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小女孩,圣诞夜,父母感情如同圣诞的天气化作冰点。
小女孩站在窗前看唱诗班的孩子走来,走远,对面的窗台一个小男孩在吹长笛,和着唱诗班的音乐。
小女孩的房子宽敞漂亮然而却冰冷冷;小男孩的房间则略显凌乱,从摆放的杂物看来他的生活并不像小女孩那样富庶,这时候电影的画面是简单而意义丰富的:通过房间来呈现两个孩子生活环境的差别,而看起来差别如此大的两个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这时候小男孩平淡的表情将故事拉远。
我喜欢这样的开头,简单直接表意明了。
但是,好的开头并不意味着能一直将这样的精彩持续,将精彩持续是需要功力的。
青春期的故事总是很简单。
看电影的时候我一直在回忆我的初中时期。
每个人想起自己最初踏入青春期的时期应当都是轰轰烈烈兵荒马乱的吧。
所以其实我挺为导演担心的,如何将这样的情绪拍的恰如其分同时又不显得矫情做作,确实是很难。
曾经在人大看过唐大年的《青春期》,跟我自己青春期最像的也许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曾经有人说我们也许从来都没有过那样壮怀激烈的青春吧。
所以像是这样的小清新电影我倒是有一部心头好,是涉及同志题材的《少年不戴花》、《带我去远方》。
《带我去远方》里面小女孩那样的视角是我可以轻易接触到的,那样的青春期,那样的不可捉摸却又意义重大是我所熟悉的。
回到《星空》。
不知道几米的粉丝对这样的电影的期待为何,就我自己的感受而言,这部电影在开头和结尾的部分都相当精彩,在中间则稍微有点失望。
导演驾驭故事的能力还待加强。
当然不排除是后期剪辑没有剪好。
剧本稍弱,视听语言见长。
1.两个小朋友如何走近彼此。
在我看来这一段是有缺失的,具体表现为:小男孩如何那么强烈的吸引小女孩想要走近他,哪怕要面临群体压力?
两者的互动不够细致,在我看来,小朋友之间最细微的互动是极其简单而美好的,个人认为这一段的刻画不够深入,比《不戴花》、《去远方》差很多。
2.爷爷辞世与参加板报比赛。
表面上看来爷爷的辞世与板报比赛关联是很强的,然而这一段交代的不够清楚。
为何小美会马上接受邀请呢,因为喜欢小杰吗?
还是什么?
然而她在爷爷辞世的悲伤中如何借由小男孩的力量走出来交代不细致,因此减少了剧中最可爱的两个人物之间的张力,也让每个段落之间的关联性减弱。
3.父母离婚与离家出走。
将父母离婚、爷爷辞世、对童年美好的怀念以及离家出走这些重中之重的内容都在去观看星空的路程。
导演用了很多胶片来描述丛林(原谅我称那一片美景为[丛林])中两个人的友情的美好,感情的升华等等,在我看来这一段的笔墨若是放到前面去,交代平淡生活中两个人如何确定对方的友情,则可能会更好。
4.一些演员演的有点过,尤其是小美的爷爷,那一个抬起眼来的“惊鸿一赔”啊。
作为第一次演戏的小杰的演员则淡定非常,也许是本色表演,相当有味。
5.看星空一部分的丛林中打光实在打得太烂了!
给那一段的美减分严重。
就视听语言来看,电影真实场景与虚拟场景太美了,色彩、光影的运用都很棒,视听语言方面亮点还是很多滴,仿佛置身于13岁孩子的漫画世界之中,自由徜徉而满面忧伤。
据电影团队上《康熙来了》说其实这部电影有向《蓝色大门》致意的意思。
台湾的小清新电影实在多不胜数,但仍旧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能超越《蓝色大门》。
如同《蓝色大门》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看,以小见大,同时将每一步感情和思绪的变迁,忧郁与跃动都清晰呈现的电影,超越也是极难的了。
但是在这个背景之下,电影创作者更加是应当跳出既定的思维模式。
毕竟不只是《蓝色大门》难以超越,要知道易智言自己也很难超越《蓝色大门》。
青春期时代我也经常听着父母吵架不耐烦,每天想着离家出走,走不远之后又偷偷回来。
那时候的世界尽头是城市的尽头。
那时候的尽头逃不过父母的手掌心。
现在看看,自己已经走了这么远而且越来越远了,父母还在原地吵啊吵,当年觉得的波澜壮阔现在真的化成了茶杯里的风波。
当时真的如同剧中小女孩的OS那样想:好像世界上长大的,只有我自己。
其实长大不过是意味着你和那些曾经哺育你的每一个熟悉的人、事、物、场景作别,不断的学习面对生离死别,不断的学着更加坚强和孤独的面对自己注定只能一个人行走的人生路。
故事的结尾,桂纶镁的一段很美。
我曾经也有过这样的经历。
错如其来的经历硬生生的闯入眼帘,圣诞夜的唱诗班、那等待填充的拼图,好像从没有发生过般似曾相识。
人生的蒙太奇的拼接,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导演没有把镜头给那个还没走出来的老板,桂纶镁已经泪流满面。
P.S:据王中磊说,在百老汇电影中心的这场《星空》是大陆放映的第一场胶片,见到了导演林书宇,华谊兄弟的王中磊和监制陈国富。
虽然一度以为拿不到票而紧张兮兮,最终还是舒坦的坐在导演旁边的旁边的旁边看电影。
人们常常容易犯一个无心的错误:过分夸大自己的痛苦。
也许在成年人这里,这种无心之过更为常见。
然而我一直相信痛苦是没有比较级的。
成年人的失恋、失业,孩子的失去心爱的玩具,其实都是一样的。
因为失去的这些东西,对于失去它的主人来说,都是百分百。
那么孤独呢?
