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是一个关于三留问题的电影,也就是留守儿童,留守父女,留守老人,选择这个题材,很好,真的很好。
在中国,三留的问题越来越凸显,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这种现象就尤其普遍。
怎么样去化解这个矛盾或者叫问题,应该是大家都需要去关注,去解决的。
我只能说,这个电影的选题很好,仅此而已。
2、尽管选题很好,但电影演得并不好,余男还是坚持她的那种演法,玩深沉,玩慢节奏,但这也限制了故事所能够选取的题材。
电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情节推进的又这么缓慢,所能够容纳的东西就有限。
当然慢也有慢的好处,慢可以把细节放大了,但到底能放多大,而且这些放大的细节是否能够让大家都吸收了,明白了,这就成了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所以就很考验一个人的演技,表情,肢体语言,语调,语速,等等,就得都跟上去。
3、也许影片是为了展现一种真实吧,调子定得很低,确实比较低,很灰色,这种灰色当中,出现的那个哺乳期的女人,增添了另外的一种颜色,也就调动了灰色当中的人的欲望。
是的,欲望,对母爱的渴望,是孩子的欲望;对爱情的渴望,是女人的欲望;对完整家庭的渴望,是男人的欲望。
大家都有欲望,大家一下子就陷进了欲望的陷阱里。
一个女人嘴里出来的“咬我”,让男人或者男孩的内心充满了骚动,处于女性缺失的家庭,处于女性关怀缺失的环境,这样的词汇充满了诱惑。
这是一种真实么?
一种普遍的真实么?
需要拷问。
文/芳菲小猪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人,是一种很矛盾的动物。
他们住在城市的钢筋混凝土之中,但却向往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闲适,所以那些有花草有院落门前有一小畦菜地的花园洋房又格外受人喜欢。
住在城里久了,就向往着做个农民了,可如今的农村又是什么样呢?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便聚焦在了城市化背景下,我们那已经回不去的农村,我们那已经回不去的家乡。
电影中的乡村,依旧是美不胜收的。
祖孙二人,生活在江苏兴化那一大块金黄连片的油菜花田之中,虽惩花田之塞,出入之迂也,但每每爷爷在花田中蹒跚而行,孙子在花田中奔跑穿梭,都让人迷醉在这“河有万湾多碧水,田无一垛不黄花”的如画风景当中。
故事如果这样继续下去,显然是无限美好的,可当余男扮演的“哺乳期的女人”一出现,这个外来的闯入者直接让原本悠然的生活变得急转直下了。
祖孙二人,一边是留守儿童久久未曾感受到过母爱的滋养,一边是空巢老人身边爱与关怀的缺失。
当一个女人忽然间闯入他们的生活,而且这个女人还有着圆润的乳房,紧绷的皮肤和性感的嘴唇,谁又能不浮想联翩呢?
当看到了喷溅的乳汁,看到爆奶乳娘给新生儿哺乳,孙子第一次感受到了母性的温存。
于是他很希望和余男睡在一起,甚至学着余男给自己化一个红嘴唇。
最终,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在这片无垠的油菜花田包围的破船上,他情不自禁的咬了女人那美丽的乳房……而这一口,这一小口,却激起了千层浪。
首先,虽然这一口是孙子咬的,但是对于外人来说不免联想到爷爷也有可能做案,因为留守儿童虽然时常作奸犯科,但是缺少抚慰的空巢老人同样欲求不满。
因此,这件小事还招来了警察的过问,险些演变成一起流氓事件!
而作为一个孩子来说,做出这样有悖伦常的事情,在落后的乡村自然是难以被接受的。
众人的鄙夷与伙伴的轻视还有身体的惩罚也令他更加迷失。
可以说,在《美丽的大脚》之后,杨亚洲导演这部聚焦农村状况的电影终于落脚在了美丽的乳房。
而这部电影更深层的意义,并非在探讨究竟谁在余男那洁白而美丽的翘乳上留下了一块齿痕。
而是感慨于在我们中国美丽乡村那希望的田野上留下的不完美的“齿痕”!
