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钟后弃剧,不是历史,依然是宣传剧。
是张学良下令的不抵抗,这一点张自己晚年在美国已经不止一次的说明过了。
所谓的蒋下令不抵抗是中供的宣传。
事实上九一八事变关东军只是占领了沈阳,并没能马上占领东北全境。
沈阳沦陷后,蒋介石和国名政府多次命令张学良守住锦州,牵制日军,积极策应黑龙江省马占山将军的抗战。
11月14日,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一次大会通过决议“严令各省文武官吏,若遇外侮入侵,应做正当防卫,严守疆土,与城存亡,不得放弃职守”。
12月8日,针对张学良准备放弃锦州,蒋介石致电张:“锦州军队勿撤退。
” 此后,蒋介石下野,12月25日、12月30日,南京新上台的孙科政府两次电令张学良在锦州“积极抵抗”。
但张仍放弃锦州逃入关内终致东北全境沦陷。
前几天南海局势紧张,中国政府态度明确,全国上下万众齐心,令笔者深感鼓舞。
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时代,但是世界格局复杂,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令狼子野心有可乘之机。
眼下正在热播的《东方战场》便是一部俯瞰历史风云,瞻仰抗战伟业的战场大戏。
透过这部杰出的作品,我们能够全方位的了解当年在日本军国主义侵略铁蹄下,我们的先辈如何英勇无畏,捍卫大好河山,剧中气势磅礴的硝烟与战火,复杂微妙的国际形势,除了能够让我们回望历史风云,同时也可以作为精神灯塔,点亮我们永不褪色的红色之心,凝聚自强不息的民族之魂。
宏观叙事还原东方战场自6月23日播出以来,《东方战场》以史诗级的手笔,全方位的宏观叙事令整个荧屏界为之一振,抗战剧例来是热门类型,涌现过无数佳作名篇,风格多样,角度多样,只是可惜都是从局部战役入手,从未有哪一部作品能够像《东方战场》一样聚沙成塔,把整个抗战历程都浓缩在一张画布上。
回顾那些年,家喻户晓的抗战剧,若非游击抗日,就是特工谍战,偶有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也只是整个抗战历程中的冰山一角,沧海一粟,《东方战场》放眼国际视野,不仅展现了自1931年“9•18事变”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间,漫漫十四年抗战豪情,把中国共产党如何迅速建立抗战方略,积极组织抗战,成为东方战场上的中流砥柱的光荣历程,同时也聚焦历史风云,从西方视角看东方战争,苏联、美国、英国的态度,德国法西斯灭亡对东方战场的微妙影响,滇缅战争、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德黑兰会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战役或事件,虽然与中国本土抗战没有直接关联,却令东方战场发生转变的事件,都得到了真实并不失艺术化的再现。
从马占山的江桥会战,东方抗联保持星星之火,溥仪在日本人挟持下的黄粱一梦,伪满州国成立、长城抗战,卢沟桥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径,武汉会战、百团大战、皖南事变、中国远征军,历史被全方位的展现。
漫漫征途,血色山河,要从头至尾演绎,达到战争文献的标准,也符合戏剧作品的标准,谈何容易,但是《东方战场》却做到了。
而为了重现这些硝烟,剧组斥资两亿,辗转14省、跨度3万公里实景拍摄,完成了世界荧屏史上的最大壮举。
美国白宫、日本皇宫、斯大林的办公室,这些场景也根据历史资料进行了等比重建,有名有姓的1200多位历史人物,500多位外籍演员,4万武警官兵,逾万人次的群演,只为了记录二战历史上属于中国的光辉一页。
