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星结尾三十年后的男主坐在电影院里看窈窕淑女里的女主口音如小鸡而男主说i love u i love u i love u看哭那段is so touching(女主是默片时代的化身,一个时代的结束不需要理由,再爱再感伤也如此。
已经死去的疯子们从不为自己惋惜,只有活下来的正常人才最觉孤独。
结尾混剪,阿凡达,假面,2001太空漫游,雨中曲,黑客帝国前面玩的很疯开的很大,结果人物全写没了,但后面的结构收尾跟lalaland差不多有些地方配乐像是lalaland过后学习了b站up住中队长同志的视频:默片时代是一个高雅的昨日世界,有罗比那段无声却名流影史的表演,有布拉德皮特千锤百炼拍一条日落。
有声电影时代到来之后,演员只需要站到固定位置把自己的台词念出来,日落下的贵族将军因为口音成了小丑。
于是罗比疯了,布拉德皮特自杀了,只剩下男主隐姓埋名活成了另一个与电影无关的人。
活下来的人最孤独。
There isn’t a thing called smoking time. You literally can’t spend time smoking. If you think about it, any cigarette takes absolutely zero time being smoked. It’s an instantaneous thing, it’s time travel. From blaze to burial, your cigarette burns an Einstein-Rosen wormhole. 看过巴比伦感觉像抽完一根烟:持续三小时的此刻。
抽任何一支烟的时间都是一刻。
派对之前,运大象上山,派对之后,各自回家,狼狈,说违背命运的漂亮话,摔进泳池。
派对中间也会有人死,但时间压缩到无限短之后,死数是不计的。
Fuck sounds. 将来的人值得更好的东西,会有更丰富的维度和标准,拿来笑我们。
但去你妈的!
谁醉着爬上峰顶,万众接吻过,蝴蝶也停上肩,谁被众人举起过,吐过。
只要摄影机还在摇,此刻就还连绵着。
侏儒、手表、换一百种方法哭,苍天在上,所有这些周折。
就为了能印在胶片上。
胶片也会坏,你,大明星,也会被人忘记,烟也会熄。
一切凭证都将丧失效力,除了你所庆祝的此刻。
此刻,好似生死都眷顾你,生同意你跳进荣耀的大瀑布,死答应无论如何把你接住。
Manny最后那个含泪笑容,不能是为了告慰离去的人。
如果“总有人正年轻”这一套能让Jack释怀,你问问他给过小费之后为什么还开枪。
你问问Nellie为什么跳着舞消失掉。
能放下something bigger的人,对它没有近似自私的贪婪的人,从头也不配得到它。
(想想梅西发了多少条ins,想想刘慈欣的匿名贴吧帖子。
) 相反,Manny笑是欣慰所有后来者:卡梅隆不必急,终结者也会死、阿凡达也会死的。
你也会得到你公允的一份死,就像你曾那么不公平地得到你的此刻。
放轻松,那么多光芒万丈的人也死过,默片也死过,恐龙也死过,那么多部电影都放完过,宇宙抽了一地的烟。
看完回家路上,uber司机(又一个)盘问出我的学校和分数,然后行驶过程中频繁危险回头:我现在要好好看看你,小姐,你将来会当个大律师,你将来要当总统,我要记住你长啥样。
我一边笑,一边反过来记住他的脸,黑暗里眼睛闪烁。
我将来会成什么角儿谁知道but 此刻 may come in handy one day. 我会活,然后死,我会吞吐明灭。
唉写到这里,不知所云不知所雾不知所烟。
1.8.2023 at 3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电影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从现在3D时代到即将到来的3D裸眼时代,无不表现着电影工业的进步。