城镇化的推进,令乡村愈发空置,人烟稀少,田地荒芜,越来越多的只是空巢老人与留守儿童,他们的健康无人问津,他们的心灵缺少呵护,在校打架没人阻拦,做点事情无人帮忙,家庭教育的缺失,社会关怀的断档,让我们的农村愈发显得破败不堪。
而这一口咬痛的不仅是乳房,更是城镇化进程给农村带来的阵痛,咬伤的还有每个曾经在农村生长又背井离乡在城市漂泊打拼的人心。
那些留守儿童打架与被性侵的新闻犹在耳边,还有那些连香蕉都见过的孤苦空巢老人就在眼前……而电影里孙子在油菜花田里犯的错,我们这些旁观者,何尝不是同谋者?!
花田里犯的错,说破晓前忘掉。
花田里犯了错,拥抱变成了煎熬。
花田里犯了错,像迷恋镜花水月的无聊。
花田里犯了错,请原谅我多情的打扰……
油菜花地很美,是小船到集镇的距离,可是你永远迷失其中,逃不出去。
那里是小船的生活空间,也是流言蜚语的聚集地,带着红头巾的村妇充斥其中,声浪起伏,瞬间将你淹没……余男也真的很美,是那种性感别致的美,满满的孕味荷尔蒙,让人贪恋,欲罢不能……光影流连里,是所有渴望的汇聚,影影约约里,是爱与被爱的纠缠,我觉得小男孩和爷爷的反应是正常的,毕竟一个是从小缺乏母爱的小孩,一个又是渴望爱情的孤寡老者。
小男孩手中的鸡,我感觉就是他对母爱的守护。
不管怎样,手中的鸡是第一位的,必须万无一失,甚至是拿它一个鸡蛋都不可以……但是电影舞台剧化,感觉是一幕幕的,情节也不是很连贯,有点跳跃,感觉用来表达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以及未婚孕者不幸遭遇的同情,有点多余,发力很大,感触不多……
看完了,最大的感觉就是,如两个谈恋爱的人,你觉得我懂你,你不说,我觉得你能懂我,我也不说,有时恋人可以心有林夕,可你一个导演你tm不说,我能懂你想要表达的是个啥?
中午刚看的迷城,看了个精分出来。
2018年我看过了,看不懂,不知道多少年后我再能给你加一分。
这种鬼才导演,中国电影真是捡到宝了。
打擦边球,玄幻的一匹,我发现中国导演都喜欢来点玄幻,长江图,迷城,在中国大地拍的农村题材,我就不明白哪有那么多虚的,你是要象征点儿啥?
母爱无疆么?
还是啥?
你直说啊,搞的我看的一头雾水,恕我才疏学浅我领悟不了导演,不知道你拍的啥?
像推拿,人家也没玄幻啊,现实的叙事不好么,我了个乖乖,导演真牛逼,我真的看不懂你想说啥,终于,最后,导演附上字幕,哎,中国的留守儿童有多少多少万,好嘛,你也知道你拍的需要字幕解释。
看十遍树先生,以后再来拍怕是会进步不少呦!
《哺乳期的女人》讲述了孤儿旺旺与爷爷相依为命蜗居在船上,却被一个不知姓名的产妇毫无防备地闯入他们平静安然的生活,三人微妙的心理变化,在封建的农村环境下揭示得一览无余,从而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的故事。
双方本像一道平行线,毫无交集,孤儿旺旺却被这女人所吸引,女人想留在船上过安稳日子,而空巢老人想要一个陪伴,反映了当代留守儿童缺乏母爱的现状,表现了孤儿、空巢老人、寡妇这一小部分弱势处于时代边缘的群体他们孤寂落寞缺乏安全感。
纵观全片,摄影师对光线的理解入木三分,明暗交织。
色彩的搭配运用淋漓尽致,让油画般的麦田别有一种深沉。
镜头的运动设计运用得恰到好处更好的体现人物的五味杂陈的人生况味。
三代人不同的叙述视角,意味深长的人物设置,使观影者陷入沉思。
《哺乳期的女人》这个名字的迷惑性太强,如果片名算是一部电影的颜值,而且你又是一个看颜值的人,那么恭喜你,你错过了一部好电影。
导演手法极其老辣,剧本也相当干净,绝不拖泥带水,余男跟陶泽如的表演好到只能用成精来形容。
但鉴于建国后能喘气的不让成精的规定,只好穿越几百上千年来分析《哺乳期的女人》是如何成精的。
拍好一部电影最难的不是做加法而是减法,尤其在这个看视频成本极其低廉的时代,很容易被各种俗物拉低审美标准。
被刺中心脏还要捂着胸说一句,啊,我死了。
那是莎士比亚时代的手法,如果到了互联网+的时代还玩几百年前的这一套,如果不是致敬就是审美过于恶俗。
