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面的做生意的方式好熟悉啊,这些政客打着为了国家利益的旗号,堂而皇之的中饱私囊。
有了权力,可以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抢夺别人的软件、家庭、房子,家常便饭,觉得自己就是法律,觉得大厦将倾,覆巢之下无完卵,在倒塌之前榨干最后一滴油水,这就是垃圾时间,上场的都是垃圾人物。
那个后面醒悟过来自己的上司是垃圾的傻白甜女特工,报告了总书记, 解决了蛀虫, 以为正义得到了伸张,这和古代向皇帝击鼓鸣冤有啥区别,可是她有么有想过,如果皇帝是个昏君呢。
这个国家的外交部门也是个流氓,可以在别的国家,就这么跑过去,虽然没做什么,可是想做什么随时可以做,就是感觉到了刺裸裸的威胁,恐惧,这些人拿捏软肋,完全没有任何规则底线,这么多年没怎么变,还是那一套。。
本来以为只是个游戏电影,可是反应的社会、政治、体制问题,细细往下想,能看出很多有意思的地方。
顺便感慨一下,这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讲法律讲版权,还正儿八经的签个合同才售卖,要是社会主义兄弟,早就拿过来直接用了,什么版权?
没有的事,兄弟之间谈钱,伤感情啊。
嘿嘿,我没有任何影射的意思,管理员,不要自取其辱,禁了这篇品论。
影片的排片布局也很有意思。
隔一段时间就冒出来提神的现实抽象化方块,还有最后总结全篇的几句话带过所有人物,有原型的还附上照片(这些结局都有一种艺术化的色彩)。
但我最最想说的还是,我第一次体会到的意识形态的输出。
不管是以男主人公为代表的美式热情,还是以正义腐败官员被压抑个性人权的苏联式群像,抑或是苏联腐败官员最后的洗白式“看破未来”,或者有才的人走向了美国(创始人)。
表面上看,是正常的剧情使然。
但这亮色旧金山,黄色日本,灰色苏联都显示着暗示着的恶意。
甚至,或许导演并没有这个方面的意思,他不过是因为长期接受的信息,以恨铁不成钢的语气,同情的语气等等,让人们认为,是的美国是光明的,公平正义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之前会有一种大国阴谋论了,也不难理解法国人为什么拍出了那样的解放军。
甚至!!!
这部片子还在用苏联影射中国(通通都是一些没有着重强调的背景)呵,我只能说,这部片子使我从人性本善的理论又一次回到了现实。
警惕自己放松时因着好看而打发时间用的影片,在自己不曾注意的角落,如同挂水点滴的管道,在自己的脑后悄然扎入,灌输信息。!!!!!
(我这句写的挺好,I think😁)其实,如果不是亚裔面孔这么多,又涉及到了苏联,我也会失去了警惕心。
出现的亚裔和苏联的形象,都带有一些不那么美好的特征(日本人,任天堂“明亮的“密室”里二次元般笑的嘴咧到耳后根,对此沉稳的白男;以及,吵架时女主人公的妇人之仁不知轻重,音乐会与失去一切那个重要,甚至说出“我们本来也在过日子”这种偏安一隅的想法)(苏联,不能笑,不能带外国人去家里,不能卖自己的书,不能不能不能-啥都不能;动不动就是消失-让人活在恐惧里;拒绝不了美国人的热情【阿巴阿巴,第一次见识到,调侃也能夹带私货】)可能因为同为共产主义,什么都不自由的说法让我发出了“啵儿”的疑问?
_?
或许之前看的那部俄罗斯电影作用不大,但他们留存了很多相似的精神。
我真诚的想,我当时也对俄罗斯的集体向前冲,一起向前努力感动的五体投地,对电影中美国脏乱差的自由和打脏球表示了深深的不满及厌恶。
结果如今,又有一次类似的情感,我恍然大悟,我呱唧呱唧后悔,我满脸震惊。
好歹未来能知道注意了————电影传递了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
★★(自上次电影课后,再次认识到)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认识到①人是容易迁怒的动物。
yi、当正义的人坚持正义却被攻击时,迁怒“邪恶方的背景”,er、不以电影等艺术化加工为史实,心中永远“留一线”,存一份疑,亦如审计的质疑精神❤️很多的恶意,这世界似乎总让我们在拥有、面对善良后,与恶意相遇。
又是鲁迅先生那几句话,共勉。
①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直视淋漓的鲜血②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相信很多人小时候都玩过《俄罗斯方块》,简单的玩法,消方块时的解压感,让它风靡全球。
这款朴实的游戏凭借5.2亿份的销量,一直是全球最畅销游戏(直到2019年才被《我的世界》打破纪录)。
然而,你知道它为什么叫“俄罗斯方块”吗?
