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Mother Teresa 一生“除了爱,一无所有”。
写出来或许令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失笑的句子,另太多拒绝装逼煽情的清醒人嗤鼻嘲弄的句子,却多么精确简练,足以充分注解,用做修女特蕾沙这个人物最好的定语。
除此之外,可以想象,也最常被应用的定语往往是诸如“伟大”、“神圣”等字样。
都不抵这一句短评,虽然微小,但是真切、恰当。
影片是近乎平铺直叙的展开,剧情编织整理上一点小小的笨拙,却不能丝毫有损人物的完整光辉。
影片又是在一段《圣法兰西斯祷文》中缓缓结束,虽然看的是日文版本,但是字幕徐徐而出,这段祷文依然触动我心。
絶望のあるところに 希望を届けよう悲しみのあるところに喜びを運ぶの慰められるよりも慰めることを理解されるよりも理解することを愛されるよりも愛するよ与えることは与えられることだ許すことによって私たちはゆるされ死ぬことによって永遠の生命を得るのです冬末春初时,有基督徒女友曾邮来一段不明来历出处的英文,嘱我将它们译成中文好供她每日祈祷用。
虽然已经有不同版本的祷文网上流传,但是依然以自己对《圣经》的体味,重新译过:我主,求您令我成为容纳您和平的器在有仇恨的地方,撒爱的种子在怀疑之处,笃信在绝望之中,希望在黑暗里,有光亮在那忧伤之地,犹有欢畅 我主,求您让我不求别人安慰,安慰别人不求别人了解,了解别人不求别人的爱,爱别人在施予中,有所获赦免别人的罪,正如您也赦免我们的当我们死的时候,也要活在您那永远的界整部影片中我没有看到过Mother Teresa的泪水,只有她那一双慈悲眼睛,时时在饥馑,病痛,与死亡面前流露出太多怜悯。
倒是我自己,看她一袭白袍、赤足、凉鞋、缓缓徐行的身影,为之一再泪倾。
想起亦曾经让我动容唏嘘不已的另一个句子:“我越来越不爱这个世界,越来越只爱自己”。
在日益精致的自私和漠然里,无法辩解更多,也无从忏悔什么。
只能对这部并不十全完美的影片,在心里,为它打了五颗星。
这是我第一次明确感到和一部电影有特别的缘分。
从电影本身来说,这不算一部顶尖的电影,但是它带给我的感受是独一无二的。
不然不可能在没看电影之前,仅仅看到一张剧照就开始哭。
整个电影更是哭到尾,甚至在晚上睡觉前想起剧照也会开始流泪,而电影本身其实并没有多么煽情。
而且特蕾莎修女的经历我认为和佛教“末法时代”的预言也暗合了。
【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我的位置不是在修道院里,而是在加尔各答街头,和这些最贫穷的人在一起】【2500年前魔王对佛陀说:末法时代我的魔子魔孙会穿上你的袈裟、进入你的道场、腐化你的信众!
你在的地方我就在,直到我子孙遍地!!
佛陀答日:那你也奈何不了我!届时,我真正的弟子会脱掉袈裟,身着便衣,进入尘世!那时红尘亦是庙宇,家庭即为道场!
而之前的庙宇就会成为你魔子魔孙的监狱】。
影片很长花了近一周才看完多次被动容结尾神父去世哭的稀里哗啦也可能是借机释放了下许久以来的委屈最初听同事麻麻和阮老师说起过特蕾莎的能量值有700多而普通人只有200多这是一部喜欢的人会很喜欢不喜欢的人会无感的电影没有当做宗教影片去观看对基督教也不甚了解特蕾莎的一生只有一个发心一生都在保守初心特蕾莎做事永远不是靠逻辑靠意识我想她靠的是觉知 这一秒都过不好,为何还要期盼下一秒?
