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我从11点半开始看这个片子,一直看到今天也就是7月1日凌晨。
完了我才发现,哦,原来我以此方式纪念了香港回归10周年。
《老港正传》就是一部纪念香港回归10周年的香港电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
我发现我很喜欢。
绝对比内地主旋律电影好看100倍。
一部地道的香港电影,事实上这些年很多香港电影已经不香港了为了讨好内地就内地化了,反而失去了香港电影形态特有的魅力。
所以看这个片子很过瘾,香港演员的布莱希特表演形态在此片中呈现恰到好,既保持了其表演特点也不过分夸张化(特别是疯惯了的郑中基这次能处理成这样的确不容易),剧本也相当好,好几处我都感动的鼻子酸酸,想到我爸我妈。
有信仰的人总是积极而亢奋有希望的,且不论这看不见的东西是否如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洁白无瑕小疑问:左向港祖籍辽宁省?
怎么会有流行塑料花的时候?
愿意听原音又听不懂,听不懂又不愿意看字幕,不愿意看字幕又觉得学粤语很麻烦,你说我怎么办?
小穿帮:96年左忠街头卖T恤,背后的街道墙壁上办证的手机号码。
那会,没有那么早吧好人好事:67年左派示威;买西瓜同样价格要小个的;捐资助学;把春节假期给别人;。。。。。。
编剧:施扬平 萧君红 赵良骏摄影指导:林志坚原创音乐:高世章剪接:梁国荣商品闪现:妮维雅护手霜、SONYT7“做人呢,你以为是做戏啊!?
”儿子对老左发出了质问;记者:今天香港71回归有什么感想?
左向港.....好开心....好开心记者:为什么?
为什么?
左向港:因为香港是中国人的地方,终于回到中国人的地方在雨中,失去了妻子的老港接受记者的街头突击采访“这么多年来,我们就象一双筷子,一起品尝人生的甜酸苦辣,无论味道怎样,都是珍贵的”【两首歌曲】问我歌手:陈丽斯 专辑:怀旧女星选 问我欢呼声有几多问我悲哭声有几多我如何能够一一去数清楚问我点解会高兴究竟点解要苦楚我笑住回答讲一声我系我无论我有百般对或者千般错全心去承受结果面对世界一切那怕会如何全心保存真的我问我得失有几多其实得失不必清楚我但求能够一一去数清楚愿我一生去到终结无论历尽几许风波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我仍然能够讲一声我系我歌曲:星光伴我心歌手:郑中基 专辑:before after 作曲编曲:金培达填词:陈少琪从银幕下发梦谁令世间哄动重重叠的面孔数十年默默伴我心中我六岁的英雄活到这分钟-从银幕上发亮谁是你的偶像谁人获喜剧奖百万人滴著泪去鼓掌故事里终于可让真理赢一仗--快乐时光世上流芳长留光影像天堂窝心老地方时代再启航仍携著手观看未怕哭笑令眼泪流光而情感不用躲藏这动人境况而情感不用躲藏直至於某日回望留著戏飞变黄谁曾相约亦于回忆中播放迷人的片段於回忆中播放从银幕上退下谁在记忆说话人和事都落画再十年亦是盛放鲜花记念里多么想问一句仍好吗
TOM独家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老港正传》:两代人的草根史诗 □文/火神纪 什么人如果要说香港电影已死,那么应该好好地看看这部电影。
在这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决定了香港电影曾经崛起并且一直持续发展的精神。
也正是因为这种精神,决定了香港电影不可能死去。
电影是许多人的精神食粮,而其中大部分人可以被归结为草根。
最具香港特色也最有生命力的也正是这种发自于草根也崛起于草根的人文底蕴。
在近乎最绝望的时刻,这部代表着这种草根不死的强烈欲望的电影,让我看到了某种希望。
——火神纪。
题记。
穷人家的孩子是否会早当家呢。
这并不是一个有趣的论题,相反,这是一个沉重而颇具悲情味道的命题。
这是一部让人伤感的电影,从一开始就曾经承诺给我们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结局,可是电影却到了结束也忘却了给我们兑现。