更加魔幻的是,这款杀时间游戏的鼻祖,居然是因为上班“摸鱼”而创造。
而且是冷战时期的苏联科学家,为了上班摸鱼,捣鼓出的这款游戏。
今年3月上映的电影《俄罗斯方块》,讲述的就是这款经典游戏背后不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俄罗斯方块》可能是游戏版权最狗血最复杂的一个。
多方人马争夺,斗智斗勇堪比谍战。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部电影——
俄罗斯方块 (2023)8.12023 / 英国 美国 / 剧情 惊悚 传记 历史 / 乔·拜尔德 / 塔伦·埃哲顿 尼基塔·叶甫列莫夫
《俄罗斯方块》这款游戏的诞生,可以说是摸鱼改变人生的励志故事。
1984年,一位名叫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的年轻人,在前苏联科学院计算机中心从事极其枯燥的工作。
在当时压抑封闭的环境中,也没有什么娱乐活动。
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帕基特诺夫试着在电脑上开发一些简单的小游戏。
他让不同形状的图形依次下落,在底部堆叠,相互嵌合成完整的一行后消除,这就是《俄罗斯方块》最初原型。
帕基特诺夫给这个游戏取名为《Tetris》,源自希腊语Tetra(意思是“四”)与他最爱的运动网球Tennis这两个词的组合。
当时他的电脑连显卡都没有,所以那些落下的方块,最初的是拼在一起的方括号。
之后,帕基特诺夫和几个同事把这个游戏做成与IBM电脑兼容的版本,于是游戏有了颜色和音乐。
简单的操作,解压的玩法,让《俄罗斯方块》很快就成为了苏联程序员最喜欢的摸鱼方式。
甚至连全苏联的政府工作人员,每天都要玩好几个小时俄罗斯方块。
苏联党中央不得不编了个程序,把它从所有电脑上屏蔽掉。
这款小游戏很快就红出圈,即便在封闭的苏联,也还是传到了海外。
在美国的一次游戏展会上,亨克·罗杰斯偶然看到了《俄罗斯方块》,简洁的设计和有趣的玩法令他惊艳不已。
亨克本来也是个游戏开发者,但设计了几款游戏都不成功,他索性干起了销售,靠卖游戏维生。
亨克看到了俄罗斯方块的潜力,盘算着如果拿到游戏版,那销售利润将无法估量。
亨克想与任天堂合作购买《俄罗斯方块》的版权。
他来到任天堂的西雅图分部,得知他们正在秘密制作第一代Game Boy游戏机,而游戏机捆绑游戏原定为马里奥。
但亨克的一句话,点醒了在场的研发人员。
亨克对任天堂的人说:“如果你们想把几十万个Game Boy卖给小孩子,那就捆绑马里奥。
但如果你们想把数以百万计的Game Boy卖给所有人,无论男女老少,那就捆绑俄罗斯方块。
”之后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然而,这款游戏诞生于封闭的苏联,想取得版权并非易事。
而且已经有人先他一步,英国的一个游戏公司经理罗伯特·斯坦恩,声称收购了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并且在买到版权之前把它们倒手卖给了英国的镜报软件。
然而,斯坦恩其实没有正式合法的版权。
第三号竞争者就是镜报软件的老板,英国亿万富豪罗伯特·麦克斯韦。
他则想利用与戈尔巴乔夫的私交,免费获得授权。
情势紧迫,亨克决定直接去莫斯科购买版权。
而斯坦恩觉察出风头,也乘飞机前往莫斯科。
与此同时,罗伯特·麦克斯韦的儿子凯文·麦克斯韦也在向莫斯科进发。
就这样,三路人马几乎在同时赶到了冰天雪地的红色都市。
在社会主义的苏联,任何发明创造都属于国家,就连创造者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也不拥有游戏版权。
想谈《俄罗斯方块》的版权,得找政府机关ELORG(全联盟电子设备联合会)。
亨克很快被特务组织克格勃盯上。
克格勃视资本主义国家来的亨克为敌人,想驱逐他离开。
更深层的原因是特务头目已经被罗伯特·麦克斯韦收买,他们只要帮罗伯特·麦克斯韦拿到版权就能从中获利。
克格勃特务为了阻挠亨克的交易,殴打并威胁他,而且还迫害帕基特诺夫,致使签约困难重重。
在这一团夹杂着政治和商业的混战中,电影最动人的部分是两个程序员的友谊。
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和亨克·罗杰斯成了惺惺相惜的朋友。
因为俩人都是程序员出身,又都是游戏开发者。
虽然来自不同的环境,却一见如故。
最终,经过一番复杂的交涉,亨克和任天堂成了最大赢家。
以500万美元的天价,加上卖出一份50美金的提成,成功拿下俄罗斯方块的掌机版权。
亨克,成了这场版权大战的通关者。
而捆绑了俄罗斯方块的Game Boy一上市就风靡全球,在美国第一个圣诞季的销售额就超过1亿1千万美元。
