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皆知,长安归故里,故里有长安。
却无人知晓,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第一次,为了所谓的理解,知己,离开女儿。
可是知已,却也不过只是盲目的利用,在榨光自己最后一丝价值后便将自己丢弃一旁;第二次,为了所谓的名誉,在明明可以拯救自己的女儿的时候,万教授选择了自己的名誉,再一次放弃了女儿。
其实赵红雨可以不参加这次行动,但她的内心极具渴望,渴望被爱的感觉,渴望能够停留在这个已经缺席了十多年的,父亲的身边。
每个孩子内心渴望父母的疼惜与守护,这使得他们在面对父母时是善良又柔软的。
在生命最后一刻,赵红雨仿佛回到了曾经的童年,她和父亲一起玩兵和贼的游戏,她吃下糖,叫了声爸爸,爸爸,咱们两清了。
是的,你给了我生命,如今我的生命换你,自此两清。
万教授自以为是聪明人,却被现实嘲笑,自称研究唐史一辈子,却一辈子也没有明白大唐的魅力与精神所在。
可耻可痴可笑可怜
算是一部比较烧脑的悬疑电影,探寻案件真相的过程实在是非常复杂和漫长,但几乎没有拖沓的剧情与细节。
影片采用插叙和倒叙的手法,让故事更加具有悬疑感。
片中各演员们的表演都称得上是绝妙,尤其是范伟和焦俊艳。
这次范伟依然能在儒雅与凶狠的人物性格上来回切换,演技非常非常精湛。
他是个知识渊博的历史学教授,但在面对妻子的婚内背叛与女儿的检举告发,他都选择让对方自食恶果。
焦俊艳也在缉毒警和卧底不良少年两个角色上自如切换,表演得都相当真实。
另外陈数饰演的林白玉也是个颜值和身材都相当不错的风情女人。
这是一部现实题材的电影。
是当代社会的个人、家庭、事业、社会认可度的一部缩影。
1.万教授是一位历史系教授,一位深谙古代政治的学者。
读书人放弃原配妻子,娶了比自己小的有野心的女子。
很多年后,他这样对他的女儿说,是和妻子说不到一起去,而他谈起他热爱的历史文学时,他的妻子要么睡着了,要么让他小点声音,而当年年轻的电视台主持人林白玉,却听哭了。
情人仰慕的眼神,仰慕的微笑,仰慕的倾听,仰慕的眼泪,点点滴滴……如胭脂似薄雾,可以撩拨人的灵魂。
可是把知己变成枕边人,如同把朱砂痣变成蚊子血,把白月光变成白米粒。
无疑是一个错误的选择。
无怪乎现在世俗观点是,在外面可以玩,但是要记得回家。
回家,对任何人多好。
2.林白玉之前是仰慕万教授的,后来她得知了万教授将计就计,利用警察盗取价值连城的棺椁,带着长枪的她说:“万教授,你做了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又看到了当年的那个你,我又看到了你的智慧,魄力
。
”时过境迁,这句话多少也有着几分真心。
林白玉无疑是女子中的佼佼者,做丈夫的经纪人,打理着丈夫的事业……时刻保持体面,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无论是最后对丈夫的威胁,还是一开始对林涛的勾引,仿佛一切都在她的掌握中。
我想让他哭他就哭,我想让他笑他就笑,他还以为是他自己想哭,他自己想笑。
林白玉是一个对自己要求很高的高知分子,她也非常努力。
后来婚内出轨,触及丈夫的底线,造成了鱼死网破的局面,不得不说是无限惋惜。
(电影源于现实。
我家再婚的亲戚也是如此。
想来万教授和林白玉在一起时候感情也非常好,但是万教授一直没有放弃寻找他的女儿,林白玉和他又没有孩子。
当万教授有了私心,这段感情变变得不稳定,互相的不信任,林白玉才会出轨吧。
)出轨——说到底,是一种选择,面对诱惑,面对人生,我们要如何选择?
去证明自己的价值,证明自己活着的意义呢?
