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都是就筷子兄弟的电影《老男孩之猛龙过江》发表的感想,包含严重剧透。
---大半夜找了高清TS版来看,总体印象不错,有感于这部电影在豆瓣得分甚至低于没了李冰冰和舒化奶就完全不值得看的变形金刚4,特来发一下评论,给了五星算是帮着回血兼作水军。
Q1:电影的剧情主线是怎样的?
A1:按时间看个人理解是这样。
主人公筷子兄弟王肖二人在本篇五年前怀着中学时代的摇滚梦想在酒吧以组合形式驻唱,后因王肖对事业发展理解不同分道扬镳,而肖本想组成新组合的女友(女主)则在实力派人士(反派)帮助下,抛弃了肖,前往美国发展。
五载光阴流转,肖到洗浴城做演唱表演谋生,王则在寒门做了受气的上门女婿,每日借着学韩语妄图实现昔日的梦想。
一日王与丈人一家争吵后负气出走,而肖亦到了被日常表演的洗浴城辞退的边缘,这个时候他们又想到了当初的彼此… 以上为开端发展:两个人抱着重拾梦想的心态,想去纽约闯荡,结果被骗子怒坑10万块(真实发生的剧情除了片尾屋顶唱歌已经结束了)。
过程:在经历了短暂的互相埋怨后,他们脑洞大开,幻想了去纽约的劲爆经历。
顺便演习了各种当年的曲目(没准也创了新的)结果:遐想结束,他们重新找到了人生梦想现实的平衡。
肖决定再不唱歌,回去照顾父亲;王也决定为了妻女的生活妥协。
最后,他们终于完成了当年没有完成的原创歌曲,算是给了青春梦想一个交代。
Q2:为什么电影的主体纽约历险部分被你说是幻想?
A2:我从这样两点考虑问题1.首尾呼应角度。
注意看开头中学时候他们写的歌词是“我想去纽约”;结尾时候创作的歌曲却是“我从来没有去过纽约”,明明是在纽约狠狠闹腾了一番,为什么却说从没去过呢?
解释:他们真的没去过,而且人家明白告诉你了,他们就是人近中年时最后一次遐想。
2.逆向思维角度。
纽约几处剧情有太过明显的纰漏,破绽卖成这样让人不由觉得是在暗示脑洞剧情(当然你也可以认为导演太2和我脑洞太大同时发生)仅举例如下:Eg1, 女主角和肖失联多年,在选秀现场是如何“只是因为在人群之中看了你一眼”就迅速重新接头的?
Eg2, 女主的老公既然是能靠一己之力捧红她的黑帮头目,把她拉下马自然也是不在划下,一个没有任何其他背景的Asian chick会有神马公众影响?
教父里面的黑吃黑也不用你计划那么半天呐?!
何况是你对象,找人在家伪造现场造个意外不是分分钟的事儿吗?
你平时的保护费都是跟小学生收的吗?
Eg3, 王肖二人在选秀现场第二轮发生了枪击事件,为何NYPD没有任何后续调查?
不是还开枪了吗?
为啥节目组就那么淡定的进入下轮录制了。。。
杀手二人组又一次大闹决赛现场?!
你们居然还是不闻不问?
妈蛋,名侦探柯南里的日本警察也比你们有用啊?
Eg4,俩人逃离枪击现场时碰到了同样群困潦倒的骗子,可是连五万块都要砸锅卖铁的他们是怎么能有钱把韩国杀手偶吧保释出来的?
Q3:如何用中学现代文阅读分析的水平来解释老男孩的纽约经历?
