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时对 John 并没有太大的感觉,直到后段说到他特意去看 Tim 的表演,结束后 Tim 在 John 的车顶逗他的那段,让我觉得 John 很迷人,很优雅。
到了最后写到沉重的 AIDS 的部分,John 的豁达更是将这种优雅体现得淋漓。
Tim 是那种一开始就让人爱上的帅,当说到他剪了头发换成短发后,那种 charming 更是让人变得揪心,这一刻的美好,会在影片结尾被摧毁成什么样?
也许这类型的片,或者说现实中的这类少数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总是免不了以这样的结尾来收场。
惋惜伤心后有时会伴随着罪恶的声讨,但正如其中一篇影评所写,如果没有这样做错过,你又怎么知道你最爱的是什么。
你看,即使戴着呼吸机的 John,举手投足之间所流露出来的,仍然是满满的爱。
几年前我二姑父被检查出了食道癌,在几个月的日子里迅速从健康逐渐衰落为常常在病床上喘不过气的老头子。
我与他并不亲近,只是个过年时才能见到的亲戚而已,当时一切只是浅浅听说。
之后一次父母带我去看望他,走进病房、看到那个躺在病床上甚至连眼皮都不怎么能抬起来的老头我的心里忽然头一次的萌生出一种无法比拟的恐惧。
于是我坐在一旁的沙发上,盯着高高悬挂在墙壁上的小小电视机,闻着医院里浓重的消毒水味道,我看到他缓慢的坐起身来,二姑将破壁机打过的鸽子汤通过他身体上的导管注射进胃里,我看见二哥在一旁背着手安静的看着,我没敢看他的眼睛,我知道我看不懂的,看不懂那时的情绪、想法。
我试图死死的盯着电视机看,但是他的声音——无比嘶哑的、就像是锯齿般的声音,微小却又像是嘶吼般钻进我的耳朵。
我那时真想逃啊。
几天后的凌晨二姑父去世了。
即使是现在,他的去世在我的心中依旧没有泛起除了点点悲伤外的任何波澜,但那次看望给我留下的震撼和恐惧,至今想起依然令我胆战心惊。
我曾经从家人的闲谈中偶然听到他人因病而死,或几天便离去,或经受了极大的痛苦。
很长时间里,我对死亡的事情心存疑惑。
既然因病而生的死亡需要经历如此的痛苦,那为何不为他们早早刹车,好免受病痛之苦呢?
年少不知愁滋味,亦不知“死”为何物。
一周前买了新电脑,下载了日思夜想的游戏《模拟人生》,在游戏里捏了自己的第一个角色。
从盖房子开始,到之后交了朋友结了婚,眼看着这角色从青年时期的帅气到中年的大腹便便,最后迈入老年。
游戏人物也并未逃脱死亡的定律,在游戏最后角色在我眼前死去时,我竟无比的心痛。
我尝试了很多方法以延长角色的寿命,但我最后发现,当死神降临在他的身边,即使我有多么的不舍,多么的依恋,多么想要挽留,也是无济于事。
我所能做的只是将二人的骨灰盒埋到前院,或是把房子贴满二人的合影与画作,偶尔盯着那两方小小的坟墓发发呆而已。
中午和母亲谈起白先勇先生为王国祥写下的怀念之作《树犹如此》,由那被撕裂的三棵意大利柏树谈起了《项脊轩志》中的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天下之大悲,时光之流逝,人生中的遗憾与留恋,似乎都留在了那亭亭的树冠之上,人世沧桑尽显纸上。
不知怎么话题转到了游戏身上,提起这二位角色的离开,我竟一度哽咽,甚至留下几滴清泪。
游戏不动真感情,但我的悲伤也是真的,也是在那时,我迷迷糊糊的了解到了死亡的事情。
这部电影有些地方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二人拆圣诞礼物时,约翰注视着面前的爱人,说出“在我恢复意识之前,仿佛有那么一瞬间,我的灵魂飞出体外,我感觉轻松极了。
蒂姆,你能接受我说的这些吗?