我们可以去斥责这部电影的主创班底如此残酷地剥夺了我们最后有关美好的所有幻想。
然而我们也会明白,很多时候,现实的确不如我们想像中的那么温情,比他们更残酷的现实总会迫使我们去接受所有我们也许不愿意去接受的所有一切,然后我们才会勇予接受电影里所赠予我们的一切。
以及,我们将开始勇于承认这种不完美的圆满。
月亏自盈,世界自古以来总是充满着许多并不完美的圆满,而只是有学会去接受并且欣赏这种不完美的圆满,我们的人生才不至于遍地的惨淡、绝望与愁苦。
人生的幸福与否,也许只是取决于这种对不完美的妥协和对人生的态度罢了。
如同许多充满了美好幻想的电影一样,这部电影开始在一个充满了梦想和追求的惨淡现实中。
贫苦的生活和富庶的精神支撑着整整一代人不停前行的步伐。
对我来说,不论是老港还是忠仔,他们都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两代前辈了,和我有着代沟和隔阂的祖辈和父辈。
我们是被童话里的公主和王子以及幸福的美好结局喂养大的一代人,他们是吃着地瓜稀饭就着咸菜长大的两代人;这也许也就是我们和他们最大的不同吧。
物质富足了,可是在精神上来说,我们显得如此贫瘠而苍白。
我们永远也无法理解祖辈们对于理想的虔诚和忠诚,我们也永远理解父辈们从不曾停歇过的打拼与奋斗。
而却是因为祖辈的革命和父辈的勤劳和刻苦给了我们富足的现在。
我们生于和平年代成长于幸福年代,不识愁苦地生活至今;啃着面包喝着可乐搅拌着咖啡的生活还将持续。
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祖辈和父辈们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老掉牙的忆苦思甜的故事里究竟有着多少血泪和凄苦,以及多少希望与快乐。
电影为我们保全了这一切;这也许是最值得庆幸并且叫人欢欣的。
我们不想再听爷爷和父亲讲他们的故事,不是因为我们不想知道,不是因为我们真的就无法理解;更多的是因为我们面对他们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愧疚和因为传承上的断层而变得更加苍白。
岁月给了他们淡定的语调来讲述这些看似已经波澜不惊的岁月,那个时代在他们以及我们看来,都已经是远远逝去不再来了。
其实,我们依旧还想知道,他们永远也不曾提及的或者不愿提及的那一切,我们想知道,也想记得,就算我们也不会过着像他们一样的峥嵘岁月了。
因为我们至少不曾从苍白堕落到平庸,所以在我们眼里的他们,祖辈和父辈的精神总是在一直鼓舞着我们,激励着也感动着我们。
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我们自己的梦想,还没找到属于我们的时代精神。
他们总是很单一而且单调,同样的梦想支撑着同一辈人一起前往奋斗。
我们却相反,我们绝对是五花八门而且各自独立;相比之下,生于80年代的我们也许最缺乏的就是他们普遍存在的那种时代的凝聚力。
因为独立,因为特立独行,因为个性,因为我们都是被幸福和美满奶大的一群人。
电影开始在40年前的祖辈最值盛年的青春岁月。
他们曾经有过的梦想是祖国的统一,是社会主义好,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所有的一切。
他们单纯而且高尚,圣洁而且务实,崇高而且正直,而且他们永世不曾再更改过自己的志向。
很多崇高的情感我们只能在他们身上看到。
父辈们出生在30年前的艰苦时代。
他们没有了祖辈的单纯和崇高的理想,物质生活的提高让他们开始有了一些更无味的玩乐,于是他们开始寻找一种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
时代在前进,生活方式以及生活理念也在不停地改变。
与时俱进的是生活在大时代背景下的年青人们。
祖辈单纯和崇高的理想在父辈们那里已经找不到任何共鸣的着力点了,正如父辈们对着聚敛财物以保障自我的那种看似平庸其实务实的理想在我们这里找不到任何共鸣一样。
物质生活的提高以及全民经济的发展会让当下的年青人慢慢地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属于时代的理想。
