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纯正川渝风味的影片,关于街溜子的故事。
故事主要包括几条主线:东子和九儿的爱情故事、军哥、四哥彼此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很喜欢电影的宣传语,长在街上,野草一样,这是形容街溜子的生长环境和背景。
但同时我也非常喜欢另外一句评价:相比修剪整齐的植物我们会更喜欢杂草,野生的生命更有力量,也能让我们看到生活更多的可能性。
而野草的优势,又何尝不来自于它本身的坚韧呢?
那导的这部影片,关于爱情、亲情的描述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不要错过一部好的影片。
和《一个和四个》类似,《街娃儿》也是一部成熟之作,由那嘉佐执导,管虎、梁静夫妇以制片人的身份保驾护航,曾先后入围第74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第5届平遥电影展藏龙单元最受欢迎影片等,李九霄、余皑磊、沙宝亮、黄米依、姚橹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出,也是本片一大看点。
故事发生于2004年,作为想离开却没有离开家乡的年轻人,李九霄所饰演的男主角阿东(齐志东)是一个混不吝的街头青年,他跟随老手希军横行于城市的大街小巷,直到阿东遇见了他的心上人师晓。
师晓是黑帮头目陈老四的前妻,阿东父亲知道此事,竭力阻止阿东与师晓在一起。
于是,五个人剪不断、理还乱的现实往事接续上演。
《街娃儿》描绘出真实可信的川渝市井风貌,在涉入男主角阿东的内心世界之时,也深掘出他孤独的弃儿宿命。
阿东不满于父亲的所作所为,更为他对妻儿的寡情薄义感到愤怒,他自小就学会了用身体抵抗命运的不公,但对喜欢的女性师晓却毫无办法,当师晓对所处的环境彻底失望之后,她决定乘着轮渡离开这里,但阿东却选择留下来照顾父亲,一个具有复杂性格的男性形象得以成立。
一方面,阿东对父亲充满了怨恨,另一方面,他又渐渐成为像父亲一样的男性同类。
在影片的结尾,男性群体之间的混战,最后却要由唯一的女性承担后果,师晓得知阿东的父亲即将死去,她去寻找阿东,在街头误被希军开车撞死,于是每个人都成了落败者,在底层社会的棋局中,唯有满盘皆输。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坚守写实主义创作路线的基础上,也加入了一些超现实桥段,譬如阿东对师晓说自己“想上天”,导演就在最后成全了他的这一玩笑——他躺在破败的船舶中,在空中飞行。
但这一切无非是一种虚妄幻想,既定事实却是:水行不行舟,轮渡不渡人,死也死不成,走也走不了。
《街娃儿》作为那嘉佐导演的处女座,获得戛纳的“一种关注单元 一种关注大奖”(提名),足以见得这部影片的美学鉴赏性。
主演李九霄和黄米依,两位九零后演员塑造的东儿和九儿两个角色,在碰撞时激发的化学反应,精彩老练。
之前是在《独家记忆》和《隐秘的角落》里,有关注两位演员的作品,剧中呈现的角色视觉上都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却丝毫看不出。
由于这部片子是19年拍摄的,当时的两位主演都是二十多岁的年纪,导演作为九零后就是二十出头,一群年轻的九零后团队,在还有困顿、迷茫、彷徨的感知余味,将残存的叛逆和冲动,酣畅淋漓的在镜头里挥洒,畅快!
