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弹在吞噬一切,树叶、树林、大地、所有人。
吞噬他们。
只是让人们血流成河。
”——阿古男孩,拿起枪,就不是男孩了谈及战争,人们总是天真的言及人性的善恶。
以及纷飞战火中关于亲情与爱情的希望。
如果你试将上述中心思想整理成句,你会发现它几乎出现在每一部与战争有关的影评中,而当人们如此一致的去看待一件事物时,往往距离真相很遥远。
凡是能够一言而尽的事情,往往在言者的人生历程中占据着毫不重要的位置。
距离战争遥远的我们,除去正说的伟大光荣正确,便是人性和慈悲。
说到底却依然是“即使不能了解通透也无所谓”的事情。
不得不说在中学教育中,总是让我们总结核心思想的老师们,其实做了一件害人的事。
或许这样的教育至少扼杀了人们心中相当一部分的共情,也使得我们在狭长的人生道路中,失去了理解未知的能力。
苟且,就是像篮球上一只蚂蚁那样活着,永远以为这是一个没有尽头的一展平地。
在我的记忆中,有关少年兵最光辉的形象,是《全金属狂潮》中的相良宗介,他那远离尘世的生活,超越同龄人的行动力和生存能力,反倒更使得我对拥有这样一种可悲身份的人们,报以敬佩的好奇。
当然一部面向青少年的二次元作品毕竟有它过于简单轻快的局限。
时过境迁,曾经那部欢脱的喜剧已经无法满足我关于战场的好奇,更加无法激荡起我的恻隐。
以至于我忘记了自己对战士的故事有着如此强烈的好奇,喜好程度转为了一般意义上的能够接受。
战争无论是用英勇无畏的英雄形式,还是着眼于责任与担当,抑或用于让人珍视和平,甚至是描写战争中的爱情亲情,都不是最接近我们真实生活的方式,我们只不过是在为别人的感动热血澎湃、感动流泪——是别人的感动。
但是,把孩子放进了战场,他的眼神中再无天真,这将是何等的刺激感官,更是多么让人难以接受。
这样的事情每天都在发生,我们看着婴儿尸体蜷缩海滩上,看着叙利亚的孩子因为识不得姓名而在尸体上附上编号。
在战火纷飞的地方,失去性命的人不过是一堆数字,而一个男孩,在争斗的炼火中,则被视作一双能够端起枪的手。
生活在停战区的阿古一家乐善好施,乐观幽默的父亲将自己的土地分给难民居住,慈悲的母亲在教堂中总是无比虔诚的祷告。
看上去只关心发型和肌肉的哥哥,对于弟弟尿了一脸的惩罚,也不过是把他裹在毯子里看自己跳“要人命”的舞蹈。
而富有想象力的阿古更是一个鬼马精灵,他将家里的电视机壳拆下来让小伙伴隔着空洞表演,以向非盟的维和部队出售这台想象电视,来换取食物。
然而政府军和反政府武装互相指责对方是叛军,冲突一触即发,停战区最终也无法保障和平了。
镇里的男人们决定留下来守护自己的财产和土地,便将妇女儿童们送走了。
而阿古却因为拥挤的交通,没有能够随母亲一起离开。
当政府军出现在停战区之后,父亲和哥哥在短短的几分钟内相继被杀,只留给阿古匍匐的背影。
孩子逃进了丛林,却遇到了真正的叛军,这些筚路蓝缕的绿林之徒居然也是一只政治力量的游击队,在同意游击队指挥官加入成为少年兵的要求下,阿古逃过了被杀甚至被吃掉的命运。
笑容在这个不到十岁的孩子脸上消失了,整部电影结束的时候,也未能出现。
在漫长的战争中,非洲的愚昧落后和不知为何主义而战的气息扑面而来,我心中多次回响起快点让阿古脱离苦海的期盼。
然而故事线却将这份慈悲和现实的距离用残忍的方式越拉越远,而我心中的呼喊也越发无力。
当阿古第一次杀人的时候,那一刀恰好落在了俘虏的头上,一个我没在影视作品中见过的下刀位置,让我不寒而栗,那人露出了铮铮白骨,阿古稚嫩的双手和全无气力的躯体,却怎么也做不到一刀结束被杀之人的痛苦,“战友”小伙伴大力神也抽出开山刀一并抽砍的时候,无数次的手起刀落,终于将阿古带到了地狱,而阿古也不再是一个小男孩,而是一个可以开枪的小男孩了。
他没有在杀人之后落泪,也没有心生任何逃离,只是趴在路边呕吐。
他告诉上帝他这么做是对的,我想不出如何评价,但是如果说是错的,死的会是这个孩子,孩子意味着希望,人类最难以决断的就是惩罚一个孩子。
他没有观众期待的挣扎,没有观众期待的拒绝,没有用观众期待的美好童真战胜残酷,他只是低眉狼顾,比一个大人还大人的那样,接受着命运给他的生活方式,直到无法忍受。
无数次的战斗,数不清认识的人死于非命。
尤其是和他一般大的大力神死后,半大的阿古厌倦了。