电影正是通过一个最普通的甚至有点贫苦的家庭给我们塑造了祖辈和父辈的某个典型。
而这部电影更出色的地方是,定位于香港的草根阶层,以小见大地用窥一斑见全豹的手法给我们描绘了40年来香港整个大时代的变迁和发展。
从祖国统一,从改革开放,从经济发展,从观念转换,从保卫钓鱼台,从香港回归,从金融风暴,到经济复苏,到sars的非典,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草根阶层的反应其实就是整个香港的大部分人的反应,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
祖辈们的理想是走路到北京,在天安门广场上拍一张相片回家装裱起来;父辈们永远也不会忘记一夜暴富以及追求更富足的生活。
所有的这一切在大时代里显得如此平实以及让人感动。
为了他们的理想,祖辈们为了工作可以忘却了所有一切,为了他们的革命理想可以忽略了身边最亲最爱的人,而父辈们做起了所有一切可能通往富足生活的工作并且不停地寻找一条通往理想的路途。
时代会造就英雄,时代也会挫败英雄。
老港终其一生最终依旧没有能够实现他的理想,忠仔的第一桶金掉到海里去之后也没有挖到他的第二桶第三桶金,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电影里的最后,老港寄望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可以当义工来到北京,忠仔最终放弃了充满无数希望的经商之道成了一名务实的打工阶层,电影没有给我们最后的绝望,因为他们都还活在希望里。
时代造就英雄,但不可能每一个人都是英雄;时代也许更需要像老港和忠仔这样的草根阶层。
只有草根才能最终创造出英雄。
离开了草根阶层的烘托其实没有英雄,如果每一个人都是英雄,也许英雄也就无所谓是英雄了。
英雄造就草根阶层的梦想。
而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梦想,草根阶层也就具有了最强大也最可怕的生命力了。
老港在他的理想破产之后抱着爱妻最后的那封绝笔遗书哭得惊天动地,最后和忠仔一起相拥而哭,在我看来,这是草根阶层里最平实也最感人的一幕,也是两个男人相对无语梗噎,对爱人的愧疚以及理想破灭后的救赎。
也许可以说,这是近期我所看的电影最让我感动的一部。
一部向香港回归10的致敬之作,一部反映了香港草根阶层最真实的电影。
因为同样生于草根,这样的电影足以引发大部分人的共鸣。
祖辈和父辈都将在这部电影里看到他们自己的影子,而我们,所看到的是我们对祖辈和父辈的无限追忆,以及对那个时代的无限崇敬。
两代人的草根史诗,香港草根里一个看似落魄却依旧生机盎然的英雄史诗。
在那个年代里,也许,每一个人也都足以被称为英雄的。
就算多少还有点落魄,就算多少还有点无奈。
我们亲爱的祖辈和父辈们都曾经历过像他们一样的困惑,而我们,足以对那个时代徒有悲叹,徒有哀伤和追忆罢了。
黄秋生表现淡定,毛舜筠在父子两代间的起到了沟通与磨合作用,而郑中基的表现也可圈可点,莫文蔚则给这部电影多少漫上了一种清新温情的味道。
不论是在演员方面的表现还是电影的剧情编排和镜头驾驭上来说,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的,是香港电影不曾覆灭的希望以及前路坷坎却依旧光明的荆道。
可以说,这是近期香港电影中最深沉也最值得一看的电影。
2007-7-4;丁亥年丙午月己亥日。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老港正传》、《老左正传》 ■译名:《Mr. Cinema》 ■导演:赵良骏(Samson Chiu) ■主演:黄秋生(Anthony Wong)、莫文蔚(Karen Mok)、郑中基(Ronald Cheng)、毛舜筠(Teresa Mo) ■类型:剧情、喜剧 ■片长:107分钟 ■地区:香港 ■语言:粤语 ■发行:银都机构有限公司 ■上映:2007年6月21日
《老港正传》,一开始,就老了作者:kamiyu 日期:2008-01-28今晚在公司持续加班,设计、做年终总结、工作分配,一大堆事。
