
抛开特别渲染的牺牲精神、个人英雄主义和弱智无作为反派,某些镜头还是看哭了,毕竟那样的你死我活,那样淋漓的鲜血,那样沉重的历史都太过残酷。
“跑完两百四,拿下泸定桥!
”不是真的勇士,焉能正视那血雨腥风的人生?
自古战争伤亡重,英雄儿女魂永存。
盛世之下,曾有多少人为万象和平负重前行!
岁月静好,惟愿世界远离战争!
看完《勇士》有一种崩溃的感觉,我心说”这下完了!
”,这种选几段似曾相识自以为壮烈的背景音乐,再整几一些万金油的脑残套路,搞得所有红军都全程无敌开挂的雷片,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经拍上瘾了。
如果每场战役都搞出一部电影,并靠政府包场霸占住电影院,对中小学生进行歪曲历史的洗脑,除了赚得盆满跛满,后果荼毒甚广!
选择红军飞夺泸定桥的题材,死砸重金搞所谓的主旋律战争巨制,子弹、炮弹、爆破俱全外,还有当地美丽风景:蜀南竹海的大熊猫,梅硐竹石林景区的红石滩,大渡河的铁索桥和奔腾的江水,海螺沟的雪地、冰川、草地和原始森林....差得是啥?
对电影创作的良知、敬畏心、脑子!
宁海强显然没有吸取绝世雷片《百团大战》毫无章法、愣打愣冲、堆死人取胜的教训,加上靠抗日雷剧《红高粱》骗钱的编剧赵冬苓+破罐破摔的赵宁宇,《勇士》干脆拍成了脑残二傻子神剧。
别看《勇士》打得猛、节奏紧,国军研究作战地图时,还用电脑CG做出点炫技,叫中影总经理江平可以吹嘘“不逊色《拯救大兵瑞恩》《野鹅敢死队》”,但弱智与粗糙程度,却足以媲美“手撕鬼子”、“裤裆藏雷”等下三滥。
红军先遇见一只假熊猫?
当枪声响起,卖萌乖巧的熊猫被吓得一激灵;爆炸四起,熊猫也在爆炸中翻滚,跟随我军战士一样转危为安,并流露出依依不舍神情!
你被雷了吗?
雷得外焦里嫩时候,大家发现故事才刚刚开始,更雷的还在后面。
红军战士为了端掉敌方炮兵阵地,见到林妙可扮演邋遢妹子,就突然开启跑酷技能,有如猿猴一般在树上攀援腾跃,飞过岩石峭壁,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将敌军的炮兵缴械。
“人猿泰山”般红军,还能抓着树藤荡着秋千,从空中向下面的敌军扫射、扔手榴弹,开挂开到了无所不能的境界!
“果郡王”李东学扮演红四团团长更是神奇:大腿中弹腐烂,已经走不动了,收到一天跑120公里命令,立即精神抖擞,率队飞奔到泸定桥。
其中有小孩背国军炮手,还拼命喊“你要教我打炮!
”雷人台词,他累死兼雷死!
马拉松选手才跑40公里,一帮谢冰鞋匠能在荒郊野岭,顺便狂奔120公里?
撒谎不带打草稿!
国军炮手呢?
先想逃跑,然后走不动路,看到共军孩子背着他被“雷”死了。
哥们最后扛着炮来了,抱着炮当火箭筒用,炸得国军稀里哗啦!
于小伟则是子弹打不到,炸弹炸不着,拿着金属锅盆就像美国队长的盾牌一样能挡子弹,中弹掉下桥面被战友拉住、战友使劲一甩还能“飞”回桥面,他比终结者都终结者!
林妙可扮演女孩,直接给起名为“大渡河”,她听了笑嘻嘻,周围人一个劲高喊“红军万岁”的口号,你难道没看傻了吗?
傻子都知道锯断链条,两岸同时守军才能打败敌人,国军非在对岸当人肉靶子?