A3:纽约故事里的人物代表着这么三个意象(瞬间自觉高大上^-^)抛弃了肖和实力黑帮出国的女主:象征了个人梦想和个人理性反思的杂糅。
想想曾经的女神在重逢会面中跟男主说的话吧,“他们都是有背景的”---自己当歌星的路没有背景行不通;“你还是在吃方便面”---年轻时可以啃着方便面背着梦想前行,可人到中年却没有改观。
而女主的变化前半更强调反思,后半步则随着筷子兄弟的努力而更强调重拾梦想。
这可以解释为何第一次选秀女主选择不通过,而后面又选择推荐。
黑帮头子:象征着现实,然而这种所谓的现实,又不尽然代表了生活的全部,而只是世俗关于获取成功的一种高度抽象的方法论。
服从现实的安排可以给你当下最需要的,但相应你可能必须放弃自己的棱角。
头子要杀女主,本质是因为她曾经直率的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头子最后对女主说想成功上位必须要有牺牲。
他说的没有错,这也是为什么女主到最后也没想要离开他,因为求仁得仁,她仅仅是在不断服从现实的过程中有点不舒服而已。
服从现实,但又不将曾经自我的完全抹杀否定;这是老男孩在反思梦想后的愿望。
梦想可以被放弃,但不可以被鄙夷。
肖最后离开女主,深情拥抱说:“以后那位要是对你不好,我抽他”也是这个意思。
韩国杀手:象征了筷子兄弟心中的理想自我,果决冷静,站在行业之巅大杀四方。
然而,他们关于理想自我的强烈渴望没有被现实(黑帮)所承认(一出场就被囚禁,联系头子也不认账)。
尽管后面看似狠狠回击了黑帮,他们还是最终对这种自我认知进行了否定(送别),因为他们发现这种认知本质上是由对家人的责任和愧疚转化而成(照片上他的家人居然也是王家里的胖老婆。
当然体型苗条了一点)王送给他的玩具熊,似乎暗示着他这次短暂离家出走的结局:接着给孩子买玩具,重新回归生活。
.Q4:这个片儿算魔幻现实主义吗?
A4:什么主义不懂。
不过,反正我不认为这是心灵鸡汤类的说教作品,虽然他确实引用了类似“只要你有梦想,全世界都会为你开路”这样滥俗的语录,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主人公在前后对照中的变化,人家不也说了光靠努力不行嘛?!
两人一无所获回到屋顶的现实显然已经传达了足够明确的立场。
其次,有人说,这个片不接地气消极沉闷,最多只是拒绝成长的Loser情绪的释放。
我想既然情绪释放这点没有问题,那他就有很强的现实感在里面。
具体是什么类型的情绪也就不重要了。
对于梦想和成长的话题,影片也没有自以为是的给出答案,而只是说 “就当自己刚毕业吧”。
哎,那你也就当它是个解决方案吧!
最后吧,我想说,自己的高中时代鸡汤心得横行一时,这两年微博微信又兴起了全民吐槽。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不变的只有书店里的成功学、养生学外加大中小学教辅。
我曾心潮澎湃地喝着文艺鸡汤,也曾乐此不疲地转发各种“负能量”段子,可它们除了堆砌逼格以外,什么作用也没有。
比起各种见仁见智的抽象观点,一个灵活包容的观念要靠谱太多了——啊,那么这又臭又长的东西可以到此为止了。
今日重看,其实本身这个电影的剧本并不烂,甚至说剧本很充实,剧情流畅度,逻辑严谨程度也都ok。
一个并不难看的电影评分这么低,跟他太低俗有很大的关系。
作为新人导演,歌手转行演员,导演的第一部长篇电影作品包含了高温电影的多种因素。
比如说有误会冲突引来的喜剧效果,以及之前买的小伏笔到结尾全部回收,比如王小帅学的韩语最后派上了用场,白虎兄弟的宣传视频中蒙眼棍法最后同样奏效一样。
这种喜剧手法虽然说并不高明,运用的也比较多,比如制造误会,制造巧合,观众知道情况而电影中的人物却蒙在鼓里,自然就会引发喜剧效果,典型运用这种喜剧手法的一般是小品,国产电影中比如《驴得水》《这个杀手不太冷静》《人潮汹涌》全部都是由误会或者圆谎而制造的喜剧。
