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满江红很具有艺术性,节奏紧凑,人物各怀鬼胎很烧脑,悬疑喜剧结合的很棒,演员演技也在线,电影色调就很有氛围感!
很浓的东方神秘色彩,人物很复杂,每个人都很丰富(演员把人物诠释的很立体),结局挺惊喜的。
喜剧部分真的捧腹大笑一点也不尬,整体有刺激又震撼,国师果然牛!
(不剧透了自己去看!
)
《满江红》,159分钟,张艺谋,喜剧明星出演——在观摩影片之前,当把这几个关键词放在一起,我想每个人心里都是略带疑惑的。
除奸题材,如何喜剧?
快节奏的喜剧,又如何撑得起159分钟?
但当首映过后,口碑释放——及至大年三十,《满江红》以超2亿预售在春节档名列前茅,一切都让人放下心来。
我在朋友圈写道:《满江红》是张艺谋对自我创作经验的一次极致的“反动”——从过去的叙事侧重为影像服务,到这次影像彻底为叙事服务。
这(也许?
)将为他赢来一次前所未有的口碑与商业的双丰收。
的确,一部古装历史题材电影,既融合了悬疑、惊悚、谍战、情怀等各种元素,又集结了如此多表演风格迥异的演员,既有学院派又有野路子,既有老戏骨又有新人,想要汇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对导演的执导能力无疑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满江红》之前,这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喜剧演员的风格太突出,正剧的权谋又太严肃,国内几位大导演尝试后都铩羽而归,连老谋子自己,都有过不算太成功的尝试。
但张艺谋就是张艺谋,72岁高龄,执导了两届奥运会、二十余部享誉海内外的电影后,他仍像他的偶像前辈黑泽明一样,以勤勉和谦卑对待电影,有教训的地方改进,有经验的部分发扬,不断提升自己的导演技艺。
首映中的笑声和眼泪,和首映后的掌声,都证明了,最难拍最容易失败的古装历史悬疑喜剧,在张艺谋手里拍成了。
未来《满江红》如果能够成功,一定赢在剧本的扎实。
以往,摄影师出身的张艺谋最擅长的,就是让观众铭记住电影中那一个个惊世骇俗的场景。
这是他的天赋所在。
但在《满江红》里,造型风格和色彩美学仍在,却悄然退居其后,让位于故事。
围绕着密信这个麦格芬,形形色色的人物在一座两层的山西大院里,展开了一局高级的“密室狼人杀”。
这种暴雪山庄模式的故事,往往最能出彩,无论是《风声》还是《扬名立万》都得益于这个模式。
但是难得的是,《满江红》是少有的历史题材暴雪山庄,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岳飞和秦桧的故事。
在观众都已经知道秦桧是奸相的历史结局后,电影又如何做出悬疑感呢?
于是,导演把浓重笔墨放在了小人物身上,历史的车轮滚滚而去,而浮沉于大历史的小人物,孰忠孰奸,如何抉择,则成了戏剧性张力所在。
由于空间和时间已经限定,导演得以腾出手来塑造鲜活生动的人物群像。
沈腾饰演的张大看上去市井油滑、“三舅”孙均则显得有点愣头青,张译的何总管,看起来城府极深、岳云鹏的武义淳,则好像有勇无谋。
但是随着剧情一次次反转,每个人都戴着面具,有可能面具背后还有面具,身份反转之间,剧情环环相扣,两个半小时的时长,节奏丝毫不慢,台词则在插科打诨和生死攸关之间反复横跳,导演成功地把喜剧中的插科打诨装疯卖傻,和人物的伪装表演融为一体,这让喜剧和悬疑,变得不仅不出戏,不尬,还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喜剧和悬疑相映生辉,悬疑消解了喜剧的悬浮,喜剧又解决了悬疑的节奏沉重。
两者一张一弛间,故事和人物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满江红》里,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拥有自己的人物弧光的,哪怕是只出场几分钟的小人物,都是有其复杂的人性抉择,这也让这部电影特别的耐嚼。
当然,《满江红》的结尾也是极为浪漫主义的。
正所谓:全片不见岳将军,句句皆是报国情。
这种升华的观影快感,值得每个观众自我体会。
在我发完自己的朋友圈,一名影圈大佬突然给我发来微信道:《满江红》,一个近年罕见一流的剧本,从拍摄制作上,从影像、演员、对白、叙事,已经看出国师尽量努力接地气,让观众可以接受这个比较高级的故事和片长……这不正是2023年料峭之春的中国电影所最需要的吗?
