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很喜欢这部片子,服装3成,配乐3成,还有那整部片子都营造的梦境感。。。
从傻傻的奥地利公主到嫁给路易十六成为法国皇后,从老公到帅的惨绝人寰的情夫,从简单的盘发到高耸的发髻。。。
整部片子充斥着80年代摇滚朋克的酷劲和洛可可那完完全全戏剧感的奢靡,再是每天打扮的美到惨绝人寰去和闺蜜们还有男人们吃饭喝酒打牌游戏。。。
哪个少女不迷恋这样的梦?
首先是舞会遇到对眼的帅哥春心萌动,再是嬉闹间就搞上床的荷尔蒙。。。
她舞会回来的时候那段fools rush in直击心脏,管他公主王妃皇后,玛丽安东奈特终归是春心一片小鹿乱撞的少女然后是和朋友随从们穿过皇宫的巨大花园,拿出香槟等着看日出,金色的日光和克里斯滕清澈的眼睛都有种几近刺眼的美感接着就是每天穿着巴黎名匠(真实设计师是manolo blahnik。。。
欲望都市里carrie最迷的鞋子设计师)的新鞋子,摇摆着各色大裙摆穿过皇宫张望,每每这时都像是一朵花苞等着丈夫回来还有不说的就是一帮贵妇们一起玩乐,灯红绿酒声色犬马,到克里斯滕邓斯特一演都变的很少女,that's real dolce vita~但每个梦的尽头都是现实“你还有心情看风景?
”“我在向它告别。
”奶油味香槟味茉莉花味飘荡的那个皇宫,最后只剩下破败的房间少女梦醒了p.s.其实历史上玛丽安东奈特和路易十六也不算是个慵政夫妇毁国夫妇,路易十四他们和个个祖先都远远的更奢侈,只是他们俩生错了年代又没足够的觉悟而已,历史上玛丽活着的两个小孩最后也是杳无音信不知生死。。。
唉第一次影评,轻喷
第一次感到看电影可以这么闷。
整出戏里,前半部分贯穿着就是皇后换衣服的场面,由中转站开始,换到凡尔赛。
到后半部,她有女儿,在乡间小屋前的草地上,母女二人穿着飘逸白衣服,或坐或卧,就像在拍卫生巾广告。
配乐非常不搭。
台词十分无聊。
情节极之粗糙。
20240827: 看绝代艳后,真的有一种权钱太多不知道怎么用的感觉,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他们懂什么,每个人在他们那种处境里都会做出那样的行为,甚至更甚,又有几个清醒的?
中国贵族也是一样的纸醉金迷。
路易十五跟乾隆正好相似,法国大革命时也是乾隆后期,也是受众人诟病的。
只是清朝的农民起义没起来(也许是因为不是工人阶级?
)法国打响了第一枪,然后欧洲继续发展,中国停滞不前,白白挨了几顿打。
不管是封建还是战争还是和平时期,总有受苦的百姓,也总有享不完福的“贵族”。
《绝代艳后》拍得太讲究了,邓斯特演得太好了。
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夜凡尔赛宫的奢靡生活。
不能说它是宫廷片的极致,但绝对把好莱坞式的浪漫与时尚搬进了宫廷,不多见的浪漫小清新宫廷片。
配乐也风格鲜明,小清新的部分配软摇,刻板的部分配古典,恰到好处。
尽管导演运用了一切有形手段来营造宫廷生活的空虚,但很遗憾,我看到的尽是美好,连偷情都偷得那样美。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节奏很慢~到了最后一个小时才讲玛丽登上了皇后宝座~所以在有限的一个小时里,要讲的内容显得多而杂乱~从开始的不停沉迷于灯红酒绿的生活到回归大自然再到遇见了那个“大情圣”,夫妻俩各自偷情,到法国人民从压抑到反抗~到最后的不知所云的“我要向我的宫殿告别”~至于我最想看的情节路易十六玛丽皇后被送上吊头台却没有!
