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片的最后,写在卡片上的这句话“花开花落总有时”,大概也是导演想要表达的。
看到最后说是献给某某的,心想大概影片是表达了导演的心声了吧。
真的是很缓慢,很闷的电影呢。
正巧近来频频告别亲人,看到头七、断七什么的,原来台湾也有这样的习俗呢。
觉得床戏拍得不够唯美啊。
而且一直分辨不清床戏女主到底是不是男主的老婆,原谅我脸盲,外加她们发型都差不多T T不知道,如果是我失去至亲至爱的人,会怎么样呢。
人就是会刻意回避吧?
那些害怕的事情最好永远都不要发生,所以会害怕就医,害怕得知什么不好是真相,觉得也许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
所以因为害怕最终的告别,不愿意生发太多的感情和牵绊吧。
什么时候才能变得更有担当呢?
不知所云的以上。
这部片子等待了好久好久。
终于等到了。
但有的事情,也许就永远都等不到了。
这类型的片,曾经我是不敢碰的。
害怕难过、揪心、呼吸不过的感觉。
如果凡事皆有时,那么现在就是最刚好的时刻。
就是想要这样细腻的情感,透过屏幕直击人心。
一起感受痛的感觉,好像无法承受的感觉。
一个假装两个人一起蜜月旅行,一个假装学生的琴音都是她在弹的。
莲花卡片上写着:花开花谢花终有时。
我们难过的是,这个人再也见不到了,曾经给予过的爱、快乐、温暖猝然消失、不复存在。
花谢花开自有时,凡事皆有轮回,只不过不一定会在遇见罢了。
百日告别,是人们给在世者的期限,可以难过一段时间,但是过了这段时间,还得继续走。
她说做七,是提醒活着的人,他们真的走了。
“尘归尘,土归土,让往生者安宁,让在世者重获解脱。
”每个人对过世的人告别的方式都不一样,如何放下,才是解脱的开始。
2016-11-8 17:07:09
百日告别 zinnia flower台湾文艺片真的很像加长版的mv尤其这部 更是如此 满脑子回荡着《步步》“在失去你的风景里面 你却占据了每一条街”一场突如其来车祸 两个同时失去挚爱的人需要做一次特殊的百日告别
失去未婚夫的心敏 告别方式是笑着装无事但会在夜里抱着有他味道的衣服默默流泪会在沙发上看着他喜欢的书籍边笑边哭会在去日本旅行时带上两个人的护照依照制定好的蜜月攻略 一家一家品尝美食会把枕头被子叠成人形 再穿着他衣服入眠在选择自杀后 仿佛被他轻轻唤醒 再度活着然后发现原来他化作一点一滴融入了生命中难以割舍 不能忘却 哭过一次再好好活下去失去老婆的育伟 告别的方式是买醉再发泄认定是卡车司机的错 即使警察告知已死亡无法原谅 一定要告卡车司机 偷偷记下电话冲动打了电话 电话录音响起时破口大骂却在电话接通司机母亲哭着说好想你的时候哑口无言 再也起不来对司机的恨意因为钢琴附着了妻子的身影 愤怒锁进房间从此回忆中出现了钢琴 却是寂静 没有音乐最后在想要纵身跳下时发现男童的视线选择走出这段难熬的日子 让钢琴重见天日找寻了几次 终于寻回妻子弹的那首肖邦曲回忆里也重新拥有了声音
导演在处理声画关系上很有见解比如上一幕还没结束时下一幕的音乐进来了比如我们认为该有声音的地方却是消音处理比如台词没多少 几乎都是背景乐或环境声比如哭戏 爆发戏 却是寂静无声的画面也很有意思 衔接转场的地方不会突兀看的是没字幕的版本 有闽南语 日语的地方只能零零碎碎听得懂一些词汇 有点难受林嘉欣演技还行 但是看得出来老了我帅气石拔的发际线 让我很担心哈哈哈身材依旧超棒的 但是那场激情戏 气死我了苏打绿同名歌曲也很好听“纽西兰的羊淋过雨后因为羊毛太重起不来 被牧羊人巡查发现就会帮忙甩干水扶起来 没有被发现的只能等到太阳出来晒干才能起来 有可能它很快就能起来 有可能它再也起不来了 有可能它也只是想这么躺着 起不起来都无所谓了”