一部带着张艺谋钢戳的电影,在视听语言、历史寓言以及对自己的反刍上都属于张艺谋的偏好。
影片依旧充满男性气质,但次次反杀、刀刀入骨的狠劲却没有落脚点,前期缺少对家国仇恨的提及,像拳拳打到了棉花上。
影片整体而言选择了一个好的故事,但并没有进行好的演绎,在高密集台词与快节奏情节的剧本要求下演员之间竟然出现了彼此接不住戏的情况。
故事结构的精巧构思大于故事内容的深度发掘,宣发时打出“反转”的标签更有了制造叙事陷阱的嫌疑,封闭的戏剧空间内太多了碎片结构,过多的插科打诨更进一步消解了故事的完整性。
靠突转推动情节发展的套层结构中结局能否兜住底显得尤为重要,可在我看来“替身文学”与“人海战术”用得并不成功,替身秦桧作为最后的反转实在不太高明,把《影》挪用过来有了种绞尽脑汁讨好观众的感觉;“人海战术”士兵齐颂《满江红》也是一种情绪陷阱,抛开《满江红》真正创作者的历史争议不谈,“颂诗”仪式的落脚点不在《满江红》本身而在情绪渲染,诱导观众为狂热的情绪买单。
出于对“张艺谋”的标签选择、“岳家军故事”的熟悉以及《满江红》这首词的喜爱,我主观意识很强地挑出了很多问题,这是带有心理预设的,所以评价和看法都很个人。
但有一点,“岳家军”的故事可以起于“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悲切,但不应忽略或消解“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的历史落日,关于岳飞的故事可以起于《满江红》但绝不止于《满江红》。
拍摄场景选在了山西大院,整个电影的基调带有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压抑。
清晨初见天光时,阳光透过大院在高高的围墙与交错的长廊形成“阴阳”光效,光与阴影的对立贯穿全片主要布光思路,同时还有灯笼、反射板等人工光源形成聚焦光。
但整体色调偏暗,同时色彩对比度高,人物打光上多用聚焦光源,画面布置整体类似戏剧舞台,一方面是导演风格特征的延续,为影片前部分奠定悬疑压抑的基调;另一方面也是为冲突集中的戏剧式剧情结构服务。
影片结尾(四个时辰之后),烈日当空,大院也暴露在黄色的阳光之下,配合着故事内容的抽丝剥茧,光影和故事都逐渐走向“敞亮”。
影片的场面调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院的长廊结构,摄影机跟随人物在大院中穿行,制造紧张气氛的同时利用人物在长廊上疾步行走配以快节奏的豫剧片段形成类似于戏剧表演的章节设置。
张艺谋的“人海战术”屡试不爽,其本质是一种狂热仪式般的情绪渲染,情动转向发挥作用的过程中配乐起到了关键作用,无论是器乐配乐还是豫剧唱段都是为情绪服务而非为剧情服务,这是观影时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地方。
像是创作者明知道卖弄情绪的低劣之处,但更知道大多数人在集体观影的情况下,在声光电沉浸浸染的诱导中依然乐于为狂热情绪买单一样,明知故犯,将错就错,制造情绪陷阱而忽视故事内容本身。
在我看来,“反转”只是一种叙事技巧,所谓技巧其本质是创作者讲述故事的诡计,像个利用反预设而编造的大体量脑筋急转弯,而诡计的效能性很低,迟早有一天观众会厌倦不高明的“反转”诡计。
“反转”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是种解构,情节碎片化的拼接。
归根结底这种创作现象是“短平快”审美下市场选择的产物,但是整个业态自觉接受这种碎片化是种危险的趋势,这将意味着由完整接受能力丧失到完整创作能力丧失。
《满江红》是张艺谋最新的作品。
也许是因为长久以来被诟病剧情太弱,这一次他卯足劲死磕编剧,于是我们看到剧情数次反转再反转,着实不易,隔着屏幕都能想到编剧以头撞墙的画面。
然而一部正常的电影并不需要过多的反转,除非反转本身就是目的——脱口秀就是如此。
