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北影节,在小西天的电影资料馆看完了这场爱情故事。
当影片落幕,我略显激动地鼓掌,不仅仅出于对能在影院现身的法国导演阿诺德斯普拉钦的礼貌,这个故事里的人物深深的打动了我,或者说我从Paul的身上读到了一种震撼,这种震撼来自于瞬间涌现的曾经对爱情与存在的反思。
Paul 真的爱那个姑娘吗?
若是爱她,为什么要一次次毫不犹豫地离开,果断坚定的好像人生不容他做选择,从不把她纳入人生的行程规划中,每个周末他都从那个他真心痴迷的智慧巴黎赶回到小城镇来重新操控那里的一切。
他敌对母亲,疏远父亲,控制弟妹,逃离国家,逃离家乡,逃离他似乎深爱的一切,似乎看上去越在乎的人越会受到折磨。
Paul问姑娘,是否曾有人爱你胜于爱生命。
姑娘说,没有。
他说,我想像那样去爱你。
可惜,一个注定是无脚鸟的反叛者,一个随时离开的人,怎么有资格说我会像爱生命那样去爱你。
这不应该成为一部被简单归类为法国版《致青春》的青春爱情片,因为它有太多中国影片中难以表达的而法国人最为擅长的哲学命题:生命存在与知识就是权力。
Paul 在三段回忆中一直处于权力的中心,他的话语是一把利器,刺杀了母亲,绑架了弟妹,控制着基友,吸引了名媛姑娘,承担起离经叛道,而他周围的所有人似乎都未曾走出他画出的那个小圈子,他踩在一本本人类学经典著作拾级而上,走向世界诸多有故事的村落,从专业而深刻的角度来观察人和世界,建立出强大的独立人格,也拥有着看透世间哲学之后严肃人生与游戏人生的切换能力。
他自由像风一样,却比风更有上帝之手般的抓握力,在每段逃离的返程都能毫不逊色地对抗小镇青年圈子中原本平和的生活。
《春光乍泄》中何宝荣像个无理取闹的孩子,越是爱的深刻就越是制造痛苦的抽离,他以为黎耀辉总会在那间屋子里等他回来,就任性地用折磨所爱之人表达虚无感十足的依恋,何宝荣身上反映着时代没落期的腐朽和堕落,到了Paul的身上多了些西方价值观中的英雄自我主义。
何宝荣的动情让他在黎耀辉离开的房间里恸哭,Paul的不动情让他只有在教授离世时才表现出某种真的在乎。
至于对姑娘,全是套路,一种驾驭术的完美展现,以至于成年后再读来往书信,他对朋友的愤怒,又何尝不是来源于对自己过去任性所为的某种本能的惭愧。
Paul与姑娘的书信往来似乎是两个炽热的爱的象征,但是当姑娘再也无法忍受男孩放肆的自由与自己苦苦等待的被动时,她梦到他死了,泪眼婆娑地醒来,拉着他的手梨花带雨地反复叨念着这个噩梦,其实她懂了这种恐惧的根源是他可以随时离开,也可以再不曾出现。
她曾尝试和Paul一起到他读书的地方,也曾尝试通过委身于Paul的朋友并声明分手来对抗。
但是她却发现,她对他的折磨反而让自己更加痛苦,她的功力远不及他深,也许那是因为真的动心削减了武力值,也或许真的是Paul的独立人格太强了,无人可以匹敌吧。
生命,就是一场人与人的对抗。
而爱,就是一种折磨,谁能最终就掌握主动权……全看谁读的书多,谁走的路远。
本篇与本片看似荒诞无稽,实则希望通过这喧哗这躁乱一探这个人性这个时代的本质:还在批判我国那些堕胎、校园械斗、校园凌霸?
这些对于大法国的青少年们来说也太小儿科了。
来看看法国青少年的世界:家暴、离家出走、爸爸逼死妈妈、姑奶奶是同性恋、深入苏联内部“解放人民”、自己的“灵魂女友”跟自己身边所有的朋友甚至表弟都发生了关系、跑去别人家借宿还被对方老婆赤裸裸勾引……这一切都是这部法国电影《青春的三段回忆》的基本情节。
看似奇幻,对法国人来说简直不要太稀松平常!