3.选择林白玉不要孩子,因为她清醒地认识到孩子需要一个幸福的家庭基因。
万教授想要对亲身女儿忏悔,但是他始终更爱自己,并且对女儿见死不救。
焦俊艳呢?
她当上了一名正义的善良的警察,因为她时刻怀恋着,小时候,和自己嬉戏玩闹的父亲,陪自己玩警察抓小偷的父亲,那个热爱读书的父亲。
大约也最多是10年吧。
如果真的要结婚,要孩子,我想,我们每个人都要尽心地,衷心地,诚信地,忠诚地,去努力10年,给她一个正确的,幸福的,童年。
真正的情况是,范伟杀了2个女人,先杀陈数,再杀女儿,然后把罪名栽赃给陈数,这才是真相,因为范伟演讲里说了,2个结局都不是真相。
那么真相就只有一个,就是——他杀了2个女人,栽赃给女人。
我把几个细节列出来:1、00:24:20,范伟做亲子鉴定,最后鉴定女儿是自己的,所以范伟一直怀疑前妻出轨2、陈数出轨,说明陈数不爱范伟,所以陈数不可能为了范伟杀他女儿,然后满足范伟结尾故事唐玄宗的第二个结局3、通过结尾唐玄宗故事的映射可知,两种结局都不是真相,再加上范伟其实可能已经发现女儿是警察,所以范伟有作案动机结论——老实人由于女人出轨引起的仇恨招来最后的双杀复仇,很好的悬疑电影
为了焦俊艳和陈数去看超前点映场,却没想到不小心跌进了故事里,被每一个人的选择和每一次情节的反转完全吸引住了。
直到片尾,我才意识到,这其实是一部带有真实案件背景的影片。
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在案件发生的当时,是真的有这些人物存在呢?
他们也经历过片中这些纠结与挣扎吗?
他们又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
片尾最后的彩蛋,是万教授在演播厅声嘶力竭的吼出:“这个世界没有真相!
”的确,时间如同一道永不回头的河流,我们无法再次踏进同一朵浪花,所以不论是我们作为观众去追寻影片背后案件的原委,还是万教授用数十年时间探究唐玄宗与武惠妃的故事,也许都只能无限接近真相,而永远无法真正感同身受。
但在这个层层剥开的冷酷故事里,我们总要相信些什么,才能乐观坚定地生活下去。
也许是正义,也许是爱,也许是无愧我心,也许是一切值得坚守的美好信念吧。
影片其实打乱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线,女主角赵红雨出场就已经死亡,整部影片则以抽丝剥茧揭开真相为线索。
开场呈现出的角色,每一个人都不是真实的样子,顽劣的女儿,慈爱的父亲,高傲的继母,从容的商人,冷淡的民警,寻求投资的创业者,每个角色都是随着故事的推进逐步展开面具后面的真实自我。
片中主要人物里,我特别想认真写写万正纲。
首先致敬范伟老师,完全立住了这个复杂的人物。
万老师这个人物身上,其实带着很多从微尘走上巅峰的旧式文人的影子。
在年轻时代,还是希望做好一个丈夫和父亲,会带着女儿玩官兵捉贼的游戏,会跟妻子谈起自己的学术研究,只是没得到妻子的回应。
但家庭在他内心的天平上是无法与事业相比的,因此当遇到学术方面的知己和事业的发展机会,他会毅然决然地抛弃家庭选择林白玉。
这是他做的第一次重要选择。
功成名就之后选择认回女儿,则是第二次重要选择。
亲情毕竟是割舍不断的牵挂,即使要面对林白玉的怒火,万正纲也觉得安排女儿的生活和未来保障更加重要,所以才有了拿唐代玉镯交换香港基金和装修布置老房子的情节。
这部分很多细节都展现了一个父亲想对女儿弥补的真心。
万正纲的第三次选择是对林白玉的舍弃。
由于女儿赵红雨揭露了林白玉与林涛的私情,万正纲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已经下定决心与警方合作,但并不是出于维护法律正义,而纯粹是为了私愤。
所以在他心里比所谓的“知己”和“事业”更重要的,应该是“不可违逆的自尊”。
这个铺垫,也使他的最后一次选择更加顺利成章。
到了影片接近结尾的时候,我们终于看到了故事更完整的部分,赵红雨是身受重伤,但并不是来不及救治,对她真正致命的伤害是万正纲的第四次选择——因为赵红雨作为警察身份想要揭露万正纲违法的事实,而刻意拖延了将她送医救治的时间。