脱口秀中有大量密集的反转,这是其炮制笑点的需要。
小品与此类似,很多人评论《满江红》是加长版的小品,就是因为其反转不是为剧情服务,而是为抖包袱服务。
为反转而反转的结果是转到逻辑漏洞百出,好像一个人化妆如不懂得浓淡相宜,结果就会是“他/她妈都不认识他/她了”。
最开始我认为chatGPT仅是一个更高级的搜索引擎,只不过界面更拟人化,搜索结果经过整理以至于输出结果显得更友好而已。
经过进一步了解,我发现不止于此。
chatGPT是一个语言模型,也就是说,它为人类的语言建立模型,试图以此模拟人类的语言和反馈模式。
语言是认知的载体之一,所以chatGPT的内核是在模拟人的“信息收集+认知整合+输出认知结果”的整个过程。
和搜索引擎的不同在于,搜索引擎是根据关键词匹配包含相应关键词的结果,直接呈现出来,供人脑整合使用。
chatGPT则开始涉足人脑的这部分工作了,不仅仅是简单整理,而是整合。
chatGPT通过联想完成整合的过程,并按照符合人类语言习惯的模式输出整合结果。
作为一个语言模型,chatGPT擅长把握语言的形式,是造句的大师,但内在逻辑不是它的强项。
所以chatGPT频频输出结构完整、辞藻华丽但逻辑错误的结果就不奇怪了。
网上已经有人在让chatGPT编写电影剧本。
如果告诉chatGPT:1、 结合南宋历史,编写有关《满江红》来历的电影剧本2、 要100个反转我不知道会出来什么结果。
但很难说这两条不是张导对于《满江红》的核心要求。
说到底,《满江红》就是张艺谋的“信息收集+认知整合+输出认知结果”的一次呈现,任何一部电影也都是如此。
chatGPT没有独立的情感和价值观,而张艺谋有。
在《满江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他输出“人命不重要,义才重要——舍身取义”的价值观。
至于“什么是义?
谁的义?
”则被隐含在整合的过程中,语焉不详。
再往前推,关于“义”的信息是如何收集的,观众更是只能猜测了。
chatGPT输出的结果不会超出其背后的语言数据库支持的限度,张艺谋也是如此。
《满江红》拍得如何,见仁见智,我看后的感受是:张艺谋的语言模型已经定型,无法再有突破了。
在他的语言模型里,群体碾压个体是整合的底色,“君臣忠奸”是整合的标准,嗜血是整合的线索。
经过如此这般整合,输出结果的限度就一目了然了。
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区别究竟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区别不是人工智能或人可以做到什么(输出),而是可以接收什么(输入)。
chatGPT的输入来自于人,确切地说来自于人的可以用语言承载并且存储在网络上的部分认知记录。
而这部分记录,无论是否经过整合,本质上都是二手的信息。
这意味着无论chatGPT有多强大,它所输入和输出的都只能是二手信息。
其实在没有chatGPT的世界,我们所接收的多数也是二手信息。
一个人从出生就浸淫在二手信息中,直至死亡。
社会越发达,二手信息越多,辨别真相越难,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势越普遍。
结果就是,很多人把似是而非的二手信息当作真理。
什么是真相呢?
理论上讲,对于某件事(物)掌握的信息越多,越接近于真相,只要还有未知的信息,就谈不上真相。
在任何一件事(物)上,谁能掌握所有的信息呢?
唯有全知的神。
同理,这世界不存在真正的客观和中立,皆因人类只能掌握片面的信息。
和二手信息不同,一手信息不需要语言,或者说,一手信息使用另一种语言。
这种语言就是启示。
有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将启示分为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
什么是普遍启示?