是不是也一样的?
一样没有年龄偏好?
也许吧。
三个人的晚餐,孩子静静等待父母的离婚决定。
明明是这个决定里最糟糕结果的承担者,却偏偏是最没有主动权的人。
只有用沉默来回答他们实质只是宣判意味的询问。
我想,尽管13岁的孩子在那个时候还不能精确地用“孤独”两个字来总结紧紧攫住自己心脏的东西,但是她一定能听到世界破碎了的声音。
从此自己的世界都不会再圆满了的感觉。
孩子究竟懂不懂得失去的意义呢?
在《追逐繁星的孩子》里,女主角也是在没有懂得承担失去的年龄,失去了男主角,因而踏上一趟寻找之路。
这趟寻找,究竟是向命运举起一面不服输的大旗?
还是仅仅借用寻找的过程,让自己懂得向命运多一些妥协,懂得失去也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常态?
不知道导演的表达欲望。
但也有可能这只是一场无果的探讨吧。
但孩子的心一定不会如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的那么单薄。
“十三岁的我们,其实非常脆弱。
十三岁的我们,其实相当坚强。
所以,在我们必须面对这个残酷的世界以前,请温柔地对待我们。
”如果把孩子理解为单薄的人,一定是因为自己太过贫乏了。
孩子当然也会懂,这世界不是等自己慢慢长大的温柔果园,只是在冷雨或者飓风来临之前,还是让阳光多照一会儿吧。
这样余温也能温暖余生。
原来。
温柔,才是这个世界的通行证。
这么说来,大概没有多少成年人是合格的吧,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大概都是以简单粗暴为主流的吧。
以自己的偏见,一厢情愿地把孩子隔绝在自己的世界之外。
当然,这也可能是一场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讨论。
尽管有很多人吐槽徐娇的那句: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但我依然被这句戳中了某点。
尽管有时候弄不清楚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告诉自己一切都是虚幻究竟是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的去往更深层次的修行,还是只是没有承担失去的勇气,所以在可以拥有的时候就保持高度警惕,甚至用排斥来取代拥有。
不知道。
但我有一种直觉,一个看得太透太虚无对人生没有任何贪恋的对象,不会成为我生命的同行者,无论朋友还是恋人。
因为ta有勇气面对人生里的一切失去,有勇气把所有的残破看成理所当然与无可厚非,那么如果有一天,我想紧紧抓住些什么的时候,这样的对象完全不能和我拥有进入俗世的欲望。
人总要有那么一些贪恋,才会显得真实与可爱。
而生命的终点究竟是什么,大概远没有那么重要。
上大学的时候,为出版社画过三年插画,初时始终弄不明白他们要的风格,画了很多写实的唯美的,既费力又不讨好,他们的主编嘴跟棉裤腰似得还说不出来什么,憋了半天憋出了俩字——意境,我苦思冥想了几天还是没想明白啥叫意境,最后她不耐烦了甩给我几本几米的书说:这就叫意境。
从此三年我就开始反复模仿几米的风格,得到了很好的收益,但却对几米留下了深深的阴影。
昨天朋友说要看这个片的时候,我在豆瓣的介绍上看到了几米俩字,立刻打了一个寒颤,不过7.9分得影评让我产生了可能还说的过去的错觉,从影院出来我就决定了从此不再相信豆瓣上小清新片子的分数了,这部打着几米招牌的小清新儿童爱情片,甚至让我有点怀念几米了,便宜果然没好货,北京最低价的团购券让我第一次在剧场里见识了家庭影院的效果,所以画面我就不评论了,除了骂屏幕我就根本没注意过别的,就说情节吧,老实说这是部从情节到演技都没有任何惊喜的片子,爷爷一出场就好像再说,我就要死了我就要死了,刘若英庾澄庆一出场就像在说,我们要离婚我们要离婚,小美在窗口看见小杰吹笛子的时候,就像再说他是转校生他是转校生,小杰的妈妈一出场好像在说,我狠男人我狠男人,刘若英的苦逼脸一出现就像在说,我很痛苦我很痛苦,大象们一出场就是再说,我们是几米我们是几米,最狠的是小美最后已经说了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小杰,我正等着出字幕的时候,桂纶镁出现了,我的心开始慢慢的说,要洒狗血了要洒狗血了,这时法国小女孩出现了,我想我也许猜错了,紧接着小女孩的一句姐姐彻底打破了我仅存的幻想,果然男猪脚出现了,还好没有给他正脸,但从女煮饺猴急的眼神里就知道了,一定长得不寒碜,好了,饶了我吧小清新,你敢稍微细腻一点么,两个13岁正值青春花季的少男少女都洗白白脱光光了,咱能稍微反应一下生理上的本能么,别傻傻的跳舞了,哪有那个心思啊,好吧,我邪恶了,这样太不小清新了,爷爷爷爷,你除了做了个三条腿的大象就没有更多跟你孙女的美好回忆么,见面就是相拥而泣有意思么,好吧,住在一个走了两天一夜才找的到丛里小木屋里,周围一个邻居也没有的生活是挺几米的,但您老是怎么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下把孙女抚养成人的,靠打渔么?