另外配有原创音乐以及质量不错的动作戏,很难想象豆瓣评分只有5.8。
如果把全部的低俗场面修改成不那么让人尴尬的画面评分我觉得会更高一点。
把开头筷子兄弟二人饰演的高中生替换成年轻演员则会效果更好。
结局也是一个扣分点,这明明是想做一部合家欢的喜剧音乐动作片,但是最后的结局却好似竹篮打水一场空,二人最后还是loser,这与电影的主题显然是不太符合的。
就像吃完烤肉后来一个冰淇淋,是非常舒服的,那如果在烤肉吃到结尾时,把冰淇淋浇在烤肉盘上,一起和烤肉吃下去,那么就会让人不适。
最后的结尾如果修改成二人在美国一炮而红,签约了诸多演艺公司和演出,最后女主也回到了肖大宝的身边,王小帅也选择回归家庭,没有愧对妻儿,也让老丈人一家过上了好日子,这样的电影内核就会完美回收了。
为了兑现对儿子的承诺,周末带他去看《赛尔号大电影》,鉴于对国产动画片的一贯失望,我决定在儿子看电影的同时,自己去看另一部。
这个档期的电影实在不多,《变4》已经看过,同时间段的电影只有筷子兄弟的《老男孩猛龙过江》,为了不浪费我辛苦所得换来的电影片,买票前我还特地查了下豆瓣评分——6.5。
一般来说,这个分数的电影已经算是过的去了。
然而,我却忽视了中国水军的能力,所以,看完后我毫不留情的给它打了差评,其实客观的说,这部电影倒也不算彻底的烂片,但是为了平衡水军的高分,矫枉过正也是有必要的,以免其他尚未观影者像我这样被蒙骗。
这部电影看下来可以说是不知所云,时空错乱,精神恍惚,你可以在一部电影中同时看到励志、喜剧、爱情、动作、歌舞甚至情色片的影子。
整部电影就是筷子兄弟表演的二人转,又如东北名菜——“乱炖”,让观众花了近两个小时,却不知道吃的是啥。
影片的开头表现的是小人物的生活艰辛和对梦想的执着,其实这是挺好的切入点,而且也符合筷子兄弟的受众群体,现实主义的励志片显然是能够引起广大屌丝共鸣的。
然而,正当我酝酿好情绪开始为角色揪心的时候,电影的风格陡然一变,黑帮介入,烂大街的选秀节目登场,剧情开始变得毫无逻辑可言。
筷子兄弟从屌丝摇身一变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而且智商也顿时上了几个等级,把黑手党玩的团团转。
估计这时导演也觉得偏题太远,又开始加悲情的料,兄弟翻脸又言和,老情人见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然而筷子兄弟没有能力也没有想法去挖掘电影的思想深度,只能一条路走到黑,枪战加恶俗表演,最后电影以闹剧作为结束。
显然,筷子兄弟很想借鉴商业上大获成功的《泰囧》,剧情脑残不要紧,表演夸张庸俗点也不要,反正老百姓也就图个乐,一家人吃着爆米花看电影,既放松了心情又带动了消费。
然而筷子兄弟却舍不得自己的标签——怀旧、苦逼、梦想。
况且,这两人也缺少徐峥、王宝强、黄渤的喜剧天分,总是摆着一副苦大仇深的脸,搞得像全世界都欠他们的,结果成了四不像。
更要命的是:筷子兄弟在低俗的道路上比《泰囧》走的更远,电影中半裸的床戏,换内裤的“变脸”表演简直可以划为限制级,虽然这确实可以迎合一部分影迷,但这绝对不是主流电影应该表现的。
应该看到,电影中还是有一些筷子兄弟赖以起家的招牌元素,比如对青春期的回忆,对经典电影的模仿,对偶像的夸张复制等等,这也是电影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但问题在于:筷子兄弟的屌丝路线还能走多久?
不可否认,曾经的坎坷经历让他们能够拥有足够多的创作素材,但当他们从底层变成顶端,当他们从默默无名变成偶像代言,筷子兄弟还能保持原有的姿态吗?
