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夸一下导演是做过游戏设计的,所以电影里的装备设计很有趣,尤其是空投仓的设计。
整体的还原度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说的肯定仅仅是针对编剧和导演没有瞎特么乱改这种态度的肯定。
接下来说一下为什么一般作为一个经典小说的电影化,无论在镜头,场景,人物表情刻画上都很一般,相对金敏的东京教父和盗梦侦探差的实在是太多了。
这其实非常过分,毕竟编剧是吃现成的,世界观,人物角色,剧情链接都已经摆明了,叙事方式却还在用这种极其简单的两个角色对话引出故事走向,非常偷懒,真的是非常偷懒。
举个例子,假如宫崎骏或者金敏的动画片用这种简单的镜头会怎么样?
红辣椒坐在虚拟酒馆说:哎哟,这不是粉川老哥嘛,又来啦,来来来,坐!
我给你掰扯掰扯你这老是做梦是咋 回事,然后俩人逼逼叨直到电影结束。
《盗梦侦探》完结巴鲁见到希达落下来说:大妹子醒醒,俺知道你胸口这块石头咋回事,来来来,听我给你讲。
俩人坐在矿山逼逼叨俩小时电影结束。
《天空之城》完结真的是很没意思,说话谁不会说啊,坐下来聊呗,但是身为动画电影,虐杀器官并没有用到镜头语言去叙事,很苍白,很商业,很无聊,白瞎有个这么牛逼的小说给你们做后台。
因3D技术的进步使得画面的转变有了更多的可能性,这部电影无疑也利用的很好。
遗憾的是画面的表述力不够,很多时候画面只是起到对话的辅助作用而已,使得语言描述的东西更加清晰的展现给观众。
画面自身的表述很多时候更像是炫技而没有太多的深度。
再回到对话。
剧情是通过大量的对话来推动的,言语也太过繁琐,这就对观众的要求极高。
例如影片中高频度的提到卡夫卡,但要是对卡夫卡不了解的观众就没有办法通过影片中的其他渠道(如音乐,画面)来理解所谓“卡夫卡”代表的是什么,不懂就是不懂。
单是这一点就筛选掉相当一部分的观众。
电影和书终究还是不一样,只是单纯的把画面当成文字的辅助的话就落了下乘。
接下来谈内涵。
电影的要点大概可以总结为三点:1. 电车问题。
2.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
3. 自由。
当然,这是非常粗暴的概括,其中蕴含的东西要复杂得多。
电车问题原来的电车问题是让人在一个分叉轨道上选择是要让电车碾过一个人还是五个人。
而这部影片稍微改变了一下问题,变成碾过“自己人”还是“其他人”。
从主角所在的特种部队为了遏止更多的杀戮而去刺杀高层(原来的电车问题),慢慢的把镜头拉后到全球的角度,变成了牺牲落后国家从而保证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变形的电车问题)。
黑暗超级英雄电影《守望者》的结局和这个也有些类似,为了整体的团结而牺牲一小部分人。
影片里的表现方式看着非常荒谬,但实际上就是现代的发达国家所在实践的事。
发达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便宜原材料,加工之后再反手高价卖回去。
这种方式确保了高额的利润,同时也保证了自己国家的环境不会因为对原材料的过度采集而被破坏(祥见《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
同时为了确保这个程序的顺利也会采取武力行动,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伊拉克战争,当然同样还有美国为了确保自身利益而对其他国家发起的经济制裁等。
瑞典虽然有一百多年没有参加任何战争,但是每年的武器出口一直是国家收入的重要一部分。
日本为了保证自己的森林不被破坏而长期从其他国家进口便宜的原木。
就如影片里所说的,这种事只要随便上网查查就知道的事,只是大众不想知道而已。
语言对思想的影响虽然不知道影片中的“杀戮器官”在现实中到底存在不存在,但语言对思想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要是无效的话就不用广告行业了。
只不过人的思想要复杂得多,人类的社会性和快速发展的科技导致缓慢的生物进化跟不上节奏是已经被科学家们一次又一次证实的。
“用语言影响思想”这种事实践上最为代表性的应该就是心理学家们了。
影片中也有短暂的表现,主角在心态失衡之后被安排了心理咨询,咨询以咨询师的“现在觉得自己能杀小孩子了吗?