好吧我不适合看这样的电影,我太矫情了,但其实我见过无数父母离异的孩子,他们也孤独也痛苦也会离家出走,但我见过更多父母为了孩子维持着已经索然无味的婚姻,影片的结尾,起码刘若英找到了新的幸福,那我们应该做我们自己呢,还是应该为了13岁女儿脆弱的感情维持一个冷冰冰的家庭呢,寂寞都是自找的,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力,你觉得寂寞很酷,你就寂寞去,比如住进一个几米式的小木屋,或者自伤自怜自己是个死了爷爷丢了男友的单亲儿童,这是你的权力,但是选择了寂寞以后就开始享受寂寞让世界如此美丽,是不是有点意淫了。
我想说,这并不是关于小萝莉与小正太的早恋故事,不是青少年校园暴力研究,也不是挑唆少年偷窃或者离家出走的反面教材,更不是家庭问题对于少年成长影响的写实报告。
这部电影的内容是十三岁的孩子所看不懂的。
它的主题,与爱情无关,与成长无关。
或许一个脱胎于稚纯,经历过些许世事颠簸,但棱角尚未打磨殆尽、内心尚存净土的成年人,坐在电影院里,能够体会到电影所想传达的某种普适的审美与共鸣。
这是一场关于每个人的自我的童话。
十三岁是稚嫩美好的年龄。
十三岁的感情是知足的、纯粹的不参杂任何情欲的感情。
梵高莫奈雷诺阿是感情热烈的纯粹艺术家。
艺术是感情纯粹集中的表达。
法国是所有人心目中有关艺术的世外桃源。
爵士乐、红酒和地毯是上等阶级的代名词。
没有蚊虫叮咬的森林,摆满蜡烛的废弃教堂,森林里干净隐蔽的小木屋,平静湖面上的小木船……导演用尽一切手段,布景、环境、室内、室外、音乐、特效,来渲染一种“唯美”的氛围。
一切的一切,都是一种生命中“美好”事物的代名词。
故事要建立在这种“美好”之上。
一双幼小的主人公,是观众窝藏在内心身处的自我,是心里那块净土。
那个幼小的自我很容易感动,会在心里感激对窗传来陌生的音乐;那个幼小的自我很敏感,会因模仿关注对象的一举一动而快乐;那个幼小的自我很易怒,会躲在楼上捶打汽油桶宣泄;那个幼小的自我很自尊,会拒绝一切外来的关心;那个幼小的自我也可以很勇敢,会为了想要保护的东西奋不顾身大打出手。
拼图,是幼小内心一种完美主义倾向。
拼图缺失的一块代表着生活出现裂缝,不再完美。
“爷爷”是疼爱和保护幼小自我的意象,爷爷的逝去代表着幼小自我失去了庇护。
需要独自面对外界的风暴。
父母的离异代表着一切成人世界里所要面对的破碎和无奈;而校园比赛以及后来引出的暴力事件代表着来自同辈的竞争和压力。
一个是远虑,一个是近忧。
面对这些,每个人内心那个幼小的自我,首先想到的当然是逃避,而最佳的避难所则是曾经为自己提供庇护的,爷爷的住处——一所远离成人纷争、同辈倾轧的隐世山林中的木屋。
这次逃家的目的只有一个:看星星。
而为什么要“看星星”呢?
因为辽阔的星空会让人觉得自己的烦恼都变小了。
一种自欺的、形而上的思维方式。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得以生存。
逃逸,和躲藏。
是在污浊纷扰人世中,保留内心幼小自我的唯一方式。
然而,幼小的自我实在是太羸弱了,以至于一场雨就淋坏了身子,不得不提前结束这场旅程。
这也是暗示着某种纯粹美好事物的脆弱和短暂性。
为什么说与爱情无关?
因为没有性。
只有灯照剪影的一点点浅尝辄止的性暗示。
像甜汤里加的辛辣作料,用以吸引观众。
一双小儿女之间,只能说是,寒冷中相互依偎着取暖的一对小兽。
牵牵手,吻额头。
只是温暖。
为什么说与成长无关?
