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季陶民和叶三是一对知音,季陶民是个画家,叶三是个果贩。
季陶民画完画,钉在壁上,负手远观,有时会问问叶三。
好不好?
好!
好在何处?
叶三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这一日画紫藤,又问叶三。
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何以见得呢?
花是乱的。
对极了!
季陶民遂提笔于画上: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这是汪曾祺小说里的片段,耐人寻味之处,恰似叶底的一阵清风。
有了这阵风,就有了气息,有气息才是活的。
我们看宫崎骏的《起风了》,不要看他怎么飞,更不要看飞机,只看他怎样画出风来。
因为飞好画,飞的兴致难画,飞机好画,可是飞机的趣味却难画,这一点兴味,全在风里头。
缺了这阵风,漫说是紫藤花,就是飞机也没那么摇曳多姿了。
宫崎骏是很高明的,他能抓住那种感觉。
立人物传先述国难,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灰烬随风一舞,境界就全出来了。
拍爱情戏先拍风景,草堤翠色接远道,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然后阳伞飞出去了,被郎君拾到。
霎时风起云涌。
霎时雨过天晴。
这样的片子,怎么还有人说平淡呢?
或许是嫌不够魔幻吧,我则是看到飞机发动机排出的浓烟,被螺旋桨一搅,旋作了万缕千丝,腾冲飞跃转眼不见,就觉得够魔幻了,感触不亚于看《悬崖上的金鱼姬》里,波妞踏浪狂奔时,那些化作青鱼的海浪。
宫崎骏处理自然景观很有一套,即使是普通的森林,也能拍出强烈的风格来,好比《幽灵公主》里的森林,像兵法中疾如风徐如林的林,有黑泽明拍长筱之战的气势,而《龙猫》里的森林,像古诗里羁鸟恋旧林,林深不知处的林,有沟口健二拍雨月物语的清幽。
《起风了》里面则是风云都有质感,轻重缓急,时时变幻,各不相同,且与音乐配合的天衣无缝。
一些零碎儿的东西也好看,如黏糊糊的机油,洗脸甩出的肥皂沫,风卷起的草沫子,香烟燃烧的烟雾等等,质感强,强到了连器物都像有生命的,就连暖气片都那么生动。
这就是动画的魅力,始终隔了一层,似有似无,亦幻亦真。
动画电影有它自己的表现方式,有其独特的借力之处。
宫崎骏的视听语言太成熟了,完全是用动画讲故事,同样的镜头,用在真人电影上可能一点味道都没有。
尤其这种剧本,简直没法拍,宫崎骏却能处理得那么巧妙,二战煞尾,竟然一笔带过,实力啊。
你年纪尚幼时,风跟踪你去遍马格德堡。
在维也纳,风寻找你去了一处庭院又去下一处,它弄翻喷泉,让你的头发竖起。
在布拉格,风陪着刚刚开始生儿育女的表情严肃的年轻夫妇。
可是你让他们屏住呼吸,那些穿着白色长裙的女士,留着小胡子、戴着高领的男士。
你向海尔•塞拉西皇帝鞠躬时,它在你的袖口里等候。
你跟比利时的民主国王握手时它也在场。
风把芒果和垃圾袋吹得在内罗毕的街道上滚。
你看到过风吹过塞伦盖蒂平原追逐斑马。
你在佛罗里达州萨拉索塔走出郊区房屋的屋檐下时,风又跟你在一起。
在每个乡间小镇、马戏团停的每站,它在树林里几乎没弄出噪音。
你一辈子都评论它,它怎样说来就来,在你抽着粗大的哈瓦那雪茄,看着烟雾往南飘去,总是往南,飘向波多黎各和热带时,它怎样让旅馆房间阳台下方绣球花的胖脸抖动。
那天早上,七十五岁,十层楼高,两座旅馆的中间,春天第一天做广告绝技表演,去哪儿都跟着你的风从加勒比海吹来,孤注一掷地扑进你怀里,像个年轻的恋人!
