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届戛纳电影节于当地5月19日落下帷幕,中国90后导演魏书钧的短片《延边少年》被特别提及,成为本届戛纳中国军团的唯一收获。
《延边少年》为什么能从全球4000多部短片中脱颖而出?
是少年的烦恼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还是对旧秩序坚持不懈的逃离和反叛令人动容?
无论是哪种,皆出自于故事中那份打动人心的真实。
我有幸提前看到了成片并且了解到了片子的创作历程。
创作灵感 《延边少年》的故事灵感来源于2017年,导演魏书钧去延边采风,他的摄影师抓拍到一个镜头:他站在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静静地看着几个老人打麻将,老人家们不停地咳嗽,时不时地讲着几句朝鲜语。
之后他们了解到,在中朝边境的朝鲜族村庄,如今多已成了空心村。
村中的年轻人大多出门打工,只剩下闲散的老人。
于是他脑中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落后的山村,不安于现状的少年,整日在只剩下老人和小孩的村子里游荡,他会有什么烦恼?
他会遇到什么?
他会怎么做?
创作过程 影片基调定好之后,魏书钧开始寻找心目中的延边少年,“有灵气,有质感,还要有朝鲜族特性”。
但要找到拥有这种独特气质的非职业演员并非易事,“十四五岁的孩子,我通过这次的寻找发现,他们都太像了,你和他们讲我们准备找你拍一部电影,他们或者狂笑或者窃喜,或者呆呆的问你演电影是什么,他需要做什么,在大家的注视下也会不好意思。
我想找的演员不是这种状态。
” 为了找到这样一个男演员,剧组几乎把延吉及周边县的所有中学都翻了一遍,终于提炼出这样一个“不安分的”少年。
“他的身上有少年的元气,有点混不吝,他不会表演,只能在影片中一定的呈现自己。
我去选角的时候,那个班级里所有人都看我们,只有他一个人没反应。
我觉得有点意思,一定要和他聊一下。
我们是在汉族学校找到他的,但他是个朝鲜人,符合剧中角色,这么看我们眼光也很敏锐其实。
后来拍完戏我问他,他叫李振明(音译),当时你为什么不理我们?
他说当时我刚睡醒,之前一直在睡觉没有精神,非常自然。
” “另外拍摄环境很艰苦,资金不充裕,大家每天都在零下二十几度的环境里工作,很难保持创作热情,冷的时候喝姜汤,送饭不方便我们可能还会去村里大队蹭饭。
天黑得也早,下午三点多天就黑了,我们一早八九点出发,拍两场戏吃一顿饭再拍一场戏,天就黑了,这是最现实的困难。
我们车拍也困难,没有相应的器材和跟拍车,只能我们两三个人加一个小稳定器坐在卡车后面,都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但我们还是受到了电影之神的眷顾。
”表达主题 《延边少年》想要表达的是少年人的共感困境,一是对程式化生活的反叛,想逃离原有的旧秩序、逃离孤独,去新世界闯荡一番;另一个是对于异性的渴望,但对突如其来的温暖却又不得章法。
少年在去往镇子寻找父亲索要旅费的过程中,仿佛是20年前的小武,弥漫着似曾相识的无力感。
一个社会的边缘人,穿行在小镇街头,游离于束缚着每个人的结构之外。
我喜欢《延边少年》里詹森主义的味道,尤其是那种宿命中的生命力。
一个是彷徨不知去路的少年,一个是美甲店里不甘寂寞的女孩。
她陪他一起去找他爸,给他唱韩文歌,而他停电了也要推着摩天轮转起来。
他们都是没有明天的人,他们都是同样孱弱的人,也许他们没有爱情,但是远离美好生活的孤独,就这样将他们牵扯在一起。
我们似乎有两套记忆,一套是既往的真实生活,另一套仿佛是从胎里带来的文化记忆。
否则没法解释为什么看着那些灰扑扑的街巷、粗糙的舞厅包厢和眼神混沌的人们,会如此自然地熟悉、厌憎和感动。
片子结尾,男孩在隧道中骑着摩托车,望不见出口也不清楚出去之后要面对的是什么。
后来的他们可能逃出了县城,到了城市,到了一个更为荒诞的所在,我们美其名曰:发展。
可是那个小武,锁在电线杆上的小武,用舌头顶在腮帮子上,他是反抗还是忍受?
