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大亨》中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去打点水洗把脸,把头发梳一下,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
浮城大亨布华泉这句台词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父亲去世后,老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要去叔伯家借钱时说的。
她让几个孩子弄点水洗把脸,梳理一下头发,以此表明他们虽然落魄,但不是要饭的。
第二次是真的养不活孩子们了,只有将他们送去教会,才能有一口饭吃,养活他们。
寻常人家,生孩子、养孩子都不容易,谁舍得呢?
可是没有办法,大人难过,小孩哭哭啼啼。
这时,一个稍大的女孩子厉声对弟妹们说:“别哭!
我们不是来要饭的!
”
带娃借钱不失体面“我们不是来要饭的”,换句话说,落魄如斯,稍微不注意,在别人眼里真就成了要饭的了。
能够在自身如此窘迫的时候,还能在心底留有一丝做人的尊严,这恐怕就是电影《浮城大亨》的精神内核吧。
《浮城大亨》由严浩导演,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何超仪、鲍起静等主演,被广大网友们评为“被严重低估的电影”,也经常被划归到励志电影行列。
娱评君不管这部电影到底是什么类型,只来说说这部电影所要讲述的东西,或者说电影到底想表达什么。
无疑,一切都还得从那句“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说起。
布华泉(年轻时期)布华泉是东印度公司的末代大班,真正的精英,跻身所谓的上流社会,显赫一时。
不过,他并非出生就是精英。
布华泉小时候被人家称为“洋杂”,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生母曾经在外国人的船上收剩菜,被水手玷污。
生下布华泉后,生母没有要他,把他交给了布华泉的养母。
布华泉养母布华泉是个混血儿,在一堆中国人群里,他不像个中国人。
而他的这段身世,也有很多人知道,于是他也叫“洋杂”。
后来布华泉去东印度公司任职的时候,从底层做起。
那里的上司见他是个混血儿,于是便傲慢地称他为“半生熟”。
布华泉多次用英语告诉对方,自己的名字叫做布华泉。
可对方满不在乎,还多次拿他打趣。
当所有人都称他的原名时,侧面说明,布华泉翻了身,他不再被称为洋杂,也不再被称为半生熟,他就是布华泉。
当然,此时的他,已经功成名就,是百分百的精英。
布华泉是电影的主角,这正是通过他的一生起伏来映衬香港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而这种发展和变迁,放在布华泉身上,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当他十七八岁的时候,还不认识一个汉字,也从未穿过一次鞋。
他从东印度公司的最底层也就是office boy做起,后来能够成为东印度公司的大班,毋庸置疑,这其中的奋斗,无疑是艰难的。
功成名就这样的元素,当然励志,可这励志的在表里面,蕴含的是布华泉母亲的那种精神。
什么精神?
就是那句“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
”
当初生活很艰难,母亲坚决的收养了布华泉;当听到别人拿布华泉的身世打趣之时,母亲挺身而出要为孩子争口气;每当布华泉问身世的时候,母亲都会杀只鸡给他吃,以示安慰;要放下面子去借钱的时候,还能要求孩子衣着整齐,堂堂正正地出现在别人面前。
还有,当养子独立时,撑起了整个家,母亲并没有半点依靠的想法,他不愿成为孩子的负担。
即使养子已经功成名就,她依然有着自己认字、考执照的目标,觉得上天给自己的已经很多,已经知足。
在这部电影里,布华泉的确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但真正闪耀着人性光辉、母爱光芒的,的确是这位伟大的母亲。
年轻时,她手里拿着船桨,和丈夫一起给孩子们撑起一个家;当丈夫去世,她努力地让孩子们保持尊严,即使把孩子送给别人,她也拒绝金钱,大哭而走;老年时,安静平和,看着子孙后代成家立业,不争不闹不吵。
布华泉养母(后期)被视为香港奋斗精神的作品有很多,比如名曲《狮子山下》,用歌曲展示香港人那种白手起家、独立奋斗的故事,很励志;也有许多银屏形象,都很出彩。
但娱评君认为,这种香港奋斗精神的最佳诠释,还真在布华泉母亲身上。
布华泉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以外,这位老母亲给他的内在精神动力,绝对不小,让他在困境时不懈上进,成功时依旧秉持初心,更不忘记自己的根。
其实,有这样的母亲,孩子们又如何不会成功?