你的头发竖了起来。
你想蹲下,去抓住钢索。
后来,他们来清理现场并拆下钢索。
他们拆下你在上面过了一辈子的钢索。
想想看:钢索。
——雷蒙德·卡佛《写给顶级高空杂技家卡尔·瓦伦达》 孙仲旭译
《起风了》上映有一段日子了,但最近刚刚在BILI上看到日语版的发布。
和预想的差不多,作为动画来说,是很不错的,不过也和预想的一样,觉得宫老爷子的想法有点问题。
关于电影不想多说,仅就思想而言,碎碎念几句。
当然你可以说看电影是很简单很轻松的事,没必要想太多。
而且从创作者来说,受众对作品的理解如果超出超过最初的意图,常常会被看做过度诠释,这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
但我认为,艺术作品的观赏效果原本就在于与受众的互动,在作品创造出来时候它就已经脱离了作者的控制,或者说就已经把诠释权交给受众了。
每个人都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历来理解作品,只要不是对作品的恶意扭曲。
即使作者想表达的仅仅是很单纯的东西,但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单纯背后的更多的东西,这些东西并不是作者的创作意图,但却通过作品无意识地表达出来。
观众接收到这些信息,给出自己的反馈,是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而且也是应该的。
BILI站上的有些小同学说,看不懂宫崎骏想表达的东西,也有不少人带着矛盾的心情看这个片,矛盾本身大概就是宫崎骏想表达的要素之一。
在电影制作前,他也反复考虑过,这个题材是否会造成不好的影响,电影发布后还特地在内刊《热风》做了一期反战的专题,表明自己的立场。
但是正如日本网友所说,宫崎骏表明的态度和他在片子里宣扬的东西其实是矛盾的,他自己解释的立场也是站不住脚的。
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其实是非常简单的,如他自己在访谈中所说,是想“描述一个忠于梦想、心无旁骛、不断进取的少年的故事。
”,但同时,“梦想有时也会令人疯狂。
这一负面影响在电影里也必须被表现出来。
”有些人质疑作品对战争的反思不够,但宫崎骏本身就不是从反战的立场来拍这部片,他想拍的就是少年追逐梦想的故事。
但问题是,任何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中,每个人的举动都是时代构成的一份子,不可能不受时代的影响,反过来也不可能不影响时代,抛开时代说什么单纯的热情和理想,就算不说是逃避,那也有某种程度上虚无主义的味道。
因此,这部作品在思想性上是有所欠缺的。
我不是想批判宫崎骏,还是挺喜欢这个老爷子的,也相信他反战的心情是真实的,但是从结果而言,无疑是会造成误导,我只能说是认识不足。
宫崎骏的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和平爱好者与武器爱好者之间的矛盾,而是无法建立起更完整的视野,在伦理上解决这个矛盾。
宫崎骏想必多少也意识到了自己的矛盾,他最终找到一种解释,将伦理和行为分开。
他认为作为技术人员的堀越二郎只是追求飞行的梦想,梦想本身是没有过错的,他说:“那些整天把零战挂在嘴边的狂热迷,大多是一些怀有顽固情结,虚荣心极重的人。
我不想看到堀越二郎这样一个超越思维与技术能力的天才所创造出的极富才华的成果,变成爱国主义和民族情结的发泄口。
我想用这部电影,把堀越二郎从这一类人手中夺回来。
”毫无疑问,他的出发点是好的,似乎也解决了表层的伦理矛盾,但是如果认真来看依然是无法说通的。
撇开飞机、武器这样的特定设定不说,宫崎骏推崇的,其实是典型的匠人精神。
所谓匠人精神,就是只专注于产品本身,追求完美和极致,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问世事的虚无主义态度。
艺术至上主义也有同样的问题。
日本好像特别盛产这一类人才,看准目标拼命努力,绝不思前想后。
这种纯粹的拼劲创造了日本明治维新和战后两次国力腾飞的奇迹,但另一方面,缺乏整体的伦理视角也埋下了祸根。
