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Matthias & Maxime,他和他,马特与马克思,Matt & Max,麦特与麦斯(台)

主演:加布里埃尔·德阿尔梅达·弗雷塔斯,泽维尔·多兰,皮埃尔-卢克·冯克,Samuel Gauthier,Antoine Pilon,Adib Alkhalidey,米舍利娜·伯纳德,安娜·多尔瓦尔,玛丽莲·卡斯通

类型:电影地区:加拿大语言:法语,英语年份:2019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照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3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4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5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6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7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8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19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剧照 NO.20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剧情介绍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战玄武千金女贼金沙麻烦一族越过山丘最后的朋友穿普拉达的女王肥瑞的疯狂日记第二季真爱如血第四季皮特·戴维森:死党齐搞笑魅祸啦啦队最后的小站卧底肥妈2跟踪孔令学看见缘分的少女不是任何人女儿的海媛潮人国家元首魔法翻新路德第一季谢泼德杰克·莱恩第四季恋如雨止大汉口绅士和小姐恋爱写真踢球吧少年狮子的藏身处不像神探心跳漏一拍第三季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长篇影评

 1 ) 我就是永远喜欢多兰!

我真的是多兰狂热粉。

这部依然很喜欢,虽然多兰确实拍的内容有点重复自己,永远是自我探索和母子关系,但是永远能打动我。

这部多兰没有过多炫技哎,以往多兰总是喜欢用强烈的色彩等,视觉上很震撼。

这部压抑冷静的讲述直戳我心。

我喜欢多兰电影里的年轻,一点儿都没觉得喧闹,喜欢他永远的自我。

虽然自我可能使他裹足不前,但我就是喜欢个人风格强烈的导演。

Matt这还算性向不明吗?

我觉得很明显是深柜啊!

他渐渐意识到自己对Maxi的感情之后对Maxi真的好过分啊!

看得我好愤怒!

但是他俩就是这种纠结和纠缠很妙。

前一秒Matt还说人家Maxi墨水脸,下一秒就对着人家脸上的胎记狂亲。

又是下雨天两个人控制不住压抑的情感,但是整部电影就蛮克制的,特别想看的Frank的妹妹给他俩拍的电影,让他俩意识到自己对对方感情的那段激烈吻戏一直没有放出来,超想看。

但是不放出来,只放片段里的意象这种克制的表达处理的很好。

下雨天释放的激情也是,激烈kiss之后Maxi要去脱Matt裤子居然被Matt阻止了,不是吧不是吧,怎么这样?

先开始撩,过来找Maxi然后锁门亲吻Maxi的是你哎,能不能做完?

不过做完就没有纠结感了。

也不是说电影完全克制,他俩的时而克制时而激烈,其他的感情都很爆裂。

最后Maxi知道Matt早就收到了推荐信却不给他的反应拍得太好了,Maxi应该是意识到Matt不想让他走,他的爱情不是单向的吧,多兰真的作为演员也很可以,我见犹怜啊!

Maxi太惨了太惨了。

他麻麻太神经了,这种时而给你一颗糖的亲情真的是剧毒。

不爱就不要偶尔施舍这些亲情。

最后Maxi推开门看到了对他微笑的Matt耶,是不是意味着Matt终于对自己坦诚了?

他出现了Maxi是不是不用走了?

也不知道Maxi非要走的理由啊,他英语又不好,去澳大利亚也是做一样的事情,除了逃离麻麻好像没有别的理由。

要是留下来也能不和妈妈来往就好了。

这种留白结局我统一按HE处理,Matt决定面对自己,和Maxi和和美美 这就是我觉得故事之后的走向了。

Maxi不要走啊!

他的朋友们真的很好,我很能get到他们这堆朋友们相爱相杀的友情哎,真的只有年轻导演拍的出这么激烈这么真挚这么混乱的少年友情。

他们都是青梅竹马吧,他朋友们的麻麻也都好好,为什么只有Maxi的妈妈这么差劲?

