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台》因为之前没有仔细看影片介绍,还以为是描述2004年史上伤亡最惨重的印度尼西亚海啸的故事,去影院看了之后发现不是,而是一部韩国的灾难片。
刚开始的画面是一艘远洋渔船驶向印度洋,却被突如其来的海啸卷入,直升机在空中救援,因为时间有限,不得已舍弃了一位最信任和尊敬的长辈,妍熙的爸爸。
接着画面一转,就是2009年夏天,在美丽的海云台,是一群过着宁静日子的民众,以及海坛浴场上众多的游客。
影片用很长的篇幅絮絮叨叨了三对男女的爱情故事,穿插了一位母亲对儿子最无私的爱的亲情和其他人的友情,这段时间的人物关系令我模模糊糊甚至昏昏欲睡,直到金博士的观测越来越明确,越来越扣人心弦,瞬间,大海浪在恋人的争吵中,在母亲为儿子买鞋,奶奶送孙子上幼儿园,海云台的开发筹备会议中发生。
我不想说电影的前也不想说电影的特技做的有多糟糕,史铁生说:“每一个有每一个乏味的演员都是因为他老以为这戏剧与自己无关。
每一个倒霉的观众都是因为他总是坐得离舞台太近了”。
当看到渺小的人类面对巨大海浪的惊恐,惊慌的夺路而逃,海上救援队员宁可牺牲自己也要救助别人,画面的纷杂繁复,抨击我们的感官和感受,惊恐,感动均有之。
一个国家任何时候,对大自然的力量都不可小觑。
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至高无上最重要的。
我欣赏并且钦佩金辉金博士的专业判断以及不断的为人民请命,我对那个漠视灾难降临并且不听金博士劝告的局长领导深恶痛绝。
另外,海云台过着宁静日子的民众,因为城市规划开发,不得不出让自己的店面,想到我们城市的规划拆迁,禁不住感慨,为什么城市规划不能从老百姓的实际利益出发呢?
人民乃国之根本。
如果不是灾难的发生,没有人意识到亲情,爱情,友情的宝贵。
看完电影,我想我们永远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珍惜身边和手里的幸福。
否则,说不定哪天,我们就Game over了。
最简单的评价是:《海云台》是一部好看的电影——当然,这个参照系建立在今夏内地公映过的影片观赏经验基础上。
所谓“好看”首先是技术上的满足,作为活动影像,满足观众视觉上的要求应该是对一部电影的基本要求。
通篇看下来,《海云台》的视觉效果一点不输于宣传的噱头,看来,挖来了《后天》和《完美风暴》的汉斯•尤利格,这钱算是用在刀刃上了——对尤利格来说,《海云台》无非是再重复一次流水线工作而已,拿捏起来丝毫不费劲。
而在经历了《变形金刚》《哈利•波特》甚至3D的《飞屋环游记》这些好莱坞大片的冲击后,《海云台》在视觉冲击上丝毫不显寒碜——相较于《机器侠》特技的雷不忍睹,《海云台》完全有资格做先涛的教科书。
说《海云台》是讲朝鲜语的好莱坞电影也不为过,不过拿“好莱坞”来套容易引起误会,我们不如换一种说法:《海云台》是符合类型电影特征、应合电影产业要求、蕴含了超地域性的普世伦理价值的比较成熟的电影作品。
反观今夏的华语电影,当张、陈、冯这几个宝贝疙瘩暂时偃旗息鼓后,完全靠特区同胞北上来苦撑整个市场。
09暑期的内地电影市场,乍一看繁花似锦,连《零零狗》的票房都瞅着九位数上走。
不过这太半要归功于银幕数的海量剧增,跟电影的质量委实关系不大。
而且,除了《零零狗》《追影》这样抹平了所有港片特色、一门心思探底走低俗路线的影片外,就只剩《麦兜响当当》的水土不服,以及《窃听风云》生生的被掰成了部反腐倡廉片。
《海云台》的噱头当然是灾难特效,但伦理情感的表述并不孱弱,只有人道主义的灾难才是真正的灾难——而对人伦情感的细致描绘正是《海云台》的成功之处。