二战后德国的战争反省中,汉娜·阿伦特提出了“平庸的恶”的观点,指出二战中德国人对战争的集体责任,很多德国人在平时生活中工作兢兢业业、诚实可靠、不问政治,只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但是他们尽忠尽责的工作,其实正是为庞大的战争机器的一环。
战后很多德国人推脱说根本不知道大屠杀这回事,将责任完全推到少数的纳粹分子身上,但是他们实际上知道而且应该知道,他们只是关闭了自己思考和判断的回路,从而逃避了自己的责任。
阿伦特指出,“缺乏思辨反省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不作判断即是个人与集体犯下政治罪恶的原因之一”。
毫无疑问,堀越二郎身上的匠人精神也带着这种平庸的恶的色彩。
在片子中,主人公和他的好友也多次表明,他们其实很明白战争的状况和代价,比如本庄说造一架飞机的钱就足够很多穷人几年的温饱,但是又认为就是这样的代价也还是要造飞机。
又如战争中两个人很平静地讨论日本和诸多国家开战必败无疑,但又认为自己只要造好飞机就可以了。
我不认为这是一种可以开脱的理由。
历史上真实的堀越二郎也曾经明确表示说:“很多人都说我对战争也负有责任,但我认为自己并没有责任。
” 但我认为,这种问心无愧其实只是自欺欺人。
同样,宫崎骏在访谈中解释说,“作为日本国民中的一员,堀越二郎的确背负着战争的责任。
但一个技术人员是没有必要去肩负整个历史的责任的。
我认为去责问他的责任毫无价值。
”这种认为问责是毫无价值的开脱,无疑也反映了很多日本人对战争责任反省的认识缺失。
堀越二郎在二战也曾提出反对战争,然而理由却是和美国等实力悬殊太大,毫无胜算。
作为中国人,听到这个想法第一个反应肯定是觉得立场不够正确,难道打得赢就可以打吗?
这一点姑且不论,堀越二郎对战争的反省无疑是很有限的,因为他始终只是在后方的技术人员。
曾被征入装甲师的司马辽太郎则有更真切的体验,面对速度与质量都远胜于己的敌人,他不禁为派自己这些年轻人去送死的军方和政客感到深深的愤怒,他将自己余下的半生都用于探索日本为什么会陷入这样一场愚蠢的战争。
可以说,司马辽太郎所有的小说都是他的战争反思,他同样探讨到了日本人引以为豪的匠人精神,他认为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种不问方向的匠人精神将日本导入战争的深渊。
讽刺的是,司马辽太郎的很多小说在日本往往作为励志的典型,读者只爱看他笔下的明治时代的奋斗精神,却看不到他的自嘲和反思。
然而这正是作为小说家的司马辽太郎胜于作为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地方。
即使不涉及战争责任,技术至上主义也是无法用来作为科学伦理的解释,更不可能被视作科学理想的典型。
真正在科技上有高度造诣的人,必定也是深具人文关怀的,爱因斯坦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但是吹捧虚无主义色彩的匠人精神,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喜欢的事。
准确的说,这种平庸之恶,绝不仅仅是日本人的问题,而是在工业社会绝大多数人中都普遍存在。
商业上无序的生产,明知是制造浪费,却还一味追求业绩的增长;对社会事务的漠视和盲从,一味强调守法奉公,也不问法和公是否合理,又认为自己是小人物起不了什么作用,把责任都推到他人头上,导致社会和环境的一步步崩溃。
从这个意义上,反省战争绝不是一两个国家的事,而应该是全人类共同的反省。
因为所谓战争,也不过是日常性的延续而已。
再一次说明,绝不是想把宫老爷子树为靶子批判,事实上他在《热风》上提出反战和批判修宪,已经是非常值得佩服的勇气行为了。
只是小小的异见,不吐不快罢了。
战斗机是受了诅咒的美梦?
这样说的话,侵略战争和屠杀,都是一种美梦呢!
《起风了》:反战,还是自怜?
文:空语因明起风了,唯有努力活下去!
浩大空气开启又合上我的书波浪在岩石上喷涌成碎沫!
飞走吧,所有绚烂的书页!
破裂,波浪!