因为没有拔节。
小姑娘所有的青春只凝结为一句话,请温柔的对待我们。
成长的只会是我们的身体、心智和阅历。
这个幼小的自我,在我们的内心深处,要么躲藏,要么死亡。
永远不会成长。
这也是为什么我并不喜欢这个结局的原因。
即便桂纶镁如何美丽窈窕,我扔不愿见苍白无辜的小女孩换了面孔。
本来与爱情无关的电影,非要加上一个言情的结局。
最后的相遇,更像是一种狗尾续貂,用以取悦观众的补丁。
为了故事而故事,为了圆满而圆满。
这种“圆满”是通过每一幅拼图缺失来表达的——女孩作为最后缺失的一块,最终回到了男孩的心上。
也暗合了圣经里夏娃是亚当的一根肋骨的一种回归。
缺憾,一直是几米漫画的几大主题之一,他一直企图用一种完美的方式来诉说不完美的存在,好让这种教化看起来不那么残忍。
成人童话,应该是。
整场电影下来,两个小时,就好像跟着小女孩坐着火车到星空减遨游一番,完成了一场舒适的心理按摩。
我只记住了一句话:虽然,一切都会过去,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这次遁逃,那么美,美的让人无法释怀。
这部电影汇集了所有十三岁的我喜欢的元素,朦胧唯美的故事线,青梅竹马的伙伴,偶像明星的主题曲,考究的画面转帧。
电影里的小女孩,都像极了我从小一起长大的堂妹,尖尖的下巴颔,清丽干净的脸蛋。
她的家庭,装潢消费、梵高莫奈,优渥的生活,精致的器物,优雅时尚的父母。
甚至刘若英举着红酒坐在桌前的端庄举止都像极了年轻美丽的婶婶。
是的,蔓延了整个童年的向往、艳羡,关于幸福的幼稚定义,都在这部电影里。
但我只给了它四颗星。
因为我不再是十三岁,不再憧憬羡慕那样的生活。
因为我觉得这部电影缺少一种优秀电影所具备的精神内核,一种对现实的关怀。
电影只做出了一种形而上学的陈述,并没有探讨女孩的成长问题,没有解决幼小自我的生存问题:是任其死亡还是建立起强大的外壳将其深锁?
纯善敏感的自我与风雨交加的外界之间的冲突,绝对不是一场遁逃就可以一劳永逸解决的矛盾。
就像是,灯亮了,散场了,不管在电影院再坐多久,观众们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去。
电影够美,但不够真。
所以离开的一刻,愈发显得残忍。
看《星空》前,我想到一部影片,叫做《情定日落桥》。
关于表现小朋友之间淡淡爱慕的影片并不多,而《情定日落桥》无疑是这些少数中翘楚。
我至今也难以忘记影片中的两个小主人公坐着小船,经过日落桥底,在夕阳下接吻的那一幕——这是到目前为止,我看过荧幕上最美丽的接吻,没有之一。
我希望,《星空》会是华语版的《情定日落桥》,希望徐娇会在她最花季的年龄,在荧幕上留下最美丽最纯洁的一吻。
但看完电影后才发现,《星空》不是一部华语版《情定日落桥》,中国人的内敛使这部讲述少男少女初恋的影片显得更加含蓄。
但,我仍然喜欢《星空》。
看过几米的原著的观众可以发现,荧幕上的《星空》和原著相比,已做了相当大胆的改编,少男少女的孤独感,在荧幕上表现得比原著更为彻底,可以说,电影版《星空》更像一部青春爱情片。
由于我本身不是几米粉丝,因此对于影片中的诸多改编,几乎都在我可以接受的范围,虽然电影没有我想象的洒脱,却有我意想不到的美丽。
坦白说,如果用同样的手法,甚至同样俗套的桥段来拍摄一部成年人的爱情故事,我会拍案怒骂。
然而《星空》好就好在,就是用了那一套我们可能认为烂俗的桥段来讲故事,依然可以将男女主角之间若即若离的感觉、以及淡淡的忧伤感舒展得淋漓尽致。
尽管《星空》不像《情定日落桥》那般热情奔放——虽然两片都涉及到了“私奔”,但后者则是用一种极度张扬的手法来表现奔放的爱情,两人牵手奔跑于大街小巷中的桥段让人难忘——,但反而是这种极其安静的相互依赖,使这部影片在情感的传递上,没有出现一丝不和谐的感觉,这让这部影片宛如一部长篇纯爱MV,处处都是美到让人窒息的画面,加上那动听的音乐,会时不时触动观众心中那根最单纯的琴弦——火车飞天的那一幕,更是全片最美轮美奂的景色——。
因此,观看《星空》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愉悦的旅行,在这个讲究快节奏,讲究剪辑凌厉,讲究剧情曲折的华语影坛里,《星空》的舒缓让人有沉浸到画面里尽情享受的冲动。
而这种十足的小清醒的风格,也只有台湾人可以可以拿捏得如此准确,换句话说,《星空》也只有台湾人能拍得出来。
徐娇的幸运的。
她在自己最美丽的年龄,拍了一部可以永远留下她最美丽身影的电影。
不管日后对《星空》的评价如何,这部电影都应该成为这种类型片的代表作;不管徐娇日后出落成如何,《星空》都应该是一部真正属于她的电影。
毕竟,自《长江七号》之后,这个曾经的假小子,终于可以在一部颇具重量的影片中,真正演了一回真实的自己。
尽管不少网友对最后的一段独白不大满意,但却恰恰是那段独白让我的眼眶湿润。
看着那一段段回忆般的画面,耳边回荡着徐娇平淡清脆的女声,难免不会让自己生起对自己那已逝去青春的无限回忆,希望自己会再次回到那个“年少无知”的年代,或在雨中、或在林荫……去抓紧那些从指间漏去的青春,而这种感觉,就是我在看《蓝色大门》时也不曾有的。