”他的爱人点头,接着摇头,“不,我还没有准备好。
”那时我想,我无法再去质疑一些事情,我不能再去质疑那些不愿为病人按下停止键的人们。
因为我明白了这并不是一种自私。
放弃是需要勇气的事情。
可人不是冷血的动物,就像是当时安静的站在一旁看着自己父亲的二哥,他又何尝不知道父亲的处境?
可他宁愿抓住一根并不存在的希望稻草。
很多时候我们得被迫做一些事情,接受死亡便是其中一种。
一直想要养条狗狗,从小把他养到大,看着他成长,互相陪伴,有我吃的一定有他吃的,没我吃的还要有他吃的。
但是最近在想,如果有一天他死了,我该怎么办。
后来得出一个结论,我应该养只乌龟,等我死了,让他去难过。
人很容易放弃自己的生命,难过的是活着的人。
我想,处于痛苦中的人就算已经绝望也要努力多活一点时间,大概不是因为舍不得自己的命,而是在想,他死之后,爱他的人该怎么办。
不,不。
我还没有做好准备。
有时候我们去逃避亲密的关系,我们反对去建立任何形式上的关系,不是不渴望,而是太怕失去,也怕别人无法失去自己。
树犹如此,草木有情,人又何尝不是呢?
#真人真事影片片名《Holding the Man》中的Holding,其實是橄欖球術語,意思是拉人阻擋犯規。
影片來自於真實故事,是根據澳大利亞作家、演員和活動家Timothy conigrave,同名暢銷回憶錄改編。
Timothy在寫完這本書,第十天就去世了,年僅34歲。
#故事簡介該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還原了八九十年代,澳大利亞,同性戀者生活狀況:——“我們在一起15年了,他是我的丈夫!
”面對同性愛人,遭受愛滋折磨,他選擇了堅守在愛人身邊,一起對抗困難。
帥氣的高中男校,足球隊隊長約翰,與戲劇社中跑龍套的小演員提姆,兩人攜手面對過,許多外界的歧視、批評,也曾在誘惑與忌妒間擺蕩,相識相戀15年至今。
原本以為,他們的愛情已是圓滿,直到愛無法解決的問題逐漸浮現,考驗著他們之間的關係。
這部同名電影有澳洲同志版,羅密歐與茱麗葉之稱的,真人真事小說《Holding The Man》。
故事主軸,都在描寫一段,長達十六年的愛情。
本書作者Timothy Conigrave,34年短暫人生的回憶錄,也是蒂莫西,寫給同志愛人John Caleo的最後情書。
1995年,《Holding The Man》在澳出版。
熱愛演戲的Tim,在高中時期遇見了,性格沉靜的,橄欖球隊隊長John,兩人攜手同行十五年。
Tim在大學時期,熱衷義務獻血生活,在衛生條件不好的年代,致使他感染了HIV病毒,但是他自己,並不知道感染了病毒,並傳染給John,兩人在1985年,被診斷出攜帶HIV病毒,保持相對穩定的狀態,直至1990年。
1991年John,被診斷出患有癌症。
得知是自己將HIV,傳染給了John,Tim泣不成聲:——“感覺就像自己,親手殺了自己最愛的人。
” Tim在剩下,不到一年的日子里,一直陪伴在John左右。
1992年1月26日John去世。
John去世后,Tim著手創作《Holding The Man》一書。
完成此書後僅十天,也就是1994年10月18日,Tim去世,年僅34歲。
抱紧他 (2015)7.72015 / 澳大利亚 / 剧情 爱情 同性 传记 / 尼尔·阿姆菲尔德 / 瑞安·柯尔 克雷格·斯托特
赞同Tim渣,吃着碗里 看着锅里,怎么可以这么渣,把John害死了,直接说不爱了分手完了,还故意借学表演机会说暂时分开一段时间,从他第一次提出开放式关系时就显露他的渣了,John怎么就不能看清了,分开时就直接戳穿他的谎言,扇他一个耳光,干净利落结束多好。
对待感情要坚决,忠诚是必须的。