每一个人都在社会人打拼,难免会遇到低声下气的时候,也难免会有尴尬的处境,更会遇到委曲求全的事情。
但不管如何,还是要保留最后一丝人格,不然即使成功,也早已经不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所以,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记住这句话:“去洗把脸,我们不是要饭的”。
《浮城大亨》是部典型的寻根片,影片既不怀念英国,也没赞美中国。
片中充满矫情的顾影自怜,对香港人意识形态的真实折射令人生厌。
看完后,我仿佛听到香港人在喊——大陆孕妇滚出去!
《浮》片虽是大亨传记,却不像《雷洛传》那样在传奇性和商业卖点上做文章。
《浮》片总体趋于文艺,影片不时浮现的对白让影片更像一部矫情的自白书,其中意识形态的投射很像1997前后涌现的诸多港片。
与此类影片不同的是,《浮》片既没有《玻璃之城》对祖国大陆的想往,也没有《2046》里对五十年后是否动摇的想象。
《浮》片以传统传记片的形式以倒叙开场,讲述了华人大亨布华泉的苦难史和奋斗历程。
影片一开始,布华泉一家人在小渔港靠天吃饭,受尽凌辱。
随后布华泉靠自学成材,勉强挤入上流社会。
影片自始至终围绕布华泉的洋杂身份展开,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和拷问随着影片展开逐渐明晰。
在华人堆里备受歧视的布华泉在东印度公司同样遭到白眼。
影片刻意削弱外界对布华泉的帮助,自始至终突出其成就为自身奋斗结果。
这种孤芳自赏的意淫让影片显得十分冰冷,缺乏暖色。
这是影片意识形态隐喻的必然结果。
片中男主人公是生母被洋水手强暴的产物,找不到生母,始终缺乏归属感,被两边叫洋杂和半生熟,都是香港人意识形态的真实折射。
既不感谢英国带给香港的繁荣与民主,也不认同现在的大陆是生母。
这种情感确是香港人的真实声音,但听上去终究让人感到冷傲、自大、生厌。
《浮》片在演员卡司上可谓顶级,郭富城、杨采妮、鲍起静和刘心悠等影星演技毋庸置疑,但影片过于沉闷,演员表演缺乏亮点。
全片唯一亮点是打酱油的东北人向布华泉问路,但这段顺带讥讽了粗鄙的大陆客,让人看了颇为不爽。
此外,本片制作也十分粗糙,摄像布光不够史诗,后期处理画质偏暗,几处本该唯美的海景也只是简单的PS调色粗暴合成,可谓难看至极。
《浮城大亨》是部主创人员强调自我表达的电影,影片本该文艺到底,但影片质量又与艺术无关。
本片尽管同样启用大牌明星,却并未达到《桃姐》高度,更谈不上普世价值认同。
《浮》片如一通牢骚,昏言昏话,让人看后只想问:对我说这些臭氧层子干嘛?