如果不是最后成年后巴黎偶遇的桥段,对我而言,《星空》不仅有了一个完美的开头,也有了一个完美的结尾。
「當你感到孤單的時候,抬頭看星空,這世界就會變得很大很大......」 這是一齣內容非常單薄卻極富詩意的電影。
情節劇情其實十分不合常理和邏輯,好像幾個故事勉強湊在一起似的。
但我喜歡它的想象力、創意和詩意。
像詩一樣,詩都是不太講求情理和邏輯的。
也許寂寞的孩子的故事都差不多,十三歲的小美,家境雖然富裕,父母婚姻卻出現危機。
她的世界只有自己一個人,孤單的時候就想念隱居深山的爺爺。
坐在火車站的候車大堂,別人匆忙的腳步都是他人的,所有景物都褪去了以後,整個畫面突然碎落了漫天雪花雪粉,化成她臉頰,點滴孤寂,晶瑩閃爍的淚水。
她只想爺爺為她做一隻藍色的大象,就在那個極度想念爺爺而外出的晚上,滿街的東西都驟然變成了大象和各種的動物,陪伴著孤單的她。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緊,就抓多緊」 這樣的失散雖然遺憾,但隨著日子的流逝,所有事情都會過去。
小美的獨白有這樣的一段:「我有愛我的爸媽,雖然他們已經不相愛了;我有一群可以分享的同學,雖然我和他們未必可以很瞭解,十三歲的我們,是脆弱的,卻也是剛強的,在可以經歷社會的殘酷以前,這樣的經歷可以讓我們預習,練就面對長大後困難的能力。
在放手前,想要抓多緊,就抓多緊」。
這樣才叫生活,這樣才叫作活過吧。
「補上你的那塊拼圖」 在對窗吹奏著牧童笛,為街上詩班歌聲伴奏的是小傑是班上的插班生,經常端著一本畫冊,插班生經常是被欺凌的對象,他也不例外。
寂寞的他有一個酗酒賭博打妻虐兒的爸爸,於是他和媽媽只好一直的搬家搬家去逃避爸爸。
兩個寂寞而憂傷的孩子,好像相濡以沫,彼此陪伴著。
大抵生命都是這樣,是一幅拼圖,唯獨留空了一塊,獨欠這一塊,就不完全,就有所缺久。
就在爺爺離世的一天,小美恰好完成了拼圖,是梵高的《星空》,恰好是星空最亮處的一塊,沒有了。
在森林迷路的一個晚上,小美發著燒睡下了,醒來時發現小傑不見了,後來卻發現他躲在樹後,一按他的衣袖,他整個身體便立時變成了很多塊的拼圖,飄滿了整個森林。
回校後她再也沒有見到小傑,後來卻收到一封信,信裏甚麼都沒有,卻有一塊恰好能拼上《星空》的最後一塊。
再後來,她長大了,在巴黎,同樣是聖誕時節,她走進一間藝術精品店,店內陳列的拼圖,全都少了一塊的。
鏡頭沒有拍到店主的模樣,那時候的小美,心裏很感動。
故事就停在那裏了。
也許,在我們的生命裏,都有著這塊最燦爛最閃爍的一角,填空了整幅圖畫才算整全。
有人說,上帝在造人的時候,就把人心裏其中的一塊抽掉,為要叫我們因著這樣的缺乏,而去愛,以及,被愛。
「我們一起去看星空好不好?
」 十三歲的雖然年輕懵懂稚嫰的年紀,卻能看出愛情萌發與醞釀的端倪。
卻也是帶有距離、克己與自持的。
那時候的愛情,也許只是一些陪伴,一些零星而片段式的印象和分享,一些相處,一些共鳴與同感。
我們一起去看星空好不好?
即是二人在森林迷路,被大雨弄濕了,在一間破舊而無人的教堂借宿,孤男寡女,甚麼都不用發生,雖有過偷窺的欲望,很快便又止住了。
那些在友情與愛情之間的徘徊與悵惘,晃蕩在星空之下。
一起去看星空,不是因為星空美與不美,燦爛或者星稀,一種相隨的陪伴,已經叫人感動。
我們,甚麼時候能一起看星空呢?
不獨是星空,我們可以一起看日落黃昏,晨起暮散,潮汐潮退,風過林間的一些鬱鬱蔥蔥?
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好不好”,就把我整个吸引住了,这更像是一个被工作、社会压迫太久的上班族内心迫切的念想一样,朴实的一句话却能量十足。
“私奔”的情感总是吸引我的,没有挥一挥手带走云彩的惆怅,多的却是更加直接的内心需求。
于是他们就去了,在脱轨的火车上穿越星空,然后开启了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内心挣扎欲求的秘密旅行。
我觉得人总是希望更强烈的活着的,这在小美身上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家庭的即将破碎,爷爷的离去,而真正有一个更贴近自己了解自己和懂自己的人对于小美来讲变得很珍贵,小杰便是这个人。
当然,在小杰身上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电影里,小美问小杰,你觉得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么?
小杰答:会。
坚决得像个经历丰腴的成年人一样,而那种表现也恰恰只是年少的假成熟,对于一个13岁少年来讲,或许他并不明白,爱并不是最重要的,探索爱和需求的过程才最重要。
其实这套用在二三十岁的人身上也依然成立,所以原上,《星空》更多的,是给那些因为压力和周遭纷繁琐事无法自处的人看的,让他们更有勇气说出那句“我们一起去看星星”,当然,可以不用是原句,也可以换成“我们私奔吧,现在!