他毫无办法的,要过着县城里荒唐而单调的生活。
像一头行走在沙漠里的骆驼,被绑在一根突如其来的电线杆上,看着满目的荒凉,看一切生活发生、消逝,又继续发生。
《延边少年》,短片需要把所有的信息量高度集中,这一点前半部分做的堪称出色。
影像的记录性和克制运镜可以弥补所有人物关系下表演及台词功力的不足。
所有赢的学生作业之共性。
只要别拍冒了就都能算做带“装置意味”的第三世界影像。
我们不去谈论评委的口味,单就这几年的获奖短片,题材无不在探讨意识形态困境作为基调下,平凡人和社会,情感,伦理符号的复杂互动。
上两句话恕我在瞎掰。
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较容易处理的无非就是一条板板正正的关于“现实”的渐进线。
16:9,4:3. 没有任何配乐,有源音响,固定镜头。
克制,克制,再克制的视听表达。
从《待避》到今天,创作者无不尊崇这几条守则,我们的电影无限素朴,电影里的人们永远在现实的囚笼里挣扎,喘息。
光看这些片子,十年一觉,你会以为自己一直生活在西🇰🇵。
文学性,表现力,反电影,颠覆性。
我们都算老实孩子,绑缚手脚,索性一路素朴。
在 路 上 ——《延边少年》影评 一个破烂的棚子下面,几位老人凑在一起打牌,他们一边唏嘘时光易逝,一边回忆着各自的青春芳华。
棚子旁的树下,一个少年默默看着朋友踏上去往韩国的旅途,他的眼神中流露出了羡慕、迷茫还有惆怅。
朋友远去了,少年转过身看着那群迟暮之年的老人,他忽然很渴望去了解外面的世界,很害怕转眼间自己已白发苍苍,却只是在这个小镇上浑浑噩噩度过了一生。
这是魏书钧导演创作的一部短片——《延边少年》开篇的场景。
故事发生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县城,这个县城并不繁华,道路两边的店铺破破烂烂,歌厅舞厅亮着俗气的霓虹灯……外面的世界很大,但这个县城却构成了自己的小王国。
它守护着他的居民,同时也局限了他们的眼界和精神世界。
故事中的少年在朋友的影响下,也萌生了去韩国的念头,他迫不及待的找父亲商量。
父亲的汽车修理店逼仄昏暗,就像他们的生活一样令人感到压抑、无力。
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少年邂逅了美甲店的女员工,他们一起去打电玩,聊对韩国的憧憬,女孩给他唱韩文歌,他用手推着海盗船对女孩说:你上来吧,我推你。
第二天清晨,男孩醒来时女孩已经工作,和同事一起大声喊着公司的口号。
男孩无奈的摇摇头离开了,他们的故事让人觉得结束的太匆忙却又那么理所当然,就像虽然男孩一直在摇海盗船,但是我们都清楚女孩终究不可能坐上去。
男孩找到了父亲,他和父亲说了自己的想法,那一刻,他的眼神中第一次出现了少年的期盼与不安。
可惜,父亲只是淡淡的回了一句:“有五万,爸送你读汉族学校。
”这段场景中,少年和父亲之间始终隔着一扇污浊的玻璃门,这扇玻璃门就像是父子俩心灵和精神世界的隔阂。
父亲缺乏对孩子的关怀,同时也不关心孩子的真实想法。
他自己无悲无喜的活着,觉得孩子也这样生活是理所当然。
看到这里,内心更是愈发沉重。
少年向往着外面的世界,不愿被一成不变的生活和秩序绑架,而他最亲近的人却恰恰是摧毁他的梦想的人。
希望世界上所有的父母都清楚一点:孩子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养育了儿女,恩情深重,但这不能成为 “绑架”孩子的筹码。
影片的最后,少年骑着摩托车在公路上彷徨,没有出路,也不知回去之后该如何选择。
我们不知道他最后的选择,就像我们不清楚自己的未来一样。
但,只要我们还拥有着少年的倔强和希冀,我们就会一直在路上。
《延边少年》——汇聚大多数少年人的情感佳作 说在前言,这部短片有一个背景不得不提,那便是本片的创作灵感,本片导演魏书钧,在中朝边境的一个小村子,村子里剩下的都是年迈的老人,老人在亭子里打麻将,时不时说几句朝鲜语,这便是影片一开头的景象。
村子里几乎看不到年轻人的身影,年轻人都在外拼搏,那么作为还未长大,片中男主人公这样“毛还没有长全”的少年,他们心里在想什么,甘愿在村子里一直待下去嘛?
