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未写过影评,中午刚看完这部电影,忍不住写一点感想,一气呵成。
《跟踪孔令学》让我想起《有话好好说》。
在后者中,理智的一直在化解姜文愤怒的李保田最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愤怒,而前者中,即使范伟在课堂上朗读《春》,给学生们将两只手握在一起比攥成拳头好的道理,却还是在面对流氓跟踪的时候躲避这种可能,并且要用以暴制暴的手段摆平问题。
为什么我们明明对那好的答案了如指掌侃侃而谈,却偏偏选择了错误的选项呢?
也许会有人把这种悲剧归咎于个人的性格缺陷。
在电影中,李保田的愤怒,范伟的懦弱,都让我们看着憋屈。
但是《跟踪孔令学》中,范伟对马伊琍(片中暗示他俩曾有一腿但没走到一起)说那段话让我差点掉泪,大概是这么说的:每个人的软弱都有自己软肋,但是我们那时候,我的软肋是父母,现在我的软肋是女儿小雪。
我并不喜欢范伟扮演这个人的懦弱,但是换个语境,在命运面前,在那不由得你主宰的,往往让你尴尬被动的命运面前,谁不曾妥协,反抗,绝望?
谁不曾被那命运的利刃穿过各自的软肋?
有人评价道,古希腊悲剧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命运。
这种美学倾向从《俄狄浦斯王》中一览无余。
错的不是被杀的父亲,不是乱伦的母亲,甚至不是弑父娶母的俄狄浦斯。
没有谁是错的,如果真要找一个的话,就是命运。
这并非一种迷信。
古希腊的智者们早在孜孜不倦的求知中发现了人类的局限,这种悲剧美学毋宁是他们对这种局限的一种无奈和恐惧的反映。
但这并未阻止他们继续求知,即使知道局限,即使知道也许是走在岔路上。
这甚至可以说是一种乐观主义为底色的Manifest Destiny。
这也许是一种荒谬。
抑或就像混沌学理论透露的那样,混沌、非线性的荒谬正是世界系统的本质状态。
我们就像诡辩的芝诺精心设计的时间中和乌龟赛跑的阿基里斯,明明在理论上追不上,却又真的能追上。
不信而信。
向死而生。
跟踪孔令学,就是跟踪我们自己。
所以,经常,由于那玩弄我们于股掌之间的命运,我们明明清楚某个道理,却绝不去照做。
这也是所有文学艺术的灵感源泉。
所以,卡夫卡安排一个丑陋的大学生在旁听对K的审判时推到女看门人和她做爱,所以,加缪选择用笔去虚构一个真正的“局外人”。
这都是在命运淫威下人类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的这种生存状态的反讽。
无奈却不愿服输的反讽。
电影里也有这种反讽的小把戏。
《有话好好说》里除了李保田和姜文的理智和愤怒的反差,是那个不经意间为姜文复仇的砸落的音箱,而《跟踪孔令学》中则是孔令学的迂腐和懦弱,以及他反复吟诵的《春》。
孔老师在洗浴中心面对老板和打手们朗诵《春》的那段堪称经典。
而我认为正是这样的小把戏可以作为电影的精髓,文学也一样。
我绝不指望一部电影或一部小说能告诉我什么正儿八经的宏大叙事,我只希望它讲好一个故事,仅此而已。
剩下的事情,交给读者或者观众吧。
任他影评家书评家在文艺之箭射出之后再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寻找一个靶子吧。
小说就是小说,电影就是电影。
我想,这是最好的文艺本体论。
导演细腻,导出如此优秀作品;演员演得好看,音乐衔接的当,堪称一绝。
推荐力挺!
赶快看看吧!
这才是中国现实的写照。
孔令学(老百姓)只想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简单生活,被小混混阿祥(恶势力)折磨的不成样子。
他想与阿祥讲和,无效;他想躲避阿祥,无效;他报警,无效。
最终只能寻求非常规的手段解决问题——有效。
不觉得这个流程很眼熟吗?
老百姓找“有关部门”,上访,提案等等手段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可能让某媒体一曝光,某领导一关心就解决了!
不是老百姓不想按正常流程解决问题,问题是按正常的流程能解决问题么?