让我们打破电影结构,先来看看片子主角与自己的“灵魂女友”剪不断理还乱的恋爱史。
首先,离家出走很久的主角保罗,在青年时代干了一件很风光很牛逼的事。
在还是在冷战时期的当年,他千里迢迢跨越重重铁幕,从法国来到苏联,用自己的护照帮助一名需要逃难的以色列人成功逃走。
这一票之后,尚在中学时期的“小英雄”回到法国家乡,重逢了他的“女神”艾思特。
“进入备胎名单”说明要想获得这位女神真的很棘手啊,好在我们的小主角已具有“英雄光环”,“神秘感”傍身。
很快,他用他的神秘笑容,迅速征服了“乡村姑娘”艾思特,还告诉她:哥就是爱你的“纯洁无私”。
<图片3>一夜欢愉之后(什么?
你们还想看欢愉画面?
),主角全面开启了“作死模式”。
他用极为装逼自负地腔调告诉自己的女人:哥要出去闯荡了。
哥要去巴黎。
哥不要再回到这个小地方了。
<图片4>任你哭呀闹呀,哥是不会动摇的。
(可是!
别以为哥君没待过法国,你坐的明明是 RER 城郊特快!
北京到天津这一个小时车程你们都不能没事见见面啊!
)<图片5>也无力吐槽了,静静地看着追求高文艺高境界的两人开启了异!
地!
互!
通!
信!
件!
模!
式!
信件中提到的人类学·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克拉佐美尼·托洛斯基等咱就不一一普及了……接下来,主角竟作死地叫女友在自己不在的情况下住进了自!
己!
家!
里!
<图片6>哦,捎带一提:他们的家庭因为母亲的自杀身亡、父亲的常年消失,已经变成“落难少年收容所”,他把为逃离父母的胆怯小表弟也招进了家里。
于是乎,“纯洁”的女友大度地帮助了小表弟开了窍,走向了成年人行列。
WTF?
你们都这样了也就别跟我提了,怎么两人都还那么坦诚告诉我!
哎算了,哥既然都说了爱的就是你的“纯洁无私”,泼出去的洗脚水难收啊,那就姑且忍一忍喝了吧。
人家英国大文豪毛姆在自己名作《佛罗伦斯月光下》不都描写过一般这种只有“真女神”才会具备的“悲悯世人”的“圣母情结”嘛,哥懂。
<图片7>而且不是还有法国最著名的大文豪大思想家让·保罗·萨特和西蒙·德·波伏娃用一生证明的“无婚姻无关系束缚式自由纯洁爱情观”嘛,哥就是以他二人为榜样的!
而且,呵呵,哥在巴黎早就以身作则了。
早在你们开始乱搞前,哥在巴黎就已经“被建立关系”了。
不行哥得赶紧写信告诉你。
萨特不是也说过嘛:灵魂伴侣的准则是,身体再出轨也得保证“心灵不出轨”。
事情是怎么回事呢?
哥就是因为在巴黎不想找房子,每天寄人篱下,结果人家女主人硬生生勾引哥:不但在公共场合总无缘无故给我把裙子掉下来,而且到了家里居然所有衣服都能瞬间变光光(情节露骨不忍上图)!
<图片8>好吧,原来人家男友早知道了,还特别大度让哥在家里住,怎么后来哥的苟且对象还能和“纯洁女友”聊成电话闺蜜,你看人家巴黎人多开放!