在映后的交流中,导演分享说,自己之所以会拍摄这样的一部影片是因为“现在不拍,以后就没有拍它的冲动了”,做到是最高级的成长,那嘉佐导演用作品书写了他的“年少轻狂”。
影片在讲述上,是先有的人物,以人物为核心展开故事的讲述,类似于《阿甘正传》。
这种讲述方式现在看来是具有一定的先锋性和实验性,但也更具张力和共情力。
整个观影过程中,我看到了高中求学时,在清晨背负行囊,踏破村头田地里第一层迷雾的彷徨;为了生活去摆摊卖牛肉时,单枪匹马对付同行的孤胆;大学时期,放弃考研带着老爸四处奔波求医时的倔强;老爸病情恶化,无力回天的无奈;以及后来大学毕业,自学程序做程序员时的勇敢。
在东儿身上,我们会看到自己形形色色的影子,或是那段不愿提及的黑暗时刻,或是正在路上奔波的现在。
作为北方人,对川渝地区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这部影片就是以川渝为背景。
“街娃儿”相当于北方在街上游荡的二流子,作为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物,用他心中的道义守护着固执的父亲和白月光九儿。
他的内心是善良且柔软的。
家暴的父亲对他拳脚相加他恨父亲入骨,却在逃离后折返陪伴。
九儿想让他离开,他一句“莫赶我走嘛”会让九儿展演欢笑。
从他的身上,你会看到真实的自己,也会看到真实的“街坊领居”。
在视听语言上,广角镜头和特写交相呼应,极具视觉冲击力。
在东儿和九儿在河边放风筝时候的镜头,东儿穿着红色的衬衫,让我想到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Oliver和 Elio 在分开时的克制和爱而不得的无奈。
不管是在剧情还是镜头语言的搭建上这是一部真诚值得反复观看的好片子。
真的很好看,很久不看电影了,难得看一次就发现了那么棒的片子,真的很开心,希望以后还能看到越来越多这样好看的片子,冲!
入股不亏!
导演很有意思!!!
海报也很吸引我,里面有很多台词让我记了很久,“那死呢,也会像活着一样痛苦吗”直接就穿透到我的心里,真的,大家都去看看,很值得的一部片子!!!!!!!!!!!!!!!!!!!!!!!!!!!!!!!!!!!!!!!!!!!!!!!!!!
长在街上,野草一样。
这句话写在电影《街娃儿》的海报上,看完影片之后,我才明白了这八个字的含义。
片名中的“街”应读作“gai”,“街娃儿”是川渝方言,指整日在街上游逛,游手好闲的年轻人。
《街娃儿》以九十年代的北上广迁徙潮为背景,用一个川渝地区年轻人的青春故事,讲述了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成长困境。
影片中的男主角东子和女主角九儿是像野草一样的年轻人,他们想要寻找停靠的港湾,却无奈在世间飘摇,面对命运的捉弄,他们挣扎求生,却无法真的冲破生活的牢笼。
导演那嘉佐用自己生猛凌厉的镜头语言展现了街娃儿所处的周遭环境,也带领我们走进了街娃儿的内心世界。
我看到了叛逆,看到了困惑,看到了挣扎,看到了不甘,看到了游荡感,也看到了生命力。
观影时,我始终能感受到一种磅礴的生命力氤氲在影片之中。
生命力来源于故事,来源于人物,也来源于演员。
在电影中饰演女主角九儿的黄米依,就是一个极具生命力的好演员。
《街娃儿》上映前,我有幸采访到了黄米依。
聊了很久,聊了很多。
整理采访内容时,我再一次看到了《街娃儿》海报上的那八个字,“野草一样”,其实用来形容黄米依也颇为合适。
自由生长,不被设限。
作为演员,黄米依的表演是灵动的,是生猛的,是可塑性极强的,是未来可期的。
而在演员身份之外,我也看到了一个恣意洒脱的有趣灵魂。
01“我们没什么不一样,都在遥望彼岸”影片中黄米依饰演的九儿,是一家纹身店的老板娘,风情万种,有着丰富的社会阅历。
这是个很迷人的角色,也是个很有复杂度的角色。
而出演《街娃儿》时,黄米依才24岁,离开校园没有太久,要把这个角色塑造好,并不容易。
但她出色地完成了挑战。
拿到这个角色,黄米依觉得自己很幸运。
她说:“当时我面试了另外一个角色,但开机头一天本来的女主角因为一些原因不能出演了,静姐那天给我发了一条微信,说来演九儿。
那天在街头游荡了好一会儿,不知道怎么办。
但还是来什么接什么吧,第二天就飞到了重庆。