偏偏这是一个俗物横行的年代,无数演员在各种非舞台的地方捂着胸口学《哈姆雷特》里的波洛涅斯说,啊,我死了。
就怕观众看不懂心脏因为受到外力伤害,导致胸口喷出一大堆红色液体是表示人死了,非得说出来才甘心。
拍电视剧的杨亚洲也做过这种事,但他分的很清楚,电视剧跟电影观众不同,至少跟《哺乳期的女人》观众不同。
《哺乳期的女人》里做的最好的便是对对白的把握,绝对女一的余男在前半段基本没有什么台词,但略显含蓄的表演加上导演的调度,让观众很容易明白这个角色到底是怎么回事。
完全不必像祥林嫂一般絮絮叨叨,虽然余男的角色完全可以成为一个祥林嫂。
或者说文艺女青年跟祥林嫂之间只隔着几十页的台词。
女一台词少的后果是其他角色需要承担帮她说明角色的功能,汶川小英雄演的那个男孩子承担了部分解释的任务,更多解释剧情的人物在陶泽如身上。
人老话多是必然的,角色设置也必须要陶泽如的角色带点八面玲珑。
这在他给邬君梅送戒指给某个只有一场戏的人物送MP4可以表现出来。
不过陶泽如并没有把这种社会属性带回家中,在家里只是一遍遍的喊“月子地”来显示其父爱的一面。
于是在电影里,“家”这个封闭空间的矛盾就以余男初入陌生且有些凶险的环境跟小男孩渴望母爱且不会表达为主。
陶泽如在这组矛盾里反倒成为一种调和剂。
电影《哺乳期的女人》改编自同名小说,虽然这个名字实在很不吸引观众,但又很贴合剧情。
在原小说里,小男孩旺旺吃了一口母乳成为整个故事的矛盾中心,但在电影里,这个矛盾被推迟到很靠后的地方,有了前面各种闷骚的铺垫,故事到那里不仅水到渠成,而且矛盾爆发的相当自然。
在母亲缺失的人物关系里,陶泽如试图扮演爷爷,父亲,母亲三个角色,然后余男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让小男孩旺旺发现原来爷爷并不是母亲,但更可气的是余男不是自己的母亲。
于是旺旺试图通过抢鸡蛋这种行为来引起“母亲”的注意,这时的旺旺略有赫拉克利斯的感觉,真以为自己无所不能。
不过他跟“母亲”关系的结局也是赫拉克利斯式的,赫拉克利斯钻进赫拉裙子里跟旺旺吃上一口余男的奶殊途同归……。
写了一大堆,而且看起来有各种剧透。
但偏偏《哺乳期的女人》真不是一部害怕剧透的片子,不是那种一句“他们打起来了”或者“他们壁咚了”就能讲明白的故事。
如果真是这样,那何苦用文本分析来帮助观影呢。
文 / 赤叶青枫《哺乳期的女人》虽有“女人”之名,却并非一部以女性视角为叙事主体的影片,不过女性在这部片子中的象征意义甚为突出突出。
影片以一段发生在老人、孩童、妇女三人间的故事折射出当今社会迅猛发展的大浪潮下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不仅表现手法上让人耳目一新,内核因关注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社会问题更易引发共鸣和思考。
一直以来,女性角色总是被电影创作者赋予诸多象征意义,而“欲望”则是这些意义中不可忽略的一个。
韩国导演金基德的作品大多充满了这种象征意义。
在他的作品《弓》中,一个生活在船上的老人收养了一个女孩,等待着女孩成年与之结婚,却遭到女孩反抗的故事。
老人与少女,两个极端的人物设定下所表现的并非是男欢女爱的情欲,而是一种超脱世俗的“欲望”,一种互相依靠和慰藉的欲望。
同样,《哺乳期的女人》中也有空巢老人、哺乳期女人和留守儿童这样相对边缘化人物的设定,而表达的主题同样没有脱离欲望,只是这种欲望是与当下社会现状密不可分,具有其普遍性和时代意义。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等是经济飞速发展的城市化所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一老一少,他们都需要关爱,却偏偏极度缺乏关爱。
老人,需要子女的陪伴;孩童,需要父母的关心,而这种直接的亲密关系的缺失导致了这两个群体压抑的情感和欲望。
陶泽如饰演的旺爷,独力抚养着年幼的孙子旺旺,他爱着自己的孙子,却又无法真正了解孩子,他孤独无助,以至于这种情感压抑而有心无力。