饰演玛丽的这位女演员并不适合演《绝代艳后》,她的外表并没有让人惊艳的感觉,相反,我认为比较小家碧玉~布景的确很奢华,但是配乐我认为还是太美国化、现代化了,不太适用于此电影~对这部片子,我觉得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编剧、剪辑、选角(说的就是女主角,有人说皇后的女伴也比皇后漂亮)、导演……
这部电影是我重温次数最多的一部影片,纵然很多人对它的评价是内容空虚浮华不实,但是从导演的镜头中我看到的只是一个18岁的女孩的迷茫与磕绊:在边境被转交给法国宫廷与朋友和小狗哭泣道别的她,深夜出逃在巴黎化妆舞会彻夜狂欢的她,背负着由子嗣维系的法奥同盟的压力而在凡尔赛宫内奔跑最后抵在门内崩溃的她。
在老国王骤然离世时,她与路易十六一齐跪下对上帝说“请指导我,我还太年轻来背负这个国家”,只可惜上帝最终回应的是人民的呼唤。
从此剧情在一种鲜艳的,明媚的,洛可可风的画布上埋下了晦暗的伏笔。
小特里阿农宫似乎是隔绝现实与理想生活的天堂,国王夫妇的不善经营体现在多个方面,路易十六可以因为一句“气死英国佬”而不留余力的支持美国独战从而继续对人民增税,王后终日在小特里阿农沉浸于自己的田园美梦中不问世事。
最终从满剧院的掌声到死一般的寂静凝视,王后也早在凡尔赛宫找不到自己的一席之位,那么接下来悲剧的发生也不过是顺水推舟。
而导演似乎比上帝更加偏爱这位少女,在她的镜头下,一切都戛然而止在悲剧发生之前。
就像是一部专门打造给女性看的电影,整部影片避开了残酷情节和政治观点,单方面的描写玛丽皇后生活中漂亮华丽的那一面,梦幻的场景,精致的道具,还有最为称道的美丽奢华的服装,把洛可可风演绎到了极致外表看这场公主梦很美,可从爱看历史电影的观众角度看却真的没有满足我对这个故事的本身期待,确实是美而空洞。
人物感情线索不明,剧情从头到尾没有起伏,她和杜芭丽夫人那历史上著名的恶交没有一点戏剧张力,从讨厌到妥协都很平淡;她和菲尔逊伯爵的一段外遇也没有什么火花,对两人感情的理解不如去看百度;而对她一生评价影响最大的“项链事件”也直接给省了,显得后来国民的叛乱很突然;包括最后举国叛乱她和路易十六命悬一线的生死处境都是流水账……两个角色都很木,克斯汀·邓斯特这个不算漂亮的女人是娇作有余而灵气全无,算演出了玛丽皇后前期的天真可爱,却没有演出后期的荒唐肆意和奢靡轻浮,从16岁进入皇宫到最后临死前的气质神态都一直呆呆傻傻,天真懵懂到底。
路易十六更是喜怒哀乐一点没有,僵硬呆板,总是很不自然,就算要表现平庸也不用完全塑造成个木偶吧?
法国革命了,一切颠覆,这些严肃题材在这部电影中却给我的是 两个小朋友过家家过完蛋了 的感觉。
我看有的影评说导演就是故意想拍出这种空洞的效果,表现出玛丽宫廷生活的“空虚”,我很无语,前期享尽荣华的物质生活就算表现的空虚点可以理解,但后期那些生死处境和心理状态难道也还“空”吗?
