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想被剧透的童鞋请自行忽略===============
印度点心拉杜球,是印度美食的一种,知道它也是因为《印式英语》这部电影,这是一部关于家庭生活、关于尊重、关于实现自我的价值的一部电影。
电影主要主要讲述了印度一名家庭主妇莎希,由于不懂英语,在家中受自己的孩子以及丈夫的轻视,会错把jazz说成查兹舞,女儿的家长会也是一贯由英语说得好的父亲去参加,因为自己女儿认为母亲不会说英语是一件很没面子的事情——尽管她们的母语是印地语。
某天一个电话改变了莎希的生活,远在美国的亲人邀请他们去帮忙准备结婚的事宜,莎希提前到美国后偷偷报名参加了四星期的英语课程,结识了很多朋友,最后在结婚典礼上一番英语致辞让众人刮目相看的故事。
剧情看似简单,但是深刻。
首先说说生活,什么是生活?
有时候在胖圈看到复初师兄晒出一桌子家常菜,这是一种生活,平淡真实;当然胖圈也有人晒旅行、求投票、刷代购,这当然也是一种生活。
莎希之前的生活就是以家人为中心,准备好一家人的饮食起居,每天忙忙碌碌,做拉杜球是她仅有的爱好了,因为她享受制作的过程,享受别人对她厨艺的赞赏,就像她之后说的那样:“如果我在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上都做不好了,那么我转战其他地方还有什么意义。
”生活最好以一个兴趣点为圆心,不断的扩大圆的半径,自己置于圆内,享受这一切带给自己的感觉。
像我经常在学校吃饭的时候我就在想,厨艺不相上下的两个厨师,做出来的菜有什么区别?
你就在等餐的那个档口看吧,油烟中露出紧锁的眉头,生生挤出一道道抬头纹,上下颠勺,快速拨动着锅里的“菜”,巴不得赶紧结束这项任务然后进行下一项,这叫干活。
另一种呢?
选择好适合的配菜、佐料,享受这一过程,哼着小曲,锅里的“艺术”随之起舞,舞毕,出锅。
这叫生活。
生活是不是一潭死水,不在于外部环境,而在于你是不是将生活过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请享受生活。
其次说说尊重。
女儿不尊重母亲,找不到英文剪贴簿,想当然的认为莎希给她放在其他地方了,隔着电话对母亲大喊大叫。
“见鬼,我的剪贴簿去哪了,你又把它放哪了?
”“你为什么大喊大叫,冷静一下”“我怎么冷静?
”“你在睡衣下面看看,它就在那好好放着呢,这样就没人去看了”“那是因为你也看不懂。
”
一脸愕然的莎希丈夫不尊重妻子,高高在上,仿佛置身万物之表,俯视一切,理自明,气自壮。
手里吃着莎希做的拉杜球,当着亲戚朋友的面说着:“我的妻子,生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我这是在表扬你。
”
没有谁生来是做拉杜球的不好意思,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做什么,成为什么样的人,那是后天选择的结果,谁一生下来就会做拉杜球?
有时候我们往往将别人的关心当做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东西,这样不好。
尊重是相互的,就像我在美国的公交车里看到用中文写着“让我们相互尊重”一样,如果在这个名为尊重的游戏里少了一方的参与,那就变成了一场自我陶醉的闹剧。
我想,夫妻之间的相敬如宾并不是双方都拘着,一句一个你好谢谢再见,更多的是一种理解、体谅。
能够以平等的身份去玩那场游戏,而不是一个开了挂的玩家和一个小白的身份,那样的话,肯定会有一方提前退出,零和博弈到此为止。
再者说说自我价值的实现,这和尊重是紧密相关的。
如果你是“死猫扶不上树”,如何获得尊重?
为了赢得尊重,莎希报名了短短四周的英语课程,从最基础开始学起,晚上回去看英文报纸、新闻、推敲judgemental的词义...从之前在咖啡厅点餐时被人嘲笑为“stupid womon”到之后脱口而出标准点餐用语,再到后来婚礼上的致辞,莎希做到了,并不是说她做的有多么好,有的定冠词还是没有加,但是至少她做到让别人眼前一亮,刮目相看,这是别人给予她尊重,在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她应得的,天助自助者。
这就是莎希,也有可能是我们当中的某一个人,是你,是我,是他。
总而言之,做好我们自己,没有谁生下来就是做拉杜球的。
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事,是值得你去为之奋斗的。
最后,将莎希在婚礼上的致辞送给大家:这场婚礼,真的很美好,这也是一次友谊的完美升华,两个平等的人之间,有着友谊。
生活就是一个漫长的旅途,米拉,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比较弱势一点,凯文,有时候你会觉得你比米拉弱势一点,要相互扶持,彼此平等,这样才好,有时候婚姻中的夫妇都不去顾忌对方的感受,那么他们如何能相互扶持,婚姻岂不是要走向终结?