与那欢欣的浪涛决裂在这三角帆们觅食的平静屋顶。
——《海滨墓园》最后一节翻译。
《起风了》的片名来自法语象征主义诗作《海滨墓园》的最后一节第一句。
该诗作共二十四节,主题是生存,死亡和时间性绵延。
在经过众多意象的激荡后,最后一节说到:起风了,唯应努力活下去。
“起风了”这几个字就像活下去的意愿一样,看似轻飘飘,却裹挟着生命中所有的沉重和欢欣。
对照吉卜力的这个动画的情节,它在讲述了那些日本人的苦难和美梦之后,要唤起国人坚定走向未来的美好期望。
吉卜力的动画似乎很擅长具有普世价值一般的温情故事。
《起风了》试图继续主打具有幻想色彩的温情牌。
但是,这次却有以幻想去美化或歪曲现实的嫌疑。
因为它讲的是一个战斗飞机设计师的经历和情感。
这个飞机设计师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设计出了优秀的战斗机,一种高效的杀人机器。
就是这样一个人物成为“美梦”的代言人,具体地说,战斗机成了美梦的象征。
它说:“飞机不是战争工具,也不是商品,而是美梦。
设计师让这个梦成形。
”当故事里的飞机设计师想要设计出更高效的战斗机的时候,说:“我们不是军火商,我们只想造出优秀的飞机”。
看到这样的台词,不禁令人惊讶。
他们这些人做的事情就像低着头尽力把战刀打磨尖锐,然后一边直接递给杀人犯,一边在赞颂自己磨刀的技术多么美好。
他们竟然可以如此狭隘地忽略自己在从事的邪恶之事,又用具有正能量色彩的话语去美化自己。
就是这样的情节,竟然可以被描述为具有反战色彩。
它是怎样的反战?
确实,它很像是在说战争不好,但这种不好所针对的是没有达到目标的战争,它只想着日本会不会达到战争目的,担心着“日本会毁灭”。
它忽略了战争的根源,也弱化了那些日本民众对战争的支持。
它所反对的战争,就好像是突如其来的海啸或大地震,一种破坏性的自然现象,而不是那个顾影自怜的大和民族或他们的英雄自己发动的。
他们默许和支持着侵略战争,却想着别管杀人不杀人的,还是想着自己美好地活下去吧。
《起风了》讲述的根本与反战差之千里,更多的只是自怜。
这种自怜就像毒品一样,让这个动画沉浸在一种自私而害人的美梦里,把对侵略战争的贡献,藏在掩耳盗铃一样的追求中。
从动画之外的视角看,《起风了》是个“诚实的动画”,展示了大和民族如何缺乏对侵略战争的反思,甚至都不想装装样子去对自己的历史责任做个反思,只想怜惜自己。
《起风了》中的美梦就像“大东亚共荣圈”的口号一样,违背常理,并且狭隘。
如果有这样的反思的话,那么就不应该去称赞《起风了》有多么美梦,多么温情了。
能让人感受到美梦和温情的故事太多了,不需要再多一个将美梦和温情歪曲了的《起风了》。
然而,还是有非大和民族的观众,缺乏反思,或许也是太超然历史之外了,要去称赞它。
甚至在很多进行评论的地方,称赞还是主流。
主要的赞评观点有以下几个。
赞评方:1、这部动画充满了积极的态度,讲述了“梦想的重要性”;2、这个动画能让你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温暖;3、这个动画视觉风格很赞;4、这个动画有吉卜力情怀,等,还有其他崇拜一样的赞誉。
另一方面,批评方的观点有以下几个代表[主要编译自IMDB]。
批评方:1、无聊,被高估的动画。
2、这个动画的宗旨是「生きねば」——即使艰辛,也不要放弃生活。
但是男主角在故事的前半段面对的困难是非常轻弱的:他生在富裕的家庭,顺利地上学,顺利地出国深造,顺利地追求梦想。
而于此同时,很多日本年轻人被迫从军,充当杀人机器,只能期待以死报国。
故事的后半段则成了一个肤浅的催泪爱情故事,女主角的塑造和男主角同样肤浅。
3、之所以很烦这个动画,并不是因为觉得宫崎骏或者动画里的男主角在支持法西斯,而是很烦那种在对待社会和历史问题上的“和我没关系”的态度。
故事的主角是典型的日本人:从小被教育成保持安静和知道服从的人,关注自己的事,不在乎正义。
当然,故事的主角不必是个英雄,他只是个人,但是他的所作所为并不值得艺术家去赞誉。
4、这个动画有很多值得欣赏的,比如日本如何经历现代化的场景,美丽的风景和色彩。
除了这些,这部动画的故事就是乏味的老调重弹。
故事线很弱,人物关系又浅薄。
这就不详述了。
令我不喜欢它的主要原因是这个动画对日本二战历史的拐弯抹角的轻描淡写。
男主角那几句天真的台词——我只是想制造美丽的飞机而已——并不能掩盖他设计的飞机都日本法西斯的贡献。
画面描述的苦难都是关于日本民众的,却没有日本给整个太平洋带来的苦难。
这个动画对待历史的态度是错误的,是缺乏反思的。
侵略何尝不是一种美梦呢?
