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差。
虽然纠集了大批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老戏骨,戏,还是假。
剧本,还是无趣和缺少原创,连其中超级变变变的参赛节目,大多是直接从日本原节目里扒来的,而且,选的还是那里面不太好的一些……对于其中客串的我尊敬的吴天明导演,您真不应该接这戏。
桃姐已经很一般,但比这强。
我在以前 一直有一个很奇怪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既然花了时间看电影 就应该看一部大片 动作 剧情 悬念 明星 制作 动画 2D3D4D 一个元素都不应该少后来 大概是07年左右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 看电影不是去看制作 不是去看明星 不是去看外表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更多的应该关注于这部片子能不能给人带来一点什么念想 轻松抑或是遗憾都是看电影很重要的作用所以 我很少会关注电影的票房当然 有大手笔制作的时候 那些我很喜欢的题材 比如变形金刚 比如功夫熊猫 我还是回去关注和买票去看但是 其实我可以接受更多的所谓的文艺片 所谓的小成本制作的片子 所谓的票房不好的片子。
重要的是这些我看完了之后,能够给我带来一些东西。
这部片子 我没有准备看的我是之前不小心在微博上看到不知道是谁的推荐于是周日下午正好有空 就去看了整个故事讲的有些离奇一群在老人院里颤颤巍巍的老人 居然要去实现表演超级变变变的梦想。
梦想的开始,在于一个叫做老周的老人。
这个老人组织了一帮老人院的老人表演了一个超级变变变的节目,这群老人背后有着各种各样的幸运或者不幸他们有的有家 有的曾经有家有的在老人中已经老得不能动了 有的在老人里面还算是青春期他们有着不同的故事和背景唯一相同的是 他们有着同样的归宿 便是老人院这里 他们似乎是什么都有人悉心的照顾其实 他们早已 没有了年轻人的激昂与宏愿他们 只是想念家的感觉老人院 再温馨 再好 不是自己的家直到最后,老周才讲出他的故事老周才明了他为什么直到生命的尽头仍然坚持着这个不单纯是梦想的梦想他有一个远嫁日本的女儿他知道这个节目的前三名可以去到日本所以 他竭尽全力的 有这么一个表演的梦想他知道海的另一端就是日本所以 他用尽全力的 有这么一个看海的愿望日本 有多大 他不知道女儿 在哪里 他不知道一群老人 完成着这样一个梦想。
实现梦想 从来都不分年纪家的感动 从来都部分地点
2011年秋天,因为工作,有机会接触到了《飞越老人院》的剧本。
初读很惊喜,因为国内少有这类关注老人题材的电影,读后泪水氤氲一片,心心念念希望能拿到这个影片的部分宣传工作,为它尽一些力。
可惜因为种种原因失之交臂。
后来,虽然无法参与,但一直在密切关注着这部影片的宣传,看到有提到它的微博,都会转发到自己的微博上,我只是希望,能通过我的绵薄之力让更多人知晓这部有点文艺、成本不算高的诚意之作。
2012年5月8日,电影上映。
上映首日,我查了查当天北京上映的影城,不出所料,排片少的可怜,大部分都在白天放映,只有少数影城在晚上有1-2场的排映。
匆匆赶到影城奔进影厅,看到百十来人影厅只有十来个人,心猛地往下沉,幸好在开场前又陆陆续续来了许多年轻人,上座率最终在60%左右。
这对于一个在周二晚上黄金场次上映的影片来说,并不是一个多么可喜的数字。
看后我一直想,我要写一篇观后感,我要向大家推荐这部影片,我要记录下我的感受。
虽曾或多或少的参与到很多电影的宣传工作中,却未曾有过如此强烈的想要推荐的冲动,也未曾在自己微薄上为这些影片写下过只言片语。
然而后来这两天,我却迟迟没有落笔写这篇观后感,直到刚才。
因为我想说的太多,我不知怎样才能能较为完美的表达我的感情,表达我对《飞越老人院》的喜欢。
对,我喜欢它,实实在在的喜欢。
有人会按“文艺片”与“商业片”对电影进行分类,有人会按“好看”与“不好看”,我却习惯按“爆米花电影”与“看后能让人思考的电影”进行划分。
《飞越老人院》当属“看后能让人思考的电影”。