”看到《街娃儿》的剧本,黄米依的第一反应就是喜欢。
她说:“喜欢剧本里谈论的时代,和时代下每一个角色身上散发出的生命力。
影片说的是九十年代末的北上广迁徙潮,我生在那个年代。
于是想到我的母亲,她在我很小的时候,跟我爸吵架过后对我说‘要不是因为生了你,我早就去广州了’。
我想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同我的母亲一样,想去北上广,或者在北上广的人还想去更远的地方闯荡。
但有人出走,就会有的人留下。
”到重庆拍《街娃儿》,也算是黄米依的一次“出走”。
刚到重庆,黄米依打车,就遇到了一位本地司机。
对方以为她也是本地姑娘,问她“是不是出去找钱了”,黄米依和对方攀谈了起来,才知道司机师傅正是昔日“街娃儿”中的一员。
刚到拍摄地,就遇到了电影中的人物,提前了体验生活,似乎也预示着黄米依和九儿这个角色非常有缘。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黄米依切换到了另一种状态。
她说:“开机过后,我就在重庆待着了,吃那里人一样的饭,做大差不差的事,感受夏天的炎热,和夜雨后的清凉。
应导演的要求,每个演员都在拍摄地从头待到尾,融入当地生活。
”除了体验生活,黄米依也会从自己的人生经历里寻找与角色的共鸣。
她聊起了自己的经历:“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消失过一段时间。
那时国营企业相继关闭,我妈的铁饭碗也没了,她的生活里的一切都变得焦灼。
后来我才知道,为了养活我,她去了义乌做别的生意。
我妈本来是个简单的女人,也不得不开始要闯荡江湖。
所以我认为九儿是在大时代的洪流下,为了生存不得不而为之。
九儿十多岁从湖南的小地方来到贞武,导演留了很多想象空间,你不知道九儿是自己来的还是被骗来的,受过什么苦,直到她被四哥救下来,才将将得以生存。
而长到三十多岁,我想她早已熟练江湖。
但她来到这里目的是做点小生意、吃好点,并无意参与江湖险恶。
所以我想,她是复杂的,又保留着简单。
想过这些以后,拍的时候会安心很多。
”九儿是个在情感上处于复杂状态的角色。
一方面,想要躲开前夫四哥的骚扰,同时她喜欢上了东子却又不敢去接受东子的爱意,要演好九儿,黄米依必须得拿捏好其中的分寸感。
导演那嘉佐给了黄米依巨大的帮助。
比如,导演让李九霄和余皑磊天天一起吃饭,但不让黄米依和李九霄说话。
黄米依说:“我当时其实特别别扭,因为我跟对手演员一点都不熟。
但后来才知道,导演想用这种办法把我们身上与角色贴近的东西提炼出来,让我们自然而然。
”看过电影的观众都会发现,黄米依虽然是第一次和李九霄对戏,但两人之间的默契,竟像是由来已久,仿佛已经合作过很多次了。
谈及李九霄,黄米依说:“九霄是对表演无比真诚和干净的人,我听到过他和导演讨论,他本来就跟导演是很多年的朋友,互相了解。
这还不够,他会深挖导演每一场戏写作的初衷,和导演碰撞更多的可能性。
这都会反馈到九儿和东子的关系中。
东子留宿纹身店那场戏,原本是有肢体上的戏份的,但九霄和导演讨论,如果没有,会不会更让两个人精神相通的浓度更高呢?
导演临场写了一场戏,让这段情感越发朦胧,我个人非常喜欢。
”
和沙宝亮对戏,黄米依则贡献了我个人认为的全片最高光表演。
那是前夫四哥对九儿骚扰并意图强奸的一场戏。
面对前夫,黄米依饰演的九儿并没有表现出巨大的慌乱和紧张,反而很镇定,只是去狠狠地唾弃他,挣脱之后露的笑容,更是让观众内心一震,难以忘却。
黄米依说:“和宝哥争执那场戏,我慌了一天。
他是真的浑身散发着成熟男性的气场的,见到他我都会紧张。
幸而那天虎哥来探班,和导演一起开导我很多,我才豁出去了。
而完成那样的表演,也是自然而然。
”说到那个笑容,她说:“这个来自于四哥在我要走的时候,先用跪下的方式挽留,再动用暴力。
那一刻,我作为九儿的内心不悲切,反而很‘自嘲’。
怎么到头来还是个‘玩物’。
”黄米依说自己最喜欢的一场戏,是和东子在河边说出走的那场。
她说:“那天不热,拍摄地是个野码头,平常是没有人的。
天知道我最喜欢拍戏的一件事,就是可以跟着去一些好地方。
那天到了现场,我和九霄就在河边静静的待着,导演也在待着,江水的言语不动声色流进心里。
佳能老师踩着鹅卵石扭得跟泥鳅一样试机器。
