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同学说德国喜剧电影让人笑不出来,完美地反应了德国人死板的个性。
我原来也是这样想的。
关于元首的喜剧,2007的《拜见希特勒》我当时看的时候还小,也完全get不到里面的笑点。
大约十年之后,当我在这个以前认真考虑过渡过一生的城市里急着考虑逃离欧洲计划的时候,我又看到了这一部er ist wieder da。
电影很可爱——一本书里嵌套了一个电影,一个电影里面也嵌套了一个电影,电影里面又嵌套了书。
还有对结局的真假剪辑处理。
我不想说这是玩儿弄电影手段,我只是觉得很可爱。
但是我这次笑了。
电影的前半部分我一直在笑。
我想这真的是关于元首搞笑剧最好的一部。
国内对于作为鬼畜明星的元首大概很熟悉的大家也会为其中的一些桥段大声喝彩的。
很多同学说这部电影是对德国政治正确的讽刺:但是真的,德国的政治正确达到了连讽刺政治正确都不可以的程度。
所以大部分”政治正确”的人应该认为这部电影完全就是讽刺了希特勒。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来看这部电影啊,就像电影中普通人们对于电影中穿越的希特勒的看法,就像很多时候表现的希特勒去某党派总部啊招保镖啊这些让人发笑的桥段,就像电影最后电视台女总监说的那些话。
但是还有一些人会觉得,这是对于德国社会的惊醒。
就像最后希特勒在大楼顶上说的那些话。
其实非常非常震撼人心。
大家可以去看《浪潮》,希特勒的那一套在现实世界是多么容易重现。
AfD这次大选的大跃进又说明了什么。
川普的广受欢迎又说明了什么。
电影结束时候欢快的音乐渐渐变得扭曲又说明什么。
或者我们就看到了娱乐至上的精神。
我不同意希特勒说的任何一句话,但是我真的同意他讲的,德国电视台播的节目实在是太烂了,一个月十好几块的电视费不知道干什么去了。
电影内容如题,就是希特勒莫名穿越至现代后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其实本来还没什么,但碰到了个刚被炒鱿鱼急切地想“搞个大新闻”的记者,于是希特勒慢慢出现在了各种网络、电视媒体上,用自己的独特魅力,越搞越大。
影片分类为喜剧,并不算佳作,不过也确实有些地方蛮有意思的。
随便哪个已死之人穿越到现代,都会出现一堆“卧槽这啥玩意儿好厉害”的笑点,更何况是元首。
波兰还在,帝国的地盘被分了不少,现在被女人领导着,光是这些就足够给元首的心灵带来一万点伤害了。
而且由于元首在网络上身份特殊,贵为YouTube以及AB站等各视频网站的重要嘉宾,更是多了一层自带笑点。
该片也利用了这一点,官方自带了些鬼畜。
描绘在社会上引起的轰动时,用了不少恶搞元首素材,以及YouTuber们的节目评论。
甚至还来了个办公室版的“元首的愤怒”虽然是喜剧片,但这部电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却是其讽刺的部分。
对现在德国社会一顿批,对各党派的作风,各种社会现状都一顿批,甚至还专门有段“元首狂虐某党派领袖”。
归来的希特勒广受好评,甚至不少政府人员都喜欢他,然而摧毁他的,却是一个无意间拍到的杀狗视频。
其中印象最深的还是光头这一角色所带的政治讽刺,就和现实一样,在野时各种反对执政党,而总算自己上位执政后,却又为了自身利益,不顾自己之前所言与所为,改变立场。
除了政治讽刺外,影片还包含了一个很可怕的问题,也是很多人认为该片绝非喜剧片的原因——希特勒回来了,而且又成功了希特勒的魅力是无法否认的。
影片中也展现了一次希特勒作为一个演说家的才能。
演说开始前时间极长的静默,演说时的极度自信,出色的节奏感,适当的肢体辅助和语气细小变化,再加上所说的内容,洗脑性极强。
若只是这样,还并不可怕,顶多让我们感叹一下希特勒的才能。
真正可怕的,是大众对于希特勒的反应。
在这部电影中,只有极少数人保持清醒,认识到希特勒的可怕。
大部分人对他保持着好感,甚至不少人表示了支持。