他无法用矮小的躯体去承受巨大的灵魂创伤,他久坐在丛林中望着太阳冥想:如果我可以伸出双手将它捧在我的手中,我会握紧它,这样世界将变得一片黑暗,这地狱般的景象再也无法为人们所见了。
弹尽粮绝的游击队,走出山林向联合国维和部队缴械,当阿古走出来的时候,一束光线久久的停在他已经干瘪的脸上,一脸惊愕的维和部队军官便是购买了阿古想象电视的那个人,他无法想象到他看到如此的景象,若时光回溯,或许他也不愿再购买那部电视了。
这些少年兵被送进了一个在海边的监护所,一个一脸同情和慈爱的年轻女人坐在阿古的面前,渴望通过和他沟通来降低他心中的阴影。
而阿古冷峻的脸色定格在画面中,传来他脑中的回响:她在我看来就像一个天真的小女孩,而我已经是个老人了,她甚至没有亲眼见过战争,而我曾经战斗过。
是,这或许就是我今天想说的话引子。
人类何德何能,仅凭一两句推心置腹就可以将爱播撒到世界吗?
在这些战争中经历过的人中,他们需要的理解,绝对不是一句不是你的错,更不是错的是战争,因为他们本来就身处其中,是罪孽和被侵害的共同体。
看着如此天真的成人面庞,内心疲累的阿古还是说话了:我的内心充满着悲伤,我知道你想要帮助我,但是说出来只会让我更悲哀,也会让你更悲哀,我只想要像现在一样,你知道吗?
我很担心我的未来。
不需要宽恕,因为他、他们、这些少年兵知道这些罪孽和残忍来自哪里,将这笔罪责归于谁的行为和仪式对于他们来说没有意义。
只有痛苦在孤独的时候会浮现在眼前,他需要的就是未来,给他们未来吧,一切的审判,平反和推翻对于身处其中的人来说都没有丝毫的价值。
相比阿古如此心智,我即伤心,又敬佩。
这个世界比一个孩子幼稚多了,才会有那么多的不堪和可悲。
“God , let us pray , let us fulfill this justice…Are you watching what we are doing ? This is all for nothing.”——摘自本片《Beasts of no nation》(无境之兽)我想当Agu在勾连不断的回忆中浮现起这些话的时候,或许是充满了绝望的。
片尾的结局中,当Agu向着在海边戏水的“正常的”孩子们冲过去,打算加入他们的时候,我从他蹦跳中的背影里并未看到任何的安详与平静,相反却只有将自己的一切都深深隐匿于内心的惶恐与漠然。
历经愉快的生活被瞬时打碎的冲击,随后又深深卷入战乱所带来的心灵上的涂炭,这些大起大落,令人目不暇接的悲剧所造成的创伤足以使一个成年人成疯,忘却它都是不可能的。
Agu付出了对于未来希望的心灵深处篝火的支离破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达到了一个还算可以的终点。
自以为是希望的东西接连被打碎,在由被害者向加害者,向施恶者,再向求生者的过程中身份的转变所经历的及所感所想,浓缩为一个人精神上的一生。
故而当收容所的人在试图打开Agu的心房时,遭到了淡然的拒绝,一个历经过大苦大难的人情感上不会再为任何事所动,他看尽世态炎凉,如今只向往着宁静快乐的阳光,不愿再提起那些往事。
而此刻,却也是他成长为“Old man”的标志。
一切质变都必不可缺量变的过程,Agu作为一名无忧无虑的男孩成长的进程也被战乱一步步引诱回归了人类的本性——暴力与杀戮。
早在戈尔丁的《蝇王》一书中便以一群流落到鼓捣上的少年们为主角,证明人们心中文明社会秩序的崩溃与人类内心野兽的觉醒这一质变只需要几场冲突和混乱便足以达成。
《无境之兽》中的Agu同样身处充斥于自身和周边NDF(本地防御作战部队)同伴中的仇恨,对战争的狂热,和富于激情及演讲能力的足以将人们凝聚起来的Commandant(指挥官),这三个要素共同造就了Agu向暴力的投诚,由光明迈向黑暗,唤醒了心中的野兽。
如同在基督教中人类生来便背负着原罪一般,人生来便具有好斗的兽性,这不止体现在以往的战争中,哪怕是在当今社会中也处处可见:官场上的明争暗斗,在工作上击败他人而获得的成就感,我们对于暴力游戏的热爱……而Agu只是在恰当的时机,让自己回归的本性。
作为人来说这是一种返璞归真,是成长的表现,也是象征Agu由”Baby”迈向”Adult”的一步。
而影片中不得不提的一位人物便是身为Commandant的NDF核心人物。
