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是未来!
杜威前期让人难评的点太多了让我把这份无语诉诸于扣一星吧。
但孩子都是好孩子,末场演出感动得人哇啦哇啦泪流满面拯救了一切。
虽然歌词里孩子们把杜威称为魔法师,但也许孩子们才是真正的魔法师,他们的演奏兴许没有改变世界,但至少改变了杜威。
不得不承认如此如梦似幻的故事要顺滑运作可能真的不能诉诸于现实。
那里没有刚好能组一个乐队的英才小孩,没有看一场表演就能平息怒火的家长,没有严肃之中带着狂气的小学校长,没有真的有真才实学的loser,也没有能帮loser交那么多年房租的朋友。
但我还是觉得用音乐对抗the man是一件很虚的事,至少它从不是对抗the man的主要部分,更像是某一阵声音某一种提醒,毕竟剧里的乐队经理还是得看the business of music。
不过乐队经理summer真可爱,她让我想起陆曼曼,精明干练好胜好强的女孩,虽然现实中我对这种类型退避三舍,但隔着一层壁就爱到不行。
杜威对她的评语太准确了:她就是下一任美国女总统,就算她马上参选我也会给她投票的!
结尾的课后乐队演奏如果能在电影院看到会很有意思,好的好的我马上出去!
只是最后再念叨一次,孩子就是未来!
以及没把校长和杜威拉成一对我真是太感谢了。
超搞笑的电影搞摇滚要从娃娃抓起,看完这部电影后的感觉男主角挺强的,虽然很胖,但唱歌唱的蛮好的一定要看哦呵呵
父母们都需要知道这部电影里Jack Black一边弹吉他一遍用表情诠释什么是 rock 'n' roll. 这部电影对于每一位音乐爱好者和音乐人有趣的经历。
电影里也讨论了一些更严肃的东西,比如10岁的小男孩和同学们讨论醉酒。
影片里有一些醉酒抽烟的镜头。
School of Rock 更多的是表达小朋友们怎样对音乐产生兴趣,怎样和父母交流从组建乐队中得到的宝贵经历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里也正面探讨了困扰孩子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个女孩子不愿意在大家面前唱歌因为觉得太胖。
《金刚》里我就发现这个胖子身体中的狂热细胞不少,能在初次见到一群庞然怪兽却冷静地来上一句“准备入戏”,只有如此癫狂之人才做得出来。
想不到早在《摇滚校园》中他就已经用肥胖的身躯挤压过屏幕。
看这部影片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这个胖子,另一个就是摇滚。
二者的融合加上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使这部影片充满了励志和积极向上的疯狂,它体现的是摇滚的精神,存在的意义,而不是只为光着膀子,弄几缕头发,只会摆酷的伪摇滚。
这一点非常讨人喜欢。
片中胖子的幽默几乎全部来自他对摇滚的热爱,也正因为如此,他的欺骗和偏执才显得可爱。
片尾他和孩子们一起唱着“电影结束,你们怎么还不走”之类的歌作为片尾曲,很是新意。
相信只要是看了这部片子,没有人不会为胖子和孩子们的表演而疯狂。
毕竟在这个如此和谐如此美好如此不狗日的社会,看这样的电影可能是少数几样宣泄愤怒和拥抱梦想的方法了。
很早就知道这个电影,一直没看,心想会有什么意思,前段时间下到了,没想到带给我的却是震撼,看似幼稚的剧情,却蕴含着深刻的摇滚思想:摇滚乐不是喝酒吸毒和作混蛋,而是一种宣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我已经看了两遍了,真的是不错
是一个很神奇的,纯粹失真的理想幻梦。
从「杜威冒名顶替Mr.S(。
我也不会拼,感谢杜威起的这个昵称)」开始写了一场大梦,我无数次的觉得这个世界会像《死亡诗社》一样被推门而入,但一直没有。
所以我一直无法相信这个世界,也无法共情杜威这个人。
在前一个半小时里他就是一个冒名顶替好友,去一个管理森严的小学里破坏教学规则的人。
他仿佛一个「摇滚纳粹」,向小学生脑袋里灌输「推翻The man」的摇滚思想和摇滚传统。
所以当真的Ned收到代表「现实」的支票的时候,我是有一点希望他被戳破的,我想知道他会怎样抗争现实。
但他做的选择是「祈求再多一天的时间,然后去自首认罪」。