这也是最近老师一直让我体会去开启的东西正因如此觉知+正念,特蕾莎是得道者天助需要什么,什么就会及时出现也就是老师常说的境随心转如此看来西方宗教的内核与东方的哲学是相通的人与人的差别,终究是能量的差别特地查了下全世界目前仍有80000万人吃不起饭想想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
无论如何,试着计划做点什么~尝试“永远不要隐藏你眼神和心中的快乐去理解 远远胜于被理解去爱 远远胜于被爱”……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的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你多年来营造的东西,有人在一夜之间把它摧毁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去营造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你今天做的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即使把你最好的东西给了这个世界,也许这些东西永远都不够不管怎样,把你最好的东西给这个世界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一部能让心硬如铁的人哭泣的电影,德肋撒姆姆出家之前的名字似乎就预示了她的命运:Agnes Gonxha,Agnes是古罗马著名的殉道贞女,而Gonxha的意思是玫瑰花蕾,虽然德肋撒姆姆没有和Agnes一样获得童贞殉道的荣冠,她的一生却都在以身心苦行的方式进入圣子在加尔瓦略山痛苦的奥迹:不但亲身接触和拥抱真实的肮脏和赤贫,还与此同时面临着比神枯更黑暗的灵魂的考验,展现出了一种超越人类本性的伟大爱情。
她说,她在印度穷苦的街头听见人喊:“我渴”,我想许多沉浸世界虚荣的罪人,尤其是我在投入羔羊的怀抱之前,实际上,比这乞丐还要“渴”,这渴是灵魂的渴,是因为心灵的苍白和空虚,视真为虚伪,视善为愚蠢,视美为虚荣,是因为骄傲等多种灵魂的疾病和过错导致的对人间真善美的麻木,没有感受真情美好的能力,那是一条永远不会得到饱足的、注定会通往地狱的路,而姆姆用爱德的行动告诉人们,如何真正地为灵魂解渴:那就是舍弃掉一切虚荣,拥抱并热爱神贫,跟随道成肉身的脚步走向那被人践弃的黑夜,在其中寻找真光——曾经我感受不到真善美三个字真实存在,把这三个字错误地贬低成“上层麻痹底层的假口号”,可德肋撒姆姆却让人能够知道这三个字真实的重量:她说椰酥临在在最贫苦的病人们身上,如果人赢得了全世界,欺骗了全世界,却丢了这三个字,那么这人即便存活,也无异于死亡。
亲爱的德肋撒姆姆:请允许我跪下亲吻您蓝白色的纱丽,用玫瑰经祈祷的馨香给您献上一小串玫瑰花蕾,我愿追随你贫穷的脚步,弃绝虚幻的诱惑,走上去往t国的道路。
聖母媽媽最卑賤的女兒
拯救分为两种,一种是靠着别人的馈赠,然后施以援手,让被救者感激涕零,以此达到全心全意信仰拯救者的目的,另一种则是让被救者短时间内获得拯救,长时间内完成自救,最终,拥有自己拯救自己的能力,此后再也不用寄希望于别人。
这两种拯救有何区别,前者建立信仰,让这个世界相信英雄,期待英雄,后者则是让被救者相信自身,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当然,以这两种观点作为核心的影视作品很多,而今天给大家推荐的是前一种观点的体现。
其实也不能说是推荐,不过是分享一下对前一种观点的另一种看法。
毕竟,这部电影在豆瓣上的载誉很高,本片就是《特蕾莎修女》,目前为止豆瓣评分为8.5,这是一个很高的分数,这个分数也说明本片在部分影迷心中的地位。
然而我今天要说的是这部影片带给我的不同感受,诚然,这是一部制作上非常精良的作品,导演在逻辑梳理以及整个故事脉络上显示出来的是流畅,是一种顺其自然般的流畅。
但越是流畅的作品,就越发能体现出来创作者的初衷,而这种初衷之下的拯救,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特蕾莎修女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人物,本片作为这个人物的传记方向的一部作品,它流畅的体现了特蕾莎作为一个阿尔及利亚人,走出修道院,来到印度的街头拯救穷人,本片横跨半个世纪,为我们展现了修女特蕾莎的善行以及她的善行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的载誉——诺贝尔奖以及华盛顿颁发的自由勋章等等。
这是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也是真实存在的,她的事迹也是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同的,然而我为什么给不了好评呢?