他通过对NDF行动正当化的一次次演说来调动手下人们的激情,让他们为了自以为是信仰的“财富”、“和平”、“话语权”……投身战场,还顺便为自己的事业开辟道路;他策划出了种种战争仪式,迷惑人们的思想,模糊他们的观念,洗去他们脑中的一切杂念。
在高呼着“Victory”的声声中向着Commandant指定的“敌人”们扣下扳机。
年幼的士兵们心智还未开化,轻易便会受到这种洗脑教育,让他们投身于暴力带来的快感,攻击和掠夺一切所见之物。
这种恐怖的凝聚力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影片《浪潮》,同样的演讲能力,纪律,集体动员和一些“仪式”,便使得看似不会复活的法西斯观念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群体中觉醒。
独裁所带来的破坏力惊为天人,他抹杀一切个人思想,带领人们跟随着独裁者和他的战争一意孤行。
另外还得提一下导演对于画面的选取和掌控。
全片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场景多是在绿意盎然的森林或丛林当中,即便有发生在城市里的战争,建筑物大部分也是通体雪白,战争的硝烟也是洁净如白雾一般的纯色,围绕在场景周围。
影片画面基调所给人的感觉便是象征着光明。
这种映衬方式使我在观看影片的时候脑海中总回荡着一种“一切罪恶都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的感觉。
明亮的色彩也为Agu加入NDF后其组织的正当性增色不少,而他们对于社会秩序的无视和无差别屠杀这种恶性行为却在无意当中使人们反而不容易注意到。
或许这种画面感就好比是年幼的Agu眼中的世界:一切善恶的分辨都处于模糊阶段,思想很容易会被带跑偏。
这种展现的方式与《末代独裁》中导演对于象征破败和贫穷的黄色的大量使用所暗示的乌干达独裁者的暴戾与最终的结局,都分别起到了各有千秋的暗示效应。
由此观之,影片画面对于着色的应用,对观影效果也能起到一定关键的作用,让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更能感受主人公们的内心,对影片故事的理解也感悟也能达到更深的共鸣。
从”Young”到”Old”,心理上的成长虽然无法让人用肉眼观测到,却能对我们造成最深刻的影响。
兽性的回归,是我们褪下乳牙长出锋利獠牙的年轻时期,而当走过腥风血雨之后,人们却又往往向往与世无争的恬静。
或许成长的阶段便是一个由肉体的成长再到心灵成长的过程。
我想只有当一个人心灵上死了,当无意识的大脑驱使只是一具行尸走肉时,这个人才算是真正的老死了。
一群非洲小男孩正在空地上踢足球的画面的拍摄角度穿过一台中空的电视机。
一开场福永就提醒了我们电影说到底只是幻影而已,不论这部电影有多让人不忍直视,和真实情况相比它还是极其苍白的。
Agu和他哥哥的恶作剧,一家人一起的晚餐,一场欢乐的教堂礼拜,使得我们和Agu一样都被骗了,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安全感。
Agu机智聪明有趣的品质将会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一一得到考验。
当他被全国国防军抓住时,当他面对指挥官时,让他成为“童军”中的一员时,这种现实主义风格使我们能和Agu一起感受它每分每秒的紧张感。
阿古被维和部队送进康复学校后,表情冷漠丝毫不流露出自己的情感,连笑都不会笑了。
最终他谈话时把内心放开了一点,他的眼眶里有了眼泪在打转,这是他恢复的这段路程上的第一步。
电影的最后Agu奔向海滩和其他孩子一块儿玩耍,追逐嬉闹、互相泼水。
也许他正在慢慢拾回那些被偷走的童年时光。
正是这段旅途的残忍,才让最后的些许希望更显强大。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非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成长于非洲的普通男孩。