在中国,不缺好电影,不缺好莱坞爆米花电影,不缺商业片,缺的就是有深度的电影。
这一次,常常在文艺与商业间游走的张杨导演将电影直指“老人”,关注起了这个平时总是被我们忽视、电影也很少会触及到的题材。
选择这个题材是需要勇气的,不论是导演张杨还是投资人。
因为这意味着,这不会是一个大体量的电影,不会是一个有很多当红年轻演员的电影,不会是一个有很多铺天盖地宣传的电影,不会是一个看后让人精神愉悦的电影。
是的,看后精神一点也不愉悦,而且是相当的沉重。
身患绝症的老周决定组织身边的老人逃离老人院,去参加《超级变变变》,希望以此能联系上远走日本多年的女儿,在飞越的路上,老周的好友老葛也通过孙子的搭桥化解了与儿子间的矛盾。
故事很朴实,场景也较为简单,前半段集中发生在老人院中,后半程集中在金色的草原与海边。
浓郁的生活气息中带有几分荒诞,那些上了年纪的老演员,亲切的像隔壁家喜欢遛鸟的老大爷,但是下一秒,他们可能就开起了破旧的公交车驰骋在高速公路上。
因为了解剧情,从电影放映开始,孤寡老人老周给老人院的老人们变魔术的时候,我就控制不住的流泪。
其后,在老葛弄脏了床单、大家给老葛准备床、老周告诉老葛病情、爷爷给孙子讲麻雀的故事等桥段多次落泪,虽然也曾在老人扭了脖子、失忆大妈跟着跑出来、俩老头吵架等环节破涕为笑,但总的来说,这部影片基本上我是从头哭到尾。
电影放映过程中,全场也是抽泣声不断,我默默的回头看了一眼,大家也都眼睛通红,包括那些看起来很硬朗的男生。
我想,如果一部电影不好看,也就不是有那么多人跟着一起动人的笑、动情的哭了。
哭红眼睛的我,走在夜晚有些寂寥的长安街上,想了很多,想到父母,想到家人。
我们这一代,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几乎都是在父母的溺爱中孤独的疯长。
长大后,离开了家,孤独的生活在城市中,与家人交流甚少。
平时,总是以工作忙为借口一次次的挂断他们的电话,总是以加班为由不愿回家,总是以这样那样的理由主动或被动的减少着与他们的交流。
我们是否曾想过,我们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能有多少,还能再吃几顿饭,再说几句话,还能再叫多少次“爸爸”“妈妈”。
多少次?
没几次了。
他们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悄悄变老,时光太有限了,就像电影中老人院的院长算的那笔帐:“我的父母今年60多岁,假如他们还能活20年的话,我每年春节回去5天,每天4小时,一年20小时,20年400小时,折合下来也就10多天。
”10多天而已……而已。
我其实不想把《飞越老人院》说得那么玄乎,什么老年人的励志片,五百岁的小清新,也不想说“国产片不容易大家都去看看吧”之类的话,我只想在这里写下所有关于这部影片的想法,希望你,如果有空了,就去看看,因为它能让我们反思很多。
比起文字、新闻,它能更直观更有力的传递一些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比如独生子女对亲情的回归。
这应该就是电影的价值吧。
时光有限,我们有一天也会变老,变得无法自理,在生离死别中,总会有遗憾,谁也不希望“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故事在自己的身上发生。
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在这有限的时光中,多陪陪家人,让情走的长些,再长些,直到生命的尽头。
写于2012年5月11日 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这就是看了这部电影最大的一个感觉。
本来是帮助一个卖保健药品的来做主持,中间坐诊的环节,我给叔叔阿姨们放电影,但很明显叔叔阿姨们对这个不感兴趣。
好几个喊着打牌,于是我自己把这电影看完了。
都是老戏骨,最爱的一段是俩老头儿吵架。
我可能到了一定岁数了,所以,对煽情的部分,看得不是怎么专一。
不过老了老了,还是要过成老周那样的,自娱自乐,瞎鼓捣。
倚老卖老神马的,肯定让人讨厌吧。
希望我能快点成长起来,带我的父母,去看看这美丽的世界。
快有钱,快有钱!