至少从电影中透露出价值观让我失望,一个出卖自尊,背叛妻子,思维和情绪不稳定,以梦想为口号,逃避现实和责任的屌丝值得同情吗?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筷子兄弟已经迷失在他们的“成功”中,胃口徒增,想把自己擅长的,不擅长的,大众的,非主流的元素都放到一锅里端上来,既想坚持自己的理想,又想获得更多的票房,呵呵,这倒是和电影中角色所表现的“成功学”如出一辙。
每个人都有过青涩和不堪的青春,但对于一个“老男人”来说,应该是时候去理解成功的真正定义,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至少从现在看来,筷子兄弟无论从思想深度和技术层面都无法操控这样的电影,那么还不如踏踏实实做点擅长的事情,虽然国产电影和好莱坞的差距还是全方位的,但是在深入生活,了解观众心理的基础上,专注某个角度还是能创造出一些精品的,这方面伊朗、印度的电影已经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
如果没有能力操办满汉全席的话,把西红柿炒鸡蛋烧好也是不错的,物美价廉,既营养又下饭。
Loser的情绪极其浓烈,全程无笑点。
主料是各种励志畅销书勾兑出的心灵鸡汤,配料是无厘头的蠢贼捣蛋秀,加上少许的温情、怀旧和自怜自哀。
所有精彩的内容几乎都在预告片里了。
最大的感受是钱有了,但导演不太会花。
作为,喜剧片不好笑,爱情片不感人,动作片太沉闷,励志片太消极。
老男孩只剩下老了,却依然困窘落魄,可怜、可悲、可叹,中年都快过完了才勇于承认自己的是屌丝一枚,不但梦想遥不可及,就连当屌丝的乐趣都丢了,这样的人生怎么能不让人唏嘘不已。
筷子兄弟靠着“老男孩“的概念,红了五年,名利双收。
拍电影再也不用为资金发愁,可以尽情的施展才华。
本以为他们可以拍出一些新意,没想到最终搞出了一锅不太美味的杂烩。
这部电影目标明确,继续炒老男孩的冷饭吸引粉丝,并在此基础上加入各种商业流行元素——美国黑帮,选秀节目,武打动作……结果是,“老男孩”不咸不谈,情绪烘托不起来,动作武打精彩但突兀,美国黑帮变成了个笑话,所谓的选秀就是一个空架子。
五年前,微电影《老男孩》捧红了筷子兄弟,让“老男孩”情节深入人心,似乎每个人都能在《老男孩》中看到自己,找到感同身受的情绪。
当时第一批80后开始迈向30岁,青春和怀旧的风潮盛行,在男孩和男人的十字路口,一边是继续妥协的苟且求存,另一边是渐行渐远的,不着边际的所谓的梦想,现实根本没有让人选择的余地。
《老男孩》很好的抓住了这种情绪,并努力的告诉大家伙每个人都应该抓住青春的尾巴,为自己的梦想最后再奋斗一次。
狗屎般现实生活,金光闪闪的梦想,不顾一切的为自己努力一次,这些情绪让人感动到涕泪横流。
老男孩啊,老男孩,五年间从高大上的流行元素,慢慢变成了满大街都是的口水概念,无论是丽江还是南锣鼓巷,到处都能看到这几个字突兀的闪着让人烟花的俗艳光芒。
五年的时光,多少人已经不再在现实和梦想之间游移,又有多少人完成了男孩到男人的蜕变,认清了现实等于责任,梦想等于荒废。
然而肖央、王太利显然依然活在过去的时光当中,在愈加苍老的躯壳之下包裹的依然是一颗幼稚的心灵。
在电影中能够体会到筷子兄弟的某种情绪——怀抱梦想,拒绝成长,等待了太久,终于站了舞台,却发现这舞台是更大的虚无,需要做更多的妥协,需要放弃更多的自己。
追求来追求去,只不过是从无知、无趣的屌丝变成了一枚涨了点儿见识的屌丝而已如果梦想不能让你成长,那么它终究会让你走向毁灭。
《猛龙过江》依然还在贩卖老男孩的概念,可惜的是当初那些曾经被打动过的观众们,或多或少早已经从“老男孩”的情绪中走了出来,他们要么走向成熟,要么不在纠结于梦想和现实,而把好好活着当成首要目标。
于是看着筷子兄弟在电影中依旧过着那么落魄的生活,依旧还是那么得郁郁不得志,除了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更多是一丝酸楚,尤其是在影片的最后,两个人疯疯癫癫的转了一圈回到原地,不过还是屌丝一枚。
也许这五年的时间里,筷子兄弟想要告诉人们的是,老男孩终究都会变成老loser,所有的梦想都是用来放弃的。
梦想何用,奋斗又有何用?