去年八月的某天,从旗津开回高雄的轮船上,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主动跟我攀谈,亲切又疏离,试探又胆怯,最终还是把手头天主教的传教单递给了我,她知道我是大陆过来的游客,参加活动的可操作性几乎为零。
其实,不止这一次,短短七天,我参观了一个无比安静的佛院,路过了数不过来的小教堂和妈祖庙。
大约是生平第一次真正地踏进有大面积宗教信仰的土壤,的确令我短暂错愕,却又立刻折服。
在我讶异于传说变为眼见的时候,我也很自然地过渡到一种早已具备的接受心理中去了。
因此,半年过去后的现在,电影里的仪式感竟是那样立体鲜活。
世人都说红白喜事,所以葬礼办得那样像婚礼。
只是话语从你好变成了永别。
整部电影都在嘲笑和驳斥着“感同身受”却又在奋力证明和回溯着“感同身受”。
人始终是独行的,又始终是渴求着同类的。
林嘉欣是从小喜欢的女演员,但她和石头的表演却都不太令我满意。
但却几乎无损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感染力。
那些看来多少有些刻意的举手投足,与主角生活中突然飞来的难以下咽的巨大告别似乎已经浑然一体了。
时空被逼着前行,而脚步却太难迈动。
悲伤一直都存在,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妥协了,大概就像《海边的曼切斯特》一样。
做七就是为逝去的人好好悼念,同样也是向过去的人好好告别,可是为什么却是忘不掉呢,脑子里一遍遍的想起你的身影。
我一直在想,怀念的大概都是对你而言很美好的人吧,那你很讨厌的人还会不会想念呢?
在纽西兰农场雨后,那些羊的毛会吸收雨水,变得很重,他们很可能会倒在地上起不来,就会有人从直升飞机上下来,帮助他们,去摇他们的雨水。
听起来既傻又有趣。
那那些倒在地上的羊没有被发现怎么办呐?
大概太阳出来了,就会没事啦。
他们多快才会没事啊?
取决于太阳有多大。
向爱的人告别真的是太刻骨铭心了,所以我希望大家都好好的。
沿著眉角墮落的殷紅血珠, 血的澀感擦拭眼睛, 把死亡邊緣的女交通事故者心敏帶回現世。
另一個男的同樣是意外倖存者, 不相識的同病相憐, 於佛堂頌經超度逝世親人, 相識, 共同經歷百日告別。
一屍兩命, 育偉失去了妻子及腹中麟兒, 他要告的肇事司機斃命, 遺夫有恨未能填, 他的手臂紮上繃帶, 不能做太粗重的事, 他出席了妻子生前的參與宗教聚會(團契), 教會弟兄姊妹不斷安慰的說好姊妹已經在天家, 主耶穌會長陪左右, 安撫的人受到神在地上子女勸導唱詩歌; 神的女兒看到悲傷的未信者悲從中來, 想到死去的狗兒哭起來, 女孩子的感觸觸發育偉的怒火, 女信徒抒發對離世的寵物沒有錯。
然而, 狗的過身又怎及得上至親的人意外身亡? 妻子年華慘死,兒子為了生父對醫生說了數遍:[救我老婆]妻子或兒子只能活一個的絞心欲絕決定胎死腹中, 一天同時失去兩條血緣性命, 育偉大哮的責問:[耶穌, 耶穌, 你在哪兒?] 為什麼你的大能沒有保守你至寶貴女兒的性命? 你那假惺惺作態女兒犬隻的死與我何干? 人是萬物之靈, 神看人的生命比什麼都重要, 地上一草一木, 飛禽走獸神眷顧, 何況是以神樣式塑造的人呢? 女兒不為育偉的亡妻哭泣, 反而對死去的狗流淚, 神在世女兒博愛是不分輕重的假, 一場失敗治療心靈傷痛聚會教他看清了教會的真面目, 他不了解神的作為, 他難堪的是他在不熟悉妻子生前教友不哭, 那個死了寵物的女教徒卻是嘩啦大哭, 淚水不是這麼白流, 最為傷心處, 淚在心中流。