《阿凡达》的横空出世标志着3D时代的到来片头二十多分钟酒池肉林的欢聚戏就是对好莱坞的一个“面部特写”。
将一个世纪之前的好莱坞令人向往又让人“作呕”的癫狂模样描绘了出来,而当下的好莱坞又何尝不是呢。
话说回来,影片中,随着电影技术工业进程的推移,默片时代开始走向衰落,有声电影开始进入大众视野,有声电影时代,有人成为了新的杰克·康拉德,他们曾经的辉煌随着默片落幕而离去。
不过幸运的是,当今天的我们回想起来,观看那些尘封多年的默片,依然能看到银幕前有趣的演绎,依然可以与那个时代进行一场灵魂的互动。
这是一封写给电影最浪漫的情书。
2022年好莱坞最赔钱的第一名《巴比伦》,赔了8740万美元。
当时我给的豆瓣评分是2星,确实不好看,我非常喜欢这个导演,因为《爆裂鼓手》《爱乐之城》但明显这部《巴比伦》主题偏离导致跟观众缺失了共鸣,所以口碑下滑没有票房很正常,前两部的主题是小人物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上升,主角都是跟大众一样的怀揣梦想的普通人,而巴比伦的主角一开始便是圈里人,导致观众在心理上与主角产生了疏远,以至于痛苦地忍耐被迫观看2小时与自己内心深处无关的旁人的故事类似的例子是迪士尼动画版和真人版的《花木兰》,动画版花木兰成功在于,主角花木兰的设定是一个普通女孩经历挫折之后变成了坚强的英雄;真人版花木兰的设定是本身花木兰就有异于常人的超能力“气”,通过不断掩饰自我伪装成普通人,最后激发更大能量战胜敌人。
显然动画版花木兰更接近于都是普通人的观众。
《巴比伦》可以看作是一部导演成功之后的浮躁作品,导演自身的巨大成功让他的作品也走了样,远离了群众基础,失败是必然的。
我无法给这个电影超过及格以上的分数,因为它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在延续过去。
如果七八十岁的斯科塞斯、德尼罗在《爱尔兰人》里吃老本,“致敬自己”尚且可以被接受,同样的“症状”出现三十多的查泽雷身上,就是不能被原谅的。
从主题上说,本片的三个主角几乎就是过去查泽雷所有主角的某种变体。
从《爆裂鼓手》“为热爱痴狂”,到《爱乐之城》的“为痴狂放弃爱”,再到《登月第一人》的“痴到尽头是落寞”,这似乎已经完成查泽雷创作母题的论证闭环。
所以罗比、皮特和卡尔瓦的人物,就是把三部前作做混剪+排列组合。
而演员们的集体呈现呢,几乎更无亮点可言。
罗比离小丑女哈莉奎因只差一个大锤子和一点面部油彩,皮特则是他从《大空头》开始过去几年的“业界大佬”式表演之上,略加了一点《十二猴子》的疯癫;卡尔瓦的表演谈不上多出色,之所以看上去并无重复感,或许也只是因为我们之前没怎么看过他而已?
而托比马奎尔,多少有点希斯莱杰那个味儿。
另一方面,查泽雷从一开始就宣布:本片不是纪实型,一切都源自“大胆想象”,除影迷元素以外,其他都纯属虚构。
当然,这并无不可,只是查导这次开的脑洞并不怎么美妙。
没完没了的姑娘,没完没了的大爬梯,屎尿屁混合着酒色财气。
以我的审美看,一个好的脑洞,很多时候并不复杂。
如果你有能力构建一整个世界观呢,那你厉害你牛批,你就是诺兰、刘慈欣;如果没有,你只需要在平凡的生活中开一个虫洞而已。
英剧《黑镜》早期几季的正面例子挺多的。
而本片的奇观堆砌,如果不是离我们的时代过于久远,恐怕会让人联想到郭导《小时代》的做派。
最让我受不了的段落,一是老妇人影评人对着皮特的一大段嘴炮输出,好家伙,导演先生你要不然直接开个杂志专栏呗?
二是结尾的“经典影片混剪”,我们真的不是在看《第十放映室》的片头吗?
导演您就非得按着观众们的头,拿着大喇叭对着我们大喊“我爱电影!