又违法犯罪又天天辱骂殴打Maxi,恶心死了,活该去睡大街没人管啊,这个疯子!

总之就是这部也很喜欢,很多场景也是特别有感觉,比如Matt去游泳,下雨天从外面拍的透过窗帘看到的Matt和Maxi亲吻和十指相扣的画面,Maxi在家下面看到妈妈和哥哥在一起之后的落寞崩溃,Matt的出逃。

真希望故事之后会是好结局啊,Matt这都心里只有Maxi了不会还要和他女朋友在一起吧,啊,其实他女朋友也好好啊!

他好幸福!

他妈妈也是最好!

反正我眼里就是HE了,Maxi推门看到Matt之后的反应就让我相信这会是HE了!

我好肤浅啊,看到评论都在分析多兰的技法啊之类的,感觉我应该去看看鉴赏电影的书再来宣告我喜欢多兰。

不过随心评论也很好,我就是喜欢。

多兰作为导演作为编剧作为演员在我眼里都是非常杰出的。

 2 ) 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在过去10年间,加拿大导演泽维尔·多兰几乎把天才的灵光都用完了。

作为戛纳的“亲生子”,多兰从处女作《我杀了我妈妈》在戛纳“导演双周”一鸣惊人,之后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轻而易举地入围戛纳,《幻想的爱》和《双面劳伦斯》相继入围“一种注目”,《妈咪》(2014)首次入围主竞赛就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只是世界尽头》(2016)更是破天荒地夺得评审团大奖,距金棕榈仅一步之遥。

可惜的是,也是从这部《只是世界尽头》开始,不少影评人看出他作品局限的一面,以及一成不变的作者风格,逐渐陷入自我复制的死胡同。

而2018年全明星阵容助阵的首部英语片《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不出所料没能入围戛纳,而去年这部新作《马蒂亚斯和马克西姆》虽然重回主竞赛,却更像是给这位电影天才的一种变相的补偿和安慰。

多兰向来的题材与受众均比较窄,针锋相对的母子关系与性意识的自我认同,类型也往往逃不出家庭伦理室内剧的范畴,类型格局不够大气,这也许与他个人经历密切相关。

这部新片也不例外,故事讲述两个童年时代的好朋友,在一次朋友聚会里重遇,因为一个简单的吻,而引发出一连串意想不到的事件。

尽管不能完全说多兰已江郎才尽,但这次只能在必不可少的母子争吵情节和万花筒般的流行歌配乐里找回他所剩无几的个人风格。

唯一的亮点在于叙事上,他尝试不用任何闪回镜头去讲述一段跨越10多年的感情故事,还设置了一个“倒计时”式的时间结构,制造出一种愈加紧凑强势的节奏感。

导演勇于挑战的精神值得鼓励,可惜他的功力依然未够精湛,整体看下来仍然像是流水账的日记片段,难以找到太多触动人心的高光时刻。

这种私人化的叙事必须建立在精心编排的人物对话和情绪刻画上,而接近漫画勾勒人物的方式令人感到平淡无味。

母子关系与男性情谊这两条线索各自为政,难以在结构和意义上有彼此推进的时刻,感觉导演更像是呆在舒适的安全区里懒于创新和思考。

如果说戛纳的几位老前辈诸如肯·洛奇和达内兄弟自我重复的风格值得包容的话,那么多兰这种平庸无趣的自我复制就不可原谅了,因为他显然有更多未知而有趣的题材值得去挖掘。

 3 ) max最后一幕的笑引人深省

前面叙事简单而且快捷的进入主题,聚会上试演同性亲吻的一幕,两个人的旧事和未来在此处上演,这一幕解释为不论两个男生还是两个女生,爱情探究的是个体之间的爱情,包括很多很多的爱,也为后面的剧情铺垫。