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要帮助自己,因为没人更能帮助你了,只有这样,你才可能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依旧美好,米拉凯文,也许今后你们会很忙,但是拥有家庭、儿子、女儿,不论是在这个广大的世界里,还是在你们自己的小世界里,都会让你们觉得很幸福。
家人,只有家人永远不会武断地(judgemental)评价你,只有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家人是唯一不会拿着你的弱点来嘲笑的人,家也是唯一一个你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祝你们美满幸福,谢谢。
英文致辞
文笔较差,此评论单纯是写给自己的,提醒自己别忘了。
女主是个印度家庭主妇,但丈夫和女儿从各种细节上嫌弃她不懂英语。
侄女在纽约结婚,邀请她去美国。
她由于不懂英语处处碰壁,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所以决定背着家里人参加英语班……情节感人,表演自然,音乐也好听,让人回味无穷的片子。
观影过程中,好几次都对女主的丈夫和女儿的行为表示气愤,觉得他们有一个如此温柔贤惠的妻子和母亲,还不知足,居然还嫌弃她。
但是女主却用了另外一种方式去对待它,包容和忍耐。
但有时候包容和忍耐仅仅是对对方的放纵,其结果只会是愈演愈烈罢了……不过后来女主终于不想在忍耐,而是去找寻到解决的方法,去化解矛盾,去主动的赢得爱和尊重,这点才是真正让人佩服的地方。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eera, sometimes u will feel u r less. Kevin, sometimes u will also feel u r less than Meera. 生活很漫长米拉,有时候你回觉得你弱势一些凯文,有时候你也可能会觉得你比米拉还弱势Try to help each other, to feel equal, it'll be nice.试着帮助对方并平等相待Sometimes married couples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 is feeling. So, how they will help each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有时候夫妻甚至不知道对方的感受,这时候怎么办呢?
婚姻就结束了么?
No……That is the time u have to help urself. Nobody can help u better than u. If u do that, u will return feeling equal, 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这时候你需要自己帮助自己没有人比你更能帮助你自己了如果你这样做了,你猜可能会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的生活才会依旧美好。
在印式英语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其结构上的严密和完整,看到其叙事的平衡,看到连续不断的戏点(专业的应该知道找出和编排戏点的难度,而这部剧戏点简直到处都是)是如何自然的积累直至最后的爆发,看到它怎么做到一段情节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段情节的开始,看到什么叫环环相扣却又清晰有序。
看到它怎么通过事件去刻画人物而不是依靠台词的堆砌,同样又能看到台词是怎么样的恰到好处顺势点睛。
看到它如何使你在故事中获得会心的感受和乐趣,而在需要释放和抒情的时候就到了气口,看到它如何在抒情时继续推进剧情(虽然这点做的并不是很有力),看到它如何不急不缓却又在着力点上的举重若轻,看到它所有的细节设置是如何若无其事的都起到了作用并且悄无声息的锦上添花,但是又绝对不会因为细节而引发感受的偏移、影响主线的突出。
看到它如何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表里互衬(对人渴望尊重的明线下涵盖着的对人生、女权、爱、友情、家庭、责任、理解还有一点小政治幽默等分暗线的含蓄表达)。
看到它怎么从容的实现了女主心境变幻挣扎乃至回归的暗示。
看到它如何不动声色的就实现了人性正负面的矛盾对抗,看到它如何把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深刻的轻视和刺伤不事夸张的放大并以此从容而有力的实现了从社会角度的切入。
看到它怎么做到哀而不伤,喜而不烈的高超节制,看到它怎么给生活画了一副笔法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肖像。
看到它怎么把好的东西拍的你一时看不出好来,就好像捧给你的不是炫目的玫瑰,而是玫瑰的香。
它绝不刺激你,只是触动你,在给你思考空间的同时也给你打下了坚实的思考基础。
好的东西,到底了,就是归真,如春风拂面,给你的不是炽烈,而是舒畅。
是淡淡暖暖的触动你,让你感受到它的气息,却不会说,它就是这个样子。
从未在看一部电影如此为评分纠结,从第1分钟到第113分钟,一直在心里默默虚拟给星星。
一开始以为就是部普通的家庭温情片,然后感觉是部告诉我们英语学习很重要的教育片,有点反感,接着觉得就是部西方文化价值观宣传片,简直有点厌恶。
但是看到萨莎要孤身去纽约了,又重新提起兴趣。
插一句:她的小侄女实在是太善解人意了。
她在咖啡店受辱那段不太真实吧,虽然我没去过美国,但是一般来说点餐员都不可能如此粗暴,而且后面排队的人不可能都视而不见或者骂stupid woman。
这出戏就是为了衬托法国男的高大形象,为后面做铺垫啦。
还有就是,让萨莎感到学英语的迫切。
萨莎英语班的同学,每一个笔墨不算多,但是个性分明,让整部电影的基调light-hearted的起来。
最后在婚礼上的演讲作为考试这个桥段,我从第一次提到婚礼与考试撞期就猜出来了,嘻嘻。
萨莎的丈夫其实就是个混蛋。
言谈举止总是羞辱到妻子,说她天生就是做拉杜球啊等等,完全不顾忌妻子的感受。
有其父必有其子,所以大女儿非但不是妈妈的贴身小棉袄,而是一根毒针,时刻扎痛母亲。
而萨莎在这段婚姻中选择了隐忍,婚礼上的演讲赢得了听众的掌声,得到了新婚夫妇的赞许的目光,让丈夫和大女儿吃惊和羞愧。
法国男人对她是一见钟情,穷追不舍,欲言又止,经常跟她用法语吐露心声。
萨莎也用法国男听不懂的印度语讲过人生大课,责任义务等等。
最后萨莎的选择无疑是理智的,回归到一个不懂英语只接受印地语的小妇人,她爱她的两个孩子。
她的丈夫把一切眉来眼去看在眼里,以后应该会知道妻子的珍贵,会更在意她。
可是,可是,回不去了就是回不去了。
这仍是一出悲剧,对于法国男,更对于萨莎。
萨莎如果没有这一番见识,想法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广阔,可能会满足于做个小女人,在家里勤俭持家做拉杜球,不时受女儿嘲笑虽然苦闷但也不会想太多。
可纽约一行,让她认识了那么在乎她(至少新鲜期内),而且虽然语言不通,但让她觉得connected的人。
她回到印度后,在阳光洒满厨房做拉杜球的早上,在拍着小儿子哄他快快睡觉的时候,在丈夫晚归她独坐花园仰望天空的夜晚,她会不会想念太平洋彼岸的曾带她去大厦顶端看风景的男人。
有一刻,我真希望,萨莎离婚,抛下丈夫儿女,跟浪漫到无可救药的法国男在一起。
反正印度女人结婚早,算起来,萨莎应该就30出头,她的人生为什么就要在日复一日的琐碎里埋没?