据说当年泸定桥的木板没有被拆掉,国军在桥头放了一把火后逃跑了,红军是走过泸定桥的,1982年邓小平在会见美国国家安全顾问布列津斯基时说:“这只是为了宣传,我们需要表现我们军队的战斗精神。
其实没有打什么仗。
”并非像语文课本和红色电影中所描述的那样爬铁链。
这种洗脑教育本来是愚弄中小学生的?
如今看来黄宏离开八一厂是正确的,只要宁海强这种“主旋律”败类导演在,只要赵冬苓、赵宁宇这种缺乏良知与常识编剧在,只要智商堪忧的政治任务去歪曲历史,再多的投资去拍所谓的“”战争巨制,都必将遗臭万年。
刚刚看完,来说几个槽点、亮点、泪点和疑点。
(一)先说槽点1.团长黄开湘演技不如大熊猫。
不错,就是甄嬛传里面的十七爷,曾经那么爱的是果郡王啊,还真是应该在古装里当公子哥。
这部电影里面,东学哥哥表情浮夸,用力太猛,简直就是大把的表情包啊。
当然,角色设定还是硬汉一枚,腿受伤的情况下,也作为团里的灵魂人物,一天之内赶路240里,做出最棒的战略部署。
赢了东学哥哥的那只大熊猫,颜色超正,演技爆表,被枪声吓得一脸懵逼的时候,连眼珠子都有戏。
2.小妹妹角色设定稍显尴尬。
一天之内240里急行军,那么多摸爬滚打的红军战士都因为太累而失去生命,但是这个十三四岁的小妹妹却毫发无损,额,小妹体力真的很棒;最后挥舞五星红旗声嘶力竭大喊“前进”,分分钟出戏;暂且猜测小妹妹角色设定是求一个刚柔并济之道。
(二)再说亮点1.取景美得不能更美。
既有蜀南竹海的大熊猫,又有梅硐竹石林景区的红石滩,还有大渡河的铁索桥和奔腾的江水,更有海螺沟的雪地、冰川、草地和原始森林。
一路上要么竹海,要么红石滩,要么原始森林,雪山也有,险峰也有,环境真的超赞,美得让人心碎。
2.佳伦叔叔又一次俘获我心。
神枪手老余,硬汉一枚,离开中央军留在红军队伍,时刻都在保护别人。
红军强渡大渡河的最后关头,为救战友被子弹射中而殒命大渡河,正是由于他的牺牲,电影被推向了新的高潮。
这个角色设定得很成功,这样身怀绝技而又总是救人于危难之中的角色,总会博得观影者的好感。
(三)然后是泪点催人泪下的是那个中央军的炮手和红军小弟的故事。
炮手是被红军俘虏的中央军,他发射的炮弹,就像长了眼睛,指哪打哪。
红军小弟是个可爱的小弟,240里奔袭途中炮手想要放弃的那一刻,他选择背着炮手奔跑,却因为太累,在倒下的一瞬间,就离开了人世。
(四)最后是疑点1.电影中的那只萌萌的大熊猫应该有名字吧,不知来自哪个动物园?
已深深被圈粉。
2.那么多战争片段,比如竹海和原始森林中的枪战,应该是特效吧?