(电影发狂/灌,转载请注明出处)
看得哭了很久。
独属于殖民地的身份疑惑,中国人或者说整体华人群体底层曾经受过的压迫和贫瘠,中国的发展和反殖民主义的浪潮,疍家人独特的群体文化,都多多少少缩影于这一部影片了。
一部电影哭了好久。
真的有很多缩影。
宗教,左翼运动,中国人的性格,海外华裔精英,重男轻女,很多很多话题都在这里。
感觉的确是读取了香港的一个片段,因此感觉格外沉重又真实。
我感觉这部电影编剧和导演都必须大大称赞。
我居然没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作品,看来有必要多看几部了。
这里面有个轮回。
一开始,布华泉的生母因为养不活布华泉,把他卖掉,不仅仅是为了钱,而是甩掉了一个成本中心。
后来,布华泉的养父死了,布家陷入了困顿,他家是没有捕鱼执照的,借钱买了有执照人的船,打鱼生活。
养父死了,船被收走,还要还债。
算上布华泉,七个孩子根本养不活,他养母真的是个快刀斩乱麻的,不愧是买过孩子的人,三下五除二,就把没有劳动能力的五个娃全送人了,如果不这样,他们家就彻底完了啊。
中国传统的经济模式,说白了其实就是自我剥削,自己在养活自己之外多出来的产出供养一家人,实现了低水平的家族延续,但如果没有外财,永远翻不了身。
只有进入工业社会,才能像布华泉一样过上相对闲适的生活。
如果说从电影里学到了什么,那就是布华泉从他养母身上学到的,做事要专注。
专注于生存,专注于最重要的东西。
郭富城有句独白说得好,菲奥娜这个女人见过更大的世界,从她眼里,看到另外一个我看不到的自己。
布华泉非常的清醒,他没有被华丽的世界迷惑,而是把她当作了一面镜子,看到自己没法判断的自己的部分,然后懂得分辨,哪些是值得专注的,哪些不是。
他21岁才开始接受正式的一年级教育,就学的这么好,可见,只要愿意学,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共勉。
严格意义上来说,《浮城大亨》不是一部励志电影,而是一部关于时代史诗,电影并没有将故事的重点放在小人物千辛万苦打拼上位的传统励志层面上,而是围绕着一个身处时代风浪之中的囹圄之人,通过时代的变迁,从一而终的贯穿了对于身份、历史、时事以及人情的是非。
本片既印着时代的足迹,也有农合的生活气息,岁月蹉跎,再回首物是人非事事休,尤为令人感动涕零。
有时候,红头发的不一定就是樱木花道,他也会是一个在沉重岁月见证一个城市风雨变迁的血肉之躯。
关于片名中的“浮城”,实际上指代着香港这块弹丸之所。
本片从上世纪四、五十年代一直写到了香港回归,而此间香港,经历了60年的殖民光景。
夹在英国与中国之间,正如一座飘浮在惊涛骇浪中的孤城一样,经历着风雨飘摇,而难觅其归宿。
而本片的主人公布华泉恰似这座浮城,作为一个疍家人,出生在海上,远离陆地,又是一个鬼佬,生父母下落不明,半中半洋。
片中一条支线就是贯穿始终对自己身份的找寻,以及那句没有答案的“我是谁?
”。
都经历着如同这座城市一般的飘忽不定。
因此,《浮城大亨》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一座城市的史诗。
严浩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导演,从《滚滚红尘》到《似水流年》,还有那部与徐克合作的《棋王》,细腻的手法和大气的镜头语言具有很强烈的代入感,还有严浩令人印象深刻的叙事能力。
《浮城大亨》虽不如《似水流年》那般深刻,但却从不同层面上通过主人公的身边琐事来反映了大时代的主题,让这部讲述发家史的电影没有变成流水账一般的《白银帝国》。
情感描写在电影中随处可见,依然是严浩的娴熟细腻的方式,不加煽情,却又感人至深。
而本片从开始之处布华泉与小表妹的两小无猜到后期与结发妻子、阿娘甚至红颜知己的情感处理,依旧具备时代的气息,其实在浮华生活的背后,那最难得可贵的还是那相濡以沫的情感。
片中对情感的处理,就如身世显赫的主人公在夜静之时凝视手中亲人们古老的家用一般,远离尘世的浮躁,回归最质朴的情感,才尤为显得动人。
郭富城的演技自然不必多说,有了金像金马的肯定后郭天王演技明显成熟,郭天王在片中塑造了一位隐忍和拼搏的商人,在情感处理上又显得娓娓道来,尤其是那段为阿娘戴耳环的情节,足以令人泪下。
本片另外一个值得称赞的地方就是摄影和剪辑,摄影林国华充满质感的镜头,但为影片掌镜的火候甚优,颇具史诗风格,大气而又细致。
而剪辑则是款款大方,错落有致,毫不拖泥带水。
也许是我画蛇添足,《浮城大亨》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平民史诗的内涵让这部讲述发迹史的电影带上而强烈的时代主题,在欣赏影片时,观众可从中感受时代的变迁,这是一个人的传奇,也是一座城市的传奇