那就好好活着吧,其余的都是个屁。
不知道筷子兄弟对大器晚成或不成有什么耿耿于怀,或者就瞄准这方面受众,与老男孩一脉相承,这部电影依然是讲老loser的。
如果老男孩更强调实现过去的梦想,这部电影的进步或者退步是说要面对现实,努力过就好,但不要放弃,最后点题,就当我们刚刚毕业。
一切还有机会。
对于我这种半老的loser,或者天生loser心态的悲观者来说,还是挺接受这个观点,不觉得有什么槽点。
不是努力就会成功,如果坚持自己的道路,老loser会一茬接着一茬,这部分受众永远都在,没准过几年我就是其中之一。
有些评论吐槽筷子兄弟滥用梦想,这就是你不懂了。
筷子兄弟其实是在吐槽梦想啊,至少不再鼓吹或宣扬。
片中的梦想,从一开始就很功利和荒诞,明显是筷子兄弟有意为之。
然后让所谓梦想破灭,两人几度改变,最终跌回原形,一无所成,但有了经历和成长。
这成长就是平凡之路,坦然面对现实,但并不放弃,只是不再焦虑和急迫,不被世俗裹挟。
价值观和韩寒的《后会无期》差不多 ,不能因为内容有些俗就乱喷吧。
再说回电影,在如今的国产片市场上,作为处女座,我觉得及格了。
至少,故事讲完整了,有情节有情感,足够。
至于不喜欢的地方,可能就是各种类型片元素乱入吧,多亏圆的可以,要不然真觉得是《富春山居图》了。
这是片方的商业考虑,二三线普通观众可能就喜欢看这种类型元素多的搞笑片,放松嘛,人家才不关心你的深度,以及电影完整什么的。
个人来讲,情感和价值观不反感,挺接受,但电影来讲,除了听听歌,基本就快进了,形式和内容是要结合的,为了类型而类型,不算烂片就不错了。
在发烧到38°,还是在寒冷的电影院看完了所有,包括听完最后莫名出来的《老男孩》,看完字幕,既想笑又想哭。
整个片子都很乱,莫名其名的爱情、相遇,黑帮,选秀,等等,当朋友问我这编剧合格么,到最后,肖大宝坐在学校里面,我就笑了,原来肖央有自知之明。
大宝出现学校里,告诉你,之前的纽约,牛逼,女人,傻逼,黑帮,都是骗人的,甚至于他都没有在洗浴中心唱过歌,那些都是我意淫的,我没那么牛逼,我就是个老loser,那么多年前我在台上看别人唱歌,那么多年后我还在台下,还是没有唱过歌,所以他的海报那么像中国合伙人,这也是一个loser的片子。
肖央导演思维很一般,老男孩那个长度的已经让他力竭了,只是时间短感受不出来,这个片子还要赚钱,所以恶俗风格肖央,就恶俗恶俗到底,这样既能挣钱,而且自己可以把黑帮,唱歌,女人,打斗,屌丝逆袭,还旧,选秀都玩了,一个片子里当做足了各种片子的瘾,也是导演想表达的太多,这样的人只有一个,周杰伦和他同样乱起的《天台》。
我选择了humans of new york 为名字,因为最后那首歌和一个来自脸书的一个账号,那个账号就叫humans of new york。
其中里面有人说过一句话,当时我出去买了一包烟,然后就再也没回去,差不多就记得那么多,这和我从来没去过纽约的开篇一样。
以至于,听到这个词,我差点落泪,因为这首歌真的是给失败者听的。
我多想这首歌,歌词最后,真的买了一包烟就离开,然后去了纽约,参加了选秀,逆袭了女神,和黑帮火拼一下,混出了名,混出了钱。
