闪电战
Blitz,战火寻亲路(台)
导演:史蒂夫·麦奎因
主演:西尔莎·罗南,埃利奥特·赫弗南,哈里斯·迪金森,本杰明·克莱曼汀,凯西·伯克,保罗·韦勒,斯蒂芬·格拉汉姆,雷·吉尔,Mica Ricketts,C·J·贝克福德,阿历克斯·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4
简介:影片讲述了二战时期伦敦的9岁男孩George(埃利奥特·赫弗南 饰)的史诗之旅,他的母亲Rita(西尔莎·罗南 饰)将他送到了安全的英国乡村。George不屈不挠,决心回到伦敦东部的Rita和外祖父Gerald(保罗·韦勒 饰)身边,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冒险,却发现自己身处巨大的危险之中,而心烦意乱的Rita则在寻找..详细 >
看了20分钟,实在看不下去。不仅片名起错了,而且感觉小黑孩是多余的……没看完,没有更多要说的,一星鼓励。
#LFF 结束后观众稀稀拉拉的掌声说明了一切… 跟类似电影比,不如Jo Jo rabbit好看。罗南、伦敦地铁站内避空袭、战争都让我想到赎罪,看了评论确实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有这个感觉。
2024/11/06 @EYE-🅒① 导演QA场
不知不觉罗南也开始到了演妈妈的年纪了,我的天。宣传的是冲奥之作,但是故事实在平庸,母子双线,过去的闪回都毫无意义,浪费两个小时,主要罗南在里面扮相也不够养眼,有点失望。
Steve经过了电视剧、纪录片还有各种不同形式的项目,终于再次回归剧情片;但给人最大的感觉是很“生疏”,因为它不能真正将自己可以拿到的材料与被交付的野心,得到更为落地的执行。虽然是对战争非常真实生动的描写,但大多数角色的可有可无,欠缺重点仅是视听上的轰炸都有些空洞。如果背景是“这么多年”,会很难不觉得成品居然就是这样…看来间中所有的猜测、拖延和新闻,居然都是真的。
【阿姆Rilato VU】两个切入点都很珍贵:战争大后方的众生群像、弱者中的弱者的交叉性。前者需要由点及面的全局视角以及敢于呈现历史浪潮中个体实际选择/行动的矛盾、复杂和暧昧性;后者则需要更长时间纵深的深入聚焦阐述和强情感冲击力。两种叙事存在内在张力,平衡两者的难度很大。麦奎因远没有波兰斯基的《钢琴家》做得出色,这或许是因为麦奎因在视听层面更擅长惊悚/惊恐氛围的营造(火车桥段非常出彩),在需要呈现悲痛、失落、迷茫、绝望这些复杂情绪时显得力不从心。或许是后方相比前线更不适合以类型语言讲述。歌舞桥段,以及罗南的线索对推动主题和渲染情绪没有帮助。观后感是,拍了很多表象但没有一个能促进深层理解,拍了很多情绪却没有什么能击中观众的内心。影片就在两个切口、多种情绪的来回摆动和顾此失彼中丧失了表达重心。
平庸至极,不知道哈里斯那个角色的意义是?|罗南选片是怎么回事…连烂四部了
大银幕。片子不想评了。只能说《饥饿》《羞耻》有多么才华横溢,《闪电战》就有多平庸陈旧。很遗憾曾经最强的当代电影作者在拿到学院最高荣誉且成功跻身主流之后便一落千丈了,再不见其作者性的神圣火花。不敢说麦奎因才气尽失,但至少他已不复从前了。2024.10.9号@BFI #LFF
故事线很平很碎片,没有什么情感爆发和高潮,今年颁奖季罗南的两部更希望能大推The Outrun。唱歌也那么好听🥺已深爱
翻了无数次白眼。影像和文本的双重溃败,没有技巧也没有感情,production的升级换来作者性的丧失,角色被压缩为徒有功能性的符号,而活人感和橱窗里的玩偶别无二致。一次完全失败的awards bait, doesn’t work in the slightest
一周内看了两部罗南。有些场景的处理很惊艳,戛然而止的舞会,从海面掠过的战机,几乎没有直接拍摄死亡的片段,总是在暗示。但我的泪点真是越来越没救了,看了还是难受。
Hey, ur baby is so tan.
内容呈现的太多,太杂没有主线,其实亲情寻母线可以着重展开,但是夹杂了太多的干扰,临时演员一大堆,女主的黑人男主被扑后就消失,其实可以呈现战争下更多的种族歧,还有废墟中人们的生存现状,包括小男孩捡破烂后的人性感悟等,草草结尾
what would you do for 罗南
迈阿密电影节第一场。多一颗给罗南,咋你也接母亲的角色了。其他的这部电影真的是灾难,不知所云,母子莫名其妙失踪又莫名其妙回来了,两条线没有交叉,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结果就这么无语的把问题解决了?谈种族就点到为止,谈战争这个大背景也是一笔带过,穿插着不知道为啥的倒叙,回忆,梦想等等,让人无语的混乱
可真无聊啊,罗南也是不容易,为了冲奥啥片都接,今年两部电影全是和黑人恋爱。
又是浪费小妇人的一本
《闪电战》的导演史蒂夫·麦奎因拍过《为奴十二年》《羞耻》,后面这两部真的印象深刻,《闪电战》跟它们相比确实在剧情设置上有大距离,但是,西尔莎罗南的演技还是值得大大肯定的。至于小男孩只能说外形神态确实不讨喜,观众缘会差一些。
电影是怎么做到每幕戏到高潮时给掐掉的啊
美好的东西破碎总是令人惋惜,感觉导演很擅长表现美好以及破碎之后的反差,温馨的房子里感觉很绅士整洁的祖父在弹钢琴,小猫静静地趴在他的旁边,妈妈和儿子躺在床上玩“击鼓”游戏,那种互动感,亲密感让人无比留恋着迷这个充满音乐氛围的房子……到影片最后,小男孩看到破碎的房屋,废墟中的祖父,惨白的母亲,他找到了自己的小猫,喊它olly ,旁边救它出来的消防员说“哦 这原来是你的名字”……还有中途躲避轰炸时小男孩蹲下来哄他的小猫,说不怕了明天都会好的,我们明天还会都在一起那段也让人很动容……影片隐晦的通过偷遭受轰炸死亡的上层社会人士的珠宝,表达混乱之中等级社会的依然存在,下层的小偷在死人面前模仿他们如何谈笑风生……充满细节,感觉是一部投入情感,感性的力量的电影,很打动我,我现在走进伦敦地铁还会想起电影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