便是导演魏书钧的创作灵感。
影片一开始就回答了心中的问题,亭子中的老人在聊天:“哈哈,你是在韩国挣钱挣太猛了吧?
”,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原来都去了大城市打拼挣钱了,看到这种景象的少年花铭兴,决定去城市里问爸爸要去韩国的旅费,这便进入了导演的另一层意思,“问爸爸要钱‘’为了去韩国挣钱,其实“问爸爸要钱”这一段已经进入了少年人挣钱的第一步,离开小村庄,向城市进发,一路上独自一人骑着破旧不堪的摩托车来到城市,找不到爸爸,摩托车打不着火,遇到的困难像极了每一位不甘平凡,去往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
影片中有一个细节让我们看不到奇怪,反而感同身受,毛没长齐的小伙子学会了抽烟,被叔叔打到了头以后的反抗,都是我们曾经叛逆期的影子,导演将小伙子的特质通过短短两个残影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方面,花铭兴在“奋斗的路上”也出现了少年人的代表感情,爱情。
朦胧的感情让花铭兴有些不知所措,甚至在没有电的情况下,我也愿意用自己的力量带你坐一次“海盗船”,我们谈心,发现我们有同样的梦想,我们都不甘平凡,都抱着去韩国的梦想,我们或许真的是能够走在一起的伴侣吧,但梦醒来,一切又回归到了原样,女孩放下了曾经说下的梦想,再次回到了现实,花铭兴看着女孩想起昨天晚上的故事,那么美好,那么怀念,却不再上前打扰。
在之后,少年人的花铭兴受到了挫折,他的爸爸对于他想去韩国的想法不屑一顾,而花铭兴怎么能就这样甘心放弃,不再需要爸爸的帮助,一个人,一辆车就向着自己心中的梦想出发,可现实再一次将这个少年的梦想灭杀,中朝边境不再允许车辆通行。
年轻人望着前方,梦想近在咫尺,却又遥不可及。
他会放弃嘛?
不会,我们看不到少年花铭兴的绝望,说明这件事一定在花铭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一定要再次向梦想进发。
之所以说这部短片是少年人的情感佳作,因为导演仅用了15分钟,将少年人几乎所有的情感汇聚起来,叛逆、不甘平凡、渴望长大、对异性朦胧的感情、不愿意向现实低头,这种种感情都让经历过青春期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就像花铭兴一样,谁不曾像他一样,义无反顾,一往无前?
�����
少年追梦路-观《延边少年》有感这部影片的拍摄地是延边长白山脚下的一个村庄。
魏书钧表示拍摄前自己曾深入延边当地体验生活,副导演历尽艰辛从近万人中寻找出合适的主角,拍摄时剧组克服了零下十几度的低温和日照时间短等困难,完成了影片《延边少年》的全部制作。
此影片讲述的是朝鲜族少年花东星离开村庄找父亲要旅费的故事。
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当今朝鲜族人数越来越少,很多青年都选择了离开村庄到城市去发展,所以很多朝鲜族村庄只剩下了空巢老人和孩子们。
这部影片中的村庄也尤为典型,村子落后并且也没有人去改变现状。
这部影片中的少年不甘心被困在毫无生气的村庄,于是决定开始自己的追梦路。
在这部影片的开头就是几个老人围在一起打牌的镜头,花东星看到伙伴小胖坐上车去韩国之后看了一眼正在打牌的老人们,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自己的“旅途”。
少年很喜欢踢足球,看球赛。
也许,在他的生活中这是他唯一可以依靠的事情,所以,少年决定去韩国踢球。
在他找到父亲摩托车店的时候发现父亲并不在,在他与父亲店里另一位师傅的对话中可以看出,父亲对少年也并么有太多的关心。
在少年的追梦路上有一位陪他一起寻找父亲的伙伴,我们称她为“姐姐”。
这位姐姐是父亲经常去的美甲店的服务员。
他们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少年对于异性的追求和好奇,和接触异性时的毫无章法。
