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真热情善良女主,赤诚地热爱着歌剧演唱及所有的艺术形式及艺术家们,偏偏却五音不全毫无天赋,多么悲催。
婚姻中的孤独更驱使女主在炽爱的音乐中寻求心灵的抚慰。
不管如何荒唐可笑可悲,女主的那种对艺术及艺术家们的赤子之心令人动容,纯粹不带丝毫功利,真正的投入热爱在所不惜。
片中女主从剧场出来后回望,在黑暗孤寂的街道上独自一人向心中的艺术神殿遥遥膜拜虔诚地致礼,太戳心了,剧情中女主再怎么跑调破音,都令人为之暗暗心酸。
女主老公最终没有辜负那个善良的灵魂,发自内心地想保护好女主的梦想和象牙塔般的人生,很好。
女主的师傅 ,那位穷困潦倒的歌剧大师,完全就是抢戏高手,一出场就抓人眼球,动作表情特有戏,自带重量级的幽默感。
剧中他的歌剧排练小丑的唱段,完全是听觉盛宴,声音浑厚醇香情感饱满多变,不得不承认音乐的震撼性的感染力。
从最后一场女主站在大型音乐厅的舞台上的汇报演出结果,不得不承认女主花费巨资并好吃好喝地供着该位大师及培训团队,取得的进步可不是一点点,与影片开头女主独唱时笑死人吓死人吵死人的经典鬼哭狼嚎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咏叹调,到影片最后大舞台上的很有美感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咏叹调,完全就是两个人的唱腔,有些唱段还是引起大师师傅的眼睛一亮好友们的欣慰一笑老公的大松一口气渐露微笑,虽说结果仍是即便重金打造但整体表现无法企及真正的歌唱家、一如既往地引发观众们哈哈大笑不止的惨不忍睹一场闹剧。
管家心思深不可测令人齿寒,女主就是他内心里如上帝般旁观嘲弄利用的蝼蚁,冷血阴暗至极。
日久见人心,一心换一心,女主的一腔善意厚道可能会感动天性纯良之辈,但小人们永远不会,再美好的花园里也会潜伏着嗜血的毒蛇。
女孩问吕西安,他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男孩沉默片刻,微笑的回答说,也许他说怕失去她。
或许我们可以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抨击玛格丽特的虚伪、脆弱,她的财富、身份、地位无一不是缔造皇帝新衣最完美的元素,作为一个迟暮的美人,怎么可能在黑色童话里自我陶醉了这么多年?
华丽的肥皂泡最终被本应早就知晓的真相刺穿,幻灭中生命也随之消亡,这个世界如此残酷,我们怎会允许"荒谬"的事情存在数十年?
假如玛格丽特是一个单纯的孩子,出生于战火或贫瘠之地,,又或是一个与病魔苦苦缠斗多年、即将离世的病人,他/她的梦想就是在舞台上唱一首生命之歌,那么我们是继续放纵自己的刻薄去尽情嘲讽,还是会怜悯的报以掌声和鼓励?
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回想一下,玛格丽特其实伤害了谁?
电影原型的Florence Foster Jenkins,被誉为"谋杀女高音",唱歌毫无音准与节奏感,在私人会所威尔第俱乐部献唱30多年,门票只赠送给至亲密的家人和朋友,最后一尝夙愿,76岁高龄在顶级音乐殿堂肯塔基大厅举行个人演唱会。
这一生,从1912唱到1944,她用对音乐的痴迷和努力抵抗一切恶毒攻击,极致的简单与快乐,固然离不开巨大财富的支持,但她的追求有错吗?
当然,电影里的玛格丽特备受身边人的宠爱:偷腥的丈夫溺爱有加,音乐导师也堕入她的私密世界一起"过家家",黑人管家永无限度的配合支持对抗着自我对她的怀疑,最后定格的那张照片,像是记录这个童话最有力的证据,至少,我们看到的爱比伤害多,在她离开世界之前,她是快乐的。
从诞生到离开,这漫长岁月里,容颜被风霜侵蚀,纯真被世俗玷污,唯独玛格丽特内心那个孩子从未远离,这样的一生,我们为何要满怀恶意的说三道四呢?
