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在去年上映的时候就想去看,后来阴差阳错的忘记了。
最近看49届金马奖的颁奖典礼,不过瘾,又把去年48届的翻出来看了一遍,看到这部电影这么多获奖提名,又听到乱弹阿翔嘶声力竭动情的唱完美落地,那一瞬间被感动到,于是搜了一下, 网上已经有全片了,太好了,把电影费省了。
我对于故事有着很高的期望,因为宣传片,因为完美落地这首金马奖最佳歌曲,因为彭于晏只身完成了80%的体操动作,因为真人真事改编,因为励志向上,可是故事的起承转结让人的期望落空,小孩子时开始这段略显单薄,跳马稳稳的落地让人对于后面的发展少了些期待,和体操队小伙伴的关系交代的不清不楚,最后比赛前说的一番话感觉也不那么发自内心;再到后来,因为木瓜的拖累,远走高飞,前面的打戏加上后来在台北的挣扎,木瓜的戏份似乎抢了主角的风头,特别是拿起刀扑哧一下扎到大腿,一下再一下,倔强的表情;义无反顾去刺杀的决绝,最后倒地后为什么导演会给杀木瓜那个小喽喽那么长的戏份,让人不解。
最搞笑的事情发生在后面,把两人吓得屁股尿流跑路的小流氓没有死,背后那个可怕的大boss居然也是原来练过体操的,还说什么体操比赛要拿冠军,要不把你丢去喂鳄鱼这类的笑话,简直无视观众的智商;和女主角的这段戏还挺有创意,只是女主角的戏份太少,两人脸面对面说话都没有,最后比赛前男主角居然在那么空那么高的一面白墙上打了个电话,还真是不紧张,这个电话的位置也真及时。
总之后面的剧情貌似被和谐了,所有人都改邪归正,还重新获得了亲情友情,世界是逆天了吗?
片子开头有些小清新,中段成了黑帮片,到阿信的好哥们死后,他重新加入体操队,片子又变成了励志的小清新。
看完全片,感觉有种前后被割裂的感觉。
特别是当中那段大篇幅描写阿信和他兄弟混迹黑帮的故事,或许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但看了让人很莫名、无聊。
这段拍得有点儿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台湾片,显得古旧、一点儿不与时俱进。
和当下的大陆相比,台湾这几年电影的本土市场是比较黯淡,导致拍电影的人比较怀旧,拍出来的片子也显得好似停滞不前。
当然,大陆的电影市场那么大,资金和场面都会来得比较大,被大片喂饱了的观众们有些不太能适应这种小格局的电影;不过也不能否认,有些人吃惯了大鱼大肉,就爱小葱拌豆腐似的小清新。
彭于晏英俊的脸蛋和苦练出来的肌肉身材还是蛮有看头的。
让我吃惊的倒是陈汉典的表现,没有了他在综艺节目中的浮夸和油滑,有几个镜头表现得还挺有深度。
做演员就是要放下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所要塑造的角色中去。
从这点儿来看,陈汉典完全做到了忘记自己的存在,既放下自尊,“不要脸”。
看来《康熙来了》还挺锻炼他的。
在当下功利犬儒的社会,该片显得矫情了些。
现在谁还会去混黑帮?