希特勒甚至利用Facebook,重建了一支禁卫军。
影片采用了很多社会调查的形式,其中有一部分是真实的路人。
这种真实的反应,最为恐怖。
片中有一个片段,希特勒对想杀掉他的人说:“你杀不了我。
我是你的一部分,来自你们所有人。
” 而现实或许也是如此。
之前有部讲一周建立纳粹组织的德国电影《浪潮》,结局是世人看到了可怕之处,并将其阻止。
而本片的结局更为灰暗,似乎片中的希特勒,已经无可阻挡。
《希特勒回来了》并非极其出色的电影。
在B站看的支援分了2P,明显感觉后半段稍好一些,而前段比较一般。
作为喜剧片,其中的笑点也并非总能达到效果,有的地方略有些太干。
但这部结局灰暗的电影,实在有些细思极恐,看着片中群众的反应,已经足够发人深省。
站在上帝视角的观众们,很多直到结尾才突然醒悟,这也已足够可怕。
(微信公众号 no_412)
乍一看以为是个搞笑片。
希特勒穿越来到现代。
可事实上片子直指今天德国甚至是世界的一些问题。
片子快要结束时,希特勒对发现他的人说你摆脱不了我,因为我是你的一部分,我就在你们心中。
这其实也就是本片的中心。
片子开头,希特勒对一个行为学家抱怨说现在没人对他致敬,大家交流居然都只是握手,没人再用那个特定的手势。
可片子结尾,希特勒坐车前行,街道旁时不时有人笑着对他点头,甚至有人对他致敬。
后来,发生在现实中的游行示威甚至暴力片段也在他面前掠过,就像是他在现场路过一样,视频中不少年轻人中年人用纳粹的致敬的手势。
这难道不正是在暗指现实社会中纳粹思想的抬头么?
影片中多次提到的是德国人对外来者的排斥,这也是现在许多移民大国所面临的问题。
移民、难民涌入,现有的社会秩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社会结构也发生重组。
原先的既得利益者以及恐慌自己的利益会被降低的本国人自然而然的对外来人口担忧甚至于歧视、仇视。
这个问题在德国和欧盟国家是迫在眉睫的,因为从前年开始就不停的涌入难民,多数国家都出台了对难民的政策,或拒绝或有条件的接收,不管难民到底有没有进入,国民都难免会有心理上的压力,宣泄于口于行为的恐慌愤怒颇有暗潮涌动的势头。
长期以往,双方冲突会越来越大,安全问题也将会越来越严重。
当今社会的环境污染、难民潮、移民问题、教育问题、财政问题等等,不仅仅是在困扰着德国,可以说是在困扰着欧洲乃至世界许多国家。
每个国家的不同党派或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思想,而其中就有不少人走上了极右、极左的道路,他们所做的一切归根结底就是为了保障自己现有以及将来可能会有的利益,至于为了维护既得利益会不会造成别人甚至别的民族的重大损失,他们是并不在乎,或最多假惺惺的在乎的。
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日本的右翼抬头,其实现在看来,右翼的重生不仅仅局限于日本。
我们必须对此有警惕,不要再走上上个世纪的老路了。
今天终于一口气把《希特勒回来了》看完了。
前面的部分还是挺欢乐的,比如元首在田野间的那句“大好河山”,比如注册邮箱时ID已被占用2333333只是全片看完我却直觉得后背发凉。
其一是老太太怒斥“我认得你!
”“滚!
”的时候,仿佛我自己也亲身体会似的。
老太太从战争屠杀噩梦中幸存下来,却在暮年又遇到彼时的人间恶魔,一个归来的恶魔——他难道是不死的吗?!
“要做点什么!
”“快做点什么!
”“快杀了这个恶魔啊!!
”实在令人触动。
第二处让我不寒而栗的地方是结尾的部分,一直妄图翻身的小记者终于发现那个是真的希特勒,于是拿枪指向他。
希特勒说,我也许是怪物,但是是人民推选出了怪物做元首,我代表了人民。
因此你也不会开枪干掉我。
小记者最终开枪了,元首从楼上坠落,却没有看到尸体。
此时身后一句声音,“你摆脱不了我,我就是你其中一部分。
”真是漂亮的戏中戏,却也着实恐怖。
给了你民主,你自己选出了怪物——那能怪谁?
不聪明的,看着一出出戏欢天喜地;聪明的,在地牢与真相一同囚禁起来。
这不就是我们的现实吗?