”不可吗?
如果说《爆裂鼓手》的少年心气、是血气方刚、是流川枫的单车、樱木花道的球鞋和板寸,那么《巴比伦》就是中年男人的新保时捷跑车,看似华美高调,实则只在重复的爵士乐里掩饰荷尔蒙分泌不足的尴尬。
我认为本片代表着查泽雷遇到了创作瓶颈。
在名气越来越大、经费越来越充裕的时候,他却只想着大力出奇迹的“再来一次”。
我爱《爆裂鼓手》,但是我也不想看到第二个《爆裂鼓手》,更何况十年后的查泽雷不可能、更不应该去再拍一部《爆裂鼓手》。
很遗憾的事,他在似乎还没想好如何翻开新的篇章。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956169/以上西野的内容是我在此电影下看到的少有的夯实的影评,因为这个电影就是由好莱坞的各种历史梗组成,如果不知道这些,或少部分知道,不是说不能评判,而是一定会出现偏颇。
由于这个电影充满了好莱坞历史的梗,既是拍给业内人和深度票友看的,也是拍给大众看的,只是呈现出的是两个面相,对大众呈现的不是深度,探讨和隐喻,而是劲爆和癫狂,嘛,两个面相,正如一些孩童产品的广告,短短十几秒,儿童和成人看到的是不同的东西,这个也没有褒贬之分。
由于历史梗太多,所以导致有些梗简单交代就过去,嘛,毕竟电影已经三小时不可能再加一个小时。
说说粗浅还不完善的评价这个片子让我首先想到的是姜文的太阳照常升起,其次是邪不压正和让子弹飞,而不是好莱坞往事。
太升是梗王,而此片前后的梗加起来就少很多,以我粗略的目测,大概二十来个,更资深的票友可能还会看到更多。
在此片中仅仅看到批判好莱坞电影中的异化,是不足的,此片中有些隐喻并不方便在豆瓣展开,只能浅浅说一说浅尝即止,事实上LA作为当今左派的大本营,本片对左派是有隐晦的批判,谈不上借古讽今,但在政治正确下表达下不满哼哼几下还是有的,而洛杉矶在历史上并非一直都是Democratic Party的拥趸,却是自1903年以来一直是好莱坞的摇篮,1923年,好莱坞黄金时代的大师“好莱坞的奠基人”西席·地密尔,他设立了制片公司,以自主独立的形式为派拉蒙公司拍片,而本片叙事年代恰恰是1926年开始,公司也恰好是派拉蒙影业。
本片所批判的也不只在电影业发展的本身上,洛杉矶有天堂,也有地狱,天使之城神所不及的地方,是放任的自由,是撒旦的诱惑,撒旦所及的便是地狱,这里是不能展开的隐喻,看得懂的自己看便是了。
说几点疑惑或猜测吧,一是这电影是不是冲着拿奖去的,如果业内叫好,那么你懂的。
我也不说这电影好不好,更好奇的是业内怎么看,是如何的评论与解析。
二是此片好不好可能今年的评价和几年后的评价会很不一样,不管是业内还是大众。
三 不觉得很像昆汀的风格,也没想到要和昆汀的电影做对比,这点参考开头说的部分,这里不再赘述。
这部电影很多手法还是很规矩的,非但规矩,而且力求经典和致敬,只是镜头语言和叙事上加快了节奏提高了“饱和度”,从所要表达的东西上来看,反而很规矩。
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拿来和昆汀比,个人认为完全是两种风格。
四,此片,对曾经的不留恋(个人观点且坚持),对新生的不赞美,只是一种冷眼的陈述,也许要表达的是,人面对时代潮流的奔涌,是无力的,但人们却有着叙述和陈述时代的愿望,并不因为无力而悲哀,反而因为参与和经历甚至知晓回看思考而窃喜。
最后,本人真的不评价这部电影好坏和好看不好看,只是把看到的说出来,好坏倒是很想听以后各媒体出的业内的评价。
另外看到有些评论把布拉德皮特说得一无是处,其实人家是真正的传奇好吧,说行走的活历史都轻了,是行走的传奇,抛开燃情岁月不谈,从大河恋,到Friends,从再见艳阳天,到12只猴子,到十一罗汉,到本杰明巴顿,到搏击俱乐部,对了还有夜访吸血鬼,和七宗罪,哪部不是典中典,然后在豆瓣此片下就被说成了是“曾经皮囊还不错,却真的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正常人”。
是的,这些他主演的经典都是从未有过艺术气息的平庸者演的。
也许这就是不爱来豆瓣的原因,真正愿意深入了解电影的人少了点,了解得少但要胡说的人多了点。
最后,任何自媒体如需引用本评论内容做文案的请标明出处和告知,因为我自己的自媒体以后可能也会用到,避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和误会,谢谢大家。
埃莉诺·圣约翰:你想问什么,杰克?