育偉女同事與他的女上男下交合體位是肉慾發洩, 女的忘情呻吟; 男的眼睛半閉半合, 未能盡情投入, 早上同事弄了西式早餐, 一對完好煎蛋在激情男女未及進補前蛋白抵不了營養重心擠壓穿破, 黃汁下瀉, 一夜激情的性愛療傷不是靈丹妙藥, 僅此一次荒唐留下的不是上了癮頭有性無愛肉體麻醉, 剌破了的美好假象提醒遺親不要拋下亡妻的痛。
心敏治理喪夫創痛的方法是十分投入的角色扮演, 她代入了妻子, 攜帶亡夫的護照出境, 放在酒店櫃位辦理入住手續, 就寢前置好枕頭, 抱了入睡, 那個鬆軟頭枕就是假設婚後蜜月旅行相擁共眠的丈夫, 看了悵然心酸。
天下了毛毛細雨, 心敏愁思的凝望遠處出神, 未屆百日, 法事未了, 丈夫身影憶記仿如生前般猶新, 丈夫心願是開餐廳, 他搜集了日本旅行會光顧的特式食店資料, 結集成冊, 每間風評好的食店圖片上方繪畫空心星型圖案, 留待未婚妻填色; 未亡人逐戶品嚐, 她神情木然咀嚼當地食物, 麵條湯汁入喉, 廚師用心烹飪菜餚依舊好吃。
然而, 愛人輕搭香肩, 細訴食物評價, 握住愛妻玉手塗上等級的柔情如水幻滅, 她回億忍耐亡夫母親在醫院升降機的責備, 不在意妹妹帶來影碟、小吃打算同姊姊共度一夜打發哀悼時辰, 縱使胞姊想單獨睹物思人靜度亡夫靈魂的百日在世, 要死天公似是憐憫的不接受, 她經歷責罵、好意、假裝蜜月、求死不能, 本來凡事淡然, 看透生死, 可是心敏看見未婚夫弟弟抱著遺服哭泣, 情感缺湜, 擁抱他撕心裂肺的哭, 她無法克制哀至極處的痛, 徹底釋放。
人的痛到了極處, 十分思念故人大是煎熬, 不灑淚是心敏尚未屆百日, 亡夫靈魂尚在人世, 默默陪伴遺親的最後時光而已。
Patrick Chan寫於2015年12月25日
在金马52的隔天就去看了《百日告别》,香港的排片量也是少得可怜,但场场满座,多是迷妹。
影片结束于光影斑驳下的下山车径,爱人离世已过百日,男女主角却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真正告别。
此片从内容上看难免令人想到五年前同样出自宝岛的电影《父后七日》,后者于第47届金马奖入围四项大奖,也以黑马之姿捧走两座奖杯,之后原著小说大卖。
但与本片不同,《父后》一片在记述台湾的丧葬习俗方面着墨较多,节奏相对轻松诙谐,但依然有浓重的情感线索暗藏其中,直到影片最后剥落外壳,女主点着一支烟,蹲在候机厅角落放声哭泣,相较于之前一个半钟头的荒谬与繁琐,真正的告别突如其来,毫无仪式感,略带讽刺。
《百日告别》的风格截然不同。
因为此片来自于导演林书宇的真实经历,这位曾经的MV导演在表达情感方面丝毫没有隐藏,他本人也极喜欢并且极擅长演员运用压抑表现澎湃的内心。
男主角对着公用电话听筒另一头的自动应答声歇斯底里,对着一众突然冲进家里也冲进自己内心虚以委蛇的主内兄弟姐妹大喊大叫,绝望的一夜激情,手动埋进记忆堆填区的妻子遗物钢琴,每一幕都或有声或无声地呐喊。
另一边,失去未婚夫的女主表面上很是平静,除了在未婚夫葬礼上的失魂落魄,她似乎坚强得一览无余。
她独自完成蜜月旅行,按照二人共同拟定的美食计划逐一品尝认真打分。
只是每晚回到酒店,便倔强地在双人床上伪装一个爱人的形状,然后关灯入睡。
在整个旅途中她一滴眼泪也没有流过。
直到她结束一个人的蜜月,随即着手自杀,才发觉原来谋划已久,她根本脆弱至极。
但自杀并未成功,第二天醒来面对疼痛、呕吐物与不期而至的房产经纪,她依然毫无悬念地压抑悲痛。
多数人从未真正告别,但此生再未见过彼此,却也不觉得遗憾。
但面对挚爱意外离世带来的强制性永别,实在是难以面对。
所以,宗教给了我们七七四十九日,不停诵经,不停与灵魂周旋,不停在内心自我挣扎。
直到百日已过,戏中二人对经文已了如指掌,但说到时间,却依然不知还要过多久。
汽车已经盘旋在下山路上,日光看起来也够暖和,我们得到了导演足够的暗示,二人一定会从阴暗的困境中解脱,继续前行,只是不知还要多久罢了。