Part 2我觉得问题该这么想:我们政坛之外的人,始终只是小白玩家,而那些政客们个个是高玩,套路策略玩的风生水起。
他们说给你民主,其实也只是错觉。
人民终究只是棋盘上的棋子,棋子做决策,是不可能的。
而政客为何煞费苦心,也许就是争取那份选择权。
民主就是让人民背锅吗?
我觉得这理解有问题。
刚刚在b站看完《希特勒回来了》,这次元首真的从河北省回来了。
作为一个在b站看过元首鬼畜视频无数的人来说得知这部电影我的内心是激动的,托b站up主的福这么快就能看到高清版,虽然说那些黄纳弹幕着实让人无语,看来德国的肥皂业形式一片大好。
原著小说写于2012年,那时被公知一直吹到现在的阿拉伯之春刚刚结束,让欧洲领导人头痛不已的难民问题还不算突出,因此电影反映的更多是穆斯林移民在德国定居后对原有德国文化的影响,电影也通过一种伪纪录片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一般德国国民在被各种政治正确包围后不吐不快的心情,这时候蹦出来一个留着小胡子的人正好成了倾诉对象,另一部分人则是年轻人,对于希特勒只是一个符号化的印象,或者说觉得很酷,当年的那段历史并没有深入了解,在看到这位留小胡子的人后马上自拍合约留念,发到推特上炫耀一番,时间长了也许会对这位元首有一个盲目崇拜,可惜电影在这方面没有细拍,不过可以看看类似的电影《浪潮》。
作为一个政治讽刺电影来说《希特勒回来了》还是漫成功的,黒完左派黑右派黒完绿绿黑新纳粹,对德国现有的制度也批判一番,就像那位电视台老板说的那样“我之所以反对是因为那时候我还不是老板。
”他也为我们带来一段山寨版元首的愤怒,不得不说气场没有冈茨老爷子强啊。
作为这部电影的真正男主角这位小哥无奈被元首的气场所压基本上全程酱油,但他也算是整部电影的起源之一,就是他把希特勒带上了段子手之路,亦是本片少有的三观正的人,最后就是他发现了这个元首是真正的希特勒,在向女老板报告后却被当成精神病关了起来,而希特勒恐怕早就把这个当初的苦兄弟抛之脑后,就像希特勒在上台后为了迎合国防军和容克贵族对昔日的冲锋队进行长刀之夜的清洗,小哥就像是被干掉的罗姆,女上司则象征希特勒上台的幕后推手容克资本家。
这位女上司在最后恐怕也已经知道这个希特勒是真的,但她却依旧选择与希特勒谈笑风生,其一恐怕是就像当年那样希特勒能维护住统治阶级的利益并蒙骗底层人民其二就像之前她的下属说的那样“戈培尔夫人”,也许她被希特勒所迷住愿在这条路上走到黑,就像71年前杀死孩子为小胡子陪葬的小黄夫人一样。
萌萌哒的犹太人秘书是片子里为数不多的治愈点,看着她提高元首的姿势水平那一段着实有趣,在希特勒还不知道她是犹太人时对她赞赏一番直到见了女秘书的祖母才知道她是犹太人瞬间懵逼,把种族主义的可笑与荒缪讽刺的淋漓尽致,作为经历过那段恐怖时期的祖母显然身经百战见得多了,对于希特勒那些蛊惑人心的把心历历在目“一开始所有人都把你当小丑,没有人相信你会杀掉那么多人。
”有的时候不是说要记住仇恨但不能忘记历史。
最后我想说看来不光是中国全世界对元首的愤怒都充满了爱,电影不光来了一段元首的愤怒(钢铁苍穹也有这么一段)甚至还有来自官方的元首鬼畜,一瞬间我以为来到了b站的鬼畜区,歪果仁也挺会玩。
《希特勒回来了》作为政治讽刺电影无疑很成功,比老美的《大独裁者》和《刺杀金正恩》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对于不过是德国整个西欧都很头疼的穆斯林难民问题和极右翼势力的抬头确实要好好想想别再白左圣母心到底了,朋友们还是赶快去b站看看吧,说不定过几天就被和谐了。
<图片1>
小时候就喜欢看二战,但一开始对于希特勒的个人魅力深感奇怪。
因为从小接受的反纳粹教育让我对于纳粹,对于德国的认知就停留在恶魔、战争狂人、屠杀八百万犹太人上。
后来,怀着对德意志的兴趣,开始了解那段历史,也对于当时的德国有了相对的认知。
德国在一战后满目疮痍又受凡尔赛体系制约。
最重要的是德国的经济命脉被许多犹太人所把持。
一个庞大的国家经济命脉被异族所把持,后来的结局,大家都心知肚明。
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初衷没错,但是处理问题的方式太过极端。
影片中始终都在穿插着希特勒的种族主义论调,只不过还换了一种叫法而已。
电影虽然有一些荒诞,但是重在拍摄手法真实,代入感强。
突然间感觉他真的活着,走在德国的街头巷尾,问长问短。
找寻社会问题,言辞犀利,从不在意别人鄙视的眼光,他的眼里只有军队、政治、国家、人民、种族主义。
他注重舆论宣传、强调纪律、充满激情和热忱。
他很会把握听众心里,他从没有把简单的电视节目当成表演,对于他来说每一次都是啤酒馆政变。
他有着极强的学习和适应能力,面对计算机和互联网,他更依靠我们常人的工具做到了更好,接受海量的知识。
通过报纸就能及时的分析问题。
他是希特勒么?