两部电影同样都是讲水上人家的故事。
不同的是《千言万语》主要表现水上人家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政府斗争的过程,而《百年浮城》则是布华泉的奋斗史。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的地方,就是两部电影所描述的港英政府的区别。
在《千言万语》里面,对港英政府也是持批判态度的,邱明宽就说过“让广大市民看清楚这个殖民地政府的伪善面孔”但是港英政府要面对的,只是一群水上人家,一个弱势的群体。
影片也只是在最后一段才联系起整个中华民族,用香港人民面对春夏之交的无能为力来表达香港人也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
但是到了《百年浮城》,严浩非常强调港人的“中国人”身份。
上课的时候老师有点莫名其妙地拿出中国国旗,让布华泉感受到身份代表的尊严。
刘超力改良万能铁,功劳却记载了洋人身上,洋人总是骑在中国人头上。
布华泉的洋人上司撞了车,警察却去怪罪身为受害者的中国司机,还问洋人上司要不要告那个中国司机。
在这里,港英政府的对立面变成了中国人。
讲得明白一点,《百年浮城》很强调殖民地时期洋人对中国人的压迫。
其实了解严浩的人都知道。
严浩出生于一个“左派家庭”(他自己好像不大认同这个说法,认为是“爱国家庭"),他本人也一直对大陆很有好感。
作为香港新浪潮的代表之一,他有几部电影都是在大陆拍摄的:《太阳有耳》、《天国逆子》和《滚滚红尘》。
所以讲,严浩的《百年浮城》应该讲表现出了他的家教,拍的很爱国。
大时代的小命运——Hundred Years of A Floating City《浮城大亨》讲述一个渔民之子布华泉是如何面对艰辛的生活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一代商业巨子的故事。
影片不仅展现了这个渔民之子的成长过程,也描绘了疍家人、香港的洋人以及香港近半个世纪以来沉浮动荡的历史。
相比于大陆影片,一直以来都是倾向于港片的,当然电视剧亦是如此。
与大陆导演制作的场面恢弘,气势非凡,造势宏大的影片相比,香港导演往往更加倾向于用生活中的小人物小场面来反映影片的主题。
其中本人看过的影片当中,最喜欢的莫过于《桃姐》和《岁月神偷》。
同样地,此部影片亦是通过在这样一个动荡变幻的大时代中的一个小人物的家庭来阐述主题的。
影片中包含了许多中国的传统元素,例如汉字,当然还有蛋家人中显示的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观念。
同时,它也包含着诸多的西方元素,语言,饮食以及生活方式等。
这里所体现的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也正是香港文化当中存在的中西方的文化的差异问题。
主人公布华泉一直以来对于自己是谁的问题存在着困惑,这也正是动荡沉浮中的香港面临的何去何从的问题。
或许香港就如影片中的布华泉一样,是西方文化强迫后的产物,从基因上讲一半是中国,一半是西方,而他被渔民收养的经历则昭示了香港与疍家文化的亲缘关系。
可以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体,中国传统文化、西方外来殖民文化、香港本土地方文化三者融合在一起,共同组成了香港的现代文化。
就影片情节而言,期间真正被打动的地方有两处。
其一是布华泉第一次教他母亲认字写字,母亲一笔一划歪歪扭扭地写出人生的第一个字“鱼”。
与大海和鱼打了大半辈子的交道,终于知道了与自己每天生活为伍的伴侣原是这样组成的,我不知道那种愉悦究竟该如何形容或表达。
看着他母亲抓着笔歪歪扭扭写字的场景,我看到的是一种初生婴儿对于知识的渴望与憧憬。
而这种不带一丝杂质的纯粹地求知的渴望使深陷学习忧虑中的人逐渐找回了自我,找回自己努力的最初的理由。
其二是影片最后布华泉给啊娣买了新的助听器,帮助啊娣走出心中的地狱,并承诺不论自己是谁,都不会是一个制造地狱的人。
布华泉一心追求事业,以致忽略了对于家庭的照顾。
我不知道作为一个女人,得不到丈夫的关怀,满心充满自卑的活着究竟是怎样痛苦的折磨。
但是,我绝对明白一个女人被自己十分在乎的人忽视是怎样的痛苦。
所以,对于最后他们一家人的心灵的回归,感到异常的欣慰与感动。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一个小人物的命运放大了,折射的或许正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我们绝不能说布华泉特别地聪明,我们也绝说不上他特别地幸运。
那他究竟是如何从一个渔民的儿子,变成了一代商业大亨?