赞评方几乎上多是跟风方,也就是固执地赞同《起风了》要营造的正面形象。
为了称赞《起风了》中的美梦或温情,这些观众必须跟着《起风了》的视角,必须跟它一样狭隘到忽略罪恶。
当然,这些观众不会觉得自己狭隘,特别是当他们觉得自己很有道理的时候。
他们可能质问:梦想有错吗?
温情和爱难道不值得推崇吗?
当有人进行这样的质问的时候,当他们坚信梦想,温情和爱等一系列看起来正能量的标签肯定没错的时候,说明他们看事情的态度已经狭隘到出问题了。
梦想,温情和爱,当然可以是错误的,而且不能空洞地说它们正确。
因为梦想,温情和爱等词汇所描述的只是形式而已,要论对错的话,要看得是这些形式中的内容。
罪恶从来不缺少梦想,温情和爱,反过来也是如此。
可能,就算承认梦想和温情会出错,赞评方也不会觉得自己狭隘,他们会觉得自己是在用超越历史的视角看待事情,就像《起风了》虽然扎根历史,却也想表现出超越历史的态度那样。
但问题就在于,《起风了》并不是超越历史的故事,用超越历史的态度去忽略罪恶已经出错了。
实际上,这种忽略罪恶,也正是积极发动战争的心理原因的一部分。
就像《起风了》的主角,在忽略战斗机是杀人机器的情况下,努力制造出更优秀的战斗机-杀人机器,为战争作出更大贡献。
批评方从情节逻辑,人物心理和动画主旨等几个方面进行批评。
他们没有否认,《起风了》的动画技术和视觉风格是比较优秀的。
但是,同梦想和温情一样,视觉风格对于动画故事而言只是一种形式,需要批评的是它的内容。
《起风了》的情节逻辑对于苦难和希望之间的对照而言,是非常不足的。
《起风了》实际上忽略了当时被战争所胁迫的日本人的艰辛和苦难。
跟前线的军人相比,《起风了》的主角已经非常安乐了。
也正是因此,他更不适合被用来反映战争的苦难。
有的批评并不指望战争时的日本人能有多么高大的反战情怀。
日本人在战争时为祖国出力,是符合常理的。
对二战的反思,会把罪责归咎于发动战争的领导者。
不应该让大多日本民众承担战争罪责,但是也不应该因此去美化他们。
要去表达生活的苦难和希望,艺术家有更多的素材可以选择,但不应该像《起风了》那样。
作为对《起风了》的批评,不应过多期望它能具有多么超越民族主义的反战情怀。
宫崎骏认为《起风了》的男主角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没有必要去承担整个历史的责任。
诚然,在一个全民觉得服从天皇就是天经地义的国度,在服从的情况下能有美梦来自我安慰,进行“掩耳盗铃”而不是拦路抢劫,已经够善良了。
他觉得这一点是正确的,于是他就能固执地坚持下去,片面地营造温情。
宫崎骏说到底仍然是个日本人,虽然很多时候表现的是个左派人士,但他仍然带着日本人特有的偏执和用奇怪的逻辑去化解个人矛盾处境的心理技巧。
虽然电影具有承载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而且这种作用往往是潜移默化和祛除不了的,但宫崎骏照样可以认为,“创作电影对我来说不是去建设文化事业,而是一项工作。
”这种态度很像《起风了》的主角,设计战斗机不是去支援战争,而是一种美梦。
日本人的自怜和民族个体心理,还真是人类文明中的特色物种呢。
《起风了》承担不住深刻的反战态度,也不应该强行去标榜它,那样就显得虚伪了。
要以一种超然的视角去看的话,“反战”又何尝不是一种形式呢,自怜和自负才是难以摆脱的现实内容,于是战争会在自怜和自负中继续下去。
和平并不是一种怜惜的态度导致的,而是来自力量的善意安排。
这部《起风了》与以往宫崎骏的电影有很大的不同,除了开头主人公与梦境中的偶像做朋友有些非现实之外,基本上属于一部现实主义的电影。