杰克·康拉德:你想知道你为什么写这个(杰克过气的文章)?
埃莉诺:不,你想知道他们为什么对你的电影笑吗?
你想要我来告诉你吗?
杰克:他们为什么笑?
好啊,埃莉诺,为什么呢?
埃莉诺:没有为什么,不是因为你的声音,也不是什么阴谋,肯定也不是因为我写的东西,你没有什么可以做得不一样的,你也没有什么能做的,你的时间已经到了,没有为什么,别再问了。
杰克:我现在处在低谷。
埃莉诺:不,结束了,已经结束很久了,不好意思。
杰克:埃莉诺,你在散播流言蜚语,你什么也没拍过,你不知道投身其中的感觉,你只是一只蟑螂而已。
我被算计过,这不是第一次……埃莉诺: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房屋失火之后,人都死了,但蟑螂能活下来?
杰克:我的天呐。
埃莉诺:问题是,你以为这个地方需要你,它不需要你,你不比那些蟑螂更重要,而那些蟑螂很清楚这一点,于是爬到暗处,苟活下来。
你看,但是你,你受到聚光灯的瞩目,而在暗处的我们,我们这些旁观的人反而活了下来。
杰克:房屋失火……埃莉诺:而且还会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事,一场地震能把这座城市从地图上抹去,仿佛什么都没发生一样,能留下来的是想法,以后还会有很多个杰克·康拉德,很多个我,很多个这样的对话,反反复复,无穷无尽,因为你微不足道。
我知道你很伤心,没有人想被落下,但一百年以后,当我们早已离开这个世界,只要有人把你的电影放进放映机,你就又活了过来,你明白这意味着什么吗?
有朝一日,今年每部电影里的每一个人都会离世,而有朝一日,所有这些电影都会从尘封中醒来,所有的幽魂将共进晚餐,共同冒险,共同奔赴丛林和战场。
五十年后出生的孩子,会偶尔看到银幕上闪烁着你的样子,觉得你像朋友一样亲近,尽管你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离世,这是电影给你的馈赠,你要懂得感激,今时今日,你的时代已经过去,但你会与天使和幽魂一起成为永恒。
杰克:谢谢你的话。
今天早上看到一个朋友圈,说去西部支教,本来抱着改变当地教育的理想没想到被学生给改变了,有个男孩天天台球喝酒骑摩托,也考上了高中放假蹭车去拉萨,像武侠小说里的人一样边玩边结识朋友他们没有什么见世面的需求,在小县城的生活也一样生命力十足这几年经历这么多事,很多人对于所谓“做题家”改变命运早就嗤之以鼻一方面是客观上不太可能,“过上好日子”再也没有路径依赖另一方面对好日子的定义也越来越分裂,到底什么是幸福、满足、快乐大家都在寻找答案,再进一层,我问过朋友,快乐一定是要正面的嘛?
如果我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我可以尽情放纵吗?