虽然这段情节异常揪心,但也确实在范伟和焦俊艳的演绎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那个情境中,确实两个人都只会做出这样的选择。
因为赵红雨心里不可逾越的底限是“正义”,而万正纲不可触碰的底限是他的“名誉与自尊”。
不过,人往往无法真的了解自己。
万正纲一生痴迷于研究唐史,想要揭开唐玄宗李隆基和武惠妃故事的真相,以学术和名誉为一生信念,却没想到真正失去了唯一的血脉亲人之后,才发现她无可替代的意义。
这一刻,如果他还清醒的话,可能才会更理解晚年的唐玄宗李隆基。
武惠妃,连接了唐朝两个最具知名度的女人,因为她是武则天的侄孙女,自幼在宫中长大,同时也是唐玄宗李隆基的贞顺皇后,生育四子三女。
传闻李隆基对她专宠多年,曾想立她为后,但遭到满朝文武反对,只能退而求其次册为武惠妃,并给与等同皇后的权力,并为她废去太子,武惠妃几乎伴随唐玄宗经历了完整的开元盛世,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去世后被追封为贞顺皇后。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寿王妃杨玉环因似武惠妃奉旨出家,道号太真。
天宝四年(公元745年),杨玉环被册为贵妃。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历经贞观开元百年盛世的大唐开始由盛转衰。
万里江山与一世爱侣,曾经得到与永远失去,应该在晚年李隆基心里也有着不同的位置。
影片里的文物盗窃一案,正是发生在武惠妃的敬陵,敬陵石椁被盗就是2004年发生的真实案件,经历了陕西警方六年追索,石椁终于回归祖国,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然后说说林白玉。
最能体现人物的可能是两次用枪的情节,在自家门口练枪的林白玉可以说是又美又飒,是一个自身已经很强大,还想要通过掌控男人来控制更大的世界的女性形象。
我本来以为她是不爱万正纲的,直到林白玉提着枪去老房子,得知真相的时候,忽然对万正纲又产生的一缕柔情。
这也是一段高光情节,两位老师飙戏的过程十分精彩。
但我更想说的是,那一刻,我相信林白玉是确实重新被万正纲吸引了。
对于这样一个女人,只有野心与才华并存的男性才能对她有吸引力。
年轻时的万正纲两者兼备,所以吸引了当时的林。
但多年过去,万老师才华仍存野心不在,夫妻之间也随之越来越淡漠。
直到老房子里,林得知了万正纲对整个事件的操控,才忽然重新认识了这个人。
如果非要分正反派的话,万正纲和林白玉可以算是反派人物,但他们的“反”,更多体现在法律和价值观层面,就人物本身而言,都是鲜活丰满而合乎逻辑的,我甚至能够理解他们所做的每一次选择(虽然并不赞同)。
反而是正派的两位年轻角色,女儿赵红雨和警官邵宽城,因为没有反派人物强烈的戏剧冲突感,而稍显得平淡了,但我还是很喜欢关于这两个人物的一些细节处理。
赵红雨,作为女儿对万正纲是有恨的,但在片中没有把这种恨意做夸张化的处理,在父女相处过程中情感的变化也是细水流长式的。
这才是真实生活的样子,并没有那么多撕心裂肺的爱恨情仇,可以有恨,也会有谅解,亲人之间总能找到正确的相处方式。
只是,她不幸信错了人。
作为警察,赵红雨其实并不是个传统意义上的好警察,她有时候也会“不服从组织安排”,为了抓获犯人选择更有效的方式,但内心的原则却是完全不可逾越的,并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巧合的是,邵宽城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警察,案件开始的时候,他已经提出了辞呈,准备去创业做CEO,不过一旦面对案件需要,邵宽城还是每次都放弃见投资人的机会,选择将案件追查下去,这里有对红雨的歉疚,也有很多是心底永远放不下的责任感。
另外,不像原著小说的人物设定,赵红雨和邵宽城之间的感情线非常内敛,能表现出来就是惺惺相惜的战友情,相处方式非常轻松自然。
我觉得比原著里爱情的设定更好,两个人的形象都变得更加简单纯粹。
谁说剧情片里就非得有爱情呢?