男主角挨家挨户送还学费,女主角登门拜访昔日恩师,流落人间未免还是要拼尽全力,追逐过往时间链条上所有挚爱的痕迹,令人动容。
最后我想说的是林嘉欣,她捧走金马倒也不是完全出乎意料。
少女宋芸桦虽令人眼前一亮但难免稚嫩,舒淇的表现手法已经不再新鲜,《聂隐娘》的成功说实话她只贡献一小部分。
但林的内敛压抑,与赵涛的有收有放,对于我本人来说,更倾向于后者。
情节平淡 暗藏起伏规律 即 从一点点沉浸悲痛到悲痛的顶端(甚至自杀)再到和解而对应的情节因男主女主稍有分别是 不愿告别(男主逃避抗拒 将钢琴推进一个屋子锁起来 任何与老婆相关的不见 不联系;女主独自蜜月 将枕头当作逝去的恋人相拥而眠)--面对告别(男主处理老婆的遗留事务 退还学生学费;女主卖掉婚房 差点在这所房子里自杀 剂量不够而幸免于死 大概也要真正开始一个人正常的生活)男主跟老婆的朋友上床聊以自慰 或许可以拍成一部略显黑色的特殊告别女主的独自旅行 可以感同身受 可是不得不说 这样很蠢 确实 悲伤是和蠢连接的石头太用力 第二次咆哮可以避免吧 林嘉欣清清淡淡 与片子气息甚合这两人没有一个是强作欢颜的强人个性 都是在悲苦的大风里兜转的树叶 连跟大风搏斗的意志都不见可能是作者太作者意识了
(逼着自己写评论。
肯定不大好,还是不要当作参考。
)1.这是一部克制的电影,始终天然旁观视角,既是陪伴又是观望,看完两人从悲恸到开始放下的全程。
我喜欢这种默不作声地记录,聆听,观察。
故事本身已够动人。
被默默记录下来的全程本身就给人力量,像是真实发生的故事。
我也陪着他俩走过,看他俩终于开始新生活,我也有一种淡淡的欣慰,为他们开心。
2.仪式感,百日告别,我在想是谁想出的百日告别的方法,一次次来跟亡人告别,给我们为逝者做事的机会。
精心挑选水果也好,认真念经也好,在仪式里安放无处可去的情绪。
让留下的人有事可做。
终于情绪有了出口,终于我们一点点释然。
3,它描述了一整个告别的过程,《百日告别》那首歌也一样。
从一开始疯狂激烈的情绪,每一物每一景都带着逝者的影子,到后来混乱分不清现实,在最后,愿意接受,开始告别。
我尤其喜欢歌词的后三句“然后继续完成/趴在思念上聆听/浇灌以告别”像是最后终于开始释然,终于,愿意告别。
却又始终在心中存着思念,带着亡人的一部分继续往前走。
问题:同时讲述两个人的故事和只讲一个人的故事相比,有哪些优点?
片如其名,这是一部讲离开与告别的电影。
头七、百日都是民间关于逝者的一些风俗,具体细节来源我并未考证,影片也仅是以此为串联的线索,主要讲的还是留下的人如何面对至亲的离去。
影片开始于一场交通意外,飞来的横祸使几个家庭瞬间或失去了儿子,或失去了兄弟,更核心的使丈夫失去了怀有身孕的妻子,使未婚妻失去了婚礼在即的未婚夫。
于是一男一女两位主角,各自承受这突如其来的人生不幸。
亲人朋友的关怀呵护能帮助到他们的并不很多,那些追思悼念也仅能带来些许慰藉。
无以逃避的心理历程,即使再过艰难,也只能一一遍尝。
影片中一幕使人印象颇深,男主角痛失爱妻而生出巨大的愤怒与报复之情,得知肇事司机也已身亡,满腔愤怒转嫁到司机家人的身上。
当头七之日他打电话给司机的家人意寻报复的时候,司机母亲误以为是儿子头七回魂,向电话那边的人倾诉母亲对儿子的思念苦痛,男主角的愤怒之情瞬时消散。
嫉妒、愤怒、仇恨、报复,这些消损人类心灵的卑下情绪,在面对更加深刻的情感之时,已然没有了可存之地。
在我看来,这可算作人类情感的伟大之处。
而那些最为深刻的失去带来的感受,又是任何他者无法感同身受的。
小时候看过一部电视剧《永不瞑目》,男主角葬礼上,女主角平静表象下,深情一吻出乎所有人的意料,那是只属于她一个人的告别。
面对视若无他之人的离去,能予以表达的方式,往往流于形式。
愤怒、悲恸、绝望,然后在身心俱损之上生出对命运无常的倔强,和对已逝时光的尊重,这算是一个坚强灵魂对待失去的心路历程吧。