”结束,也就代表了主角被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诱导和洗脑,使得他不是变成一个更加健全的个体,而是变成一个更加合格的杀戮机器。
自由敏感话题就不细说了。
两个极端就是《1984》和完全崩溃的社会。
说到底就是一个平衡,平衡点到底在哪里,人类一无所知,我们只能一步步摸索前进。
是部有深度的好片,就是画面表达力太差,有些可惜。
《和谐》之前也看过了,可以说和这部相比是鲜明的反差。
两者分别描述了人类社会的两个极端,两种不同的乌托邦。
即使我们一再反乌托邦,最后由于我们的人性,最后依然会坠入这两个乌托邦中的其中一个,要不通过牺牲少数人来使自己过上和平的生活,要不通过抑制人性来让所有人过上和平的生活。
正如片中所说,自由是一种交易,牺牲一种自由来换取另一种自由。
《美丽新世界》中人们通过牺牲意志的自由,来换取享受和平生活的自由,与《和谐》的主题很相似。
只是不知道在现实中,人们究竟是会选择那一边呢?
是《虐杀器官》还是《和谐》?
有没有第三条路呢?
《虐杀器官》是我喜欢的类型:末世战争,家国情仇,主角始终在个人意志和集体意识之间摇摆。
昏暗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挣扎是小说家们笔下的永恒篇章。
一如《和谐》《尸者帝国》,贯穿伊藤计划三部曲的母题始终是微观个体和宏观集体所呈现的不可协调性;命运交织的网将主角一头罩下,然后冷冷旁观他将如何狼狈逃窜,无声呐喊,悲凉反抗,最后黑暗将是这类人的归宿。
读者的目光牢牢锁定其上,燃起怜悯和惋惜,继而生出冷汗,深思这夸张笔法下的人伦问题。
克拉维斯·谢泼德:感情线上的傀儡关于主角谢泼德的身世,在电影和原著中有一个明显区别的。
电影编剧删除了一条剧情线:主角总是梦见死去的母亲和战友和自己说话。
原著中关于心理的诸多描写确实难以在画面上表达,这也导致人物性格呈现扁平化,在需要人物行为动机支撑的剧情节点变得不合情理。
原著描述谢泼德童年父亲自杀,成年后母亲又遭遇车祸,成为无意识的植物人且无复苏可能。
谢泼德在一番挣扎之后,签字结束了母亲的生命。
很难想象一个童年有阴影,又背负愧疚的士兵如何自控,在复杂的敌对环境下保持稳定?
不过电影想到了这一点,特意提到士兵在作战前会注射屏蔽感情的药剂,确保行动万无一失。
电影为了大结局的戏剧效果,多次突出画面里主角有别其他士兵冷漠的情感,特意放大他的怜悯和面对杀戮时的犹豫。
一个在战场上有迟疑的战士如何能够一次次安全归来?