玛格丽特虽然走音到最后也没有实现让听众享受她的歌声她的梦想,但她发自骨子的乐观优雅和向上深深回荡在我的脑海里,从记者对她的改观可看出,她的生活态度其实成就了记者和女2。
影片中多次出现丈夫的汽车在家到巴黎程中树下的场景,丈夫从开始的故意弄坏车阻止玛格丽特的演出到最后为赶时间挽救玛格丽特却无意料到车子在树下熄火,这一场景意犹未尽,提现了丈夫从头到尾对妻子的改观,他愿意继续瞒着妻子支持她的梦想,正如影片中所说“生活给予我们两条路可以走,我们可以毁掉他们,也可以成就他们”。
与其说医生和记者们最后决定告诉玛格丽特真相去“救”她,还不如说这倒毁掉了她。
玛格丽特的结尾虽惨淡,也反应当时拥有自己个人想法的人总是会被大众所嘲笑,但玛格丽特的形象永远留在一些人的脑海中,甚至是精神榜样。
但影片中大多数情节过于浮夸和不现实,这也是很多人不喜欢的原因之一。
沉浸式看完《玛格丽特》,从一开始的难以忍受,渐渐转变成同情怜爱;如此寂寞的灵魂只有在音乐中才能感受爱,现实中身边的每个人都从她身上获取自己的利益,即便是那个理解她的男仆!
这是情节的反转!
梅姨的《跑调天后》却是最后能步入卡内基音乐厅的喜剧了,典型的美国风格。
这一喜一悲的跑调,都同样建立在丰厚物质基础之上,不然忙于生计只能向现实妥协,当然也不会有处心积虑的欺骗了。
总之我更喜欢悲剧!
展现人性的丑陋可以警醒人类!
嗯⋯⋯好啦其實「虛假」這個題材早有The Truman Show這套好戲,所以再看Marguerite就明顯地失色了。
雖然電影沒有這個意思,但我有種感覺是M本身才是裝睡的人吧,你不可能把她叫醒的。
人過了五歲就能感覺到某個音有沒有走調,M又怎麼會不知道自己走音呢?
人類的複雜之處就在於如何掌握彼此之間的距離。
如果,一開始M的丈夫願意去陪一下M,戲就沒有得做了吧。
不過奇異的是那個黑僕人吧,聰明的管家、壓抑的偷窺人、自私的終結者。
一开始玛格丽特的歌唱的确好笑,听了她唱歌我也是哈哈大笑,原以为是喜剧,看到最后确实悲剧,觉得她真是一个傻女人,花了很多钱去买一张随意拼成的照片,跟着他们去演出,开始转变的地方是她对陪审团说在哪里唱国歌是每个人的自由,就觉得这真是个可怜人,最后看到她终于开始巡演,一开口唱歌还是跑调,唱到第二段居然不跑调了,然而她却咳出了血,不得不住院治疗。
玛格丽特最开始做这件事只是为了讨好丈夫,所以她在每次开唱之前都会问管家他回来了吗?
换来的却只是丈夫的刻意晚归。
提出用真实的歌声治疗玛格丽特的是她的丈夫,最后想要阻止治疗的也是她的丈夫,她的丈夫虽然是为了钱跟她结婚,但也是真的爱她不然不会在最后一刻试图阻止治疗,然而那一辆每次都被他故意弄坏的车子最终坏在了路上,同一条路,同一棵树下,导致了他最终没能救下自己的妻子。
这部电影以女主角的名字命名,起先看海报和电影名实在提不起兴趣,其他的电影都看过了,实在没什么好看的了,于是看了看预告片和20分钟的采访节目,发现貌似也挺有意思的。
看Allociné里面媒体打分4.1,观众打分4.0,于是果断就去电影院看了,我真不想装资深影评人提什么达达主义,美好年代啥的,直接说电影情节,女主角女彪高音跑调还特喜欢在人前唱歌,好友,亲人什么的出于各自的原因都不敢说实话(怎么这么像邹忌讽齐王纳谏?!
)她要求的舞台越来越大,然后丑也就越出越大。
开始听她跑调唱腔还总忍不住笑,听多了简直像里面的演员说的casser les oreilles,里面确实也是有笑点的,电影中也各种穿插古典音乐,但真的是欣赏不能啊。
那个留胡须的女的看着就让我恶心,记者无精打采的欠扁样果然是在抽大烟。
我以为最后她的唱功会被老师调教好,在破功之前如果没听错确实有段儿唱的很好,但是。。。
最后的最后当她听到自己的声音后。。。
我一直看完呜谢想着还有彩蛋?