两个人在河边的娱乐场所等了父亲一夜,也没有等到父亲。
但是在他们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个人对未来的迷茫和渴望。
其实,二人都是年轻人,在小县城里困着,对于明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自己在追梦的道路上还能走多久。
第二天,少年醒来发现自己还是孤身一人。
姐姐已经回到岗位上工作,少年知道这条路还要自己走下去。
影片的最后,少年找到了父亲和父亲说要去韩国踢球,还告诉父亲小胖去韩国只花了两千,表现出自己对于外部世界的渴望和追求,但是父亲却说要拿5万让少年去读汉族学校。
少年骑着他的摩托车走了,脸上的神情落寞中又露出一抹坚定。
少年依旧不愿意放弃自己的追梦路。
影片的结尾,少年走到了边境被拦下,不得不掉头回去,在转身的那一刻透露出无奈和恋恋不舍。
影片是以少年骑车的背影结束的,表现出他的追梦路还很长,不知道少年最后的去处,也不知道他是否坚持到最后。
但是,我愿意相信少年走到了最后。
其实,我的家乡也在延吉在这里不得不提到的就是,虽然延边为朝鲜族自治州,但是很多朝鲜族父母却并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读朝鲜族学校,他们普遍认为让自己的孩子读汉族学校以后会更有出息,所以,在影片中父亲拒绝少年送他去韩国而是让他去汉族学校读书。
我觉得这部影片的典型性在于它的社会背景,朝鲜族现在的青壮年都选择在外打拼,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对于孩子们的关爱少之又少,所以,孩子们都很向往外面的世界。
它也体现出现代青年的共同点,虽然对于未来和明天和迷茫,面对困难可能会不知所措,追梦路上还会有更多的困难,也会像影片中的少年一样得不到支持,所以,有些人选择了坚持,有些人却选择了放弃。
《延边少年》导演镜头下的少年体现出了,在追梦的道路上哪怕再不安和迷茫也要挺起胸脯向前走。
看完心情复杂。
毕竟我一直住城里,确实也不太清楚农村是什么情况,确实有可能如此凋敝。
男主感觉长得挺像我表弟,就是和爸爸说朝语的时候让我有点疑惑,个人印象中延边口音偏重,像开头老年人的那种语调,但他们倒是更像首尔口音,偏柔和,比较像辽宁朝鲜族口音。
而且爸爸说的有点拉。
也许爸爸是务韩回国人员,可是如果男主一直上朝鲜族学校,且爸爸不太希望儿子去韩国的话,男主说首尔口音的朝语就很怪。
看了一眼合作单位,估计是在延吉图们拍的。
上大学之前从未觉得我们那儿有什么特别之处,走出去之后才发现可能确实有些离奇魔幻之处的,比如一直以为一个班离婚+分居率有50%以上是正常情况。
站在旁观者视角观察延边给了我一定程度的陌生感,或许我也没有多了解生我养我的家乡。
正如之前在本科毕业论文中经常提及的,也许身处异乡才有一个契机去反思和重新审视自身定位。
可我确实也很讨厌一提到边陲小镇就表现落魄凋敝而游离的氛围,总觉得有些刻板,切口太窄,而本片除了堆叠了一些朝鲜族元素,似乎也未能高出其他小镇题材(人口外流 逃离等)主题。
此时又想起《颐和园》女主设定就是图们人,上大学之前的镜头中就有朝鲜族学生以及录音机播放的朝语广播,却看不出来这种设定对整部影片有什么影响,个人认为有点算败笔,也觉得只作为一个元素出现有点可惜。
可能也是基于自己的身份才一直对这种设定耿耿于怀。
15分钟也许没法容纳太多东西,希望相关题材以后能拍得更好。
《延边少年》此部短片通过短短的十几分钟,向我们展现出特定的典型环境里的典型人物——在与朝鲜相接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里,渴望冲出这一环境、打破自己常规生活格局的年轻一辈。
往往这些年轻的“少年们”都是孤独又不甘于平凡的,如片子里的延边少年。
片子里运用了风格化镜头语言描述延边少年,他一个人孤独地在路上寻找着些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着一种青春式的悲凉。