不然好心疼我竹海和我海螺沟。
总的来说,忽略最后两分钟的“红军万岁”之歌,这部电影还是值得一看的,毕竟川西的风景真的太具有吸引力,而且故事节奏紧凑,不拖不抢,有急有缓,也算扣人心弦。
提前表明观点,14号首映,9.9的电影票,我觉得值,值它的票价,更值我的两个小时,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牺牲。
相较于前期上档的《湄公河行动》,《勇士》给我的感觉是更为真实的,因为比起“九人和一只狗歼灭泰国三个黑帮”我觉得“大渡河的枪林弹雨”可能更为真实一些。
《勇士》是典型的史诗篇电影,它的重点在于讲述一件事情,而非具体的人。
电影看完了有名有姓有脸的加起来不到10个,余振中,田生才,王冬宇,老廖,至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聂远演的那个叫什么名字。
《勇士》的宣传口号是“纪念长征八十周年”,电影的背景也是长征之前的故事,虽然主题这么老套,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长征故事讲的是“年轻人”。
虽然他们只有加起来不到十分钟的镜头,但是生在五月的王冬宇,耿直男孩田生才,铁腿硬汉余振中,以及马路边拾妹妹的什么大强,这鲜活的血液,头一回成为了主旋律中的绝对力量。
《勇士》的进步不仅在于服装,妆效的毁容版神还原,更在于枪林弹雨中,伟大的先辈们终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神枪手是有,但再也不是弹无虚发,铁步衫是有,但是至少可以在四五枪之后被打死。
勇士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转瞬即逝——因为背田生才最后累死在路上的王冬宇,为了救人自己最后坠入大渡河的余振中,以及刚到泸定桥就累死了的年轻战士们,在路上因为日夜兼程赶路走死了小士兵,还有即将到达对岸却因为桥断不幸掉入大河的炮灰AB。
谁能阻止的了少年武士的赴死啊,既然选择了,就算拼死也要做到,这就是坚持。
《勇士》的主题曲由少年团体TFboys演唱,凭心而论,想法是好的,符合少年力的象征,也是对爱国情怀的弘扬,但是不得不说,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至少歌词还可以更好。
电影的配乐值得一赞,尤其最后的部分真的很有带入感。
虽然相较于《湄公河》,《勇士》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但是电影中仍不乏理想镜头——能飞过河的子弹头,能一脚踢爆头的中国男足,等等。
历史可以艺术,但是太过于艺术的就不是历史了。
同样都是一场战争里的英雄主义,《勇敢的心》和《荷马史诗》更倾向于个人英雄色彩的渲染,扩大一个人的能力,而《勇士》就是集体英雄主义呈现,是一个叫做青年的群体,是一个叫做中国的民族,我想这也是中国梦民族梦在文化里的另一种体现。
电影看完了,看到那么低的评分不免有点心寒,忽然想起了另一个以“勇士”名命的影视作品——台湾,2009.《勇士们》,都是年轻的大国梦,强军梦,面对它们我们是否可以向哥哥告诉妹妹的那样——坚持,努力,拼搏,成长,奋斗。
怎么才5.5分,今天还跟姐姐题到了这部片子。
当时看后就觉得很好看。
今天去参观了铜鼓秋收纪念馆,姐姐带了两个小孩去,所以我推荐他们看这个片子。
名字记错了,还以为是飞夺泸定桥呢,最后查2016电影大全才查到叫勇士。
晕。
这部片子我心目中应该有8分,红军有铁的纪律,坚定的信念,完成了人类行军史上的奇迹,付出了巨大牺牲后最终夺下了泸定桥。
豆瓣评分大体还准。
怎么这部片子分值这么低呢?
初一看过的西游伏妖篇那么差的片子居然比这部还要高0.1分。
所以我就想问问为什么?
文 / 赤叶青枫当年红军长征途中发生过许多壮烈激昂、可歌可泣的真实故事,其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两段战役更是闻名于世。
只是一般人只是在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时从课本里大约知道有此一事,却未必清楚细节,而曾成功执导过《百团大战》的导演宁海强的新作《勇士》的问世,则正好可以有助于我们了解那段历史,因为此片正是以相关战役为原型,在大银幕上艺术再现了中国革命战争史上那两段光辉耀眼的篇章。
作为一部战争动作大片,《勇士》相关场面和桥段自然不会少。
既浓墨重彩、不遗余力地尽力展现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两段战役的惊险惨烈以及红军战士于枪林弹雨之中舍生忘死、前仆后继地冲锋陷阵,也不忘见缝插针地安排了多场竹林山区狙击战。
前者在场面上更胜一筹,导演宁海强此番注重实景现场和后期CG特效相结合,再加上调控得宜以及一众演员们地卖力演出,因此在大银幕下看,愈发有荡气回肠的震撼之感。