在中国,只能不走寻常路。
其实这个电影的故事线很简单,如电影名字所见,主要情节就是红毛阿祥跟踪孔令学,从头到尾就这一件事,甚至没有支线故事。
但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情节,撑起了整个电影。
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憋屈的人看这个电影的时候相信很多观众都跟我一样,替孔令学憋屈得慌。
故事开头就是孔令学在给学生上语文课,女同学刘萌带着耳机听音乐,摇头晃脑。
矛盾冲突就由孔令学管教刘萌展开。
这也是我看的第一个觉得憋屈的点,刘萌不仅打了孔令学的“脸”,还打了孔令学的脸,这里若是换成其他人,面对这么不尊重老师的学生,罚站、单独谈话、请家长该提上日程了。
但孔令学没有,他不仅让刘萌坐下自己继续上课,而且在杨老师反映了刘萌家庭情况——父母离异姥姥不疼舅舅不爱之后,为自己对刘萌说出“没教养”这种话感到愧疚,选择不追究刘萌的过错。
甚至连找刘萌谈话这种事,都没有光明正大地要求,而是躲在洗手间佯装洗手等待跟刘萌“偶遇”的时机。
而这,只是憋屈的开始。
刘萌有个在社会上混的男朋友,就是本片的另一个主要角色,开头提到的阿祥。
阿祥听说刘萌手机被孔令学没收之后就开始跟着孔令学,电影从这里开始切入了正题。
面对阿祥的跟踪,孔令学的做法从头憋屈到尾。
先是不敢接孩子,跟老婆谎称要给学生补课让老婆去接,然后是带着女儿东躲西藏不敢回家,接着为了摆脱阿祥躲进了“按摩店”,最后让老婆带着女儿回娘家住。
甚至于,作为一个老师去寻求黑道大哥的帮助,又是递烟又是给钱又是托黑道大哥请阿祥吃饭。
就这样一个没人放在眼里的混了几年武行出来的发廊小混混,便搞得孔令学的生活鸡飞狗跳。
说到底鸡飞狗跳还是因为自己,从他第一次跟老婆撒谎开始,相信观众跟我一样已经开始替他担心了,事实证明影视作品里的每一次撒谎都会迎来一次翻车。
孔令学憋屈就憋屈在,从始至终他觉得不应该让妻子跟女儿也陷入恐慌之中,于是选择了隐瞒。
塑造好一个小人物不是一件容易事其实近些年的电影中能把小人物塑造好的影片不多,比期塑造一个英雄人物,一个传奇人物,小人物更难以把握,因为他更贴近生活。
过于戏剧化会显得不真实,过于真实有时候故事又会很平。
一个平凡的小人物,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向成功,是国产片里常见的小人物故事模式。
但这部电影不是。
看过契诃夫的小说和戏剧,应该都熟悉契诃夫的风格——内在戏剧性。
这部片子给我类似的感觉,主角是平平无奇的乡镇学校里的语文老师,没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没做出什么成就,甚至也没遇到什么大的风浪。
影片的开头他在教室里朗读朱自清的《春》,影片的结尾,他依然在朗读朱自清的《春》,好像一切都没有改变一样,故事似乎没有开始过,也似乎还没有结束。
就是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一段寻常故事,却给人带来了深思。
影片结束后,我沉思良久,在现实中又会有多少人活得像孔令学一样?