既没前途,又没钱途。
这么爱打,这么能打,不如去考警察,好歹也是国家公务员,领国家俸禄,搞不好还有房贴拿。
就让我们匍匐在强大的,不,应该说是伟大的国家机器前,在和谐稳定的社会氛围中,过好自己小富即安的生活,或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好多东西都是轮回的,我们把时尚的轮回叫做复古,那么电影的轮回就是复兴.台湾电影迎来了复兴,48届金马奖让我们看到台湾电影全盛时期的到来.台湾电影经历了漫长曲折的道路,终于再次迎来了曙光.早些年看台湾访谈节目采访台湾电影人都是个个卖房卖车的坚持拍电影,决心可见一斑.记得有一部豆导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挺真实的反应了台湾当时电影人的生活.记得以前金马奖一些台湾电影人得奖感言总是会提到热爱电影的人,坚持做电影的人还有有电影梦想的人,当然他们一定也是这么做的,所以用曾志伟的话说台湾电影可以给港片做榜样激励香港电影.近年无疑是台湾电影票房和口碑双赢的时代.从《海角七号》到《艋舺》再到现在的《赛德克巴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台湾电影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票房奇迹.《翻滚吧阿信》有着和所有台湾电影一样的特征——本土化.语言,舞厅,服装都是台湾人独有的记忆,所以《翻》作为一部励志电影那份感动应该是给台湾人的.就好比台湾人读不懂崔健,跳霹雳舞,海魂衫,回力鞋给我们带来的感动是一样的.所以当《翻》在台湾获得好评的时候,内地观众可能体会不到那份执着.台湾电影很强的地域性可能会限制我们去理解电影中的热血沸腾.我们也知道倒立不让眼泪流下来听上去是多么的坚强,为朋友挺身而出是多么仗义,坚持梦想是多么的不易和伟大.但是我必须要说2个小时对这部电影来说似乎有些长了,我没能看到想象中的热血沸腾更多的是溜走在社会整天打架的混混,也找不到励志的激情,那么简单点一句我想练体操太难当做一个鼓舞人心的转折点了,至少前面的铺陈不够好.个人认为阿信具备一部励志电影的所有内容,亲情,友情,师生情,暧昧之情,但是没能很好的掌控时间的分配,当然我把这一切都归结为地域文化的差异,因为我看到了台湾电影带给我们的更多是惊喜,这些惊喜多过香港电影和内地大片.这样的体育题材的励志台湾之前还有一部《听说》,但是主线是爱情所以我们很容易体会到,因为爱情这个东西是不存在地域性的.所以《听说》更像一部爱情片.还有一部更像是纪录片的《态度》也燃烧了我很久的热情,因为篮球也是没有地域性的.《翻》在爱情和励志方面下的功夫不够深刻,仅凭借真人真事的原材料是不足以感动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大陆孩子的.当然内地电影中《老男孩》也是难得一见属于那一代人的励志电影.其实对于励志电影的诠释是最好的应该是美国人,在这个崇尚个人主义,相信奇迹发生,坚信绝地反击的国家,励志是他们的强心剂.《阿甘正传》《奔腾年代》《卡特教练》《弱点》《叫我第一名》等等一系列的励志电影,可能不算各个精品但都拍出了那份我们要的热血沸腾和鼓舞人心.金马奖之后看到第一部台湾电影就是《翻》,借它说说对台湾电影的小感慨.香港电影和内地电影没有悬疑的在走下坡路,当然香港和内地有优秀的导演,演员和投资环境,所以走出低谷是早晚的事.我忘了从什么时候开始内地观众纷纷涌入电影院看电影了 ,都变的懂电影了.当然这是好事,但是对电影人来说可能太突然了,所以内地电影市场看似形式一片大好的背后我们的电影变的太缺乏诚意了.为什么每年那么多部电影却没能让大家记住几个.也许我们更需要一部像《翻滚吧阿信》这样的台湾电影来激励一下,不光激励我们还有我们的电影.PS:《翻》原声音乐《完美落地》很好听.