8点才下楼带了个饭盒上来,边吃边看《老港正传》,看了时间,吃完一个饭盒是18分钟,没停下来,继续看完才工作。
《老港正传》在07年中上映,票房平淡,看过几则评论都提到是导演野心多想用一个不典型的人去讲一个典型的时代,因为隔阂大观众不卖帐之类。
其实在这个电影里,政治背景只是一种异化了的生活物质,和古巨基爱得太迟唱到的“工作太忙”、“疏淡如水”没有区别,故事探讨左右的问题反而是植根在温情上,太重去分析电影的政治元素,反而错过了窥探感受一个触动心灵的小人物世界。
老港的无私和单纯,和OTAKU没两样,只不过一个是共产党一个是动漫画,永远活在自己的期待中,话说这种人是最幸福的,只要不去让生活的残酷把他触动。
做他生活中的同伴,要理解他的单纯,愿意永远与他当同路人,但一旦中途不能坚持,对他的打击是巨大的。
毛舜君和莫文慰这2个女人是演得最好的,瘦弱不美艳的外形已经让人信服她们的角色。
2个的女人同时要接受不富裕,而且一直忍受下去,在拮据的生活下维持家庭的稳定,这就是千家万户普通不过的阿妈。
莫文慰和郑中基,在整个故事一直没有成功过,永远在生活向前的方向兜圈,我想起了10年前认识的一个表叔,他很想发达,但不是出身在关系庞大的背景中,用尽一切力,都只是那些有背景有关系的人的1%,这种小人物,唯一提早进入幸福的方法,就是尽早接受自己不能发达,只能平淡生活的事实,他们在人间环绕了十几年,在最后才悟到了这个境界。
毛舜君的忽然离世,令人感触,让老港对生活感受上有了残酷的一次冲击,甚至连建立多年的真理主义都震荡了,但人的观念根深蒂固,一个死亡,可以改变一个对生活的依存感,但却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这一代人,即使再挣扎求变,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发一封EMIAL买一次股票,可能就是他毕生的最大逾越了。
看到最后,很感动,差点点哭了。
对老港,最后定义的,能够代入我们这群老饼,一被他触动开始,我就老了。
看到最后,很感动,我差点哭了。
鸡毛说我的BLOG,明明没人看,也要写下去,他的画,明明没人看,也要画下去,老港也是这样过来的,明明没人叫你爱国,还是会左下去,最大的存在感,也不过是去天安门,拍个照,留个影,一生就完成了。
好人是不受待见的,尤其是现在。
没人再标榜自己是个好人,即使有,也会迎来鄙夷的目光——你说你是好人,证据呢?
我们处在一个讲证据的时代。
人们更乐意自称坏人或者浪子,这些不用证据,有时靠嘴吹就可以,于是交际花是了不起的,花花公子真有本事——做好人是有严格要求的,时时要讲良心,讲诚信,讲原则,对朋友要肝胆相照,对老幼要爱护有加,尤其不打女人,不占便宜,不怕吃亏;实在是太重的负担。
所以人人都在贬低自己。
有句话叫:自从把自己当做一泡屎,就再没有人敢踩在我头上。
每个人都在谦虚,每个人都在说:“我不是好人。
”我们能感觉到空气在变差,因为有怀旧的人在不停地美化过去,即便过去没有那么美好,但只要我们相信,我们就会去思考,于是有了比较。
但社会风气的问题,过于宽泛,过于朦胧。
旧上海滩十里洋场,杜月笙之流横行,哪里有好人?
新社会日日笙歌,天下太平,哪里有坏人?
空气质量是有指标衡量的,但社会风气与人心哪里有什么指标?
或许有些东西能够稍微提供一个范本,譬如这部叫《老港正传》的电影。
歌颂的电影我一向不喜欢,这部电影里有歌颂。
太过煽情的电影我不喜欢,这部电影很煽情。
为好人立碑做传的电影我不喜欢,偏偏,老港是一个再好没有的人,演的还是正传。
但我喜欢这部电影。
一力可以降十巧,如果一部电影能够直接震荡人心,透过逐渐坚硬的外壳,将某些陌生又熟悉的感觉与情绪重新传递,那么什么歌颂啊煽情啊我都可以不去注意。
做个好人,无非就那点破事,——对所有人好,除了自己;因为信任亲人,反而忽略他们;有时,还得牺牲理想。
在正常人及聪明人眼里,除了轻嘲一声“傻冒”外带怜悯的眼神,还会剩余什么?
据说现在“好人”正在沦为一个尴尬的词汇,甚至有所谓的“好人卡”。
当女孩对你说:“你是一个好人。
”那么,识趣的你大约就应该知道,表白并没有成功,而且可能再没有表白的机会。
毕竟好人不是情人。
也不能轻易赞美别人说:“你是一个好人。
”敏感的甚至会立马反唇相讥:“你才是好人!