剧情也包括了很多世俗的影响的自己的心路变化,讲述了一个深柜如何走出自己对爱困扰的困境,最后一幕到底是来见爱的人最后一面,还是认识了自己,解放了自己,留下了一个开放式结局,不过最后一幕,max的笑容夹杂着欣喜,悲伤,隐忍等等情感是最吸引我的一幕。

 4 ) LGBTQ+几个字并不能仅仅代表我要讲的故事

看完电影,在故事层面感受平平,但很喜欢多兰阐述人物成长时的状态,和对成长vs.友谊之间的讨论,并且很喜欢他表达出来一群朋友在一起的状态。

还是多兰的电影,但相比以前,不是在做自我重复,而是这个片子更平静一些,人物冲突变小了,但阐述的事儿还是很真实的,也很喜欢中间调侃了一下新一代九零后零零后与多兰他们那些八零后的代沟。

之后看采访,多兰说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会identify自己是gay 而更多是对自己sexuality的模糊化,挺真实的,这个就反射在这个电影里。

多兰虽然把很多篇幅都放在友谊这次,但也带了一点母子关系的讨论,这个可能是多兰电影逃不过的母题目,但相比之下并不觉得LGBTQ+ 并不是这个电影的主题,并且多兰所有电影里好像也都没有把同性归为一个主要讨论的话题,看采访就像他说的 讨论的都是日常那些事儿,母亲和儿子,自己的成长发现和周围的朋友有了疏离感,都是普世话题不是粘标签

 5 ) 情如雾里看花

他对于情欲的表达都太美妙了。

非圣洁,也非颓靡,而是在短短几秒的雾气般的氛围里表达出纯净的渴望。

但是又非小清新式的浅显甜腻雷声雨水,这段慢镜头的收衣服和亲吻的对比转换充满了感动。

这是我看过最美的雾里看花的吻戏。

第一次认识多兰,还是六七年前在杂志上看到对他戛纳出场的介绍“天才少年,小李子的粉丝”,这么多年过去,也只看了他一部《我杀了我妈妈》。

那种青少年的思愁和细腻还是一直保留在他后来的电影里。

处女作里最好的镜头也是(毫无任何画面可言的)船戏。

多兰的电影里最美在于情感的流转和情绪的表达。

那是一种让观众也难以抵挡的共鸣。

自导自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亲身把所想表达的东西做到极致...成人的生活和青春招手作别,最后的选择是什么,我们都无法认定。

这是更高明的。

开头流动的公路黄线,游泳的情感波动,和母亲的争吵,公交车上的眼神交流,默默的肢体语言,都极尽亲密与真实,真实到令人难以忍受。

游戏这段的镜头很妙。

多兰的电影逃不出母亲这个意象了,孩子的痛苦和各种各样的母亲。

他家的亲子关系到底是啥样...所以说他和他妈妈很像我和我爸。

他们是争吵而亲近的,我们是沉默而隔离的。

所以才会塑造一个完美、温柔的朋友的妈妈,然而这个妈妈不可能真正属于自己。

二人关系的发展也是在复现开头“电影”的设想,两个男人在突然的时候开始亲吻。

角色是团宠,心酸又幸福的小可爱。

有谁能拒绝多兰这样脆弱的美人呢!

眼角流泻下来的胎记仿佛血泪般艳丽。

哈里斯迪金森出场惊鸿一瞥的美貌令人断片注视了几秒,在这部里的badass人设怎么这么漂亮,比在其他片子里好看太多了。

没看电影之前就先被亲吻图吸引了戛纳亲子,天才的才气总还是在的,可能确实像很多人说的那样,过于沉迷于自我表达的漩涡,导致这几年作品没有突破,但也像很多人说的那样,多兰的表达是非常细腻的。

 6 )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两个自童年已是好朋友的学生一起为功课制作一部短片,二人因剧情需要而接吻。

这亲密的一刻引发了一连串事件的连锁反应,由最初一些让他们挥之不去的问题:如他们的爱好,他们的性取向,到后来甚至改变了他们之间友谊的性质和关系,甚至更广泛地改变了他们的社交圈。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vc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7 ) 依然爱多兰