毫无疑问地,他的努力与勤奋无疑是一把金钥匙。
对于一个21岁才上小学二年级的人来说,如何做到与外国人流利的交流就是一件相当大的工程。
我们只需反问一下自己,答案就相当的明了。
从小学到如今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后,自己能做到与英国人流利地交流吗?
努力与勤奋固然重要,但是机遇亦是相当的重要。
身处这样一个动荡沉浮的大时代里,机遇往往都是与危险并存的。
我们可以发现,布华泉每一次都能极好地抓住机遇,上岸,读书,学习英语等等。
这样动荡沉浮的时代,充满了机遇与挑战,而对于一个小人物,会有怎样的命运,一切仍取决于自身。
感触就在一瞬间,以前总觉得城仔没啥看点的,这个片子改变了我的观点。
2022年岁末,奥密克戎泛滥,在家休息,翻到了这个片子,看的稀里哗啦的,直击心灵。
人生总是无常,那个时代吃饱饭都是个很困难的事,想想眼下的疫情也不是多大的事。
看到因为吃不饱饭把孩子送福利院去,父母得承受多大的悲伤,直击泪点,苦难的老百姓。
本片较为完整的讲述了布华泉的大半生,不知道历史上是否真有人叫这个名字还是本片是以其他人为原型改编而成的。
本片基本上以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叙述故事,即讲述主人公富有传奇的人生。
布华泉出生的时候香港还是一片小渔村,他根据当时时代背景的变化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奋斗,逐渐晋升为香港东印度公司的管理阶层。
从布华泉的成长历程中也能看到香港在那几十年的社会发展,一步步从小渔村变成国际金融中心。
可以说香港的发展和主人公的成长是与时俱进的,布华泉就是那几十年中无数香港人民人生发展的真实写照。
片中郭富城、杨采妮、刘心悠等演员们的演技都非常精湛,表演都相当地出色。
还记得认真看的严浩上一部作品是《庭院里的女人》,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句话是东方的庭院里的女人问那个西方传教士:“你以为你是谁?
”似乎充满了东西方碰面、碰撞中的复杂、冲突和痛苦。
而这一次看了严浩的新作品《浮城大亨》后,尽管在短短的影片中是诗意化地融汇了大亨布华泉六十年的风风雨雨,但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却是布华泉在机场通道时问的:“那我是谁?
”从面对西方问道:“你以为你是谁?
”到了问:“那我是谁?
”相映成趣的两句话,却也可以勉强地看成是香港对自己身份的一个思考、认定的过程(包括电影的片尾曲歌词中也反复着“我是谁?
”),而剧中主人公布华泉似乎可以看成香港的缩影。
身世之苦——混杂,贫苦,歧视,身不由己布华泉的生母是贫苦的水上人家女子,被英国水手骗上船遭受奸污,因而生下了布华泉。
可以说他的身世很苦,具备了两方人种的特点,却又不被双方认可:本土的华人嘲笑他眼珠、头发的颜色,把他称为“洋杂”、“鹦鹉鱼”,而殖民地的英国大佬则视他为未进化完全的人种,称之为“半生熟”……这是混杂;水上人家的生活很苦,布华泉的祖辈、父母甚至一辈子都几乎没有穿过鞋子,当布华泉和兄弟到学校念书的时候,其他穿着崭新鞋子的孩童不断嬉笑着踩踏他们的光脚,他的父亲理所当然地认为贫穷把水上人家和其他人分成了几个阶层,所以当布华泉顶了船东老板一句时,他马上挥舞棍棒把将其打到头破血流……这是贫穷;混杂和贫穷带来的自然是被歧视,船东称他为“洋杂”,他只能接受,否则就会迎来父亲的痛打,他去找帝国东印度公司的英国人管理者交流的时候,英国人笑着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他只能在对方的嘲笑中回答:“我叫半生熟。
”因为如果他不这么回答,连交流的机会都没有。
电影里说的是布华泉的身世,而如果我们把眼光挪移到香港这个城市来看的话,可以发现这个身世其实也同样说的是香港:出身水上人家,身不由己地来到这个世界,兼具了中西两方的一些特点,却同时不被双方接纳……人可以选择很多,甚至可以呐喊着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之类豪言壮语,却对于身世的选择无能为力。
正是由于这种身不由己和无能为力,带来了布华泉、也是香港的困惑与挣扎:布华泉在机场拿着英国护照却要走“异籍”通道,面对1960年代的反抗港英的激烈运动无所适从,哪怕他跻身香港上流社会的宴会、聚会,面对着“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之类的质问,他也无言以对。
香港也是这样,从当初被中国大陆抛弃,到港人游行示威冲击港英,再到后来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的跌倒,都让香港这个城市五味陈杂,都让这个城市心头飘动着布华泉那个“我是谁”的疑问。
面对布华泉提出“我是谁”的疑问,英国官员说:“对不起,这是历史形成的,我也无能为力!