在那一刻我仍然希望他是可以被制裁的,因为直至此刻,他仍然是一个用自我意识扰乱了身边所有人人生轨迹的「独裁人物」。
是从Ned女友逼迫Ned的那一刻开始,我的内心开始偏向了杜威。
也有可能是前面不断地铺垫铺垫从「I'm not cool」变成「the coolest」的华裔键盘手小孩从「对任何事情都say I don't know」到大喊「step off」再到写出「Baby we was making straight A's(我们的成绩全都是甲等) but we are stuck in a dumb daze(但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懦弱吉他手从「放弃摇滚梦走向正常工作」,到坦白自己放弃其实并不容易,真正的放弃原因是因为「知道我没有那么有天赋」(某种意义上是无法再毫无希望的路上继续坚持)的室友。
这是「一意孤行的独裁人」给别人带来的影响。
当然他也在被他们影响,杜威应该也在小朋友们身上找到了真正的乐队影子——是不欺骗,是evrybody vote,是每个人都有创造的权利。
重要的事情不是推翻The man,而是意识到在你自己的人生里没有永恒权威永恒正确的The man。
在校园里随时有可能「被听到」、「被高发」的,毫不牢固的故事前提;男主角身边巧合的「爱摇滚女歌手的校长」、「有摇滚梦的教师室友」;还有男主角本身过分浮夸的表演风格。
一切都好像是过分理想主义的一场幻梦,在最后整个场馆内大喊「school of rock」的时候达到理想主义的顶峰。
「一意孤行的理想主义」被大众认可了。
祝大家都有机会做这样的一场幻梦。
okokokok,难以抑制的冲动,让我先把感动触动激动震动的眼泪流干再开始说话。
且不说一群十岁的孩子做到这些是如何的振奋人心的rock ‘n’ roll,我的感动源于激荡的回忆。
18岁的时候,我有一支乐队。
说实话一开始我是被强制执行着应征入伍的,但是这场演出给我的回忆却是无尽的兴奋。
跟这群孩子一样我也是古典音乐出身,本身是跟摇滚很不搭边的一个很不rock的女生。
那年夏天的时候我爱上了在我接受范围以内的摇滚,我爱上了摇滚时候的激情。
看到已过而立之年还未放弃对摇滚执着追逐的杜威,还有同样已过而立之年已经被现实打败却把摇滚深深藏进心底一经触动还是会惊起波澜的内德和校长,不免让我对摇滚给人带来的影响有了新的感应。
或许对于他们来说,摇滚是一段不可磨灭难以忘怀到灵魂深处的青春时光,就是我18岁那年的夏天一样。
那时候我还什么都不懂,那时候我还以为两个月的排练对于演出来说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时候我还以为我们那根本不能称之为乐队根本不能称之为演出。
现在终于明白了hansen和chenhao对于摇滚的那份执着,终于明白了他们对于他们的鼓和吉他永远不能放弃的热情。
灌注进这里面的不仅仅是时间和金钱,不仅仅是先天的才情和后天的勤奋,是热爱,是纯粹的热爱的推着他向前向前。
hansen的节奏感可以说是不太好的,这对于一个鼓手来说是致命的,如果是我可能早就放弃了,如今他新的乐队已经在成都赛区小有名气了。
chenhao的乐队也已经在上海像模像样的开始混了。
半路出家,依然被小小感动。
我不能深入进摇滚深处去感受他们的感受,但我能站在摇滚旁边去体会他们的热爱。
时常还是会翻出两年前的那张碟,看看我也曾经rock 'n' roll的夏天。
http://veraissinging.blogbus.com/logs/45659158.html
为了长时间航班随意挑的电影,看完有被惊喜了。
这部电影不是像标题一样,只是一部关于摇滚的音乐电影,更是一部教育主题的佳片。
它用摇滚乐的方式大声质问“只知成绩,压抑天性,忽视个性的教育难道真的是好的教育吗?
”通过音乐,假冒教师的杜威和孩子们以平等尊重方式连结,相互共振,并激励了彼此。
他教会孩子们的当然不是语文数学天文地理,也不只是演奏方式舞台表演,而是勇气自信,不畏强权,创新求变,遵从内心。
还有什么比这更摇滚?
还有什么比这更棒的教育?
固然情节有些老套,就像弹幕所说“又是一部乌托邦电影”,但电影闪耀着理想主义光辉又有什么问题呢?
毕竟现实已经如此沉重。
当杜威和孩子们终于站上舞台完成属于他们的表演时,每一个荧幕前的观众都会像台下曾经压抑古板的校长,曾经只知成绩的家长们一样,为他们感动欢呼吧!