客观视角刻画人物群像在保持宏大的视野同事,随着剧情的深入与展开,观众也会惊喜的发现《东方战场》对书写历史的态度也比从前更客观更公正,由成百上千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组成的人物群像,脱离了以往战争题材作品非黑即白的笔法。
除了大家熟悉的毛泽东、朱德等领袖,从坚决抗日血战江桥的马战山,东北抗联名将杨靖宇、赵尚志,到后期数次正面会战的国民党爱国将领,每一场大大小小的战役局部,都有鲜活刻画的人物做支撑,包括历史上比较敏感的少帅张学良,一度退缩保全实力的蒋介石,神秘的传奇军统当家人戴笠,上海滩传奇杜月笙,本剧都没有简单化的处理,而是细致的演绎出他们的转变,功是功,过是过,不夸大也没有掩盖,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考,详实可信。
通过以往的历史和文艺作品,观众对抗战期间的很多大事情都有所了解,但真正把这一段历史化零为整,形成整体的脉络,《东方战场》是第一次。
影片对于细节的演绎是严谨考证且富有揭秘色彩的,例如第47集中美国代表来到中国,对国民党施压,周恩来应宋美龄宴请,在就国民党犯下的种种罪行与蒋介石针锋相对,宋美龄则推卸责任,一场饭桌上的博奕把当时的国共关系演绎得非常清晰,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像这样鲜为人知的细节在剧中随处可见。
同时,文艺界的梅兰芳,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都鲜活饱满的塑造,在近斯播出的剧情中,冼星海创作《黄河大河唱》的过程,展现这首经典之歌背后的点点滴滴,给影片增添了几分浪漫主义色彩。
商业与艺术并重打造年度剧王宏观叙事,客观视角,细微演绎,既是商业巨制,同时也是历史文献,《东方战场》凭着别样的艺术魅力,赢得了大批观众的喜爱,收视率持续走高。
对于这样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战争史诗,收视成绩效并不能说明全部,通过该剧,让更多的年轻人全面并深入的了解抗战,这份使命和意义,在今天看来,无比厚重与深远。
丘吉尔曾经说过,如果不是中国拖住了日本,日军30个师团和希特勒在南非会师了;斯大林则说如果没有中国在东方战场的抵抗,关东军会和德国人同时到达莫斯科城下,东方战争之于二战的重要意义并不仅于此,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铭记历史的真相,才能把握今天,更好的走向未来。
说来奇妙,看这部剧,是因为想看别的,手滑点到了播放。
想着既然播了就看看吧。
说实话,剪辑确实不太畅通,可能是因为完全按照时间进程,从这个战场跳到那个战场,着实有点混乱。
但不影响你通过这部电视剧去了解历史,和那些塑造历史的人物。
我是边看电视剧边百度资料!
,对每一个人都有了相对浅显的认知,包括好坏。
目前看到第十集,偏爱马占山这个角色,表现的很丰满。
其实更想多了解赵登禹,但目前看到并不多。
整部剧严重的避重就轻,过分的推崇。。。
过低的贬低了国民政府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历史已成定局 为何不能给现在的人一份真正的历史片呢,李天白比整个抗联戏都多,苏雅比平津战役戏多,阻击日寇5年的长沙会战也就五分钟,左权牺牲讲了能有五集。
给分完全因为整部戏属于抗日剧的大作,场面恢宏,好多外籍演员。
整部戏应该叫八路军抗战史而不是东方战场
刻画了非常多或大或小的人物细节,众多场景,众多演员,是战争中的群像,值得敬佩。
战争是由高阶的思想为指导,才能发动起来,德国如此,日本亦如此。