他的童年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无尽创伤,他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令他脆弱无比。
在他无意间加入了一群游击队之后,他对其中的一位指挥官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情。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男孩成长成了一位他未曾想象过的完全不同的冷酷战士。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非的故事,主角是一个成长于非洲的普通男孩。
他的童年受到了战争带来的无尽创伤,他的父亲在战争中丧生令他脆弱无比。
在他无意间加入了一群游击队之后,他对其中的一位指挥官产生了强烈的依赖感情。
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男孩成长成了一位他未曾想象过的完全不同的冷酷战士。
1.来路要正,要和敌人有仇,比如男孩家人给对方杀了,就能招2.三分军事,七分政治。
新来的兵军事训练为辅,政治教育为主。
要告诉他政治诉求,为何我们是正义的3.部队大家庭的凝聚力很重要,要教育士兵我们是一个大家庭,要告诉士兵战斗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
革命不是贫穷,不是牺牲,不是毁灭。
革命是收获,是胜利,是保卫自己,是追求美好的明天4.当然这些都是虚的,那么我们就用宗教虚到底吧。
用上宗教仪式,再加上大麻叶子,然后来一场用空包弹玩的刀枪不入的神话仪式,士兵的勇气就出来了5.投名状是重要的,不但杀了对方的人你没法回头了,而且锻炼的胆量,这才敢把枪交到他手里这样,一个合格的战士就培养出来了,军事技能多杀几个人就练出来了,重要的是在政治,人情,财富,宗教和毒品的配合下,战士的忠贞和勇猛是不成问题了
小男孩笑了20分钟,内心却哭了2个小时,直到影片结束,他终于勇敢的奔向大海,奔向新的伙伴,奔向新的世界,他的内心是否会温暖一点?
我希望是的。
大部分黑人从小生活在战乱或恶劣的环境里,吃不饱穿不暖,但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乐观的天性,这也是黑人的音乐、舞蹈能这么特立独行的一个原因吧。
影片中的小男孩相继失去了父亲、哥哥,母亲、妹妹生死未卜,逃出来又掉入另一伙武装的泥沼里,学会了吸毒、杀人,也遭到了大人们最不愿看到的被侵犯。
应该说本片是注重细节的,因此风格比较写实,尤其是杀人的场面,但就如2IC临死前说的“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因为这不曾改变他们所生活的世界,我以为影片会发展到小男孩长大,因为我相信乱世出英雄,但这是写实的影片,所以这一切并没有,结局还是国外组织对这些战乱国家进行维和、援助,尽可能的让这些小孩子不至于沦为战火的牺牲品。
影片的内心戏是非常丰富的,但是缺少感染力,小男孩的经历以及大力神的死并没有让我眼睛发热,我倒是觉得《血钻》这部讲述大人世界的影片更能让我动容。
电影语言方面,基本上看不到什么创新的亮点。
也许这种苦大仇深的战争题材,光靠故事本身就足以吸引眼球了。
冲着导演名气去看的,可是冗长的篇幅和压抑的气氛让我有点难以承受。
叙述重点不够突出是其中一个毛病。
另外,导演要批判和谴责的对象太过表面,一味地展示“残酷”本身,在我看来是远远不够震撼心灵的。
战争之所以残酷,最可怕之处在于它能摧毁人性和道德,这一点远远不止是摆弄几个砍杀和乱枪散射的场景就可以讲得透彻。
导演在挖掘角色心理变化的场景不够深刻,也是导致影片显得平庸和流俗的原因。
在我们抱怨生活无聊寂寞的时候,在世界的某一个地方,却有那么一群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导演凯瑞.福永将上帝开启的炼狱生存模式下的西非战争动荡生活搬上了大银幕,为我们见证了在生与死的考验当中,一个小男孩的成长故事。