John这么善良死的太不值了。
再也不看BE了
土澳广为流传墨尔本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后段影院中皆泪目啜泣。
其实这是一个生活的故事,讲两个青梅竹马的男孩从从青春荷尔蒙的萌动,到性的尝试,共同面对朋友家庭及社会后走向自己的爱情与生活,悲欢离合后直至死亡亦是相伴,情投意合。
I, take you, to be my husband, to have and to hold from this day forward, for better, for worse, for richer, for poorer, in sickness and in health, to love and to cherish, till death us do part, according to God's holy law, and this is my solemn vow.这誓言虽从未于教堂中朗声宣布,但其实每天都在与你实践与操作。
中间的波折与不同的探索,伤痛后悔,哭过笑过,回首随风过。
不论疾病或健康,贫穷或富有,放浪或操守,身边总有那人说:莫慌,抱紧我。
轻吻一触即渡尽劫波,起码尝过爱的滋味,亦算不曾白活。
为你而经的是非功过、对错因果,都是吾之所得。
其实现在世界特别西方国家对于同志的接受对比过去已经上了很大的台阶了。
平日在墨尔本/悉尼/伦敦等街道上,市场看到同志CP双手紧握的逛街玩乐幸福满满,对单身狗造成不可计数的伤害。
愈发的接受也便显现他们的生活更加生活化,去神秘化/死板化。
像电影中讲的Tim和John的故事,涵盖话题甚广,如 青梅竹马式的恋情,青年性的尝试,感情与朋友、家庭的关系、情感中不同性格的冲突、开放性关系(open relationship)的探索、HIV、责任等等等等。
这些丰富的元素很多都包含在每一对同志或直人的生活经历中,所以才显得如此真实动人。
人们相处的模式、面对的处境或困难都是类似的,可能同志会多些家庭社会对同志身份的压力,但这也日益减轻,在两人的情感世界中,这或许不只是阻力,也有可能是两人黏合在一起的动力与羁绊。
所以考量/思考有同志元素的影片也好,真实恋情或生活也好,最好不要以一种死板的印象去标签化这一群体和任何个人或群体。
有人认为Tim中段的出去探索开放性关系是作,毁了本来美好来之不易的同志感情。
但世事无常,谁又能预测如果Tim即使强行忍住了这冲动,压下自己当时的冲动,又是否能珍视与John的感情而走下去呢。
对一个个性如Tim般的青年来讲,Open relationship的探索让他失去了自己的健康,间接的害了自己的爱人,但同时这出口也让他后来浪子回头,懂得真正感情的珍贵与自省的悔悟,并且经过这个探索释放了躁动后的他,最后也有了底气承担对爱人的责任。
人生是一个连续不断探索的过程。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伴我看细水长流。
这个“也许”确是强求不来的,尽人事而听天命,像John这样等回Tim成就爱情的固是幸运,但生活中更是有无数渣男女自是一去不复返,或许他们找到了真正适合自己心性的模式或人,或是自此沉沦放浪形骸。
人都是极其倔强的,特别是选择的路上,更是不能有半分勉强。
不能抒放出来的,憋下去的要么有一天会以某种形式爆炸,要么会雾霾成阴刻扭曲,终身郁郁心结难解。
所以不管对自己、爱人或是他人,当有了探索体验的萌动时,放自己,放Ta去吧,这过程会印证未来昔日的人与路,究竟是不是最合适、心里最最渴望想要的。
一部十分令人感动的电影,虽然一个人犯了错,有过迷失与彷徨,但是生活不就是会有许多不称心如意的可能吗?