<图片9>所以也就无怪乎后来他们的这种关系渐渐被周围的人摸透,自己“纯洁女友”不断爆出在家乡“帮助众人”的事迹也逐渐逼出了主角可能来自父亲遗传的控制欲,利用一切手段把女友叫来了巴黎,而女友对巴黎也产生了格格不入,两人的关系也再难恢复以往的单纯。
而随着主角最好的朋友都成功勾引到了他的女友,最终导致了两人的决裂:看来现实中萨特波伏娃式爱情也真的很难啊。
<图片10>看完电影的主要情节,我们也基本了解到了主角的青年时代,并且最终明白了为何在他开场时选择逃离法国,自我放逐到异国他乡的贝宁,而关于艾思特的一切,都只能变作“回忆”,深埋心底。
在终于洗净铅华后,才敢再次重新踏上故土。
<图片11>而同样的,通过开头的另外一段童年时代的回忆,我们可以找到主角在青年时代遭遇的源头,那就是来自于他残缺变形的家庭。
看着童年回忆的画面,我着实吓了一跳:尚为小孩的他拿刀相向于自己的母亲,表情认真且可怕,警告她别再监视孩子们的生活,而妈妈的表情也那么得诡异,她似笑非笑,仿佛自己也被逼入绝境。
很快,我们知道,她自杀了,而这一切的根源,来自那位性格脾气极不稳定的父亲。
我们君之前提到,在主角一家兄妹的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的缺失,使他们的家庭没人管束,才造就了很多看似特别的事件,以及我们所看到的悲剧。
<图片12><图片13>而母亲的离去以及父亲的残暴,促使小主角在儿童时代便开始逃离家庭,从此失去了“家”的概念。
另外一点则是,他离家出走,寄宿在自己的姑奶奶家,无意中偷窥到了自己的姑奶奶竟与一位同性管理员老奶奶亲热的一幕,也奠定了他对于爱情观的认知:那就是追逐绝对“纯洁”“自由”的恋爱观,自己也把这一观念全情付出到了“纯洁女神”艾思特的身上,可谓爱得越深,摔得越惨。
<图片14>童年的两件事,就这样为主角保罗的一生种下了两颗种,组成了他的三段回忆。
所以,我们也就不再讨巧为这部电影的奇特情节添油加醋了,也不再累赘这位导演悲天悯人及对生活观察入深的“新浪潮”特质了。
一切,都在这部电影里可以看到:)作者:MorpheeZh链接:http://toutiao.com/i6277201708992954882/来源:三川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周末晚上在香港看的Arnaud Desplechin的新作,比我先前预料的要轻松和幽默,感觉跟导演之前的严肃作者电影有很大分别。
最明显莫过于剪辑,镜头变得相当短,无疑令节奏变得犹如商业电影般紧凑而生动起来。
印象中他之前的作品很多都是由调度复杂的长镜头组合起来的,这一部新作的手法确实让我大感意外,很有可能是跟题材有关。
其次是引入类型片的元素,尤其是第二部分在审讯室里的故事,充满了间谍和悬疑色彩,再加上不断闪回的片段,特定时代的俄罗斯场景也在增强了这种紧张刺激的气氛。
爱情故事那一段果然还是篇幅最长的,尽管还是法式男亲女爱的模式,但导演真挚的表达,以及对那个年代的细节捕捉,均让我看得相当投入,美术布景和服饰充满了令人眷恋的怀旧感。
幽默对白和古典配乐可谓最耀眼的亮点。
无论是审讯过程的对质,还是男女主角风花雪月的胡言乱语,都透露出机智的色彩和哲学的味道。
古典配乐的运用跟他以往作品中的差不多,都在情节发生转折时准时而至,令气氛和人物情绪得到某种程度上的统一。
两位年轻演员不仅有着养眼的容貌,而且演绎的也相当精彩,尤其是女主角扮演者,那种难以言说的率真气质在一颦一笑间流露出来。
从开篇的身份危机至结尾处生命存在的确立是三段控制与逃避的青春往事,亲人朋友恋人还有那位“同名”的陌生人交织在主人翁权力话语之中。
保罗童年异化的母爱与缺席的父亲在姑奶奶哪里得到替代,使他伊始遍充满冒险(抛弃)精神与对权力(与知识权力)的敏锐,他的人类学家的身份更是一种客体化人类本身脱离和逃避(背景叙事中也不断重复纸苏联的解体)。
影片的大部分篇幅则留给了恋人艾斯特,或许看着柏林墙倒塌闷闷不乐的保罗之时已经宣告了这段感情的悲惨结局了,挨了顿打后的保罗轻易的将艾斯特视为自己的所有物,甚至“爱人高于生命”判断也是他自己下的。
占领控制权的艾斯特最终还是倾倒了,多疑、焦虑怎不让人想起保罗曾经的精神病母亲,当女性放弃身体自我权时,一切便即将结束… 十几年过去保罗重新拾起这段他称作柏拉图式的恋情,将愤怒和懊悔发泄到曾经的情敌身上时,他一点没变,就好似在博物馆欣赏那副他喜欢的意大利风景画时一样——那片废墟的美。