首先是大量的固定长镜头,奠定了整部片子偏慢的节奏感和稍显安静又带着隐隐伤感的影片基调。
这些固定的长镜头,画面内部的主体都是少年,客观地记录了少年的寻父过程,他的动作、神态等,展现出了少年在片子里的孤独感。
他一直都是自我行动者,哪怕片子里有不短的篇幅是关于他和姐姐共度的一个晚上,但姐姐并没有在他的生活中产生了什么影响,只是令他在过程中多了一层(也许是关于异性)遐想,而这层遐想也是他自我的孤独产物。
另外,也有一些俯拍角度、交代少年身边环境的固定长镜头,让观众和少年之间产生了一种距离感,更让观众感觉到这个环境和少年之间的距离感。
两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的矛盾存在,而是已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少年想要逃脱出这个环境的力量冲突。
尽管少年是孤独又迷茫的,但是当他骑上摩托车开始了自我的旅程时,这种力量冲突就出现了。
片子里重复了不少“隔着玻璃看外面/里面”的镜头:在少年的屋内透过窗户看窗外骑上摩托车出发的少年,在美甲店的对街透过店的窗户看正在工作的姐姐,在街上透过游戏店的落地窗看正在玩游戏的少年与姐姐,在外面透过操控室玻璃看少年弄海盗船的按钮,在父亲的摩托车店里透过玻璃门看门外的少年。
重复出现的“玻璃”产生了一种“隔离”,似乎阻碍着观众去真正认识“玻璃”另一面的事物;好像也没有人可以真正去了解少年和姐姐,以及他们代表着的那群年轻人。
前一晚在海盗船上唱着韩文歌想去韩国的姐姐,第二天早上还是喊着无聊激动的口号照常上班;偷偷去到边境的少年,看到不让过的情况后,就默默地往回走了,尽管骑着摩托车的他在风中依然潇洒。
这群渴望着打破身边平凡环境的年轻人,在影片的最后又归于现状和平凡。
他们用来对抗身边环境的力量从何而来,又有多大,我们无从得知;而影片中一块块玻璃的阻隔在告诉我们,现实的力量压迫着“玻璃下”的一个个年轻人。
镜头里的少年,带着意气风发的潇洒离开了家,走上了寻父、去韩国的路;尽管最终寻得父却又没有让他遂愿,独自去往边境,又折途而返。
这与拉美电影中的公路片有着相同的“套路”:启程时为了自己的要寻之物,终不得,不得之物在最后又变得没那么重要了。
而延边少年最重要的,是他最后依然潇洒地骑着那部快要报废的摩托车,那一份孤独又骄傲的少年意气。
透过玻璃看世界——电影《延边少年》观后感《延边少年》这部15分钟的电影中,总共出现过三次少年花铭兴透过玻璃向外张望的镜头。
第一次是在得到美甲店小妹许诺“等他下班一起去找他父亲”少年透过雾蒙蒙的玻璃望向街对面装潢眨眼浮夸的美甲店里她忙碌的身影;第二次是他抬头,透过玻璃与站在外面的美甲店小妹对视,紧接着她进来,跟他两个人一起玩了赛车游戏;第三次,少年从旧游乐场海盗船的操控室里独自醒来,透过玻璃窗打量了雪后灰白一片的延边。
贯穿整部影片的是一种苍白而寂静的质感,冬季的延边表面热闹,内里却冷清。
少年三次望出去,看到的都是这样的世界。
然而基于已定“孤独”的感情基调,少年透过玻璃的打量其实另有深意。
第一次夜色中透过玻璃打量,一边是孤身一人冷清的店铺,一边是人声鼎沸热气腾腾的美甲店。
一静一闹,把少年与整个热闹的世界割裂开来。
他的眼神专注而迷茫,不难看出看似冷硬的少年其实对声色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渴望,内心深处的少年心性在他向父亲提出“要去韩国”的时候体现的淋漓尽致。
第二次与女孩儿的对视以及之后女孩进屋两人一起玩游戏,可以理解为少年透过无形的玻璃打量着突如其来而又于他而言极度缺失的温情。
一向沉默寡言的少年在面对异性时候的陌生情愫看上去只是一块玻璃般透明,却又真实存在;而随着女孩走进屋子,到跟少年玩赛车游戏,再到坐海盗船,其实是少年允许女孩走进了自己的心里。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两个人坐在破旧的海盗船上坦诚自己梦想的场景。