多兰最生活的一部那个17岁张牙舞爪痛哭流涕的天才少年,原来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了呢,没有关注他的这些年,时间仿佛倏忽而过,再次观看多兰现在的电影,感觉他像少年时就陪伴着我成长的挚友,我们在工作后分开多年,如今再度相遇,熟悉又陌生,怀念又新鲜,大家境遇不同,但都在努力面对到了这个年龄出现的各种问题,尽量用着成年人的方式处理。

构图,特写,色彩,音乐,很多兰。

还有多兰偏爱的群体吵吵的凌乱镜头,是熟悉的配方了。

但确实有不同。

30岁的多兰,少了凌厉和傲然,多了温柔,我很喜欢。

以前的片子,看完让人感觉能和这个世界干一架,干完架还要眼角朝下斜瞥一眼,叼着烟头,散发着轻蔑地离去。

现在,依然有棱角,有挣扎,但也有妥协,无奈,包容,希望。

可能是我也快30了吧。

片中的挚友们也给我这样的感觉。

另外还想说说作为演员的多兰。

可能是天才导演的名号太大,其实他作为演员也很出色啊,他的角色情绪代入感强,真实自然,动人而不夸张,片中的马克西姆让人怜爱,真的像隔壁家住的小青年,有一点点让人想到shelter里的漫画家男主,但因为片子的质感,马克西姆更鲜活强韧,他的忧郁也更隐秘。

确认我依然爱多兰

 8 ) 为啥会质疑声如此之多?

1、非常难得的不在人与人的情感之上一定要贴上同性标签的电影,当给马克西送别聚会后在车上的热歌、下雨时兄弟们冲出房间收衣服的样子再左移到两个主演在窗边激情纠缠的镜头感,以及兄弟们经常聚在一起聊天坎大山的状态,难道不是你我都似曾相识的青春吗?

难道不是你我都怀念感伤的回忆吗?

2、虽然不排斥同性电影,但是却特别讨厌空卖同性人设的电影,这就和空卖女权而实质压根儿就BS女权的套路一样,多兰30岁之时学会了在镜头语言上的克制,说明长大了;与母亲、哥哥的矛盾、脸上的胎记以及原生家庭造就了他天性对人有防备,而只有在对Matt面前可以放下紧张,而这恰恰成为 matt在自己的身边筑起假围城的借口,因此会有很多从马克西摇到第三人旁观的镜头再摇回来的镜头,也会有很多先聚集matt身上,再拉远聚焦窗外,再拉回来停在matt神情上的镜头,镜头语言处理的我个人认为是蛮成熟的,真的不像30岁的导演之作,多兰在而立之时学会了更多的思考;而两个人一人在沙发左边一人在沙发右边,左边的谨慎小心,为自己之前的嘴贱付出应有的尴尬,右边马克思的三次把自己的腰从沙发窝中弹起来以及数次边吃爆米花边瞄matt的眼神,还有远处弗兰克边玩游戏边抖腿的细节,说明了多兰学会了用细节去挑起观众的兴趣,让人物更加的讨喜并接近生活,特别像刚吵完架的小夫妻在和好如初时的小心试探,而周边的环境又是让人舒服以及生活化的。

3、第一段高潮在matt游泳不知道游到哪儿欲让自己冷静之时,第二段高潮在两人伴着隆隆的雨声在滋滋拉拉的灯光下逐渐进入状态之时,第三段高潮在马克西电话得知matt把他的推荐信扣下之时,而且此时我觉得就可以嘎然而止了,结尾我个人不喜欢,没有必要,有时候最美的初恋便是那永远得不到的遗憾。

