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加莎的经典,被BBC改成了三集电视剧,并且是第一个采取保持原著结局的一个版本。
三个多小时看下来,略有些困顿,影片注重人物内心的刻画,少了些血腥的场面。
对于我还略有些失望,不过,女主的内心世界完全弥补了那些视觉上的刺激。
虽然在看到一半的时候,已经对女主那种极力掩饰自己内心不安的表现有所暗示。
但是,最后结尾才把女主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
推理的部分被诠释的少之又少。
结尾的凶手出现的没有太大的反转,有点在意料之中。
会抽空看看,这部原著的,一定细节上的线索会多过于剧集。
人心这个东西,果然是最可怕的。
做一个善良的人吧。
要不然,就真的无人生还了。
无人生还食完.感觉没看过原著可能在理解剧情方面会有些吃力吧,毕竟把整个犯案的过程解释都省略了,这点有些可惜.BBC估计是出于大家都看过原著的心理来拍的吧.不过除却这点,这个三集短片还是很好看的.完美犯罪,从人性的弱点入手,让这些曾经犯下罪过的人在恐惧中被夺去生命,即是对他们最大的惩罚.当初看小说的时候就非常喜欢阿婆的这个故事,立意精巧,引人深思,非常经典.它已不仅仅是一部纯粹的推理小说了,更多的是对丑陋人性的拷问.这群人相聚在岛上,外表看似光鲜亮丽,但内在却个个肮脏自私,早已腐败殆尽,不过是披着人皮的野兽罢了.而这些手上沾满他人鲜血的衣冠禽兽,却若无其事地活着,良知终对其落下定罪的法槌,最后竟是以暴制暴.从东方快车谋杀案到这部无人生还,可以看出阿婆似乎并不反对这种以暴制暴的做法,或者说,她是个非常人性化的作者.这种思想正确与否,我不想讨论,只想说我能接受她的理念.并不是所有事都能仅仅依法来定断,也要加入人情这部分吧.电视剧版秉持了英剧一贯的精致与细腻.片头制作得很美,演员们的演技无可挑剔,薇拉最后发狂与吊死的那段非常精彩,太有真实感了,演出了这个女人一本正经的外表下的冷酷自私与毒辣.法官的演员饰演过权利的游戏里小恶魔的父亲,他那冰冷的眼神和死去之际诡异的微笑让人印象深刻.胖子,恩,虽然他不胖,但这一位也相当夺人眼球."活在地狱中受折磨"这段的表演大赞,至于菲利浦,本剧妥妥的颜值担当,和我想象中的形象很相似.事实上,每一位演员都和角色契合度很高.而这点,正是这一版"无人生还"最精彩的地方吧.
(以下可能含剧透)1. 原著小说本剧改编自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 阿婆)最畅销的小说《无人生还》(And Then There Were None),卖了超过1亿册。
其英文名原为Ten Little Niggers,儿歌也是十个小黑人;后来改为Indians印第安人;现在改为Soldier士兵,岛也叫Soldier Island,儿歌也成为十个小兵人。
小说衍生的影视作品有十多部,但本剧是第一个遵循原著结局的英国版本。
之前很多作品用的是阿婆自己编的话剧的结局。
遵循原著的比较有名的还有1987年苏联电影《Десять негритят》。
《无人生还》开创了推理界的“暴风雪山庄-孤岛模式”,也就是在一个与外隔绝的环境里,不断有人死去,凶手隐藏其中的模式。
还有一些电影动漫和小说有关,比如《致命ID》(Identity, 2003)、柯南219集《被召集的名侦探》、《海猫鸣泣之时》、金田一《秘宝岛杀人事件》等。
2. 改编本剧和小说不同之处:管家没有直接杀害雇主老太婆,而是在她突发心脏病时没有给她药。
麦克阿瑟将军小说中并没有直接枪毙自己的下属、老婆的外遇,而是将其派到一个非常危险的任务上,致其死亡。
警探Blore没有亲自虐杀小同志,而是作了伪证,将其送进监狱;后者身体很差,死于狱中。
小说中是法官主动和医生结盟的。
凶手死法不同,是用皮筋和门把手做了一个射杀机关,自己最后倒在床上。
这是因为其死后被搬到床上,而且有人日记里记录了死亡顺序和过程,所以自己死的时候必须回到床上,才能没有破绽,形成一个完美犯罪。
警探Blore和老太Brent在原著中没有像剧里表现出同志倾向。