一直标榜自己是个摇滚的粉,但是看了这部rock片,还是觉得看不懂。
一、自我对于“老大”say no的勇气,是不是要在成长经验中积累呢?
有些时候这种愤怒和发泄,我以为是自发,而不是他启。
对于摇滚,这样一个狂野又浪漫,堕落又糜烂的音乐形式,乖乖牌们永远是观望且艳羡,释放天性,但是天性是不是对于天然本性的自我追寻呢?
所以还是那句话,要自启而非他发。
二、自学 每个人都有一个摇滚梦,每个人都有偷鸡摸狗一般寻找摇滚的旅程,当我们唱着红旗下的蛋唱着姐姐唱着黑色的梦,唱着麦田的守望者唱着海阔天空唱着雁栖湖的时候,是不是都是独自攀爬在一堆堆的黑色音乐里,独自享受独自伤心。
所以我以为,摇滚不是讲别人强行从古典音乐里拉出来,教几个POSS,摆几个干嚎,亦或在适当的时候跳下场子。
摇滚的真正精神是反叛,是对抗,是一个人在永远的战斗,不言败。
摇滚注定是孤独的,大众的摇滚,要么流行,要么被打压。
全民的觉醒,往往在某些人眼里意味着危险重重。
所以,摇滚只能小众,而且只能自我寻找。
三、如果道歉能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即便是喜剧,即便喜剧里情节可以夸张可以戏谑也可以人物肆虐,但正统的我仍不得不思考,教师是做神马的。
如果老师以一种强行的姿态洗空你所有获得知识的机会和可能,这样的一种霸道算不算强权?
这样的用音乐,仅仅是摇滚来代替科学和人文的态度是不是独裁?
这样用愤怒和咆哮去撕破文明丑陋外衣的形式,算不算暴力?
在孩童时代,真善美的存在是必要的。
公共社会,秩序和角色的遵守更是重要的。
我们可以在the school of rock里面笑,却不能笑其中的种种真实。
影片的最后是皆大欢喜,但若这种欺骗可以看做善意,这样的胡闹可以得到谅解,这样的目中无他可以解读为轻喜剧,我只能说,如果道歉可以解决一切,还要警察做神马?!
Chris Martin和Gwyneth Paltrow分开了,我很难过。
《X&Y》那张专辑宣传的时候,“Fix you”作为第二主打被推上了排行榜,噱头是Chris写给Gwyneth的情歌。
那一年,Gwyneth参加奥斯卡,金色的礼服已经遮不住高高隆起的腹部,人们指着这位奥斯卡影后的肚子说,你看,这是酷玩主唱的孩子。
如今再看到Gwyneth的消息,不过是抑郁症或者客串了Glee唱了几首歌,西班牙语说的很好;而Chris那一边,被爆出勾搭上了新晋奥斯卡小影后,被牵连进入好莱坞艳照门里面。
突然想听Fix You, 歌词挺适合现在的Gwyneth,只是能来Fix她人,已经不再是Chris.以上总结只是想说,摇滚是一件很理想的事。
对于大多数和我年纪相仿的人来说,过去的人生里,总有一段时光被摇滚乐深深地吸引。
流行、迷幻、重金属、视觉……总有一种摇滚、几首代表作,让鼓膜的痛觉也变得微妙起来。
看到《School of Rock》简介时,以为这是一部通俗老套的反教育题材喜剧,和很多闹来闹去的校园喜剧一样,永远赶不上《修女也疯狂》和《春风化雨》在电影史上的经典席位。
但看到几个Dewey在几个小孩间组织起乐队时,我去点开了豆瓣主页看这部电影的评分,7.7, 在校园喜剧里已经是很高的分数。
这部戏的每个演员都很投入,就连家长都演的很出彩,导演也让每个小孩发挥到了恰当好处的位置。
在Dewey启发孩子们的音乐天赋时,颇有罗宾威廉姆斯在《春风化雨》里,引导学生们读诗的样子。
我很庆幸在大学英语课上,给全班同学放了《春风化雨》这部我很喜欢的影片,让他们中的很多人记住了罗宾威廉姆斯,也记住了那部片子想要表达的青春热血和现实的无可奈何。
起初,英语老师不太中意这部电影,觉得基调太沉闷,不如动画片和喜剧看起来轻松。
但在影片结尾后,他又讲了很多有关这部电影的故事,比如说学校的名字沃顿,电影里出现的诗人名字、分别都有什么代表作。
之后他把这部电影留在了机房的桌面上,放给后来上课的班级看,我觉得很高兴。
因为我选这部电影的用意,也想要表达对这样以为良师益友的敬意,英语老师风趣幽默的上课风格,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也正是我想感谢的。