”“我们搞一下吧,晚上!
”“我们不要再挣扎了,爱谁谁去。
”之类的。
重要的是放开各种束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和感受。
预告片很美,五月天唱的也买力。
可是心底有一个声音一直在说可能会失望,就像<向左走向右走>和<地下铁>。
唯一值得称赞的可能都是音乐部分,所以原声我都有收藏。
确实和漫画还差了点。
7排的小厅,选在第三排感觉刚好。
一开场就是徐娇的特写,小女生长开了,不再是记忆中那个和7仔一起的青涩少年。
当年有一个人跟我说:你看,这个小姑娘以后要弯了。
可惜你错了,小姑娘还是长成了一个纤瘦的小清新。
虽然一直跟某人说我有恋童癖,但事实证明我很正常,对于这个13岁真正的萝莉年龄女孩丝毫没兴趣。
整部电影的基调都是平缓的,偶尔给这份平淡一份小惊喜。
第一次出现在文具店,与其说是偷东西不如说是偷一种快乐,音乐响起的时候我笑了。
为什么自己当年就没这样大胆过,想来也是遗憾。
再一次看到了拼图,这件被我遗忘了太久的东西。
第一次迷上拼图是因为赤名莉香灿烂的笑容,于是拿压岁钱买了一在当时还只有进口货1000块拼图。
开始也曾饶有兴致的拼接,可偏偏选了一副秋日风光,大片大片的相似颜色终于消磨了耐心。
当小美独自带着大象去看爷爷的时候就觉得那是最后一次,半夜骤然响起的电话铃再次验证。
她不愿去送爷爷,可是当她一个人在房间里,把箱子里的东西乱扔一通,玩具衣服一件件散落,我的心和她一样难过。
这果真是个女权时代,一切皆因小美的主动而起。
她偷偷跟踪这个沉默的新转校生,为了替他解围和男生打架,约他一起去看星星。
而小杰总是跟在她身后,露出一个微笑什么都说好,这一刻我多像他。
网上一直有人问他们之间算爱情吗?
我想应该不是,或许是最美最纯真的初恋但绝对不是爱情。
我从不相信一见钟情,爱情是喜欢的升华,是一种历炼和沉淀。
两个人之间的爱会消失吗?
这是借小美之口问出的问题,也是大部分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想消失的是对彼此的承受能力,消失的是最爱那刻自己的热情。
所以最后开放式的结局很好,我并不希望那个小店老板是小杰,而仅仅是另一个能懂小美的人。
虽然一切都会过去,但是在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有些灿烂注定只能留在心底。
爸妈还是离婚了,小美选择和爸爸一起生活,改了发型开始和同学一起玩乐。
"我有很多关心我的同学,虽然他们不一定了解我。
后来小兔子始终没有变成大兔子,小象,也没有变成大象,唯一长的大,好像,只有我自己。
"每个从13岁走过来的人应该都会对这一段感触。
每个人都在长大,面临选择,学会承担……
除了眼泪,就是沉默。
阴郁的童年,害怕看到父母争吵,害怕周末。
一个人被关在屋子里,漫无目的不知道做什么好,想着想着就又流下了眼泪。
我的童年不快乐,连一个可以把自己藏匿起来的森林小屋亦没有。
可是不管你是快乐或是不快乐,成人世界的伤痛都会从门缝指尖传递过来,加注到你身上。
拥有没心没肺童年的孩子,不会懂电影里那些支离破碎的隐晦片段。
大人们活的不开心,我该怎么办?
对爱情与婚姻,未来我该心存侥幸的期望吗?
同龄人无法理解你的孤独,更看不到你时刻准备叛逃出这里的心情,我该怎么办?
十几岁,正是一个孩子对大人世界的怀疑与否定,最容易濒临破碎的年龄。
在那一年的夏天,她的星空永恒失去了那颗最亮的心,她以为它再也不会出现了。
后来,她看到了他背上的那道疤痕。
不管大人或者小孩,他们对自我人生的释怀,总是因为看到了更苦难的同类。
因为了解人世更悲苦残忍的一面,所以开始懂得宽容与体谅。
老人说,每个人都有一颗属于自己的星星,它会跟你眨眼,它会跟你说话。
于是,他就出现了。
比她更阴郁,更孤绝、更冷漠,更不关心周遭,只会和她一起笑,只会关心她,只会陪伴她。
尽管这段旅程是短暂的,却已经是足够明亮。
导演很用力。
一个成年导演试图去捕捉孩子眼睛里看到的世界,那些欲言又止,那些看不懂的大人们的爱情,那些浅显妒忌和暴力。
当这些破碎的片段散乱在一个孩子的头脑里时,她最后拼出的是什么,会决定她最后将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的人拼出对全世界的不信任与自我毁灭,有的人拼出一个腹黑并且肆意伤害他人不会觉得对不起的自己。
只有幸运的那一个,才可以遇到点亮自己的那颗星。
几米的漫画有一个特质,他总试图用一种漫不经心的手法和腔调,带你进入一个看似多彩的世界,却用一种冷眼旁观的智慧瞬间击中你暗藏已久的伤痕。
或许你以为你忘记了,然而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努力了多久,才赶跑那些噩梦,才能假装平安和顺的活的像个大人。
导演说,他忍不住想拍一个happy ending。
因为活着已经辛苦,怎忍心连童话都不给一个开心的结尾。
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那颗星。