从宫崎骏去参加柏林电影节参赛而不是拿去奥斯卡参赛就已经很明显。
参加奥斯卡的动画都是像《冰雪奇缘》那样向小朋友传递爱与和平。
不难看出宫崎骏打算为大人或者为自己拍一部电影。
对于小朋友来说这漫长的两个小时,无聊且漫长。
因为他们不了解二战时候的背景。
主人公讨厌战争,他一心只想制作出线条优美的飞机,可是却要为战争服务。
飞机试飞失败后主人公选择离开一下下,那是一种疗伤,就像村上春树的小说的主人一样,遇到困难总会远行,然后事情发生,遇到自己一生中的挚爱。
德国人的出现和后面主人公遭特工追捕,那是对战争的一种讨伐。
他们更不理解大人的情感生活。
菜惠子生病从疗养院远出逃,主人公为什么并没有立刻把病重的她送回山上疗养院,和最后飞机试飞成功后菜惠子的离开。
他们更不明白战争这回事,不明白飞机为什么制作成功了但还是终究失败。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最后菜惠子对主人公说让他活着,那是因为他受到打击,已经失去了生活的兴趣,他想自杀。
这些种种的暗语对于我们来说,是给你两个小时让你思考一下生活中的种种矛盾,种种不如意。
然后告诉你,起风了,所有的阴霾都幻化成风带走了,也寓意着新的生活开始了,唯有努力生存。
看完我又要继续生活继续学习了。
看了预告后直觉告诉我应该不会喜欢这部片子的,但还是看完了,只因为是宫崎骏先生的作品。
作品设定的背景下其实整个故事是很有张力的,少年时代一直存在的梦想排除万难也要完成了,也获得来自生命如同沙漏般消逝的爱人的支持,可最后完美的飞机变成了凶器,违背了男主的初衷。
起风了,爱人走了,梦想实现了可被现实辜负了,生灵涂炭不可挽回,小人物的无力与悲哀真的随风扩散了。
我还是不喜欢,大概是太自私了不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吧。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风带走帽子,带来爱人风吹起理想,吹来灵感分不清真实和幻象的第一主人公视觉,从未停止的是对梦想的坚持。
果断而有恒心的男生,对待爱情也是喜欢就坚持,又累又辛苦也要留在身边。
但是生命真的有许多无能为力,二郎想要珍惜和菜穗子在一起的每一天,而菜穗子像每一个女人一样,只想留给二郎最美的自己。
结局有些意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爱情不一定留得住爱人,努力和坚持却终能实现梦想。
但是当最后一次试飞成功的时候,二郎并没有狂喜甚至有些怅然若失,与之前试飞失败的时候得到灵感的喜悦相比,失落太多。
宫崎骏说"这部电影既非对战争予以控诉,亦非意图通过对零式战斗机的杰出之处之描写来鼓舞日本的年轻人,却也不想掩饰二郎真心打造民用飞机的心愿,只希望讲述这么一个忠于自己的梦想、不断奋进之人的故事。
"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给孩子看的,也是给成人看的。
一部没有超现实主义没有魔法没有奇幻的剧情电影,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除了二郎在梦中的一幕幕场景外,动画基本上是忠于现实的。
电影中流露出的反战信息让人很佩服老爷子的立场和正能量。
一个喜欢制造研究飞行器的人却不喜欢战争,这是矛盾的,所以,飞行的梦就是一场噩梦收场,看到自己制造的飞机在战争中坠毁,心里该有多痛?