可能是因为自然的力量,大自然也知道摄影背着机器拍这场戏不容易,拍了一两条就过了。
”体验和共鸣,在黄米依诠释九儿这个角色的过程中显得格外重要。
谈及自己和九儿的相似之处,她说:“我虽然生在长沙,但我生活的地方,靠近一个交通要塞,鱼龙混杂。
而且我的小学在一个菜市场旁边,每天上学都经过一条布满鸡鸭鱼血的路,我从心底厌恶这条路。
但我小学的马路对面,是一座精致的大学城。
那个时候我就总是在这头望着那头。
我是这样理解东子的。
所以影片里我很喜欢一个段落,九儿走了又回来,来到关了的纹身店,先看了看曾经的自己,又回头看到装着芭蕉树的船,她也学着东子蹲在船上看对面,在那一刻,九儿才真正理解了东子。
但实际上,我们没什么不一样,都在遥望彼岸。
”02“我想他献给存在世间每一个你”在《街娃儿》之前,我已经在不同的影视作品里看到过黄米依的精彩表演。
她在《隐秘的角落》里演秦昊饰演的张东升的妻子徐静,在《亲爱的小孩》里演任素汐饰演的方一诺的闺蜜雷雯,在魏书钧导演的《永安镇故事集》里,她演一个小镇饭店的老板娘,但与这次在《街娃儿》中饰演的纹身店老板娘九儿又截然不同。
黄米依第一次演电影,在《冰封迷案》中饰演的就是一个有双重人格的角色,后来参加《演员的品格》,也会在节目中主动挑战一些难度比较大的角色。
多变,是黄米依的特质,不断尝试走出舒适区,也是她从出道以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聊到“舒适区”,黄米依说:“还在上学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框在舒适区。
直到毕业大戏的时候,我的导师李雅菂跟我聊过一次,那时候毕业大戏定演员,他想让我尝试一下我从没演过的角色类型。
我拒绝了,我觉得我理解不了。
他当时在教室里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破口大骂‘你就只能这样吗?
你要当一辈子瘸了腿的女演员吗?
’,在这之前他还说过我是‘没有灵魂的女演员’。
后来也当笑话讲了。
同年我又看了一部电影,是凯特·布兰切特演的《宣言》,她在里面一人饰演了十三个人,我被她的塑造震撼了。
一个人怎么可以变成那么多人?
我开始回味导师对我说过的无数狠话,发现我习惯把眼睛蒙起来,只看想看到的东西。
在那之后,我才把眼睛张开。
”“张开眼睛”后的黄米依,说自己接到角色后,会“向外看也向内看”,演每一个角色,她都会好好读剧本,认真地去理解人。
人味儿,在黄米依的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很多年轻演员都会把前辈演员当成榜样或偶像,我问黄米依时,她给出的答案则让我印象深刻:“我会喜欢某些作品里的角色,但我从没想过到达什么样的目的地,所以没有。
反而我在生活里认识的人会有很多榜样,梁静姐,陈冲导演,或不是演员的,还有说出来都不知道的人,不止是戏不戏的,更因为他们的思考,生活智慧呀,或者只是因为那个人做的鸡丝凉面很好吃。
”
会记得鸡丝凉面很好吃的演员,演技一定不会坏。
或许也是她身上这种恣意生长又扎根生活的“野草气质”,吸引了那嘉佐、魏书钧、张大鹏等年青一代的新锐导演,成为了他们的缪斯。
她用自己身上强大的生命力帮助年轻导演完成了自己的表达,缺她不可,非她不可。
黄米依也有着很多年轻演员不具备的创造力。
她是不折不扣的才女,平时会写东西,有自己的公众号,写过歌,《亲爱的小孩》的片尾曲《北方》,就出自她的手笔。
我问她是否有创作剧本的想法,她说:“平常会瞎写写,拍拍,剪剪。
有机会就做出来,但我慢慢悠悠的,不值得期待。
最开始这么做,是觉得可以通过学一学更好的回到表演上,因为和舞台不同的是,影视是画面,手段是不一样的。
后来觉得也挺好玩的,有想法了就记一记。
”
采访到最后,已是闲聊。
聊到她最近看的电影听过的歌读过的书,她说:“昨天看了电影《现实之舞》,最近听得多的是《且听风吟》和《肖邦升c小调夜曲》,书的话,《黑镜头》。
”我让她再推荐一下《街娃儿》这部电影,她找出来自己5月份写下的一段微博发给了我:连日阴晴不定,今天是5月18。
5月18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但是天晴,空气佳。