少来夫妻老来伴,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墙上刷得这句话让我触动很深。
看的人眼泪想往下掉,非常感人的电影。
适合年轻人,也适合老年人观看。
年轻人应该受到教育知道该怎样善待老人,老人也该反思自己不对的地方,多多思考该怎样和子女相处。
耐心,宽容,理解,沟通4要素具备才能构建和谐的父(母)子关系。
很佩服老人院里老人们的精神状态,虽然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烦恼和忧愁,但他们将痛苦埋藏在心里,乐观,开朗,积极的去生活。
坚强的面对生死。
讲的那个麻雀的故事,很感人,很有诗意,让很多做儿女的无地自容。
天底下父母对子女的爱是那么的无私。
但子女对待父母,何尝又不能像父母对子女那样的无私呢?
老人们的今天或许就是自己的明天。
这也是一部很另类的影片,主要演员都是70岁以上高龄的,很不容易。
大家的演出很朴实很真诚。
(另外也喜欢那个院长,作为这个年龄的女人,特别有成熟女性的味道,很有气质。
)结尾部分这部片稍微有点虎头蛇尾,看到最后就有点意犹未尽,怎么这样就完了。。。
另外作为一些细节,也不要去太在意报废车怎么上路,为什么轮椅老人能跑出门外等他们等逻辑的疏漏之处。
毕竟艺术总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
总之,这部电影是国产影片中难得一见的好作品,朴实而处处见真情,积极向上,传递正能量。
个人认为吧,说句不好听的,相同题材作品(老人院生活)的金马奖获奖影片《桃姐》,要跟《飞越老人院》相比只能算坨屎。
《桃姐》两个小时看的我想打瞌睡,平淡的不能再平淡了,看了一点印象都没有留下。
那种电影是给专家看的,飞越老人院这样的电影才是给普通观众看的
2012年东京国际电影节本来邀请了数部中国影片参赛,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作品单方面退出影展,而这部影片便成了独葩。
影片首映之后,观众席罕见地掌声不断,每日jp也用一篇极尽煽情的文章称有这等作品在,中日文化交流绝不会中断。
而且《欽ちゃん&香取慎吾の全日本仮装大賞》在片中的出现以及西城秀树名曲Young Man在老人院中作为体操歌曲播放也令日本观众感到新奇。
以上只是杂谈。
就我个人而言,这部影片观赏性不错,但也仅止于此。
就像每日jp也提到的,这部影片的父子关系交代仓促、从东北去天津取道内蒙不合常理、牧民如此轻易地将老人迎入蒙古包不符合实际。
由于太多这种匆匆交代的剧情、不合逻辑的故事走向以及平淡的高潮和结局,令整部影片给人的感觉更多是:这合理吗?
有些不真实哦。
反而影响了本片实际上想要表达的亲子关系的传达。
张杨糟蹋了一个好题材。
怎么讲?