其实,不管我们活到多老,那个孩子般的自己都藏在心里,至死相随着。
我不喜欢给某样事物或者某个人贴标签的行为。
比如说别人对我说,你好文艺、好小清新,我都会笑笑,或者随随便便地一语带过,哪有。
但面对《星空》,小清新这个词又抑制不住地盘旋在心头。
想不出别的语词来形容对它的整体感受了。
那些喜欢或者不屑于小清新的人请原谅我可能不合尔意地使用了这个词。
去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个影评人的豆瓣说,称这部电影是台湾片中继《蓝色大门》之后的又一部好电影。
我记得,看《蓝色大门》是在高一的寒假,700MB的RMVB格式,模模糊糊像是被马赛克和谐过一遍。
但是仍然不妨碍每一幅画面的美感,以及看完之后,压在心头很久不去的沉重无言的感觉。
反而是后来再看的时候,每看一遍都会被戳到泪点。
但是同为被很多人视为“小清新”的电影代表,看《星空》我却是开头结尾一直抽着大哭。。。
中间也流了几回反正脸上从头到尾就没干过。
大概也和最近情绪起伏太大有关。
但个人觉得《星空》和《蓝色大门》的表现手法真的是完全不同的。
《星空》的画面比《蓝色大门》精致太多,除了在森林那一段光线暗得让人连树林都看不清之外,整部电影取景一直很美:绚烂的梵高画拼图,五颜六色的文具店,小美的红色条纹衫和小杰的蓝色长袖T······好像我们大多数人的回忆,很多年之后,回忆中那些灰暗含糊的颜色褪去,只剩下鲜艳美好的那部分在闪烁着。
从头至尾,《星空》一直是在以近乎纯粹的美感冲击着每个和它有共同语言的观众的心灵。
但所谓的台湾小清新如果想只靠画面而赢得声誉是远远不够的。
比如个人认为小镁的比较失败的《第36个故事》。
作为一部改编剧,剧本相对来说我觉得比较平淡,没有太大的起伏,只是像很多片子那样讲述了一个夏天里他们相遇的故事。
但还好故事的主角是两个13岁的孩子。
他们努力折纸,变出很多小动物跟着他们后面走过的那场戏是整部电影里面让我感觉最寂寞又最温暖的一场戏了。
当你和这个世界缺乏交流的出口,当你的世界因为有自然和想象力而完整,当你突然发现生命中也有另外那么一个人可以和你一起走过内心里的那个世界。
其实,不论是谁,ta有没有想象力,ta是否已泯然众人,一旦产生了这样一种感情,ta总会在某个瞬间是想这样不顾一切地爱下去的。
现实并不难到达,毕竟我们都太容易被利益所打动。
但如果没有用心,ta至死都不会忘记的回忆中永远都没有你。
不过这部戏我觉得不是讲爱情的,跟《怦然心动》这种是两码事儿······我情绪鸡冻起来就容易愤青,所以当小杰吻上小美的额头时,前排一片起哄声让我略恶心,心想滚你丫的,想看热闹就去看林志玲精分啊,去看猩猩怎么毁灭地球啊,去未名BBS上看前男友是怎么让前女友身败名裂的啊!
这种感情好像很难界定。
就像徐娇在末尾的一句台词一样,“看着同学们的背影,我知道她们的夏天即将到来。
但我的夏天已经提前结束了”。
他们好像就是陪伴彼此渡过生命中只会出现一次的那个夏天的soulmate。
不是友情不是爱情。
那个吻,轻轻地落在额头上,更像是对父母安慰孩子时举动的效仿。
而伴随着那一吻,小杰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毫无音讯地就消失了。
后来他寄给小美一封信。
从信封中跌落出的,是1000块拼图中缺失的唯一一片。
在星光正中的那一片。
有了它,这幅星空终于完整。
还有一个印象特别深刻的镜头,是小杰背着发起高烧的小美穿过漆黑的森林时,突然好像大雾散去,他看到了小美所说的那片灿烂星空。
星光照亮了世界映出了他大汗淋漓的脸庞。
那一个画面,即使不是如此美型的正太而是卡西莫多复活来演,都肯定很美。
提到林晖闵剧中的角色小杰,我只想说,13岁还这么pure一点都不猥琐的男森还存在么······我觉得他的思维真的是很艺术化的思维,我们常常向别人描述一件事情或者感叹一样东西的时候,得到的反应都是很线性很理科化的原因解释之类的。
他在电影里面和小美对话的台词不多,很多时候都只是沉默,句句却是听得出他真的把心放在小美所描述的那个情景里面和小美一起走过那些回忆的。
但整部电影我觉得偶尔有些镜头让我觉得略微有矫饰之嫌。
比如经常出现的小美站在屏幕的正中间,笔直地神情漠然又无辜地那么站着。
镜头慢慢拉远,让我想起了我们组为讲堂拍的光棍节祝福视频里面唯一一个让我觉得很吊诡的画面,男主的穿深棕色鞋的脚和黑色牛仔裤的两条下半节裤管一直伫立在人来人往的马路彼端。。。
伫立了好久好久。。。
我觉得这两个画面都是鬼片经典桥段啊。。。
不过,这部电影好就好在它的主角是两个13岁的孩子。
很多事情,放在成年人身上你们觉得是矫情,放在两个孩子身上叫敏感。
更何况,整部戏两个人的想象力就好像那列穿越夜空的列车一样带着我飞起来,彻底撇清了矫揉造作的嫌疑。
不过这里面也有处理手法的问题,比如前一阵子看的《恋爱恐慌症》也有很多假想镜头,但那根本不是一个道上的,那只是成年人根据偶像剧意淫出来的东西,不配称之为想象力(搔瑞林依晨!