但是,倒插门的王小帅,用了那么多年的时间,终于写出了这首歌,却已成失败者之歌。
是啊,你离不开,你老了,你要有责任了,有孩子了,有家庭了,梦想没有用了。
这个片子的三星给肖央没有变过的三点,高中、唱歌、胖媳妇。
第一世的话就是现代开头,女问男我漂亮么,男人回答也就那样,然后女子去整容,整容前许下愿望结果失败了。
ps:女子每许下个愿望会经历一世并且不丢失回忆,而男子会丢失回忆。
第二世是伊甸园,蛇诱惑夏娃吃下苹果,亚当没能阻止他,夏娃吃下苹果后告诉亚当很好吃,亚当没经受住诱惑也吃下了苹果然后记起了前世也就是开头。
ps:裴涩琪是扮演蛇,请看动画蛇和裴涩琪的衣服。
另外吐槽马赛克我觉得纯属精虫上脑,亚当夏娃穿个裤衩违背历史,什么不穿违背河蟹,只有马赛克。
接下来就是第三世了,人鱼和王子。
人鱼用声音换了双腿,因为想告诉王子开口说话犯了巫术变成了原样。
那一瞬间王子记起了前世,然后王子拿着人鱼妹子最喜欢的苹果去钓鱼。。。
额好吧,是钓鱼,但是钓到另一只人鱼妹子,王子误以为初号妹子这次整容成功了于是很开心的和她生活在一起。
初号人鱼妹子看见了这一幕以为是王子变了心而原因是自己不够漂亮于是再次许下心愿:上帝保佑我变得美丽接下来是第四世。
战中的青梅竹马长大的情侣,这次妹子小时候很可爱长大之后还是变成了整容失败的模样。
然而男人却没有因为长相的变化而对她的爱有所改变,所以mv会出现两次对比,态度没有变化。
结果男人立了flag,果断没能回来也没能完成对妹子的承诺。
而这一世妹子没有再许下心愿,经历过四世她终于明白,男子爱她并不是因为外表,无论自己什么设定什么面孔他始终爱着自己。
也就告诉现在的情侣们:长相真的这么重要么?
这个mv很有深意,那些说恶心的人,在mv开头,肖央已经打了你们三次脸了。
长相真的有这么重要么?
ps:小苹果是妹子最喜欢的水果,代表着一种愿望和美好。
具体也不知道电影和这个MV有什么关系 期待一下吧 希望是部好片
本片充溢着各种笑点和泪点,而且是泪点更加让人印象深刻。
从肖大宝和王小帅的身上能看到无数个追梦者们的身影,能够让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奋斗者们产生强烈的共鸣,并在观影时为此流下深情而感动的泪水。
当然本片的笑点主要还是肖大宝和王小帅跟另一对来自韩国的与他们二人长相极其相似的杀手之间产生的各种乌龙事件,算是一定程度上增添了喜剧效果。
另外本片在描述追梦这一主题时,没有刻意展现奋斗者们在实现梦想后的各种喜悦与满足,而是另辟蹊径,让两位男主重新回归到了最开始的现实生活,梦想依然在路上,如此设计剧情也是非常精妙的。
当年被很多人安利《老男孩》的时候,应该是大三吧,在蚊帐里一个人哭得肝肠寸断。
明明才是二十岁的年纪,却觉得自己就像影片主角那样郁郁不得志、那样空有一腔热情却无处可使,空有一个梦想却久久不能实现。
后来重新看了很多遍,最为感动的镜头是王小帅晚上睡不着,起身又跳起了MJ的舞蹈,他那个从任何角度都谈不上美的老婆背着身子睁开眼,用余光偷偷瞟着他,依旧发出让人烦躁的呼噜声。
肖大宝来提议参加选秀这事儿的时候,王小帅自然而然地问了一句“老婆烧饼呢?