没HOLD住。
换句话说: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看预告片时就有种种隐忧,当一切呈现在大银幕时,这种过火的处理手法进一步被放大,以至于到了失衡的状态,不禁要对电影打几个问号。
导演的本意是好的,以至于当我在创作老人题材的剧本时,看到《飞》这样一部关于老人的公路片架构梗概时,初始是略微有些嫉妒。
在公路片类型尚未系统建立匮乏之时,张杨继2006年《落叶归根》之后,又一次尝试并试图升级公路片,以老人院里的老人为主角的电影在近几年中并不多见,尤其是以一种看似黑色幽默的商业娱乐片出场时,这种人物类型构架对于许多观众来说,是新鲜而刺激的。
影片从开头老人出走时,台词就显得很“傻”,到了老人住进老人院时,尤其严重。
编剧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恨不得是韩国长篇电视剧灵魂附体,拖沓乏力。
但聪明的是,导演很好地用了麻将梗与老人间的集体娱乐运动转移了注意力。
但问题还是来了,因为没有足够的人物内心细节作为铺垫,导致所有人的表演更像是过火的魔术,它几近癫狂,肢体语言与台词夸张至极。
远景摇至近景,紧接着跳接到脸部大特写。
人物的塑造不立体,不透明,陷入一种暧昧的虚假。
这并不是艺术风格、类型迥异的问题,同是描写老人院的老人,《桃姐》中叶德娴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与人物内心气质相吻合的,这种感情的传递建立在尊重观众智商的基础之上,与观众的情感神经相勾连。
但《飞》中的老人却像是打了鸡血的模子,玩飞越玩超车玩炫酷都可以,但这并不意味着与细节相割裂,更不意味着说说笑笑哄哄观众开心就可以偷懒作弊了。
台词写得太满、太白,外在的戏剧张力虽夸张放大, 内在的张力却严重不足,导致整部电影浮于表面。
老人这一群体,更需要内心戏的铺陈,内在情感的传递。
不光是张杨,第六代其他导演也有类似的问题,张元尚未上映的新作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顽疾,“戏”过于外化,不执迷于内在的建构。
现代好莱坞也好,意大利黄金时期的情节剧也罢,他们的“戏”绝对不是皮毛,而是深入骨髓,牵扯神经。
可惜的是,他们年近五十还没有深谙其理,依旧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也不无道理。
作为公路片,地理空间的概念也很模糊。
《西风烈》《无人区》至少是能有一个大体的地理空间概念,但《飞》的空间是概念模糊的,没有人知道这则故事准确发生在什么城市,它大致在中国北方,汽车奔驰在调成美国西部旖旎风光的内蒙古大草原,没过多久就向现代化的天津迈进。
就像是本片的故事与剪辑,它的空间感也是极度跳跃不连贯的。
不仅是空间,时间也是模糊的。
时间的暧昧导致人物的错位,人物的错位加剧了故事的虚空。
不知道是张杨有意使之乌托邦化、超现实化。
被编剧轻而易举解决的戏剧冲突,在空荡的角色躯壳下,演绎出一个活生生的变形计。
说了那么多,还是希望张杨能上点儿心。
他从《爱情麻辣烫》《昨天》《洗澡》《向日葵》《落叶归根》一路走来,不变的依旧是关注现实的人文关怀,是关乎理想跳脱藩篱的思想,是这种十多年积累下来的接地气的口碑,所以不希望它一点点被诚信透支,中国观众不是傻子,进步的速度不比中国每年的银幕增加数慢。
当然,清一色的水军请不要道德绑架,这跟尊老养老爱老没半点关系,对于这里面出现过的那些中国电影史上从第三代到第六代作品中的老演员老导演,我可比你清楚。
有一天,父亲问儿子:你看,这电线杆上是什么呀?
儿子说,是麻雀。
过了一会,父亲又问:这电线上到底是什么呀?
儿子抬头看了下,说,不是告诉你是麻雀吗?
于是,父亲又问:你看这满天满天的,都是什么呀?
儿子把手中的报纸一仍,大声斥责到: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呀,都告诉你几遍了那是麻雀!
父亲从怀里掏出一本日记。
说:二十多年前,我抱着你,也是坐在这里,你问我,那是什么呀?
我说,是麻雀。
你又问我,那是什么呀?