片中,警探的恐同行为、老太为小保姆吸手指血都有一定的性取向暗示,也进一步解释了杀人动机。
小说中没有吸毒狂欢派对,也没有男女主亲密行为。
小说中,真相是随着一个漂流瓶冲上岸而揭开的。
凶手把自白放进漂流瓶里。
小说的尾声是一份自白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细节:凶手的动机:身患绝症,从小虐待狂和强烈的正义感,希望临终前干一票。
凶手如何确定其他九人:通过和人聊天获得信息。
比如一个医生告诉他管家夫妇的事,一个护士告诉他医生的事,一个军人告诉他将军的过去,同事告诉他一些案件,女主的事是因凶手巧遇她的前男友Hugo。
在唱机播放每个人罪行时,通过观察微表情,确认他们都有罪。
每个人罪行不同,“让那些罪恶较轻的先死,无须经历后来的折磨和恐惧”。
3. 争议由于本剧是BBC在圣诞期间播出的,剧中的暴力、性、毒品和脏话引起了争议。
英国卫报有评论认为圣诞节不适合放这么阴暗粗鲁的影片,而且当时(1930s)也没有这么开放,像男主山花那样裸身挂毛巾只是吸引眼球的噱头。
另一些评论认为这些不算什么,在剧中营造的暗黑氛围里显得比较合理,而且阿婆本身就喜欢在作品里不断尝试人性极限;另外,阿婆小说当年的宣传语正是“A Christie for Christmas”(圣诞来本阿婆小说),所以对阿迷来说,这正是一份很好的圣诞礼物。
而编剧Sarah Phelps认为那个时代没有人们想象那么保守,当时的英国搞到毒品是很容易的。
4. 拍摄地点火车场景:南德温铁路(South Devon Railway)码头场景:马利恩湾(Mullion Cove)海滩场景:康沃尔(Kynance Cove, Cornwall)豪宅场景:希灵登区(Harefield House, Hillingdon)5. 片头名单本片分为三集,每集便当掉的演员名字,在下集片头都不会再出现。
6. 男主Aidan Turner饰演男主隆巴德的演员艾丹特纳,曾主演BBC电视剧《我欲为人》(Being Human)的吸血鬼,还有《霍比特人》中的孤山一枝花奇力小天使——与女精灵相爱的小矮人Kili。
2015年出演了BBC很火的时代剧《波尔达克》(Poldark),也是演一个当过兵的人。
本剧的制片人正是Poldark的Mammoth Screen。
其他演员:法官演员Charles Dance是《Game of Thrones》里被儿子射杀于厕所里的Tywin Lannister;深柜警探演员Burn Gorman也参演冰火,在今年的《猩红山峰》里也演一个侦探;麦克阿瑟将军演员Sam Neill曾是侏罗纪公园男主;老太演员Miranda Richardson演过哈利波特中讨厌的记者Rita Skeeter,今年的《An Inspector Call》里演太太;医生演员Toby Stephens生于演艺之家,母亲正是英国老戏骨麦格教授Maggie Smith;管家女演员Anna Maxwell Martin曾是《布莱切利四人组》的一员。
7. 编剧Sarah Phelps本剧的编剧Sarah Phelps,与男主Aidan在《Being Human》中有过合作。
她将为BBC下一部阿婆的《控方证人》(Witness for the Prosecution)编写剧本。
她同时还在改编JK罗琳的《偶发空缺》(The Casual Vacancy)、《布谷鸟的呼唤》(The Cuckoo's Calling)。
8. 阿婆诞辰2015年9月,二十世纪福克斯宣布将开拍新版本的《无人生还》,由《模仿游戏》导演Morten Tyldum执导。
福克斯之前还启动了阿婆另一部小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拍摄。
可能因为2015年是阿婆诞辰125周年(1890-1976)。
BBC在今年秋天还推出了阿婆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汤米夫妇探案集》(Agatha Christie's Partners in Crime)。