一直都很喜欢go through这个词,而且喜欢把它译作“渡过”。
这样一部电影其实颇为普通,剧情表演都难言出色,之所以有想到要写点东西,也恰巧自己正在经历一次失去与告别。
这其中并不是只有负面消极的部分,因为之所以失去与告别,就意味着有所靠近与得到。
对于颇自孑然又倾于极简的人来说,这本就是非常的幸运。
人们常讲生离死别,听上去死别生死相隔,来的更加决绝,但有时生离也能绝无再会,死别也可常念心中。
对一个温暖的人来说,无论是生离还是死别,都可以保有一直的温度。
希望自己能是个温暖的人,不止是温煦阳光下的温暖,更是凄冷寒风中的温暖。
一个同学多年的夙愿终成,可以做一直期望的心理咨询方面的工作,是一件最近很值得开心的事情。
每个人都有自己去处理悲伤的方式,这里用到之前听到的一个词:情感共鸣,好像是说每个人的情感都不一样,并不需要我们有,不是说丧事就必须一起哭,喜事就必须一起笑等之类的。ps,旅行计划本真的做的很不错。
思念是一种病
兩星給林嘉欣
因为Karena在金马提名和剧组上小燕之夜才关注这个电影,难以想象她在经历丧父之痛的情况下还要演出心敏的告别,更佩服导演对亡妻的一片深情。看的时候停了两次,想起了最近两年至亲的离去。在百日好好悲伤,百日后勇敢面对,才是对于伤痛最好的处理方式。
“纽西兰有一种工作,有一个人,下雨天,会搭直升机巡逻草原。他要找到那些倒在地上的羊,因为那些羊的毛在下雨天吸了太多水,会倒在地上起不来。他就要找到那些羊,然后一只一只的把它们扶起来,摇一摇,把它们身上的雨水抖掉。”
有点 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调调,很自在的悲伤。
有时候,要跟一个人告别是一件很难的事。
能力欠佳 没能撑得起这个题材 整体只是因为死忙带来的伤痛而悲伤 各个方面都肤在表面上 太刻意.人物形象刻画的很弱 观众带入太困难.还有长得五大三粗的大老爷们恢复之路的台词简直矫揉做作的受不了,也就林嘉欣的演技和部分剪辑转换还成.
“百日,此日为卒哭祭,至此之后,不能再哭,活着的时间,已包含进死亡的时间里,如光在影之中,如喜在哀之中”。
要是只有嘉欣的部分就完美了。看她敛声屏息的样子,真是动人啊。
可以说是林书宇式的治愈吗?不过具体的情节有很多还真是够矫情的。
这部作品是林书宇拍给自己的慰安之作。其实丧妻这种人生体验不应该这么急于拍成电影。
1102# 一直在想臺灣電影「獨特」的尷尬感。
被欺骗惨了的一部片子 两条故事线 男女主没有任何交集 看林嘉欣吃各种东西静静地看了一个小时 然后就没了 花开花落终有时
挺不错的一部影片,虽然剧情平淡,但是演得相当到位,不喜欢狗血!
看到最后,看到导演纪念亡妻,才知道电影里那种真实细腻的失去所爱之后的感受从何而来,死亡是一瞬间,告别要持续很久。
做七就是让我们放手,生与死分开别纠缠各过各的。
花开花落终有时。对于告别,我们总是准备不及,而不太擅长。很喜欢导演抓的点,石头的电话被丧子母亲接到,石头去退还学费,林嘉欣去完成一个人的蜜月,又若无其事地收拾失败的自杀现场,两个人在庙里的相遇。。。导演是个很温柔的人,温柔的人对疼痛的感知总是更深刻些吧。希望百日之后,记得要忘记。
看了20分钟 我们俩煞有介事地交谈道 这片讲的是不是平行世界 一场车祸 一个世界里男的死了 另一个世界里女的死了… … 一看豆瓣 不是这么回事儿啊… … 尴尬
羊群被雨淋湿后会因为太重而直不起身,多数人都只会把它当奇闻异事笑一下,只有深处困顿的人会去想它们要怎样站起来。直接从告别开始,百日告别,状态很真实,但似乎只是在命题里规矩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