理想和现实之间是有差距的,想制造出完美的飞行器,可却被用于战争。
还是更喜欢主线之中的励志和爱情线,二郎对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的坚持到底,有梦想的人真好,永远充满力量并且有奋斗目标。
而菜穗子对二郎的感情又是让人感动的泪点之一。
有金字塔的世界和没有金字塔的世界,你选择哪个?
二郎选择的是有金字塔的世界,有金字塔就意味着有差距,有残酷的竞争。
要维持金字塔的结构就注定有大量砖瓦在最底层,而最顶端只有寥寥几块砖瓦。
用金字塔代表一个社会架构,底层的人是穷苦劳累的状态,而且还是大多数人在这一阶层,越往上越高端,富有的有权力的都在上层建筑,维系这样的平衡就需要残酷的竞争和淘汰。
也许这部电影真的不够梦幻美好,甚至看完之后还让人唏嘘不已,人类是矛盾的生物,一方面要不断创新突破,一方面用这些创新制造杀戮和战争,制造飞机的莱特兄弟的初衷是减少战争维护世界和平,而在二战时期,飞机却成为大型杀伤武器帮助法西斯屠杀了多少无辜的人民。
和鸟儿一样飞翔是人类的梦,飞机的制造让这个梦接近现实,而残酷的现实就是战争时期人民食不果腹时军方还要用大量资金去打造杀人武器。
电影批判了现实,当然也因为贴近现实批判现实而让整部电影主题沉重。
纵有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日本的动画和其他动画不同的是,总能让人在看完的时候或者回想的时候体会到感动的情绪或者产生共鸣,这一点,无论是欧美动画还是中国动画很少做到。
其他国家的动画很少将动画放到这样一个动荡的背景之中,也很难在一个多小时的片长里让人看到人物的身不由己、像是命中注定却飘摇的爱情和少年时就一心认定的梦想等元素的融合。
最让我感慨的是这个名字——起风了,看似云淡风轻,却需要有着强大的内心和坚韧的品性,这样才能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淡淡地来一句“起风了”。
越成长,经历的事情多了,看过的故事多了,才渐渐明白一个人的韧性有多大,即使狂风呼啸而过,无论是爱情、友情、亲情或是梦想,我一个都不愿意放弃。
有些吉卜力电影会被当作儿童片对待,典型的如《龙猫》,这部宫崎骏的封笔之作则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成人电影。
儿童甚至青少年不会喜欢这部电影,今天晚上我在Mill Valley Film Festival 上的经历正如此。
在场一半都是带孩子来看电影的大人,结果看完听到这些小孩说“this movie sucks”。
这部电影太细腻了,需要有一定人生经历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体会到它的好处,对孩子而言,这种细腻则显得很闷。
事实上,跟宫崎骏的其他电影比起来,这部很不一样。
尽管画风一致,依然极具识别性,但故事则比以往的电影都更深邃,所探讨的话题也更沉重。
当然,这部电影还是一如既往的有温暖人心的部分,比如执着的梦想,深沉的爱情,但所有这些都无时不游走在现实边缘,甚至有时现实会直接跳出来张牙舞爪。
宫崎骏最热衷的飞翔主题在这里被放在二战的背景下,于是主人公Jiro所遇到的困难是政治、军队、战争甚至人性。
这位造飞机的工程师,他反对战争,但又梦想造出飞机,并且也不得不造出飞机,因为当他没有利用价值时就不会有组织来保护他。
最终他确实实现了梦想,但飞机却被用于杀戮和战争,这违背了他的意愿,同时,他所引以为傲的飞机最后一部也没有飞回来。
现实,或者说历史,就是这样复杂和无奈,很难做出非黑即白的价值评判,也几乎没有什么更好的选择可言。
人在其中就像是火锅里的粉条,不过随着沸腾的汤底翻腾而已,现实的手把你推向哪里就是哪里。
而这里的爱情,没有一起飞翔的浪漫,而是日常生活的细节。
最动人的是Jiro晚上回家加班,姑娘因为有病需要休息,于是要求Jiro把工作桌搬近一点,然后两人把手握在一起,她得以安心睡觉,他用一只手来画设计图。
如此真实如此动人。
这些类似的细节让我觉得这是看过最好的爱情故事之一了。
作为告别之作,宫崎骏在这部电影里表达了很多内容,以上只是部分,它远比看上去的要复杂。
为了电影
首日根本拿不到票子提前三天才换到周一早场,满座,竟然有一半是老人家。非常流畅,不是很激烈的高潮,全程哭了两次。觉得大概会有人说叙事避重就轻,没有明确的年份,但是主要史实全部有交代。「飞机不是战争的道具,也不是贩卖的商品,而是美丽的梦」。
里面有哪个人哪件事能呼应“努力生存”四个字了?