4、放下对导演身份的标签的执念,其实真的好有才华,节奏慢但还好细水长流,有回味而甘的惊喜。

20岁到30岁,10年时间,学习与长进了许多,特别是在镜头的运用和灯光烘托情感这两方面我很喜欢。

外加演技那是比专业演员要好许多,那种自然那种感觉就在你面前的存在是让人无可抹杀的男孩。

 9 ) 纠结

老实说,观影感受并不好,像一瓶苦酒,口感又涩,味道还一直停留在舌间不肯消去。

首先影片的大部分时间展现的是两个人各自的生活,这就让人看着非常揪心,心里纠结为啥两人不能好好见面谈谈呢。

Matthias的生活是循规蹈矩的,有事业需要在职场安分守己,有女友有对方家长需要考虑终身大事不能做出格的事,所以就一直束缚着自己,把对Maxime的情感当做“友情”,无视那些即将翻腾起的内心波浪,但随着Maxime的离别宣言,以及被恶搞的那个吻之后,就再也收不住对Maxime的思念,即使再怎么装作不在意,也常常在人前想到失神,甚至克制着自己不想和Maxime,怕一不小心就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所以就越在意,就连女友普通地让他去送别Maxime,他也要硬扯到那个吻,就这样多次在死党和女友面前失态。

于是就越看越糟心。

而Maxime这边就是一直在收拾母亲的烂摊子,像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一样摊上一个这么不省心的母亲,被家暴还只能忍气吞声,母亲偶尔露出的温馨只是为了讨钱。

家庭对于Maxime已经没有温暖可言。

而且影片笔墨太过着重于母子矛盾了,让人感觉完全看不出Maxime对Matthias的情感,也看不出对青梅竹马的挂念。

【一度怀疑只是Matthias只是单相思,但二看还是看出点蛛丝马迹,只是太浅了。

】总之,除了一开头【甚至画面被切】的吻,就看不到发糖的部分,把两个人的生活拆开,看着真的很煎熬。

【吻】影片一共提到了三次。

第一次是在影片开始很久以前的,始于一次大学毕业聚会,当时二人喝多了,就糊里糊涂亲热上了,看似没有过多着墨,其实早就在二人间和死党间埋下了种子。

第二次就是影片开头被众人恶搞的那次。

Maxime倒没有什么,倒是Matthias开始慌张起来,他记得上次接吻的感觉,明显翻腾出了其他不同于友情的感觉,所以他顾忌,找理由拒绝,抗拒在死党面前接吻,而后这个“犯罪证据”作为短片保留到了女友的家庭聚会,他顾忌众人对他的看法,像是害怕出柜后的种种后果,但其实周围的人对这个吻并没有什么看法,他却再也无法舍弃对Maxime的感情了。

第三次发生在告别聚会,经过两个星期的发酵,Matthias再也无法克制对Maxime的爱了,雨中,他们在杂物室中热情,然而进行到一半,Matthias胆怯了,他逃离了那个人,又回到自己循规蹈矩的生活中。

【所以看着才那么气人啊】【结尾】我对这个结局并不满意。

它属于不明确的结局。

它是去是留?

它既可以是两个人一起走也可以只是送别。

所以它收不住对于看了两个小时的我的纠结的心。

Maxime为什么要离开?

倒不如说母子矛盾是主因,其实看到最后还是有点感动的,因为Matt一直把Maxime的推荐信扣留着。

【感觉有点虎头蛇尾,就当是发发牢骚吧。

 10 ) 多兰并非江郎才尽,他只是更需要沉淀

看死君:在奉俊昊赢得金棕榈大奖的掌声中,第72届戛纳电影节终于告一段落;但对于国内的影迷们而言,等待电影的日子才刚刚开始。

趁着热度不减,我们这几天依然会持续跟大家分享今年戛纳的热门片。

今天还是想聊聊备受争议的泽维尔·多兰。

这场争议始于《只是世界尽头》,然后是《约翰·多诺万的死与生》,再到这部《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曾经被认定为“天才导演”的多兰,似乎深深陷入了“坏口碑”的魔咒。

他该如何走出这场困局呢?