林浩所饰演的七岁男童旺旺,因为从未喝过母乳而对女性的乳房和身体有着天性的好奇,又因为缺乏母爱而对余男所饰演的哺乳期的女人有着自然的亲密感。
导演对孩童和女人这段关系的表达上是诗意而朦胧,甚至是带着一点神秘色彩的。
无论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还是表情的细腻捕捉,无不透露出这段看似“禁忌”的关系中最为单纯而原始的情感表达。
然而,这种单纯的情感却在因为表象而被误读,将一个孩童单纯直接的欲望理解成了一种惊世骇俗的行为,而作为爷爷的空巢老人,却同样无法理解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也不知道该如何与孩子交流,而是通过肉体的惩罚达到对孩子所谓的教育,这种愚昧落后的思想也正是在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特别是在空巢老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中,父母这一关键角色的长期缺席,导致教育问题尤为突出。
所以,片中的孩童与老人、本性与世俗都是存在着矛盾的,而这种矛盾则是通过余男来调剂的。
她是欲望的所在,同时也是欲望的出口。
她包容而温柔,面对天真的孩童,展现出来了一个母亲的善解人意和对孩子无私的爱护。
即使众人带着世俗的偏见来看待孩子奇怪的行为,她却凭借身为人母的直觉对一个孩子的天真与单纯深信不疑,正是这样单纯的信赖让这种情感显得越发的珍贵,也让在世俗眼光下无处容身的旺旺找到了值得依靠的港湾。
影片用一个看似充满暧昧与禁忌意味的名字讲诉的是一个特殊的欲望法则,但其后隐藏着的却是这个社会的隐痛,看似文艺的表达下却饱含着对现实的关注,世俗的表象背后是无奈,无助,影片中的三个角色如同漂浮水面的孤船,他们都在寻找着,渴望着对正常家庭的回归,他们是无数人的缩影,而他们的渴望却是不可得的。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际关系的疏离,背井离乡劳累奔波等等原因都让这种不可得一直持续着,循环往复着。
也许,唯有时间能给出所有的答案,而在问题还未根本解决之前,人性的光辉与爱,才能最值得汲取的养分。
看过毕飞宇的小说再看的电影。
由小说改编,虽变化了剧情,但却表达了同样的孤寂与无奈。
旺旺从小和爷爷一起长大,没有爸爸,那个每年油菜花开要去接的妈妈也永远不可能接得到,那不过是爷爷带他出去采买物品的理由罢了。
旺旺,一个简单到马上记住又瞬间遗忘的名字。
只有爷爷粗糙的抚养,该读三年级的数岁却依然在读一年级,长得比一般学生矮,还经常被欺负,读了三年依旧考0分,是老师最不待见的不听话的孩子.......可是就是这个孩子,创造了小镇里最大的新闻。
爷爷跟旺旺没有接到妈妈,但是却接了一个带着孩子,提着箱子的女人。
女人跟他们的关系从疏远到熟悉,给旺旺带来了母亲的气息。
看着孩子在女人怀里吮吸,旺旺一遍遍练习着这从未在妈妈身上实现过的动作。
直到那天他终于实现了这个深藏在他内心多年的愿望,可也把自己和爷爷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爷爷从小镇最善良的人瞬间变成了道德败坏的案例。
那些原本善良,热心的妇女们成了旺旺和爷爷最大的噩梦。
那幢幢的人影,就是人们看热闹时前仆后继的身影。
女人追求自己的幸福,带着她喜欢的男人的骨灰去寻找她该去的明天,可是“明天”拒绝到来。
带着孩子的她又能去哪里呢?
爷爷追求贝贝所长追求了大半辈子,甚至买了大钻戒指。
可是那颤抖的手却再也抓不住属于自己的幸福。
旺旺的那一口也把爷爷的幸福之路生生截断了。
老年痴呆的爷爷也只能痴痴摸着戴戒指的手去幻想未来,可是又哪里又未来!!!
没了子女的老人如何养老都成了问题,又谈何追求老年幸福?
爷爷老了,带不了旺旺,爷爷想把旺旺托付给政府。
可原本信誓旦旦说要抚养旺旺的镇长一听到这消息心脏就不好了。
留守儿童何其多,政府要如何才能一一安排?