Source:IMDB: And Then There Were NonetheGuardian.com ReviewAidanturner.net Interview Deadline.com News
【本文涉及许多个人观点仅代表个人立场轻喷么么哒】【有大量剧透请注意】初中迷恋推理小说不能自拔的那段时间,很中二地觉得自己是一个推理小说研究者。
为了了解更多作家的风格和特点,什么类型的推理小说都买来看过,更不用说是阿加莎.克里斯蒂这样的推理女王。
看了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等一些作品,却唯独没有看,她享誉最多,最为经典的《无人生还》。
当时苦苦寻求合适的译本而未得,读书计划一推再推,后来对推理小说的热情淡却,也就渐渐淡忘了那时的执念。
这次听说BBC翻拍了《无人生还》,推理魂又燃了起来,一口气看完剧,恐惧紧张之余有感慨,再加上最近拖延症缓解,发了说说安利后,又想写老掉牙的长文章来评论该剧,遂有下文。
我最喜欢的作家,甚至不用加“推理小说”这个定语,是埃勒里.奎因。
深受他的荼毒,我一直觉得,推理小说应该是硬邦邦实打实的,凶手是谁是侦探和读者一起通过全部展现在纸面上的线索一起推导的,这才是推理小说。
所以我一直觉得阿婆的推理小说不够味儿,因为总有些诡计被阿婆用叙述上的模糊略过,这让我觉得不公平,也让我怀疑这“推理女王”是个虚名。
后来我渐渐明白,奎因也许就像他笔下的侦探,看破世事,只追求推理的绝对快感,而往往遗忘了人的社会性这个问题。
而阿加莎.克里斯蒂,她是入世的。
有人死了。
这是既定的结果。
重要的不是人怎么死,谁杀了他,而是为什么杀。
为什么杀,这探讨的大概就是人性。
《无人生还》之所以经典,不是因为它的诡计多卓著,而是因为它在一个极端封闭的情况下,演绎了人性内心最大的丑恶和绝望。
似乎有很多豆瓣的旁友觉得这部剧略显一般,可我觉得它挺赞的,真的,精良。
首先,从演员的选择上说。
男主扮演者Aidan Turner的脸+身材,他出场时略带邪气的一笑,再加上挺拔的西服和低音炮,从商业角度上说,剧组就胜利了。
多少少女在看到他的那一刻想舔屏啊(难为情,这也包括我自己)。
而女主的扮演者Maeve Dermody乍看让人觉得憔悴而老气横秋,紧蹙双眉似乎总在睥睨众生,在海里游泳的镜头看上去并不纤细倒显得丰满有力,可越到后来,你越会觉得Maeve把克里索恩小姐演活了。
她把这个憔悴女子的敏感多疑,面对心仪男子时的热情奔放以及为了生存孤注一掷的绝望,还有一次次欺骗男人时那竭尽全力的魅惑的笑容,全部展现出来了。
哪怕最后剧情反转让人惊叹她的冷酷,可我却由衷的为她鼓掌。
不只是男主和女主,其他角色的扮演者的演技不也一样爆表?
我一直记得当老唱机播出对10位来宾的指控后,警官先生竭力否认的样子。
满脸的不屑和鄙夷,语调坚定而凶狠,说出那句“我和他的死一点关系也没有”时,眼睛却躲开了。
这一躲,流露出了一个做贼心虚者纯粹的恐惧和怀疑,强作冷静实则慌张不已。
那一刻我忍不住想站起来给他的扮演者喝彩。
演得太好了。
实在太传神了。
还有一位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宗教狂热分子老太太。
她的扮演者成功表现出了一个自信冷漠不知悔改,痴迷于宗教,外表和善实则尖刻高傲的老太太形象。
反正,我看剧的时候一直希望这个老太婆早点死掉,就是这么成功的刻画。
说完演员,再来说说制作的精良。
BBC的纪录片和剧之前也看过不少,一直觉得腐国配乐真是牛掰到不行的存在。
在《无人生还》当中,肃穆、缓慢又诡异的配乐给全剧的悬疑色彩增色不少。
半夜看剧的时候,妈呀那个音乐简直吓坏宝宝了......当然,如果你关掉声音,《无人生还》对于诡异恐慌感的塑造依旧是强到不行。
大部分镜头都用冷色调表现,时不时镜头一个切换转而拍摄阴沉的天空,泣鸣的海鸟,又或者是黑夜中的走廊和别墅全景,什么环境描写渲染气氛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烘托人物内心情感,这部电视剧简直是对语文环境描写作用题教科书式的阐释好吗!!!
看的时候宝宝真的要自带速效救心丸好吗!!!
