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看太懂,对基督教稍有了解,鄙人上过宗教与国际政治的课程但是无神论者。
有gay的几个地方是全场笑点,还以为要发展为gay片了。
从开场就气氛压抑,除去电影虚构的部分,看了这个电影对难民问题理解更深刻了。
全片破绽不少,穆斯林去法国非清真餐厅吃饭?
女护士出卖医生其实有预感,但还是有套路的痕迹,影片没有把转折交代清楚?
重伤的医生用皮带制服特种兵?
移民局官员为何穷追不舍,单枪匹马抓捕还差点成功?
医生这个角色复杂,想赎罪但又没道德,带着难民骗钱最后却良心发现?
医生和难民男孩之间是什么感情?
逃难去住五星大酒店,还参加舞会,为啥感觉这里俩人很浪漫emmm?
男孩为啥对炸薯条充满执念?
医生和护士一夜情之后护士为啥哭?
从片头重复男孩拒绝酒以及医生努力挣钱赔偿就预感二者有关系,嘿嘿如果想用会飞的叙利亚难民体现救赎,我完全没看到,也认为不可能,太搞笑了,恐怖袭击、社会治安、社会福利等等都是问题,他只是救赎了几个人然后取得报酬,什么心灵解脱之类的对个人还有用,比如医生不就被感化了?
但是在宏观上并无益处,解决难民问题从这个视角切入没有意义。
如果是从上空俯瞰欧洲,那起码要给我们看到的情景啊,炫技的镜头视觉很好,但对展现影片深意似乎并无帮助,没看到什么引发思考的内容,除了匈牙利街道的远景?
感觉导演的创意——会飞的难民与影片中的匈牙利难民现实是两张皮,没有看出来虚构与难民的现实有什么关系,也许是我看的时候学校的大讲堂太闷了,影片压抑的让人头疼。
说实话看影片中少数体现难民现实生活的镜头还是感触很深刻的。
影片中的恐怖袭击和难民的艰难生活确实是两难,出于人道主义目的援助,但却危害自己,欧盟内部的复杂形势也让难民问题更加复杂,战争伤害的是平民,既是叙利亚的,也是欧盟的。
影片中炫技的镜头很棒,但是看多了也就那样,并且堆砌太多对展现影片的深度并无帮助,最后听小男孩断断续续数了40个数,不懂······片子每逢关键时刻配音节奏很快,但是我看着内心毫无波动,可能是熟悉电影套路了吧最后,学校的大讲堂人太多太闷,尤其是这片子感觉挺压抑的,看的人头疼,以后坚决不在大讲堂看了,拜拜了打了这么多字,就算是反馈吧,钱花了起码要留个响,下次选电影之前一定要先看豆瓣,这次完全是被欧盟电影展和戛纳的名头唬住了,以为学校放的电影质量比较高,结果呵呵,可怜我的票钱
这要比导演上一部《白色上帝》好看多了。
欧洲难民题材电影终于打破沉重郁闷的腔调与老生常谈的反思格局,在这位匈牙利导演手中焕发出别树一帜的新颖面貌。
凯内尔·穆德卢佐依然追求形式至上的拍摄宗旨,相比起早期作品《性女贞德》里混合歌剧与惊悚片的大胆实验,这部入围去年戛纳竞赛的新作里,变本加厉的运动长镜头令人瞠目结舌、啧啧称奇。
影片从一个拥有超能力的难民身上不断迸发出有趣而惊奇的情节,镜头也随之变得不受拘束:越轴、航拍、360度旋转、高空俯拍等等极高难度的摄影,以及在同一个场景内自由流畅的调度与剪辑功力,将人物情绪与叙事效果天衣无缝地组接起来,给观众营造出相当诱人的沉浸感。
这种运动长镜头在加斯帕·诺的《遁入虚无》和阿方索·卡隆的《人类之子》里都曾出现过,穆德卢佐的创新性在于镜头与人物视点的契合度。
如同前作《白色上帝》里采用狗狗的视角观看人类,这部采用超能力难民的眼光去检验欧洲当下社会百态,居高临下的视角同时具有宗教与反讽的意味。