爷爷终于还是倒下了,旺旺不仅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爷爷。
这小小的肩膀不仅承受住了生活的压力,还入团了。
那么鲜艳的红领巾飘在胸前,可是那件黑色的帽子依旧戴在头上,他依旧用武力解决问题,依旧没办法用语言跟人们好好沟通。
旺旺也许终将成为大有成就的人,可是幼年时缺少关爱的空洞要如何填补?
那被流言伤过的心又该用什么修复?
妈妈,我多么喜欢回到你身边,我唱着歌向你倾诉,这是我最美好的一天......
一个有趣的事,擅写女性和弱势群体的作家毕飞宇,正在被打上“猎奇”的标签。
无论是《玉米》系列,或者在《推拿》里,毕飞宇独有的魔幻风格都被放大了。
在他的笔下,女性 总是更容易落在被伤害的地位,结果是他总是更容易被当做贩卖苦难的作家。
在《哺乳期的女人》里,无论是毕飞宇的小说或者杨亚洲的电影,“猎奇”都从一个标签变成了一个主题。
留守儿童、哺乳期的女人和空巢老人,一群弱势身份的人凑到了一起,又加上了母爱和不伦恋的暧昧线索,很难不让人想多了一寸。
这是一个关于“性”的故事,缺失了母性的孩子,从女性到母性的女人,因寂寞而求爱的老人,所有人都因为“少年咬了女人的乳房”而陷入了人生风暴。
毕飞宇提供了故事,也提供了历史叙述。
这是一个挺宏大的命题,在毕飞宇的故事里,个人的历史是空旷的,女性个人的历史则更是如此。
毕飞宇很喜欢把女性放置在被任意言说的地位上。
在杨亚洲的电影里,余男扮演的母亲就是一个被言说的女人,她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大片的空白。
不同于主旋律的留守题材们,毕飞宇和杨亚洲都无意放大孩子的贫苦。
没有母乳吃的旺旺,在物质上也并没有过分困苦, 母乳之于旺旺并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上的一种空缺。
我们从来知道,最好的教育是陪伴,余男的母亲身份之于旺旺,是一个多维度的角色。
与其说少年旺旺痴迷于女人的身体,倒不如说他是依恋女人身体带来的安全感。
我有点佩服毕飞宇和杨亚洲,无论是影像上或者是题材上,国产片的尺度又向前一小步。
无论是毕飞宇的小说,亦或是杨亚洲的电影,《哺乳期的女人》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留守儿童题材,他们的野心不局限于此。
在小说里,毕飞宇会随意提到旺旺“掏鸡鸡玩”,在电影里,杨亚洲则会用更直白的方式去拍少年性意识的觉醒。
少年和女人的关系,性是绕不开的。
在电影里 余男扮演母亲,让少年来“咬我”,英文字幕则更为直白打成“Do you what me?
”你看,性在这里甚至不是暗示,而是大咧咧地被讨论的。
要知道,猎奇和喜剧,会冲淡现实带来的压力。
在《哺乳期的女人》里,那些被刻意放大的“猎奇”,杨亚洲有意让它们变成被言说的一部分,有着无穷尽解读的可能性。
无论是毕飞宇,或者是杨亚洲在故事上的刻意,我都把它们理解为一种“典型”。
在他们看来,无论是旺旺消失的父母,或者是每天回家却 捧着手机的父母,都是一种典型。
《哺乳期的女人》关注了留守儿童、弱势女性、空巢老人,但它进入的方式是令人意外的。
少年对女人乳房的迷恋,在性意识之外,更有爱的缺失。
它很直白,但也真实。
杨亚洲导演的作品,向来充满了人情味儿浓郁的人文关怀。
此次也不例外,在同名原著小说的基础上,将“失独老人”和“留守儿童”浓缩了当今中国社会最难以逾越的两大话题,包裹在了一个充满亲情暖意又饱含社会冷眼相对的矛盾故事中。
看后感动的同时,也不免会在每个观众们心中结上一个大大的疙瘩。
对于不足100分钟片长的电影来说,原本只是短篇小说的文字作品,在编导们的重新打造下,将一对爷孙与一个陌生哺乳期的女人之间的故事,演绎得寓意深刻且张弛有度。