片中少有的暖色调集中于女主的回忆。
是的,回忆是温馨而美好的,BBC用大量的慢镜头和零碎的片段表现女主回忆的浪漫,而这大写的浪漫却是对女主因爱痴狂的冷酷内心的反衬和讽刺,是对现实的嘲笑和衬托,哇又是一道语文大题的教科书阐释。
在我看来,《无人生还》给镜头和时空切换都做得很棒,当主角斩钉截铁歇斯底里地说“我真的没有杀人那个控告是对我的污蔑”的同时,镜头上展现的却是主角如何残忍杀害他人的画面,讽刺意味深重的同时又交代清楚剧情,偶尔回忆闪现后出现此时此刻主角苍白的脸,深刻表现出了主角的心理重负和内心煎熬。
毕竟是BBC,制作水准在我看来,真的很高。
最后,主题表现。
《无人生还》最让人质疑的,就是它将原著的推理味道进一步弱化,而把对人性的刻画和剖析放在了至高点。
这样的处理,更加深全剧的绝望。
其实无人生还的结局真的可以避免。
如果大家在第一次死难出现后选择团结一致,而不是互相指责,因为自身所处立场和所怀有的成见相互鄙视相互猜忌,有太多次死难可以避免。
如果最后女主不是歇斯底里崩了男主,也许她不至于面对法官却毫无还手之力只能再次抛出魅惑笑容玩勾引男人的把戏。
可怎么可能呢?
人类是偏见的动物啊。
死到临头都放不下那点高傲和成见,前脚互相安慰关起门来给每个人都贴上标签,前一秒怀疑这个人后一秒怀疑这个人,多么可笑,多么苍凉。
而如果是我们呢?
如果是我们落入这步田地,我们真的可以相信其他人吗?
这是个不敢让人回答的问题。
也许我也会像女主那样,不惜杀死信任自己的人,不惜保守自己丑陋的秘密到最后吧。
人有时候就是这么自私利己而虚伪,我们在屏幕前唏嘘,嘲笑的其实也是自己内心的某个角落,某个里人格。
什么是善,什么又是恶。
法官杀死了9个背负人命却逍遥法外的家伙,他似乎是善。
可他又是个和连环杀人犯心灵相通的人,他是个可以在观看死刑中获得快意的人,他似乎又是恶。
9个杀人凶手,他们本应是恶,可他们在生活中扮演着合格的妻子,合格的老师,合格的丈夫,他们在困境前无能为力,让人为他们揪心,而提心吊胆,他们那么无辜,看上去那么“善”。
善恶的界限早已模糊,法律的评判标准也是人为制定。
真正绝对的,或许是法官和男主笃信的,凡事都有因果报应。
“从我杀人的那一天开始,我就一直等待这一天的到来。
我知道,我一定会因此而死。
”这是男主带着微笑说出的台词。
可最后,在只剩4个人时,在情欲的灯火中,男主又轻轻搂住女主,说:“死亡是为他人准备的,而不是为我们。
”男主背负着21条人命,血债累累,可我觉得他最单纯。
他满不在乎地承认唱片里的控告是真实的。
他满不在乎地承认自己有枪。
他那么轻易爱上了魅惑的女主,他那么轻易把自己的后背暴露在她面前。
他固执地相信岛上有第11人,凶手不会在他们10人之间。
他固然勇敢敏锐而机智,可他太坦荡。
他坦坦荡荡地面对人性的阴暗,面对死亡的命运,相信人人都有一颗澄明的心,他相信危难中擦出的爱情火花,他相信女主。
他不知道粉饰与包裹,所以最后,他被最懂得粉饰与包裹的女主射杀了。
多么讽刺,有多么真实。
菲利普.隆巴德,一个理想主义者的死亡。
而女主,克里索恩小姐。
她太美了。
魅惑之美。
阴险之美。
神经质之美。
为了爱的男人,她不惜杀死自己的学生。
困在岛上,她以脆弱的外表和绝望的眼神博得人们的信任,她在情况愈发危险的趋势下袒衣露体勾引男主博取支持,又在生命即将不保时果断提出和法官合作同时嫁祸男主。
冷酷卓绝,蛇蝎美人。
最后还是逃不过一死。
克里索恩小姐,你爱过雨果先生吗?
你爱过菲利普吗?
你爱过谁吗?