后者则侧重动作、枪战戏的酷炫快准狠,甚至还融入了跑酷元素,红军战士充分利用地形和竹林,从竹林上方借助竹子之力到达敌人上方扫射敌人等桥段令人观之耳目一新。
两者搭配来看,更显此片的激燃与壮烈。
另外,影片还在细节上下功夫,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腿上的溃烂的伤口和聂远饰演的政委给战士挑血泡等镜头,虽是惊鸿一瞥,但也实在较为触目惊心,令人不忍卒看。
而红军战士们为了准时赶到泸定桥西岸,穿着草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240里的真实事件也在电影中通过不断扔行李、不断有人因体力透支到极限而猝死等画面中悲壮再现。
当然,一部战争大片如果只有一味的展现枪林弹雨、你死我活的搏命厮杀以及作战条件的艰苦卓绝,纵然桥段再精彩,看多了也难免会觉得乏味。
导演宁海强亦注意到了这一点,于是遂集结了李东学、于小伟、聂远、宋佳伦、徐洪浩、王梓程等一众颜值与演技俱佳的“老鲜肉”以及小萝莉林妙可共同主演。
虽然他们在片中一个个灰头土脸,基本都分别颠覆了各自以往影视作品中的常见形象,但是一个个在英勇作战之余亦尽量守望互助,其中片里李东学饰演的黄团长的有勇有谋,于小伟和宋佳伦分别饰演的神枪手的舍身忘死,聂远饰演的政委的坚毅果敢,徐洪浩饰演的炮手从贪生怕死到毅然请缨出战的转变,还有王梓程饰演的云贵川的硬汉柔情等,无不性格鲜明,有血有肉,尽展红军战士的热血燃情的英雄本色及生死与共的袍泽之情,即便是林妙可饰演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小孤女,也在战场上为叔叔哥哥们卖力摇旗呐喊助威,他们那种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誓要过河夺桥的气势如同片中西蜀的雪山、河流、森林等壮美的大自然风景一样令人印象深刻。
激燃壮烈袍泽暖,舍生忘死铁索寒。
这部《勇士》,堪称是近年来拍的最生动、最壮观,同时也最惊心动魄的红军长征题材电影,不管你对那段历史是否感兴趣,只要你近期想领教一下战争电影的震撼之感,《勇士》都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
当看到《勇士》时,还是会被题材扫兴,毕竟中国战争片已经被某些原因“玩”坏,因此是带着一种抗拒的心里去看的,在刚开始时的确如预料的那般,在竹林里“飞行”,枪法精准,指挥官手段精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
但到后,某些东西开始吸引我,是一种情怀,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感情。
本文就电影而言,不会去讨论关于历史与政治方面,,毕竟电影是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而不是史书,《勇士》表现的是一种精神,凝聚,团结,坚持,希望,所有的词汇凝聚在身后的小板上。
但就电影而言,本片有很大的缺陷性。
虽然强过以往的抗战神剧很多,但还是无法抹除对于红军的单方面赞颂。
在我的见解里,只有将战争的残酷表现的淋漓尽致才能表达出战争的艰苦,革命的不易,而影片对于红军战士的牺牲表现不深,甚少。
甚至没有表述牺牲人数的多少来突出战争的艰辛;电影核心不明确,就电影方面,电影核心是非常重要的,它表现电影人要表达的意图,但很遗憾,本片的核心不明确,并且情怀严重的阻挡了核心的表达,使得情怀的表达也不突出。
再说电影的效果,使用颜色较为明亮,没有严肃的感觉,不过镜头使用还可以,镜头的转换没有太大的影响本片,但也不是非常出众。
在音乐方面,声音渲染都不高,不够深入,没有为片子增加亮点。
就电影而论,这是一个勉强算是一般的电影,唯一的看点是一丝情怀,表达上算是一般,是一部可看可不看的电影。
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各位提出不同的看法。
前言这部电影又是本人在百无聊赖中找出来的。
当时是5月份左右,我代表母校参加一个红色知识的演讲会,演讲前做了一系列“准备事项”,其中这部《勇士》便是本人班主任推荐来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看到了一半没有看完就匆匆赶往讲台。
面对聚光灯的团团相拥,不禁脑子里响起不知那首红色歌曲就这样当众唱了起来。
于是那次演讲就成为了我第一次即兴演讲,而且成绩更是一般。
虽是作为学校的代表却完全没有太多的惋惜与伤心。
于是我就冠冕堂皇的用“努力过就不怕失败”这种语言搪塞自己。
也搪塞把众望托付给我的老师们。
现在想想,自己可能已经是个勇士了。
即使死了,被砍了头,或者在还没死的时候突然被四分五裂,又或许精神支柱被人狠狠蹂躏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文后来又不知怎么的,或许是想起来又可能是脑袋坏掉,我今天把它重新补完。