”的确是历史让布华泉们不断地问“我是谁?
”但历史不会代替布华泉、代替香港去承受这个挣扎和痛苦。
奋斗之途——念书,打拼,晋升,上流社会在许多反映香港人工作学习状态的电影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有的同时做几份工作,有的工作之余抓紧一切时间去培训、拿学位,可以说香港人的努力和打拼可以说是出了名的,他们似乎坚信执着和勤劳可以弥补他们在出身、在原初机会等方面的先天劣势。
电影中布华泉就具有着相当的代表性,他二十一岁才读小学一年级的课程,在应聘企业时无法填写学历,只好写下“会识字”,但他从不放弃,坚持一步一步地学习、工作,换来一步一步的晋升,换来周末解下领带和上流社会的美女饮茶,换来参加英国在殖民地企业大班家庭聚会的机会……这些奋斗和努力当然可以带来直接的效果,物质可以丰盈,生活可以改善,社会地位也可以提高。
如果人真的只是“唯物主义者”,那获得这些也就可以相当满足了。
但偏偏人喜爱问一些“我是谁?
、“我要往哪里去?
”之类的问题,显然物质生活和工作成果是不能完全回答这些问题的,况且这些内容本身也并非稳固不移的——如布华泉的晋升并非无限向上的,“你以为你和他们是一伙吗?
你有伦敦口音吗?
和他们是大学同学吗?
”这种诘问是事实,也表明了布华泉在上流社会是有瓶颈的,而且就算到了上流社会又如何,连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在台阶上都有踉跄一跌……其实同样的困惑在前几年的港片《岁月神偷》中也有体现:年轻的穷家小伙子长得帅、跑第一、学习好,考香港最好的中学,和富家美女谈恋爱,但这些并不稳固:米字旗要降下,富家女要全家移民海外……归属之处——家庭,尊严,信仰,价值坚守依靠勤劳的奋斗并不能解决克服身世(哪里来)与未来(去哪里)的问题,所以电影还在不断地提到布华泉的归属之处——当然,这也是香港的。
努力的学习和拼命的工作并没有把布华泉异化成机器人,不论贫富、不论忙闲,似乎他都在于表象之下寻求着价值所在:而在电影中,价值主要体现在家庭、尊严和信仰三个方面。
电影中细腻地记录着东方传统的断裂(水上人家的孩子布华泉上了岸,去天后宫寻找生母的痕迹时明显带着遥远历史的阻隔感,他和妻子的结婚不再是“你阿娘和我阿娘说,我阿娘和我阿爸说”和唱着水上人家的歌),但片中对长辈的孝顺无违,对兄弟姊妹的团结关爱,对妻子的相敬相护,子女的疼惜,无不表明家庭价值始终在布华泉心中占有重要位置。
片中并没有怎么表现布华泉与妻子阿娣的爱情,但又告诉我们:尽管经受了风雨煎熬但最终日趋稳固,其中起到维系作用的就是家庭的价值。
也正因为家庭,所以布华泉后来面临着上流社会美女菲恩的魅力四射和诱惑当前,也克制着败坏和堕落的欲望。
最后他给妻子换助听器电池以及深情相拥,其实我们看到的不是海誓山盟,而是家庭温馨、亲情满溢。
当布华泉的父亲去世时,维持家庭的支柱轰然倒塌,母亲只好带着孩子四处借钱,被拒绝时也只是鱼贯而出。
无奈之下,母亲把孩子们送入救济院,反复告诫着:“不要哭,我们不是要饭的”,于催泪之间也让人看到了其中的不卑不亢。
布华泉在年轻和成年后分别顶撞过船东老板和英国人企业管理者,并且与后二者的遭遇对比看,显然他至少在这二者面前树立了尊严。
对尊严的认定,一方面来自于当初“我们是社会的新生儿,飞机火车都能开”的激励教育,来自于他工作学习获得的成就,但更重要的一方面,显然来自于片中反复渲染强调的基督信仰。
年轻时即听到福音,随即受洗,东牧师将福音传到布华泉一家,对他们一家人价值观、人生观也影响深远。
所以,全家人哪怕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不放弃乐观,片中主角们在教堂、在饭桌上、在亡者追思会上恳切地祷告着,母亲教导着“一切都交给耶稣啦!