没有人知道任天堂卖Game Boy到底赚了多少钱。
与此同时,东欧也在发生巨变。
克里姆林宫的红旗降下,1991年,苏联宣布解体。
吃水不忘挖井人,远在美国的亨克·罗杰斯没有忘记自己的苏联朋友。
苏联解体后,他帮助帕基特诺夫一家移民到了美国。
并且在1996年以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ELORG手中买下《俄罗斯方块》的全部版权,让这个游戏回到了他的创作者手中。
两人又共同成立了Tetris Company(俄罗斯方块公司),来管理游戏的版权和后续开发,光靠版权就赚得盆满钵满。
在此之前,“俄罗斯方块之父”帕基特诺夫,并没有从高昂的销量中分得多少钱。
前期《俄罗斯方块》的授权交易一直由苏联政府主导,帕基特诺夫只得到了国家奖励的一台286电脑和优先分房待遇。
帕基特诺夫和苏联政府奖励给他的286电脑如今帕基特诺夫过上了安逸的退休生活。
在他那辆特斯拉的车牌上,还骄傲地印着自己带给世界的礼物:“TETRIS”一款游戏就这样改变了帕基特诺夫的人生。
近年来出现了不少游戏改编电影,一方面提升游戏魅力,另一方面收割一波粉丝情怀。
像《宝可梦》、《索尼克》、《马里奥》都推出了电影作品,尤其是《马里奥大电影》高度还原了角色形象,也是最近的热门电影之一。
而全球销量第一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在改编方面却很尴尬:缺乏角色和故事,幸好它还有一段传奇的背景。
无论是游戏的诞生还是版权争夺战,都十分戏剧性。
电影为了体现游戏感,转场都采用有趣的像素动画,把电影角色设定为游戏玩家,版权争夺战的每个环节都象征一个关卡。
电影后段的与克格勃的汽车追逐战直接像素化,这也是《俄罗斯方块》电影化的无奈吧,只能以这样的方式与游戏联结了。
此外,电影中还出现了戈尔巴乔夫、山内溥、霍华德·林肯、荒川实,高度还原历史。
而亨克从莫斯科逃亡的那段,精彩程度不逊色于一部谍战片。
总之,这部制作精良的商业片,极具娱乐性的同时,还科普了一段重要历史,十分值得观看。
如今,《俄罗斯方块》被公认为最经典的游戏之一,创造了在最多平台上运行的视频游戏的世界纪录。
从80年代到现在,卖了5.2亿份,这还不包括大量盗版。
有超过50种语言的版本,运行在几十种游戏平台上,甚至还有电竞比赛。
如今的《英雄联盟》、《CS:GO》职业联赛,在《俄罗斯方块》面前都得叫声爷爷。
早在1990年的任天堂世界大赛,也是世界上第一场有主流影响力的大型电竞赛事上,《俄罗斯方块》就是决战项目之一。
2015年,GameBoy 版《俄罗斯方块》从任天堂商店中下架,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原因是授权到期,版权现在归育碧(Ubisoft Entertainment)所有。
作为一款伴随GameBoy风靡世界的游戏,俄罗斯方块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但它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如今很多杀时间的小游戏,其实都是俄罗斯方块的变体,依然沿袭着堆叠+消块的模式,可谓万变不离其宗。
《俄罗斯方块》的伟大不仅在于它的风靡,更因为这款小游戏超越了意识形态之争,跨越了地域和文化。
无论在GameBoy上,还是在手机里,男女老少都能领略这款游戏的乐趣,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片刻放松。
最妙的是,这款游戏出自一位身处封闭高压环境中的苏联程序员。
《俄罗斯方块》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都不要放弃寻找快乐。
感谢“俄罗斯方块之父”阿列克谢·帕基特诺夫,感谢他为“摸鱼”做出的努力。
*本文作者:RAMA
电影确实精彩,但是、《俄罗斯方块》的作者-帕基特诺夫即使在几方的商业争斗中获益极少,但他并没有觉得自己的劳动成果被白嫖了:
PS1:根据手上的实体书《游戏结束-任天堂全球征服史》记载———他被奖励了一套莫斯科公寓的使用权、外带一台所有权划归了他自己的工作电脑(是的没错就是电影里吐槽那台连显卡都可能没有的古董级机器),然后这位大神他还觉得很满足(这踏马还不够社会主义荣光好青年?
),哪怕是被西方记者想要诱导说出觉得自己待遇不公平的话、也反应过来说有人喜欢玩我的电子游戏就够了(附图)
以及,中文互联网上居然没发现帕基特诺夫大神还和斯皮尔伯格有过命运相逢:《头号玩家》里出现的那句会流传很多年的名台词-“感谢你玩我的游戏”,很有可能就是出自这里另外,由苹果来投拍这部电影,是因为当年乔布斯做的NEXT品牌机白嫖了帕基特诺夫大神做的照片广告吗?