然后我就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当时早应该看完这部电影再去参加演讲。
因为实在太燃了!虽说近些年本人了解各种红色电影被喷被喊打的事实,这部电影的确也只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这比起《血战湘江》来说的确是个好兆头,至少红色主旋律电影找到了它们自己独特的渲染方式与风格。
即使这条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燃,作为《勇士》的核心,以衬托燃点的煽情与支线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要不然可能就跟什么《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处境一样了。
什么东西都想讲,而且都想讲透讲清楚,但是场面尬的要死,甚至令人看不下去。
更莫过于《遵义会议》还分成五个部分来拍,简直让人蒙蔽,而且拍摄手法还很不好,战争戏还简陋至极。
《勇士》的目标与剧情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飞夺泸定桥事件的始末。
整件事情围绕一个点展开,最后也可以收的住,的确可以说是“还能看得下去”,一根直弦直上高峰然后掐住。
而且外搭上带感的BGM和较为写实的灰色调电影风格加上慢动作,燃是必然的事。
当然支线剧情不算好也不算是差。
比如剧中红军“哥哥”与“干妹妹”大渡河之间的发展还算是正常,但是那位四川国军的几进几出和红军小炮手莫名其妙死亡之间的剧情反而有点感觉是为死而死,为煽情而煽情。
这样的设定可能会让人诟病,不过这也正常。
在当时那个年代,觉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突出四川军兄弟的觉悟特别写死小红军,也其实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是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真实事件,(我在王树增先生所著《长征》中翻了好几遍也没有这样的事,可能是没有详细记载)也不知道那些所谓“文艺青年”们会怎么样在网络上大声嗤之以鼻。
这部电影出发点也挺好,先点一个赞,而且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精神力量,情节也算不错。
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则是整部电影最为“有取笑观众智商嫌疑的场景”。
请问:红军勇士们飞夺泸定桥时真他妈拿锅挡子弹上去拼命吗?
子弹的威力,尤其是对岸马克沁重机枪的子弹,不说1颗能抵得上2颗汉阳造步枪子弹的破坏力,至少穿破个钢板打破个砂锅总是可以的吧,可你真的非要拿过来打铁锅而且还打不穿,子弹还弹飞了。
你这是碰上不可一世的主角光环然后怂球了?
你他妈是机枪子弹,再怎么说也是能杀伤人的东西,对岸守桥国军命中率极低先不讲,凭啥别人用你的时候你他妈搞得好像比燧发枪的子弹还鸡肋?
看这种东西不明摆着骗取观众的智商吗?
这难道符合事实吗?
不符合!
那为什么导演要拍这段?
很明显。
因为他们是勇士啊,理所应当!
看到影评的这个位置,可能各位在脑子里就已经可以浮现出:导演组为了做这一段并且想凸显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不惜牺牲真实度和透支观众智商时,他们的脑子和表情是否想的很灿烂或者显得很开心?
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一段莫名其妙的垃圾剧情,以前没有过,现在也不应该有。
可问题是,每次都会有这样类似的垃圾东西,试问在这种电影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
我们又能反思些什么?
想明白了,或许这个答案就是中国红色电影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原因。
再简单吐个槽。
燃,但是燃过头了,就会落成如此下场。
真正的勇士们成功了,但是《勇士》失败了,败的很他妈彻底,甚至把一些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成为典型。
不过,有这样的尝试,的确可以说导演组们是这一电影类型的勇士们。
不断尝试拍好的红色电影,虽失败不知多少回,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但是总有一两部可以拿得出手,甚至可以奉为佳作。
这样积极探索的电影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种勇气直到今天才被其他电影人一点一点发扬光大起来。
可以说,能把这些看得下来的人,也算是勇士吧。
觉醒轵作于2019-8-6 中国厦门.