还有后续?
结果没有了,这特么什么结尾,这电影什么玩意儿。
我个人觉得两分钟的预告片基本完全阐释了剧情,我竟然花了两个小时大晚上去看,真是醉了,两星推荐。
这可能是我2020年的年度最佳。
玛格丽特出场前我就有一种挖到宝藏电影的感觉。
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感受是一种无法言说和表达的挽歌般的美。
华美而沉寂,梦幻又落寞,浪漫又悲哀。
虽然是关于玛格丽特的故事,但所有人的灵魂都不单薄,交织在一起推动着视线在舞台间游移。
布满屋子的白色花朵、白色盘子里白色的食物、燃烧的火焰与烟雾、暗房里的红色、摇晃的水晶吊灯、萦绕全片空房间里动物的叫声……视觉形式感重,帧帧油画,叹为观止的法式美感。
听觉精妙,空间中有天然而浓烈的情绪气氛,是我最爱的类型。
重复与巧合、执着与放弃、癫狂与毁灭、癫狂与静谧、热烈与悲凉……贵族与贫民、天才与疯子、艺术家与凡人、发声者与附和者、表演者与观看者、宣传者者与表演者、宣传者与观看者……从最细微而隐晦无法言说的情感出发,一层一层丝丝入扣又折回去,对艺术的爱与对人的爱,就是玛格丽特世界里的一切,也是理想世界的一切。
对人与对艺术对社会对现实的矛盾的情感是最精彩也最绝妙的立意。
不论在立意上还是在制作上表达上,都堪称完美。
弗洛伦斯·福斯特·詹金斯(Florence Foster Jenkins)是音乐史上最臭名昭著的女高音。
缺乏音准、节奏及技巧的她是一位热爱歌剧的富婆,喜以自己奇特的唱腔辗压凌辱听众的耳朵,并毫不在意表演时台下观众传出的阵阵嘲笑。
她精心挑选演唱场地和听众,在私人会所里霸唱30年后,终于在1944年得偿所愿,在76岁的高龄登上音乐最高殿堂卡内基音乐厅,在观众的安可声中登上事业顶峰。
又在一个月后,功成身退,告别人世。
留下烈焰繁花的一生供身后的影视圈抢夺。
2005年,根据詹金斯的生平改编的舞台剧在百老汇上演,同年,另一部舞台剧在英格兰公演。
仅2015和2016,有两部取材于她的电影抢拍。
一部是2016年梅姨联手休·格兰特的传记正片《跑调天后》,这部电影为梅姨再添一个奥斯卡最佳女猪脚的提名。
另外一部,就是这部法语片《玛格丽特》,法国人真是浪里个浪,将原型人物喜气洋洋秧地气盈天的铁岭故事,活生生唱成了白色茶花女生来为爱痴狂不惧全世界坑蒙拐骗的令人齿寒嗟呀的傻白甜咏叹调。
电影将故事背景搬到上世纪二十年代的巴黎,去掉了美利坚拙实的憨直,聚焦春情荡漾的浪漫之都,在那里,保守与激进并存、达达主义正粉墨登场、上流道统的消遣仍旧是歌剧,这些都为故事平添了几分自由主义的色彩。
影片由五个乐章组成,从玛格丽特在自己的庄园里的沙龙聚会开始,一直到她苦心孤诣要开个人音乐会,一幕幕将玛格丽特推入绝境的戏剧高潮。
玛格丽特是个富二代,与丈夫联姻,承继了他的爵位,从此跻身贵族阶层。
然而,巨富并没能填平她和丈夫阶级之差的天坑,尽管她富甲一方,但她的精神却彻底匍匐在丈夫高贵的朋友圈之下。
斥资打入贵族俱乐部,资助艺术沙龙、豢养艺术项目、巧立艺术基金,名为支持艺术,实为捐门坎。
像一只河狸,她一枝一叶地在丈夫领地的沼泽上筑起巢穴。
作为回馈,玛格丽特充分的慷慨足以让受邀前来的宾客和庄园仆人们一次次忍受她不堪入耳的歌声。
灾难周期性地在庄园里上演——世界上怎么会有那么难听的歌唱,男人们躲进休息室,仆人们在耳朵里塞上棉花,她的丈夫则需要制造“车祸”来逃避玛格丽特演唱会的“车祸”现场。
当然,没有一个人告诉她真相。
这是一个歌剧版皇帝的新衣,环绕玛格丽特周遭的全是谎言,他们中一半是迫于“皇帝”的威势,一半是从中渔利的市侩。