她漂亮聪明,很容易赢得贵族们喜欢。
她含着金钥匙出生,一直在王室的生活中养尊处优,不懂得贫穷饥饿,也没有尝试去了解民间疾苦,她不懂政治也不喜好政治,只喜欢闺阁琐事和漂亮衣服首饰,一心都在美丽的物质之上,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奢华生活,加上路易十六对她的宠爱,她更是是无忌惮,想要什么东西都任性而为,一点不依就和路易十六大哭大闹,而路易十六也一味的纵容了她。
如果她只是个普通贵族的富太,她应该会享福的过完一生。
可她是一国之后,就缺少了对民众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事实是在当时法国的政治经济状态下,她的奢华无度使法国专制制度陷入严重危机。
她奥地利的身份在风口浪尖也成了众矢之的,成了大多数人积怨不满的宣泄口,从历史角度看路易十六王朝的覆灭她负有很大责任。
人民吃不饱饭,而政策却对贵族高度偏袒,增加人民税收却对贵族分文不取,虽然路易十六有过多次改革的决心和行动,但这个巨蟹座的男人实在缺乏坚强的意志,缺乏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所以他的改革计划并没有成功。
路易十六的懦弱和一再退让是悲剧的埋线,而他妻子玛丽皇后长期奢华的喜好和挥霍却是真正的导火线。
夫妇二人尽失民心,最终路易十六和这个祸国殃民的“妖后”被推上了断头台 。
女性导演对于这个角色没有做出批判可以理解,但对于人物感情的不表达和事实的描述缺失却让我无法苟同,没有性格的角色没有魅力,也减淡了观众对这个人物的同情。
事实历史上,玛丽是个好母亲,对孩子亲力亲为, 不要奶娘和仆人代劳。
强大的母爱使她在最后的逆境中掙扎求存,自尊使她在荒唐指控下毫不屈服。
这个从出生就一方风顺的女人在最后死亡的威胁前,却意外地体现出一位王后的骄傲与尊严,尊重了丈夫决定,坚定的站在丈夫身边,直到最后死亡从未真正低过头,甚至表现出比路易十六更为勇气的一面。
一个天蝎座女人特有的执着,一个非常坚强的妻子。
很多可以打动人心的地方电影都没有去表现,最后只一句“只要国外陛下留下來, 我也會留下來”意思了一下,还很显牵强。
我看不出感情的基调砸哪里,看不出玛丽和路易十六的感情状态,到底有没有过爱情都是悬念,对路易十六和她的同床未同事着的几次描写也显得莫名其妙,就好像路易十六不正常,或者是个傻子……而不是历史上说的因为太年幼而对男女之事不通。
处理的太模棱两可了,如果没有感情阐述和导演观点,电影和记录片有什么区别呢?
题外话,关于他们的感情,我想尽管是政治联姻,他也是爱上她的,所以纵容袒护,自己生活简朴节省却满足她的虚荣奢华。
而她就算也是因为政治才嫁给了这个外貌平平的男人,就算她年少时曾经出轨,但长久夫妻之情,他对她很好,将心比心,最终的不离不弃也说明了和路易十六举案齐眉的夫妻之情。
我个人是同情玛丽皇后的,因为路易十六先去后,她面对了很多臭名昭著又恶劣无比的指控,被诬陷和自己6岁的小儿子乱伦等等,身为一个母亲,这只怕是比死还难受的侮辱,明明不是事实也苦于无力还击。
“当控诉人在最后提醒她没有回答是否与儿子存在乱伦关系的时候,玛丽·安托瓦内特终于改变了她从进入法庭以来一直镇定的情绪,激动地抗议这项指控。
而对于这项她唯一没有应诉的指控最终被法庭裁令成立时,她回答说,我之所以不回答是因为人类的天性,拒绝回答这样一个对母亲无礼至极的指控!
我呼吁所有在场的母亲给我这项权利。
”以前看到这段时我总是唏嘘,为达到目的而不折手段的人性真恐怖……她和路易十六一样被推上了断头台,他们子女的悲剧却还在延续,年仅9岁的昂古列姆公爵夫人遭到了暴民和狱卒的各种殴打和轮奸,而年仅6岁的路易·查理被虐待致死,手段非常残忍。
所以革命者又如何?
为了理想又如何?
也不见得多伟大,某些人性在利益和欲望下会扭曲初衷,变的无比可怕又无耻。
我因为早前看过这点历史,印象深刻,所以对于玛丽安托瓦内特一直抱同情和感叹。
所以对这部片是有一定期待的,片子出来后,避重就轻的态度确实是让我失望了……一部电影可以拍出各家不同看法,但不能空洞而没有灵魂。
索菲亚·科波拉这个女导好像真不适合拍这样背景题材的历史片,再精致也就是一本服装画册,还突然就会来一段现代摇滚乐,不伦不类的很幽默。
我想她要是去拍芭比娃娃系列真人版应该可以驾驭的很漂亮……片子就好像是片里对玛丽皇后的形容,像一块小蛋糕,甜腻却没有嚼劲,三星全给这蛋糕上虚滑的奶油。
虽然...时时感到电影像法兰西宫廷生活本身一样的冗长和乏味...但,还是那么地好看...这,大概就是Sofia Coppola的本事了...
玛丽绚烂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句“金玉良言”:当大臣告知玛丽法国老百姓连面包都没得吃的时候,玛丽回了句“那他们干嘛不吃蛋糕?