她可以跟法国男一起正大光明开始恋爱,结婚,继续生活在纽约,或者一起移民法国。
但是,即便如此,幸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因为,她是萨莎,是家人大过天的萨莎。
她最后的演讲(有语法错误,但是这才是高水平的演讲,打动人心,演员水平很高):This marriage is a beautiful thing. It is the most special friendship, friendship of two people who are equal. Life is a long journey. Mira, sometimes you'll feel you're less. Kevin, sometimes you'll also feel you are less than Mira. Try to help each other, be equal, that should be nice. Sometimes married couple don't even know how the others are feeling, so how will they help the other? It means marriage is finished? No, that is the time you have to help yourself. Nobody can help you better than you. If you do that, you will return back to feeling equal, your friendship will return back, your life will be beautiful. Mira, Kevin, maybe you'll very busy, but have family, son, daughter, in this big world, your small little world, it will make you feel so good. Family, family can never, can never be judgmental. Family will never put you down, they never make you feel small. Families are only one who never laugh at your weaknesses. Families are only one place where you get love and respect. I wish you all the best. Thank you.
今天带老妈去看印度电影,一如即往的歌曲升平,女主很美,男二法国人深情款款,有点假不住了。
结尾时女主的speech,演讲挺感人的,学会爱自己,重塑家庭地位,在印度男尊女卑的环境里,不可思议的是女儿对妈妈的不屑。
当然我也能理解去开家长会,因语言不通不能和老师正常沟通,是挺尬,但作为女儿不应该时刻贬低母亲,包括丈夫始终觉得妻子就是会做饭做甜团子,最终问妻子还爱自己吗?
是否也有了些许危机感,我觉得男儿法国人深情,两人对美食的共同爱好,真的好想你们在美国开一家法式印度餐,一直以来也挺困惑我的,究竟是家庭认同重要还是社会认同更重要,当然家庭和谐彼此尊重,家庭认同就够了,毕竟不需要自己去面临社会的枪林弹雨了。
但又有多少家庭能成为女性的避风港,时间久了,对方就疲了。
所以女性应该披荆斩棘,追求和男性同等的社会认同吧!
为女性加油!
上个月我的电脑突然跳出这样一条新闻“印度著名影星希里黛玉于迪拜酒店溺亡”,上网一搜,满屏都是这个消息。
不了解印度电影的朋友可能并不知道希里黛玉,但如果对印度电影稍有关注,便知道其在印度影坛确实是明星闪耀,赫赫有名,连印度现任总理也对她的去世发文哀悼表示哀伤。
希里黛玉出身贫困家庭,童星出身,共演过236部宝莱坞电影,在印度是国宝级女星,她生涯获得四座Filmfare奖最佳女主角、一座特别奖,被称为宝莱坞女皇,在她面前,艾西瓦娅和玛杜丽都只是后辈。
她婚后曾息影,2012年以《印式英语》重返影坛,我今天就想来谈谈她生前的这部作品。
女主莎希是印度社会中产阶级的家庭妇女,生活优渥舒适,有一个工作体面的丈夫,一对上着私立学校的小儿女,表面上看起来,她应该是很能安于自己的幸福人生了。
然而随着影片的展开,我们发现也不尽然,丈夫与妻子缺乏共同语言,总在不经意间暴露对莎希这种传统印度妇女的轻视,学习优异的女儿更是毫不掩饰对不懂英语的母亲的鄙夷,觉得母亲在朋友家长和老师面前丢了她的脸面。
莎希时常黯然神伤,她为家庭牺牲了一切,却得不到丈夫和女儿的尊重。
一个偶然的机会,远在美国纽约的亲戚发来邀请,希望莎希提前一个月过去帮忙准备婚礼,可是莎希从来没有出过远门,交流也只能蹦出几个不成句的英语单词,但丈夫一直催促莎希过去帮忙。
最终莎希还是顺从了丈夫的决定,独自登上了踏往美国的飞机。