拍的是飞机设计师的故事,宫崎骏却也有意无意映射了动画师的人生弧线。同为古典的手工匠人,同要长时间埋头伏案,同需面对存在于自我意识和现实之间的鸿沟。而这些受了诅咒的美梦,也是竭尽所能者的愿景,掘越二郎如此,宫崎骏、高畑勋亦如此。拍到这里,可以收官了。
注意,宫崎骏是日本人,不会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说话,如果硬要拿看抗日神剧的本事收看这等电影。那么上纲上线,就趁早不要看。人家也没选择在中国公映。是否公映还是问题?记住不是什么都围绕自己喜好去发展的,这就是客观世界。不是义和团的主观世界。中国有没有像发明零号战机人和宫崎骏这样的人物呢
補標 人生不言棄
既是回归初心的童心盎然(红猪即视感强烈),又是回首人生、不甘屈服的老而弥坚(用梦境打通现实,与黑泽明、伯格曼晚期有共同点);整部影片如总结陈词,画风、音乐、造型无一不是宫氏标识;奔波只见一面即返、深山夜奔成婚,看得泪意满满;那荡漾的风和云,就让它们永远留在梦里好了。
纯然我不觉得这片子是为灵战招魂,但也不觉得这是在讲述梦想的故事。即使这梦想再优美你为之付出再多辛劳却做出战机用来战争,设计者们为着能载重一台机关枪而高兴不已时,这梦想就算是扯淡肮脏的。我仅以我的低智商看到,一个少年为了梦想舍妻终于造出了战机,首战重庆告捷。
情节平淡,落俗,本可以有高度,却难如题材一般宏大。期待的催人泪下的剧情呢?人类角度审视历史的那种颠覆和震撼呢?平庸的收山之作。画面依然很丰盛。配乐一般般。总之没必要看的一部
只有画风一如既往的舒服。
相比宫崎骏其他电影,这一部画面感没有其他的细腻和明亮,但是所蕴含的意义是其他几部比不上的
什么 女主最后死了吗?好吧 真心好慢。。。
现实与梦幻。到了退休的年纪,宫崎骏再也不想继续做个可爱的老头。
叙述浅薄、混乱。被「爱国」这种狭隘的情感绑架。虽然不忍心,但算上感情分也只能打到三星。以这样糟糕的方式告别宫崎骏,不是一件让人开心的事。
是宫崎骏,也不再是宫崎骏。这故事从头到尾哪有一点奇思妙想抑或动人不凡,只不过是用宫崎骏的风格将它讲得温柔。而且不论政治观念怎样,我也努力去理解他想说的话,但当太阳标志出现在飞机上,再想到这飞机是派上了什么用场,心里还是觉得有那么一点不对。“没有地方可回,因为那是被诅咒的梦想。”
难看死了。。。加颗星给庵野吧
男人真是自恋又自大的生物 三星勉强给配音最后那声ありがとう太动情了 (曾经我也是为这个海报画过画呀
技术的美可否纯粹 即使捆绑了生命的重负 抑或纯粹已是最高境界 多想为了极致的追求不管不顾 你们这些没有梦想的人啊 怎能理解深度近视不能开飞机大脑残疾不能造飞机的痛苦 假若还有来世 望上天允我翱翔长空
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每天和开放性肺结核接吻做爱会要命的吗
这部电影算是宫崎骏最烂的了吧,想象力去哪了,反思又去哪了,而且这个故事看得我直心塞,既然男主是反战的,为什么又要制造飞机亵渎自己的梦想,并且还在消耗自己妻子的生命。这个人也好奇怪,妻子在那里咳血整个人跟快死了一样,自个儿在抽烟,搞得妻子就在他旁边吸二手烟,我是没看懂这人物动机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