《勇士》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这一段故事,以飞夺泸定桥作为收尾。
影片取名《勇士》,那么,何为勇士?勇士也会愤怒,会悲伤,会绝望,但他的与众不同在于能保持理性,分析情况,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的可能。
战友牺牲?抹一抹眼泪接着前进。
桥板被拆?用铁锅做的盾牌开辟出路来。
一句”前进“的背后当然有恐惧,只是勇者知道害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敌人就在身后,前进才能迎来希望,这份坚韧正是勇者的美学。
胜利之后的从容淡定,总是令人向往,让人以为这就是勇士该有的模样,但胜利之前的血与泪才是成为勇士的必经之路。
震撼!最深刻的感受还是震撼!有血性,有党性,《勇士》,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首先,就取景来说,很美,有竹林有动物有生气,有石滩的气势磅礴,有大渡河的波浪滔天,从头到尾渗透着中式纪录片的大气与意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细节掌握得十分到位。
其次,电影情感丰沛而多样,使观众身临其境,无论是神枪手老余与女儿的亲情纠葛,还是红军哥哥与小女孩的战场兄妹情谊,亦或是团长与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义,都催人泪下,直击人灵魂的最深处。
然而最动我泪点的,还是中央军炮手田生才与红军青年王冬宇的故事,红军小弟为了向炮手学习如何打炮,在炮手行进途中想要放弃的时候,选择了背着炮手奔跑,只是为了学习打炮技能,然而,终是体力不支离开人世,这一打击,让炮手坚定了内心,为了红军奉献自己,最终完成红军小弟的心愿。
那一幕,看得我眼眶湿润,心中酸涩却不知如何言说。
最后,若是要说唯一有些不足的,就是某些镜头可能显得有点刻意了,导致情感的抒发略有些生硬,但总体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值得群众多遍品尝欣赏。
应该被记得的一年
无限开挂,无限牛逼。
以红军长征途中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史实为原型,较好地塑造了长征途中的红军,不仅骁勇善战,足智多谋,从细节体现对人民的爱,人物刻画较为成功,在镜头设计和场面调度,情节设置上缺乏新意。
各种开上帝视角、bug光环,本质和手撕鬼子没区别。在主旋律已经能做的跟《湄公河行动》一样的时代,连让人认同都做不到,这种电影明显是拖后腿、自黑
难得一见的红军大场面战争片
没热评说的那么差
为啥一点也不感人呢,为啥一点也不激烈呢。飞夺泸定桥不比诺曼底登陆差吧?国产片啥时候才有救呢?
让我睡了个好觉
本来给四星的,看了一下豆瓣的评论,生气,我一定要给五星。
真是上年纪了,以前碰到老爸看这种战争片一般是没啥感觉的,现在居然驻足瞅两眼,还容易贡献两粒金豆😳
诚意之作,四分鼓励
你就叫大渡河吧哈哈哈哈哈 两分全给画面
中间一大段确定不是黑我大红军?刚开场被CG震撼到了,有裸照3D的效果,然而过5分钟红军就开始开挂,一枪爆头,突突突突,中枪的手张开抖两下啊啊啊,颇浮夸。240战士活活累死没人理,强攻毫无战术可言,龙套随便死掉,主角自带光环,怎么都死不了,煽情BGM女声就开始啊啊啊啊乱叫了,看得我很出戏啊。
牛皮哈!
比一些人心心念念的美国英雄真实的多 最真实的年代 最真实的战斗 用五星来平衡一下一星的白痴 你们小时代给一星爵迹给一星 这片子还给一星 你们的评判标准还真是清新脱俗啊
我觉得很好看啊
被精致的物料吸引到,片子略燃,这一点很关键. 把飞夺泸定桥拍得像商业片也算一大进步,毕竟没有人还愿意听“为了新中国冲啊”这样的口号. 与此同时实在没办法忽略槽点,比如像美队一样不死的盾牌哥,还有配乐厚颜无耻的抄袭. 总体来说,居然不错.
挺好的电影
飞夺泸定桥
很热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