当时的历史都在像大政府时代靠近,德日甚至苏联中国,就是美国也走了罗斯福新政,政府实力得到加强,美国生产力之强,国民之富裕,农民的购买力产生了西尔斯百货,福特工人能买得起汽车,日本要跟美国做生意,英国,苏联,中国要得到美国经济和武器支持,美国一个国家支撑着所有盟国的信心,承担着战争胜利的定海神针。
因着中国抗战的巨大贡献把中国拉入四大国之列,罗斯福总统是公正的。
美国国力之强是由于科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催生出来的,这也是由于美国的教育,庞大的市场需求所需要的。
战争的结果,各国政治家都能判断出来谁将赢得胜利,战争依然是持续下来,直到推进本土才不得不宣布投降,以至于投降都有不得不做的理由。
真正到最后也只有自由贸易才能做到战争最少。
网传本剧由90集删改成66集。
遗憾,没机会看未删版,不知到底未删改版是不是正剧。
本人认真仔细地看完了66集全剧,认为最多打三星,即百分制的60分。
现以66集版本谈谈看法:本剧最大优点是从国际二战视野看抗日战争,国际部分再现当时主要国家的态度,但缺乏二战原因与背景,较简单也相对国内部分客观。
国内部分内容较多,似乎面面俱到,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实则复杂无序,明显主观大于客观,这是本剧为人诟病之处。
国际部分最好结合纪录片《一战实录》《二战全彩实录》(弊病:英美视角,忽视中国战场)看。
另外,虽然演员多达一千多人,大多脸谱化,但演员化妆还不错。
鉴此,本剧不能当做正剧看。
光看机枪连那一段就很无耻,三分钟干死一个日军连队,又诞生了什么地下党组织,什么李天白,你咋这牛逼呢真不知道给五星的是什么心理,不能肯管的评价吗,,,,,,,,真的无语了光看机枪连那一段就很无耻,三分钟干死一个日军连队,又诞生了什么地下党组织,什么李天白,你咋这牛逼呢真不知道给五星的是什么心理,不能肯管的评价吗,,,,,,,,真的无语了
优点:范围大,不仅是时间跨度,各个参与影响方都有涉及。
很多原来名不见经传的英雄都成为一条线了。
缺点:还是乱写。
对那时中国的实际不愿正视,把军阀的锅都给老蒋来背。
日本内部又有多种思想,路线的竞争,却被简单化为铁板一块。
编剧的很多猥琐之处,即使百度百科的描述也不会这么抹黑。
故事有点忽悠的感觉,平型关一战,一开始感觉170辆汽车,一个旅团已经进入包围圈,结果杀了1000多了,缴获100多辆汽车,跟场面反差好大,还是有点神剧化?
刘老庄战斗,这个也太假了,一是目的把掩护总部撤退改成主动狙击;二是这距离也经不起冲锋 吧。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CmadDxY6gBVaAwi-lwRMq-VdG67jhyV3twXA79oKjhgntmvBFf6nNDGZ0NLDjkGDbATiHrEakdQ67OqV6Hnhfa
目前我只能给三分,原因其实很简单看的看的就尴尬了,有一种马屁拍在了马蹄子上的感觉,这戏我确实等了,有期待自然也知道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片子是无论如何都躲不过“广电剪刀手”的,但是太多的东西让人看的有种尴尬症犯了的感觉,说来演员选的都不错,从我党到隔壁党再到伪满、日本人及国际诸君,只可惜啊我党一直在扮演解说者的角色,毛爷爷一出来就像是“政治课”到了一般……隔壁党永远不干正经事儿,老蒋忙着剿共,宋美龄忙着撩猫逗狗总之……,听说是剪了不少戏估摸着剪的也都是隔壁党的,据说本该献给抗战胜利70周年的戏愣是推倒了今年让剪刀手们剪成了建党95周年献礼片,不让上的原因就是因为把隔壁党老蒋拍的太忧国忧民了,多少年了?
有意思嘛?
不需要美化谁?
更不需要贬低谁?
该死的不该死的都死了!
何苦呢?