”具备着相当的代表性,母亲最后念读和抄写的经文:“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是持守之后对上帝的告白,亦是关于归属之地的向这个世界的告白。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牧师有西方人也有东方人,但显然东方人的牧师(东牧师)对布华泉一家影响更深,片中布华泉一起祷告的有东方人也有西方人,但显然和家人、东牧师以及本土的信徒一起祷告更多,也更显诚恳和真切——这些似乎表明,信仰才是真正的归属所在,因其跨越东西地域、超越贫富差异、解决身世困惑。
有意思的是,刚刚看过的港片《桃姐》,片中也许多在餐前、追思会上的恳切祷告,这已经说明基督信仰已经成为了港人价值、信念的重要内容——大概,因为信仰,身世的飘摇已经困扰不到港人了?
缺乏重点,每个点都比较浮,也可能是光殿总句剪的,总体是部沉稳大气的作品,些许的主闲律元素反而要减分。
责任+努力+毅力+机遇=成功。但不要忘记感恩
主题不明确
72分。三星半多一点点。敢不敢没有那么多旁白!敢不敢留给观众自己想!敢不敢拍得明确一点!
虽然看不出哪里像个外国人
城城的演技是越来越好了,不过还是不能掩饰这部作品没有讲好这个故事,镜头感很强,但是剧情很弱。
如果陌生的世界让你恐惧,那么,就从穿上一双鞋子开始改变人生吧。
郭富城不亏影帝,表演内敛到位,杨采妮有点过了,太激动了。好片子
主题似乎直奔港人的身份归属及自我认同,最终只能停留在母子亲情的层面。貌似宏大的主题之下是导演的漫不经心,蜻蜓点水似的交代完时代的一个横截面便一带而过,镜头画面不错,总之形式远大于内容。这片子有点《桃姐》的意思,其实主题可以向它靠拢,或许会不错。
郭富城升职记+香港渔家情感大戏,通过小人物的经历映射香港变迁大历史。
不好看。
好奇怪的一部片子,总之故事太大,电影的时间太短,不足以把背后的很多交代清楚。杨采妮怎么会老得那么难看了~
主线不清晰,且有政府投资的嫌疑,支线繁多纷乱而不深入,且名字起的太大
攝影很棒!構圖很美~ 前半截很實~ 後半截有些飄… 城城怎麼可以這麼帥啊?! 【(¯﹃¯)口水】
明明可以更好地...
好看,众星云集。感觉出主旋律了居然,一颗中国心,合拍片的宿命...部分段落催人泪下。
1.穷其一生,儿孙满堂。生活是苦,乐蕴其中;2.最美的日落,最美的日出;3.人活在框里面,一生中也没有走出去。
好左,尤其是五星红旗几段,六七暴动、批判港英,应有尽有。末了,布华泉不在思考“我是谁”的问题,而是感恩阿娘、妻子。然而,《浮城》有很大问题,一是后期,调色烂得一塌糊涂,开头以为是《白蛇传说》。跻身上流社会开始比较有趣。大bug是到了90年代,儿女还十来岁?!结尾一幕同《似水流年》
流水帐的厉害。没有一个人物刻画的能让人印象深刻。
前半程有点无聊,自从那个妖娆女出现以后就有点看头了,还是有感触的:“上天已经给了我够多的了,再要就是贪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