你们全家都是好人!
”“好人”的沦陷已经势在必行,已经大势所趋,就像“同志”的歪变,“小姐”的曲解,“朋友”的泛滥。
好人在必然地稀少。
就像你很难再挽回旧日的美好时光,你也很难再挽留一个好人的屈节离去。
当好人真难,真惨,真愚蠢。
要找好人,去电影里吧,唯其稀少,所以珍贵——演好人的电影也越来越少了。
当然,电影是可以不看的,我又不是来做广告。
但,趁着还能高尚的时候尽量高尚,趁着还能伟大的时候尽量伟大,趁着还有做好人的冲动的时候,尽量做个好人,这样,或许临终前,我们还能说一句:“我曾经也当过一阵子好人,那感觉真是难忘。
”
这是一个成人的麦兜故事,这是一个东方的Forrest Gump.香港回归十年,于是这个暑期的港片特别多,也特别热闹。
只是没有了黑帮火拼,没有了家族恩怨,没有了阴阳两隔,没有了轻松搞笑,习惯了港片的我一阵阵惶惑,不知道在这些情节里应该看出什么。
之前有人争执,说《女人本色》肯定会比晦涩的《老港正传》得到更多的关注,成为毫无疑问的优秀“回归献礼片”。
依我看确实是这样——港人对大陆的误读传统已经深入我们心里,此次的刻意讨好看上去如此扎眼,简直就是谄媚了。
可惜这样的牺牲还是不能换来好结果,我始终不敢相信香港真有过“老左”这样的人,他的名字都那么扎耳。
影人不是“老左”,便不可能写好“老左”,拍好“老左”,演好“老左”。
万一真的成功了,香港也不再是我“熟悉”的香港。
一标上“献礼”,导演都没了主意,最好的时候和最坏的时候,大家达成共识。
近的从1997年6月30日开始回忆,远的则要追溯到1970年代。
暴动、股市、港督、移民、机场、回归……把一切标签串联起来,时而黑白,时而彩色,固定的演员在时光中穿梭,薛凯琪这样的小朋友努力模拟自己没接触过的生活。
回顾那短短的几十年,成为默认的程式,引用的新闻画面都是一样。
黄秋生的可塑性极强,老左也被诠释得不过分,虽说不出色,但也可深见影帝功底。
都说人世间见不得美人迟暮,毛毛便如此,成为一个劳累N年的主妇,一个厉害的妈妈(不准任何人离开家门,就怕苦心维护的家散掉),于心何忍。
莫文蔚披散长发,手腕纤细,活脱脱的珍妮,只可惜郑中基似的阿甘只有傻气和运气,没有感动人的执著,他一直在各种选择中跳去跳来,就为了把所有责任推到老左身上。
片尾曲不错,名字和那部著名的关于电影院和接吻镜头的片子一样,《星光伴我心》,这个短语可以成为所有爱电影人共同的墓志铭。
豆瓣首页推荐了这部电影,印象中对这部电影感觉一般,翻出两年前写的东西,果然不咸不淡终于时髦一把,将这部传说中叫好不叫座的片子看完了。
事实证明,当一件事情变得专业时便不再好玩,例如那满天繁星,在我眼力总有无数的浪漫,而在天文学的同学眼里,似乎只剩下了体积、速度等一大堆数字了。
看电影也一样吧,当你自觉或不自觉朝专业靠近时,欣赏就变得不那么纯粹,总希望能从这些画面中捕捉些许导演的思想。
当我带着“导演想表现出香港时代变迁”的想法看《老港正传》时,不纯粹的不只是我的动机,导演明显的政治倾向让人感觉总有那么一丝不爽,如果电影是门艺术,那电影为什么要为政治所束缚,导演为什么要讨好权利?
似乎又是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无法确定。
而能确定的便是,一百个人心中就有一百个汉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也有一百个《老港正传》吧,事实上,我的眼里也不只一个《老港正传》。
当我看到毛舜君饰演的妻子因为老港和他的梦想累病甚至死去时,心中无限悲哀。
男人总是名正言顺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他们为梦想奋斗的途中,又有多少时间真正注意过身边的人,是否真的注意过身边的人也有自己的梦想,有人说两个人在一起必然造就一个勤快的人和懒惰的人,是不是两人在一起也必然需要牺牲一个人的梦想才能成就另外一个人的梦想?