某个凌晨,你在雪山环绕的山间站立,头顶的苍穹之上群星无穷无尽,星光映照一朵初开的野花,你踢落一颗碎石滚下幽深的山谷,大地静默无声;某个傍晚,你在海边等候日落,夕阳在海鸟的喧闹中没入海平线,太阳像拥抱海水又像被海水吞噬,像不舍离去又像决绝不愿再升起,海上的云由金黄变黛青,最后一丝光芒和咸凉的海风扑向你;某个深夜,你逃出加班的格子间,饥肠辘辘地撞进路边一间面包店,暖黄的灯光和温热的烤面包香气一瞬间包裹你,酥软的面包入口那一刻的满足充盈了你的眼眶;或许是昨天,初春的凉风拂过竹林,竹叶漫出细碎如沙的声响,零星雨点飞在你脸上,你不由得紧了紧衣服,加快回家的脚步;或许还有,你站立在某个亲人的床前,独自一人或是众人环绕,四周喧嚷或是寂静,他/她或是弥留或是已经离去,有人哭泣有人平静,你见证了死亡的坚不可摧又瞥见另一种永恒……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样的时刻,这是世界与你的直接对话,足够一手,足够真实,不需要被任何人、任何AI加工再传递给你,这样的对话启示出你和世界的真实关系,这就是普遍启示。
圣经中记载了一个叫保罗的人,有一天他在前往大马士革的路上,正是晌午时分,忽然天上发出一道光,比日光更亮,四面照着他,他和同行的人都仆倒在地。
并且有一个声音对他说“扫罗!
扫罗!
你为什么逼迫我?
”从此,保罗的生命彻底被改变。
这就是特殊启示,特殊启示就是超越性的输入。
超越性的输入带来超越性的认知,语言所不能抵达的真相,在特殊启示中就毫无障碍地显明出来。
和所有的二手信息相比,启示和生命的真相最相关。
这就是人工智能与人的区别。
可以断言说:输入决定输出。
无中不能生有,有限不能生出无限。
人工智能缺失的,正是启示性的输入,这决定了人工智能的输出永远是不完整的,人工智能的终极也不过是灵魂的赝品。
这么说来,张艺谋还是比chatGPT更有希望突破的,万一哪天特殊启示临到他了呢?
首先,全程没有尿点。
情节比较紧凑,紧紧围绕一条条线索展开,基本没有放空的时间。
大历史背景板下限定场景的悬疑探案,难怪有人说这就是个高级剧本杀,越看越像。
不过也正因如此,很难激起人的真情实感,诙谐处尚好,多处煽情的地方心内却毫无波澜。
其次,演员很有特色。
选角就是各种类型,实际几个主要演员呈现出来也是各有特色,没有拉胯的。
沈腾撑起全场,易烊千玺在其中也不突兀,演绎有力度,张译很稳,岳云鹏挺逗,雷佳音居然演啥像啥,随着情节推进最后算惊喜吧。
那个新人女演员相比之下还是略逊一筹,缺少点个人特点。
最后,还是他一贯的审美和表达风格。
方言摇滚时不时出现,暴躁二人转似的,即使是要渲染紧张快节奏气氛,即使是剧本杀里也有点突兀和让人难以接受。
选女演员的眼光依旧,就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黑色肃穆色调下的女性穿着大绿色,还有院外的人海,绝对是张氏专属的俗艳。
结尾有点想起了《英雄》,剥洋葱到最后还是都集于一点,虽然说得过去,但也确实没什么感染力,就是靠喊口号而已。
影片看完没什么可回味的,导演要表达什么,传递一种什么态度?
就是个剧本杀体验而已,可能这种感觉即是观众的,也是导演本人的吧。
对不起有几个问题我实在实在想不通1.最想不通的是为什么孙均不在张大被捅的时候趁机杀了侍女胁迫秦桧,反而要突然变脸曲意逢迎?
剧里解释说那时候没把握,难道后续杀两个侍女比杀一个对峙中的侍女更有把握?
个人感觉这处纯粹是为了让主角死,孙均形象再变一次,制造观众情感上的波动,是没有逻辑的硬反转。
2.第二想不通的是赔了几条命,做这么大一个局就只是为了让秦桧背岳飞的遗言《满江红》?