通常居高临下的俯瞰视角用在商业大片,譬如超级英雄电影里,更多是制造视觉奇观或者凸显英雄人物的超凡能力。
而在这个荒诞不经的故事里,难民拥有天使的化身,彻底颠覆了题材的陈词滥调。
以往的影片里,作为主角的弱势群体往往处于被社会忽略的卑微位置,从没像该片以反差巨大的形象出现,甚至为另一位主人公的转变提供了深刻的思考空间。
医生这个角色从最初利用具有超能力的难民获利,到后来醒悟而获得自我救赎,宗教隐喻色彩悄然地浮出水面。
从另一个现实层面来看,不断涌入欧洲的难民,的确为社会制造出一系列不稳定因素,甚至滋生出令人惧怕的恐怖主义,自然成为欧洲社会众多矛头的指向。
同样地,这部建立在反思欧洲社会现实的作品里,具有超能力的难民意外成为了众人仰望的天使,继而成为欧洲的希望所在,似乎也合理解释了影片名字“木星之月”的含义。
导演换位思考的方式透过这个极具好莱坞气质的剧本层层剥开,主角与反派的设计,难民与普通人的互助关系,相当耐人寻味。
这种具有现实反讽意味的手法不仅是对欧洲难民题材的一种惊喜的突破,也是导演对欧洲当下现实状况深刻思考的结果。
第一个漂浮镜头出来时差点哭了(...) 导演也从小反复做这个梦吗?
感觉一个秘密被投射到大屏幕上 平地而起 腾空旋转 代入感太强 镜头语言怎么都夸不完 集大成也有花式拼凑的质疑但我觉并不为过 还看到很多对剧情空洞牵强的批评 我却觉得没什么难以理解之处 比如批医生的转变突兀 难道他在行之无耻时不会已存自我怀疑吗?
本就脆弱的自我安慰在忏悔被拒后瞬间瓦解不是很正常吗?
还有警察的矛盾心理也很能理解呀 男孩得知丧父后的反应确实有点奇怪 但随后医生仰视男生的角度确乎是神性的暗示 结尾一个bug比较可惜 男孩漂浮在城市上空 外套拉链不应该是拉上的…如果没bug还能看见他腹部的圆形血迹 受难基督的隐喻可能更为浓烈这个片名除了暗示欧洲的新生外还有什么?
如果按木卫二命名本意指宙斯化身公牛诱拐美女欧罗巴的话 也不能类比医生诱拐难民男孩吧……愿闻朋友们想法其实今天才开始真正用豆瓣 就直接搬看完那天的朋友圈了……
医生斯特恩带难民雅利安到一光头(其脖间纹身军鹰图案)病人家中,病人大骂雅利安是类似吉普赛人的劣等人(病人的细节表明他是社会右翼纳粹主义者,而难民雅利安的名字则是纳粹认为的最高等人,好讽刺),难民雅利安发飙,电影镜头旋转起来,整个房间像集装箱,家具陈设凌乱的翻滚……纳粹病人的结局是跳楼自杀了,这是导演通过电影像表达对于当今欧洲右翼种族主义者的态度。
片名意在木卫二的名字叫“欧罗巴”,片中男主角是一位叙利亚难民,名字叫“雅利安”。
他在偷渡时中枪,却意外获得了想飞就飞的超能力。
电影中这个复合了救世主与天使双重身份的难民一言不合就会飘游到城市上空,充满狐疑与悲悯地俯瞰人间,这是电影可以告人的野心。
不可告人的部分是它有可能是导演砸开好莱坞大门的敲门砖——乱七八糟的故事嫁接在炒鸡酷炫的摄影技术上:《盗梦空间》似的旋转房间,《地心引力》似的漂浮和360度的旋转镜头,《人类之子》似的超级长镜头,low angle的车尾跟拍追车镜头……整部电影就像是用一张报纸的社会版来包裹一挺重机枪,各种有意无意的破绽百出和春光乍泄。
#欧盟影展# 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一直有种强烈的惋惜感,如此有创意的点子,却变成如此一部尴尬的作品。
《木星之卫》绝对是现今所有探讨难民问题的电影中,视角最独特的一部。
为一个难民男孩附上飞天的神力,将他化身为天使般的存在,这实在是一个非常厉害的想法。