(不是
PS2: 根据网络纪录片《俄罗斯方块的故事》,帕基特诺夫大神最早写出游戏、实际上就是摸了两个星期的鱼(西巴!
大神都是这么强的吗?!
随便摸个鱼都能做出史上最畅销的电子游戏之一!
我的心中只有震撼!
)PS3:防弹软件 任天堂 韦恩斯坦,三方去苏联谈代理发行权的时候,确实有KGB克格勃出场,并且KGB确实还在会议室里动用了谍战设备进行录音、让三方玩狼人杀来争夺代理权。
PS4:苏联当时其实对收版权金,没有很介意,倒是很期望用《俄罗斯方块》的版权作为筹码、让任天堂在苏联本土建厂,以获得FC级的民用芯片自给技术及相关配套产业链,个人主观猜想任天堂不是没有资源去做到这种事,而是当时之前东芝刚刚才因为卖了工业技术被美国佬贴脸惩罚了一番(详情参见冷战史上1987年的“东芝事件”),所以估计任天堂也没胆子做这种交易。
来源:《做了这么多的苏联,为何还是输掉了与美国的“芯片冷战”》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6840230538775056&wfr=spider&for=pc最后作为在游戏发行领域中的18线搬砖仔,想吐槽一下:回到那段历史,那时这几家游戏发行商版权商的商务法务财务和老板们,应该没想到为了签个产品还要和KGB斗智斗勇来battle吧。。。
#为了签个产品能有多拼#
什么是压缩率?
这是chatGPT成功的概念,就是把知识压缩得越小,chatGPT越容易GET到知识的真谛,后来,大家都知道,chatGPT成功了。
俄罗斯方块这部电影,再次从不同的层面上体现了压缩率的魔力。
01 游戏本身。
不开发游戏,不会真正理解俄罗斯方块的魔力,这个游戏把冲突、道具、场景、互动用压缩率超级高的方式整合到了一起,再现了现实博弈中的很多复杂问题。
它比电影中出现的另一款围棋游戏更容易让开发商操作,在围棋游戏还没有能力用更多AI来实现其高智商博弈的时候,俄罗斯方块已经用简单的代码解决了这个AI缺陷问题。
换句话说,俄罗斯方块和超级玛丽,那种几十K的容量就完成的作品,才做到了那个时代的顶流。
02 商业操作。
日美的商业模式,比苏联的商业模式压缩率更高。
很小的实体,几个人就可以解决的问题,放大到一个需要情报、企业、行政等等诸多部门协调去解决,就把很多问题复杂化了。
不是说后者就不好,后者适合上大项目,前者适合玩中小项目。
这种压缩率高的商业操作,会更有竞争力。
当然,这种压缩率如果给苏联这种社会主义模式去操作,会玩出更高端的项目,比如中国的载人登月计划。
03 影视创作。
虽然《俄罗斯方块》在意识形态上抨击着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腐朽,可是正因为俄罗斯方块这款经典游戏的存在,这部电影反而也抨击了欧美资本主义的没落,为什么?
不是电影给了里边商人和原创以成功吗?
是给了他们一个好结果,可是,观影者在看电影的同时还会看到俄乌冲突的新闻,看到亲欧美的俄罗斯到今天是什么样的一种下场——被北约堵在家门口打。
那么,大家能说什么?
资本主义的市场模式有可取之处,可是欧美的高利贷体制已经毁掉了自己关于市场的公平公正的光环,有的只剩下欺骗敲诈勒索。
这部电影,用苏联的解体,让人看到俄乌冲突中俄罗斯的悲哀,前车之鉴,后事之师。
这种影视创作过程中的压缩率,也堪称奇迹,好的作品,一定是人做一半,天做一半。
总之,甚至里边像素风的美工设计与特效,都堪称神来之笔,这是一部好电影,观影全程无尿点,观后令人深思。
本来红旗是不会倒的,但是在世界形势逐渐东升西降的某一天,有个暴脾气而且脑子不转弯的日本老头(年轻时还是个花花公子)估计是多喝了两杯,不知道抽什么风,决定让一个唠叨的销售(前程序员)在他的帝国之下分一杯羹。
偏偏这个唠叨的销售摸到了一个叫Elorg的地方,还遇上了那个有点阴郁的宅男科学家,有意思的事情就来了。
有些人说这玩意郑智含量太高,我真是拜托你们了,那时候北极那块除了那玩意害有别的吗?
害真有,那就是万古流芳的Tetris。
计算机是干啥的?