先不说《满江红》是不是岳飞的遗言,这么好个机会不趁机杀了大奸臣?
3.对于不杀奸臣剧里的解释我也无法理解,说为了让他好好活着背负骂名???
且不说他作为宰相活着的时候有多少人敢骂他且让他听到,作为没有良心的人是否会在意骂名,他活着难道不会祸害更多忠良嘛?
为了不篡改历史,这个解释显得多么无力啊4.我一直很喜欢反转多的故事,但是这些反转应基于埋下的伏笔,才会有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惊喜感。
这部剧很多反转只有意料之外,于情理则有硬伤。
尤其是张大之死真的没有必要。
5.我不能理解这部电影标签里为何有“喜剧”。
笑点多在秦桧说的几句话里,因为可耻的身份,多少让人觉得尴尬。
除却以上几点,这部电影想法还是很好的。
让秦桧壮怀激烈地背《满江红》,最后替身文学的反转,个人感觉是电影里最好的一处反转,既制造疑惑,又有秦桧种种反常行为的伏笔,又圆了民族英雄与广大观众几千年的切骨之恨。
整部电影都是为了这一刻,也可能是由这个想法发散出来的,唉!
(还是不能理解,这么好的机会,为什么孙均只让他背个词就自个儿骑马跑了?
不杀了有切骨之恨的奸臣以后早晚要被奸臣反杀。
可能是历史需要吧……)
电影最重要的是什么,是符合逻辑,然后讲好故事。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要剧情没剧情,要逻辑没逻辑,演员让人出戏,沈腾感觉就是来玩的,四字喜提大佐身份,小岳岳说段相声变个魔术(诶,你看,我刀没了,诶,我又变出来了,嘻嘻嘻,厉不厉害)再装死,女主贞洁问题插诨打趣。。。
没有精彩的画面,只有突兀的音乐(刺耳)。
整个电影空间很小,就是一个院子里发生的过家家,开始像一个小品,后来像大院子里的剧本杀。
观影体验就是各种尬,各种降智行为,为了反转而反转,被用烂的包袱,强行搞笑,各种血腥场面,还有侮辱女性,洗白奸臣。
看完以后脑子里很混乱,就只记住了集体背诗词。
这群人一会儿嘻嘻哈哈,一会生离死别悲痛欲绝,但是我还是没搞懂他们到底在干啥?
他们咋知道岳飞的遗言是一首诗词(历史上并不是),万一岳飞遗言就是家长里短呢或者抱怨天理不平呢?
他们咋知道秦桧会不会说谎,就说岳飞遗言就很简单跟他无关?
以下整理一下大家整理的逻辑漏洞。
1.如果张大团伙的目的是让秦桧背满江红,那张大媳妇直接面刺秦桧以及狱中张大刺杀秦桧是干什么,不小心把人杀了怎么办?
2.如果目的是让秦桧背满江红,那孙均在狱中为什么不和张大合伙劫持秦桧?
非要反反复复折腾那么久还白死一个张大,按剧里的逻辑孙在刻字的时候就已经转意,就算不劫持也不至于挡枪吧。
3.秦桧的护卫们为什么到后期下线了,不管狱中出啥事还是楼上闹成啥样,纹丝不动,只有俩哑女守护,要是护卫和士兵这么冷漠的话,刺杀秦桧那不也太简单了,为什么最后郑发现问题一个人上楼和孙单干,他手下那些兵呢?
4.何大人和张大媳妇达成协议,还给所有护卫支出去,还把匕首给人家,完事还自己凑过去,人家不刺你都对不起你的神操作。
5.精忠报国那四个字用假皮藏的好好的你非要撕了用刀扣,为啥啊,着别人谁也不会扒尸体后背吧。
6.张大和孙均直接参与了张大媳妇的刺杀行动,你明明都引蛇出洞了,还不杀干净?
为什么对主谋那么执着,就算最后张大直接导致了何大人的死亡你还是不杀?