当然,我并非从电影本身不带有任何观点出发去看。
单就这部电影而言,《特蕾莎修女》是一部制作精良的作品,这个上文说过了,这部电影本身符合一个传记类影片的所有属性,导演在整个过程中异乎寻常的流畅也体现了自己高超的指导技术。
然而要认同特蕾莎,就必须选择一个角度,而这个角度则是认同与不认同的关键。
很明显,这个角度我并没有按照导演要求的去看。
特蕾莎修女的善行是肯定的,但她的善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这个基础就是基督教。
特蕾莎的身份是一个布道者,布道者自然要有自己的信仰,将善行建立在自己的信仰之上,然后推行出去,看似是在广泛的区域内传播爱与关怀,实际上是在推行基督教,进行宗教传播。
这一点要分开看。
而导演弱化了这种宗教的传播的戏份,转而是塑造特蕾莎一个宗教的叛逆者的形象,但是最后,我们分明看到特蕾莎还是受到了她所在宗教的认同,而这种认同则是特蕾莎最最倚重的。
这就很说明问题了。
如果将宗教作为一种统治者,那么特蕾莎的善行不过是这个统治者的统治范围内的一种可控的行为。
这种行为并不能动摇统治者的根基,反而是会让统治者的名誉得到修缮,那么这个时候再来看特蕾莎的善行,就不会像她所展现的那样道义斐然了。
我并非是在恶意揣测特蕾莎的善举,可能她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过是一种布道的工具,对于接受救助的人而言,特蕾莎没有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面貌,也没有让他们能有所觉悟。
当然,救助别人什么时候都是正确的,不过这种正确却不会让被救助者发生本质的变化。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对于宗教而言,教众的皈依是他们愿意看到的,而教众的觉醒则是万万不能的。
特蕾莎的“善举”纵观全片来看,都是起到一种让更多的人皈依到基督教的行为,她之所以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且获得很多奖章,以至于后来梵蒂冈也答应了她的这种要求,一定程度上跟她在印度这个基督教不好打开局面的地方打开了局面,仅此而已。
因为那样一来,基督教在世界上的教众就更多了,这对于整个基督教世界来说,是一件好事情。
然而片中着力体现的特蕾莎和修道院院长之间的矛盾等等,不过是基督教内部的一点小水花,这种矛盾并不影响整个基督教的命脉,仅仅是影响一个区域内的一个修道院的经营,这不算是主要矛盾。
而特蕾莎的“善举”一定程度上相比较这种矛盾,绝对是得到大于付出的。
试想一下,如果特蕾莎在拯救别人的时候,教会印度当地人学习语言,学习卫生常识,学习科学先进知识,学习更多的生存技能等等,那么诺贝尔和平奖还会青睐她吗,华府还会认可她吗?
梵蒂冈甚至整个西方世界怕是要全球封杀她吧。
因此,特蕾莎的行为从个人角度而言,没什么问题,但是选择了不同的角度,自然看不出来这种行为的优秀之处。
好评,自然给不了。
……你好,再见
哪里有绝望,就会带去希望;哪里有悲伤,就会带去欢乐;请允许抚慰他人,甚于被抚慰;理解他人,甚于被他人理解;爱他人,甚于被爱;因为,付出就是收获;因为在宽恕他人之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之中,我们得到永生。
愿公义,圣洁,荣耀,满有权能的神,赐福赐平安给那些敬畏他的人们。
第一次听说这位修女,是在家乡堂区的神父所订购的信德报上。
上面记载着特蕾莎修女从污水沟里救起一位身患重病被人遗忘至快要长蛆的人,她救起这个人并像亲吻兄弟那样亲吻了他。
直到今日,这件事给我的印象远深于任何以智识雄辩著称的对象。
她对这个十分贫困而匮乏的人的救助完全是不求己益的。
回到影片,特蕾莎修女身上那种对上主的信赖和无悔的决心令人震撼——我们并未生活在真空中,在做任何一个重大决定的时候,可能没有人不是焦虑不安的,但特蕾莎修女不是这样。
她目光纯洁而贞定,从她在亡父墓前祈祷之时,她的意志便矫如雄鹰。
有许多人问她:明天怎么办呢?
她总是以平静而又坚定的话语表达她的信心。
如果说现代性带来的是普遍的疏离、虚无、绝望及道德败坏。
那么特蕾莎则呈现了另一种迥然不同的在世状态。
她像所有圣人那样满含信望爱。
从离开修道院到街头救助穷人再到向罗马提出创建仁爱修女传教会,她在祈祷中交托了一切,并以仁爱来感化他者。
在被别人逼迫的时候,她也不曾更改自己的爱,这是多么难得的一件事啊。
整个世界最不缺的就是伤害及受到伤害触发的自卫机制而来的攻击性驱力的报复和毁灭,无论朝向自我还是他人。
欲情与愤情,这两种低级嗜欲盘旋在人类的幽暗意识中,但特蕾莎在多年积极生活的炼净中已习得了德性的坚毅,这就是平静中的喜乐,意志朝向上主的不朽渴望。
后续在她与沙雷诺神父的交谈中,她吐露了对基督的神视,而这种保守圣婚之契的秘密的做法在许多圣人那里都存在,比如圣十字若望极少显露基督给他的恩宠。
影片中的大主教曾说他十年间都在思索上主的旨意——但上主的意旨到底是什么?