也许这是个伪命题,再往下讨论更没完没了回到巴比伦,比好莱坞往事更加浅薄张狂,电影艺术的理由让一切人物的疯狂有了支撑但我觉得和电影没太大关系,这拨红楼梦中所称的清气和浊气中的人, “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
” 套用一句最俗套的话,他们不疯魔不成活,他们要创造、要表演、要把自己的灵魂大开大合能量则来自疯癫、酒精、赌博和性他们是火,要把自己的命快快烧掉,这样过一生,也可以吧?
3星,巴比伦原本是一个人类古文明,在圣经中这也是个上层极其穷奢极欲的地方,而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也是古今闻名。
但是片名用巴比伦貌似没有什么好寓意,影片的时间背景设定在好莱坞的黄金年代,多少俊男美女一夜成名,璀璨如星空令人眼花缭乱,但在风光无限的背后尽是心酸与痛苦,虚伪与争斗。
而在更新换代的历史时刻更是尽显好莱坞的残酷与无情,当初捧得有多高,后来就摔的有多狠。
影片的评价褒贬不一,导演过于追求视觉感观上的刺激,群魔乱舞,脑洞大开,但也体现了好莱坞的疯狂与怪诞。
关于好莱坞默片到有声片变革时期的影人们的浮华一梦。
电影业发展的百来年,技术在迭代,永远有明星闪耀,但新人总是胜旧人。
本片讲述六个影人的生涯,从巴比伦崛起时的奢靡光华和理想,到陨落时的落寞遗憾和释怀。
三个小时的篇幅,叙事节奏掌控得很老练,就像片中多次出现的长镜头一样丝滑,也像配乐一样轻重缓急相得益彰。
好音乐,好演员,好美术设计。
而那对Good Old Days的感伤、对癫狂者和虚伪者的嘲讽、还有人生如梦的教训,好内核。
人呢,大概是经历得多了才变得处变不惊地松弛。
电影这个艺术媒介以比其他旧艺术更低的接收成本,带来更广泛的受众;而比起长剧集、大游戏、长篇文学的时间成本,它有更高的叙事能量密度。
电影以性价比极高的方式为全世界带来无数的经历和体验。
感谢电影。
开篇大象即荒诞。中间起高楼,宴宾客,楼塌了。结尾好似“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般苍凉。明白导演想要表达什么,但故事讲得还是太满了,一直在放,很少在收。(全篇最喜欢的是fay拔刀斩响尾蛇,nellie跳舞消失在夜色中。
电影只是一束光照亮又复归寂灭的时间,正如同人生最好的那些光景,纵情放肆过,无知无耻过,锋芒毕露过,爱过,活过,热望过,之后便是无尽的空虚和黯然。一面挥霍一面珍视的是逐渐腐烂的肉身,一半飞扬一半不堪的是逐渐败坏的灵魂。从没有整体意义上的不朽,支离破碎语焉不详的吉光片羽,无论银幕上抑或记忆里,俱是我们在尘世被赐予的最厚重的幸运。难道不是吗?以一个苍凉的背影谢幕,其实等同于以一个华丽的姿态登场。在璀璨极乐时狂歌,等同于在灯火阑珊处饮泣。Te amo,等同于Adiós。保全,等同于自毁。最终,我们都不是宽恕,而是被宽恕。不是放弃,而是被放弃。不是遗忘,而是被遗忘。不是创造,而是被创造。于是我们懂得了,原来真正动人的瞬间,不产生于花团锦簇,只产生于开到荼靡。
虽然我不了解美国或者一百年前片场的样子,但还是可以负责任的说,这片子当中所描述的片场拍摄时的好的和坏的瞬间(片场外那些我只想快进),在现在的拍摄中依然遇得到,简直一毛一样🙃。电影之神一直都在,再差的电影人也总有机会够到他的脚趾一次两次。所以永远不会有人真的厌倦拍电影(或者说人们不配厌倦),只会/或者说只配…被电影抛弃🤷🏿♂️
很无聊的storytelling,剪辑太快内容太满看得我非常累,有时候风格太相似感觉也不一定是好事,像一个特立独行被老师前辈疯狂吹捧的学术新人写的期末论文,想把花招全部使出来,拳拳赤子之心也不好说他不好,但是真的好满。