他的电影之路究竟还能走多远?

作者| 蓝詹这几年一直保持出片效率的泽维尔·多兰,时隔三年回归戛纳主竞赛,依然带来一部同性题材的《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

这部电影与我的预期不尽然相同,看完后的感受可以说非常复杂。

依然能够看到的,是多兰远超于同龄人的才华,以及他电影里透出的独属于青春的头脑发热。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多兰向大师之路进发的坚持不懈,与因为年少成名备受瞩目、而不得不努力保持成绩的压力。

这两股劲拧在一起,最终使得多兰在他不擅长的方面用力过度且没有达标,而原本可以做得很好的地方也没能保持水准。

总而言之,多兰太努力了。

他太想证明自己是会拍电影的,是有大师潜力的,是懂艺术电影的技术的。

所以他求繁去简,把这部电影拍成了一个连故事都没讲到位的四不像。

电影《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一部简单的爱情片,讲述两位男主人公因为拍电影短片演吻戏,从而坠入爱河的故事。

有趣的是,这个吻并没有引发一个连贯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爱情线路。

多兰转身去讲了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各自的人生。

Gabriel D'Almeida Freitas饰演的马蒂亚斯是一位刚刚找到工作、事业正待起步的青年。

多兰饰演的马克西姆则和一起母亲生活,为支撑家庭付出许多,但却得不到母亲的尊重与爱。

某种程度上,《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是对《我杀了我妈妈》的重复,即那种夹带暴力的、大吵大闹的亲子关系。

影片中,马克西姆与母亲从未有过一次和平落幕的谈话。

这样的剧情设定,与《我杀了我妈妈》如出一辙。

《我杀了我妈妈》只不过《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里的亲子矛盾并不关键,甚至对剧情毫无助推作用。

如果把这个矛盾拿掉,随意换一个别的,依然能够使马蒂亚斯这个角色展现出脆弱又渴爱的一面。

多兰演得很好,具有少年感的细微表情,和朋友们嬉笑吵闹时的朝气蓬勃,与母亲吵架时的歇斯底里,以及事后独自舔伤口时的脆弱迷离,都被他诠释得非常精准。

有鉴于今年戛纳的片子很少有非常突出的男主戏,多兰其实也是强有力的影帝竞争者。

当然,班德拉斯自然是呼声最高的。

遗憾的是,多兰显然不会写别的矛盾,所以由他自己出演的角色,他只能演最擅长的有mother problem的孩子。

换言之,马克西姆这个角色的内核,并不是恋爱中的青年,至少和“妈妈的孩子”这个身份有同等的重要性。

没有mother problem的马蒂亚斯就单薄多了。

这个角色比较模版化,是个事业刚刚起步的青年,总是和不同的人吃饭聊天,总是走心或不走心地和工作中认识的人交谈着。

影片中有个角色与马蒂亚斯从见面吃饭到谈及婚姻,直到最后一次出现时马蒂亚斯才问出他的名字来。

可惜,演员的表演上,或许是因为角色比较扁平,所以发挥空间很小的缘故,我甚至在看电影过后不太记得他的长相。

与描述马克西姆一样,多兰同样想要制造马蒂亚斯的漂泊不定、不安全感,好让他们的相爱更多一点除那一吻带来的情欲以外的东西。

但这个人物的背景制造得很粗糙,有一种连篇累牍的废话感。

这并不是很高级的表达。

整部电影不太高级的还有制作。

多兰做出了一个丢西瓜捡芝麻的选择,即像艺术大师那样拍艺术电影,注重摄影、剪辑这样的硬技术,试图加强制作。

可是要知道,技术服务于电影文本,连故事都讲不好,技术做得再好也只是空有皮囊。

电影的缺点很明显,不恰当的剪辑与摄影出现数次,情绪上不来就一股脑放音乐,以舒伯特为代表的古典音乐轮番上阵,生怕让人觉得自己肚子里没有墨水。

多兰是不是有才华的?