这个宇宙规律被两个翻墙蹭派对的年轻人打破,小报记者卢西安和无政府主义艺术家克里尔抱着利用的目的接近玛格丽特,可莫名把她带入一个“美丽新世界”。
在一场达达主义的闹剧之后,玛格丽特自以为找到了音乐的“真谛”,她为登上舞台啼血而歌,在医院里醒来,并要承受医生为治疗她的幻想灌制唱片、用最残忍的方式向她揭示真相。
与原型人物强大奔放的内心不同,非常戏剧化的,电影安排了黑人管家作为全剧最大的反转角色。
表面上,他是一个暗恋女主的情痴,女主人是他生命的女主角,他在主家默默无闻20年,专职打造一部女主“名伶优梦”的大戏。
用尽所有可资利用的谎言资源为女主人催眠——为她拍摄歌剧角色cos剧照(照片实在是好),演出后买来满室的献礼鲜花(男主不悦:搞搞意思就好,弄这么真干什么),实行高密度舆监(专业删贴,好评置顶),花钱雇佣水军灌水营造传媒环境(将前来热场的女演员推到女主人面前大放谀词,剧场内持不同语种喝采的热情粉丝)……但其实,他是位激情艺术家,他的终极作品是将女主角捧上天,才好得到她摔到地面的最后一张照片。
他得到了,但怎么看仍像是一个因爱无望而致癫的疯子行径。
像是一个极端的社会学试验,玛格丽特生活在周围人精心编织的谎言当中。
丈夫偷腥,于是心怀愧疚,伪装对她忠诚,对她的艺术追求勉为其难但也听之任之;丈夫的朋友圈需要这位金主雄厚的财力来支撑门面,把对她的阿谀奉承当作与土豪做朋友的必须代价;仆人们拿到了优渥的酬劳,把作假当辛劳付出;至于伴奏乐团、剧场经纪、音乐老师及随从都是被买来的临演。
一切都顺理成章。
骗子有一千种行骗的理由,但玛格丽特怎么能对如此千疮百孔的骗局深信不疑呢?
按照正常人的常识,她难道没有一刻的疑虑吗?
人是靠照镜子来获得外部世界的反馈的,一个正常人会区别、判断、比较从外界收获的镜相信息,去伪存真,不断校正自己对镜子的曲光度的适应性,来获得尽可能真实的外界映像,从而认识和修正自己。
而这一机制在玛格丽特身上不起作用,她的心智始终保持在一个小女孩的水平,她的辨别能力被她巨大的财富遮蔽,她被金钱削夺了能力,因她所有而丧失了真正的该有。
对她来说,所有花真金白银买来的东西都是真金白银的——爵位、首饰、漂亮衣服,甚至是一个剧场,一台演出。
对于富人来说,世界实在是简单,所买即所得。
在买卖中,所有人都受益,大家乐享其成,自然都会捍卫供需关系,骗子与被骗者形成了同构,于是,人生充满了哈哈镜。
在她的演唱会上出现了一个奇异的景观,所有的哈哈镜的曲光度高度一致,玛格丽特在一排排的镜相中得到的是一个完整、连续的自己。
玛格丽特渴望舞台,她年过半百,富可敌国,虽年老色衰却对歌剧对舞台保持着一颗初心。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初涉人世的处子,她赤着脚对剧院郑重行礼,她躲在提词员的小窗口看舞台的地面和演员们的脚,满眼的热切与惶恐(凭这个眼神,女主角凯瑟琳·弗洛获得了凯撒最佳女演员奖),她戴上翅膀登上舞台,为爱引吭。
只是玛格丽特一生只为一个人而唱,可最终却只有那个人看不见。
在电影中,有个歌剧女演员问吕西安,她的丈夫从来都没有勇气告诉她其实她唱得很难听,你也从来不对我说我唱得很好。
吕西安沉吟良久,答说,也许他怕失去她。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谁又敢说,穿新衣的皇帝不是真心喜欢自己赤裸的样子,只是因为怕回到冷冰孤单的皇宫,宁可从头到尾配合大家演一场“被骗”的戏呢。
看电影从一开始的满场哄笑,看到最后再也笑不出来。