我说,那是麻雀,会飞的小麻雀。
你一连问了我几十遍,你越问,我越是高兴。
儿子哭了。
如果你看入殓师会哭,如果你看泰坦尼克会哭,如果你看到别人的故事不管是颠沛流离还是情定今生,请带上你的父母去看这部电影吧。
因为有一天,父母也会变老的。
如果你看别人的故事都会哭,也请带上五十年后的自己去看这部电影。
因为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哭成毛线了T﹏T推荐一首歌,古巨基,爱的太迟。
看着不影片,开头的时候乐了,以一种轻松搞笑的剧情开始了本片对生命的探讨和对人性的思索。
到最后,我哭了,我还能年轻,才21岁,体会不到老对一个人来说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感觉,每次回家,都是想着怎么玩,没有真正的好好和爷爷奶奶妈妈呆着一起,我总以为她们的时间还很长,我以后会好好地报答她们,可却从来没想过,她们其实,要的只是多和我在一起,直到现在,我爷爷已经去世,我对他仍有愧疚!
爷爷身体一直不好,每次我回家,都会喘,我听到特别难受,到后来,我居然说出了那种不孝的话,爷爷从小对我最好!
到现在我还经常梦见他,可是再也听不到他说话了,回家的时候,也不会像以前那样,随时回去随时都有人守候在家,不用等着奶奶回家开门。
就算是农忙的时候,家里也是干干净净的。
什么都没有了,没有人给奶奶做饭,等她干活回来的时候就可以吃。
再多的后悔也于事无补了看到这影片,回想到了很多故事,一个人,需要去回想,只有回想,才能让自己做的更好,希望那些人有对自己好的老人还在,多回去看看他们,陪陪他们,不要老想着自己。
不要重蹈我的覆辙。
这次是豆瓣组织的免费观影活动,作为组织人,我很早赶到影院,欣慰的是友邻们也零零散散得来了,虽然没到齐,但是大家观影的心很真诚。
片方来的时候,没说几句之后就开口问我有没有结婚,他的态度很和善,但我心想我有没有结婚和你有什么关系呀才聊几句?
他后来的意思是说,这片最好是结婚的夫妻,或是热恋的小情侣来看比较好,很温情,会哭得稀里哗啦的。
说实话,我期待极了,准备好了纸巾,也不去洗手间了。
影片开头给人感觉是不错,导演张扬设置的每个冲突点每个铺垫都很乖,让人生不了杂念说不看,也不会有想睡着打鼾的念头。
其实在影院看片是很考验人的耐力的,如果影片不好,你只有垂下眼皮的份儿。
如果影片优秀,那你会忘记时间匆匆。
我回来之后就和朋友说:我打三星吧到四星之间,绑上道德、精神、孝道什么的,它就不会是烂片,但是如果纯从电影角度来看呢?
那抱歉,我不是电影专业出生,看过的电影也不多,但对比那些细节丝丝入扣,最终又能让我长吁一口气回味无穷的影片来说,这部还不能算是好电影。
我给它比较假的简介是,一群老愤青们的老清新。
从排练麻将牌那段开始再到后头的公路游,有些镜头的确比较有味道,但是就像扎针灸,始终没让我觉得扎在了那个准确的穴位,只是一直在穴位周围徘徊,隐隐约约的酸麻胀,泪点呢总是来的不是时候,刚准备掏纸巾,音乐就结束了,刚准备拍个照留个念,又觉得拿出手机对好焦又没什么意思了,还有,蒙古包直接画面转到天津那段,速度快得太冲动。
有些细节是很禁不住敲打的,你若仔细看的话,它绝不是现实的,但是我很擅长为这样的电影辩护,影片一开始,个个老人都是容光焕发情绪高涨亢奋的,这点就不大符合暮气沉沉的老人院的风格,这哪是养老院?
分明就是幼儿园嘛!