主角犹如提线木偶被剧情拉着前进,始终缺乏有力的心理活动支撑他的行为。
作用也仅仅是以他的视角观察故进程,亲历结局。
(这点和《和谐》的主角写法如出一辙)。
因为删除了家庭的感情线,谢波德的情感就被安置在了露琪亚身上(反派女朋友):从开始接近,到日常行为接触,解女主角内心世界。
可以朦胧地看到他对她的好感,或是一种探谜般的好奇心。
这种亲近感不足以支撑结局的人物转变。
所以在电影中因为露琪亚被枪杀而导致谢泼德的行为失控,是不专业且俗套的。
性格决定命运,如此脆弱的谢泼德是无法承载重压,并实施反戈一击的。
这也是诸多人评论剧情二三流的重要原因。
露琪亚·希克罗波娃:献祭台中的夏娃在这个女性人物身上,电影和原著又出现了分歧。
原著中谢泼德对露琪亚的评价是,她长得不算太美丽,但是笑起来却很亲切。
在电影里她被塑造成一个身材婀娜的成熟女性,知性优雅,让人动心。
这么做也是为剧情服务,让谢泼德在感情上的沦陷有了依据。
在我仅有的圣经知识里讲到,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生活,一日一条蛇献上苹果给夏娃,夏娃和亚当分食。
在那之后,他们开始对坦诚相待的赤裸身体开始有了羞愧感,开始用树叶遮挡身体。
堕落源头是蛇献上了苹果,但真正原因是夏娃把苹果给了亚当分食,也即是夏娃把羞愧的情感给了亚当。
在电影里,反派约翰·保罗趁妻女出游,和自己的女学生露琪亚在公寓偷情。
不幸的是,保罗妻女死于萨拉热窝的热核爆炸中。
虽然前者的死和露琪亚没有半点关系,可是两者的间接联系,依然导致约翰产生了负罪感。
在某种意义上,露琪亚也是有罪之人,因为她手递苹果将羞愧带给了约翰。
露琪亚对自己老师的盲目崇拜,继而生出的爱慕之情,是她最终走向死亡的源头。
她对谢泼德也怀有一种朦胧的感情,剧中把它归结于谢泼德外貌和约翰有几分相似(权且把它当做一种移情)。
我们无法苛责一个陷入爱恋的单纯女人,更何况她对约翰的所作所为毫不知情。
不过上帝不因她无知而不降罪,沾染不洁的她也就顺理成章地被放上献祭台,成为大屠杀之前的最后一道仪式。
约翰·保罗:深渊底下的凯撒语言在漫长文化积淀中进化,伴随人类成长。
它了解人类的弱点,作为文化传承工具,信息沟通桥梁,将它当作人的另一个器官也不过为过。
电影叫虐杀器官,其意就是虐杀语言。
我们可以抵御外界攻击,却无法防备来自自己器官的伤害。
从这一个巧秒构思出发,反派创造出一种语言上的屠戮文法,通过语种的不同来隔绝相互传染,在一定区域内实施清除目标。
此时此刻,他已握有统治世界的武器,是语言上的凯撒。
在约翰保罗看来,彻底清除罪恶国家,保护人民是一个美国公民该有的觉悟。
可我们提到个人的想法始终无法和国家的策略相提并论。
他奉行的恐怖主义很快被美国政府所否绝,被列为恐怖分子。
充斥黑暗哲学的电影里不止一次暗示美国充当了这些国家恐怖主义的幕后黑手,其目的就是谋取利益。
在荒原的树下,面对谢泼德的眼神,约翰思想也发生了转变,尤其是当见到自己的情人露琪亚也被波及。
权力争夺必然带来流血牺牲和反抗,世界无法保持安宁,制造恐怖的源头就在美国,是他一心想要保护的国家,他遭到了自己国家的背叛。
死亡不可避免,在他自愿被主角谢泼德击杀之前,不过他和谢泼德做了一次交易,他的王权传递。
酒店老板曾对谢泼德说过一句话:年轻人常常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绝对与纯粹的自由,年轻人必须要先经历过,并且歌颂这种虚伪的自由。
这样他们在长大成人后,面临必须自己做决定的情况时,才能切身体会到,自己选择的自由,才是更自由的自由。
在听证会上,克拉维斯·谢泼德上尉最终选择了他的自由。
结语:历来最疯狂的就是不顾一切,把最美好的初愿变成了手中挥舞的大棒。
伊藤计划的故事充满了对人性的唾弃,每一次都推倒重来,然而每一次都深深遗忘,可悲地重复着绝望。
所幸我们的世界没有走到这样的悬崖边缘。
如此黑暗寓言足够让我们警醒:千万不要试探人性的底线,否则它会从深渊里将你彻底击穿。
一切都围绕着资源展开。
人与人个体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如此。
资源的争夺在于对事物的认知,在于对已知事物的占有。
利用这点可以发动无数的战争。
各个国家各族人民为了争夺有限的土地资源发动了无数次战争,如果没有核威慑那么现在依然会处于战乱之中。
不知何时人类停止了对地球外界资源的探索。
国家对于地外资源的开发投入远远低于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放着偌大的资源不用却只局限于小小的地球。
可能时机未到,还要巩固自身,但是围绕资源的战争却依然在不断发生着,就在自认为文明的现代。
我们的祖国强大所以能远离战争,百姓也选择性的忽略战争。
但是文明在进步终有一天会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形态,作为地球公民平息战争。
因为地球相对于茫茫星海实在微不足道,终有一天会意识到现在对资源的争夺就像争夺米粒中的养分一样微不足道。
剧中 反派这样说 自己察觉到屠杀之前有一种氛围 后来总结出一种文法 屠杀的文法 能诱导一个群体互相残杀反派又说 这根源是原始社会时 遇到旱灾这类情况食物不足 人类社会就会为了掩盖良心而产生的这种文法 进行屠杀以保存自己但反派没有否认 人类也是存在爱 无私奉献 帮助别人的 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 互帮互助能让人类更好的生活这种情况难道就没有文法吗(就像后一部和谐里面的日本社会 充满了互助关爱的气氛)这不巧了吗 剧里的美帝已经发展出远超现实的科技 从队员琐碎的话语中也可以看出 其生活物资相当充足(吃不完的汉堡披萨)这不正是食物充足的情况吗 与其想着怎么让世界其他地方的人自相残杀 不如让全世界人都吃饱喝足 利用文法让全世界互相关爱 这不好吗?