”老婆说“热着呢。
”多么接地气儿的生活。
她不美,她笨拙,她说脏话,可是她告诉一贫如洗的王小帅:烧饼正热着呢,她在王小帅想唱歌的时候关了店门,在王小帅演出的时候高喊着老公加油。
电影里的王小帅媳妇儿,不那么接地气儿,夫妻间的互动没有什么温情,家人更都是变态神经质,行动毫无逻辑。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我有一个人到中年、不好好工作养家、成天对纽约发射脑电波、梦想去韩国、美国出道当明星的女婿,估计我也要疯。
电影里的主角最让人觉得无语的地方是:他们明明厌恶自己的生活状态、鄙视这样的自己,却从来没有真真切切地想过该如何改变,只想走捷径,失败了就继续抱怨。
《老男孩》里最后两个人都回到了现实,依旧是婚庆主持和理发师,可是有了不一样的心境,更平和,更愿意面对现实,更愿意担当责任。
到了电影了,一趟异国他乡炫酷拉风的追梦之旅之后,却没有改掉自怨自艾的中年loser状态。
片尾处那句话:就当我们刚毕业吧。
可能是想传达一种虽然人到中年却依旧可以重头开始、像青春那样为梦想拼搏等等的含义。
只不过我觉得吧,你跟你媳妇儿说这句话,媳妇儿可能会听,但是房东可能不会听。
电影主打的依旧是那些“青春”“梦想”“怀旧”的概念,的确是当下比较火爆的题材,有大批人坐等被感动。
无奈故事底子太弱,逻辑漏洞百出,虽然有大把的资金支持可是都花在了其实根本无所谓的地方。
不管你的武打有多炫酷、场面有多宏大,都不能掩盖故事内核的缺失。
演员的演技也比较捉急,特别是女主角。
总之,一锅大杂烩乱炖一气,矫情做作,生硬拧巴,连一锅热气腾腾、肉酥骨烂的心灵鸡汤都不算。
观影感受非常的差劲儿,好像看了一出强作煽情的闹剧,只剩目瞪口呆。
电影里王小帅一首歌词写了半辈子都没写出来了,俩人就意气风发地成立了主打原创的组合准备出道了。
现实里连个好本子都没准备好,俩人就稀里哗啦地拍电影了。
“梦想”两个字儿贯穿了全片,王小帅怒气冲冲地问媳妇儿你有梦想吗?
我想他媳妇儿的梦想大概就是老公能好好经营理发店,过踏实日子吧。
是不是和现实生活离得越远,才越算得上的是梦想?
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对“梦想”这两个字有了免疫能力,就像对“信仰”“成功”“自由”一样,人人都在谈,谈多了,就麻木了。
天天喝鸡汤,还不如苞米碴子粥实在。
什么梦想不梦想的,再不交房租,房东要放狗咬人了。
我问我一好朋友,你的梦想是什么?
她说有很多钱,然后包养吴彦祖。
我说呵呵,祝你永远不要实现,因为我的梦想也是有很多钱然后包养吴彦祖。
回头咱俩得打架。
这世界上,很多人都天真地认为别人天生就得有着帮你实现梦想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别人没这么做,那就是别人的错。
凭什么呢?
世界有它独有的形状,只是它不按你的想象罢了,但是这绝对不是你抛弃生活、放弃责任、怨天尤人、传递负能量的理由。
不要觉得不公平,上帝很忙的,他连对你“哦”和“呵呵”的时间和心情都没有。
他只会让大浪继续淘沙。
别问为什么,哪有那么多为什么。
成长不是让自己逐渐剥离现实,而是在认清现实后,还愿意继续肩负责任,不断向前走,不管是快是慢,是意气风发还是步履蹒跚。
生活总要继续,我哭我笑我骂街,我怨我恨我愤怒,都不能让时间停止,明天都会到来。
你说生活多可怕。
电影里说如果你的梦想够坚定,那全世界的人都会帮你。
是,他们是都会帮你的,但是那更多的是顺水推舟罢了,掌舵的人是自己。
从《老男孩》到《老男孩猛龙过江》,快五年了,大部分人都往前走了,筷子兄弟也别停在原地了。
PS 看这部电影是为了给当年的《老男孩》补票。
文/梦里诗书 电影《老男孩猛龙过江》关乎草根音乐人的追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认可的,但就电影而言,有别于其之前的那些微电影作品,本真质朴的感情变为了低俗恶趣的笑料,这是筷子兄弟一场糟糕的喜剧。