大概不计其数吧。
先来说说孔令学。
他是个可爱的浪漫的人,他会在圣诞节带着圣诞帽给女儿送糖葫芦,会在妻子生日跟女儿一起给妻子准备惊喜,会享受地读每一篇已经读了可能几百遍的课文。
他是有责任心的人,会毫不犹豫地保护学生,会理解因为原生家庭而性格怪异的学生,会义无反顾保护妻女。
这是他身上的闪光点。
但作为一个塑造成功的小人物他绝不只有优点,他是一个极其敏感多虑的人,阿祥跟他聊女儿,他就害怕暴露女儿所在的学校暴露女儿的长相,不敢去接孩子放学;阿祥跟着他回家,他就害怕阿祥记住他家的位置,故意引阿祥去别的居民楼;阿祥在门里塞纸条,他就觉得门锁是阿祥弄坏的。
其实从始至终,阿祥从未说过要伤害孔令学的妻女,甚至从一开始阿祥就表明了,跟着孔令学只是希望孔令学不要为难刘萌。
而从始至终孔令学都没有明确告诉过阿祥,他并没有为难过刘萌,也不会为难他。
在一开始,他站在教师的角度,就已经把阿祥看作无所事事的混混,在阿祥第一次提出请求的时候,丢下了一句“幼稚”。
他是一个有书斋气质的文人,这是他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
文人讲话的特点加上中国人含蓄内敛的特性,就成为了推动情节的东风。
情节中多个深化矛盾冲突的点都源于他说话太含蓄。
其一,他没有直接明确的跟阿祥解释自己从未故意为难刘萌,直接引发了阿祥的跟踪;其二,他对此对妻子隐瞒自己遇到的事情,造成了与妻子之间的隔阂,同样也倒置了自己意外砸伤了妻子;其三,对于突然闯进的“按摩小妹”没有明确的制止她的行为,于是有了后面宾馆老板带人差点群殴他的情节。
“不长嘴”的主角,永远是国产影视剧的特色,对于这种长了嘴,但说了不如不说的主角,观众应该更加着急。
导演也正是利用孔令学性格里的这一特点,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把一个简单故事讲得吸引人是导演的巧思这部片子里充满了戏剧化的巧合,给我的感受有点类似于“佳构剧”里的情节安排。
首先是孔令学与妻女庆祝完生日回家,恰好邻居喝醉酒开错门,把钥匙断在了锁孔里,又恰好阿祥在门缝里塞了张字条,于是孔令学自然而然地觉得是阿祥故意弄坏了锁威胁他。
其次是双腿不能行动的小女孩被父亲背着下楼,恰好走到了孔令学家门口女孩想上厕所,又恰好女孩儿父亲把拐杖临时放在孔令学家门口的时候孔令学打开了家门,于是孔令学自然而然地觉得他受到了来自阿祥的挑衅。
最后是孔令学没有及时接到女儿打来的电话,恰好他赶到学校的时候被告知女儿被红色羽绒服的人接走,又恰好妻子当时穿了一件红色羽绒服,于是孔令学又自然而然地觉得是经常穿红羽绒服的阿祥接走了女儿。
正所谓无巧不成书,但是巧合多了就难免会让人觉得不真实。
但在这部影片中,孔令学的性格特征刚好弥补了这一缺点,他是个敏感多虑的人,同样也是一个有丰富想象的文人,所以这时候巧合不像是为了戏剧化而故意为之,更像是因为他的脑补把本不相干的两件事联系在一起,使之合理化。
但并不是说这部片子没有瑕疵,就本人的观点来看,整个故事似乎有一点虎头蛇尾,导演是十分擅长通过各种方式制造矛盾冲突,推动剧情向高潮发展,中间的一系列巧合和冲突,一直不断地提起观众的兴趣,而这也就显得结尾的突转有些接续不上,好像一个不太成功的欧亨利式结尾。
阿祥的结局并没有交代清楚,而孔令学的结局也仅因为医生一两句话就完成了转变。
整个看起来是仓促的,与前面所说的契诃夫的内在戏剧性的特点有一些违和。
一些你可能错过的隐喻镜头从整体上看这似乎是一部不那么文艺,没什么格调的喜剧电影,但其中依然有很多你可能会忽略的隐喻。
开头和结尾相似的场景,孔令学用不曾变化的声调朗读着同一篇课文,那么导演是通过什么表现人物情绪心境的变化?