然而剧里剧外的美帝 从不会将科技分享出去 去援助落后国家 仍停留在殖民主义 攫取其他国家利益以奉己身 一旦有不听话的就干涉内政乃至出兵镇压最好其他国家都打成废墟 就不会对美帝本土造成威胁和平的文法 你在哪里?
在Netflix上看到的作品,抱着随便一看的态度点开,却是意外惊喜。
一个不吵不闹,讲述完整的故事的动画作品大多都有其独到之处,本作就是一例。
作品讲述的故事很完整。
“虐杀器官“是作品唯一“主要科幻设定”。
所谓“设定”,就是接受即可,不要死抠。
随着剧情发展理解意思就能理解剧情了。
开篇于莫名虐杀发生地(人间地狱),主角执行任务,队员之一混乱,被主角射杀。
交代时代科技背景与主角性格工作大任务等设定。
随后剧情发展,接触女主,引出创造地狱的始作俑者约翰。
介绍女主与约翰背景,以及主线事件的进展情况。
也介绍了社会的状况。
夹杂了对社会现状的不同看法。
“一般大众”:放弃自由,换取安全(全面监视以防止恐怖袭击)。
“纸币朋克”:恐怖袭击数量不减反增,已放弃的自由根本没有得到对应的报偿。
剧情进一步发展,真正接触到了约翰其人。
约翰为何要制造地狱?
约翰的妻女死在恐怖袭击中,所以憎恶它。
但他认为恐怖主义本身就是无视理性的行为,所以监视->被发现的后果无法阻止它。
所以约翰就通过自己的研究甄别有“倾向”的人,并把他们集中到一个地方,通过自己研究操纵他们相互厮杀。
这就是地狱诞生伊始了。
影片最后女主代表普世价值a->她要求男主把约翰带回去起诉,因为她认为普世价值不允许约翰这种想法。
同时如果她若放任约翰,就等于要她承认自己安逸生活的世界是建立在人间地狱之上的。
这种想法显然她无法承受。
你说是圣母也好普世也好,总之是一种合理的想法。
男主表示明白了,但队友忽然反水射杀女主。
队友的想法是,约翰所做之事不应被公布于众,不然自己生活的世界将再次被恐怖袭击环绕,无法安乐生活。
队友说出了另一种合理想法。
女主死后约翰说既然女主死前要他公布,那就公布吧,因为我欠她的需要赎罪,于是请男主杀他并将事件真实情况公布。
于是就有了开篇与结尾一幕。
男主公布真实,看到国民反应,但同时亦说,现在生活在安逸中的国民高举道德大旗抨击约翰流的不道德做法。
但9*11再次发生的时候,你们又会怎样反应呢。
==不足之处不涉及影片核心。
比如美国官僚机构显然不会像作品所描绘得那么简单。
女主的头脑意外地比较弱势(如果她只是单纯代表普世价值观,约翰在最开始为何会与她交往)。
动画中军火公司的线也没有交待得很清楚。
==作品总体上让人眼前一亮。
不要管警世不警世,多少能引发一些思考,又好看,就已是一部不错的作品了。
标准的文本电影,说得太多,展示得太少,倒完全不科幻。
核心是战争伦理、生态伦理、语言学和人类学,但只是粗略地拿来用了。
语言学家的话很清楚,技术调试和原始遗留力量的作用原理一样,一方面切断感觉使其和认知分离,一方面将价值判断引向特定方向。
先不聊反复点题的自由主义、人道主义、民族主义和后殖民问题,首先认知科学或者认知语言学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就算不同脑区负责不同模块,模块是否单纯,它们之间的联系如何,变量很难控制,感觉、情感和认知的剥离实施起来没那么容易,找乔姆斯基不如找汤姆金斯。
然后把乔姆斯基和萨沃假说强行接起来是很扯的,深层结构虽然是认知,但是所谓屠杀的语法结构本身还是朴素的结构主义人类学说法,夸大语言对思维的强影响,搞得跟言灵一样,很神秘很厉害的样子结果最后就这?