无需出门,呆着就可以疏通筋骨。
《街娃儿》在今天定档6月16,那一天好像也不是什么特殊的日子,夏至未至,不灼人,也不凛冽。
就像我看到这一幅幅海报换了又换,《街娃儿》来时的路已经模糊不清,如今它是看不出时间纹理肌肤上的画,没有字眼。
看黑塞的书,上面写“鸟要挣脱出壳,蛋就是世界”。
然而到此,世界也不重要了,埋进混沌的河流,送还有愿望的你去绿水青山,送你一个梦。
也许看起来不那么美好,但他足够温柔,足够体谅。
借用卡瓦菲斯的诗句,“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没有它你可不会启航前来。
现在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
而如果你发现它原来是这么穷,那可不是伊萨卡想愚弄你。
既然你已经变得很有智慧,并且见多识广,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
我想他献给存在世间每一个你。
黄米依用了“他”而不是“它”,在黄米依看来,《街娃儿》像是自己的一个老友,陪伴多年,终要成行。
一部电影要上映的时候,也是一个演员要开启新旅程的时候。
我也想借用卡瓦菲斯那首《伊萨卡岛》里的一句,送给黄米依:“但愿你的旅途漫长,充满冒险,充满发现。
”
从上影节创投一路走到公映,《街娃儿》足足走了六年。
之前的北京首映礼上,我第二次看了这部近年少有的生猛国产片。
第一次看,是在去年FIRST青年电影展上,彼时它入围了主竞赛最佳剧情长片,在一众参差不齐的青年导演处女作中很出彩。
甚至这次看完我发现,它比一年前更好了。
成长,是一场战争当天的首映礼上,导演那嘉佐和观众交流了很多关于他第一部长片的台前幕后。
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观众问到英文片名Gaey wa'r的意思,导演表示这个名字取自一种中东的语言,随后他笑着说:“wa'r,像战争(War)一样,《街娃儿》就是一场自己跟自己的战争。
”“战争”,正是电影《街娃儿》最好的注解。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叫东子(李九霄饰)的年轻人,他生活在一座叫“贞武”的南方小城,十五岁没了母亲,身边只剩下家暴成性的父亲。
混迹街头的东子,似乎每天都在打架:跟着混混军哥(余皑磊饰)四处要债,遇到欠钱不还的,打一架;蹲在纹身店门外盯着老板娘九儿(黄米依饰)看,碰上骚扰九儿的,打一架;跟心衰住院的父亲一言不合吵起来,也要打一架……而他的生活,就这样被“赚钱给父亲续命”和“保护九儿”两件事拉扯着,在不断的受伤和流血中一天天过去。
作为一个“街娃儿”(四川方言,街头混混的意思),东子似乎总是有很多愤怒和彷徨需要通过挥舞拳头来纾解。
最早学着用打架来解决问题的时候,东子还是个未成年,母亲也还在世,那时父亲对着母亲挥拳,东子决定“他打我妈,我就打他”。
没有人告诉他这样不对,于是就像所有没能在爱里好好长大的小孩一样,东子自己探索出了一套与外界沟通的方式,他用拳头表达自我,也用拳头讨要关注。
他就这样,长成了一个“街娃儿”。
虽然故事限定在潮湿的南方,但导演并没有刻意突出川渝特色,相反电影中那些落败、残破的街景,其实与中国三四线小城别无二致。
而“街娃儿”东子身上,也有着同样的时代背景下彷徨迷惘的一代年轻人的身影。
因此虽然电影中东子总是孤身一人在街头挥舞着拳头,但与东子有着相似成长经历的观众,相信都会跟我一样看到他面对的有如实质的敌人。
折断他翅膀的畸形父子关系、困住他脚步的狭隘地域文化、绑住他手脚的不被祝福的感情……这所有困境,都是中国观众避不开的“似曾相识”。
有趣的是,自编自导了《街娃儿》的导演那嘉佐是个北方人,谈起创作“东子”这个角色的动机,他说,“那是我对自己的另一种设想。
”那嘉佐从小学习画画,高中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后来考上了毕竟电影学院摄影系,又在大二这一年选择了退学。
他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好孩子”,于是他想,“如果没有学艺术,我是不是会变成那种在街上瞎晃的人?