是服装的变化,开头的刘萌穿的是蓝色的衣服,冷色调,符合她阴郁叛逆的心境,孔令学穿的是笔挺的深色西装,符合他规矩本分认真的教师形象。
而结尾刘萌穿了一件黄色的毛衣,暖色调,孔令学也穿了一件黄色的运动服,导演通过服装造型和颜色的改变使得观众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人物心境的变化。
孔令学和杨老师的第一次对话,谈到刘萌的家庭情况时,镜头切给了此时正在雪地里独自行走的刘萌,和她身后留下的一串脚印,通过这个镜头,来表现刘萌的处境——孤独。
当孔令学的谎言被妻子拆穿,妻子怀疑她跟杨老师的关系时,孔令学没有解释,妻子带着女儿离开,此时镜头切给了柜子上的鱼缸,鱼缸里是两条死气沉沉的小金鱼,通过这个镜头,导演隐喻了两人关系的不和谐,情绪降到了冰点。
影片中街边卖文玩的大妈出现了两次,大妈卖的装有孔子像写着论语二字的盒子也同样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阿祥刚开始跟踪孔令学的时候,他一边给妻子打着电话一边结果孔子像看了看,随后又递给了大妈,第二次出现时,孔令学在女儿校门口不远处蹲守,看到了穿红色羽绒服的人接女儿放学,此时的孔令学已经没法冷静的思考,甚至忘记了自己的妻子也有一件红色羽绒服,他匆忙把一沓钱塞给大妈,抱起那个盒子跑向校门口,不顾一切砸向那个穿红色羽绒服的人。
盒子摔在地上,里面的孔子像也随之掉了出来。
这两处的对比,既体现了孔令学与妻子关系的微妙变化,矛盾加深,也体现了孔令学心理的变化,孔子是中国文人最好的代表,影片不用其他的文玩却偏偏选用了孔子像和论语,正是为了隐喻孔令学的改变,孔子像掉在了地上隐喻了一向温厚老实的孔老师已经被阿祥的跟踪逼到了疯狂的边缘。
影片中三次出现的,是朱自清的《春》,同样三次出现都有不同的意味。
第一次在影片开头,此时的孔令学是一个儒雅的语文教师,带着文人的浪漫朗读着课文,陶醉其中,他不允许有人错过这样美好的文章。
第二次出现,此时的孔令学陷入了前脚被阿祥下套让按摩小妹“伺候”他后脚被宾馆老板威胁的困境,他朗读起了这篇《春》来证明自己的教师身份,被宾馆老板误以为朱自清也是他们学校的老师时,他没有解释只是尴尬一笑,因为不敢让宾馆老板丢了面子。
第三次出现,是在片尾,他依然优雅地朗读着朱自清的《春》,课上有人睡着了,他制止了刘萌叫醒同桌,并脱下自己的外套披了上去,嘴里念着那段文章“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他似乎妥协了,真的任由他们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了。
又有多少人是隐藏的孔令学或许与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有关,与中庸思想有关,与中国人骨子里“以和为贵”的思想有关,生活中尤其是老一辈的人,更愿意去追求一种平淡安稳的日子。
哪怕有些小摩擦吃点小亏,只要对生活没有太大影响,总倾向于去忍让,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这样的人往往是大亏吃不了小亏吃不断,慢慢的人也就习惯了,甚至安慰自己吃亏是福。
孔令学有中国人身上的这种特点,他会花钱请黑老大吃饭请他帮忙,让阿祥不再跟着他,会掏一千块钱让黑老大请阿祥吃饭和解。
他也认为自己破点财可以免灾。
另一个让我反思的点在医生的那句话,说焦虑的人往往有个特点就是太认真了。
孔令学就是因为太认真了,凭白让自己多了那么多焦虑,如果他根本不在意刘萌上课听音乐,或者不在意刘萌的原生家庭给她的影响,这件事情解决的会很快。
如果他根本不在意一个小混混的尾随,就不会有那么多被害妄想。
往往生活中太精益求精的人就是不如得过且过的人过得快乐。
生活就是这样,和工作不一样,要得过且过才好过,鸡毛蒜皮的小事纠结起来,会给自己徒增许多烦恼。
这部影片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作品了,但我相信,好的作品不论过多少年,依然有它的价值。
跟踪孔令学 (2011)6.82011 / 中国大陆 / 喜剧 悬疑 / 张骁 / 范伟 马伊琍
阿祥前面听孙萌说,处对象会被开除。
于是开始讨好孔老师。
他一开始确实是愤怒的,想找他麻烦,但是后来发现这人傻的可爱,就像跟他处个朋友。
给我最大震撼的,是阿祥追孔令学的三轮车,追不上了,喊了一声“孔老师,平安夜快乐!