终极奥秘来自进化论和原始社会,念咒语的男语言学家把自己绕进了殖民和法西斯那一套(因为是工作所以没办法和我要保护我所在的文明世界所以让野蛮地区自相残杀有什么区别啊拜托),对我来说这才是卡夫卡的地方,研究大屠杀的文本资料后声称自己发现了深层语法的学术骗子(民科啊民科),毫无伦理修养和历史学常识,真就去招摇撞骗,然后大家还信了......语言学家看了都得把头挠破。
疯狂碰瓷卡夫卡但却非常地味......当然那些文学、语言学和理论梗(故意扮文化暴发户讲想用捷克语读卡夫卡真的太精准了)看起来是很开心。
可以说捷克是碰瓷的一部分吧,女语言学家的角色还是很有嚼头的,包括讲到卡夫卡使用德语和外来人身份,就快靠近德勒兹的少数语言了,可惜被拿来当引路人和工具人用(情感触发器和“知情权派代言人”),爱的语法什么的就很扯,没有那种东西,不存在一个能够植入个体的消极(杀戮)或是积极(爱与和平)语法,对群体来说则需要配合其他机制使用,也不占据主导地位,还不如说前个体呢。
当然说要起作用,强影响就是天马行空的虚构,弱影响就是无聊的废话。
真正的革命可能性在酒吧老板作为游击者的一派,通过甄别不同的监控手段、使用纸币等前技术时代的方式来躲避信息泄露,也道出了自由选择的伪命题,选择的自由作为一种交易,让渡的部分和换回来的部分之间的不对等,实际上还是权力关系的不对等。
然而很现实的是在暴力的分配上也不平等,游击派和赎罪派都会被军人粗暴杀死,搞不过强势语言所在国之中有军队、科技一整套体系加持的暴力派。
看与不看、知与不知,过保护和他人之痛、人可以闭上眼睛却关不上耳朵,这些都是反复谈论的问题了,只不过从军人的角度来看还比较新鲜。
男主和战友作为一个对子,以象征的对比形式出现,弄混卡夫卡和贝克特的战友最后知晓真相的反应是捂住,而男主作为讯息传达的承载者,必须要被唤醒感情和良心(美人计和触发器)去告知他人、履行他人的知情权,但是整个心理发展就很莫名其妙,最后责任为什么给了他?
是什么特质把他和战友区分开来?
在这个节点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并且互相为敌(不要跟我说是死了喜欢的人,因为这个要么是文学滤镜要么是叙事需要要么是爱的语法,哪一个都很牵强)?
就因为是读文学出身热爱卡夫卡吗?
我看文学部的极限就到这里了,笑死。
话说回来,最科幻的部分,到底为什么读文学的能进精英部队、读语言学的能拿到五角大楼的支持?