最后,我想说影片结尾关于真实案件的部分确实很震撼,尤其是在看完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之后。
在浩瀚历史面前,人类个体实在是太过渺小了,真的没必要去考虑把文物据为己有这种可能,因为每个人,最多都只能陪伴这些极致美丽的物件一瞬间而已。
我们可能无法了解这个世界的所有真相,但在每个看似宏大的命题背后,都是一群真实的人,他们有着内心坚定而简单的信念,比如正义,比如爱,才有了我们平淡幸福的生活。
如果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都能拍出这个水平,那我十分希望能多拍一点。
电影说的是一个关于文物的故事。
盗墓、文物走私、巨额利润、国际买家,想想都刺激。
可惜,这些元素,故事里头都是浮光掠影。
人家想依托一个文物走私的故事,来讲讲家庭。
可惜啊,只是在故事里头看到了一些狗血的爱情。
首先当然是范伟的爱情。
这位“叫兽”是如何抛弃糟糠的,完全没有提。
但从后续故事的发展,还是可以看出点苗头,“老实巴交”的“叫兽”,其实内心躁动着各种不安,其中最大的不安,就是“沽名”。
想要求名,自然需要借助媒体。
而当这个“媒体”如果还有那么一点点美色的话,“叫兽”抛妻弃子那是来得相当干净利落。
“功成名就”之后,那是自然想着“鱼与熊掌”。
所以啊,范伟这个人物,当真是“斯文败类”。
比起故事中的其他人,更为可恨。
另一段爱情,就“有趣”得多了。
故事中的男主,身为人民警察,却有着一颗创业的心。
一个APP就能发家的神话,当然是有可能发生在他身上的。
这算是一支潜力股。
可是没想到,这支潜力股,在查案过程中,逐渐变成了“垃圾股”。
当代的年轻女性,“斩仓”的魄力绝对是相当的嘎嘣脆。
网上流行一个说法,说这个社会抛弃你,连一个招呼都不会打。
人家抛弃“垃圾股”,甚至连一个头都不愿意回。
影片虽然有很致命的BUG,比如刑政亲属规避原则,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比如说巨款到账的遗漏。
但过程上还是相当精彩,悬念的营造上野很吸引人,做到了让你猜到下一步却猜不到最后。
武惠妃的盗墓猎奇是衬托,最好看的还是人性的斗争。
范伟的演技是影片最大的看点,教授的性格不是简单的内阴外懦,而是一个复杂体。
他不是刚知道妻子出轨,因为女儿刚来他就在和耐克鞋交易。
他只是厌倦了现在的算计,用妻子和现在的生活当筹码,帮助迷途的女儿开始天伦之乐的新生。
但当他知道计划将被拆穿,他又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女儿。
所以无论是妻子,学术,金钱还是女儿,都是他寻求心理慰藉的工具。
他的所做究其根本都是为了他自己。
范伟的演技贯穿全场,也是影片最精彩的看点,得益于他对角色心理准确的揣摩和把握,这也是老一辈演员演技的精髓。
3.54星中间,印象还挺深的就写个观后感吧。
我觉得故事框架还蛮好,逻辑总体通畅,加上演员演技到位,人物是鲜明的。
万正纲,自恋又自私,长期将自己塑造为一个对历史充满深沉爱意的老实学者,讲述武惠妃等历史时语气几乎是纯真向往的,对女儿诉说当年与妻子志趣不合才出轨时也透着一点邪恶的无辜好像真的不知罪之所起。
但是,他偶尔却会有几句犀利发言堵得老婆无语,又显出一种微妙的不和谐,让人怀疑万教授是否并不像表面那样笨拙可欺。