透过这一个天才的设计,导演想借此隐喻欧洲人的信仰缺失,隐喻欧洲的道德困境,隐喻理想欧洲的远去,连片名《木星之卫》都起得相当有意思,那颗木星的卫星,其名正是“欧罗巴”。
但很可惜的是,这是一部空有隐喻却毫无实在支撑的电影。
空洞的剧情、无逻辑的人物动机和单薄的感情塑造让一切隐喻都丧失了意义。
在经过开头惊艳的几个长镜头之后,电影很快就陷入了混乱的叙事,一直到最后的结局。
然而《木星之卫》的摄影实在让人印象深刻,好几个镜头堪称神来一笔,尤其是有一幕主角从天上缓缓降落时,镜头跟随他映在建筑物上的影子一路下落,最后随着影子的尾巴回到主角身上,这一段的设计实在让我喜欢。
这种颇具灵气的运镜在《木星之卫》中比比皆是,让我更惋惜电影整体的失败。
导演想把难民塑造成带来福音的使者,但到最后,这一点都如飞在空中的主角,虚无缥缈得毫无落脚之地。
《Jupiter's Moon》第7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提名电影映后导演交流“ Let's imagine people can fly” 难民在天空里上升和旋转的镜头看得有点眩晕 喜欢夕阳下的最后一幕 “I have nothing to lose I have nothing to lose but you.”欧洲难民、宗教、信仰、超能力、人性、道德, 仔细想想还蛮有意思 最喜欢的是angel被Doctor带去三位病人家中,尤其是帮助了一个想死老太太的片段还喜欢angel从楼顶经过窗户缓慢飞着下降,外墙上是他的影子,窗户内能看到一层层住户不同形态的镜头 没有听同声评论,但旁边隔了一个位置观众的耳机声音太响导致我一直听到沙沙声
【欧盟电影展-04】《木星之卫》:今年欧盟电影展第一个差评,全片只合适一个形容词:做作。
设定别扭,表演尴尬,台词矫情,强行贴热点,角色动机make no sense at all!
感觉导演就是自己想了一个很牛逼的场景(第二处反重力神迹很“地心引力”但还是蛮好看的,公路追车视角也很不错),然后往上使劲儿拗剧情——不伦不类的那种。
你以为是科幻片他跟你说人伦,你以为要走难民题材了,它傻逼兮兮地开始和你说神旨。
强造气氛又死了又爆炸,强行扩充人物黑历史又强行顿悟,情人之间毫无chemistry。
父亲是木匠的难民男孩暗示的就是上帝吧,但拿叙利亚难民(大概率穆斯林)搞上帝天使那一套,火车站那句恐怖分子的“安拉至上”,对比起来不很讽刺吗?
故事整体欠缺逻辑——不知道警察为什么要紧咬,不知道医生在拿命搏什么,不知道护士长为什么跳反,不知道他们所谓“逃跑”去五星级酒店开房有什么屁用。
这样的塑造完全不能带给观众共感,没有一个人物是讨喜的。
观影过程是完全脱离的,偶有几处牛逼摄影,评价的时候人也是脱离戏外的。
最后冲玻璃那里想起了《妈咪》。
什么?
多兰已经到了要被致敬的年纪了你莫不要吓我?
前半小时镜头神乎其神,其实我是很期待的,越走越不是味道。
从50min之后开始期待它快点结束,90min后开始抠指甲。
到最后坐立难安,最后一次神迹不美又无趣。
四不像,4分可弃。
看完明白海报,现实社会想象力,开头父亲分离旁边人丢包后面自杀性,画面内部运动复杂多义的牛逼长镜头,转来转去人在旁边,窗框视线,视点转换。
炫酷旋转镜头,空中上下360度怎么完成?
9次左右飞每次契机方式都不同,4面空间打破,牛逼的超高速追逐速度把握?
器材?
跑的背景人影?