请给各位文科学术人也指条明路。
最喜欢的是鲸形保护仓被投放进海里那一段视觉效果,比喋喋不休更好地传达了生态伦理问题。
人工饲养的海豚鲸鱼被肢解,基因编辑,做成人工肌肉,而人工肌肉做成军人和重要人物的保护仓,这个保护仓必要的时候可以在外面装配武器屠杀平民,不需要的时候就自动分解(分解时内部不能有人体,否则人体也会受伤)。
此刻作为男主逃跑的符号被投放,视觉上也极力描绘了鲸鱼的外形、外皮和内部肌肉的质感,在空中和水中,被肢解重组用作工具的鲸鱼重新游动起来。
还有一处对肉身脆弱性的描绘,战友胳膊掉了下半身也没了,但是因为被抑制了痛觉(虽然感觉不到但能认知到)还能继续开玩笑和作战,踩在断开的半截身体喷涌出来的血迹上,战斗服的鞋子被沾上血污了,这个血污一直留到了后来的潜入。
可惜的是这种描绘只有两处,而全程都透露出叙述的自负。
本来也不是不可以,只是本来从题目开始就有惊人之语(虐杀是屠杀,器官是发声器官,也是战争/文明机器的构成),过程中也有了游击派、声音力量、肉体和技术伦理的探讨,却过早地关闭了这些可能性,最后把落脚点还是放在了自我与他者、知情自由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上,而且谈论的方式也不尽人意。
探讨语言的作用,确实有着"巴别塔"的寓意。
在此过程中也探讨了"奥斯维辛"的恶,让我在观影过程中直接想到了阿伦特的作品。
大多数战争除了利益,还有就是误解。
我们国家一直强调的对话,实际上也是为了协调不同语境和逻辑之下对同一事务的认知和看法,防止出现彼此征服的情况。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凝结,这一点不仅仅是包含传达信息的作用,包含着国家的认知,包含着历史文明的痕迹,也包含着人们处理事务的出发点。
就像动画中所阐释很玄学的"屠杀语法",实际上也是一个民族的情感底线,或者爆发点。
比如"纳粹",比如"种族主义"。
这一点上,我们所能够掌握的度是有限的。
动画所展现的作战科技比较惊艳,颇有艺术之美。
世界上有很多"约翰保罗",他们想用他国的杀戮,来启示本国的人民,用他国的战争来衬托本国和平的灯塔。
我们可以预想到,他们希望世界上有本国所宣扬的"伊甸园",却不能容忍他国的"桃花源"。
和平是一种奢望,但是我们都要为之努力,太多历史的经验教训都在眼前,老大哥余温未灭,还在注视着我们。
我以为是一部恐怖电影才会去看的 倒是现在觉得嗯 是一部恐怖电影 我没看到人类的爱 现在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我真的想问什么是爱情?
是艾里克斯对露琪娅短短时间内的交识吗 还是在自己的妻女死在萨拉热窝的时候还在床上跟婚外情对象做爱的约翰保罗 这两个人的爱都能称之为爱吗 因为艾里克斯所谓的爱就能杀掉一起出生入死的威廉姆斯?
现在是绝望的 这部电影看得我太难受了 当他们一次次的举起枪向着那些孩子的时候 那个小女孩的死是真的戳着我的心 那种痛 让我很难受 一个人守护者自己的爱 近乎偏执的想要改变世界 可是 世界会被改变吗 所以我又在强求着什么 强求着被覆盖痛觉的艾里克斯心里念着战友吗 我以为他在作战时是没有感情的 没有的话又为什么会为露琪娅的死而对威廉姆斯产生恨 有的话 为什么无数次生死相随的战友尽然比不过认识不久的一个私人教师?
为什么 是因为他追随露琪娅太久了 还是因为威廉姆斯太强 强到他以为手雷都炸不死他?
我一次又一次的发问 一次又一次的表达着自己的愤怒 一次又一次的给自己找解释一次又一次的推翻他们 所以我这也算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守护吗 守护者自己心里对爱的向往 守护着自己对这个世界的希冀 这个景观世界里 一切都可以被演出来 我想做什么呢 我又想守护些什么 我故作镇静的说我爱着某个他 所以又理所当然的伤害着别的人 这是我想要的吗 不是 不是这样 我想要一切都和和美美 想要所有爱的人都在被爱着 这才是我的心愿 所以当这些被冲击以后 我开始愤怒 开始悲伤 开始绝望 因为我发现 我守护不了这些 所以就更加拼命的在意 就越悲伤
3.5分,“尚可”与“推荐”中间。0.5分给作画和设定。前半场节奏控制的还可以,后半的独白实在太长,让人有点犯困……
6.7 平庸但有可看之处,或是太浅或是太深。脑洞可以,文戏费解,所以说吐槽日本人的逻辑,尺度略大。支撑着看完是想看看小林沙苗的表演,跟以往有些不同。另外,国内影视真的是需要分级
可以跟槙島先生拜把子了
画面精良,故事扯淡。拥有起死回生的嘴炮能力难道不是每个漫画主角的标配吗?