艹,这不就是资金和制作水准高的逐梦演艺圈么?但是毕导用了一个半小时讲了十几个人物线,D导的编剧水平真心不如人毕导。整个片子的剧情是解构了雨中曲,塞了无数影迷彩蛋,借此给电影哭个丧,可是电影还没死啊,哭个什么丧啊。玛戈演疯婆子演过多了,已经到严重损害演员的境地了,再看她演疯婆子只剩下烦了。最后导演麻烦你,自我致敬少点,很多配乐太接近lalaland了,甚至后面还用了city of stars的钢琴曲…您还没到那个腕儿,先别这么急,好嘛?显得好像没下部似的。
皮特步上楼梯的bang一声枪响的表意在我这里何尝不是日落大道步下楼梯时的张牙舞爪
2.0。影片以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自负诉说着一段不属于电影的时光,这样一部关于拍摄电影的电影,从一般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为“元电影”,一些浪漫伤感的人赋予其“写给电影的情书”的美名,但在我看来完全是无稽之谈,因为在漫长但有限的三个小时里,影像把自由的时间全部留给了演员和调度,而真正留给电影的时间却所剩无几,甚至可以说这不过是一段恰好发生在那个电影交界时间段的故事罢了。影片所做的正是把跟电影相关的元素排列组合,最后把往日的记忆全部重现进行一次情感堆积,以此达到某种“致敬”的目的。可这恰恰令整部影片显得更加荒诞可笑,在奇丑无比的现实荒淫展示(就是我看到很多人称之为“奇观”的东西,在我眼里毫无美学价值可言,反而是与奇观相反的烂俗)之后,那些在现实之外的银幕时间反而被惋惜,换句话来形容就相当于哭错了坟。
淋漓尽职地展现导演的自大和无知的一部佳作。导演还很年轻,获点奖就觉得可以浪费观众的三个小时,这可能得要归功好莱坞最近的鼓吹风气。电影有出色的地方,比如对于前期默片时期的塑造,但是电影如果只有这五分钟能看,那可真是可笑。一个完全没有必要做成三个小时的电影,在三分之二的地方完全烂尾,后面几乎是看了一个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半期作业,没什么可吹的。选角上面,男主很符合这个剧,但是剧太烂,没办法有深度。当你看了这个剧,你会想从他手中抢走Lalaland的奖
反映好莱坞生活的电影随便拍拍都好看,毕竟名人生活谁不想看呢,连索菲亚科波拉都能把这个题材拍好,可想而知多容易拍。所以这片子这么难看就让人分外不解。捧新人吧,也不说捧个好看点的,就他那朝天鼻,镜头怼近一点都能看到鼻毛。
最动人的两场戏都有Brad Pitt: 尘封的电影会重见天日,灵魂会重新相聚,几十年后的观众看到他们会觉得似曾相识;自己的时代已经结束,和多年前自己声望顶峰时的老友伤感重聚笑中带泪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演员本人嗓音念白其实很出色。调度顶级水平,但看时还是会想如果索伦蒂诺执导会是怎样的效果,画面可能会更亮。为何老墨如此痴情?铺垫不太够。Margot Robbie失态戏可以控制得再文雅一些。带资进组的Tobey Maguire戏份没必要。
如果没有最后那段混剪可能可以稳稳当当给四星。前面本来看得还算开心,但这结尾实在是一言难尽。知道想干嘛,但这么用力地回顾致敬和前仨小时的tone很格格不入啊。今年“写给电影的情书”实在是有点多,行业是要靠新的好的作品来救,不是靠跟观众说一百遍我们一路走来多不容易¯\_(ツ)_/¯
5.5。就是因為真的從頭開始一點點積累期待,看到查澤雷走到這一步才未嘗不嘆息痛恨。曾以《爆裂鼓手》成為好萊塢工業標竿的華彩剪輯僅零碎地散落在段落之中,整體卻是閃現的好段落全然淹沒在一大坨臃腫、自戀而不知節制的爛泥裡。用R級化的《愛樂之城》主線加上龐雜的多線結構,試圖全方位重現彼時的好萊塢格局,主題表達卻還是百年來從《雨中曲》到《舞台春秋》再到《藝術家》被嚼過一萬遍的東西。爛俗的喜劇觸動方式與《悲情三角》高度雷同,洞穴之旅如同早期大衛林奇加上簡裝版《內陸帝國》,末尾的視覺剝削似乎還想學《永恆之光》,以上種種除了查澤雷自證這幾年電影看得不少外,哪裡能給他插入一段入門級影史經典混剪的勇氣啊!又有哪場戲成功地把對電影的熱愛鋪墊到了要拿百年電影史來給自己背書的地步啊!