林育贤先生无疑用“根据真人故事改编”八个大字,在影片一开始,就打入了一针强心剂。
以看影片的角度来说,更该从一种纪录片来看。
当然,这么说是会让林导演难过的吧。
想起17岁的时候,看着郑伊健在《九龙冰室》里低调地做一个服务生,莫文蔚说等她东山再起时,三队人马赶来时,那种骨子里聚集起来的热血沸腾。
那时候,我以为那就是热血。
我不能理解在那样的情况下,郑伊健没有起身摇旗呐喊的原因。
而这些原因,等我30岁,我终于明白。
郑伊健身为人父,他退出那样的打打杀杀的人生,想为自己的孩子,留一份安稳,用了多少容忍。
再后来,我看到台湾的《艋舺》,凶狠好斗的阮经天,最后也只是把生命留在了人们的茶余饭后了。
也终于明白了那句话:“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往哪边倒。
年轻的时候我也以为我是风,直到最后我遍体鳞伤,老了以后才知道,其实,我们都只是草。
”彭于晏就是年轻时的这阵风,在体操毫无进展的情况下,被母亲勒令回家卖水果。
壮志未酬的他,把一股怒气发泄在这个社会里。
他和柯宇纶一起喝酒,打架,成了母亲心头难以愈合的一道伤口。
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
直到柯宇纶以为误杀了黑帮之子陈汉典,他们开始逃命,从宜兰到台北。
他们的生活渐渐改变,彭于晏离自己的梦想也越来越远。
直到柯宇纶的死去,他再重新回到宜兰,重新走上体操的道路。
最后一举夺金,成就梦想。
我相信很多人并不喜欢这部艋舺版的体育励志片,尽管彭于晏182的身高,连男人看了都要羞愧的腹肌,为广大宅女带来了的福音。
单就语言来说,台语对白几乎占据80%,这让我们这群福建影迷欢喜雀跃的同时,也会直接秒杀了其他听不懂台语的影迷。
果不其然,评分6.9应该有部分原因证实了这一点。
影片里的男主角从因天赋被挖掘开始,然后失足,再回头,夺得人生荣耀。
多少有了《海角七号》里范逸臣、《灌篮高手》里三井寿的影子,让人不禁觉得这是一部炒冷饭的青春偶像剧。
加上《36个故事》里饰演文艺女青年蔷儿的林辰唏,穿插了一段无疾而终的小爱情,在最后比赛时的那个加油,听来有了几许唏嘘。
应该说这是一部小众的电影,林育贤导演在把这部电影搬上荧幕的同时,更多是以传纪的形式去叙述了体操对于哥哥的意义。
以至于我们在区分这到底是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教育影片,还是体操健儿受挫精进的体育励志片时,实在难以下手。
无论如何,每一部电影拍出来,都代表了一些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有人说好,自然也有人说不好。
你认同,因为你经历过的人生,有部分与影片里的主人翁有了重叠,有了让你回忆过去的冲动,那便是好的。
你不认同,因为主人翁的一切,在你眼里得不到任何的感触的欲望,你便会开始心疼票价,心想那些钱如果不花的话,估计还有更大的利用价值。
人本身就是矛盾的产物,而这些东西,才是让我们开清这个世界的条件。
原文出處:http://pocato.pixnet.net/blog/post/29440453故事是自導演的哥哥林育信真人真事改編,故事敘述一個誤入歧途的體操選手,為了圓夢排除萬難再度踏上體操舞台的故事。
故事敘述生長在宜蘭小鎮的阿信(彭于晏飾),天生活潑好動,他從小加入了體操隊,期待有天成為一個優秀的體操選手,但是因為從小長短腿的他,雖然空有天份,卻一直沒辦法克服他先天上的缺點。
他的母親(潘麗麗飾),因為不捨自己的阿信常常因為體操而受傷,而強迫他離開體操隊,幫忙家裡水果攤的工作。
在被迫離開自己最喜歡的運動後,阿信開始迷失自己。
離開體操隊的他,除了幫媽媽顧店送貨外,每天跟著自己的死黨菜脯(柯宇綸飾)在外面逞兇鬥狠,年輕氣盛的兩人,成了小鎮裡面的小霸王。
但是樹大招風,兩人也因此招惹到角頭老大黑松(龍劭華飾)的兒子木瓜(陳漢典飾)。
染上毒品的菜脯在一次衝突中鑄成大錯,兩人因此逃亡到台北朵避風頭。
原本以為可以在異鄉翻身的兩人,卻迷失在江湖之中,直到阿信痛失摯友,讓他決定回到故鄉重拾自己的夢想,再度踏上體操的舞台上...期待已久的電影,終於在「台北電影節」得以搶先觀賞,原本抱著期待的心情去觀賞這部電影,電影不但沒有讓自己失望,而且不論劇情或是畫面都讓人驚豔不已。
故事架構在九零年代的宜蘭,為了複刻出那個年代的風情,電影不論是場景、服裝或是道具都做了相當的考究,如同當年的《艋舺》, 不只是著重在戲的部分上,更要塑造出那個年代的時代感。
這對現在社會變化劇烈的台灣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但是在影片中可以看得出來,電影不論大至場景(如 阿信家、撞球間、廟口小吃)或小至細節(像是摩托車、BB CALL)等等,都非常的道地,更不用說演員的造型與服裝,都是經過相當程度的考察與研究,才能呈現出那個年代的風情。
繼《翻滾吧!