张大才是真的拿了免死金牌的人吧。
7.孙均参与了那么多疑似刺杀,不仅啥事没有,连羁押也没有,甚至还一天内连跳两级,秦桧这是多脑残让前一秒还疑似参与了行刺的犯人直接升官?
8.替身的事更是滑稽,搞出替身还有可能,但你这替身可以替你去看政敌的遗言,看完还可以自作主张给抹了,抹了还不告诉你内容,到底谁是秦桧啊,真秦桧都混成傀儡了吧,不管哪个秦桧都应该把另外一个杀了啊,你俩搁这玩啥呢。
9.最后外面都打成那样了,真秦桧还出来干嘛呢,你跑去哪不好,就算设定是全军哗变你跑去金军那边不好吗,反正你不也坐实了是金朝的细作了吗10.好,假设假秦桧的逻辑成立是秦桧的双胞胎兄弟不敢动,那你假秦桧念完满江红自杀的逻辑是什么?
你是要陷害孙吗,孙均还用你陷害吗,直接摇人抓走不就完了吗,你还是不是秦桧啊。
11.张大团队拿到金国特使的信以后,为什么非要带着信去刺杀秦桧呢?
信完全可以是一个独立的任务,派一个成员秘密送给皇上,剩下的人执行刺杀任务根本不耽误,哪怕拿一个假信副本也行。
从秦桧的角度来说,只要知道信被人拿走,啥也别想了,所有抓到的人必须全部杀掉才保险,张大,孙均,张大媳妇等人全都暴露成嫌疑人了,不杀留着过年呢啊。
然后是各种宣传,各种控分,还要起诉,后来又不告了,有没可能只是造势,只要上了热搜,控制“评论虽然两极分化,但是这部电影是榜单冠军!
”的舆论,资本就成功了。
贺岁档观众大多数会因为他火而去看,但是我看完只觉得自己是大冤种,只能发个朋友圈说真不值得推荐,但是还是会有很多人上当。
不如回家躺床上看狂飙。
短评放不下。
(3.5/10)一部鸡贼的贺岁短视频电影。
不太想说空间建构,因为能感受到从始至终不打算进行任何的空间叙事。
缺乏对室内空间的有效刻画,而刻意营造的喜剧or悬疑效果完全消解了封闭空间的必要性,古宅无非是充当了某种借由布景所形成的虚浮禁宫cosplay。
非常讨厌的是创作理念,碎片化的创作。
作为春节档影片最大的目的是娱乐观众,赚取票房,而张导当然深谙这一点:单场戏的高密度插科打诨与反转将注意力紧紧锁住,通过某种小品式的表演引发喜剧效果,场景间通过令人窒息的“阴乐”间离,于是观影过程便被切分为一个个小的碎片,观影时通常只暇顾及前后几块碎片,沉浸在低劣材质引发的娱乐效果中。
但如若把碎片拼接,便可以发现哪哪都不对(剧本?
人物?
性别观念?
主旋律的铺陈?
)。
所以导演在这里究竟做了什么?
无非是短时间内完成同一主题的一串短视频的拍摄,而后将其衔接好并在最后拼接上吐露价值的结尾。
自暴自弃的低劣材质并不代表着真诚,由于缺乏某种自我解构的幽默,片子看上去更像是一种纯粹的摆烂商业行为。
更何况在呈现已经挖掘出的记录、传诵的媒介政治与主旋律的关系时是那么避重就轻。
当然,不得不承认我对这部作品的厌恶可能来源于对小品式的低俗恶心笑点的反感。
但就算能够营造出很好的喜剧效果,这样没有丝毫追求的敷衍的短视频电影(商业垃圾)值得认可和推崇吗?
大可不必吧。
岳飞的遗言是“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欢迎理智讨论。
人物,细节,剧情反转和结局上的败笔我都愿与大家畅谈一番!
首先我先说我认为电影的败笔:1,前半篇电影的主线都是为了找信,和影名满江红没有任何关系。
到了结局又说不需要秦桧死,只需要他读岳飞遗言,让他活在万人唾弃之中。
可是死了那么多人,最后就又不杀秦桧,开始读满江红了?
是不是有点太突然煽情?
秦桧这么坏,就算万人唾弃与他而言有伤害到吗?