”;当玛丽被推上断头台的时候踩到了侩子手的脚,这时玛丽说了句“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她不是个皇后。
那么,她热爱大自然,渴望田原生活。
有她花圃木屋小绵羊。
她喜欢交朋友,和三五好友把酒言欢。
她喜欢音乐诗歌戏剧,她自己的演出赢得满场喝彩。
她喜欢时尚,和设计师探讨搭配,色彩,质地。
款式。
她喜欢孩子,不吝惜轻吻着:“宝贝宝贝”。
科波拉在用一个女性的视角去审视一个背负历史的女性。
看完全片之后,我更喜欢叫她玛丽小姐,而不是玛丽皇后。
那个可爱纯真的小女人。
在看玛丽·安托瓦内特,是PARTY GIRL的方式来拍的,满好玩的,特别是化装舞会+摇滚乐那段。
还有新发型、赌桌-VAGAS,鼻烟-可卡因……女导演非常认真地进行古今对比和隐喻,这么认真,太刻苦了,不过也给人以egao不足的感觉,还是迷失东京那种稚嫩和不经意更好玩些。
另:Egao : Chine gaguesque Egao. Le phénomène est si récent qu'aucun dictionnaire ne donne encore la définition de ce mot composé des caractères « féroce » et « se moquer ». 剧本看来是以茨威格的那部《玛丽·安托瓦内特》为蓝本的,去宫廷农庄那段,连叙述顺序都是按茨威格的,感觉增加的部分大多是美国独立战争和托马斯·杰斐逊——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米国人一直自豪地称其为“姐妹战争”嘛。
按DUST画的油画感觉很……可笑?
DUST减肥减得很努力,如果这个角色是Scarlett Johansson演的我会更喜欢,哈哈。
可惜Scarlett Johansson米去演~大概嘴唇太厚?
虽然是在凡尔塞,我觉得更接近杰茨菲拉德的感觉,不过清一水的美国口音+凡尔塞,反而更有此间匆匆过客的感觉,给人感觉明天这个草台班子般的宫廷就会灰飞湮灭,正如明天整个摄影队就会撤离凡尔塞。
这是刻意为之还是歪打正着?
就像是弥补美国女孩子的公主-皇后梦来拍的,美食、新衣服、PARTY、温柔孱弱的丈夫+英俊的情人(这两样是要同时具备的)、最后——时势弄人。
怪不得他们早就说,从肯尼迪+杰圭琳的狂热就可以看出米国人对自身缺乏一个王室感到某种天真的失落,笑。
怪不得在法国反响会很冷淡,这从头到尾是一个富裕的米国女孩想象自己就是两百多年前的那枝凡尔塞玫瑰而造的一场梦嘛。
其實好無奈又,阿皇上其實都好錫佢畫面好靚.鄉郊個幾幕簡直係唯美/青春劇嘅場面
无关历史 无关政治 只是一个女人每个女人都有一个奢华的梦,过程很美,只是最后总是虚无
科波拉貌似有话说,可惜说得不好
除了电影本身,都挺好看
喜欢那些难以企及的奢靡
每个镜头都很美。
学了这段历史之后想看的……
纯真的摇滚艳后...好音乐.
好爱Kirsten Dunst!
科波拉的目标受众再明确不过了,都是拍给非常具体的一类女人看的(她自己就是那类人)。比起讲好一个故事,她更想传递自己脑中的视野和情绪;这件任性事也只有居于科波拉之位才做得到。I find Antoinette's silk, lace and feathers inspiring.
此片的优点也是唯一的看点:服装。可惜,服装不代表电影。
配乐很赞,道具很美,别的…………这电影还有别的?
呃……剧情…… 唔~扮相~ 嘿*阿瓜~~~
服装画面美的惨绝人寰 作为传记类作品却觉得少了些什么
科波拉从剧本到拍摄到选角,就两个字,浅薄。邓斯特没有一丝贵族气息。拍电影就是为了秀衣服?那你去导演维密不好吗?
估计找不出比在凡尔赛宫里讲英语更违和的事情了……
邓斯特演活了前半部的羞涩可爱,却演不出后半部的迷乱暴殄。
人民没有面包 为何不吃蛋糕
注意看,她的鞋子中出现了all star
为服装+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