男孩》,導演再度把體操這項運動搬上大螢幕。
筆者自己看過許多運動電 影,但是以體操為主題的電影卻是少之又少。
以往體操都給人某種陰柔感,跟陽剛熱血的勵志電影有點扯不上邊的感覺。
直到看了這部電影後我才發現我錯了,在導演的鏡頭上,體操呈現 了另外一種力與美的表現,更厲害的是在片中體操並不單純只是體操,隨著劇情的安排下,影片將體操結合了跳舞與武打之中,在不同的元素融合下,不但增加另類 又有趣的情節,也改變一般人對體操舊有的看法。
這部電影的題材並非新穎,許多勵志電影其實都架構在這樣的模式上。
像是《挑戰星期天》、《洛基》等,甚至當年賣翻全台的《海角七號》也是依循著這樣的模式。
故事從主角遇上挫折、打擊後開始迷網、沉淪,最後浪子回金不換再度踏上築夢的道路。
更讓我聯想起當年風靡六、七年級的經典漫畫《灌籃高手》,阿信活脫就是漫畫中性格角色三井壽,因為無奈離開了自己最心愛的運動,欺騙自己喜歡外面放蕩不拘的生活,但是其實內心深處卻深深喜愛體操這個運動。
雖說如此,故事在情節的安排上呈現了不同的感覺,不但保有了原本勵志電影的元素,也增加了許多有趣生動的情節,讓電影觀賞起來不會太過沉重。
故事深刻的描述著阿信從失落到墮落,雖然每天過著爭強鬥狠四處打架的生活,他如同麻痺自己讓心中的情緒有個出口宣洩,但是在意氣風發的背後,卻充滿了惶恐與迷網,即便他內心充滿著煩惱,但是在友誼及義氣的牽絆下,讓他一步一步深陷泥沼,最後走向無法自拔困境之中。
電影其實點出了許多年輕人的徬徨,在人生道路上他面臨了許多重大的抉擇。
但是最後他靠著努力及毅力,重新覺醒再度走上巔峰。
那在我們一般人看似童話般的情節,但是我藉由電影,讓我們了解一個成功的人背負著許多壓力與挑戰,才能得以重新踏上築夢的這條路上。
電影像是《翻滾吧!
阿信》與《艋舺》的綜合體,導演藉由自己哥哥真實故事,讓大家知道人生的過程雖然總有崎嶇,但是不要失去自己的信念。
還記得《一個好爸爸》裡面古天樂說「十個古惑仔,九個衰到底」,電影還是勸人歹路。
片中主角的隊友兼競爭對手小樹他在片中對主角說「選手的顛峰時刻只有一次」,不只是運動選手,每個人一生可能只有一次可以踏上自己的舞台上,但是卻並非每個人最後都能在自己的舞台上發光發熱。
阿信是幸運的,雖然他離開了自己的道路,靠著比別人多一分的辛苦與努力得以重返榮耀,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如此,更讓我們了解要把握現在,努力朝夢想前進。
电影说,阿信去练体操的原因是一只脚长一只脚短,也就是俗称的长短脚。
在我看来,《翻滚吧!
阿信》的问题不在于哪只脚长、哪只脚短,影片的症状也不是什么剧本好导演烂,更不是演员好技术烂。
综合看来,它在许多方面都存在有短脚问题。
比短脚还严重的是,它没有去做自己,而是去学别人。
东西是别人的,看在眼里,学着很容易。
说来也是,林育贤导演啊,这世上,做自己最难。
这部影片有如发霉过期的劣质三明治,那励志、帮派再到励志的故事解构,就好似三明治的粗糙做法。
只是它用料低次,手艺糟糕,产品还过了保质期,怎能入口?