当保罗捡起迎面吹来的希腊语《柏拉图》,我想至少他的追忆最终找到了互相存在的印记吧。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那些年狂热恋情》在去年金马影展上映,当时的翻译为《追忆灿烂年华》,如同片名一般,这部电影展现经典法国爱情片的风格,浪漫、心碎又动人,追忆一段不朽的青春恋情。
三段式的故事结构如同自传体的叙述方式,虽然以爱情作为故事重心,仍旧依循时间轴的脉络平稳阐述。
从男主角Paul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世代如何经历亲情的变卦、历史与政治的重大冲击与邂逅恋人Esther的种种细节与养成。
三段比重未平均分配,而三段拍摄与呈现手法皆有区隔,其中青年世代描绘青春爱情能够窥见法国新浪潮的影子,那段叛逆、豪放又无悔的勇敢与沈溺仿佛导演和法国最迷人的一段岁月致敬。
电影第一段简短描述Paul的童年,关于母亲的悲剧造成他童年的阴影,影响着他往后对于女性细腻又疏离的态度,是电影发展的重要基础与痕迹。
第二段导演在拍摄风格上较为冷僻,叙述Paul阴错阳差经历一场刺激的异国冒险,给予身份的他也在此时拥有了另一个与他同名同姓的人,时至中年才因为在机场被扣留忆起这段不羁的岁月。
另外,除了在政治着墨外,历史时空的刻画也是这个段落的重要基础。
电视画面播放着柏林围墙倒塌,象征着Paul童年的瓦解,他看见世界真实残酷的一面,告别童年无邪的眼光,也是他迈向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分界,开始追寻人生的方向,也在生理变化中寻觅爱情的种子。
第三段的是全片的主轴,Paul因缘际会遇见Esther,一个自由豪放的女孩,两人经历的爱情的初识、热恋、分离和想念,经由肉体和心理的缠绵交换刻画难忘的青春。
Paul对生命的热情追求、Esther的浪漫消耗青春,不曾后悔,这样的狂放挥霍在电影细致的画面与诗情画意的对白中显得深情隽永,好像青春易逝,却动人依旧,灿烂又美丽。
他们的对话如同诗一般浪漫优美,饱满而脆弱,完整的爱、完整的悲伤和完整的愤怒,无论是面对面的交谈或者透过书信的传递,看似陈腔滥调的恋人絮语在他们眼神的渴望与迷离中也是合情合理的思念。
后半段两人分隔两地,彼此不断透过书信交流,两人将撰写和阅读信件的过程透过镜子和注视镜头朗读,仿佛两人已经跨越距离,在心理上完美的交媾,对于观众而言更是深刻的感受。
此段是建立本片风格的最好呈现,法国独有的韵味,不顾一切的奔放与投入,不问代价的付出,即使遭遇了离别的遗憾或是不想放手的重复缠绵,或是洒脱看待的淡然,情感上毫不浪费,也算深刻地活过一段刻骨铭心。
也许有点俗烂,但也只有法国的电影可以一如往常诠释这样的青春爱情,搭配反省式的独白,让角色各自经历转变和修正,尽管爱情本身是混浊难解的课题,还是能在清澈的头绪中给予恋情一个解答,虽然疼痛却酿成丰硕的回忆。
Esther:「因为我不会用我的力量压垮你。
」Paul:「我孓然一身,如今,我成为自己的兄长。
」
导演在本片呈现的色调与构图相当美丽,不过于刺眼的画面搭配恰如其分的朦胧美感,给予观众仿佛60年代的美好错觉,那是一个绝佳的影像氛围,看似不切实际充满距离,同时角色的疯狂热恋和心灵苦痛却毫不保留的贴近观众。
另外,影片有许多以圆圈开启或收束的画面,带有旧时代的复古调性,也如童话故事一样,叙述糖果色般的初恋。
除此之外,影片中街道的选择,铁塔映衬的画面和月台不舍的离别场景,提升了爱情属性电影的质感。
而对于历史的发展,相对理性的手法,忠实呈现时代背景,也是交代男主角心境上的成熟与蜕变,以及开启他对于理想的初步想像。
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当中年的Paul在夜晚的桥上拾起一张希腊文的手札时,回忆起青春他与Esther裸身于夏日暖阳曝晒的床褥上,他教导Esther希腊文的场景,富有哲理性的对话带着情侣间放肆露骨的情话,如同两幕场景的白昼黑夜之差,在Paul心中依然是难以忘怀的青春年华,好似在世上有另一个与他相同身份,往事已经悄然离起,美好的只能在安静的黑夜里孤独追忆,不过,那样炙热精彩的经历过,不该是生命最美丽绽放的最佳诠释吗?