我看的公映版本约90分钟,前面一个小时都在交待几对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而即将来临的大海啸只是作为背景简单点缀其间,直到最后一刻大难临头,几组人物的个性便发挥得淋漓尽致——当然命运也各自迥异。
《海云台》上了编剧的正道,你可以说全片节奏略为脱节,不过《后天》和即将上映的《2012》这类灾难片都是这种模式,除非你想拍一部《生生长流》式的阿巴斯电影,不然一定是人伦情感做主菜、灾难特技为配料的结构。
《海云台》的故事说起来不难,但也穿插了好几对人物:离异的中产夫妻,相恋的草根渔民,无所顾忌的青春靓妹,心地善良的救护少年;从懵懂无知的儿童,到情窦初开的少女,再到中年危机的大叔,甚至备受指责的老年资本家。
各色人等,阶级不同、背景各异,最后集合到空前的灾难前,也把普通人的情感变异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反观华语电影,不得不承认我们的核心竞争力——视觉技术和剧本编纂都在被越甩越远。
不要说好几对人物的勾连,连一个家庭、一个主人公的故事都讲不圆滑,一俟有点类型片的色彩就会喧宾夺主,分不清主次亲疏。
从创作角度来看,这一痼疾恐怕归根结底在于华语导演(编剧)们不会说人话,不会讲人的故事,对人性的喜怒哀乐根本是麻木——至少是迟钝的。
其实《海云台》也提到了东南亚海啸、汶川大地震等灾难事件,可以想见,本片的直接灵感应当就来自东南亚海啸,但是生活的真实却很少能触动华语影人。
汶川这么大件事,到现在除了鸟都不看的政治宣传片以外,整个华语(内地)影视界基本上是失语的。
二十年前的事情不能拍,四十年前的事情不让拍,只有六十年前的创世神话被一再的炮制出来粉饰太平,在这样的环境下,华语导演们似乎已经失去了对生活的直接感悟力。
其实《海云台》算不得什么经典,看看世界影坛的新片计划,华语电影在想象力、题材类型、艺术创新等方面已经全方位落伍了,我们是在进步不假,可问题是人家进步的更快,两相比照,我们只能在世界电影的大潮末端气喘吁吁的自顾不暇(当然我们还有成群结队的献礼片作为世界影坛的一大奇观)。
而韩国电影这几年的进步则有目共睹,纵观韩国影坛,他们的编剧能力、特技技术和类型题材开掘上已经全面超越华语电影,再这样下去,华语电影虚假繁荣的画皮迟早会被拆穿,华语电影跟韩国电影的距离也会像中国男足与韩国男足一样形成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
生产力需要解放,艺术创新能力更需要解放,小打小闹已经无济于事——华语电影需要的恐怕是一场全方位的海啸。
也许,需要海啸的不仅仅是电影。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不奢望中国的导演拍出《2012》,但什么时候能看到中国版的《海云台》!?
即使比不上《后天》和《2012》,《海云台》的成功足以让中国导演汗颜。
中国的商业电影搞了好几年,收获颇多,但在所谓的“灾难类”这一形式化的类型电影里,看不到我们中国导演的成功和突破。
我们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在亚洲电影世界里,“中国风”正如东流水一般逝去,我们看到的是韩国和日本电影的崛起和发展;同样,对于灾难电影——深深打着“韩国制造”的《海云台》,的确已颇具好莱坞制作的风格和元素。
如果将灾难发生地点做一下转换,将海云台换为加利福尼亚;如果将里面的人物做一下调换,将满大街的韩国人换做世界各地的人们,我们是否会将《海云台》认作另一部版本的《2012》呢?
我想,我会的,因为电影中除了所谓的国别化的表现和表征,其所有元素都具备了好莱坞式的制作因素和手法:灾难、亲情、爱情、牺牲、误会、灾难特技手法的表达!