满眼的油菜花,却丝毫听不到孩子的笑声;搁浅的渡轮除了冰冷黑暗的船舱更无法给人带来家的温暖;健康每况愈下的爷爷除了持续增加的担忧,还有对孙儿的牵挂;唯有“闯入者”哺乳期的女人虽打破了爷孙俩的生活节奏,带来了不尽的冷眼和嘲笑声,却为这个不似家庭的隔辈之家,带来了一股浓浓的亲情。
恰如余男那一抹浓浓的红唇,在油菜花的金黄一片中,极其的艳丽扎眼,却能俗世凡尘中尽显爱的魅力。
无疑,余男的角色是引领故事的灵魂,而她身份的神秘也颇抓人眼球,且涵义丰厚耐人寻味。
杨亚洲镜头下的“哺乳期的女人”并非只是母乳的携带者,母爱的象征,她更与这一老一小,形成一支有力的拳头,狠狠地砸向社会,砸向每一个观众。
老的没人管,小的没人爱,而弱势的女人更在爱情与人生的道路上沦为第三者抑或是社会的牺牲品……与毕飞宇的另一部被改编的作品《推拿》略有不同,《哺乳期的女人》虽然也是以写实为主,从小视角入手,但明显杨亚洲在表现情感的态度和形式上,更加写意。
无论是初为人母的余男在船舱内的挣扎,在船舱外的寻找,在黑夜里的等候,在白天中的守望,皆展现出母爱与人性的美好。
而爷孙俩遭遇众口铄金般的非议和冷嘲时,超现实的表现手法似乎更符合影片整体情绪的营造以及角色人物的塑造。
而对于亲情的渴望,可谓是影片自始至终散发出的浓重味道,与《失孤》的苦和痛、寻和找不同,《哺乳期的女人》则是另一种孤独,更有期盼和守候。
已然是戏骨级别的陶泽如对于这种角色的拿捏力道十足,而风头正劲的余男则依旧奉献母性荷尔蒙的同时也为“哺乳期的女人”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涵义。
最值得称道的是小演员林浩的表现,从盖头的黑色帽衫,到赤裸熊抱余男的转变,不但很好地完成了导演的作业,更将一个渴望母爱渴望亲情渴望家的幼小心灵成熟地演绎出来。
与影帝影后的每每激情碰撞,可谓火星四射,前途足够亮。
8 12 91 618 咬我~~~小男孩演技杠杠的
有小说的神 但是场景人物改变较大 不出彩
余男演的不错
莫名其妙
看过小说才看电影,比较不满意。
用力过猛
中国导演的文艺片水平肯定不低,但怎么都是这神神叨叨的样子,难怪国产恐怖片那么烂,原来导演都去拍剧情片了,套上个社会话题却没有从中发展故事,而是整了个出于留守儿童没奶吃,痴呆老人没人养的母性呼唤,转型期真是不好过啊!
感情表达的可能太隐晦了,我到最后都有点懵,不过片子表现的还是极好的,尤其是小男孩对余男产生情愫的时候把爷爷采的油菜花扔进河里,一个动作就表达出来意思我特别喜欢,还有在小男孩咬了她之后村里人的反应,那一段拍的特别有感觉,红绿头巾的女人,被人扒光的爷俩,演员们演的都特别棒。
装逼没装好的电影,杨亚洲的心理畸形
拍摄的还可以,主题不太明确。也许是话题太敏感。。。
风格走意识流,油菜花田的追逐一贯的唯美。余男一如既往的媚艳透着股奶水的情欲气息,跟小男孩之间的游戏总叫我脸红。留守的老弱妇孺是空巢乡土的现实,那些个猥亵放浪的村妇一如我们内心的涌动,就等着哪个小孩去咬大家嫉恨的女人。
发生着的现实在电影里塞的太满了,一两个食材还好,或者食材之间味道匹配也行,不然就成乱炖一锅了
老戏骨原始性吸引力软文。用力过猛,暗示太明,寓意太多。
余男倒是真性感!
挺喜欢余男的,可这片子隐喻太多,最后那段好难懂啊!
额、看不了这种所谓的“文艺片”
真难看!不想在豆瓣里记录这种电影,记录下来的话我看的电影总数里面就会多一部不是电影的电影!怎么就叫哺乳期的女人啊!
适合全年龄段男性意淫的魔幻主旋律MV。
隐喻太多了,也就只剩画面好看了。
流言蜚语杀死人算不算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