「但恋情仍完好,还需要什么友情?
」《那些年狂热恋情》(前译:追忆灿烂年华) My Golden Days (原名:trois souvenirs de ma jeunesse )整体评价:8.5/10上映日期:2015金马影展、2016.04.29片长:123分发行公司:联影电影导演:Arnaud Desplechin主要演员:Quentin DolmaireLou Roy-LecollinetMathieu Amalric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虽然《青春的三段回忆》以三段回忆来结构,但全片无非是围绕第三章“Esther”展开。
我们倒是可以还原一下导演阿诺·德普莱钦的构思:最先,也许徘徊在他脑海的只是一个爱情故事,但这个略显烂俗的青春爱情故事在法兰西电影史上已是俯拾皆是,于是便试着在前面再增加两段,组合成三部分的结构。
我还记得在一次访谈中,阿诺·德普莱钦由衷盛赞贾樟柯的《天注定》,谈及自己的新片便借用了此片段落式的结构。
而这部新片正是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青春的三段回忆》。
诚然,阿诺·德普莱钦也许受到贾樟柯的启发,但利用小标题分篇章讲述故事的形式可一直都是这位导演的拿手好戏。
对于一个看过《伊斯特·康》《国王与王后》《属于我们的圣诞节》等电影的观众来说,《青春的三段回忆》自然是差强人意。
除了我们还能见到所谓的“阿诺·德普莱钦风格”之外,对于剧本、立意、风格均无多大的突破,甚至坠入自新浪潮起便蓬勃发展的法式青春片的旧模式中。
起始,马修·阿马立克饰演的人类学家即将结束于苏联的外交之旅,回到法国,于是向女友回忆起青春往事。
且不说这种一开场就开始进入闪回的方式多么地生硬,也多少暴露出导演过于技穷的思量。
这不太符合我们对这位可以自如地运用电影语言的导演的印象。
再者,童年时代与少年时代的两段回忆,无非是为了第三段青春时代的爱情回忆做个铺垫。
三者实则没有太多的交互与联系,再加上三段片长之殊异(前两段加起来不及第三段长度),导致最后只能再加一个尾声来收束全片,再一次试图前面三段割裂的组件,通过外话音有机地组织起来。
于是,电影就这么结束了,导演沉浸于带上个人色彩的回忆之中,不仅是缅怀自己青年时期所身处的大时代和遭遇的爱情往事,而且也是对法国电影传统的一次致敬。
在“Esther”那章,通过画外音,跳切,镜头自如地运动,变幻的调度等等,都让我们回忆起特吕弗的电影。
对于阿诺·德普莱钦这样的导演,我们显然要求更多。
《青春的三段回忆》充其量会令观众再次迷陷在法国电影独特的甜美回忆之中,但我们已经不太能认出“阿诺·德普莱钦”了(名字已经成为风格)。
他不知道隐身在何处,让自己的个性消隐得这么明显。
这是一部关于回忆青春的电影,看完之后心里有说不出的伤感,准备写写看能不能写出来,似乎只有亚洲人和法国人才会对青春有这种怀念和思考,也可能是只有亚洲电影和法国电影,鉴于国内青春电影泛滥,各种不靠谱和扯淡的情节,以至于最后都有了套路,仅仅是为了圈钱,所以我对这部分电影无感,其实对于我这代人来说,青春似乎并没有多么刺激,也没有多少远大理想,最多的是做卷子和讲卷子,只是长大之后努力寻找自己青春的记忆,可能只记得了同学情而已,我写的这篇内容,并不是讲道理,而是仅仅为了抒发感情。
影片通过三个部分的回忆以及最后一部分的抒发,展示了男主人公经历了青春之后,在中年回到祖国重新认识当年的自己和经历,有小时候抑郁症和妈妈的去世,有对父亲的不满,有内心深处对女性长者的依赖,有为了丰富自己的经历去俄罗斯帮人做事,有对于爱情的启蒙、坚持、困惑和放弃。