而在对待梦想的问题上,为什么男人的梦想总是优于女人的梦想?
但是看到妻子留下的那封信时,才明白,原来我还是太嫩了,或许说原来我终究不能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妻子。
老港的梦想实现了,他好顺利地当了电影放映员,老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儿子给他申请了奥运会志愿者。
只是在最初的梦想和最终的梦想之间,如妻子所言,因为朋友、因为妻儿,他放弃了多少实现梦想的机会。
同样,妻子为他受累,他为妻子推迟梦想,两人就这样为彼此而让步。
只是,如果是我,会愿意吗?
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才知道,原来香港也有坚定的社会主义拥护者,虽然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看到身边有哪位同志有坚定的信仰,似乎我们的政治观念就停留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及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这类问题上。
但是,总是会有人笃定我们的主义吧;看完这部片子,我才知道,郑中基还是有演戏天赋的,除却那些垃圾喜剧电影,他也终于演了回正常人,这才明白什么叫做好剧本塑人,垃圾剧本害人了。
似乎现在看港片的人越来越少了,好莱坞特技让人看得头昏目眩,九十年代的武侠片成为永恒的经典,还好,总算有一般如黄秋生的演员和导演,兢兢业业,努力做电影,这本身不就是香港人的精神吗?
我们习惯在外人面前做到最好,为的是别人赞许的目光,或是心中的欣慰。
因为尊重是靠自己争取来的。
我们往往在家人面前放松懈怠,因为你知道,有些人的爱需要用良好的表现争取,而有些人无论如何都会自始至终的爱着你。
当噩耗传来,儿子飞奔而至,咒骂,捶打都面无表情,因为没有任何一种痛能超越其上。
你离开,带走我痛的理由。
我们为了那句“你是好人。
”而付出的太多了。
世间最宝贵的人莫过于糟糠之妻,每每见到粗黄的手都眼眶泛泪,欠你的我下辈子还,记得等我。
通篇的平铺直叙,只有这一点令我感动,医院中郑中基的痛苦和黄秋生的无语。
现在想来还是鼻酸。
毛舜筠已经不是当年迷倒张国荣的青春年华了,劝郑中基留下的那段情深意切,写给丈夫的信字字珠玑。
有些失去着实通彻心扉。
而相比之下,其他地方并无太大的惊喜,支撑着得无非是个人对莫文蔚的偏爱,后半段几乎没有高潮。
很遗憾看的是国语配音版,不知道会不会对理解产生些许影响。
好吧,只说两句莫文蔚流掉孩子的时候,她真投入,于是我落泪了。
最后那首歌很好听,郑中基很不错。
在电影院求婚时件浪漫事。
另外,其实电影里有俩小bug:1,毛毛临死前用签字笔写遗书,可那种签字笔我们现在才在流行,难道香港在10前就流行过了?
2,郑中基的眼镜戴了多少年?
带到2007了都?