”
东子,或许就是平行世界里的另一个“那嘉佐”。
创作这个故事的时候,那嘉佐26岁,正是“目中无人”的时候。
他想为自己的状态找个容器,也想把生活中触动自己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街娃儿》的剧本由此而来。
写剧本,拍电影,或许就是他在自己的战场上,找到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
“往哪走?
不知道。
”困在小城贞武的东子,当然也像别的年轻人一样,不止一次想过离开。
只是每次离开的念头冒出来,东子都会想,“走去哪里呢?
不知道。
”就像所有迷惘的年轻人一样,东子迫切地想要逃离当下的一切,可远处有什么?
未知带来的恐惧困住了他的脚步。
电影中,东子也跟着倾慕的纹身店老板九儿尝试了一次“走出去”。
只是船行到交界处,东子焦急地回望,来处有他重病的父亲。
九儿也劝他,“回去吧,你做梦都在帮你爸交住院费。
”于是东子再次回到了自己的“街娃儿”日常中,他被不可名状的中国式父子关系拽回了混沌中。
很有趣的一件事是,就像东子一样,当代年轻人几乎都明确地知道自己厌恶什么,却找不到自己喜欢什么;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属于此地,却永远弄不清楚自己应该去哪里。
导演那嘉佐当然也有过这样的混沌时刻,他称之为“错置感”。
最初勘景时,那嘉佐沿着长江走啊走,在重庆周边的小城看到几艘停在路上的船,他想,船应该在水里啊,可它们此刻在路上。
于是他把船搬进了电影里,放在九儿纹身店对面的街边,船上还种着一株不合时宜的芭蕉树。
东子就总是蹲在这艘荒诞感十足的船头上,看九儿,也想自己,他或许在想,“船应该在水里,那我应该在哪里?
”答案依旧是“不知道”。
除了这艘船,那嘉佐还在电影里拍了很多颇具美感的特写镜头,对准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会被忽略的事物:摔碎了的麻将、麻将上的甲虫、栏杆上的蜗牛、水中的落叶……
通过这些细节,导演想要构建一个“被忽略”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里,东子这样的“街娃儿”,看起来就像被忽视、被抛弃、被嫌恶的存在。
这样的东子该何去何从?
经历过这一切之后,他是否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答案?
首映礼映后,有观众向导演提出了这个问题。
导演是这样回答的:“当下一定会有答案,但答案无法持续很久。
因为生命的过程中,体验本身远远大于结果”。
就像导演说的,《街娃儿》这部电影并没有讲故事,它只是罗列了东子等人如何行走,如何说话,如何吃饭,如何处理跟其他人的关系,仅此而已。
至于观众能否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权利在各位手中。
没有答案的“轮回”《街娃儿》中的小城青年,无疑与过去很多国产电影中的主角有着相似的身影。
这种相似,或许是因为它们都被同一片土壤滋养,成长于同样一个社会大环境。
甚至仅仅是在《街娃儿》一部电影中,我们就已经能从导演呈现的三代四个“街娃儿”身上看到这种宿命的轮回。
姚橹饰演的东子父亲是第一代“街娃儿”,年轻时在贞武叱咤风云,混账事做尽,如今年迈多病,遗愿是跟老婆的骨灰一起洒进江里;第二代“街娃儿”,则由沙宝亮饰演的“四哥”和余皑磊饰演的“军哥”形成一个对比,两人各有各的得意与失落,也各有各的坚持和追求;
作为第三代“街娃儿”,东子如今深陷其中的爱恨纠葛,相信每一位过来人都经历过。
但遗憾的是,不管是有爱说不出的父亲,还是对他关照备至的军哥,都无法给他一个答案。
就连被东子当做精神寄托的纹身店老板九儿,也无法指引他走出贞武,逃离这场他一个人的战争。
最终东子会不会走上“街娃儿”前辈们的老路?
我们不得而知。
电影最后,导演那嘉佐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相反他用了一个超现实结尾来结束了这个故事,对此他的回应是,“当我自己也没有答案的时候,我决定忠于自己”。
只是导演也说了,《街娃儿》是他二十多岁时拍的,如今再看,心境已经全然不同。
那么,东子的答案,或许就藏在导演的下一部作品中吧?