玛格丽特唱的不是歌剧,而是她孤寂的芳心。
灯影幢幢,我心寂寥。
中国电影博物馆 法国电影周 《玛格丽特》放映时间 4月1日 14:00 /4月9日 10:00 E/N/D文/锵阿锵媒体老炮儿《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执行总导演边走边看边写边玩
长按关注 必有回响
今天真没少听到“保持初心”。
也没想到是一部移植到法国的关于时代的电影,不少极致的细节还原。
通过主人公玛格丽特对其“无稽"的戏谑表现,同时又带着一丝忧伤的怀念。
凯瑟琳·弗洛 Catherine Frot将自己擅长的喜剧特质与真挚、脆弱矛盾结合,去年威尼斯大热没能获奖实在可惜,因为她整个表演生涯值得一尊有影响的奖座,还好今年凯撒终封后。
玛格丽特一开腔差点把我给送走了,人毕竟不能活在谎言的茧中麻醉自我。
3.5 这版完全是一出悲剧啊,太挺喜欢的…
将皇帝的新装解构,风趣幽默的喜剧片。最后才揭露另一条忠仆的主线,加上了一层阴暗色彩。不由会想,对于女主或者皇帝来说,这个悲剧,究竟是人们愚弄了她,还是她愚弄了看客呢?但细节太多,尤其是丈夫出轨的那条线,让结构显得散乱,最后结局还是滑向了庸俗,收得太做作了。
开头所有的人都好冷漠,后半段很温情
通篇在笑,结尾痛哭。期待拿影后。
在群嘲声中执意表白着自己天然纯情的坚持,在对于自身天赋能力的无知当中快乐幸福着。
歌剧是一点都不了解,她唱的再好,也只是维也纳金色大厅那一小部分观众的最爱,就算给我恶补个三年五载的歌剧艺术,我也听不出来歌剧有什么好。这部电影直接从歌剧入手,锁定了观众群,让我实在是没办法,只能看过也说没看过。
满满的都是喜感
匠人的电影,精巧细致滴水不漏
……我是无法认同的:热爱当然无可指摘,但热爱即可,非要大家都认可那就能是虚荣、自欺欺人和用地位金钱找存在感了。这又不是童话故事,自己唱歌好不好听,自己心里怎么会一点数都没有呢?
从中段开始分水走下坡。
在六公主上看的。看完再评分。困了,不想看完了。我可能现在不太喜欢这种类型的片子了。
剧本矜持高贵,却并不没体会到喜剧的笑点,反而处处是黑色情绪,是明媚的阳光下的无奈悲凉。
女主演的真好,那种善良厚道的不自知,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很常见。然而现实生活中更常见的是,即便听了自己的唱片,也会给自己的“美妙”歌喉找出100个理由。
没看出爱情,只看到女主有钱任性。服装、布景、美术一流,问题出在剧本上。
在群嘲声中执意表白着自己天然纯情的坚持,在对于自身天赋能力的无知当中快乐幸福着。终需在真相前倒下的命运。观众从未为其热情与努力鼓掌过,却感动与其陨落。女主的人设是Jenkins,但故事的主体还是belle epoque。悲喜之间,各位主角演技大放送。Sylvain Dieuaide小哥,看好你哟。
本是一个“皇帝的新衣”的故事,却因为套上了理想的外衣而变得严肃了起来,玛格丽特对歌唱的执念不亚于《立春》里的王彩玲,只不过她的才华尔尔,以至于当观众看到她唱歌的段落时,不知是觉得荒谬还是有些动容。
电影频道回看,真实故事改编,执着地追求梦想,有点像《立春》里的王彩玲,只是梦想与现实差距太大,仍然用全部热情乃至生命去追求,是天真,没有自知之明,还是自欺欺人,希望她成功,但结局却是悲惨地面对现实。
就像是一场梦,醒来那刻真系唔方唔感动....
你鲜嫩的像个小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