在这个叙事中,神视已经说明了上主的在场,但神视并未被赐予每个人。
当然,各样特恩是依照上主对人的计划所赐予的。
隐修哲学及其伦理要求或许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人,但爱德之律本身是向所有人敞开的,对于已分享基督意识的人,爱德之律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又该如何显化于人的日常生活?
特蕾莎的答案是这样。
主啊!
让我做祢的工具,去缔造和平;在有仇恨的地方,播送友爱;在有冒犯的地方,给予宽恕;在有分裂的地方,促成团结;在有疑虑的地方,激发信心;在有错谬的地方,宣扬真理;在有失望的地方,唤起希望;在有忧伤的地方,散布喜乐。
神圣的主啊,请使我不求他人的安慰,只求安慰他人;不求他人的谅解,只求谅解他人;不求他人的爱护,只求爱护他人;因为在施与中,我们有所收获;在宽恕时,我们得到宽恕;在死亡时,我们生于永恒。
Lord, make me an instrument of thy peace.Where there is hatred, let me sow love;Where there is injury, pardon;Where there is doubt, faith;Where there is despair, hope;Where there is darkness, light;Where there is sadness, joy.Oh heavenly father, grant that I may not so much seekTo be consoled as to console,To be understood as to understand,To be loved as to love;For it is in giving that we receive;It is in pardoning that we are pardoned;It is in dying (to self) that we are born to eternal life.
《特蕾莎修女》是由根据特蕾莎改编的电影,电影讲述了特蕾莎修女的生平。
特蕾莎修女从12岁就立志为穷苦人工作。
但她从当了修女以后,她的工作只是教授那些立志当修女的女孩子,这似乎和自己的初心有所背离,校园虽然一片宁静,但一墙之隔的地方却是她和她的学生永远体会不到的穷苦的远方。
那里有受饥饿、病痛折磨的难民,有流离失所的孤儿,这一切都让她感到揪心。
直到有一天,她收到上帝交给她的一个新任务“拯救穷苦人”,她放弃了修道院里的安宁生活,在加尔各贫民区展开了自己的为之奋斗一生的目标。
这个区域的人们瘦骨嶙峋,这里的孤儿满大街,她一直在尽力帮助他们,给病人做简单的护理,给儿童食物,并深刻地认识到,只有让他们学习读书,命运才有转变的机会,所以她还教那些儿童学习字母。
后来,她发现大街上有很多生命垂危的人,无人照管,她又提议建立了一个垂死人收容所,给将死之人一些温暖吧,让他们更有尊严地死去。
这是一项怎样的工作呵!
常年在贫困地区毫无怨言地工作,她常说自己是上帝的仆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上帝要求她做的,她只是上帝的工具。
其实当外界称赞她如何了不得的时候,她只是觉得这一切是应该的吧,因为她把这当成自己的分内事了,就像妈妈爱孩子一样,是天经地义的,如果不是这种思想,应该没人能坚持地住几十年如一日地奉献吧!