克里索恩小姐爱的,兴许还是她自己吧。
人类不是,都是这样爱着自己的生物吗。
无人逃脱,无人生还。
逃不脱的,是那最深的绝望和极度的,利己吧。
<图片3>
悬疑作品最怕的是逻辑不严谨,情节不可信。
录音机指控,你们10个人犯了罪,将在岛上受到制裁。
制裁方式也在童谣中预告。
在众人建立了防御机制的情况下,这简直是不可能执行的任务。
奔跑吧兄弟里边,也经常有卧底,卧底撕掉其中几个人的名牌不算困难,可以发动突袭抢占先机,一旦,当众人发现有卧底有了防备,就很容易漏出马脚,很难完成任务了。
三季以来基本没有卧底获胜的局。
如果说谋杀一个人的难度是1,那十个人按照童谣预言相继死去的难度不是10倍,而是十次幂的难度,甚至更多。
总观《无人生还》是精妙绝伦的,足见阿婆的胆大心细。
※ 但是,理想的布局中,杀手应该尽量多的预估方案实施中的各种可能性,不能依赖变量取胜。
要尽量保证必然能完成任务,而非偶然。
在许多经典的悬疑作品里,变量的出现,预料外的事情发生,总是会导致局面失控,而非成功。
比如《嫌疑人X的献身》汤川的信,靖子和女儿的感情、良知,石神看似完美的布局却受到致命的一击,一切谋划都灰飞烟灭,而导致这一后果的,正是不可控的变量。
《无人生还》几处变量反倒成为法官的“东风”,巧合让情节有点生硬了。
1.医生因为害怕提出与法官合作的要求,法官(杀手)才能制造自己死亡的假象,才有了时间布之后的局。
这里的医生正是一个巨大的变量。
要是医生不提出合作,法官不能假死,之后的情节也就无法顺利开展了。
<图片1>2.女教师最后是自溢的,尽管她在看到法官后改变了主意。
女教师如果不自己套住脖子,而等到小船离开,那这个局就不完整了。
即使法官使用暴力,也不一定能取胜,女教师年轻而健壮,法官年迈而行动缓慢。
<图片2>无人生还 开创了悬疑经典的新模式,“暴风雪山庄模式”(最新电影《八恶人》也好好看,与《无人生还》同时长)和“童谣杀人模式”,在题材的创作方面是野心勃勃囖,新尝试就一口气来十个受害者,场面不可谓不宏大,群戏也完全没有顾此失彼,演员诠释角色俱佳。
作为阿婆的脑残粉,五星!
有没有人可以僭越国家法律以个人的名义对他人进行没有审判的定罪?
有没有人认为自己的生存权利是优越于其他人的?
如果有,那就是29年大萧条、33年元首上台、婆婆定在1939年8月,这个——入侵波兰的二战前夕的crystal night的——强盗之夜。
其时社会中贫富差距加大,一副上至下,不公、不仁、伪善、僭越、不义来满足自己生存和道义优越感的”末世“图像。
1944的审判中,那些平均智商测下来超130的被告者们,称自己是system的一颗螺丝钉,一个微不足道的人物,邓尼茨用的词是”pipsqueaks“(英译),坚持不认罪。
(在我的父亲和母亲(Unsere Mütter, unsere Väter (2013))的结局里,二战幸存的犹太男主角为了找回歌手女友的在牢里的遗物,发现档案都毁了,而接待他的西德公务员正是之前害死他全家和女友的的洗白白的前纳粹军官。
)知道螺丝钉们失职,机器要坏了,谁来主张死者们的公道?
现实里无法满足的你我他的正义感,那就在虚构里施行理想主义,婆婆从各阶层里抽10个样本,讲了一个“死神"与罪人,在前往”冥界“的孤岛上称量自己世间罪行的新寓言,来敲打读者\观众的伦理观。
在这个虚构的设定里,忽略不同改编版本之间——怎么死的和作案道具——的差异,因为它首先是作为一部吸引人的罪案悬疑作品,不同时代的改编是对应各自时代的观众对智力游戏的趣味匹配,暴力的浓淡也是”与时俱进“的结果。
比如男管家用枕头闷死女主子的画面比原著投毒这个文字描写更符合他的”残忍“设定、让旁观者(观众-陪审)更难以忍受,也更符合男性犯罪者的手段(除了东方快车谋杀案的夜间匕首行凶(或许海有其他作品),印象中婆婆很少直白的描写徒手行凶,多的心理描写和智力犯罪比如伪装、投毒、间接杀人)但这部保留了——认罪不伏法的(雇佣兵和警察、将军),不认罪也不伏法、悔改的(富二代、女信徒、男管家、女家教)、认罪也伏法的(法官)——和原著结尾的一致。