我主要是对于爱情部分有伤感,男主人公保罗是人类学家,去过很多城市见过很多人有过很多情人,但是依旧没有结婚,由于家庭原因他应该是不婚主义者,其实我承认无论是年轻还是中年,男主的样子和思想都是吸引人的,按他的话说就是保有神秘感,因为他没有结婚的目的所以显得格外受女孩喜欢,当然女主角艾斯特也是吸引人的,虽然我不明白外国人的审美,可是我能懂那种无所谓的感觉带来的诱惑比什么都大,就这样两个人相互吸引,最终在一起了,可是男主有自己的理想,而女主没有,在男主的世界里爱情是一部分,理想是一部分,家人是一部分,而女主角当她认真爱上一个人之后就只有这一部分,其实在我们社会里类似女主这样的男生和女生很多,尤其是独生子女最多的那一代。
两个人分隔两地,只能通过写信来互诉衷肠,但是信总是慢的,总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事情耽误了回信,看着片中女主角边哭边写信的样子,让我想起了之前认识的一个人,也是这样,由于过于思念对方,但是又不能立刻让对方出现,除了这个事情没有什么事情,这也是女主最悲剧的地方,而在这期间,女主身边总有男生献殷勤,所以面对不能触到的爱情,女主伤心的选择了放弃,选择跟男主的朋友在一起,虽然她不开心但是身边总算有人了,男主很生气,但是最令我三观尽毁的事情,就是男主同时也有过情人,按照男主的意思只是肉体上的,他也能接受女主肉体上的出轨,只有当女主最后亲口跟他说分手的时候才真正结束,可能这就是别人所说的灵魂伴侣吧。
最后,男主步入中年回国就职之后,当然的抢女友的朋友写信来问女主的下落,男主一直未回信,因为心中仍有恨,偶然遇到之后,男主对着朋友和其妻子的面爆发了,说着他们的虚伪,胆小,乘虚而入,小人所为,看到这里我有了一些震撼,原来有些事情不像别人说的那么容易过去,当人心里有了一颗刺,其实即使拔出来了也会有伤疤。
这部电影当然还讲了其他事情,我只是讲了最令我伤感的部分,看完之后,有一种欲哭无泪的感觉,可能是打到了我心灵深处的某一个点,所有的经历造就了现在的自己,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会觉得自己幸运,同时有些事情经历之后也会觉得自己命苦,而这些经历造就的我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精彩的事情,每个人的眼神和肢体,每个人的看法和思想,所以认识一个人是最难而又需要时间的事情,爱情就是两个幸运的人发展出了认识对方的兴趣,互相注视的眼神,互相需要的情感,可能我伤感的原因只是两个人未能在一起吧。
最后,我觉得很幸运遇到了这部电影,要感谢奇遇电影字幕组以及@亵渎电影,感谢翻译这部电影。
作者:拾元(台湾影评人)每个人都有段关于自己青春岁月的记忆;随着年纪增长,我们在回忆过去时,总不自觉的想起最勇敢、最激情的那段日子。
然而是什么样的契机,会让你在现在的日子里突然想起过往?而又是哪一个转捩点,会让我们明白青春已逝?「那些年狂热恋情」透过「童年」、「依丝黛」和「后记」重新带领我们再一次回味青春、感受热情和现在纵使功成名就但却已无能为力的无助。
成年的保罗和情人在塔吉克的住所床上打闹嬉戏,透过男女生的对话,表示保罗即将离开这段感情、离开这个长期居住的地方,而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因为如此画下句点。
片中女生似笑非笑的说「可以迅速地忘掉这一切」时,电影快转至「童年」,罹患忧郁症的母亲,不稳定的精神情绪让幼时的保罗时时绷紧神经;这个短暂的童年片段,似乎间接影响了未来面对爱情、面对女性时,保罗那若即若离的个性,也是这样的个性成就了第二阶段的「依丝黛」。
一个长居塔吉克的人类学家保罗,在阔别家乡法国十余年后,即将再次踏上归途;然而这次的海关查验,意外的发现有另一名保罗早已过世,并且开立过死亡证明。
让现在还活生生的保罗被带到了禁闭室,也因为如此,意外的再次勾起保罗那心中埋藏已久的灿烂的「依丝黛」;那个总是抬高下巴、带点戏谑笑容的依丝黛,在相识初期是那么的遥不可及。
上前攀谈的保罗因为依丝黛一个浅浅的微笑而拜倒石榴群下,『那一个瞬间,你是不是也会想起年轻时,总有那么一个人,会让你因为他微笑了而微笑?』然而回想起依丝黛,并不是临时起意的。