无论励志还是黑道,林育贤都拍得新意寥寥,细节处理不着轻重。
面对老掉牙的桥段,莫名其妙的行为逻辑,导演偏偏还沉浸在那种自嗨的情绪当中,无法自拔。
“想哭的时候就倒立,那样眼泪就不会流出来”,十年前《流星花园》的狗血台词都被拿了出来,真当观众全是花痴女生了。
无怪乎很多人觉得,当阿信在黑白两道的支持下,重练体操,那就推翻了之前表述,柯宇纶的惨死也变得极为可笑。
而从彭于晏到陈汉典,剧中人物好像不小心走错了片场,又胡乱做戏,演将了下去。
《翻滚吧!
阿信》会让人想到很多部电影,《艋舺》到《马拉松》等等,结果横竖来看,它惟独没有老老实实去做好自己,我们也无法理解阿信这个人物的心理和情感动机。
就这点说来,导演不仅判断失误,更有点太贪心了。
如果把矫情等同于真诚,把烂俗看做热血,那么,《翻滚吧!
阿信》好像会投一部分人所好,就像女生看到彭于晏狂露胸口肌肉,两眼猛发光。
有人说,再怎么样,《翻滚吧!
阿信》都是无毒无害的绿色产品。
浪子回头的故事,积极向上的主题,刻意营造的怀旧感,一如既往的台湾风土人情,它应该被原谅。
更何况,林育贤还贡献了哥哥的真人真事,诉说那永不消失的成长伤痛。
就连主创阵容上,他和其他新导演用的都是同一拨人,其心可鉴。
但是眼下电影有这么多,观众不应该连好坏都分不清了。
如果导演愿意接受为什么的问题吐槽,随便想想,整上一百个都不算难。
为什么落跑到原谅处理得像儿戏,为什么人在楼下了还不去见CALL机少女一面,为什么别的模仿对象不选偏偏选了去年票房大热的《艋舺》……剧作上,《翻滚吧!
阿信》完全断裂,前面和中间不搭,中间和后面不搭。
即便前后相搭,那也只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励志故事。
同是跟体育运动的题材挂钩,片子全然没有《听说》那样好玩,更没有《练习曲》的清新范。
演员上,彭于晏除了肌肉身板,一无是处,他延续了台湾年轻男星一贯的哭鼻子演技,可惜还哭得特难看。
柯宇纶自甘沉沦,林辰唏莫名其妙,陈汉典白赚了个有势力的老爸,从《艋舺》穿越而至,徒劳一场。
我对台片一向包容偏爱,评论时会尽量扬其长、避其短。
倘若林育贤是九把刀一样的长片首作,《翻滚吧!
阿信》拍成这样,情有可原。
只是,导演五六年前早已成名,现在还混迹个这般模样,拿“翻滚吧”做旗号,底气实在不足。
想到林育贤前两部剧情长片的失败状况,看来也绝非意外偶然。
或许,对林育贤来说,意识到自己没才华,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东方早报】
看了评分订了票哼吱哼吱跑去星美正大7号厅看了这场台湾小众电影。
本以为选了部运动励志题材的电影,没想到剧情很狗血穿插到了黑帮跑酷还有陈汉典的倾情演绎,是为了搞笑对吧?!
想起来毕竟影片题目叫“翻滚吧,阿信”,那总要让阿信再翻滚几下吧?
于是哭笑不得而生硬地过渡到运动本身。
好吧真人真事这般演绎也够让主人公崩溃的话说彭于晏身材真是一个赞,不看不知道啊不过好像有点1:1的
很多人臭批这部电影,说剧情不对。
阿信的朋友面筋死的太dramatic,而之后的黑老大又仁慈的太容易。
要我说,这些评论者的浅意识是受不了男主觉,太过英俊!
腹肌太过嚣张。
哈哈,开玩笑,但是我看很多影评感觉醋意十足我是外行,点评全凭直觉。
这部电影,成功的文艺了一点,又商业了一点。
文艺在许多镜头仿佛是日本电影,各种清新小画面。
商业在,里面囊括励志,黑帮,爱情等诸多元素。
残酷而不太沉重。
还很有教育意义,电影阿信和,面筋同为青年,一个因为有梦,终于出淤泥而不染。
一个沾染毒品,回头已经没路。
潜台词,看你还敢吸毒不!!
剧情合不合理,拍摄有无硬伤,在观看的一瞬间,意义不大。
只要观众看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
我反正看到了,那就是青春!