除了1945年20世纪福克斯的美版开了个先例(那个年代见过太多死亡,粉饰的爱情结局票房更好,连blade runner首映都没逃脱双宿双飞的”甜蜜结局“,幸好有导演版)片头那个俯拍的深坑,把故事发生地定在孤岛上,一是为了地理上无法逃逸的封闭空间,其次冥界在神话里也是设在海极深的幽暗处(或地下,弹着竖琴救女友的orpheus和Odipus去过的入口),它的入口通往冥界,也是”合理的想象”。
其他影视作品里,把深海海底设定为冥府所在,也有先例的(比如兔子的故事)。
借用希腊神话里那个亡灵通往冥界入口这种古早的“舞台”设定,给自己的作品中大开杀戒的“正义”追溯合法的修辞,和非人间的气氛(多数被告都目击到了遇害的“亡灵”,可以解释成心理暗示,但vera的那个小孩跑过走廊镜头的画面应该是引导观众认为他们处在“冥界”的噱头)。
而且她的读者多是熟悉这种传统故事的语境,对这些桥段产生费解,像是没读过西游记的人直接看大话西游这种变体故事一样理解上有困难。
继续假设这个孤岛在婆婆的小说里预想的是冥界审判地的设定,那“卡戎”摆渡他们到岛上时,10人吃喝团其实已经离开了人世,已被作者判了“死刑”是大前提。
(所以在这点上遵循1945版本的都是违背了原著的这个基本假设的。
但丁不算哈,自带豁免权)剩下的就是他们怎么为 自己辩护、认罪而争取获得“地狱劳动营”的不同待遇而展开,轻判的是管家婆(安静地在镇静剂中过世)。
全体出局也是对篇首第一个问题的否定答案,没有"人"可以僭越法律而判人生死,而老法官在这个寓言里已经是“死人”——“癌”病人,一个“死”的判官,既“合法又合理”,为了这个“审判的有效性”,最后作者也没让他活着离开,反之他的”正义“都转而是多重“谋杀”。
争议最多的是女家教和雇佣兵,其实换一个语境, 比如女家教换作黑龙江爱心女孩被杀案的帮凶呢?
她也是出于爱;隆巴德如果是颜值如路人跑到非洲猎取象牙的王富贵呢?
有魅力的凶手——伪装者——是婆婆埋伏在情节里迷惑读者的判断力的老套路。
所以她的侦探主角的定位都是阅历丰富的——马普尔、波罗——这种对颜值和魅力“免疫”的老聪明人。
虚构作品之外所运行的法则很少是快意恩仇的理想世界。
说到底,这类虚构作品来表达作者伦理观的悬疑罪案,一直有市场的,这类悬疑题材的类型片回应现实中的不满来表达“to make a better world”的强度是彼此城成正比的。
强度不够时也会祭出超验来说服观众,比如An Inspector Calls (2015)里圣子直接显灵的侦探片,和魔幻题材。
记得当年第一次看阿婆的书,习惯了柯南.道尔的跌宕起伏又步步为营的推理,总觉得阿婆的节奏有点缓慢。
但《无人生还》却始终深深印在脑海里忘不掉。
《十个小兵人》那首童谣,一边读一边脊背发凉。
十个小兵人,外出去吃饭; 一个被呛死,还剩九个人九个小兵人,熬夜熬得深; 一个睡过头,还剩八个人。
八个小兵人,动身去德文; 一个要留下,还剩七个人。
七个小兵人,一起去砍柴; 一个砍自己,还剩六个人。
六个小兵人,无聊玩蜂箱; 一个被蛰死,还剩五个人。
五个小兵人,喜欢学法律; 一个当法官,还剩四个人。
四个小兵人,下海去逞能; 一个葬鱼腹,还剩三个人。
三个小兵人,进了动物园; 一个遭熊袭,还剩两个人。
两个小兵人,外出晒太阳; 一个被晒焦,还剩一个人。
这个小兵人,孤单又影只; 投缳上了吊,一个也不剩。
——弗兰克·格林----在BBC的这一版中,吸引我来看的,是山花扮演的雇佣兵帅哥Lombard,看完后最触动我的改编,是秘书小姐Vera ,若没有最后几分钟挂在断头绳上的求饶,我几乎都要同情她了。
回忆里阳光正好,英格兰碧水蓝天,海阔云舒。
她也唇红齿白,健康,在爱着。
她对那小孩儿不是不爱,只是想要嫁给爱人的欲念太强太强,便再看不见其他一切。
为他丢了良知,为他杀了人,到最后,他反而不再爱她。
法庭外,她的情人说,他听出了她的谎话,可是有趣的是,男孩的妈妈却并没有听出这个谎言。
或许他不及男孩妈妈悲伤,或许他作为男人理性思维更强,又或许,他爱她,并没有那样多。
他一早就有些怀疑她会是个狠心的女人了吧?