这种反应时代变迁的片子,出现时间上的bug,比较不好。
但毕竟,香港这样的片很少,很难得。
抛开这些苛求。
我想,香港人应该爱香港的。
大排档也好,丝袜奶茶也罢。
黄秋生还没“成为”港独的时候,他似乎跟内地的关系还是比较紧密的,在这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的电影里,他扮演一个从姓名到性格到性命都“左”到不能再左的“老左”——名叫左向港,是会唱《歌唱祖国》《智取老虎山》的积极分子;职业是戏院的放映员,但他的儿子以为他的工作是开会;最大的死对头是住在隔壁的“右派”邻居老陆;一生最大的心愿不是发财升官,甚至也不是家宅平安,而是去北京。
这个片子,就这么拉拉杂杂地,像流水一样地过完了老左一家、老右一家的故事。
在香港飞快地向前奔跑的那些年里,大时代的风也同样吹进了他们的生命日常,带走了两代人的爱、青春、和光芒万丈的理想。
老左与老右老左姓左,政治立场也“左”;老右不姓右,政治立场却很“右”。
这两个死对头年轻时会因为一句话不中听就大打出手,却偏偏一起在公屋楼顶上做了半辈子的邻居。
老左的儿子,与老右的女儿青梅竹马,两人大概也曾盘算过要是当了亲家怎么办,谁知道最后竟然没当成。
老右一家搬离了公屋,靠着卖鱼蛋,也硬生生地把生活往上抬了一个台阶。
老左老老实实地在戏院当了一辈子放映员,也在楼顶上继续着属于他的悲欢离合。
男人总是喜欢角斗的游戏,譬如二十几个人争一个球的竞赛,又或者非要为了一个离地三千丈的政治概念争执不休。
女人们则不同了,老左和老右各自的妻子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就是在两人的怂恿下两家人做了邻居,然后一起上演着那个时代左邻右舍之间的日常:东家煲了汤,西家煮了饭,孩子们不分你我满地跑,借着父亲的“职务之便”溜进戏院看电影,偷胶片。
不同于老左心里的理想国,也不是老右头脑里的乌托邦,女人带着孩子们接上了烟火气,好让男人们无聊的争斗得闲继续。
老左丧妻,老右和妻子主张着帮忙打点上下;老右的女儿小产,老左帮忙送到工会医院急救。
老右焦头烂额之际吐露心声:“真是谢谢你,要是没有你们工会搞这个秘密医院,我真是不知该怎么办!
”而老左立刻吹胡子瞪眼:“什么秘密啊?
政府发牌照的,合法的!
”到这一刻我们才明白,老左和老右都老了,时代的巨轮磨平了他们或左或右的锋芒,他们就像两只光秃秃的刺猬,尽管还要针锋相对,可是那意味已经变了。
他们原来所坚信的,已经不紧要了。
没有大哪里来的小,没有左哪里来的右呢?
老左和老右,成了各自的命运里分割不开的一部分。
老港与小港郑中基扮演了老左的儿子小左,是出生于香港的一代,思想上已经不像老左那么“左”了,姑且就叫他小港吧。
小港出生的时候,他爸爸先是和邻居老陆为了政治正确的问题打了一架,然后在公屋的楼顶上挥舞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宣告儿子降临。
这对父子的缘分一开始就是“政治正确”的,仿佛脱离了“政治正确”的外衣,就会父不父子不子天下大乱。
带着小港买西瓜,老港会说一样的价钱不如把好的留给别人,小港就说一样的价钱那不如买个生虫的?
老港每天除了在戏院放电影,就是和工会的人开会,小港在作文里写“我爸爸的工作是开会”。
小港有先天性的心脏缺陷,他问妈妈:“为什么我的心脏会有个洞?
”而这时候老港正在跟他讲,“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天安门广场”。
小港按老港的安排,上的是工会子弟学校,毕业后无法投考香港的大学,只好北上回大陆创业。
卖过文化衫、养过狗、开过游戏厅和酒店……一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他才带着满身伤痕回到公屋的家中。
这时候母亲已经离世了,就在老港跟邻居提前庆祝香港回归的时候。
小港在医院里大声咆哮,质问父亲:你有没有搞错?
整天想着去北京,你知不知道我们受了多少委屈?