和青春渐行渐远的我通过这部电影,某一刻似乎又感觉到了年轻时代,青春就是跑一跑就强壮了,跳一跳就长高了,青春是流汗,充满体能,却无处释放的苦恼。
所以整天在家坐不住。
青春就是,又美,又英俊,什么破衣烂衫,满脸都是泥也遮掩不住的光彩。
让每个曾有过青春的大人,看见你都喜欢,都渴望培育你,成全你。
青春发生最美好的事,就是有了一个自己的目标,年轻人独有的目标,第一次自己努力,不靠爸妈,自己经历漫长的,平凡的,痛苦的努力,终于获得了成功,最完美的是,成功时,所有人都在为你欢呼,你的朋友,你的敌人,你的父母,你的老师,曾经看轻你的人,觉得你不行的人,都在为你鼓掌。
这就是完美的青春故事。
很多人在看过《翻滚吧,男孩》之后对《翻滚吧,阿信》这部影片的腹诽很多。
豆瓣上不乏给差评说话很难听的喷子。
可能是应为我看励志片不多所以连带着泪点比较低,所以在看片的时候有点控制不住。
影片或许是需要代入感的,所以感触比较深。
一般来说你与影片的契合度越高,那么你就越容易震撼。
看《翻滚吧,阿信》是很有感触的,嗯。
有人说影片的讲述的东西太杂,讲爱情恋人未满,讲亲情笔墨不多,讲兄弟情全是打架场面。
我觉得导演在兄弟情方面处理得确实不到位,和菜脯的兄弟感情已开始就是没头没脑的。
中途去台北逃命用的笔墨太多,不过柯宇纶演的菜脯实在很到位。
突出了那种兄弟情。
到最后菜脯为了阿信能回到宜兰一个人去杀黑帮大佬,最后身亡的时候回头大声的喊阿信让人感动不已。
或许导演是想阿信低到尘埃里,再让他开出花朵。
这是有关于梦想的故事,所以我看了很感动。
记得那个接线员599说:“阿信,你在帮很多人完成梦想。
所以你一定要坚持下去。
”我一开始是以一种轻蔑的态度看待这句话的。
想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就自己去努力啊。
但是当我看到了那双腿的时候,我也看到了梦想被掐多时候的疼痛。
所以回头想下自己,我的梦想在哪里?
看着别人实现梦想感动着却无动于衷的人就是我吧。
有时候真的很羡慕阿信,他的梦很明确,就算是曾迷茫过也不曾失去勇气。
而我 记得自己有过很多梦想,有些都想不起来了。
现在的我真的没什么追求呢,是为求人生的翻身么?
人生就像炒蛋,所有人都想翻身。
不翻身梦想会变得焦糊,人生会变得灰暗。
这样讲不知道形不形象,但是我确定自己在做着翻身的行动然而属于我的梦想属于我的炒蛋却不在了。
这样何尝不是另一种悲哀?
林辰唏饰演了599的角色。
电话恋情处理的很好,每当阿信的电话来了每个小表情,每个羞涩的小动作都会让人着迷。
到最后说起自己梦想时仿佛闪耀出光芒的她。
她和阿信是什么多一些呢。
我想是友情吧,连恋人未满都不到,只是两个有梦想的人相互取暖吧。
阿信想约她打不饭也是好奇吧?
话说有梦想的男人最可爱,所以我一点不可爱,所以看到阿信会羡慕会嫉妒。
想要堕落有菜脯陪着,想要倾诉有599,有很爱他的妈,有把他的金牌重视到死的弟弟。
每到阿信遇到困难总会有很帮助,他的梦想就这样在支撑中坚持,没有被现实击退。
有时候会想要多么强大的内心才可以坚持一个梦想那么多,看看到医院的阿信哭得很心碎。
所以有时候内心越强大,碎的时候就越痛苦。
不是每个人坚持的梦想都有价值,但是所有的梦想不是你站在客观的角度上觉得没意思就是没有价值。
所以最后不是阿信拿不到金牌那一年就没价值,或者他的一生就没价值。
所以为了什么而努力,周星驰的经典台词:“喜欢一个人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需要吗?