之后她的世界再没有晴天过,英格兰的海,是时时等着吞没她的一滩冷水。
她于是苍白凋零了,最喜欢的红泳衣,也穿不出颜色。
她大概想过无数次,若是可以结婚,跟他一起穷困着,她也是愿意的啊。
若是因为贫困而不得圆满,爱,好歹还是心头一颗朱砂痣,现在倒好,人财两空,欲德俱失,回忆里留下的只剩一抹蚊子血。
她最后,悔的不是杀死了那孩子,更多是悔那段被自己不小心毁了的爱情。
从这一点来讲,她和雇佣兵帅哥,也是绝配。
讽刺的是双手沾满土著人鲜血的雇佣兵帅哥,倒像是对她有几分真心,那一枪不打在他胸膛,大约她也就不会死了。
跟着小哥逃出岛去,自(没)由(羞)自(没)在(臊)的过个一些日子,倒也是一种不错的活法。
秘书小姐最后踩着椅子腿吊死,竟是让我觉得有些可悲可笑了。
Fin.又及:Aidan Turner真是不错,渣男设定也能演出情来。
阿婆不朽!
侦探文学不朽!
两个人的cp感还是不错的,哔……
当所有尼采式的男人都在诅咒女人的歹毒和凶狠的时候,最后一名小黑人自杀了。
她肯定不是凶手,她的歹毒和凶残只是精神发狂所致,片中她的大笑不止就已经为此作了铺垫。
任何人都有可能而任何人都不像是真正的凶手,凶手就埋伏在四周,他有可能是诈死者,什么都有可能是,永远不要相信你的眼睛和你已经确定的,这就是悬疑的真理。
我们都是有罪的,于是一位神能的法官用一种奇怪的审判方式(类似于末日审判),把所有罪人(包括自己)的恐惧救赎忏悔以及人性的猜忌凶残冷漠都一一在片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并且相互堤防,每个人都心怀歹意,每个人都不得善终,此地无人生还。
法官说过:上帝总是把惩罚的工作留给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去做的。
于是,其中某个人成为隐藏在深处的法官。
即使这位神能的法官没有解决,谁也逃不脱忏悔和愧疚的责备,更逃不过死神。
荒岛的古堡以及各种暗示铺垫都是导演的匠心所致,我们久久地沉溺于片中烘托的一种奇怪的肃杀氛围。
但我觉得,《无人生还》这样精彩纷呈的片子的成功主要还是取决于原著的伟大和无懈可击。
每个人心中都有鬼,猜忌、怀疑、不信任以及野兽身上的行径在这部片子中有很深的展现。
这部片子我印象很深,尤其是片中像诅咒一样的童谣《十个小黑人》,是个小黑人在十行童谣结束后无人生还。
影片中孤岛上的那十个邀请来的男男女女也像歌谣中描述的一样,每死一个人酒柜中的十个陶瓷小人就消失一个。
这是个人中有的是杀人犯、骗子、伪君子,表面上都是上流社会中的风流人物,暗地里都在做一些男盗女娼的事情。
其中的法官是重要人物,他的假死是谜案真相大白的证明。
首先,每个人都是真正的罪犯(女医生不算,她是见死不救;法官不算,判案正确),都杀过人,受邀住士兵岛,主人家确没有出现,到处都有恐怖歌谣的相框;然后死了两个人,丢了两个小人相,听到唱片机留言;这种种经历无法让人产生联想?
女主一再提醒,把小人和童谣联系起来,不能够产生推理?
当时最简单的推理结果是:1:10个人中有凶手;2:凶手是第十一个人,必然在岛上!
他们完全可以分享信息、收集安全的食物(医生可以简单检测)、摧毁可疑的药物(致幻、安眠、毒品);罗杰斯提供所有房间钥匙包括万能钥匙等,统一摧毁,晚上几人同住,轮流休息;白天23人一起行动,生火找救援,或收集木材造船,或找凶手。
他们给我的感觉就是在等死,信息互相不传达,探长知道吸毒男氰化物中毒死--不说;将军一个人在沙滩等死;罗杰斯还要继续做管家,继续服务杀人犯;一个个不查线索,不找救援,不关心食品安全(罪行被披露后,按歌谣死人后还敢吃罗杰斯做的饭菜)。
行李重要吗?
有必要收拾吗?
等船的功夫不能做点别的事?
老太太跟女主卷毛线,另外几个就一直吵着“你是凶手!
我不是!
你才是凶手”,这要脑残到什么程度?
想死就别拍什么电影啊,不想死能不能想点办法?