最开始,它是用来计算的,而且计算的不是你一个月拿的那啥也不够的3500工资。
它代表着科学,效率。
它计算导弹能不能有效地砸到你的头上,计算这个月前线部队应该领多少子弹,计算这颗核弹能不能把你迅速无痛地葬身于火海之中。
再后来,这玩意被资本主义盯上了(哎,资本)。
然后这玩意才和你那3500有关系,它开始算投资回报率,算你的401k(如果你有这玩意),反正就是一切跟计算有关系的事情都可以用,都用。
然后有一天,有些异想天开的人觉得这玩意似乎可以用来玩?
哈,那可不是,那些熊孩子无聊了甚至喜欢拿计算器奏乐,玩物丧志啊!
玩物丧志懂不懂啊!
然后帝国来了又走,只剩下沙漠填埋场里一堆妹人要的塑料垃圾,降解是不可能降解的!
和核尘埃一起遗臭万年吧!
再然后就是日本老头的异想天开和regin of terror,当然了,还有数不清的票子和无数个”再玩一关我就睡“的不眠之夜。
资本主义的最后堡垒和永远的千古罪人结成了邪恶的联盟,向世界倾销充满了K!B!S!的洪水猛兽(你问问海淀家长和中国大部分的家长就知道了)。
什么美日之争,什么京都和关东的千年仇万年恨,我们不知道啊(无辜)。
反正这玩意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
然而这个唠叨的销售想不明白这些千古大计,人类命运之类的高级东西(呵,被洗脑的外国人.jpg)。
他只知道马里奥离不开绿帽子大兄弟,海拉鲁的希望寄托在那个连名字都没有出现在游戏名字里的绿帽子小伙子身上。
那个计算机geek也是,他更惨,他啥也不知道,他只知道自己写了个小程序让自己忙里偷闲,让自己忘记买不到面包和肉的现实,忘记窗外的灰暗街道和挣扎求生的人们。
只不过碰巧这玩意大家都喜欢,然后所有有电脑的机构都陷入半瘫痪状态(30岁以上的读者,如果你们骂之前能跟我保证,你没在办公室里玩过蜘蛛纸牌/扫雷,那我就虚心接受,只不过我肯定不会接受)。
销售知道这小程序肯定会火,他愿意为之倾家荡产,geek只怕引火烧身,但是他也知道该来的总会来的,不如踩一脚油门。
老头的女婿和讲法律的爱因斯坦两个人听了销售的话,带着五百万刀杀进莫斯科,却发现妹人和你讲高大上的那一套,船快沉了,该捞一把跑路了。
所幸,造物是个喜欢看happy ending的观众。
各怀鬼胎的人什么都没得到,满脑子理想和蠢劲儿的销售,还有大难临头狂踩油门的geek,最终把那份快乐散播到了全世界。
电子垃圾和玩物丧志战胜了导弹和坦克,战胜了无所不能的KGB,战胜了莫洛克的条条框框,色孽的阴谋得逞了!
现实中我们没有色孽(如果不知道这是啥的话建议百度一下,不要望文生义),也没有帝国的法务部,但是我们有任天堂的法务部,我们有几十万,甚至几百万西装革履的斯文败类,每天摆弄他们那些破书烂纸,一边啰嗦着他们那套让人看不懂的理论,一边从洪水猛兽一样的电子游戏,烂到发臭的电影电视,和其他低俗的廉价娱乐当中赚的盆满钵满,在比佛利山开趴。
但我还是想说,如果要我选择,我希望,并且一直希望,计算机只是人们看x图,meme,小电影,写中二小说,玩使命召唤(划掉)电车之狼(咦)的工具,而不是开脑阔的利刃。
而且,律师再恶臭,也臭不过那些提前上救生艇还要顺把小提琴的聪明人。
《俄罗斯方块》,一部非常简单的商战片,一部讲述游戏版权争夺的电影。
放在中国,可能是一档版权意识的普法节目就给说完了。
但是,在导演手中,这部电影却充满了波云诡谲,悬念丛生。
导演到底加入了什么魔法,让一档普法节目,变成了一部成功的大电影?
答案就是:大时代。
正是这个故事所处的时代,让整个故事变得更加的离奇,和刺激。
对于男主来说,他所在游戏行业,正处在一个刚刚起步的阶段,一个连《俄罗斯方块》都还没有诞生的时代,如同还在拨号上网的互联网时代,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的1980年。
一切充满了未知,暴富的可能、改变命运的可能都发生在男主所处的这个时代。
在这个时代下,你可以感受到男主身上的那种躁动与渴望,他敏锐地感知着身边的一切机会,一切可以暴富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
当他在销售着自己无聊游戏的时候,偶然发现了俄罗斯方块,他迅速做出了决定,ALL IN。
且不要说,后面发生在男主身上的一切,有多少人可以对偶然发现的一个事物,就投入全部身家?