”
范伟的确是一位优秀的男演员,他展现小人物的惯用技巧,在《跟踪孔令学》里被运用得轻车熟路。
张骁的这部电影有不小的野心,作为在央视这样一个团体里浸淫很久的导演,张骁表现出了强力压制下必然会出现的反心。
电影中对社会弊病的讽刺辛辣到位,正直的孔老师到了电影的结尾,变成了油滑、世故并且阿Q精神贯穿全身的孔老师。
《跟踪孔令学》最大的问题也在于结尾的处理过猛,让应该是顺理成章的转变因为节奏和力度的过快过猛,而显得跳脱和不真实。
而阿祥这个主要人物结果的交代缺失,也留下了遗憾。
按照电影中孔老师的最初思维方式,他是必然会被阿祥逼疯的。
其实我想很多人都在看电影时都意识到,孔老师其实只要向阿祥做一个“我不会找刘萌麻烦”的承诺并且付诸行动,那么阿祥便不会和孔令学之间产生那么多的纠纷。
电影最后的部分,似乎孔老师已经和阿祥达成了这样的协议,“两只手握在了一起”。
而孔老师身上那一袭练武用的黄色练功服,已经深深将孔老师“两只手握在一起”背后的懦弱和苍白暴露无遗。
本着看喜剧的心情看完了这部电影,结果开演后不到十分钟,这个心啊拔凉拔凉的,一直凉到最后。
尽管范伟演的孔老师,从开始一直到最后,都在讲春天来了,我的心还是最终没有暖起来。
从本片的剧情来讲,从头到伟刻画了一个胆小、善良、不善于沟通、不善意于处事的小人物的生活。
范伟老师饰演的孔令学,屈就于一个非正规文武学校里教学中学语文的孔老师。
从上课制止女学生听音乐,反被女学生打了一巴掌,而就此作罢的开场,就已经奠定了一个唯唯喏喏的小人物的基调,在那个教室的墙上,还贴着尊师重教几个大字。
通过后来被女学生的男友跟踪的过程,各种环节更将此小人物的形象刻画得维妙维肖。
范伟老师,演得太好,把教师作为一个社会最低层的小人物的生活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大家看到,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是活在光辉里,其实有很多教师活只是活在粉笔灰里。
“其实这种现象是不对的!
”我觉得影片表达这个意思,只是没有明说而已。
作为一个教中学的老师,知识程度应该比较高,至少可以说是一个知识分子吧。
但是,当秀才遇到混混,为什么却显得那么无奈?
当老师遇到不听课的学生,又该如何是好呢?
在整个影片中,孔老师为什么不向警察报警?
警察又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
当孔老师在红灯区为了证明自己是老师的身份而朗诵朱自清的散文《春》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而最终解决这个问题的却是黑社会的老大派人扔了一块石头。
想想我们的主旋律电影,我们的经济发展如何如何的快,科技发展如何如何的快,军事发展如何如何的快?
那么再看看我们的教育,当孩子在课堂上睡觉的时候,当老师的是否真的应该为学生披上衣服呢?
我觉得这样的电影,才是真正的社会现实的写造。
得顶。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中部人,我对东北知之甚少,印象只是赵本山大爷和其领导的赵家马戏团。
前年,我被分配到沈阳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才对东北有了更贴近的认识,看到电影了杀猪菜的情节,让我又回想起来了东北的情景,先撇开电影本身不谈,说说我印象中的东北吧东北印象之一充满流氓味的东北话。
看看如今的小品相声界,东北人肯定要占半壁江山不止,连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MR周立波都要对赵大爷俯首称臣曰我周立波只是个地方菜,赵本山才是全国人民的饺子。
东北话特有的流氓味,让其充满喜感。
但是也会让人尴尬,特别是女孩子说东北话南方人听起来就有点别捏了。
记得一次在沈阳的超市里,遇见一个气质甚佳的女孩,本来想说两句话,可是其一开口就来一句:大哥,你你那噶的呀?
