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
Music,巴洛克音乐恋母迷思(港),声声长流(台),Musik
导演:安格拉·夏娜莱克
主演:阿廖沙·施耐德,阿珈特·波尼茨,玛丽萨·特里安德菲里都,Argyris Xafis,Frida Tarana,Ninel Skrzypczyk,Miriam Jakob,沃尔夫冈·迈克尔,Finn-Henry Reyels,Stamatis Baknis,Eleni Chal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法国,希腊,塞尔维亚语言:希腊语,英语年份:2023
简介:《音乐》是对俄狄浦斯神话的现代复述,讲述了一个男孩在希腊与他的继父母一起长大,并在 20 岁时无意中杀死了自己的父亲。 在因犯罪入狱服刑期间,他坠入爱河并与一个女人生了一个孩子,而这个女人原来是他的母亲。 故事发生在 20 年后的伦敦,这个男人现在和他的女儿住在一起,并 且开始失明。详细 >
#SIFF 第四场# 第一次看她的片子,必须坦言我没有看懂,甚至看不懂大家的解读,但是感受还是不错的
最少台词的夏娜莱克,无穷的性张力与死亡阴霾,原始的、整洁的、机械的。剪掉情节枝蔓,从根部直接生出果实。音乐段落比预想中的魔力更大,如辟出俗世与天国间的模糊地带。
压抑克制沉默到了可疑的地步,但并不理解这种基调是忠于德国文化还是只是一种把老套故事拍摄新颖的手段。俄耳浦斯的改编和爱情故事的叙述也非常可疑,音乐也很可疑,非要如此么?
只看出了布列松,完全没看出俄狄浦斯王。这是命题作文吗?怎么拍成这样?中间数度怀疑自己脸盲,回拉了三遍才对上号,不理解将“父亲”这个身份进行传递的必要,“母亲”这个身份更是无从而起,稀释了血亲伦理关系,放在现代背景下,比起弑父娶母的有悖人伦更像是普通的残疾nerd的丧妻之痛……造成这种观感的另一个原因是断罪时刻,似乎“俄狄浦斯”到最后也没发现“父”“母”“子”三人间的纠葛,只有“母亲”一个人带着秘密自尽了,“弑父”与“娶母”的炙烤在不知情的“俄狄浦斯”处只留下“过失杀人”的案底与“丧妻”的鳏居
很明显是一次十分刻意为之的作品,一般而言导演对形式的极简化与雕琢控制都与角色设置本身有一定关联性,至少在形式和内容上有一定的线索,而本片则是直接冲着纯抽象的形式而去,从表演到叙事,比布列松简化的更极致,是真的把人变成了“模特”,无意义的空镜与大全的衔接,相信是导演追求的新语汇路径,最后的音乐部分达成了与之前风格相吻合的形式美感,但也让影片成为彻头彻尾拒绝被理解的远观之物。
看到后面才发现是俄狄浦斯,能感觉到导演据此设计了很多,但我没怎么看出来,这种片子看着太费劲了
意外的能看得进去 也很enjoy 完美留下了故事的骨架 用音乐为血 以静置为肉 把电影塞得满满当当 得益于导演的审美 画面的角度很是漂亮 演员也用一种呆板而戏剧化的形式传达出了悲伤安静的氛围 非常喜欢
改编得很有新意,转场很厉害
开头比夏娜莱克之前的电影还对观众不友好,看到后面才理清故事,古典悲剧的后现代改编,减化情节提炼出俄狄浦斯王的内核,时空转换基本毫无痕迹,拍摄手法上依旧是固定机位加大量空镜,最极简主义的表达却呈现出回味悠长的戏剧张力
?
3.5
我以为是效率低下的镜头分配,实际上是完全不考虑观众的暴力剪辑和一意孤行的借代
需要极多的背景基础,电影语言的素质非常高,单就文本始终无法进入,属于那种修炼多年后再重看的片。
很难说是戏剧电影化还是电影戏剧化,富有视听观赏性又缓慢释放着抽象文本的迷人要素
合着俄狄浦斯也是俄耳甫斯,想要的是一种世界的歌唱吗?这也太过僵化了,这种“超验风格”所打造的不过是一堆躯体,如果我们客气地不愤世嫉俗地称这样的电影为死尸的话。2023siff补一句,也不是说它难看 我只是没听见音乐,这里面的森林有比瓦格纳生动到哪去吗?
相当的诡异,没有人物、没有结构、没有情境的电影,但却需要智力的干预才能运作。它亦是Aftersun的反面,因为夏娜莱克解除了她电影中所有特写和手势的情感意义。而间离法的生效也意味着观众不再投注感情。不过这些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我仍旧无法认同夏娜莱克的时空观。@Berlinale73
实在是很讨厌这种明摆着“我要挑战观众耐心”的片子,音乐好听也只能两颗星。
这类电影一律按pua观众处理!
太过于做作了 siff2023
第一次冒生放弃电影的想法是夏娜莱克的《漫漫吾日》,第二次则是《音乐》——影像虽然平和,但是内生出来的冷峻与不可接触感让人难以忍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