这种轻微的错位感,在万教授被女儿揭穿妻子外遇而气急败坏、故意掺合这宗犯罪狠厉地要让他们全都坐牢时终于顺畅了,自此我明确知道,万正纲不是一个窝囊的好面子男人,他是一个自私到可以玩弄法律利用警察、不顾职业道德只为达成个人目的的恶人。
再等到他把女儿故意拖延到失血而死后又抱着她做慈父状大哭救命时,我们终于确认,一切都只是他达成目的的手段,无论与妻子的志趣不合、还是文物案件和严肃法律、还是亲生女儿的性命,都是他可以利用或丢弃的工具。
而他真正想要的只是自我满足,比如林白玉所代表的美色、窝囊婚姻关系保障的优渥生活、与亲生女儿的亲缘链接、教授身份及电视台工作的体面尊荣等等。
影片中,范伟老师的敦厚形象更加重了这种表面无邪、内里可怖的病态感,更觉毛骨悚然。
林白玉,影片前面其实也并不很特别,感觉就是一个普通的曾插足他人婚姻、还肆意违法犯罪的美女蛇,你甚至想不通为什么窝囊的万教授能吸引这样的尤物。
但影片结尾当她在四合院剖白说坑害她的万教授反令她感到刺激想起过往时,她的人格好像忽然完整了,林白玉永远臣服于欲望和刺激,她需要的是一个共犯,而不是丈夫或爱情或家庭。
与亲世代相比,与抑郁症母亲生活在一起辛苦长大的赵红雨却格外的真善美。
父亲的金钱、危险的卧底工作都没击倒她,最终伤害到她的是善念,因为对老父亲有一点心软同意搬去四合院,因为给同事帮忙代替他去了最后的杀人现场,又因为想阻止林白玉枪杀万正纲的犯罪行为而冲进屋里最后被击中。
影片结尾,濒死的赵红雨用一句“爸爸我想吃糖”留下了决定性证据。
万教授的极度自恋,令他即使在杀死女儿时也不得不做出一副“老父亲爱女”的虚伪样子,让他必然主动响应女儿最后的小小要求。
可以说,赵红雨被父亲的自恋所杀,又利用这种自恋反杀了父亲。
我觉得这里挺宿命感的,赵红雨坚强善良真诚、哪里都不像万教授,但有一点却和她爸如出一辙,就是执着,正如万教授对自我满足的病态追逐,赵红雨睁着双眼带着一名警察的信念感、而非作为一个可怜的女儿死去。
男警察邵宽城作为叙事的主视角,可能比较有利于对案情进行一个演进式挖掘和展开。
不过他的线会有一点凌乱,比如他几次创业应酬、几次跟鲁艺争吵,让剧情走着走着磕绊一下,还有那个APP扫古董真的有点子过分了哈哈哈。
如果能剪除些枝桠,用更简洁的方法或镜头去叙事,可能电影会更连贯紧凑。
发现导演的另一部片子峰爆我去年也看过,拍摄可能在这部之后一两年吧,零碎感问题好像还有点但镜头和叙事感觉有提升,期待导演继续寻找好故事拍出好电影,片子看下来还是蛮有意思也蛮有印象的。
万正纲杀了女儿,这个结论到底要如何界定。
法医说,枪伤不是致命伤,赵红雨真正死因是失血过多,如果早送来十分钟就有救活的可能。
因此可以说赵红雨的生与死之间只差了十分钟。
老万是在女儿中枪了之后才知道她是警察的,因此电光火石之间,女儿中枪奄奄一息,老婆中枪死了,得知女儿的出现就是一个局。
这一瞬间的知识量来得有些大。
用老万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个读书人。
属于活在自己世界中的人,这类人我身边有,他在自己专业领域里如鱼得水,可来到现实世界甚至可能生活不能自理。
老万虽然不至于,但大抵属于此类人。
因此如果这是一个收100万居然会让直接汇到自己名下银行卡的人,那让他在十分钟之内吸收并消化突如其来的事情,并做出会造成巨大利弊差异的决定,就有些难了。
所以如果当时状况是赵红雨没有受伤,而是告诉他,我是警察,现在警车正在来抓你的路上,估计他也会呆若木鸡的瘫倒在地,等着警车到来,而不是拔腿就跑。