在《海云台》里面,没有什么所谓的王子和公主那般的幻想出来的爱情故事,但却有一群卑微的人们自己建筑和维护的爱情及其点点滴滴,卑微,但却烂漫到极致;《海云台》里面,没有夸张的情节表现和描述,有的只是真实的再现,那里的人们在演绎着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和情节,故事里的人物和我们没有什么隔阂,他们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邻居大妈和隔壁的大哥那般真实和现实。
和许多美式灾难电影一样,《海云台》走的依然是所谓的多条线索纵向铺进递推的故事叙述方式,然后所有的线索汇聚到一点。
在这多条线索中即相互独立又相互统一和支持,看似杂乱无序却张力十足,灾难前的对所谓爱情的平铺直叙和冗杂表述和渲染,说白了无非是为了灾难到来那一刻的真情流露埋下了深深的逻辑性十足的伏笔和铺垫,这渲染的几个爱情故事以及期间发生的种种故事都是在为故事最后一刻的爆发做足了TNT的补充,就等最后一刻,最后海啸到来那一刻最后的小宇宙一般的爆发。
而这当然也会造成所谓的“铺垫多,后续少”的重此失彼的诟病和不足,前半部分的故事里,当然是主打温情牌,而又不仅仅是单纯的温情,温情里面还有惯有的韩式幽默在里面,不时让观众开心一把。
这一前一后的迥然的感情落差,当然会让有些观众难以接受,刚刚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忽然间就成了“活死人之墓”,这天与地的巨大落差多少有些极其离谱和难以置信,让观众在笑之后,然后又让观众大哭一场,对于导演这样的做法,人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在这里不做过多点评。
“上帝总是让人绝望,然后给你希望,最后,他又拿走希望。
”这是笔者对于海啸到来的那一刻,在看到在人们的苦苦挣扎的那一刻,看到在大自然面前无力的人们时的一点感慨和无奈,好好的一座城市,就这样消失不见。
上帝保佑吃了饭的人们,所以,电影里面的那个傻子带给人们以希望;上帝有时闭起了眼睛,所以,有些人在那场灾难里离去。
一句话点评:《海云台》是好莱坞式的工厂里的批量制作,中规中矩,但无创新。
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这就是整部剧的精华了……
东方的情感加上西方的CG,便成就了一部能够打动人的灾难片。
韩剧煽情的功夫是一流的,本片里的几个小故事,都紧扣亲情、爱情。
生离死别那一刹,才发现此前种种恩怨,原是如此不值一提。
救生员牺牲的故事,抄足了“飓风营救”,虽然知道这小伙子必定要被编剧写死,还是感动的。
只因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人性中迸发出的都是最美好的一面。
如此动人的情感,即使看过很多遍,也还是值得感动的。
有些道理,人只有死过一次才明白,有些感情,只有失去了才懂得珍惜,这些代价,未免太大。
但愿这电影,能挽回一些失去的亲情和爱情。
据说这片子找来了“后天”和“完美风暴”的CG团队,场面的确上了档次,甚至觉得有些夸张了,但是想想印度洋海啸瞬间便能夺取数十万计的生命,那真实的状况,应该更恐怖一些。
难怪李连杰死里逃生后,便放下一切搞“壹基金”了。
灾难的发生虽然不可预知,但之前也的确有很多迹象。
可大多数决策者们就如本片里那个利欲熏心的官僚一样,对技术一窍不通,只想着万一没发生怎么办,却没想想万一发生了怎么办。
在看的见的利益和看不见的生命面前,他们大多数选择前者。
我们拍的“超强台风”里的领导可谓又懂技术又甘于冒政治风险,可这样的领导也仅仅存在于中国特色的电影中。
真实的情况,近的就不说了,唐山大地震却是有过决策上的教训的。
话说冯小刚也在拍这个题材,但愿他能将重点放在人性的光辉上,而不是服务于政治。
面朝一望无际的大海,当浪高数十米的海啸以惊人的速度向你逼近时,你会想到什么?
逃生!
极速的奔跑,海浪在后,命悬一线…… 万植精心策划着向妍熙的求婚仪式;到海云台游玩的富家小姐金希美爱上了海上救生员崔亨植,二人的感情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发展;游手好闲的吴东春正在思量着要不要去参加一份工作的面试,可是却没有一双皮鞋;所有的游客也都在浴场上享受着那美妙的日光浴。
但是深海底部的“躁动”却酝酿着一场灭顶之灾,一切只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 该来的迟早是要来的。
当所有人都还沉浸在喜悦之中时,城市上空的警报拉响了,海的那一头阴沉恐怖,连天的巨浪像猛兽一样翻滚袭来,这一刻,所有的人都惊呆了,瞠目结舌,灾难正式宣告了它的驾临。
数百万人从海岸向市区狂奔,然而再快的速度在巨大的海啸面前也枉然,海水冲倒了高楼,卷起了汽车,一条条生命在撕心裂肺的狂吼着,这本性的呐喊却吓不退接踵而至的海浪,顷刻间,整个城市一片狼藉,死神在上空俯视…… 活着!
当灾难来临的时候,生命就成了唯一值得保存的东西,一切的一切都变的那么的赤裸裸,然而也正是在灾难中,人性的光辉瞬间普照,这就是爱!
就在冒着火星的电缆将要掉入水中的时候,万植奋不顾身的把心爱的妍熙推上了杆子,使她脱离了水面;金博士在接到前妻的电话后返回女儿所在的酒店救出了孩子,最后安全的把女儿送上了前来营救的直升机,而夫妻二人相拥而泣,等待着死神的降临;在救生绳不堪承受两个人的重量就要断裂的那一刻,崔亨植选择割断自己的安全带,把手上的专用手表摘下留给希美,坠入了波涛汹涌的大海被海浪吞没,机上的希美泣不成声……看到这里,感动,震撼一并涌上了心头,泪水模糊了双眼,这一刻,我已不能自拔。
爱是永恒的主题,可什么是爱谁能说清楚。
在生死存亡面前做出的无私选择,我想,这就是最纯粹的爱。
海云台沉没了,生者痛哭着祭奠着逝者的亡灵,但是爱——在这里永生!