花这么多人民币辛辛苦苦拍出来,然后咔咔的再剪了……
《东方战场》这部剧看了有一个星期,一开始真的是难以看下去,相较于其他红色题材的抗战剧,这部剧没有感情戏,也没有固定的主角,而是采用碎片化的表现历史,讲述日寇侵华期间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抗日战士,可以说它是一部完完整整讲述历史的剧。
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开始到新中国成立,不得不说导演的胃口很大,想要完整的讲述日军侵华的历史,但却兼顾不了小细节,人物刻画和历史事件的讲述也不够丰满,但值得肯定的是可以让观众较为完整的了解日军侵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发生的事情。
看评论和短评,大家对这部戏的评价褒贬不一,就我自己而言,自初中接触历史以来,由于没有系统性的了解日军侵华这段历史,包括老师讲的,也都如课本所写那样,片面化,碎片化,讲的大都是九一八,七七事变等重大历史事件和一些革命战士的光荣事迹,再加上看的抗日题材的剧也大都是截取日军侵华的某一时间段,所以自己对日军侵华历史的了解都是碎片化的,而这部剧恰好把自己的的零碎化的知识串联了起来。
单就这部戏的制作来说,还是值得肯定的,抛却空,陆,海等场景和武器的还原,单就演员来讲,就值得我们为它点个赞。
剧中涉及苏联,美,日,英等国家,导演并没有采用中国人扮演的日军将领,又或是其他国的演员,而是真正的使用外国人扮演,其中涉及英美日法苏联等国的演员,所以观众在观看的时候并不会出戏,相反正是因为采用这样的演员,使得抗日时期,中国在国际上艰难的处境显得更加真实。
当然真正的历史对于大多数人也许都是枯燥的,这部剧也摆脱不了这个魔咒,但是仍有其出彩点,比如《黄河大合唱》是如何诞生的,池步洲的日本妻子对日军发表的演讲等等,正是因为这些演员,才组成了一部精彩的剧。
真正的历史,没有谁是真正主角,也许这正是导演所要传达给我们的,所以也没有一个真正的贯穿主线的主角,而是有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演员和事件共同讲述这段悲痛的历史。
十几个人的小打小闹战斗能磨一集,集团军大战役几分钟带过,国产战争剧的通病
全面啊!
客观一点会死啊?
想了解十四年抗战的可以看一下,基本符合史实,肯定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场面恢宏,格局大,唯一不满意的是把张学良抬的太高了简直灵魂男主~
白瞎了好多不错的演员。。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阉割过的原因
真的很差劲!古板!毫无叙事结构!只为了单纯突出日本侵略的残暴,这部就是演员阵容强大的抗日雷剧
基本上还原了整个二战东方抗日战争,少于四星的我估计也是根本不了解历史,没有了解过历史,我希望你们看电视剧能不能专心一点。八年抗战,牺牲了多少人换来的情报,牺牲了多少人换来的今天,。能不能结合历史来看这一部剧,能不能专心看
恢宏大气,绝对是中国抗战的教科书版正剧
还可以吧,中规中矩的,但是我都看完了
可惜了这么多演员,历史永远是胜利人写的,张学良都承认自己不抵抗,编剧情还说是老蒋下的命令,这也就算了,77事变前拍的还算可以,后面简直是胡编乱造,几次长沙保卫战几个字概括,上高会战,常德会战,豫湘桂战役,昆仑关战役,远征军抗日后期的反攻等等基本没提,反而左权死了讲了2集,边区大生产可以讲一集,还有抗日英雄张灵甫连名字都不提,给2颗星都是客气的,要是未删版我肯定给5颗星
一开始为了看溥仪的,后来看完了整个剧
质量还是不错的
出差时看到的,伴随好几个失眠之夜。
决战江桥那两集拍的太燃了,丁海峰帅爆!
这是一部配音很神奇的电视剧,所有的外语(英法美德日俄)配音都特别纯正,完全没有国内其他电视剧一听就很生硬的感觉,甚至连韩国人说英语的那种怪调都一模一样,然,所有的方言都一塌糊涂,像是外国人在说汉语,每次听到那诡异的湖南话我都忍不住翻白眼
脸谱话太严重,台词假大空,明明有走向共和这么好的剧参照,却拍不出味道,可惜了这么好的题材
格局宏大,演员演技都在线,整体还是很棒的。
俞飞鸿太有气质了!
史上最美宋美龄 五颗星都给我爱豆!
如果你不熟悉历史上真正的东方战场,看这部剧,可以让你了解到一些重要事件和人物,涌现一些思考。如果你熟悉历史,了解二战亚洲战场的历史,那你会觉得有些东西还原的不错,而且还有一些暗示会让人觉得真的很细致,但有些东西却没有展现,而且某些部分也过于脸谱化了。这部剧,比起抗日神剧,角度大而广,从国党,日本,共党战争主体到英,美,苏等其他反法西斯势力,文学,间谍,艺术各个方面。制作也看得出很用心,有几集的气氛营造,空战,都很有一些经典战争片的味道。但是比起纪录片的话,角色脸谱化,剪辑混乱,上一集艰苦抗战,下一集就欢天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