而那并没有改变对彼此的深爱只可惜疾病将另一人带离人世(毕竟现实总会有不美满的地方,可一切都那么残酷)他们不能就此相守到老,然而他们终将永远在一起,永远地存在于那一人的脑中而那个人将会记住他们之间的一切的一切他将会怀念他们之间的点点滴滴他将会永远永远地抱紧他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成的电影,往往更能在观看的时候入戏和动容。
这部片子感动到我了。
最让我泪崩的两幕,一幕是Tim帮John剃头,一幕是Tim和瘦成闪电的John脸贴着脸深情对望。
没必要轻易对个体的人生探索和因此遭遇的“意外”做道德审判,没有这段经历,他们又如何深刻肯定对方是人生挚爱呢。
人的思想、感情、欲望何其复杂,岂可随便冠以“渣男”的标签化就概括了一个有血有肉、真情实感的人。
赞一下后半段John的演员爆瘦出演,非常的敬业和专业,活生生的让人心疼和动容。
他和真实世界的John本人也确实非常的像。
美中不足就是中学时代的化妆和神态不够到位,有点出戏了。
John后半段暴瘦,形象大变,敬业而且表演很到位
真实世界的Tim和John
看了不少,觉得同性话题的电影很难拍出新意了,无非是关于平权、艾滋、sex与longterm relationship之间的平衡与焦虑。
It's no longer a big deal.这部电影无非还是讲这些老套的事儿,可不管人们还会不会把同性恋当一回事儿,生活就是这样啊——电影的结局,John躺在床上意识模糊,奄奄一息,Tim抱着他,说着这些最开始的回忆“In the schoolyard,I noticed a boy.Just...listening to his friends with his hands in his pockets,smiling.What is it about his face? In class,Iined up my books and tartan pencil case and watched the door.Then he walked in,the boy with the amazing eyelashes.John Caleo was in my class.”我们一开始都是这样爱上一个人的不是吗?
一不小心就爱了15年,幸运的是一直到最后,他们还都彼此爱着对方,照顾着对方。
越看到后面越感动,越欣赏John这个角色吧,也许是因为自己就是喜欢某种stereotype,而John正好符合这种类型,坦荡荡的,总是笑着,什么都知道,我知道你知道,你也知道我知道你知道。。。
某种蛋蛋的默契。
他说“I'm not ashamed of what I have。
“
微博上那些好心的影评大咖弄了资源可以看到这部澳大利亚出品的同志电影《抱紧他》。
豆瓣打分7.4分,而IMDB打分7.0分,显然和《断背山》、《阿黛尔的生活》之类的猛片不能匹敌。
被触动不仅仅是电影,更是最近发生在美国的枪击案。
6月12日发生在美国奥兰多的一场同性恋酒吧的枪击案令人心惊胆战,死亡58人,受伤44人。
出生纽约阿富汗裔的凶手奥马尔·马丁有过短暂的婚史,据媒体采访他的前妻,马丁多次家暴殴打她,虽然凶手是穆斯林,但也没有对宗教极度虔诚或非常激进。
早在2013年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马丁就曾经被观察,FBI在2014年也曾对马丁展开调查,但官方并未透露此次调查的原因。
ISIS在事发后宣称对此次袭击负责,但马丁和ISIS之间的联系尚不确定。
没有明朗的凶杀动机,唯一的说明,马丁就是一个恐同极端分子,有人联想到《美国丽人》那部著名的电影,其中隔壁“老王”就是一个深柜的恐同分子。
看到知乎上有人对“恐同即深柜”的辩解,说来说去,恐同者非即深柜。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这个问题,绝对答案不一。
伊斯兰教对同性恋行为是嗤之以鼻的,并认为是犯罪,有些地方对犯事者施以乱石打死。
而马丁的行凶只能说明一个问题,他是一个深柜,出于宗教的不允许,加之周边族裔的监视,马丁想出柜万万不能,尽管美国同性婚姻合法。
澳大利亚2004年废止了同性婚姻法,而这部电影是发生在八九十年代的故事。
影片蒂姆与约翰的故事和许多异性恋的爱情故事没有什么不同,当然有人认为该片和《平常的心》神似,实则后者更多在争取权力上大张旗鼓。
而该片没有那么大的阵仗,一切显得平淡和温情。
这部同名电影改编自有澳洲同志版“罗密欧与茱丽叶”之称的真人真事小说《Holding The Man》,故事主轴都在描写一段长达十六年的爱情。
本书作者是蒂莫西‧康格里夫 (Timothy Conigrave) 三十四年短暂人生的回忆录,也是蒂莫西写给同志爱人约翰·可列奥(John Caleo)的最后情书。
影片中蒂姆对自己传染病毒给约翰非常的内疚和痛心,一直不离不弃的送走了约翰,而34岁的蒂姆相继一年多离开了人世。
与许多深刻的类型故事相比较,该片真不能算精品,当然影片中俩男主角颜值和演技还是吸睛指数比较高。
至于能够在艺术表现上有所突破,这个真没有,还有俩帅哥装嫩演高中生有些免其为难。
联想最近深陷“约炮”丑闻的吴亦凡,看来直男的烦恼不会比基佬们少多少。
关键的关键洁身自好最重要,做个专一、忠诚、善良的爱人是不是很困难?