我顿时感觉一股烈风从面前刮过,就只得走开了,不过听多了也就习惯了东北印象之二—高挑身材的美女多。
我去过的地方不算多,也不算少,住过半年以上的就有,湖南,河南,沈阳,成都,南昌,山东。
比较起来,沈阳的美女数量多而且身材高挑,比成都还要强。
而且,沈阳的女孩子防备心不是那么重,长得漂亮的也不会太吧自己当回事,还是蛮好相处的东北印象之三—汤汤水水的炖菜,去了东北才发现,很多菜都是炖出来的,基本上所有的菜都可以炖,我的最爱是京酱肉丝和锅包肉,东北菜量都还挺大,实惠。
东北印象之四--彪悍的不需要解释的小痞子。
小痞子全国都有,但向东北这么多而且个性特色鲜明的不多,如果全国要搞个青少年痞子率的话,东北觉得独占鳌头,这个倒不是贬低东北人,实乃此地确实自古民风彪悍,小痞子们也不会出什么大事,只不过是经常一起吃吃喝喝,而且很多砸过场子,进过局子,而且以此为荣下面就说说这个电影本身,电影讲的是一个窝囊废的孔老师因和自己的女学生发生矛盾而被女学生的男朋友跟踪的事,孔老师绞尽脑汁无法摆脱,中间自然出来不少笑料。
搞笑情节一:孔老师被跟得无奈,怒说:你穷追不舍,孩子无辜受牵,我无计可施,你想怎么样.?阿祥说:我靠,你一句话,三个成语。。。。。
搞笑情节二:按摩店经理要孔老师拿出教师证,孔老师没带,正要打孔老师,突然听到孔老师背诵:“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经理沉醉了,,,,,然后恭恭敬敬的把孔老师送出来既然是喜剧,那只要让人自然的笑出来就算是成功了
现在老师真TM难做。
上课站在讲台上一看四周,下面的学生一个个都是牛X哄哄的主儿,打游戏的,看小说的,拿p4看电影的,听歌的,睡觉的,唠嗑的,打情骂俏的,玩手机的,听课?搞笑呢你!
这还不是大学生,一水的高中生,还别说,以上的事我自己都百分百干过,还不止一次。
你管他?
你还敢管他,一个个扬了二正的,眼睛不是瞪你就是翻着白眼,一看学生档案,背景爸爸妈妈舅舅叔叔丫的都TM牛X着呢,你还管人家,你不想干啦!
找家长?
家长来学校一句话不问上来就指着你鼻子骂你有没有?!
要么学生就是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心理阴暗的让你喘不过气,你敢说他?!
他嘟嘟囔囔的问候你家人你还不敢说他,当着全班同学让你下不来台,放学之后想找他谈谈人生劝他向善,他鸟都不鸟你,回头就骂你SB,你以为你GTO能治疗人家心理创伤,其实你再说他就拍桌子摔凳子倔哄哄走出去,你拿他有什么辙?!
悲剧。
慢慢你就不管了,只要他不影响你上课,他死不死不是你儿子闺女。
问原因,都他们这帮家长造成的。
做生意的放纵孩子,当官的溺爱孩子,离异的不管孩子,成绩好的心理变态,成绩差的直接摆烂,中等的啥事不管。
考上大学又怎么样,还不是要马加爵药家鑫。
老师难做,尤其是你想做个灵魂的工程师。
我从高中就知道我做不来老师,尤其初高中,这帮孩子,太难管。
当老师,软弱了被学生欺负,强硬了自己没有资本,还惹得一身麻烦。
孔令学,一个好人,一个老实人,一个自己都知道自己太软弱的老实人,人到中年,没车没房,日子虽不贫困,中规中矩,就会背个课文摇头晃脑,娶了个不错的老婆,养了个懂事的女儿,一切算是不错。
范伟演这样的小人物算是手拿把掐,驾轻熟路。
可是他经不起吓。
他害怕自己的家庭受到破坏,害怕自己的女儿受到伤害,所以,被一个装B 的小混混吓出了心理焦虑。
这个小混混,不能不说这个演员演的太棒了,语气,表情,小眼睛,得瑟的样,一口无赖还有点俏皮的东北话,和每个学校都有的那几个小流氓一样,好惹事,好面子,爱装逼,心肠呢,又不是真的那么坏无药可救。
就因为孔令学批评了在学校的刘萌——他自己认为她是自己的女朋友,为了帮“女朋友”要回面子和手机,混混阿祥就在孔令学身后跟踪他,还威胁孔令学,意思要对他女儿不利。
而实际上,他在跟踪孔令学中慢慢了解孔令学,慢慢的对孔令学产生了好感。
孔令学实在是不知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几次讲道理未果,可笑,和混混哪有道理可讲!