电影夹杂着小男孩的内心独白,更一点一滴的汇聚着小男孩慢慢的改变,从一个拥有幸福生活的小男孩一步一步成长为一个冷血的战士,在每一段成长过程中,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常人难以想象与体会的,这是上帝给他的不公平,这是世界给他的残酷,是环境扭曲了他的灵魂,是战争让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幸福。
导演将电影的镜头置身于一个冷眼旁观的视角,如同纪录片式的记录下故事发生的一切,那一丝残忍与冷酷从画面里面就深深地散发出来,倾诉着命运的悲惨与绝望,电影的大部分特写镜头都是凸显着小主人翁的大眼睛,在一双天真烂漫的大眼睛底下,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诉说的哀怨与恐惧,和与年龄不相符的成熟与冷静。
电影没有参杂太多感情,唯一的感情寄托放在了小男孩寻找母亲的心灵需求上,可是电影里面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唯一的感情就这样被深深地撕裂了,缺少生存希望的小男孩,生活基本就是以逃命为主,看淡了周围所发生的一切,能活着仿佛对他也没有了多大的意义,他开始变得有些暴虐,有些绝望,有些残忍与麻木不仁,生活仿佛也在一直打击着它,让他开始对周围的一切感到绝望。
导演尽情的挥洒着对残酷环境下的描述,丝毫没有半点怜悯,让残忍进行到底,暴虐的屠杀,泯灭人性的民兵训练,让血腥变成电影里面的司空见惯。
导演在细节上的处理简直就是下足了功夫,在每一个体现血腥与暴力的镜头里面,都尽可能的震撼人们的心灵,激发人内心深处最深的恐惧,他让我们体会到了现实世界的可怕,更将这种感觉深入骨髓。
电影一方面刻画出了小男孩的苦难成长,另一方面又诠释出来了战争的美化过程,在政治阴谋的背景下战争似乎成了某种获取利益的工具,没有尊严,没有理想,更没有所谓的维护一方和平,有的只是追逐更大的利益,从而堂而皇之的对战争进行美化。
到了电影的后半段,人物故事的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男孩已经不再相信由伊德里斯.艾尔巴饰演的军事头目的洗脑,开始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他真正的学会了如何去在这个世界生存,而不是成为被别人利用的棋子。
可是到了和平社会当中以后,饱经战争磨练与洗礼的小男孩始终难以融入正常的生活当中,他将自己封闭起来,独自忍受来自内心里战争带给他的心理创伤,是战争让他失去了家人,是战争摧毁了他原本的幸福,更是战争让他成为了一个战士,让他再也回不到属于他年龄段里的天真烂漫。
作为这部电影里面唯一的一个黑人明星,伊德里斯.艾尔巴奉献了他的精彩演出,由他饰演的军事头目有着狡猾的奸诈的善于用语言洗脑别人的能力,同日又血腥狠毒,活脱脱演出来了一个战争贩子的模样,而且在电影里面,他充分的将角色那种险恶本质挖掘出来,一方面充当了一个父亲一样的角色,另一方面又结结实实扮演了一个大骗子角色,直到最后众叛亲离,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选择了一个执迷不悟的道路。
作为一部反战电影的代表,导演凯瑞.福永用一种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再现了一个战争环境下,弱小的儿童是如何成为战争机器的,他深刻的把握住了各种人生转变的细节描写,充分展现出来了导演对于这种战争类题材的掌控,而且导演凯瑞.福永善于把作品最深刻黑暗的地方挖掘出来,看别人看不到的地方,用真实的力量来震撼人们的心灵,而且故事到了最后,留给了人们一丝希望,在小主角奔向大海的那一刻,和平的意义却显得那么沉重。
作为一个泪点极低的人,影片两个地方让我大哭。
前半段有个情节,是阿古和母夜叉在玩孩子常完的蒙眼摸人,当时阳光正好,两个孩子特别开心,这段持续了大约五秒钟,就被一声打猎的枪响打扰了,两个孩子揭掉眼罩,跟着这些杀人狂魔们一起,开开心心地带着猎物回了营地;第二个地方,是影片快结束的时候,阿古的那段独白,他说这样的日子像是地狱,他不知道等黑暗过去,自己是否还能做一些孩子应该做的事情,结果我泪奔大哭。