这部电影最大的诟病在于几乎没有一个完整的剧本,电影既希望于展现草根音乐人的拼搏,又自相矛盾的摈弃成功,在电影结局上非要将观众拉回过往带入怀旧的过去故作悲情,电影中的筷子兄弟想展现的东西太多,嬉闹的喜剧,功利的爱情,美国遭遇黑手党的冒险,却没能给观众一个方向主旨,结尾更是过于仓促,吊起了观众的口味,却又不知所云的结束在了一曲怀旧的歌里,作为肖央自导自编自演的作品,或许他是个还不错的音乐人是个还不错的导演,但就该片而言绝非一个好的编剧。
电影近乎就是拍成了二人转,没有一个稳固的剧情基础,所展现的一切都是浮夸毫无根基脉络可言的。
令人感动的真情再难见,关乎梦想的旋律渐行渐远,一出11度青春之《老男孩》在当年确实引起了诸多观众怀旧的共鸣,但一个出色的导演觉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如同复印机般只是复刻那些经典的过往,而这部《猛龙过江》借以美国黑帮噱头,前作怀旧牌,还有一夜火热的神曲《小苹果》,这些或许能让该片在表面上有着一定程度高票房的成功,但看似成功的背后,实质是一种悲凉,在一场低俗恶搞的喜剧中高谈梦想已然令梦想变的廉价,填鸭式被强塞的各种料,最后其实什么都没讲好,当年那个给人以时代共鸣,令人倍感简单而真挚的筷子兄弟,再在此片的相遇,他们搞怪做作的同时,口中的梦想变成了一种喋喋不休充满说教味的心灵鸡汤,这样的鸡汤在时下的电影中遍地都是,其实看这部电影寄希望的仅仅是一份纯粹,讲好一个怀旧关乎梦想的好故事,但真的看到这部电影发现这已然是种奢望。
筷子兄弟的“老男孩“在《猛龙过江》中已是一碗冷饭,却还非要添油加醋的强加于诸多商业元素,低俗恶趣,梦难寻。
(转载须注明:原作者梦里诗书)
看了第一个镜头就萌生退场之意,可怜我从剧组挤出来的一个多小时被烂到和塞心。
打给老男孩。又见高端装B文艺范黑1星,你们搬迁到为了高端文艺而转动的星球居住吧。地球不适合你们,普通人太多了这里。
我从来没去过纽约, 从没有到过夏威夷, 从未穿着牛仔衣淋着旧金山的雨。我只曾哼着小苹果,在这个坑爹的现实中怀揣着可笑的梦想默默前行。
挺感想的
俩人要参加一汪峰做评委的节目可就算对上路了
荒诞,散发的确实八九十年代港产片的气息。
剧情点分散,整个影片比较无厘头,当个喜剧看吧
电影就是一种私人表达,他们的表达感动了我,就这么简单。
真心觉得做完一部国产喜剧片至少比囧系列好看啊
看完电影只想说自己是傻逼。
2014年8月31日22:57:48,五里头的很啊,只是很坚持信念。
NO.1327.20141109在悠悠通宵看的。
其实还凑合,看到最后,可能暗示了去美国只是梦一场,并未真实发生,当然这种片子深究这个也没什么必要了。听片中二人在女主人公面前唱《小苹果》竟然掉了两滴眼泪,听结尾的那首《我想去纽约》则怅然若失。最近很喜欢去电影院看这种被所谓的影评人一致唾弃的国产喜剧片,有一部看一部……
毫无营养,通篇对廉价梦想的过度消费,筷子兄弟肚子里也就这点儿东西了,老男孩昙花一现,父亲炒炒冷饭,现如今纯属扯淡,有种丢人丢到国外了的感觉。同样是网络小品,情怀被李阳爆得渣都不剩,娱乐又玩儿不过后起红人易小星,还敢上大银幕圈钱,老男孩建立起的好感度至此挥霍干净了
看的点映场,很不错。“就当我们今天才毕业!”梦想永远不会太远!
成长就是不断发现那些让自己魂牵梦萦的东西原来都是一场场幻想,然后一次次从梦里醒过来。带不走的留不下,留不下的莫牵挂,努力过,就够了。电影两个小时太长了 中间废话不少 还是推荐观看。同样关于成长,比后会无期表现的更清楚。可能这就是商业片和文艺片的区别吧。
从海报到电影都像稀里哗啦的呕吐物,还是隔好几夜的。粗红俗绿,胡编乱造(即便有偷摘了一些老电影)。唾弃成功学又向往成功学,还不是要钱要名利,这样的心态,能有好歌好电影?!从头到尾那些廉价的梦想台词翻来覆去的自己听了真不害臊……但一大年纪了,大家都不容易,看在这个上,多吐一颗星吧
20140718 @中东175 with 楚
就当我们今天才毕业吧!三星半。
导演可能受了昆汀的影响吧,明显低制作但还挺好看的。结尾也比较不俗,没有大团圆的烂俗励志。要是演员尤其是女主角别那么磕碜就好了…这片是小苹果的出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