他害怕唾弃?
他还是个宰相,百姓唾弃能惩罚到他嘛?
无需任何惩罚,犯人能自己救赎罪孽?
2,金第二天要来找秦桧谈和了,这时候连夜再送个定时炸弹(信)?
3,何总管把刀递给犯人,还不叫几个卫兵,和老谋深算阴险狡诈的前面一场烟花的戏不太符合了叭4,最后的最后,如果只是为了让秦桧去读个满江红,又为何要开始废那么多劲找那么多人去鼓捣信?
不应该直接找机会把刀架在秦桧的脖子上?
张大和艺伎瑶琴一伙,还是夫妻,为什么上来当倒钩狼的时候先把狼队友买了?
让瑶琴卷进来?
如果一开始张大就死了,后面那些人还会失败吗?
结果后来张大又那么慷慨了那么英勇就义了?
前后矛盾了吧我观影全程都觉大部分反转只要看悬疑片多的人都能想到,想不到完全因为没有铺垫,或者不符合逻辑!
所以我个人认为,影片首先把喜剧的标签摘掉。
结尾需要剪掉,剪到张大和易烊千玺被关住那段就行了!
在这之前,张大真正身份一定要暗线处理,埋得很深很深!
把张大尽量塑造成一个只为了苟活的小兵身份。
并且瑶琴吃信那段其实把信掉在袖子里,用一个障眼法,最后给张大。
张大最后通过插叙回忆,回忆最好是和瑶琴的过去,把事情讲给易烊千玺,解开张大真实身份!
最后两种结局:1,光明结局,张大死前把信交给易烊千玺,最终易烊千玺取得秦桧信任,在朝廷上拆穿了秦桧,并且打开信时发现张大塞进了岳飞留下的满江红,读了出来。
2,开放式结尾,张大死前朗读满江红。
再给一个镜头易烊千玺取得信任,但从口袋中无意发现张大塞给他的信。
镜头渐虚,看不到易烊千玺表情。
易烊千玺弟弟长大了,演出了副统领孙均的那股痞劲儿和不羁,沈腾和岳云鹏的戏份给电影增添了搞笑诙谐的元素。
老谋子对画面和镜头切换把握的很好,电影配乐和音效给悬疑剧情带来了一分松弛感。
回到剧情,舞姬瑶琴和张大联手杀死何立那段看得好刺激,也为张大和瑶琴的感情而感到惋惜。
此后的剧情一路升华刺激不断,甚是好看。
叙事框架来自剧本杀和无耻混蛋,这部分是满足类型快感,对反转使用是否妥当是个技术问题,但并不是评价本片最关键部分。影片核心表达挺处心积虑,满足了各方阵营需要。精忠报国是迷魂弹,挡箭牌,可以置换成任何普适化的政治口号,重点是到底刺不刺那头恶象?这一次他给出的回答是启蒙更重要。这是令张艺谋甚至整个第五代苦苦纠结的一个元命题,也正是这个巨大的包袱让他的作品最终的立足点失之简单,艺术不是用来回答问题的。
为了一首诗,死了一群人,像是陈凯歌拍的电影。想表达的感情太过于明显与刻意,除了张译,其余人演的都差点意思,没达到想象中的效果。整个故事不是一段史诗与传奇,更像是一场闹剧。
和表弟们看的。如坐针毡,我都要坐出病了,腿伸不开腰挺不直的,真心不适合去电影院看这样的电影。剧情跟张的前几部比起来也是很一般了。中间靠两三点的反转来分层,其余的大部分平平无奇到全靠相声演员和小品演员来撑……想象如果把演员全部换成路人,谁还能看完这3小时ps:总体一般
全程一直处在“我倒要看看你还能怎么反转”的状态中,直到看到秦桧饱含激情地背诵满江红,他甚至还想再背一遍……
这部影片是在说:英雄死了有价值,奸臣活着有价值吗?