”完全可以解释。
所以梦想的价值在于有时候他明明是个坑但是你却心甘情愿往下跳。
这部电影可以让我温带梦想的味道,我也希望,尽管你的梦想低到尘埃里去,你也可以开出花来。
这样
好多男性朋友都曾和我说过,在社会上摸爬滚打好几年以后,见惯了各种中分小烟熏微卷小豹纹高跟鞋,晚上梦到的却总是在前排摇晃的马尾辫。
可能,每个人心里都住着摇晃的一个马尾辫、笑起来牙齿很漂亮的隔壁班男生、总是害羞的599吧。
阿信每次耍帅的翻完后空翻之后总要双手交叉,一脸坏笑的耍帅,那个笑容,总觉得就是楼上大我一届爱好街舞的学长,要不然就是班里最后一排的留级生,再不就是隔壁班的体育委员吗?
一场游戏一场梦,我也曾经坐在机车男后面,头发在空中飘舞,在舞池里放肆接吻,在人群中黯然落泪。
沉寂很久的大学群,今天忽然有人说要聚会,结果我和平常班里最不屑于参加各种班级活动的男孩子最积极,大家都说,时光改变的太多了。
上学的时候只顾各自,在外面混了几年后才知道同学情谊有多珍贵。
主题不够真挚不要紧,我们都要怀着一颗真挚的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
2011已经快到末端,最后这句话送给自己。
人生,本来应该就是一个人走,能找到的那个人,也是相互扶持走彼此的路,而不是两个人走同一条路。
古惑仔7之翻滚阿信
故事俗套
就像三井寿误入黑道然后改邪归正哭着回教练身边说:“教练,我要练篮球”的体操版吧。电影虽然由真实事件改编,但是几个段落落差太大,中间又没有很好过渡。故事整体性和统一性弱了点。顺便一提,彭于晏是三井的话,陈汉典就是崛田德男,正好绝配。
这玩意儿能算励志片么?陈汉典一如既往的二啊……
敘事結構有點問題,起承轉合的合太拖了,削弱收尾力道。或許林育賢注入許多個人情感,安排一堆爆點,這當然是好事,只是不應該拖累節奏。此外,末段過份歡樂,對比先前沈重逃亡,主角真的「重新做人」;而陳漢典快速漂白,甚至跟主角變成朋友,觀眾恐怕覺得莫名其妙,更令柯宇綸的下場有些可笑。
最討厭沒上映就亂捧了,那些評論都幾號的呀,根本片都沒拍完,噁心
竹联信哥少年基斗翻滚篇 ~
陈老师把自己的处女作纪录片弄成了电影,还是哥哥的真人真事,画面也美极了,但是,整个故事的结构太散,但谁较人家是真人真事呢,爱体操到混社会再到追逐梦想玩体操,伴随着好友的逝去和对母亲的理解还有电信女孩的一直的支持,但主人公的自我变化还是太少
翻滚吧!艋舺!!
以为是体育励志片,到最后才发现原来是黑帮跑酷片啊。
我好像喜欢上彭于晏了
中间部分不知不觉跑到 Monga 去了 很拖沓 有点脱节 黑帮的情节也有点扯....好歹最后还是把我感动了
情节啰嗦狗血又雷人!一点也不青春热血!浪费时间!把彭于晏拍的好丑,抱着希望冲着他看的各位也洗洗睡吧!以及我真的受不了林辰唏那张快烂了的脸和做作的台词了。
这不是一部体育片,而是一部黑帮励志片啊。实话说,拍得真的只能算一般。但我总是觉得有一股真挚的感情融在电影里,而这种感情在国内的所谓大片里是看不到的了。剧终时配上真人真事的图片,让人非常感动啊。
亮點在后段彭于晏那一身美肉。另外實在是不適應林仔仔在片裏的造型啊
日,本以为是个励志片,谁知道竟然是江湖片!!导演,有点体育精神好不好!
梦想!永远不会过时
彭于晏和林辰唏好搭,台湾这拨女星好心水,当然除了长了一张克夫脸的柯佳嬿之外,不知道为嘛一直都会想起三井寿。好看
7分
从一个故事到另一个故事,再回到最开始的故事。不过哪一个都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