平复狂乱的心,你会感受到安全、健康和幸福是多么的重要!
微信公众号:yushuodianying
现在越来越多开明的国家同性恋合法化.同性恋合理,合法,客观存在,我们国家不管是教材还是实际中,以前把同性恋患者当病治,这是错误的,其实有病的不是同性恋者,有病的是落后愚昧的思想和观念.我以前有个同事,是同性恋,我们虽然自认包容同性恋,经常拿他的言行举止开玩笑,现在想想这种做法太幼稚了.不能因为不同于常人就排斥迫害异端.海里有各种鱼,陆地上有各种动物,世界的精彩在于多种多样,所以一定要有真正的包容之心.剧作家从小与同性好友相恋相爱,冲破世俗,克服困难,最后走到一起.发现好友感染了爱滋病,剧作家不离不弃,照顾好友.好友死后,剧作家写作品怀念好友,纪念曾经的爱情.他们之间的真诚的爱情比很多男女之爱更深更感人.希望中国也多一些这样的独特电影.世界很精彩毕竟不止一面,有很多面的.而电影就是要反映这更多的方方面面.(附:演员真不是普通人干的,各种牺牲奉献都需要付出.如果演员不是真同性恋,要投入拍这本电影也确实要克服很多的障碍)
时间见证了这世上两个相爱的男人的故事,而这故事会因文学和电影被时间记住。
@2016-04-16 23:11:47
好看
哎⋯⋯
两星抬走
几次铺垫之后,男一的渣浮出水面。最后的结局非常真实。然而颜值剧情深度都没有亮点。大叔装嫩有点太油腻!
男一的怪发型,男二的低颜值... 好失望
好黄好暴力。虽然我很支持LGBT运动,但这部影片里同性色情内容,仍让我看着有点反胃。可能有些片段太露骨了吧... 4星推荐给文艺青年,5星推荐给LGBT
同情分普遍偏高的感觉,说实话有点浪费时间
如果不是真人真事改编我恐怕都给不了三星,不知道导演和编剧是如何考虑电影的构成,剧情极度的几乎是令人发指的碎片化,每个段落每个年代每次转折都是无机物般生硬毫无生气,就连感情的传递也要靠观众脑补才能推断人物的态度和行径……某些台词可以窥见原作的精彩,但电影的改编实在是令人沮丧。
你是我生命里的一个黑洞,所有我放入的东西都消失了。
7.5分。无论如何,就算到最后,也始终有彼此的爱情陪伴身边。
「What happens to my soul if I go mad? Does it stay trapped inside or is it floating free?」「You are a hole in my life - a black hole. Anything I place there cannot be returned.」
故事讲的很好,爱情很美。但还是掩盖不了Tim渣男传染艾滋给John的事实
6/29/2017 骄傲月特别放映@美国驻广州总领事馆 Fabulous&Sincere. 在场不少人泪目,坐隔壁的活泼过了头的南非妹子一把鼻涕一把泪……纸巾都准备好了的我却没有哭……要是剪辑和台词能更好就好了。虽然知道了Fabulous的梗,但是可惜因为时间关系取消了Q&A,后来在酒吧也没能和导演聊上……有点遗憾。
没有平权 没有狗血 相遇相知相爱疏远和好死亡永别 只有这样一段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 可是渣男再怎么美化也是渣男
毫无新意
很喜欢这部片,情节很慢但是很让人心动,结局真的挺可怜的。
套路化的故事,和校园时期看起来像两位延毕大叔的不上不下的颜值。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