他当然很有才华,甚至可以说是天才导演了,曾经拍出过《我杀了我妈妈》和《双面劳伦斯》就足够证明这一点。

他也不是不可能成为像肯·洛奇、阿莫多瓦那样的大师级导演,我们都知道他未来可期。

《双面劳伦斯》他的问题在于太急功近利,生怕这个“少年天才”的名头因为年龄渐长而黯然失色,他便会被慢慢遗忘,便会成为大家眼中的那个“曾经红过的人”。

其实多兰没必要这么缺乏安全感。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并非没有闪光点,比如靠近尾声的吻以及结尾的哭戏,都拍得非常感人。

可见,如果他能简简单单地讲一个因为一个吻而开始的爱情故事,本身就够美好了。

这部电影最理想的情况是,多兰像《我杀了我妈妈》时期那样讲述自己,大胆剖析,坦诚相待。

观众不需要花太大力气,只要专心看电影就能感受他的爱,他的痛,他的青春与脆弱,并明白为什么那些都很美好。

《我杀了我妈妈》童年不再没关系,多兰青春正当年,恋爱正是最好的时候。

他细腻敏感又脆弱,无所顾忌敞开去爱,就是最好的电影题材。

然而现状如是,着实令人可惜。

多兰想要证明自己很厉害的虚荣心如此之强。

欲求拍出精致与内涵,却拍出了笨拙与浅薄。

我对多兰依然抱有很大的希望。

保持灵性,保护好心,未来他会越拍越好。

现在他就是需要时间与沉淀。

或许等他老的时候,即便技术做得极佳也会在电影中隐去。

毕竟,谁会在意阿莫多瓦的《痛苦与荣耀》有多少技术?

即便制作上没有前作突出,即便摄影打光美术留白剪辑都不够华丽,那又如何?

观众照样感动得痛哭流涕。

《痛苦与荣耀》多兰当然也有可能拍出大师级电影,但那不是现在。

他现在最需要长大一些、成熟一些,而时间会成为一种历练。

他现在最需要明白的便是这一点。

多兰与男主角Gabriel D'Almedia Freitas的拥抱作者| 蓝詹;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马蒂亚斯与马克西姆》短评

青梅竹马般长大的玩伴,在一次“我是谁”主题亲密试探之后,挣扎出了自我身份认同的故事。虽说主角人物关系相对自然,但填充的各种其他诸如与家人、朋友的关系元素几乎都是拍不出任何新意的鸡肋,甚至连推动本片主要剧情的去澳大利亚的动机都是莫名其妙以时间倒计时的形式展开的。

5分钟前
  • Alek_Hordek
  • 较差

70/100,总算沉稳了许多,情感更加内敛,熟悉的“夜店兰”也以另一种姿态光荣回归,几乎可以算是他的最佳作品。但他的问题还是在于缺少风格之下的变化,画幅变换OK,音乐串烧OK,熟悉的手法全都OK。但什么时候才能不要再写和妈妈有矛盾的儿子角色。

9分钟前
  • 德卡的羊
  • 还行

如果不是这个吻 我们会错过很久

11分钟前
  • Lila布拉塔
  • 推荐

据简介,多兰的母亲是位教师,究竟是什么样的母亲对多兰的创作母题有那么大的影响呢?令人好奇。昨天看了他的首作,今天看了他最近的作品,就,还是那样感觉没多大变,可能稍微温和了一点。还是说,可以看出多兰的确对拍摄、编剧等有着一定的过人之处,但我真不喜欢他那种躁动的像是骂不尽的脏话的镜头了,太混乱了,心浮气躁的感觉,过于失控碎片。

16分钟前
  • Gaga
  • 还行

反正在不看多兰后,挺喜欢这部的,结局必须开放无望才符合文艺片逼格哈。不过为什么说这片是关于一群30岁左右朋友的故事,就很像才毕业那种年轻人的状态嘛

18分钟前
  • 资深低阶路人
  • 力荐

2020/3/13

20分钟前
  • livinglow
  • 还行

无论多兰是否在原地踏步,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毫无疑问的佳片,影片的细腻、纠结到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我都很喜欢