『就像我们也许会因为在书店架上看到村上春树,而突然怀念起某个时候的某个人一样。
那样自然而然的、毫无违合的把青春记忆娓娓道来。
』『柏林围墙倒下的瞬间,宣告了保罗的青春时代结束。
』在冷战时期,保罗曾藉由毕业旅行前往苏联时传送物资给受困在当地的犹太人,年轻气盛的勇气,让保罗把护照一同借出。
为了避免被怀疑,保罗甚至自己殴打自己,让自己独角戏的演出一场「护照抢劫惊魂记」;但是,这却是个攸关人命的秘密,保罗只能噤声,不能眉飞色舞的夸耀。
如果不是因为返回祖国被意外盘查,这段冒险的过去,早就随着时间烟消云散。
但当时的这份勇气,也成为想念起依丝黛的序曲。
『两个人相爱时,总是渴望形影不离的相互陪伴。
』不知是不是「童年」记忆的深根,保罗离乡背景前往异地求学,他希冀认同和明明害怕孤独,却又独自在外的孓然一身;和每个陌生女子交合热情之后的冷静,却又看着墙上照片回忆依丝黛身体的温度;然而承受寂寞的又岂止是保罗一个人?每一次分离哭红双眼的依丝黛,曾经是那么的高傲、那么的不可一世、那样坚定地说出「我是特别的。
」还记得两人裸身躺在床上时,依丝黛和保罗希腊文的对白,含情脉脉的富含着哲理却又带着露骨的情意。
明明爱的如此浓烈,却又都因为寂寞转寻求他人身体的慰藉。
『身体的温度怎么温暖的了心中的寂寞;那样体温的传递,只是在抽离后显得更加孤独。
』『诗词朗诵内容的变化,是不是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我们内心对彼此定位的转换?』如果不是保罗被海关拦查,那段青春岁月的记忆早已风化;但依丝黛就像老酒一样的越陈越香,昔日澎湃的情感,再次在保罗的心中汹涌。
「后记」交代的不是这段故事的完结,而是青春的待续。
「那些年狂热恋情」不比「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激情,但却又比「匆匆那年」更能深刻人心。
它不是一部一放出后制字幕就会让人拍手叫好的电影,但却在细细回味后的隔日,你也会突然的想起和电影中男女主角年纪相仿时的回忆。
就像俏的脑海中一直记着夏宇的「甜蜜的复仇」一样;『把你的影子加点盐,腌起来,风干。
老的时候下酒。
』 帕布莉卡(www.pabulika.com)是一个围绕书影音的外语学习和外语翻译网站。
---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一段音乐 ♪ ♩ ♫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什么能触动你的心灵;在世界的某个角落, 总有和你一样的人。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2014(书影音学外语)
微信公众号ID:pabulika-com(中日韩女明星写真集)官网:https://pabulika.com/
演导俱佳的法国影帝马修亚玛希,继首次拿下凯萨奖影帝奖座的《国王与皇后》,再次和法国名导阿诺戴普勒尚合作《追忆灿烂年华》,饰演人类学家保罗,回忆自己从童年至青年的青春往事。
深受楚浮影响的导演阿诺戴普勒尚,以丰富多变的场面调度,带着优雅的法式情怀,深入男女主角缠绵却感伤的爱情,宛如法国新浪潮还魂再现。
我看过了我看过了
导演阿诺·戴普勒尚被证明是法国现代电影界的普鲁斯特。
没有比推迟上映更能证明一部电影永恒的了。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法国导演阿诺·戴普勒尚的《我的性生活》(1996)的“前传”,于2015年在戛纳电影节上放映,并催生了第三部电影《伊斯梅尔的幽魂》(2017)。
尽管如此,它仍然屹立不倒,更加像是矗立的高塔。
这部半自传体三部曲进一步证明了导演阿诺是法国现代电影中的普鲁斯特。
甚至连他的非回忆录电影(《国王与王后》、《圣诞故事》)都是杂乱无章的叙事剪贴簿,充满诗意和梦幻逻辑。
你也可以加上乔伊斯。