置身于曼哈顿的莎希就像来到了全新的世界,整个世界的繁华突然一齐簇拥到她的眼前,刺激着这个足不出户的女人的视觉,让莎希呼吸到了从未享受到过的自由气息。
然而即便脱离了不受尊重的家庭环境,即便姐姐一家向她表现出了最大的善意,大伙儿在与侄女的未婚夫交流时用英语,而转向莎希时则用印地语时,莎希还是感受到自己的格格不入,自卑依然如影随形。
在与侄女回家的路上,莎希看到了公交车上的“四周英语速成班”的广告,她决心用一个月的时间改善自己的英语。
她遇到了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同学,她不再被否定,也逐渐展露出了她内在精神的丰盈与宽容,她由衷喜欢这个充满平等温馨的小团体。
几周之间她的英语有了长足的进步,在愤怒之时尚能不自觉甩出一口流利的英语点餐。
在纽约的大街上,她用一袭风衣代替了她一直穿着的莎丽,她的脸上满是自信的神情。
丈夫和儿女提早到了纽约,把莎希重新拉回到了现实世界,女儿依然大喊大叫冲着自己的母亲大发脾气,丈夫依旧自以为幽默地贬低着妻子的厨艺。
在小儿子意外受伤的时候,莎希因为上课不在现场,她深深地自责,觉得自己背弃了母亲的责任,而丈夫也明确感觉到了她的心猿意马。
侄女的婚礼与考试安排在了同一天,莎希决定不再上课不再参加考试,但贴心的侄女最终把英语学习班的同学和老师都邀请到了婚礼的现场。
轮到莎希发言时,丈夫看似体贴地帮她拒绝这个机会,但女主拦住了丈夫的手,她用不太流利但发音准确的英语表达了对新婚夫妇的祝福,也表达了对夫妻相处之道的理解和对家人之间羁绊的肯定。
一席话间,丈夫和女儿双双低下了头,而学习班的人则欢呼雀跃。
在女主角莎希的身上我看到了中国许多母亲的影子,她们殚精竭力操持家务,为家庭奉献一切,舍弃了自我追求,压抑了自我需要,换回的却是丈夫子女的漠视。
丈夫觉得我已经给你提供了衣食丰足的生活条件,你就不应该不知足追求什么精神独立,而儿女们也觉得追求与进步都属于年轻人,母亲们只要喝喝茶聊聊天和同龄人一起跳跳广场舞准备安享晚年就足矣。
而在这一切之前我们也忘记了母亲曾有过年轻的时候,和女儿一样有过最美的韶华,有过自己的事业和爱情,然而当她们逐渐老去,她们的牺牲成了一种理所当然,她们的遗憾成了不足挂齿的小事,不再有人能耐心倾听她们的内在诉求。
即便自我标榜民主进步的九零后一代也未必能比电影里的女儿做的更好,我们用民主进步来定义自己,却把落伍保守这种词汇留给了跟不上时代的母亲。
而一旦母亲如莎希下决心去做某些事情,我们未必把不信的神情摆在脸上,却时时用我们的言行无声表示出了对母亲能力的怀疑。
身为九零后的我今年也将成为一个新手妈妈,有段时间不知道是不是由于激素水平波动,我也充满了自我怀疑。
我怀疑我是不是能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做好平衡,我会不会因为工作的忙碌枉顾了我对孩子的责任,又会不会因为出于家庭责任感最终放弃我在事业上的追求。
这种来自生活的压迫感是我少女时期从未有过的。
在我的潜意识里,我发觉一个女人在没有家庭孩子前在事业上冲锋陷阵是很被社会被自己肯定的一件事情,而一旦有了家庭和孩子,社会又默认女人应该回归家庭。
街坊四邻闲言碎语间常常传来女强人的离婚八卦,我们自然不会将这事放在心上,但听的多了,我便常常疑心为何整个社会对于未婚女性和已婚女性的期许有这样巨大的差别。
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庭,组成国家的不是一个个的人,而是一个个的家庭。
我们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但是整个社会的思想却仍然保留了农业时代的封闭,男主外女主内是最基本的传统模式。
中国也不曾有过西方这样大规模自下而上的女权运动。
五十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西方男性选择回归家庭,平分家庭责任,但是在中国还从来不曾听说“男性回归家庭”的倡议。
在中国家庭里,如果有些男人在下班回家后还肯挥挥扫帚抱抱孩子,就已经算得上“好男人”了。
中国女性的困境在于我们已经拥有了趋近于西方女性的经济地位,却还不曾得到与之匹配的社会地位,整个社会还是默认操持家务照顾老小是女性的专属领域。
中国独有的人情关系、社会道德舆论裹挟着几千年的传统气势汹汹碾压而来。
而最让我觉得可悲的是女人最大的敌人居然还是女人,而且不少还是年轻的女性,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们用新思想武装自己,却用旧道德去衡量别人。
有段时间我非常关注天涯社区的婆媳帖,尤其是08-09年的时候天涯的婆媳大战铺天盖地,满屏都是媳妇们对婆婆的抱怨,不少人抱怨婆婆只顾自己快活不愿意为小两口带孙辈, 那时候我还在读大学,对这些家庭琐事懵懵懂懂。
可如今我也到了做人母亲的年纪,我不禁想问问那些小媳妇们,是不是一个女人做到了当婆婆的年纪,为丈夫奉献完前半生,还有义务为儿子孙子搭上后半生?
一个女人的价值难道就在于给人当免费保姆,而且最好能把另一个女人伺候得舒舒服服当完公主又当女皇?