然而当少年问:“你到韩国做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知道,整容吧”的答案之后,他才意识到,她跟他不同。
女孩并没有要一心完成的梦想,“去韩国”或许只是一时兴起或者对“漂亮女团”的痴迷。
于是少年在四处漏风的操控室里睁开眼睛的时候,他又只有一个人了。
透过落灰的玻璃窗看延边,遥远、灰蒙蒙、而且不真切。
少年一方面想要尽快脱离白水般枯燥乏味生活的反叛心理,一方面又无法捕捉、看透这个世界真实面貌的迷茫情绪,透过一层不太清晰的玻璃,巧妙的表达出来。
或许他心存侥幸。
但当他回到巷子里,听着昨天跟自己谈天说地的女孩机械一般重复着空洞而可笑的“服务标准”,跟宿醉的父亲提出想要去韩国踢球的愿望却被父亲一句“五万,送你去汉族学校”给堵了回来。
少年最终拒绝了父亲“进屋”的提议。
少年不知道如何向他人袒露敏感的内心,于是干脆拒绝交流,拒绝示好,毅然决然的一个人骑着破摩托驶向通往韩国、也是通往自己梦想的公路。
那一句“我有钱”,是说给父亲听的,也是说给自己听的。
未经世事的自尊让他认为:我一个人就足够去追逐梦想。
然而毕竟太过于天真。
公路又封死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少年站在摩托上翘首踟蹰,他想问,却又什么都说不出口,欲言又止的无奈和迷茫在延边这座寒冷的文化交错城市里,在一片冷冰冰白茫茫的世界里显得是如此的渺小。
最后少年带着不甘的目光离开,或许是该打破玻璃看看外面的世界。
随着成长,终究会一点点的看清这个世界。
不要停止追逐梦想,走出去。
要知道,延边不止只有冬天,世界也不只有一座延边。
影片《延边少年》拍摄于中国北方边境的小城,它讲述了一位延边少年一天中的生活片段。
影片在一段妇女们的谈话中开始,少年听到了去韩国赚钱这样的字眼,心有所动,随即决定去摩托车店找父亲要旅行费。
恰好父亲不在,少年向店员询问父亲的去处,被告知可能在隔壁的美甲店。
美甲店的女店员也不知道少年父亲的去向,但有意帮助他一起寻找。
傍晚,两人一同在小城里游荡,寻父未果,后来便一起去了游戏厅、游乐园消磨时间。
第二天,父亲回到店中,少年与他沟通后未能如愿以偿,便骑着自己破旧的摩托车径直开往边境,无奈刚好遇上禁言,他只好掉头回去。
影片也就此结束。
《延边少年》在这十五分钟内讲述的故事并没有很复杂的结构,也没有大幅起落的情节,只是平淡如水地展现了少年这一天中的生活画面。
然而我在观看中察觉到了许多为人称道的细节,这些细节悄然地揭示了影片想要表达的内容。
就比如,店员嘲讽少年抽烟,并让他不要再骑他的破摩托车了,而少年的态度则是“我的车好着呢”、“别摸我头”这样的话语。
这多少反应了少年的离经叛道,与他渴望出走这一点相呼应。
再比如影片中出现的种种“残缺”:快报废的摩托车、坏掉的赛车游戏机和停电的摩天轮,小城里的一切都散发着残破灰暗的气息,无形中为影片渲染了压抑的气氛。
很显然,延边少年不甘在这样机械运转的生活和残破、看不到未来的小城市一直下去,如果不出走,就会像美甲店老板的口号,“原地踏步走”一样,永远停滞不前,困于秩序的深渊和无尽的束缚。
所以,哪怕是摩天轮停电了,他也要手动地将它转起来,哪怕是骑着破旧的摩托车,他也要向边境驶去。
少年地离经叛道,事实上是对庸常现实的痛诉,也是对只需捆绑的反抗。
只可惜,影评回归现实,给了我们一个压抑的结局,少年彼时只是远远的望着边境线,却没能行驶过去。
这值得深思。
无论是延边少年,还是哪里的少年,有了出走的决心,就是携带梦想的火苗,现实会不断降下冷雨,但我相信,够旺的火苗还是能持续燃烧。
除此之外,影片的意境也是我很欣赏的一点。
全片色调偏冷,导演对画面的把握恰到好处,配乐也很应景。
印象最深的是美甲店的女员工坐在摇摇晃晃的摩天轮上,伴着“吱呀吱呀”的响声唱着韩文歌曲,少年默默地听着,远处有五彩的灯光。
除此之外,还有少年骑着摩托行驶的画面,它们分别出现在开头和结尾,风呼啸而过,能看到他眼神里的迷茫和希望。
如果,电影里的世界继续发展下去,我相信少年终还是出走了。