这个世界上有几万的儿童兵,他们在残酷的最前线,见证着人性最丑恶的一面。
这部影片真的太写实太残忍,脆弱的人还是不要看得好。
希望这样一部影片能唤起依然好战的人的良知,也希望享受着和平阳光的人,能珍惜且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愿未来的世界不再有枪声。
电影《无境之兽》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西非的故事,主角小男孩阿古是一个非洲“好家庭里的好男孩”,母亲勤劳工作,养育四个孩子,父亲是一名教师,哥哥是一个喜欢音乐和舞蹈的时尚青年。
一家人生活在战争的缓冲地带,虽然时局动乱不堪,一家人倒也其乐融融。
孩子们向他们向难民区的士兵兜售一个看不了的电视,他们叫它“想象电视”,电视屏幕已经没了,孩子从屏幕框中钻出来,笑出一口大白牙,他们说这是3D模式。
孩子们此时的天真与日后的残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战争的恐怖让人细思极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正如阿古所说“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而且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短暂的和平很快就被打破了。
为了保护阿古,父亲和哥哥在战乱中丧生,阿古侥幸逃过一劫。
才出虎穴,又入狼窝。
劫后余生的阿古无意间加入了一个游击队。
团队头目由著名黑人影星伊德瑞斯·艾尔巴饰演,他狡猾而奸诈,冷静而残忍。
善用语言给手下洗脑,通过不停地训话与命令,培养下属对他的绝对忠诚。
他让这群孩子相信自己是正义的,告诉孩子们跟着自己战斗,不是无谓的牺牲,而是有为了收获,为了正义,为了保护他们自己。
用宗教仪式让士兵相信自己是无敌的,以让他们在战场上可以更好地冲锋,充当炮灰。
当然最重要的,要献上投名状。
杀了人,不仅可以锻炼胆量,也意味着再也无法回头了。
就是这样一个虚伪的战争贩子,到最后才发现自己其实也不过是政治家手中的一颗棋子,直到最后弹尽粮绝,众叛亲离,他依然没有改变自己的本性,选择了一个执迷不悟的道路。
他利用了这群孩子们的“单纯无知”,易于控制,容易训练的特点,将他们培养成如死士一般杀人机器。
吸毒,嫖妓,杀人,抢劫,这些罪恶的词汇成了这群孩子们的日常。
杀人对他们来说如同吃饭喝水一样简单,根本不需要思考。
电影里有三场令人如坐针毡的血腥杀戮。
第一场,主角阿谷的村庄被政府军扫荡,阿谷和父兄以及村民们躲在一个小杂货铺里,却还是被政府军发现。
尽管村民们都一再强调自己不是士兵,却还是被当做敌人。
机枪扫射而过,一排跪着的村民倒下。
阿谷和哥哥逃到水沟里,又眼睁睁看着哥哥被追来的机枪打死。
第二场,阿谷成为游击部队中的小士兵,部队埋伏在一座桥下,先头士兵用炮弹炸毁了迎面而来的车辆,并抓到了一个俘虏。
俘虏表示自己只是工程系的大学生,前来修桥。
但NDF的指挥官坚持他就是敌人,并要求阿谷把他当做杀父仇人。
阿谷最后向俘虏的头顶狠狠劈了一刀。
第三场,游击部队占领了一个村庄,在一栋房子里抓到了一个带着女婴的妇女。
年纪稍大的士兵强奸了妇女,年纪小的则在一边猛踢女婴。
阿谷目睹一切后,将妇女一枪爆头。
正如片名《Beasts of No Nation》,当国家陷入无组织无理性的混乱,当国家不再存在,人民都被逼成了凶残嗜血的野兽。
整体上《无境之兽》不功不过。
题材和表达上并无新意,视觉上也缺乏冲击力,遗憾后半段有点拖沓与牵强,军阀间的谈判与政治斗争,主角最后的立场动摇,国际维和部队快马杀到,这些细节都强弩出光明和谐的基调。
电影聚焦大时代背景里小人物的挣扎,导演凯瑞·福永故事叙述和人物塑造精彩,场景调度、运镜方面也都延续了《真探》的上佳水平。
但《无境之兽》还是一部剑走偏锋的诚意佳作。
尽管到处都是反战者,可战争永远打着“正义、自由、神圣”等洗脑旗号,在人类世界从未停息。
在枪林弹雨中成年人尚无能力自保,无辜儿童呢?