秀才与兵,还说什么。
于是,孔令学每天下班后对阿祥的反跟踪就造成了不少笑料,其中,那个黑社会桑拿店的故事最为经典。
孔令学一看在阿祥身上无法讲道理,于是,他把重点放在了刘萌身上,可是,刘萌根本就不鸟他,他只有在上课时旁敲侧击,于是,本剧最温暖的台词出现了::“我想告诉你,人与人的关系,就像人的两只手,握着比攥着好”孔令学的家庭是温暖的,虽然他忘记了妻子的生日,但是懂事的孩子告诉了他,他努力的为妻子布置生日晚会,带女儿去滑雪,他对妻子忠诚,对女儿呵护,对家庭负责,所以,他不允许有人来破坏它。
他没有把真相告诉妻子,却不得不用谎言来欺骗家人,屡次的谎言让妻子不安,让家庭关系紧张。
终于,孔令学实在是无法忍受了,他找到了武术界的大哥,而这,却让事情变得更糟······孔令学是个不通世事的人,从他请大哥吃饭就能看出,他买的烟是差的,而且在见面的第二次他又拿出来了,这让人好气又好笑····他没有认真分析过阿祥的人和心理,他没有想到阿祥只不过是一个发廊的低级混混,没有想到阿祥耍无赖但是每次孔令学报警阿祥都跑的最快,没有想到在阿祥每次的跟踪中自己对阿祥的影响·····如果,孔令学要是能好好坐下来和阿祥吃顿饭,也许情况就能变得不一样······影片的结尾有些跳跃,刘萌接受了孔令学,而孔令学也向现实妥协,剪了范德彪的板寸,换了运动服,不是提醒睡着的同学醒来而是为他披上衣服(说实话,当时我以为孔令学学了武术改了性子要以暴制暴给那个睡觉的同学一顿暴打呢),有人认为刘萌有些莫名其妙的接受,我认为那应该是对学生教育方法要改变的体现——对待叛逆不能拧着要顺着去感化·····整个影片中,我都在想如果我是孔令学我该怎么办,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面对同学怎么教育学生,如果那个阿祥真是一个水盐不进的大混混我该怎么办,想着想着,我突然莫名的有了信心。
当老师难,真难,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做老师,可依我现在的状况将来要真是做了老师,嘿嘿,那也会是件有趣的事吧。
向鬼冢英吉老师致敬!!
没有性感,没有火爆,破烂的城市,阴霾的天空,空气里都弥散着压抑的味道。
焦虑其实一直都在纠缠着每个人,影响我们的工作,影响我们的生活,但中国式焦虑更为凸显在这过程中对人性的触动。
是的,我们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无时无刻不在充斥黑色的幽默。
很精彩的一部片,推荐
一直都看范伟的这些富有乡土气息的电影。这部的讽刺意味儿很强大。我们做人自个儿可别太较真儿。
要是我,直接抽死丫得。。。
坚持看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范伟和那些个东北话(相对来说范伟反而说的没有那么重的口音),结尾确实不怎么样。
这种剧本有必要拍吗?不算拍,借演员骗钱的片子~哎~国产喜剧电影真悲催。烂片!
其实还不错,是挺认真、挺真实的一电影,语言也挺幽默的!范伟演的也不错,但是结尾有点牵强,还有就是角色有点太死心眼了,自己逼自己!而且不太能理解主角的怂~ED~7.3分左右~ps:“朱什么清?也是你们学校的?”没文化,真可怕!演刘萌的挺漂亮的~看到了录音麦在地上的影子~
为啥不报警...
也许是我理解不了东北男人的心理吧,戏中所有的意外冲突都是那个小混混要和他好好唠唠,到最后小混混为什么想唠我也不清楚,范伟怕,怕什么我也不清楚!
水准不低,真的!
范伟一人撑起的片子
真的是出乎意料的电影,整个片子是为了说明什么?????
看看还蛮有意思的,就是范伟总是演一样的角色,没有什么突破。
老范电影,有点趣,但没有前几部好看...
不喜,但真实。
剧本应该很好的……
范老师又是屈的哄的。
我真的遇到过这样的老师 为了他 给三颗!!
年下攻~~!!!!!!
还可以的,黑色。。
冲着范伟多给一星。
能想象范伟成为一个怕学生的语文老师,从教室到按摩包间,满嘴字正腔圆朱自清的“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么?《跟踪孔令学》是今年在影院上映但是被人遗忘的小片。范伟还是胆小怕事,玩小聪明的东北男人,像一个气球不断被充气,观众怕他突然爆炸,结尾没炸却泄气了,这个男人彻底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