一堆人谋划部署许多年,居然只是要得到岳帅遗言?而且不杀秦桧说让他遗臭万年,那留下他他岂不是可以害死更多的忠诚良将、跟金廷更多地勾结起来?这逻辑我是接受不了
剧情让我想起了雷人这个词
Emmmm…前一个半小时我觉得真的很无聊。。第一次看电影看到想玩手机。。一直在想这真的是张艺谋导演的作品?而且全程我都没笑出来 难道是我笑点变高了吗?我觉得那些点都很俗。。。笑不出来。。。总结就是:碟中谍中碟中碟中碟中碟中碟。。到最后反转得人都觉得太多了吧没必要😅不过最后一起背诵满江红倒是蛮感人的 在我心里又拉回了点评分…看完整部电影就感觉又好看又不好看的hhhh?。。
如果令我感到不适,那就是真的不适。21世纪了,还需要挽救风尘女子而她守贞如玉贞洁比死亡更重要的桥段吗。
《满江红》没想象中那么好看,但是结尾很燃。而且反转挺绝的,主要是前面50分钟很容易就昏昏欲睡,emo导演拍了个自己的个性电影,全程不会太迎合观众。另外,雷佳音,你真牛逼
四字最后和雷佳音对戏那段他真的好到爆炸了,他所有的戏份都轻松拿捏,非常自然,结局真的燃炸了,反转又反转,说真的孙均这个角色需要他自己的灵性,也要有他那独一份的“孤”,四字演的很棒,
家国情怀下反复提及的“女人守节”让人很割裂。这片子里的女性“角色”跟好莱坞电影的亚裔一样,只是一个符号。还有这吹上天的反转就一点儿铺垫不给硬转啊。
这么多人的命搭上只为了对方背诗,什么清奇脑回路我不太懂
张艺谋x开心麻花,剧本杀电影,概念好,戏一般,反转略硬,也不太自然,但应该近几年国师商业性最强的电影。喜剧,悬疑,粉圈,家国情怀,面面俱到,这公约数取得可以。喜剧部分挺俗,但没有三枪的本山大舞台俗,还算能接受。可怜易烊千玺,比不过沈腾张译就罢了,雷佳音戏份少没法比,可是连岳云鹏都比不过真说不过去,跟木头桩子一样,只能说一句德不配位必有后罪吧。结尾挺国师的,重现了他在奥运的小设计,算是行活中的一个小亮点吧。
精忠报国不止是刺在背上的文字,是设一个局,舍生而取义。免死金牌也不能关键时刻保住自己,是随便给个理由,被一刀毙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樱桃是冷色调里最温情的色彩,是亲情爱情和家国情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喜剧的形式或许是对历史的戏谑,既然如此,末了突然的认真,细想就让人觉得味道不对,情绪太直给太单一,缺少了解构的玩味空间。在人人自危各怀鬼胎的宫院里苟且偷生,棋子草芥也要纵横穿梭来追逐时间,嬉笑怒骂回应必死的命运,又或许还有比生命更加重要的东西。满江红,是杀伐果决的红眼,是血流成河的惨烈,是暗红的血性不露声色,是怒发冲冠的英雄们不留名字。本身是各种张艺谋标志元素的大杂烩,作为贺岁片已经算超额完成任务。摄影非常失望,部分画面甚至感觉在看电视电影,是城府之间的一次次疾走和怪有意思的电子戏曲配乐维系着电影感的存在,也反映出导演的玩耍心态。结尾联想到课文背后历史的厚度止不住流下眼泪,但同时又感觉数百官兵齐诵《满江红》的画面有一种意淫的尴尬和荒诞,大张旗鼓的煽情是最平庸的“升华”。
这是属于张艺谋的故事。既是刺秦叙事的延续,又是替身影子历史的根植,还是英雄与牺牲品、精忠报国与愚忠之间的模糊界限。背诗之后的再翻一翻,让那个慷慨激昂也变得合理、搞笑和讽刺了。
不停的反转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这是目前中国电影史上最成功的剧本杀大电影。最后两个全军背诵《满江红》的桥段是真正的妙笔,冲突越是强烈,流量越是飞起。制作方的操盘模式完全可以写入金融、传媒及市场营销专业的教科书。高,实在是高。
明明有真实对应的历史时期,服饰考据却做的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