穿几号的鞋子。
下午3点 。
只是感动的哭在电影院里 。
我想电影院里最强大的哭声抹过于我于我朋友 。
身边不喜欢大韩民国的人不在少数,对于韩国商品对于这个民族的种种都持抵制态度。
此次《海云台》来上海宣传,不得不说,这个国家的人做事方式是你不能理解的,anyway,无关国籍,只说电影,上周试片会看了这部电影,又哭又笑地走出来,还是极力推荐这部灾难片的。
亚洲能拍出这样特效逼真影片实属不易啊,想想《机器侠》最后那山寨版的变形金刚,虽然刘导不怎么认同,但观众看在眼里,山寨就是山寨,做不出就是做不出...情节上,“情”还是主线,在灾难中,“情”更令人动容:暗恋妍熙的万植,与前妻女儿形同陌路的金博士,金仁权饰演的吊儿郎当的小青年,对姜艺苑深情万分的李民起。
这四组人马贯穿整部电影,以一个“情”字感动观众,爱情,亲情,友情,对以往的饶恕之情,对同胞的手足之情...总之,这是一部很温暖的影片,一直认为,一部电影能让你感受到写什么,它就已经很成功啦,老师说,对电影宽容一点,更何况对这部不错的影片呢...
本来我是想给三颗星的,因为看了一个小时让我都忘了这是一部灾难片,还以为是普通的韩国轻喜剧呢 几次有关掉影片的冲动!
善始善终的优良传统让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
但是后半部分非常好,说实话后面的部分着实把我感动了一把,几乎所有的亲情都用到了,母子亲情、夫妻亲情、祖孙之间的亲情、恋人之间的亲情。
就是前半部分介绍人物关系铺垫用得时间太长了。
好了,说说老套的吧。
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竟然如此渺小,爱是如此伟大。
人类在灾难面前做的任何努力,看似都那么微不足道。
但是就像红丝巾飘起的那一刻,说明人类还是有希望的,面对废墟人类还是有乐观的一面,家园会重建的。
国外的灾难片就不说了,超强后期制作摆在那里的,可是韩国这个我本来不抱什么希望,居然特技还不错,很有真实感的大场面和特写镜头让我意识到他们不仅只是拍谈谈情的东东。
前面情节的铺陈略显啰嗦,而且翻译好像又不对劲,不过后面的高潮完全扳回了局面。
末了,不仅又想到我们的地震,是啊,天灾人祸谁都无法避免,可是在灾难面前的勇气和勇敢不是每个人都有的。。
一般这种灾难性的电影都是好人不长命的,就像剧中的金教授夫妇还有勇于救人的正植弟弟,而且这种灾难剧中就算大团圆了,真正的情况应该是很惨的,能生还的人太少了,像剧中那些在大桥上还能生还的人,真的是奇迹了。
其实灾难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人类一是对灾难的防范意识还不够强,二是对于灾难的防范办法也不多,人还无法与大自然抗衡。
剧中更多的还是在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那种感人的亲情。
那位母亲不是给儿子买鞋也不会死去,而儿子对母亲的关心还不屑一顾,等亲人失去之后才懂得珍惜。
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脆弱啊。
昨天电视台应景播放么!!!
你是我永远的三点钟男孩
泡菜国竟然有如此强大的灾难特效,对我一直觉得他们只会拍哭哭啼啼长过裹脚布的爱情片的印象大为改观。。。不过还是难免俗套地要来个催泪弹啊= =
还行~~~
拖沓 矫情
故意煽情很无趣,虽然同类题材海啸奇迹也有缺陷,但比这个还是强多了。
文戏太多了
虽然作为灾难片来讲,还稍微稚嫩,纰漏也不少,不过一些韩国电影特有的细节和幽默还是令人惊喜的。
特效花了大价钱,但故事支离破碎,毫无感人之处——有的人物是为了死而死的
无语了。和天朝的'超强台风"有一拼
虽然不咋地,但比《超强台风》好太多,《超强台风》都有一星,《海云台》就该有五星。
从此不看韩国片,太tmd恶心了
鼓励一下。能拍出这样的灾难片,说明韩国电影正在走向成熟。
前110分钟可以忽略
无聊
这是个喜剧片还是个灾难片 或许这就是个黑色幽默片 我想我是必要学校游泳了
韓國女人巨醜
拖拖拉拉,除了特效没啥可看的。
好烂
凑合看吧,半死不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