最近我再去看帖的时候,我发现天涯社区的婆婆们发起了反击。
也许因为我们也衰老了,我们中有许多也有了儿子,我们也试着站在婆婆的角度思考问题,于是两代女人间的战争日益势均力敌。
知乎有个关于应付父母催婚的问题下有个很妙的回答:“到了年纪就该结婚,那是不是到了年纪就该去死啊?
”我把它改了改:一个女人到了年纪就该放弃追求自由和幸福的权力,那和死有什么区别? 我始终相信,生命没有抵达终点,我们对于幸福与自我追求的渴望也将没有终点,无论我们是正值韶华的花季少女还是行将垂垂老矣的老妇。
女人的一生原该这样度过。
=========================================================================一篇旧文。
看片前一度轻蔑觉得这片子是不是在传达某种迎合「第一语言」的价值观,最后发现完全不是。
女主或许是因为学会了英语(这一特定的、被印度上等人追捧的语言)而得到了丈夫和女儿的尊重,但对她自己来说,学英语只是一个中性的、她借以拿回自主权的途径(最后她在飞机上选择看印度报纸,首尾呼应又画龙点睛)。
但现实是残酷的。
当签证官问她不会英语在美国要怎么搞,过来一个亚裔同事解围说就跟在印度不会印度语一样地搞。
真的一样吗?
显然不是,五道口的白屌丝们不用会汉语同样能吃得开,在北京城不存在任何障碍。
但早几年,只会中文去欧美国家的游子,是不是多少有寸步难行的感觉?
其实女性的主体性是本自具足的,只是很多时候缺少一点点(或者很多...)觉醒的条件。
就像莎希,看起来只是一个「传统印度家庭妇女」,但假以对的环境(比如纽约),就能绽放出自由独立的新时代女性之光……(顺便怀念一下逝去的2010年代。
现在如果有电影搞出这么多性向种族之类的元素,大概率是要被骂的...)我觉得女主最闪光的一点在于,她没有刻意去反叛,没有为了独立而独立。
她很清楚自己的最爱就是厨房里的时光(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女性对外表、家务等所谓女性典型相关事物的喜好,是社会规训的结果,那我也很难合理反对...)所以在婚礼点心临时毁坏的时候,她选择了留下来继续做拉杜球,而不是去参加英语结业考试。
「如果我最爱的科目没做好,通过另一个又有什么意义?
」所以她始终没有被外界声音拉扯,一直在做自己。
(只不过,原先的做自己,得不到家人的尊重;所以她付出行动告诉他们「姐其实能行,姐只是不甩这些」)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候就是她有自己生活的时候。
(男人贱不贱。。
围着他转的时候他是大爷;不围着他马上就慌了,连「你还爱我吗」这种话都问出来了...)影片对家庭关系的反映也十分的真实。
青春期的女儿是所有母亲的伤痕(长大之后反观自己,不胜唏嘘...)女主和法国人有过一段各说各话的聊天,并且非常享受。
为什么呢?
因为语言对应的是思维,当太多用脑,很多时候人们会忽略对话中的情绪。
有时恰恰是听不懂的情况下,才能用心去捕捉到表面内容以外的讯息。
正如最后,我们能记住的,从来不是具体的事情,而是事情带给我们的感觉。
(查了下女主角已经逝世了...感谢她塑造出这样一个看起来青春靓丽、眉眼间又有身为家庭主妇和母亲的疲惫沧桑感的有故事的女性形象)
<图片1>《印式英语》豆瓣影评很多,不再多写,就抄两句片中的台词吧:“家人永远不会武断的评价你,家人永远不会贬低你,不会让你感到自己很渺小,家人是唯一不会嘲笑你的弱点的人,家庭是唯一一个总能找到爱和尊重的地方。
”“人生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在婚姻中有时一方会觉得自己比对方弱势,尝试互相帮助,彼此平等相待,这样才好。
有时候,夫妻之间甚至不知道对方的感觉,那么他们将如何互相扶持呢?
婚姻这时岂不是就意味着结束?
其实也不会,这种时候,你必须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比你自己更能帮助你了,如果你这样做了,你才可能会重新感觉到平等,你们之间的友谊又会重新被找回,你们的生活将依旧美好。
”这片子看着很温和,很细致的在讲一个关于家庭和平等尊重的好故事,我很喜欢这种风格的电影,希里黛玉的表演也很棒,49岁的宝莱坞女皇最后略展舞技时仍能找到往昔的风采,真是一位令人难以置信的宝莱坞女神!
小舞舞四星温暖推荐!
看到电影中段,法国人对莎希表示爱意时,作为一个八卦的观众,心里想,快点好上吧!
一个女人,得到有尊重和欣赏的爱,心境会更加欢快和广阔。
一个看上去传统的印度女人,有自由思想,厨艺好,又温柔大方,而且肯学习!
觉得困在不懂欣赏和支持她的家庭太浪费了!
可是结局她说的那段致辞,深深打动了我。
后来她跟法国人说:谢谢你让我懂得爱自己。
从一段爱情跳到另一段爱情,如果心境不改变,女人仍然会处于弱势的地位。
她说,这个时候,能够拯救自己的就只有自己。
她学英语是如此,做点心是如此,只想自己努力做好,不怪罪别人。
能够意识到自爱,这个女人就无敌了。
因为无论在任何时候,她都有一颗坚强的心,不受别人的眼光约束,自然散发出自信的魅力(看到她老公最后看着她的眼神么?