因此他不是在让女儿死掩盖自己罪行,和一定要救女儿哪怕自己坐牢中做出了选择。
而是他根本就无法做出决定,他只能呆在那里等着事态自己发展。
只是现实状况是,时间的流逝要的是红雨的命,而不是鸣响的警笛。
影片中除了老万,其他人无论正面反面都很脸谱化,没啥可说的。
剧中的硬伤其实挺多。
赵红雨和邵宽城在警局说情报,老万推门就进,这是警察局还是小卖部。
林白玉玩飞碟射击,先不说持枪证这种中国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我看到飞碟是靠保姆自己扔的时候目瞪口呆,这保姆技能真是满点啊。
盗墓围捕,郭德宝击晕邵宽城夺车,然后铐上他,带着他走。
不是应该推下车,自己跑路么?
不然这个人你要怎么处理?
而最后糖纸定凶,你问过法官么?
靠这个能定的了么?
范伟除了最后的彩蛋,我到不觉得有多么出彩。
不过陈数真是——用老万的话——美的不可方物啊。
你永远可以相信CCTV电影频道🤓 电影拍得真挺好的,有三星半了,剧情紧凑悬疑迭起,为了破获盗墓与倒卖文物团伙案,警察赵红雨扮成不良少女到父亲身边卧底,不仅抓了目标嫌疑人,还揭开了父亲的谍中谍谋划。
人物心理的复杂表现得非常到位,惦念女儿想补偿女儿,但是对自己的形象重视程度又超过亲缘关系,一瞬天使一瞬魔鬼,隐忍克制的表象背后其实是“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暗自得意呀!
范伟令人先入为主的喜剧形象在这部影片中完全看不到了,非常棒,陈数也不用说了老演员了;惊喜的是年轻演员也很不错,没有跳戏没有卖弄演技,一个个平实而可爱。
主线突出,特别是在看过《四海》这样污七八糟什么热点都想蹭的电影之后,显得更为难能可贵。
PS:印象特别深的有一句台词,陈数批评范伟的时候,说范伟你怎么不说话你说话呀,范伟缓慢地抬头看定她,悠悠地说:“你知道吗?
这些年,每次你发火我都看不够,你连生气的样子都美得不可方物”,哈哈哈哈哈哈学到了!
细致完整严谨,熨帖不炫技,用心不浮夸。轻抚家庭的犄角人性的暗处命运的无常,手法水准之上。
李骏导演一直是个笨办法拍片的导演,片子本身没什么视听亮点,好在故事比较丰富。范伟与焦俊艳的父女线看到想哭,也是非常海岩风格了,一个纠结的人性悲剧。终究要走向绝望。
挺特别的一个类型片,2019年还在选海岩的小说来翻拍有点惊喜。文物宝藏题材近些年被提及大多在盗墓ip之上,珍而重之透过盗墓讲人性触及的更深,也更贴近现实。感动于为此付出努力甚至生命的公安干警,这些年文化保护还是被重视的不够多。
3.5 成熟的犯罪类型片,在剧作的设定层面元素丰富。万正纲是上一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们在这几十年中,人生离析、重组,并且与子女产生强烈的理念冲突。这构成了影片推进的前提,是他的一套自我审视与家庭危机的双重困局,也是新一代年轻人所要面对的家庭问题的源起。
本片最大亮点在于打开豆瓣能看一帮大V在瞎鸡儿吹。唯一遮羞布大概就是几位主演的表演了,除此之外乏善可陈。在视听层面十分不堪,电视剧级别的画面,完全没有电影质感。有两场戏堪称本片尴尬巅峰:1.追车戏,画面音乐动感,无一不土;2.进入古墓的特效,“跃然纸上”无论如何也不应以这么low的方式呈现。以及意义不明的非线性叙事,根本没有对故事产生正面影响,只是增加了点理解障碍。故事细节经不起推敲——当然最难以推敲的是:为什么如此平庸的作品让不少大V勇敢地打出4星?甚至不惜提前一周准备稿子骗观众入场。细思极恐!(另:某些大V说什么“得益于”原著之类的话,估计连原著都没看过。在豆瓣读书如此宽容的大环境下6.1分的原著到底能好到哪里去?恰饭打假分也罢可以理解,这已经是公开的秘密;还装博学,真TM虚伪)