那一定也是导演给自己的答案。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侵权立删。
原载于“电影通缉令”公众号。
作为一个成都人,这片子看下来只想说这是个锤子的街娃。
套一个皮在重庆,名字就可以叫街娃?
导演对“街娃”这个片名相当不用心,做过历史考察吗?
找过当时的人文资料吗?
知道街娃是什么吗?
街娃本身就是成都方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在我心目中就和北京老炮是一样的。
在电影里完全没有展示当时重庆人的生活气息,对街娃这个身份也仅仅只是套个皮。
连方言的特征导演都全不在意,在重庆地区,说着成都话,这些细节丢失的太多,凭什么片名能叫街娃?
我看着这片子,就跟北京观众看《老炮》,结果找了一群河北人来演一样。
《老炮》除了有标准的北京话,还能看到北京文化。
《街娃》呢?
杂乱混乱的方言,几乎没有一点川渝地区文化符号。
我记得片头有李伯清老师的散打评书,导演但凡去找李伯清老师喝喝茶,他对于街娃的理解也不会是这样。
如果电影叫狂徒,那我觉得没事。
如果要叫街娃,就应该负起这两个字的责任,细节决定成败。
去年平遥电影展我就对《街娃》这个片名吸引。
一直到今年能够在大银幕看到,结果是非常失望的。
前几天看谢飞导演的《益西卓玛》,导演和演员对于标准藏语的追求,很令人感动。
本片背景在重庆,对于成都方言和重庆方言分不清楚,除了余皑磊老师的四川话说的很地道外,其他演员的方言都非常糟糕。
我真的想说凭什么片名能叫街娃?
抛开片名问题,剧情也比较俗套。
今年看的另一部类型电影《热带往事》,会惊艳很多。
细节决定成败,片尾也有时代穿帮问题。
希望导演以后能对自己的电影负责。
错会吃醋的提醒有凑凑冲冲冲恭喜以下个西欧凑凑尺寸他提出yigocc凑错过凑搓搓凑肉了哟老公等会到了一定会陆续好了好了电话联系好了才出来下课过的很开心可还行新高考小狗吃西红柿多出来出来多多出来的哟的哟反馈给的客户喜欢看想开个看过这个开始联系顾客都到了刚醒过来给习惯习惯看过相关开心果开个小号喜欢开学好好看喜欢开学考回来喜欢喜欢喜欢联系好了下课更新好了心里话欢乐祥和联系好了喜欢看喜欢看小孩开学后联系
在看这个电影之前,看到是一位很年轻的导演的作品。
一开始还是有所怀疑,但是在观看以后不得不佩服。
街娃儿给我的感受其实和我想象之中的街娃儿差别还是蛮大的一开始我以为是类似纪录片形式的一部电影。
后来才发现整体电影的艺术成分还是比较浓重。
这里不是此剧情的刻意是导演对镜头的运用非常巧妙。
电影的整体基调都比较偏暗,其实看完之后让人心里面有一种很沉闷的感觉,但是这正是社会比较底层人生活的现状,光是活着就已经需要用尽全力了。
我很难讲我对于这个片子的失望。
片子开头我是很惊喜的,讲小镇青年讲的文艺不是难事,讲的“商业”才是难事。
(此处商业是褒义)导演显然早早地做好了“上映”的准备,前期的节奏做的非常好。
无论是黑色幽默还是故事的叙述,都努力的做到了大众化,避免了许多文艺片的“曲高和寡”。
但是片子就好像是突然烂掉了一样。
无论是插入的让人感觉突兀的音乐,还是槽点过多的高潮:观众以为已经死了的父亲其实在病床上还活着然后刚好被女主一句话了却担忧又死了,还是已经走了的女主刚好因为男主的一句话又回来,又或是回来在街上狂奔的女主刚好被回去拿钱的希君撞死了。
看见了吗?
这实在是有太多太多的刚好,但这是影片最重要的高潮,就像是编剧笔力不足所以草草给人物安上并不合理的机动力来上演一段高潮。
就像是青春片里怀孕堕胎车祸韩剧里失忆绝症一样烂俗。
在看这一段的时候我和我的朋友全程:“啊?