电影《延边少年》虽然只有短短的15分钟,却在讲述一个简单而又深沉的故事。
我在此从交通工具出发,谈谈我对这部影片的理解。
交通工具是承载人从一个地方到达另一个地方的物体,而这一意象在影片中被反复强调着,影片中出现的重要交通工具有小胖的小车、电玩城的赛车、游乐园里的海盗船以及主人公花铭兴的摩托车。
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探讨《延边少年》讲述的故事。
一、 朋友小胖的小车故事发生在延边的冬天,寒冷而萧瑟,令人寒颤。
影片一开头,是少年花铭兴目送朋友小胖离开的场景,小胖要去哪里呢?
影片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打牌的成年人们用韩语谈话便是间接的回答——小胖要去韩国了。
这时我们得注意小胖搭乘的交通工具:一辆小车。
这跟花铭兴快要报废的摩托车相比则是非常先进的。
这一辆小车暗示着想去韩国的理想达成,然而,这对向往去韩国的花铭兴来说,着实会令他产生许多感慨甚至嫉妒。
之后,花铭兴自己一个人踢着球离开。
二、 电玩城的赛车花铭兴与美甲会馆的女孩儿一起在电玩城玩赛车,玩赛车是一项充满了刺激与挑战的游戏。
但是玩赛车对这两位年轻人来说,却象征着前往理想的远方。
当赛车出故障时,店员建议他们换一项游戏,他们的脸上竟然满是无奈、不舍,甚至是哀伤,这是幻想破灭的哀伤。
也许,他们在竞速时就在畅想到边境之外,那个发达的国家去,赛车带给他们的愉悦是极其短暂的,麻痹内心而又充满是谎言。
三、停滞的海盗船花铭兴与女孩儿共同在海盗船谈论自己对韩国的向往,但是,海盗船也跟电玩城里的赛车一样,是不真实的,是充满了幻想的“交通工具”。
他们在黑夜里诉说自己的理想,浓浓的夜色、寒冷的空气、缓缓摇晃着的海盗船、女孩儿柔和的歌声……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浪漫色彩,而这浪漫也是搭配了幻想的。
这两位年轻人沉浸在理想主义的泡泡里,当背景音乐还停留在女孩儿用韩语唱着“我的眼神也在诉说”时,天已经亮了,泡泡破灭,少年重新回到现实。
女孩儿也回到美甲会馆开始了新的一天的工作,仿佛昨晚的一切都没发生过。
四、花铭兴的摩托车这一辆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然而却非常重要,是这辆摩托车将影片的各个情节串联起来。
花铭兴乘坐这摩托车找父亲、遇到美甲会馆的女孩儿、碰到边境封路都是依仗摩托车。
摩托车最开始出现时,观众们看不见它,只能听到摩托车反复的启动声,嘈杂而又紧张。
而镜头聚焦在花铭兴家里的电视上,这台电视仿佛也像摩托车一样有点毛病,屏幕是“混乱”的。
此时,少年的心境也是混乱的,因为他准备去跟父亲坦白自己的心声,将内心的想法摊开出来。
尽管他对韩国有向往,但是他对这条路是非常迷惘的。
花铭兴骑着摩托车去父亲的店里,途经路上,有两排蓝底白字的宣传语特别显眼。
花铭兴的左边是韩文,右边是中文。
而城里的店铺里也是用中韩互译打着广告。
两国的语言将花铭兴笼罩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而作为延边少年的花铭兴,他本身就向往着那个以韩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韩国。
然而,他的摩托车是将近报废的,这正是象征着现实的窘迫与无奈。
第二天一早,他在店里找到了父亲。
他跟父亲隔着店铺的玻璃门,父亲被锁在店铺里,花铭兴站在冰冷的雪天里,里与外,构成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也暗示着这对父子是没办法达成共识的。
当花铭兴解开门锁,本可以跟父亲有更亲近的接触时,他却放弃了努力,向现实妥协。
他拒绝了父亲的好意,转向冰冷的雪地,骑着摩托车离开了父亲。
影片的最后,是花铭兴骑着摩托车遇上边境封路的场景。
边境封路的原因是什么?