可你转念一想,老人们也说得不错,他们一直在对自己表白,对家人对院长表白,但是在遭到拒绝之后,他们就打算背水一战,豁出去了,所以自然统一一条战线,(这点很是闪光,很打动人)就和小孩们的小团体似的,平常无论多么散漫,对打的时候总是特别心急火燎特别想赢,因为目标一致嘛。
我不是老人,我虽知道自己总有一天会变老,但是看看我周围的老人,再想想前段时间看的桃姐,张扬明显把老人们年轻化了,或许说他是在借老人之名想要说些什么。
那么,把老人们都变成精神病呢?
幸好,他怕老人们过于年轻态过于乐活调皮,所以老孙得了膀胱癌,老葛大便失禁?
最后老孙演完了超级变变变就功成名就得合眼了?
突兀,慢慢偏离了轨道,却又没完全出轨。
完成一次梦想,张扬用的力过了。
影片出现许多大牌,都是主演来的,但大多一两个镜头,甚至有的连台词都没有,让人怀疑ta出现的意义。
可是你看看满屏幕的老人,你刹那心就软了,掉牙的、瘫痪的、失忆的、疯癫的、腿脚不利索的、脾气暴躁的,你再看看周遭的世界里,有多少老人,也是这样,辛苦一辈子,操心一辈子,多么渴望也能实现悄然若现的年轻时的梦想,他们大多逞强,其实是那么强烈地希望有人关心与体贴,他们不需要钱,只需要真心对待。
子欲孝,而亲不待,这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和遗憾,因为,当你们在阴阳两相隔的世界里的时候,你会发现连想念都在牵动着你的每根神经,你到最后悔连怀念都不要去怀念。
飞越老人院的片名取得很成功,甚至有让人惊艳的感觉,内容也能对得起片名,但就像是一盘红烧肉,酱油搁了,没放糖,糖撒了,料酒没倒。
从头到尾看似不拘小节,实际上用心了,但就是有点大大咧咧。
结构紧凑,但太飞扬跋扈。
母亲节就要到了,没必要带老人去电影院看这部电影,但请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多陪陪他们,有心,每天都将会是老人的节日。
每天,都可以排练超级变变变。
本是充满新意的剧情,成也老人,败也老人,因为他们被梦想完全镇压了。
少了一味料,生活。
最末尾还有点感觉 许老爷子演的不错 ..
我只喜欢学肯德基大爷照镜子的那一段
诚意够,水准就全靠老人们撑着了
老人形象的建立过于刻意和矫情,包括台词、情感收放,都太刻意太露痕迹了。生怕别人不知道他要讲个什么似的,糟糕。
本以为会有巨大惊喜出现的时候,张杨又一次用原地踏步的水准证明了自己的平庸。
很一般啊,加快速度看的= =
生搬硬套。。
童心洋溢的老人题材片。
故事很好,细节处理的不连贯,僵硬
感人 不过有些做作
模仿痕迹这么重的说教片 连名字都懒得改一改 也太省事了吧 做点自己的东西怎么就那么难啊
为了这些老艺术家,为了这些温情,我给五分
看完点映场之后最大的感觉是可惜,可惜了导演的情怀和勇气,可惜了一批老辈儿的演员,可惜了那么美的景色。都被导演的浪费了。
这片子剧情太没张力了,听名字感觉会很high,结果就是煽情说教片。坐轮椅的老头还蛮可爱的,感觉这片子应该让迪士尼来拍才好玩。
有一天,我们都会变老。
电影可以再脱离一点现实吗
旅程开始后故事才慢慢入味,如果像落叶归根那样早一点开始旅程应该能更吸引人。【当然因为这个描写的是群像所以更有难度】从落叶归根到飞跃老人院:张扬挺钟情做公路片。
题材不错 拍了一般人不想拍的东西 可惜并没有那种自然流露的真情实感 煽情更多一些 做作了 刻意了
虽然叙事上有很多不足,但还是轻易的被这个主题打动了
等我老了我也要这么激情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