我还是很爱你的!
)那场去往森林的火车上小杰挨着小美的肩头睡着,小美微笑着看着窗外,这时列车飞起穿越星空的动画,美的只剩感叹。
如果换做国内都市剧,大概女主此时幻想的应该是和男主一起乘着旋转木马,窗外星星闪得噼里啪啦满天暧昧甜蜜的样子。
这场戏让我觉得,好像预示着两人的分离一样。
我始终都在一个人行走。
只是我的世界里,因为有了你而更加精彩。
我从来没有经历过至亲的离开。
但是那场小美在高烧中梦见的拼图破碎的戏,拼图碎到最后一幕,小美的去世的爷爷出现的时候,我突然就有了一种感受。
就是往往人们用来形容至亲之别的,虽然他们在现实世界里离开了我们,但是在心底,他们给予我们的力量,永远都会在你跌落到最深的谷底时托住你。
他们从未离开我们,我们只是需要更适应一个人好好生活。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这些。
而且这场戏里面爷爷的出场略微,额,吓人。
大大减少了这种力量。
星空有很多台词貌似已经在网上被广泛传诵了。
“放手之前,想要抓多紧,就抓多紧。
”“那年夏天最寂寞最灿烂的星空”之类的。
其实我觉得电影本身情绪已经渲染得很好了,这种台词多了,反而有些无足轻重。
最后的那段自白也让我想起来《蓝色大门》。
小镁同样在结尾有一段长长的独白。
那段我看完之后都能背下来。
因为基本全篇能称得上提纲挈领的东西也就那么一段,印象特深刻。
其实我最初的最初是因为桂纶镁才想到要看星空的。
不过最后小镁的篇幅特别是在拼图店的那场让我觉得微微不适。。。
我觉得把所有店内卖的拼图都在不痛不痒的地方拿掉一块实在是有点过分了,倒不如设置为就在那幅最大的《星空》上,在最初的那一块,留白。
回到《蓝色大门》上。
它是我看过的台湾青春片中至今仍无法超越的一部。
两部戏的主题我觉得是一致的。
但如果说,《星空》一直都穿梭在内心世界里,那么《蓝色大门》则表达的是和现实碰撞的时候的痛感。
至少说有痛感。
可能主要原因是一个异性恋(姑且称星空里面这种感情为恋。。。
)一个同性恋。。。。。。
同性恋题材真的是太讨巧,特别是台湾的青春片从《蓝色大门》之后一直离不开这条路线,《盛夏光年》《渺渺》《刺青》《花吃了那女孩》。。。
看过的里面,我觉得稍微好点的是《渺渺》。
不过如果不是我实在很喜欢张榕榕和那首穿插其中的《旅行的意义》,我会更愿意称之为“一对好基友和一对好拉友的交叉爱情故事”。
前几周刚和阿辉一起看了林书宇的第一部电影《九降风》。
我个人很不喜欢它。
其实电影本身没有错,只是对那样的青春难以产生共鸣。
看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
所以更喜欢像《蓝色大门》和《星空》这样的片子,无论把其中的感情放在哪个年龄段,都会产生是我们自己写照的错觉。
毕竟如果我们愿意,保留这种与内心世界的深刻交流是一件一辈子的事情。
。。。
对于装逼小清新生活中确实需要时不时来那么一下。。。
我只想說:我的那個穿鴨蛋青顏色外套、笑起來腼腆羞澀的少年如今哪去了?
很一般,也许这种电影适合小女生看。。
很有爱,很梦幻。
至少比我想象的好得多。。。
很喜欢 最后出场的桂纶镁
把它当做电影看的时候感觉槽点不断。后来发现是几米漫画改编的,可能真的是因为我老了吧。。。不过徐娇小朋友。。。你面瘫了。。。画外音也感觉生硬了些
改编几米~特效本身很不错,但和故事衔接的有点突兀~男孩是我的菜!!!~哈林严肃的表情真是戳中笑点...哈哈哈
请教:刘若英跳的那段舞出自哪部老电影?
一堆面瘫男女
儿童电影..
徐娇换衣服的那一段我真心邪恶了
太庆幸自己不是在电影院看的这么一部电影,小清新电影真不是随便抓几个外形对口的演员来演就行的,整个电影气氛完全不对,允许矫情也请不要太过。而结尾的画蛇添足更是一大败笔。这不伦不类的电影到底是要说一个什么样子的故事,我不懂。★★
小清新。。徐娇还是很萌。。。其实我想到的是@断了线的红气球 。。。
青春无限, 林晖闵好帅。
只是因为爷爷那段……
配乐居然是末日女友!!!冲配乐也五星啊!
缺憾比幸福更刻骨铭心
你还记得吗?那年夏天,最灿烂、最寂寞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