电视感太明显了,不知道是不是跟导演之前绝大多数作品都是电视剧相关。按理来说演员阵容都还挺在线的,但故事、剪辑都透着股别扭味儿。范伟老师最后给的台词竟然令全场观众笑场了,明明是个大学教授的设定。这就是制作组的锅。PS:陈数很美,太有味道了。
那天在逛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馆的时候,讲解老师提到唐玄宗时期的名相 韩休的陵墓时提起了这部电影。电影根据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敬陵被盗案真实事件改编,和之前看过的机关重重的闯关式盗墓的《盗墓笔记》不同,这里讲的是一群有科技感的盗墓贼到访了古墓,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型现场勘探,敬陵早在过去的千年间被洗劫一空,可他们竟连棺椁都不放过,将重达几吨的石椁拆解成数十块运送出国。电影在原有的事实上做了改编,原本电影制片厂出身的盗墓贼原型杨彬 变成了历史系的资深教授万正纲,比起墓葬发掘、电影内容更侧重于办案侦破上,甚至加上了二十年未见父亲的女儿扮演无间道的故事。片尾谢幕时 居然是摇滚版的《沧海一声笑》配上唐代的手绘镂空花纹图,这种强烈视觉冲突的不伦不类 真的是彻底震惊到了我…
还行吧,海岩的犯罪+伦理故事还能看,好像最多诟病是太电视剧感了,我觉得还好。
一干演员都是我喜欢的,故事很好看,最后这一下子让我想到了东野圭吾,挺绝的。演员方面范伟表现好一些,女儿尚可,其他人物还是没有花心思去塑造流于表面了。表演没有层次感,画面缺少质感,是最主要的问题。可惜了宋洋这么好的坯子,在这部戏里没有增光添彩,一半故事一半导演吧。
居然是海岩改编…久违了 海岩
一开始以为是刑侦+温情的煽情路数,结果后三十分钟疯狂反转,高潮戏让人心痛又咋舌。其中对中国父权,男权,知识分子形象的解构与讽刺都值得回味,李骏用人物带动戏剧性,拍出了有中国味道的的悬疑片,范伟再一次演技惊人。
陈数太特么美了~!!!没得想象中的好看,但整个故事还是蛮有意思的~没想到老万最后那么坚定的牺牲了女儿~啧啧啧~
看之前——MIAMIA,这个阵容有料,看完后——呜,幸亏是这个阵容啊。整个改的还可以了,就是这翻来覆去的节奏挺没必要的。范伟的爆发搁这儿可惜了,宋洋还是跟徐师傅混去,焦大姑娘,没毛病!
范味不亏为老戏骨~
这种垃圾能放电影?还不如看彪哥合辑
陈数老师应该只是客串吧?不然我真的没办法接受我最喜欢的两个演员合作演了这么一部傻AC玩意儿。
改编自海岩《长安盗》,海岩的剧情节冲突都很明显,又被精通人性的海岩踩在点上,可看性都不会太差。范伟的主演是最大亮点,没有他我不会看这个片,部分场景被导演设置得像话剧场景,痕迹有点重,不够一气呵成。
开场那段非线性叙事我的智商看有点迷糊,后面的一系列转变让我觉得编剧和导演在玩过家家,顶不住顶不住。
哇,反转好多哦,表演好棒哦,情节好跌宕起伏哦!我呸!
过于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