如临深渊!
幼小生命变为屠杀机器,厌倦野兽般的杀戮与逃亡,在荒蛮残暴下越发迷茫。
第72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 奉行丛林法则的蛮荒之地 将天真少年培育成杀人机器 后段有些乏力
现实太残忍,我不忍直视!虽然是反战,但从小孩的角度去看战争,我实在看不下去!
比较写实。混乱残酷的战争,一切变得无可挽救。
西方白皮猪总喜欢站在上帝视角来讲故事
4星,作为反战电影,本片已经十分具有意义。 战争对人类的残害触目惊心。 但影片的内容跟片名相比还是差了一点。 No Nation直面翻译就是“没有国家”的意思,没有国家民族的猛兽,他们的战斗毫无意义,屠杀自己的人民同族已经没有了理由,只为了像猛兽夺食一般,没了人性,没了思想,没了未来,没有了明天。
全部长得一个样……
so that's war, no men, no women, no children, only beasts.
生于这样的国家挺惨的该拿笔的年龄拿AK了
金球奖提名,另外获得了33个各大影展的奖项,和53个各种获奖提名。真的不是浪得虚名的。豆瓣和IMDB,近9万人次的评分,总计都在7.7/10以上。
“小孩子?不用懂得太多,杀戮就好。”
黑人三毛从军记与上帝之城结合版 就看艾尔巴和小孩彪戏了
21C被老大暗杀后说“这一切都没有意义。”。小男孩开始考虑只有死去才能停止战斗。
不够残忍
正在看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锌皮娃娃兵》,比较之下,感觉影片许多地方煽情得过分!
三星不能再多
反映现实
tell the world children are not soldiers.在我吃着雪糕躺在沙发上的时候,还有这么片大陆了无希望。这部电影没有什么出奇的,每一分钟的故事都符合我们对非洲大陆最残酷一面的想象。出奇的是在电影外,一是绝大多数人选择收起了那里的太阳,不再看那里的乱象;二是曾经也有这么一个国家看似毫无希望,也曾有这么一支队伍流离在险山恶水中,却走了出来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国家。中华大陆上的人自始至终都没有被夺去精气神,再险恶也会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可怜可悲的是那片大陆上的人早已被毁掉了作为人的基本认知和尊严。题外话:党史教育也不要老是看湘江战役了嘛,看看这种斗争方式类似却毫无希望的片子也很有效果嘛。
关于战争题材的电影看得也很多了,军事常识略过不点评。但在这个片子中看见了NDF的训练和政治工作,以及2IC作为副手(法语叫OA)的表演,这些无论在卢旺达大饭店还是血钻或者疯狗强尼这些非洲题材电影中没有的部分,还是很惊喜的。在那些片子里,好像杂兵甲们天生就学会了服从一般。
agu和他的搭档有点像松本大洋的小孩,或许他能击败小李拿影帝呢。
镜头的震撼性多过故事本身 尤其几组长镜头 和真探一样 凌厉而富有视觉冲击 但是男孩失去家园逐渐沦为战争机器的故事 实在太过常规 除了反映战争的残酷与无用 后半段格局变小的同时 也变得平淡冗长起来 抓人的还是在导演风格化的镜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