)总的来说,是少有的让我感觉很美妙的印度电影。
莎希也真的很美丽,她的侄女也很善良美丽。
还有莎希紧张时候不断摇头的小动作也很可爱。
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偶然参加了一个天南海北的商务饭局,席间有一位年近六十的台湾人。
当时围桌共饮的有海内外各地人士,且都是三三两两,只这位台湾老板是孤家寡人。
酒过三巡人便起了兴,渐渐少了彬彬有礼的客套,多了些酒桌文化的热情张扬,加之地域各异,便多少有了点争强好胜的念头。
几个回合各有胜场,唯独在这位台湾老板面前讨不了好去。
老板里面粗人多,情急之下各种南腔北调纷纷出笼,加上几位海外人士的鸟语助阵,场面煞是好看。
不料此台商浑然不吝,对广东人说着生猛的粤语,转头就用浙江土话和浙江人调侃,这边接几句顺溜京片儿,那厢就用英语和德语告诉两国的大胡子稍安勿躁一个一个来。
语言闪切零死角,雅俗圆融无折痕。
不多时众人便次第败下阵来,而此老悠然有待发之余劲。
用现在的话说,那应该就是把一干商界油子秒杀的只剩渣了。
我对能人异士向来好奇,此君功力更令我心生敬仰,便有意攀谈。
老人家大概心情不错,又看我年幼稚气,便和我聊了起来。
本来相谈甚欢,只到我由衷赞其语言功力深厚之时,他却突然静了一下,然后微微叹了口气,说自己没什么语言天分,现在能到如此境界。
只不过是以前出来做生意,因为语言不好,被人屡次轻视讥笑,心伤甚重,遂矢志必雪此恨。
我说那您这可是恶因福果了,他摇摇头说别人可能这么看,不过对我这只是一块不想揭起的伤疤。
你还小,不懂。
没过多久我就懂了,那时我来到了一个大家庭,领导是湖南人,手底下湖南人居多,其中另有两个南方某省人经常在众人面前用家乡话高谈阔论,搞的大家面面相觑甚是无趣。
终于有一次领导爆发了,斥道咱们人南北加起来有7个省市,只有你俩不懂什么叫尊重。
我的领导不知道怎么用电影去表现人对这种尊重的需要,但是印式英语显然在这方面是很成功的。
从客观角度来看,莎希的生活是足以令人满意的,有着体面的生活,美满的家庭,还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标准的有闲有钱。
她像是生活在一方尘世的净土,远离了现实的残酷,带带孩子,做做家务,卖卖甜点,甚至生活的繁琐都能成为她内心甜蜜的源泉。
如果她能下定决心做到那一点点在很多人看来简直是微不足道的委曲求全。
可惜她不能,不是因为她自身有着多么好强的心性,而是作为一个有着健全心灵的正常人,她难以在他人嘲笑自己的时候坦然面对,尤其是这种嘲笑来自于自己最为亲近的人。
她努力尝试过去忽略这些小事带给她的不良感受,可是这些伤害终究还是在心里扎根,并随着亲人不以为意的负面灌溉而生出散乱而尖利的刺来,时不时的让她迷失和疼痛。
她浑然不知自己怎么会置身如此境地,丈夫的漠然,女儿的轻蔑,似乎他们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言行正在怎样的销蚀和戕害着她善良单纯的心灵。
他们对于自己给她带来的痛苦毫不在意,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不断地要求和打击,告诉她你不行,你不需要,你这样就可以了,他们似乎都忘记了她还有一颗渴望欣赏和尊重的心,并且这颗心还在驱动她为此而不断的努力着。
女主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因为舍不得孩子而掉泪,女儿带着不解和好笑的表情说难道所有的告别都应该落泪么?