作者这手里的10个人,除了回忆就是回忆,根本没有带脑子上岛;回忆里还是鲜活的、残暴的、邪恶的、愤怒的、无情的各色人,到了岛上都成2蛋了。
你管离最近的岛多远,你管东西南北,你管划船出去会不会死,你管狼烟会不会灭,难道在岛上混吃等死很过瘾?
看了不少阿婆系列的电影,这一部真的很差!
故事情节一塌糊涂,画面拍的特别好,就是没有一个人物是活的。
如果我知道我将要面临这样的死亡安排,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能跑就跑,能求助就求助,实在没有任何办法后,我宁愿自杀!
此剧在暗示一些小说中并未明示的情节1. 老太太和养女的关系老太太很mean,但她给养女吸吮手指的镜头拍得很暧昧。
针扎破了手指,感觉是个破处的隐喻。
养女跟着老太太过着“禁欲”的生活,但她打破了规矩,也打破了她和老太太之间某种微妙的关系。
她的怀孕对老太太更像是一种背叛,所以受到了“惩罚”。
2. 警察和同性恋小哥警察是憎恶同性恋的。
但最后四人party的时候,Vera和Phillip依偎在一起跳舞,警察却倒在医生怀里,那个镜头拍得十分暧昧。
在他的回忆里,他对同性恋小哥说的几句话也值得玩味,颇有调戏之意。
关上门之后,甚至不难想象这是一场先奸后杀。
极度的恐同和憎恶背后说明什么呢?
3. 只想吐槽大家都围着餐桌守着小兵人,凶手作案难度会大大增加,也很容易露出马脚。
“singly, or in group" 还不如一直集体行动不分开呢,明明只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就会死,大家却不长记性。
整部剧拍得很有Agatha的风格,只是结局不够像原著一样充满tension。
Vera的回忆镜头都很美,但最后死的太过狰狞了,那为了求生不顾一切的表情。
让法官看着Vera上吊的改编很有意思,因为法官每一次都要看着被自己判了死刑的犯人死去,这次也不能例外。
最后法官面带微笑的死相令人毛骨悚然,一直看着眼熟,原来是泰温,片尾曲难道不应该是the rain of castamere?
我滴妈最后那段对话可把我憋死了,意外分没有【崔健脸
法官假死的手法还真挺巧妙的。把一个推理剧拍的跟恐怖片似的,小孩跑过走廊什么的意味不明啊,剧情抽丝剥茧,层层递进,还算不错的三集片。
心机婊果然存活系数比较高。好剧,bug也有
故事已看太多遍,经典孤岛模式,通讯截断,所以悬疑感是一点也没有,如果不是专职推理小说家,看一遍也就够了,剧和书只选其一,但即使是第一遍了解剧,悬疑感依旧不强烈,像是围炉茶话会,沙滩对峙那幕处理的太糟糕,像是过家家,唯有judge的眼戏和Philip的肉戏是OK的。
不是我喜欢的风格……不过景色好看,画面质感好,英式忧郁与复古。
有悬疑没推理 Lombard应该活下来…冲着他的脸和身材 加一星
基本上还原了原著,但几段如鬼片一样的拍摄手法感觉好low哈。
阿老师的东西其实早就不爱看了,相比于社会派、冷硬派的东西,阿婆不过都是悬空的小故事。这样的翻拍,不过尔尔吧。
作案过程不太能经得起推敲,而且关于这些人的信息这位法官是怎么得知的又是怎么证实的……但是为了Aidan看的还是挺爽的。
腐国剧演技依然没得挑,但看过原著的表示 *-* *-*
我会说自己看到第四个人就从细节猜出凶手是谁( ´Д`)这恐怖气氛营造的太赞.一如即往的烧脑,一如即往的喜欢烧脑剧.
愚蠢的剧,更愚蠢的是我居然看完了。苦苦等到最后,原来就是毫无逻辑的一出闹剧。
特纳真是太可口了
太推延。
每个人倒下的衔接都好牵强哦,像是自己怕死跟不上死亡顺序一样盲冲直撞,不知道原著会不会更好,但这个剧版确实差。
多年前看过小说 电影还是没有小说带感 惊悚气氛还夹杂鬼魅就是导演不对了 主角没被吓到纯粹吓观众
好无聊惹.....可能是我被剧透了原因
作为阿加莎的粉丝,觉得很好看,演员选得不错,尤其男女主,相当有feel!
人还是别做恶,我一直相信,人在做,天在看。
装逼有点过,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摄影剪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