下降影子落地转换,一系列不知是伪长镜-影子叠化还是真的重点落地还摇跟拍影子到人就匪夷所思,开头平静后的暴风雨长镜水下多重调度再到水上,地铁口到升起来主观视点到客观略微旋转变形。
1意外超能力2展示给医生3my son展示给病人4打破四维惩罚看不起的人5老人召唤突然飞起来6地铁口逃离升空到另一栋楼顶7高楼降落8撞车瞬间飞升9冲破玻璃城市上空逃走,每次都有相应旋转。
低角度连续追车戏,撞车了还在拍,转弯大概看出摄影机位置变化。
难民题材加上超能力难以想象,系鞋带手拍头,俯视的上帝视角。
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还相信什么,难民是恐怖还是救赎?
这无疑是一部漂亮又新奇的电影,戛纳嫡系导演凯内尔·穆德卢佐用一贯娴熟的技术和奇幻的想象,完成了一次包含难民问题和信仰危机的文本书写。
影片伊始就是一个五分钟的长镜头,开门见山地交代了难民们在偷渡边境的绝望逃生,以及被射杀的男主角阿利安身上出现神迹的过程。
此后的两个小时内,无论在拥挤的医院、狭窄的难民集中营还是构造复杂的酒店,这样精彩的长镜头和巧妙的场面调度比比皆是,穆德卢佐是一个有些爱“炫技”的导演,但他对镜头语言的敏感度确实让人钦佩。
影片多次使用金黄色的色彩来营造神迹出现的神圣感,当阿利安从高层的窗户飞出缓缓降落,金黄色的灯光下,镜头只聚焦于他投射在楼房上移动的影子和窗内一闪而过的人间众生相,天使巡游俗世的梦幻感被精准地传达,无论是天使盘旋时旋转颠倒的运动镜头、俯仰视角,还是人与天使出现在同一镜头时的画面构图,导演的视听语言都是极为大胆且余味悠长的。
难民题材加上天使的设置,使这部影片既包含了对难民问题的现实追问:拥挤、破旧的难民集中营,以及由此滋生的暴力甚至是恐怖袭击,都在影片中被直观展现;也包含了对现代人信仰危机的反思:没有信仰的人把神迹当作谋利机器,或因恐惧欲除之而后快,人们大多无法领略神迹,因为永远只专注眼前的俗世纷争。
“我们生活在这个水平线的人际圈中,总是忘记抬头看看。
”导演大概以醒悟后的史登医生之口点评了人间现状。
相信神迹的人看到天使才会获得心灵的洗涤,史登医生作为一个被生活摧残得疲惫不堪的投机者,本对任何信仰都不屑一顾,然而,在影片最后,他却为阿利安重获自由献出了生命,最终完成了这一精神救赎之旅。
那时那刻,追杀了两人整部影片的大反派站在窗边,朝已经在天空盘旋的阿利安举起了枪又放下,大俯拍的镜头中,层层叠叠的交通线上所有车马行人都已停驻,信仰在那一刻又重新回到人间。
写实题材中展现超现实主义,心思大,几处运镜炫目至极。7.2
四星半。移民问题、宗教信仰、人性间的尖锐矛盾,在导演凯穆尔·穆德卢佐天马行空的视觉调度下淋漓展现。开场近10分钟的长镜头,将现实与超然极尽融合。人总觉得自我便能判定万物之理,可当天使真正降临俯瞰世界呢?就如同序幕介绍那般,木星那有水存在的卫星-欧罗巴。
叙利亚奇能异士传
《木星之卫》在艺术表达上又融入了超现实主义手法,并由此提升了该片的思想与美学高度。具体表现主要有二:其一是影片的寓言式表达。影片中如上帝一般的人物是一个难民,这个设定完全出乎常人的想象,把象征着一切高尚、美好的上帝通过一个被人蔑视、厌恶、驱逐的难民来体现,这不禁让人想到陀思妥耶夫斯基《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
难民/科幻/宗教,冷峻现实与超现实神话的融汇令视角格外新颖,前半段也足够精彩,各式花样炫技的布光长镜头玩到飞起。然而后半程过于集中的转折和冲突,仍致使剧本几度濒于失控。天使胸前的伤痕,是被社会疑难杂症扯开的印记,人们仰望云端,亦是在静默中注视自己渴望赎罪的内心,与遗失信仰的灵魂