这就是特蕾莎修女的伟大之处,所以在1979年时,她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印度政府想为她接风时,她竟然要求把摆宴席的钱用来做慈善。
她在1950年创办的仁爱救济会现在已经在全世界范围内已经有了很多家驻点,培养了大批志愿者与工作人员,这真是一项创举,不管怎样,她是一个历史的高光。
虽然有说她的垂死人之家环境卫生很差,而且很顽固,不肯接收先进的医疗救治,但这就像毛爷爷一样,每个人都功过参半,这种方式也许是那个时代最好的选择吧,我们无权利指责她,我们也不掩饰她的狭隘,但是我们更不能忘记她做的贡献。
特蕾莎修女也是幸运的吧,认定一个信念,并终生为之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为止,她的影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融入在我们的社会中了。
社会需要这种力量,希望我们都不需要别人的救治,希望我们都能像她一样,找到毕生所爱。
特蕾莎修女1、她很忙,她甚至会亲自给孩子买膏药。
她说,要把重要的事情留给别人。
2、永远不要隐藏你们脸上和眼神中的快乐,只要有基督徒的地方,就会充满欢笑3、笑容越是真诚越是珍贵。
笑容是爱的第一个特征。
4、如果拒绝接受这个世界的正常逻辑,那和完全接受同样的。
5、用暴力来对抗暴力是没有用的。
6、我们必须回到穷人里面去。
7、我们永远都不要害怕,即便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发生矛盾的时候。
8、上帝,请赐给我们世界和平,只要有仇恨的地方,就会有爱。
只要有宽恕的地方,就会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9、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
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快乐。
让我们给他人带去安慰,而不是被安慰,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
去爱,远远胜于被爱。
这是你的,因为奉献本身就是回报。
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才会被宽容。
因为有死亡,所以才会有有生命的轮回。
德蕾莎修女生前曾三次访问中国,要求在中国开办慈善机构,照顾“穷人中的穷人”。但是,三次都遭到了拒绝。其中一次,一名政府官员回答德蕾莎修女说:中国“没有穷人”。
她曾说,她微笑着面对人们,勇敢的告诉他们上帝的话语,然而她内心的深处,却充满了黑暗。而明知这黑暗的庞大坚固,却还坚定前行,这是她的伟大。
人性的高光点。
“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过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可如果我们不做,这滴水就会永远消失不见。”去爱远胜于被爱 如果人人都能以善回善 电影拍的不好但瑞斯拜madre teresa
mother teresa 真是一个天使!!!!
电影中有一个细节:始于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街头救助穷乏人、慢慢建立起来的慈善机构,后逐渐变得臃肿和官僚化,像一部巨大的机器 一样,出现冰冷的钢铁气质时,特蕾莎毫不怜惜地抛下它,重新形只影单地投入街头救助一个一个看得见的穷人。这个行动为机构重新注入最重要的活力: 爱。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d it may never be enough; Give the world the best you have anyway.
teresa把爱洒给别人,心中却也有无人解救的深渊~ 60年代的印度是那样,挺感慨的。看过以后试着理解班里的印度女孩儿,她来自怎样的国度,心中装着怎样的责任。人的judging来自缺乏了解。我也一样。
片中最后神父说三十年了我才知道特瑞莎修女是对的,然后整个协会解散,回归到苦难所激发的人类彼此的爱意中。我44岁时才懂得,比做好一件事情更重要的是“做事情的人在成长”。神父祈祷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修女康复,他对上帝说“让我代替她。带我走,这就是您的意愿,是您唯一的意愿”。生命如此伟大,它使愿望成真。当修女知道一命抵一命时,她对上帝说:如果您需要他的爱在您身边,我会欣然接受我此刻正在经历的痛苦…生命如此高贵,可用来安慰上主。
你看了吗,非常好看,有多少人评论呢,强烈推荐!!hahaha
你看了吗,非常好看,有多少人评论呢,强烈推荐!!hahaha
会为了真心的爱和付出而感动❤️
伟大的人格,平庸的纪录片。
敬爱德兰修女,不过对这部结构立意都松散的剧要打低分,其实德兰修女的故事,远远可以拍出更加精彩的篇章。我觉得好莱坞制作会更好一些。
除了有多处显得过于宗教色彩,显露神迹(signs)。其余整体特别棒,这个演员天生的特蕾莎气质,虔诚,悲悯,对上门作恶者的宽容,以及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所谓圣人,就是这样了。
爱直到成伤。你也许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你或者又是恪守着神学教条的“资深”教徒,你对她有各种非议。但我请你不要越俎代庖做了只有主能做的事情。你判断她种种的时候,先反思你自己到底爱了几分?
印度,成圣成神的国度。从媒体和机构的万花镜中看去,世界上或许仍有愿意帮助他人的赤诚之心。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是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即使你是诚实的和率直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和率直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嫉妒你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天之间的事而绝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哪里有悲伤我就带去欢笑。哪里有黑暗我就带去光明。哪里有仇恨我就带去宽恕。我们永远都不要害怕,即使是我们和这个世界发生矛盾的时候。哪里有绝望我就带去希望。让我给他人安慰而不是被安慰。去理解,远远胜于被理解。去爱,远远胜于被爱。因为我们宽容,所以才会被宽容。
纪录片拍的节奏其实不是太好 共鸣和感染力完全是靠特蕾莎修女自己的人格魅力 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