那一刻老港也无言以对。
终于到了7月1日,当记者在大雨里做民调的时候,老港面对镜头机械地点头:“香港回归,很好,很好。
”那一天国家向主权完整迈出了一大步,老港和小港的家,却这么散了。
阿忠与阿敏阿忠的爸爸是老左,阿敏的爸爸是老右。
两个父亲在政治立场上水火不容,两个孩子却是从小玩到大的青梅竹马,只不过一个上的是工会子弟小学,一个上的普通小学。
高中毕业后,阿敏去了美国读书,阿忠无法投考大学,开启了北上冒险淘金之旅。
阿忠的创业之旅充满艰辛,阿敏的求学之路也并不顺遂。
阿敏飞美国的那一天,阿忠正在餐厅里服务难缠的客人,为了送机立马辞掉了这份没什么吸引力的工作,却始终赶不上她。
阿忠在广东开游戏厅,买游戏机欠了一大笔钱,游戏厅却被查封了,偏偏这时候阿敏回国,手上添满了在国外打工留下的累累伤痕。
阿忠走投无路,向阿敏借钱,却不知道这一开口伤了她的心,把她推得更远。
阿敏要回美国结婚,偏偏半夜接到阿忠酒后胡言的电话,第二天就改变主意逃了婚。
也许这是一个伏笔,往后的十几年里,她总是遇人不淑,生意失败、被男朋友抛弃、小产,好像能遇到的所有坏事都被她遇到了。
而阿忠呢,总是与她短暂地交汇后,又挥挥翅膀各自飞翔。
她与他之间,好像总差了那么一口气。
两人第二次重逢,是在街头地摊,阿敏帮阿忠吆喝、卖货,明明是正经事,两人却嬉笑得好像小时候过家家。
第三次重逢,香港已经回归了,精疲力竭的两人在茶餐厅偶遇,互相调侃着自己这些年的坎坷。
阿忠捉住阿敏的手,那一瞬间她的眼神有惊喜和闪躲,她一边说着男人都靠不住,一边又说着找到一个伴侣再战江湖。
每一次相见,他总是自惭形秽,她又总是名花有主,他们互相追逐时间却总是不对。
但每一次告别,阿忠都站在后面看她的背影,心里期待着她走慢一点,再慢一点,而她好像真的听到了一样越走越慢。
她是知道他想说什么的,她一直在等着他说出来罢了,可是他毕竟没有。
直到一场SARS终于化解了老左和老右的矛盾,也终结了阿忠与阿敏的时差。
坐在医院里,阿敏紧紧握着阿忠的手,十七年了,她说,我上次这样握着你的手是十七年前了。
他对她的喜欢,永远那么笨拙又真诚;她对他的等待,又永远在遥遥无期中反复。
但是终于,当一切又回到最初的那个老旧戏院里,阿忠也肯对阿敏亮出求婚戒指了。
尾声故事的最后已是2007年,戏院最后一次放映电影,观众只有五个人:老左、老陆夫妻、阿忠与阿敏。
当黄秋生的脸上划过胶片的道道光影时,整个结局就呈现出一种迷离的诡异戏剧感。
这时候恰到好处地,郑中基唱起了《星光伴我心》。
我从来没有想过郑中基的声音可以那么好听,作为莫文蔚小姐的影迷,我也从来没有想过莫小姐的演技可以比她在其他任何一部电影都让人觉得惊艳,更没有想到黄秋生、毛舜筠竟然可以更好。
当然感动,但整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其实是阿忠和阿敏离开香港前,阿敏在街头捕捉到的面孔:“你拍来做什么?
”“我想记住这些人。
”这真是一部奇怪的主旋律影片,老左最后终于因为奥运会而去了毕生所愿的北京,香港也在经历了主权变动、金融风暴和SARS围城之后,骨碌碌地继续往前进,不断去面对新的历史问题。
老左和老右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阿忠和阿敏的时代,也许也要过去了。
记住他们。
毕竟,世界上不存在让一个城市为之停顿的个人的悲哀。
-End-文章首发于公众号“宇宙闹市”,转载请豆邮联系。
前半部分都是荒诞感,直接导致后半部分变悲剧。倒是感情部分还好,莫文蔚有亮啊~。2星纯粹给在情感戏,有爱有生活。
秋生!
我总是觉得外国或外埠拍大陆有很多偏差,多数是左的厉害,这部一样。而且将港人左派描写的智商极低,一种是根本编剧缺乏基础,有胡编乱造嫌疑,另一种可说是政治伪善或欺名盗世。
很心酸 我现在看不进去这种风格的影片了
悲剧啊 悲剧!!!
香港的变迁,拍的不错
导演野心有点大哦,个人很喜欢。
2007/7/7,北京 影协影院,dyl
不喜欢莫文蔚。感觉上此片子没有什么内涵。
是不是有点过分歌颂社会主义了。
某人看得淚水婆娑…… 嘖嘖~
政治.信仰.人生.
如此爱国~!
郑中基永远那么搞笑,比较可怕
四星半!老左生活好可爱。期待神偷啊啊啊啊啊啊
香港十年
其實是「回歸十週年」紀念。拍左翼不拍右翼,那是人在屋簷下。
鄭中基太港男,點兒都不求鄉哈,喜歡
他们那一辈人,挺让人心酸的
只因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