但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在那个钞票跟着血液一起沸腾的疯狂年代,一定很多很多,男主只是他们的缩影。
就是这样一个抱着暴富心理的赌徒,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里,他的所有行为都被这个时代所合理化,所史诗化。
仿佛改革开放时代的“傻子瓜子”,放到现在,不过是一个卖炒货的小商贩,结果在那个时代下,他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不得不感叹一句,命运弄人。
说回我们的男主,从他决定抵上房子,贷款创业后,他所作的一切是那样的疯狂,他一个人闯进任天堂老总的办公室,他一个人孤身闯入“红色恐怖”的苏联。
在这部讲述商战的电影里,他似乎成为了一个拯救世界勇斗恶龙的英雄。
他具有和英雄一样,孤注一掷的勇气,也有和英雄一样,想要保护的人。
是什么让这个贷款创业的小老板,在我们这个时代里被人嘲笑的对像,成为了一个无所畏惧的英雄?
是那个充满机会和躁动的大时代。
当然,如果只有这么一个只想发财的小人物,这部电影是不好看的。
所以,戏剧性的,我们的男二,《俄罗斯方块》的发明者,一个同样普通的打工人登场了。
同样,当这个普通的打工人身处在苏联末期的动荡年代里,这个小人物,也被这个大时代附上了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的双BUFF,让这个小人物,同样充满了传奇。
虽然他和男主都是IT技术宅,如同是男主在世界上的另一个自己,但是,因为所处时代的不同,他仿佛是男主的另一面。
和男主冲动、好斗、孤注一掷的性格不同,男二的性格是谨慎、小心、如履薄冰。
男二的性格一方面是与生俱来的,另一方面,则是在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造成的。
那个年代的苏联,已经濒临解体,上层人心涣散,人人自危,同时为了保持最后的体面和挣扎,又加大了对底层的控制和压迫。
那个时代的苏联,既没有黄金时代下的欣欣向荣,也没有解体之后的百废待兴。
那个时代的苏联,空气里弥漫的是一种惶恐、观望、同时又略有期待的情绪。
每个人都知道它要完蛋了,但是不确定是哪一天才会完蛋。
所以,每个人都在做准备,做应对当下各种压迫的准备,以及迎接自由的准备。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氛围下,男二的一切行为都变得特别的合理了。
他有所期待,所以会学习、开发各种游戏,所以明知道违法,也会尝试和男主进行接触;他有所害怕,所以不同意公开转让版权,时刻小心被监听和监视。
这里多说一句,很多人觉得电影对苏联有所夸张,在我看来,夸张?
导演根本就是太客气了?
他们连苏联笑话里的场景都没有拍出来,那种不寒而栗的肃杀的氛围也没有营造出来。
导演对苏联的描写,不是太客气了,就是太失败了。
说回男二,他和男主身处在同一个年代,但不是同一个时代。
所以,两个有着共同爱好和特质,几经相同的人,却产生了完全不同的性格和行事风格。
他们一个“敢拼”,一个“够怂”,拼和怂本身无法评判对与错,直到带入到他们所处的时代。
不得不说,他们的选择都是正确的。
男主在那个充满机会的时代,靠着敢拼,改变了命运。
男二在那个充满压迫的时代,靠着够怂,活了下来,最后也改变了命运。
两个人的不同,只是时代特征在两个人身上的不同表现而已。
如同改革开放初期,穿着西装,拿着大哥大开着桑塔纳大声吆喝的中国人,和穿着军装,骑着自行车面无表情的朝鲜人,他们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吗?
没有,都是勤劳的想过上好日子的普通人。
不同的,只是他们所处的时代。
电影的最后,HAPPY ENDING,身处大时代下的两个小人物,都获得了自己的幸福。
尽管是不同的时代,但是获得了同样的幸福。
而这份幸福来源于何处?
来源于他们根据各自所处的时代,他们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拼或者怂。
如同我提到的,那个开着桑塔纳的中国人,和那个骑着自行车的朝鲜人,再过50年,也许都可以过上同样幸福的生活。
文章的最后,回归现实世界,我们此刻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大时代”。
但这个大时代下,到底是充满了机会,还是充满了压迫?
这个时代下的我们,到底是该“拼”?还是该“怂”?
到底怎么样才是最好的选择?
你的答案是?
看完久久不能平静,听着片尾曲写下这些文字。
这究竟是一部怎样的电影?