女主没有说什么,只是默默的擦去了自己的眼泪。
女儿的思想已经和拥抱异性的丈夫的一样洋派,他们已经不屑去懂得古典的深沉情感,也不具备去欣赏古典的审美能力,而古典却默默的以自伤的方式去包容他们快餐式的浅薄,并甘愿为之放弃基本的理解诉求。
而对家庭的爱和珍惜混合了屡次打击下产生的自卑,也会让这个善良的女人无言以对。
恶劣的环境让这根刺不断生长,健康的环境也会让拔刺的念头化为切实的行动。
她犹豫着报了英语的速成班,本意只是想不再因为语言问题的困境,没想到最终却走上了一条开阔美好的升华之路,实现了对人、爱还有家庭的完整认知,做出了心智合一的坚定选择,并且由此完成了对人生境界的顺利登攀。
在最后的致辞里,她依旧有些结巴,但是她的丈夫和儿都已经清楚的感受到了她的脱胎换骨,虽然她的笑容依然温柔含蓄,她的言行仍然友善得体,可是她最后按住丈夫的手后慢慢站起来时所散发出的勇气和对自己心声的表达已经足以说明一切。
她成就了一个集对生活思虑之大成后更加动人的自己,她没有激烈的指摘和对抗,只是有感而发后嫣然一笑,却让曾经伤害过她的亲人由衷的开始了对自己深刻的反思。
重塑自身后的爱与宽容,如春风化雨,无可阻挡。
只有平等,才能看见。
这是我很喜欢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剧情、主题和表现。
前不久我表达了对某神道影片及其观众的轻视,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也收到了很多人的疑问,说那你说说好的电影是什么。
我想印式英语就很适合拿来当一个例子,虽然这部作品还远远达不到大师的水准,但是和依靠细节支撑,喜欢取奇用险的旁门左道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在印式英语这部电影中,你可以看到其结构上的严密和完整,看到其叙事的平衡,看到连续不断的戏点(专业的应该知道找出和编排戏点的难度,而这部剧戏点简直到处都是)是如何自然的积累直至最后的爆发,看到它怎么做到一段情节的结束同时又是下一段情节的开始,看到什么叫环环相扣却又清晰有序。
看到它怎么通过事件去刻画人物而不是依靠台词的堆砌,同样又能看到台词是怎么样的恰到好处顺势点睛。
看到它如何使你在故事中获得会心的感受和乐趣,而在需要释放和抒情的时候就到了气口,看到它如何在抒情时继续推进剧情(虽然这点做的并不是很有力),看到它如何不急不缓却又在着力点上的举重若轻,看到它所有的细节设置是如何若无其事的都起到了作用并且悄无声息的锦上添花,但是又绝对不会因为细节而引发感受的偏移、影响主线的突出。
看到它如何实现了天衣无缝的表里互衬(对人渴望尊重的明线下涵盖着的对人生、女权、爱、友情、家庭、责任、理解还有一点小政治幽默等分暗线的含蓄表达)。
看到它怎么从容的实现了女主心境变幻挣扎乃至回归的暗示。
看到它如何不动声色的就实现了人性正负面的矛盾对抗,看到它如何把生活中那些微小而深刻的轻视和刺伤不事夸张的放大并以此从容而有力的实现了从社会角度的切入。
看到它怎么做到哀而不伤,喜而不烈的高超节制,看到它怎么给生活画了一副笔法简单却意蕴悠长的肖像。
看到它怎么把好的东西拍的你一时看不出好来,就好像捧给你的不是炫目的玫瑰,而是玫瑰的香。
它绝不刺激你,只是触动你,在给你思考空间的同时也给你打下了坚实的思考基础。
好的东西,到底了,就是归真,如春风拂面,给你的不是炽烈,而是舒畅。
是淡淡暖暖的触动你,让你感受到它的气息,却不会说,它就是这个样子。
就上所说举几个例子(上面说过的女主临别落泪那一场就不说了,这一场戏其实在叙事上的意义是不大的,它的作用就是形成女主和其反抗体的象征性对比)。
比如教师失恋的一场戏,让女主有机会表达了人和人之间平等对待从而互相理解的看法(我们看他不正常,但是他看我们也不正常,可是我们对于痛苦的感受是正常的)。
而这场戏又和后面非洲哥们儿的坦诚自述有着一定的启下作用。
再看法国佬自制点心相送的戏,女主反应激烈的回应后掉头就走,被法国佬叫回,指其走反了方向。
这场戏如果只是为了让女主接受法国佬的点心和好意,则完全可以换种方式去做,甚至在叙事上看来也是不必要的。
那么不难看出这场戏的意义所在,就在于凸显了女主当时的心境其实还未平和(还在上升的过程中挣扎),而走向家庭的道路却又和实际方向是反的(暗示其对家庭的选择其实是放弃了当时自己的选择,是违背个人意志的,这一点又和其挣扎的状态相呼应),通过这个掉头,打断了女主的激烈,使得她恢复了平静,同时也引导她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既回归了家庭,也走对了自己的方向)。
还有女主在上课的路途上有多次的镜头表现,但是中途有一次,女主在纱丽外套了一件西装,这种暗示手法是很明显的,看看女主当时的心情环境背景不难分析,就不多说了(后来女主又依然穿着民族服装)。
巴基斯坦哥们儿对中国女学员的猛烈追求及其细节,很有意思(还有这哥们儿就英语发表的对美国的简短吐槽)。
过海关时大概是一美籍工作人员问她不懂英语干嘛还要到美国来,而另一印度籍员工则一句话解围(很生活化的一出对话,但是又侧面应和了人与人应相互理解的主题)。
单词may的应用,从课堂到下课后的那场戏(细节是怎样对主题和人物内心变化起推动作用的)。
从头到尾的主线线索:语言,和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的主题的暗面应和(语言其实是一种沟通和理解的桥梁,学员班的学生和女主家庭最后的统一都是因为语言而实现的,而人们应该努力去寻找和搭建这座桥梁,而不是不顾对方、自说自话)。
最后忍不住习惯性的说几句似乎不关乎电影的问题。
这些年来,韩国和印度的电影质量实现了怎样的飞跃,相信至少关心亚洲电影的人都有所了解。
如果说西方始终是高举战略性的普世价值旗帜,那么印度现在已经在社会意义路线上走出了属于自己的道路(韩国的片子工于叙事、煽情和猎奇的混合,还真谈不上多大气度)。
从爱的死后报告、三个傻瓜、我的神啊到现在这部印式英语,可以看出其对社会性问题表达的日益精进。
而反观国产电影,我们的电影人可以说基本已经丧失了切入社会的能力和奉献社会的热忱(2012年也就搜索在这方面努了一把力),抛开那些拍低俗恐怖片喜剧片的逐利现象,剩下的大多数还在热衷于宏大叙事、深重意义,而小部分则是一个劲儿的想要去表达自我,夹带私货。
总之是都想给观众上政治课。
说实话,三个傻瓜这种电影不能拍么?