24分钟前
  • 啦啦啦啦啦
  • 力荐

just too much…

27分钟前
  • MardyBummm
  • 还行

回归一种关注水准(可能还不到)的夜店兰。

31分钟前
  • Peter Cat
  • 还行

技法是越来越纯熟,感情越来越乏味。

36分钟前
  • Early啦
  • 还行

3.5 不是讲身份认同的,而更是再原始一些的朋友越界。似乎是在回顾(致敬?)《我杀了我妈妈》和《妈咪》(感觉妈妈是前者的妈妈,Julien是后者的Steve)。多人讲话争论的场景依然失控,但安静的段落还是能够依靠视觉塑造角色,建立情绪。此外,有些对白也许只有网瘾酷儿才能写出来,这个也是愿意看到的,属于当代的。本来《只是世界尽头》之后就不再期待多兰了,这一部还是超出期待了 :)

41分钟前
  • ZAC
  • 还行

导演的故事里还有天雷勾地火的那一瞬间,而我的故事里只有两条恐怕此生都不可能相交的两条平行线。职场失意,情场也失意的人儿应该何去何从?

43分钟前
  • 崔始源
  • 很差

还是挺好看的,以前标志性的镜头语言有所收敛,年轻真好。

46分钟前
  • 荒淫少女朴赞郁
  • 还行

我整个哭到当场去世 后期的多兰明显被低估了 从这部开始转脑残粉(为什么大家都只想看到爱情片呢?关于家庭 关于友谊 关于爱 我真的觉得每场戏都不多余 性向什么的根本不重要啊 你要是也有一个最好的朋友就懂了吧(看完第二遍释怀了 管他什么呢 爱就对了/散场时两个贼可以的外国小哥站过来避雨 我就一直偷听他们讨论电影哈哈哈/我兰镜头下的自己永远最美 硬要挑骨头可能是最后两场儿童画推荐信的戏过于煽情了吧 anyway 这么饱满的情绪还是没有第二家

49分钟前
  • théo
  • 力荐

受《沙滩鼠》《上帝之国》《cmbyn》启发,但比不上任何一部。

54分钟前
  • 日王仔
  • 较差

额……

58分钟前
  • xleecinemania
  • 较差

有点失望。故事情节少了逻辑性,人物心理也挖得很浅显,马克西姆这个角色好像倾注了导演很多表现欲,马蒂亚斯的挣扎与彷徨夹杂在混在一起的同伴生活里,可是感觉很多人物的出场都不是很有意义,作为推动两位男主改变行为、心理变化的动机,作用并不强。但构图和光影还是很不错,那场大雨中的横移转推镜头有点儿美。/ 最后打包行李那几幕三人戏又回到了幻想之爱的怪圈圈,希望多兰可以跳出自我中心or故事的囹圄

1小时前
  • May
  • 较差

三星半,其实某种程度上还是很佩服多兰永远可以把一个简单粗暴的本子拍出只属于自己的风格特色,比如聒噪的群戏都能抓住人。尽管依旧是平行世界的母子关系,却增加了马蒂的视角,只是戏份分布有问题,直到雨夜那个吻才知道原来是两颗心动摇(虽然能猜到但从电影的前期很难感觉到)。马克西这个角色细想之下特别虐,感谢结尾HE。

1小时前
  • 某J。624
  • 推荐

马蒂亚斯作得想让我立刻去打他

1小时前
  • 铜饼
  • 较差

我觉得只有很少很少一部分人才可以看懂这部作品,当和一个朋友说起我想翻译多兰专访并发公众号的时候,他评价说我的公众号总是做一些小众的东西,我回答我从生下来第一件事起就没大众过,比如性取向

1小时前
  • 耐观影-Xavier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