爱情,不是,可苏联女特工确实让人上头,最后真是又飒又爽。
商业,确实像,可是又不那么纯粹。
兄弟情,最后的飙车,让人热血沸腾。
亲情,精心布置,在家里听女儿的歌唱,夫妻把手牵,让人感到温馨。
玩家一最终胜出,卡通动画的形式,让人眼前一亮。
这是一个大杂烩,是一部爽片。
可是背后,却引人深思。
商海搏杀,三方角力,一个是第一个发现者,一个是媒体巨头,实力雄厚,而成功的却是最不起眼的那个贼。
为什么他能成功,与他的纯粹有关,就是要拿到授权,授权就是他的全部,他没有退路。
所以给出最好的报价,不得不说,主角身上是有人格魅力的,与游戏发明者,主管部门领导都能相处融洽。
政治的风云变化,成为了时代的大背景。
片中不乏对苏联的讽刺,但也对戈尔巴乔夫给出了正面评价。
“我的老朋友,苏联在发生变化。
”他不会动用特权,和女特工一样,哪个offer对苏联最有利,就选择哪个。
苏联的解体,从这部片子来看,无疑是成功的。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会有很多人失望之极。
一体两面,没有办法。
被捕的中央委员,贫穷的童年,攫取权力后的贪欲,一个时代的符号,电影里为了政治正确被捕了,现实中更多的则是成功登陆。
片子还是偏喜剧,纪实成分不高,即便如此,也引人深思。
沧海洪流,时代巨变下,每个人都是泥沙,亦如中央委员,亦如发明者被开除后,保持距离的同僚。
这让我想起了文革。
说了这么多,这片子很适合给创业的人看,打鸡血,一将功成万骨枯。
80年代,500w美元,哪怕放到现在,也有很多人会为之拼命。
剧中的富二代,其实并不蠢,而是纯,片尾交代,父亲出事后,他并未牵涉其中,无罪释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主人公一炮打响,却也没有更多进步,成也萧何败萧何,拘泥于俄罗斯方块,凡事都要辩证的看。
主人公和发明者的友情,有点像乔布斯和沃兹尼亚克,区别是主人公也会编程,从片尾彩蛋来看,很西海岸的味道,这钱确实该他赚。
这类时代传奇,商业经典案例,看起来让人很有代入感。
不止游戏行业,IT业这几十年都是风骚独领。
从游戏,到软件,到手机,到VR,比特币,再到现在最火的chatGPT,永远都是机会不断。
可是经典就是经典,何时再能有这么好看的故事就不好说了。
需要天才般的英雄,需要时代的大背景配合,需要多方角力,最主要需要是大众的,2C有广泛认知的。
在这里大胆期待一下,2022的董宇辉,具备以上所有条件,期待尽快看到东方甄选涅槃重生的故事搬上大荧屏,或许这就是中国版的俄罗斯方块吧。
满屏皆是意料之外的精彩,《俄罗斯方块》另辟蹊径的改编思路颠覆了我此前对该题材全部的期待。
风水轮流转,从某火遍全球的空军大片到如今令人眼前一亮的像素小方块儿,你会发现好莱坞的价值观输出功力在这种可被视为“新冷战电影”的类型中得到完全释放。
电影聚焦于堪称“史上第一游戏版权大案”的俄罗斯方块版权之争,由于前苏联制度的特殊性以及尚未坍塌的铁幕,本应按规矩办事的游戏授权事宜却阴差阳错演变成了一场各路大佬直冲莫斯科的多方大混战。
编剧诺亚·平克看热闹不嫌事儿大,平添一条KGB故事线,产生了绝妙的化学反应。
这“精苏”震怒的一笔令原本靠史实就足够传奇的传记电影变成了一部娱乐性十足的谍战片,颇有小游戏推动大历史的意味,单纯的版权争夺也被赋予了见证两极格局瓦解的历史意义。
当然KGB以权谋私的“惊悚线”抵消了真实事件改编应有的严肃性,毫不遮掩的政治讽刺元素增加了本片“苏联笑话”的浓度,但也不得不承认这么拍是真的好看。
越发酣畅且带有一丝戏谑的叙事也许真的和这套刻板到略显过时的美国梦很搭,于是出现一件离谱的事情,就是一部传记片竟然有可能贡献了截止目前年度最精彩的追车戏之一。
(感谢好莱坞最爱的配乐《Holding Out For A Hero》第无数次让场面热血程度翻番)此前只有在转场时才会出现的8-Bit画风突然入侵现实,跳动的像素格子在色调沉闷的莫斯科中格外显眼。
全片各个维度寓言故事般的矛盾一一叠加,小人物面对大公司的逆转翻盘、正常商业逻辑对官商勾结的绝地反杀、冲破藩篱的“普世价值观”与强弩之末的“高压独裁”在戈尔巴乔夫的注视下搏命狂飙,还有什么比这更浪漫,更激情澎湃的胜利大逃亡。
童话结束,回到现实却只能唏嘘曾经的屠龙少年终变恶龙,TikTok又该上哪儿说理去?