去翻了好多年前写给《春风化雨》的影评,里面有一段把Keating老师和初中的语文老师做了比较:“看到结尾,我才觉得他有点像我们初中的第一位语文老师,和他一样拥有激情大脑的人,因为突然出了车祸,才临时换了老师。
后面的那个老师,说我们前两年的语文基本上是没学,可是我记得我写过一小篇日记,大概说那个老师是当时教我们的最好的一个,因为他尊重我们的想法。
当时的我们,好像确实有很多想法。
现在看来,到底那位老师给我们的是什么,不好说,他能给我们那段年龄最想要的,但给不了我们更多上重点高中的机会。
”两年前的一天,我刷微博时发现初中同学刚公布语文老师去世的消息,那天晚上,我也很难过。
家长和孩子总是从两个方面定义好老师。
孩子们想要自由,而自由又是家长们的公敌。
而家长也曾经是孩子,或许他们曾经按部就班地成就了自己的事业,或者在年轻时荒废了学习,希望孩子的人生道路上能少走弯路。
这种关心,也造就了所谓的“generation gap”。
蒋方舟在有关台湾“学运”的评论里写道,年轻人最大的敌人,是长大了的年轻人。
成人也是不完美的,他们会有猜疑和偏见,因为社会曾经用各种经验教训,告诉他们怎么保护自己。
曾经我也不是个受大人们喜欢的孩子,我不爱学习,叛逆。
但在一个进步了的社会里,只有听话的孩子才会被宠爱。
于是就会有大人怀疑某些孩子的未来,认为未来社会应该是掌握在影片中所描述的那些孩子手里的,因为他们出身富裕、循规蹈矩;而本来就不讨人喜欢的孩子,未来只会给社会带来麻烦。
有的孩子的价值观早早成熟,而孩子的立场又简单,所以他们能看到成人的缺点。
所以《School of Rock》里的孩子也许应该有个现实的结局,他们也知道老师并不会拉丁文,他们在享受了摇滚带来的自由后,还是会朝着主流的方向发展。
一边维持全A的成绩,一边维护着自己的爱好。
因为我们在还是孩子的时候所看到大人的缺点,通常会提醒着我们不要成为同样的大人。
就像电影主角Dewey说的,你们难道想像我这样一事无成吗?
总有一天,孩子们也会长大,重复家长们的人生和故事,但聪明的孩子,人生中会同时出现“成功”和“爱好”这两件事情。
看的我热血沸腾!!
RL也拍过这么商业的片子呢,核心还是非常正能量主旋律的。但也不是盲目励志,比如作曲的那个吉他男孩,之前是正统地学古典乐的。跟很多乐队的作曲一样,看似天赋异禀的草根,其实都是学院派出生,这叫半路还俗。
最不愛看校園青春什麼的
昨夜CCTV6的晚餐,还是有点意思的
……好吧,你还年轻……可我已经老了
They touched me...and I touched them.... oh no no no...
又见死胖子
非常讨厌电影表达的三观 胖子完全是利用一班孩子满足自己的私欲 利用老师的身份半强迫孩子跟他一起胡闹 跟教育根本毫无关系 对基本没有判断自主能力的孩子来说无异于精神强奸 对孩子也没起到什么正面影响 教他们反叛?呵呵 社会会给他们上真正的一课 细节也讨厌 好孩子学着说谎 搞两面派 胖没错之类的
一帮小孩很棒,男主对梦想追求也很执着,但这更改不了男主自私不负责任的人设啊,崩掉。
终于看了,励志的很,再者,导演分裂吧。。。
其实男猪是个很自私的人
演艺中心音乐剧现场,对情节我有一阵一阵的熟悉感,搜索片名后才知道过去看过影片。音乐剧的效果更好一些,以歌唱的方式将台词演绎出来,更贴切和生动。从初选到决赛,像极了童星演唱会现场,相当欢乐。
做作。
无懈可击呀.....
挫败了。唯一感谢的是他给我ACDC,性手枪的入门摇滚知识。孩子们太不放开了。
里边的音乐都特棒!
喜欢女贝司和鼓手,那鼓手第一眼看到就偷着股摇滚范儿,那个吉他手不愧是学古典出身,至始至终都觉得很绅士
摇滚精神不死。Jack Black快成为我最喜欢的胖子了,真正的我为摇滚狂啊~!
大一看第一遍觉得cool,昨天觉得。。。无聊了
我在06年左右看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