《青春的三段回忆》是一条让人联想丰富的小溪,在岩石上翻滚,蜿蜒曲折,至少向三个不同的方向流淌。
成年后的男主角保罗是一名人类学家,他为了丢失的护照与一名海关官员发生了决斗。
(暗示身份认同和文化全球主义的主题。
)孩子保罗与他专制的父亲和精神失常的母亲决斗。
青少年时期的保罗——在最大的部分——对任性、喜怒无常、雷诺阿式美貌的埃丝特有着更大、更强烈的激情,他享受着零散的浪漫。
不要感到困惑。
Desplechin Land有自己的连贯性,甚至是压倒一切的主题。
一个人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找到自己的个性呢?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的“我”都是由无数的影响组成的:从交战的亲戚到争论的理想,再到混乱的激情。
从一个生命中取出骨头,如果必要的话,从你自己身上取出,看看它们是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骨架。
如果它们成了,那就高兴吧,这证明你也是人,就像德斯普莱钦电影里的人物一样。
By:Nigel Andrews
开场与《哨兵》相似,视野格局则不同;三段回忆的比重失调,但在最重要的第三环节中,融合进前两段铺设的细节,时间隧道管窥之感;依旧是拿手的碎片式影像,在尾声汇合,那段无可替代的感情,与曾经共同目睹过的柏林墙倒塌一样,是生命中完整无缺的爱与恨。
开头还有点劲然后就没劲了😂😂
#可以这很法国#通篇台词文学化哲学化+新浪潮镜头语言+围棋书呆自嘲式搭讪/博物馆情话出口成章+肉体出轨那都不是事…苏联部分=论法左的自我修养.异地恋部分:男主每天学习恋爱写信居无定所还顺便出出轨,真充实!尾声强行归纳升华.Snapchat时代不懂手写信的浪漫与煎熬=本片的尴尬境地.男主那条围巾太抢镜!
不是很懂你们法国人的青春
青年小哥还不错。没看懂。
挺轻巧的。活泼的影像语言,细腻却细小的情感,让观赏本片变得愉悦,蒙上一层青春特有的轻松色彩,然后除了女主美腻的胴体之外什么都记不得了。
屎
1. 活的好真情!2. 也就是法国人,才会这样诠释年少时的爱情,友情,而且既有深情、专一,同时又有两性之间自由选择,好聚好散的自由,而且这两者竟然那样和谐的存在着。
55/100 相对最有感触的是主人公儿童时期构建起的对于女人的审视和观念的部分,很可惜这样的铺垫并没有在之后青年时代中寻找到更多的延续和脉络,过于平淡,显得像是和之前的故事毫不相干一样。
7.5。永远是在法国片里,浪荡、出轨、分分合合都那么合乎情理又美得心碎。看完太惆怅。
1.不均匀三段叙事,童年家庭悲剧与少年特工冒险自然不若青年恋爱历程那般弥足珍贵。2.&#34;记忆或化作碎片,或无迹可寻&#34;,一如复古的圈入视点,予人望远镜或猫眼式的怀想。3.浓郁新浪潮气息:跳接,越轴,旁白,直视镜头念信,书卷味十足的性爱段落。4.背着朝霞送女友回家+1。5.豹尾:完整无缺&amp;青春凝望。(9.0/10)
零碎散乱。
当一个男人人到中年之后,突然有一天明白了青春的意义,这样的青春片其实很有趣,和中国电影里老男人们的初恋情结差不多,只是法国人这次可以不用在乎三观问题,可以被初恋的幽灵打败,那个女孩从自己生命中消失不见了,自己如今才知道什么叫青春,什么叫遗憾,是什么样的童年经历造就了今天的遗憾。
“又过四年,他们仍然深爱彼此。其间艾斯特有过十来个情人,保罗有过七个。”
傻傻看不懂,估计是因为没有耐心。
新浪潮到底是谁呢?
(3.5/10)甚至比《鲁贝之灯》还要难看。没有两把刷子就别模仿新浪潮。整部电影做作又吵闹。不平衡的故事结构令人诧异。选这部作为2010s十佳之一充分证明了《Les Inrocks》不及《Cahiers du Cinéma》权威。
法式爱情。
关于母亲,还是关于给身份,都没有那段爱的歇斯里的爱情来得清晰。
没看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