(都是之前发在《环球银幕》上的,发这里存档一下)
《俄罗斯方块》,Apple TV制作的电影。
主演是Taron Egerton,依靠出演《王牌特工》崭露头角的英国演员。
故事讲述各大游戏公司争夺“俄罗斯方块”,这个史上最受欢迎的游戏之一的版权的故事。
原本以为是个商战故事,但是,由于游戏的发明者是个苏联电脑工作人员,他发明的游戏版权被国家,也就是苏联外贸单位取得, 导致美国、英国和日本等游戏公司不得不与苏联政府官员进行谈判。
此片的剧情基本发生在1988年和1989年的苏联莫斯科,从而此片变得更像是谍战片,各大游戏公司不得不与腐败贪婪的苏联政府以及克格勃特工周旋。
当然男主角和正直老实的游戏发明者,俄罗斯方块之父之间的友谊也令人感动。
不过,不得不说,此片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忘了黑一把大厦将倾的苏联政府,当然还有著名的戈尔巴乔夫扮演其本人。
此片的节奏很快,节奏紧张,使得我一晚看完全片,也是难得。
各打五十大板谍战片,“这是小偷和抢劫”“不,这是共产主义”。一个月内第三次在好莱坞新片里听到I need a hero(《沙赞2》《马里奥》),不懂了,好莱坞没歌了吗
有点刻意
道理都懂,但一个商人逐利的故事拍得像拯救大兵瑞恩是怎么回事。
把一个争夺游戏版权的商战拍成了谍战片,好像因为发生在苏联显得理所应当的样子,但真实历史应该没有这么惊险刺激跌宕起伏,苏联应该也没这么黑吧,不过可惜的是现实的共产主义确实变成了人们看到的样子,哎
好作品。如果你和鸭绿江那边进行过深度交易,就能懂电影的内涵------我去过三次,并且还在做交易中
一个长得很勃列日的男人,经营了一个乍看上去像微软的公司;一个长得很像普普的克格勃,说只爱自己不爱国家;一个长得很像戈尔巴的男人,解体了苏联的同时又在方块版权纠纷中主持了正义。为什么要用表递进关系的“又”,而非表转折关系的“却”?因为站在西方立场上,这两件都是大好事!
看完后超级手痒想打俄罗斯方块!还以为是严肃正经的讲这个著名游戏诞生史的纪录片呢,结果是燃爆的的美苏冷战斗争片啊,虽然美式主旋律色彩和价值输出是比较明显,苏联更是成为了整个片升级打怪的唯一超级大反派,然而观影过程不能否认确实精彩紧凑引力超强,诞生于禁锢中的真·括号游戏,藉此结合普世意义的剧本有心,人不一定认识人,但程序猿的灵魂一定认识程序猿;别的片游戏风格化处理要被嫌弃,本片真是完美的契合点,追车戏码都能突然变成像素化太欢乐有劲了;为了早已拿到拷贝的游戏,千辛万苦冒着生命危险只为获得一纸授权,你看看有人连退休金都偷,却能为了版权找上了戈尔巴乔夫了都;The final countdown 响起真是热血哭了,突然发现这首歌的歌词怎么能如此契合这部电影,最后的倒计时根本就是别有指向了简直 #SFM
工工整整规规矩矩,好看也是好看的,但真的全部都是窠臼。
契约精神就是西方文明的基石之一,哪怕铁幕也不能阻止。共产主义也许不是为限制自由而生,但却造就了绝对的权力,不受制约的权力会造就什么不言自明。这款游戏告诉我们,错误会不断累积,成功一定会消失。
戈尔巴乔夫真的深受西方喜爱…反派下手还是不够狠,不然其实也没男主什么事了。
把商战片拍成谍战片,还是有点新意的,看得过瘾。表演的漫画化,也不失为一种游戏精神。苏联种种,还是太刻板印象了,但其中的“伤害体系”,在某些国家或地区仍然是未退役的遗产。
用游戏的方式讲那段历史真的太有趣了,没有一味的黑苏联,故事还挺热血~电子乐的bgm太爱了
很好的展现了资本主义的贪婪和外界对共产主义的幼稚想象
有亮点但是政治屎味儿太冲了吧。
流水账。
情节是好看的,但对比了一下相关纪录片,关于KGB的部分全是虚构的,男主的现实原型也表示这只是个好莱坞剧本,与历史无关,不过是借着俄罗斯方块的名号再次向美国的精神敌人苏联开炮罢了。而且我很好奇,一群为了一己私欲的资本家如秃鹫般纷涌而至,怎么可以把这种故事拍的如此冠冕堂皇。不过说真的,The Final Countdown这首歌选的真带劲啊,我也一秒就要加入掀翻这铁幕的大军了。
商战片似乎比战争片更难从套路破局 做的最好的是像素动画插入部分
出乎意料的精彩,真实事件改编的惊悚题材居然能跟游戏结合得那么好。
自由才有真正的市场经济!
苏联这边人物的刻画偏脸谱化了(美方反派也很脸谱化)。反乌托邦式的布景觉得太夸张了,也看腻了。最后还来了段追逐戏是没想到的,程序员飙车飘逸总觉得有点违和。像素风的特效倒是听讨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