POV士兵视角 血腥战斗画面 又一部论文电影 乔姆斯基对阵萨丕尔-沃 基于语言生成原理之人类的虐杀器官 其实没什么道理对乔姆斯基也有误解 主旨很简单某种意义上的后殖民冷饭 如何借助他人的地狱来塑造自己的天堂 将人的虐杀本性-进化需求本质化显然就在哲学上输给了人狼更为复杂的伦理观 但设定很不错
比书简化好懂一些
伊藤计划死的早!动画版三部曲都是坑!《尸者的帝国》活活改成 BL,《和谐》改结局,《虐杀器官》删了整个一条伏线!原作很好的!动画是坑!伊藤计划死得早啊!
伊藤三部曲唯一能看的了吧..
@@@@@(2017-02-03)虐殺器官(虐杀器官)(Genocidal Organ)(语言生成器官,语言影响意识,工作麻醉人类,杀戮文法屏蔽良心、诱导价值判断。近未来,恐怖分子在萨拉热窝引爆自制核弹,美国大幅度加强社会监控;五角大楼,DARPA,CIA。单方面屠杀少年兵。痛觉抑制,AR辅助射击,单兵空降系统。诱导贫穷国家发生内战,使其无暇输出恐怖主义,从而保卫美国本土的安全。女主神出鬼没的,死亡flag也立得好明显。)
7/10。不难察觉出诸多作为小说而非电影的特质,但却不妨碍成为相对出色的影像。本作可以作为现代主义电影:饱含对于现代主义的诸多思潮的认知与思考,与此同时它也利用着对于现代文艺的“类型”元素的拆解及糅合,以形成“反类型”的创作。庆幸于我对作品内容所涉及的思想均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可以明白所谓的虐杀器官一指大脑及其特殊机制,二则指语言结构与言语可向无意识直接生产意义的特殊潜能,也能明白本作除开对于符号结构与心理机制的相关性进行了些差强人意的勾勒外,也更多深入对现代社会的个体异化、政治体制等内容的探讨。但无论如何,诸多内容不仅相对晦涩,其实表意也不甚清晰,而且作为有叙事要求的现代电影来说,整个故事同样还是过于单薄了。
7分。不错的故事,精彩的战斗,克制的桥段,却被莫名其妙的奇怪节奏给影响了。完全不能理解男主就这么爱上语言教师的原因,扯来扯去太奇怪了。我能理解语言的力量,但要去找虚无缥缈的所谓公式未免太扯淡了。看看类似方法的《MONSTER》,其中的差距完全不忍直视啊~~
完全看不进去这群人南南无无地在念什么经,只知道他们想要试图描述一种极端发起恐怖事件,一毛钱的虐杀器官,本作标题党到没朋友。剩下两星给阴柔缺乏阳刚只会卖音质的配音们和画面。并非所有动画片都配得上成为一部电影。
画面精致的话唠片,深度有限而冲击感不足。节奏冗闷的编导同一人系列。
悶死,唔知講咩,睇兩睇好走!
需要再看一遍。
人是多变的,环境好时可以彬彬有礼为君子。环境坏时也可以变为野兽。当然,下三道的除外
话痨
虐杀器官和语言学虚无缥缈,但每每爆头的血溅和变形的主观视角却是实实在在令人发怵,加上微笑语气的冷漠让人凉背。有一点陷于教说而轻视了一些核心行动逻辑。氛围感有点像《攻壳机动队》,或许是攻壳机动队的精神前传吧。
几乎所有事情都做错了的电影。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是满分。
相比于原作 这样的改编有点失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