纸醉金迷,眼花缭乱的三小时,不知道既爱《爱乐之城》又爱《爆裂鼓手》的人有多少会喜欢这部结合体,我是有点吃不消的,最后那个混剪实在没看出什么高明之处
《巴比伦》几近对一个时代乃至整个影史进行了回顾,技巧和调度尤其是大场景的景观和人物调度如此恢弘简直可以称为奇观电影。各种族各主角命运走向的叙事完成度也都很高,政治正确却不惹人厌。特别是用拉丁裔的刀去杀戮其他族裔的桥段很有戏剧张力,黑人不够黑的一幕很震撼,堪称绝佳表演。缺点是叙事太直给,生怕观众看不懂各种糊你脸上,恶趣味也拉得太满。结尾也太拖沓非要用蒙太奇拉出整个影史来蹭大腿,和《天堂电影院》一比显得很廉价。同样是对电影工业的追缅,《巴比伦》显然立意和格局都比《造梦之家》要好,但如果今年的名导们仅能用对电影本身自怜自哀来拍电影,那是不是更印证了电影行业的日薄西山?电影未死而挽歌大作,我们正如男主角一样,见证其夕阳西下、百年兴亡。
深夜锐评:我明白了,查泽雷的问题在他最近这两部电影里很明显的体现在他写不好人和人之间感情的发展和变化,只是把人塞在一个既定的假象的设置里而已,这两人如果情感都立不起来,你再爱默片又有啥用呢,… ?片尾更让人感觉这是一个戈达尔粉丝看到偶像去世之后的情绪崩溃产物。当然也更有可能跟戈达尔毫无关系,心疼。可以给到三星(2.5)大概因为视觉效果啊长镜头什么的啊看得出来真的花了钱在电影院豪坐三小时不瞌睡。。?
2.5吧,什么《好莱坞往事》姐妹篇,《雨中曲》延伸同人作品,最后结尾部分更是变成“油管剪辑大神作品”,我天。
说好的写给电影的情书呢?这完全是粪坑啊 属实没必要
罗比在这部剧都认不出来了很恍惚。比起送情书我更喜欢那段百合戏吧,很荒谬,就是很荒谬,就跟那个时代一样乱七八糟又结束的莫名其妙。要离开,要走到更远的地方去。
24_112。后面那段总结有点多余了。前面的倒是挺好看的
(4.7/10)同年有多位导演为电影献上情书,如果《造梦之家》来自一位无可救药的浪漫主义者,并在一台复古的打字机上完成,那么《巴比伦》则是来自一个精神亢奋的跟踪狂,用报纸上剪下的文字拼贴而成。查泽雷在《登月第一人》中的沉着与细腻荡然无存,突然变得狂躁而粗俗。无论是想表现好莱坞之恶还是电影之死,本片和其角色一样以失败告终,查泽雷本人也与这些人物一样充满野心,无时无刻不在向观众炫耀“看我多会拍”,并带动演员们以同样的方式展示“看我多会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