崇拜技术流,看嗨了。镜头设计很酷炫,借壳好莱坞超级英雄商业元素,抢戏、追逐和追车场面却是独具匠心的设计,然后又披上欧洲文艺的宗教、移民元素,这个hybrid很刺激很飞啊啊啊。[A-]
摄像不错,这个设定也有点意思.......但是我一开始以为是个科幻片啊
穆斯林耶稣受难记+1,gay gay的+1,有些地方镜头还阔以吧。其他没啥好讲的。那么卖关子的一个开头,后面真的...而且这个匈牙利语,真的,还是配音的问题?特别奇怪,真的很怪,很难受。
一个死后重生的难民,突然获得可以克服重力飞向天空的超能力,导演用超现实的手法,把人们最重要的信仰化身为这样一位年轻的上帝。或信与不信,或生与死,或未来与现在,我们都活在地平线,忘记抬头看看自己的信仰,指引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得到导演亲笔签名的明信片,敲开心[太开心]
故事讲的也太乱了
9.5分。God is a refugee. (男孩寻找的父亲也就是耶稣吗?)伤痕累累的历史中没有安全之地。人会飞的电影(类似《鸟人》的地方还有长镜头)总令我泪崩。现场效果太震撼。两个主角的人物关系很耐人寻味。又是一部匈牙利电影。#人会飞 观影于戛纳。05/19/2017
原来这里就是天使转转转酒吧
没看简介就买票子,结果很后悔,以为是部科幻片或者天文纪录片,谁知,是个宗教片。不信上帝的人,就算看到真的天使也多是猎奇心态吧,完全体会不到那种神圣感。130多分钟,很煎熬。
导演会玩!大量的长镜头充斥其中,还是那种高速移动中的运镜,印象最深刻的还是水中转到陆上的狂奔至停步,将强烈的生存欲望呈现,似乎冲出了镜头奔向现实中来,奇妙又引人。然而这种吸引力仅仅维持了1/4的电影时长,剧情开始走向莫名其妙,耐着性子看完,想及《柏林苍穹下》,只是这部表达了什么…
比「白上帝」好,但完全神经刀啊……虽然剧情胡编乱造但是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嘲讽感。穆德鲁佐绝对是当代杨索……想一下杨索和阿方索卡隆混在一起拍了部奇幻片就是这个感觉……虽然炫耀长镜头令人觉得有点烦,但有几个神一般的运动简直是叹为观止啊。反正别拿难民和剧作说事儿就对了……
这在这几年的难民命题片儿里算是佼佼者了吧…毕竟这么独特的设定从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导演大人真的是很会用镜头啊 大段大段的高难度长镜头就跟玩一样 上天下海 自由切换无所不能 愣是把文艺片拍成了大片即视感 确实应该赶紧去好莱坞发展了…
好神奇的,就只能飘啊飘都不知道什么情况。很多长镜头拍得不错。
前后左右睡成一片。对“发腻”的难民话题用全新视角呈现、以及配乐镜头等技法带来的惊喜之感,确实还蛮不错的。可能再多加磨炼就可以造另一个《好时光》了(可以high到起飞)...可惜叙事上的薄弱和脱线还是最终把这份惊喜感掩盖掉了,期待导演接下来的作品。
不晓得这玩意到底在说什么,宗教?难民?警匪?完全不知所云~~~~~我不专业,不知道这几个镜头到底有多炫,因为完全走神,没有故事,镜头到底是个什么鬼~~~~
@欧盟电影展。2.5 大写懵逼。导演仿佛在不断的炫技之后迷失掉原本铺陈开的叙事准则,各方面的「政治正确」换来一个"手撕鬼子"般的戏剧冲突,可以强行理解超现实,却跟不上旋涡般的自我陶醉;摄影很棒,长镜头灵活穿梭于众人物之间,多处旋转镜头更是魔幻力十足。|医生不会说匈牙利语这一点真的不能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