”然后故事就在这样的高潮余韵里结束了。
在这不合理的高潮之下,要求观众对于这之后的剧情和衍生的情绪全盘接受。
片子的视听语言做的无可挑剔,我们已经拥有了很漂亮的光很漂亮的构图很漂亮的画面,但还是讲不好一个故事。
作为一个四川人,居然听不太懂他们说的话,也没字幕,体验太糟糕了
前面漏了将近十几分钟...有机会补一补。看着花衬衫和摩托车,我想到了侯孝贤。但是剧情还是感觉差点意思,看的一头雾水,摄影和美术不错
四平八稳
你体会过小城市的生活么?你体验过一边嫌弃一边做梦都在维持的亲情么。你的生活无奈么?无助不知所措的时候你知道怎么办么?这个片,献给迷茫的人。19年就拍了。现在才上映。现在他们的生活变好了么?你的呢?既然发生了。就像野草一样。生长吧。
黄米依真是一团男性浊流里的光。面貌气质宛如小周迅。
乱
#FIRST2022# 3.5。真的太直男甚至厌女了,几个女性角色都是彻底的被欲求的单薄形象…不过还是有被戳中:导演说如果他没有去学艺术,可能就会是片子里在街上瞎晃悠的人了。不谈制作的成熟,它献给的是“待抚慰的心灵”,用强状态、强情绪的方式关注一群永远、注定出不去的人,一群在类型片、黑帮片里会被标签化为“damaged goods”的灵魂,就像那个大大的对准“不知道”文身的特写,在100分钟里他们或许拥有了一些短暂的、不被审判和侧目的主体性。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最后的抓马和超现实瞬间太跳脱了,和前面的表达完全不搭。余皑磊真的太好了!
#16FIRST#虽然过度解释降低了故事的戏剧性,但是好在视听扎实,氛围感也营造起来了。整体来看无论是人物的走向还是表达的主题都很不错的片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古惑仔不动脑一辈子都是古惑仔”
街娃儿不是街溜子,是古惑仔,和贾樟柯小武处于同样的环境。只是这种类似江湖儿女腔调的电影我不是受众,很难会被文艺的调子打动,我觉得不好看,是我的问题。
导演长得帅,但是大可不必问“问题呢?”通过梁静描述和发布会能观察到那嘉佐是非常情绪化的人。那的配乐很有感觉~虽然有时非常刺耳。)一些歇斯底里的演技,我也不懂他的缘由是?彼岸指的是? 很多人的一生稀里糊涂就过去了。这是我唯一加深的情感记忆。
因为活动签到等待会员,我搞不懂为什么有人看电影会迟到,害得我错过了半个小时,我觉得这应该算是很文艺的片子,期间注意到了导演运用的一些音效,台词和镜头的艺术性,主要是映后导演解答问题的时候发现他人跟他片子一样,确实他说之前他就是个街娃儿,总觉得他身上蕴藏了很强的艺术张力,那个劲头儿不知道是不是还憋着,痞酷痞酷的,很有意思
人都不会做,能拍好什么东西。
香港黑帮片的模仿痕迹+文艺片必有的矫情旁白,虽然讲的是四川话(不太标准),拍的是长江边上的立体重庆和坡坡坎坎的小街小巷,但还是无法共情。演员面相有些精致不够江湖气,故事浮于表面,人物情感也立不住,“街娃儿”这个词没有落地,遗憾。
不是看完就能立刻说出什么的片子,但是东西都留下了,心里沉甸甸的,不是所有故事都需要发泄。
最近看了好多这种“惨不拉几”的电影,暴力中又非得突出点“爱”,男主演技还可以,女生不太行,有趣的是:一个像尹昉、一个像倪妮🤣回过头来想想,这部电影讲了啥?我脑子里没有什么现成的东西,这就是我的评价
说不出来,就是全程无感。后来听别人说起,也认可,剧作上人物没有动机,欲望。情节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巧合太刻意,人物缺少弧光。
2.5,谈不上什么视听语言,就是比普通毕业作品要规整一点,表演还行,剧作稀烂,无焦点叙事。
伤痕、汗水、孤独、破碎、飘摇…影片用大量的同期声营造了一种真实的未知的迷茫,影片中唯二使用的配乐也相当出彩,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和情节的推动作用明显。伴随着低吟声,用一条生命作为几段人物青春的代价有些过于沉重,但也对应了影片的破碎和不确定性。片尾的芭蕉树不仅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也是街娃儿不同于普通人生的生命轨迹。
导演应该很爱黄政民吧?其实还可以更风格化一些,现在有点不上不下。
#20230603the box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