路人猜测是朝鲜又在核试验了。
前方是朝鲜,后方是延边,花铭兴最终骑着自己的摩托车转身离开了边境。
这个场景实在耐人寻味,花铭兴的抉择偏向的是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国家,而与他对立的,则是朝鲜半岛的局势。
身为延边少年,无论是向往的韩国,还是边境前方的朝鲜,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地影响。
我们关注朝鲜半岛的局势,而在中国最邻近朝鲜半岛的延边人民,又是怀抱着怎样的心态对待朝鲜半岛呢?
人们的态度是复杂的,既向往那边的发达,又惧怕那边的动荡。
延边少年的妥协既是对自身理想的质疑,也紧系着民族与国家利益的冲突。
《延边少年》在此探讨了延边人民如何对待朝鲜半岛的问题,个人理想与国家利益的冲突正映射在延边少年的迷惘当中。
2019 海南新浪潮展映上看的。 没什么印象,但制作专业没得说...毕竟是戛纳看中的 hhh
@PYIFF 2018 映后提了《黄海》
复制贾樟柯和达内,很有意思。更提醒我应意识到作者完全还原现实并不能还原一个人,汽修工美甲店也有灵魂,作者要想办法显现出来他的全部
?
多好的片子啊
退一步是父亲,进一步是韩国,延边少年知道自己想去哪,五万大于两千
选角近万名,好意思说?少年的烦恼是去韩国,屁大点事有必要说?台词一塌糊涂,有儿子这样跟父亲讲话的吗?
4.5 真的拍得很不错 对于情感的刻画与捕捉相当的准确生动和敏锐
小镇青年的迷茫
太像王小帅作品了,符号堆砌能力一流。
开头看到英文片名有点意思,中英文加起来就完整了,边境线上的延边少年?开头一群老太太的对话,还有一辆写着韩国签证广告牌的车,是90年代延边的韩国务工潮真实写照。女演员唱歌那段还挺动人的,唱的很好听,很会选歌。少年和父亲有段简单的朝鲜语对话,太不标准了有点出戏,其他人的延边方言还算标准听着很亲切。最后少年想过边境那是要去北朝鲜呀?不是韩国吗?没懂,但可能不重要。作为延边人,个人觉得电影呈现的在特定时代背景(像90年代中后期)下,在延边这个特殊的中朝文化交织的地域环境和韩国打工热的社会环境影响的,一个正处叛逆期的少年,想冲出去寻求新生活的形象还是很真实的,确实有延边少年的独特气质在的,还原度和贴合度90%。剧本的创作者应该是自己就是延边少年吧,很难相信是出自没有真实经历的人,导演的呈现能力也很强。
短片就应该这样,一切都刚刚好
略显僵硬。但我好喜欢夜里被推动的海盗船吱呀着到天明。
周五要见师哥和他的新片《野马分鬃》了,好期待!
在有限的生活碎片中,藏不住的表達欲,不驚艷卻越品越有味道。
短而动人,无论是视听本身,还是对生活的逃离。
讲了个啥?!看介绍还他妈的“选角近万名”——垃圾!
https://www.sohu.com/a/505881763_100081041
大梦初醒 时刻怼着少年那张不知所措的脸而传达着来自个体内部怅然若失的后劲 比起邱阳还是差点意思
学生作业量产版剧本。不是找爹就是找爹的情人 怀疑90后导演都命里缺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