印式英语这种不能拍么?
我想应该不是,而是国内的电影人压根就放弃了自己的生活积累,也严重缺乏从社会现象中看到重大问题的眼光,更没有几个人具备将其表现出来的能力。
说难听点就是志大才疏,想名利双收,却不肯真下苦功。
不是没有那个技术,而是压根就不具备那种格局和眼界,狭隘的心胸导致了满屏幕的螺蛳壳里做道场,所以电影院里基本就是恐怖片装神弄鬼、恶搞片装疯卖傻、文艺片装模作样,古装片装腔作势。
根本看不见虎啸龙吟、万马奔腾的开阔气象,甚至多数连基本功都不过关,影片里的漏洞比刷碗的钢丝球还多。
动不动还把责任推给广电,用广电来给自己开免责声明,连点道义承担都没有,这真是很让人看不上的行为。
一个个天最大你老二的,什么时候你们也拍出一部类似三个傻瓜、印式英语这样的电影,看看广电会不会对你严防死守?
只怕你们这些满脑子想输出价值观的政治哲人王电影人压根就没往这方面想过,只会拿广电来垫背。
想想真枉观众给你们捧这么多场,广电保护了你们这么多年。
究竟是好莱坞味最浓的宝莱坞,还是宝莱坞精神的好莱坞
“如果我连自己最喜欢的事情都做不好,其他事情做得再好又有什么意义呢?”是个好故事,但剧本把文化自卑、女性平权等问题打散冲淡在家庭温情剧中了。丈夫问女主“你还爱我吗”绝不是担心女主移情别恋,而是对男性在家庭中权力被动摇的恐慌。P.S.艳遇这一段拍得真赞啊,果然法语是最适合讲情话的语言。
好感人……再也不说妈妈英语不好听了。
表达女性觉醒,男女平权,家庭关系的平等,遗憾的是这个故事普世性太弱,生活逻辑也很弱。
英语角。
视听语言有限,女主角觉醒后强行回归家庭扣星。但作为母亲的细节,和一些重获新生的时刻,还是很令人动容的。学习一门语言,实际上就是学习另一种思维。
印度人的多语言能力真强!印地语,泰米尔语,旁遮比语和英语的切换简直无缝衔接!女主角的眼睛大得不正常了。
印度家庭主妇在美国,没觉得有什么可笑。
法国帅哥,赶紧找一个
我的星星献给女主的美貌啊啊啊啊啊啊啊啊,故事内核导向都挺无趣的。
惊喜,故事本身是好看的,纽约不同文化的温暖英语课。印度12年的电影已经有女性意识觉醒了,而我们还带着刻板印象在嘲讽,不被老公女儿尊重不被理解的地位当然不止因为英语,但借着学英语能觉醒扭转地位很有爽文般的过瘾。印度歌舞配乐来到曼哈顿,怪异迷人的很有魅力。无所适从的来到大城市狠狠代入#天山电影院
跟百万富翁是一个人拍的么。。。一样一样的。连最后的舞蹈
纯家庭片,英语完全只是噱头。情绪很浓,女主被打压的时候很唤热血,极为也没有逆天的反扑。但是还是印度片儿的节奏,单线缓慢其他模糊。
三星半吧.太过理想主义,不过倒是有一种令人觉得&#34;生活真美好阿&#34;的正能量。/ps,纱丽好美!!!我也想要!!!
最出彩的设置其实是女主已然拥有了世俗意义上近乎完美的家庭生活,只要忽略掉那一点点看似微不足道的不被尊重。“我需要的不是爱,而是尊重。”这恐怕是很多传统家庭所忽视的,我们常常靠血缘带来的爱去粉饰太平,却忘了恶语伤人六月寒。最难的是,片子将「尊重」从一个印度家庭延伸到了不同文化碰撞的方方面面。P.S.女主初次点餐像极了不管去几次米国都无法轻松order的我。
片名译作《印度人在纽约》也可以。女主女儿学校开家长会,不会英语的女主去见英语老师,其实英语老师的英语也好不到哪里去。好好的印度人好好的印度语就因为殖民了一段时间,英语就变得高雅了?语言始终是沟通的工具,懂得更多语言当然有助于了解当地人的生活和习俗,但别忘了,即便学习再多的语言,再多的知识,还是要先学会做人。咖啡馆咄咄逼人的服务员让人反感,好在有善良的人给伤心落泪的人递上一杯咖啡。旅行取决于想要怎样的体验,即便语言不通,观察和手势也能勉强应付。如果想深度了解当地文化,语言还是需要学习的。印度电影歌是必须的,以为没舞结尾还是强行来了一段。有些广角镜头画面畸形得有点厉害,其实能猜到最后婚礼上女主终究会演讲。说实话女性在社会家庭中扮演的角色,责任让她们很难真正地自由,想要自由总要舍弃一些东西。
女主角好看,情节真实太弱智了。
无聊透顶。
还不去背单词!
最后所谓的尊重家庭,本质还不是妥协于印度传统?这就是现代印度伪中产自己作的一出好戏,跟《北京遇上西雅图》内核差不多,有闲时没文化的一类女性,在极力渴求外界的认可。苦学英文的她真是热爱英美文化吗?我仿佛看得到创作者内心的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