第一次 参加节目,面对现场民众的怀疑,他长时间的沉默和应变能力,让人们对此不屑一顾。
剧情的推进让人们开始对他有所相信,无论他是扮演的还是真实的。
因为,他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曾经,希特勒就是凭借这个成功的。
电影的最后,希特勒对男主说你无法摆脱我,因为我就是你们的一部分,我就来自你们。
我相信任何一个曾经懦弱的国家,他的人民都希望有一天能有一个人站出来,带领他们前进。
辩证的看希特勒在此之前没有做错什么。
因为,斯大林、丘吉尔、罗斯福、铁托等等他们都是一类人。
回眸历史,我们可以说希特勒是魔鬼,只是因为他失败了。
但是,他所创造出的这种精神和理念其实就是人类社会的本身而已。
因为,人们都需要牺牲和奉献精神,社会才能进步。
只不过,那个时代,他们只是为一个人牺牲奉献而已。
想起曾经看过的浪潮,纳粹其实一直都在。
因为那就是集体和纪律,同样的口号,同样的行礼方式,同样的衣服,一天没有什么,两天没有什么,但是时间长了,这个集体就很难拆散了。
纳粹代表了什么?
希特勒又代表了什么?
正如我们所说自由是杀不死的一样,精神也是杀不死的。
《希特勒回来了》,2015年德国电影。
原本以为这是一部喜剧片,但是却慢慢变得严肃起来。
本片讲述2015年,希特勒突然从天而降,显然他没有在最后狼穴里自杀成功,反而穿越到了现代。
他发现电视是个好东西,于是利用电视重新开始他的政治抱负。
欧洲电影不像好莱坞电影,喜欢10分钟一个小高潮,30分钟一个大高潮,然后高潮到顶点大结局,反而是喜欢平铺直叙,剧情的推进比较舒缓。
片中涉及希特勒和大量现代德国人的对话, 居然还不可思议地产生共鸣。
希特勒不愧是一个鼓动民意的好手。
本片虽然是一个好题材,但是总体话题展开还是浅尝辄止,最后的开放式结局也略微让人摸不着头脑。
这也许就是欧式幽默电影吧。
希特勒穿越到现代的故事,尽管打着喜剧和讽刺的旗号,但一点也不幽默,说得都是大实话,看得我都想追随元首了。
政治很重的影片,里面收纳了好多纳粹历史和希特勒的梗,希特勒这个杀人狂是人民选出来,是人民把这个恶魔推上顶端,“因为其实我的性格就存在每个普通人身上”,反观中国国内其实民族主义浓厚,“杀遍所有日本人”“杀到日本本土”口号从来都不少,尽管好多人都哈哈一笑当中二病处理,但要是真有那么一个神经病走上中国权力核心处呢?
法西斯思想要占据人民思想到底要多久?
影片“浪潮”已经给出答案了,这样的理论真的好荒诞,不过也正如影片的一句话“人们起初也是嘲笑他”。
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条新闻,一个希特勒模样的男子在大街上行走。
有人过来与之寒暄,甚至有人实话告诉他,希望他可以回来重新领导德意志。
而这个希特勒模样的人并非真正的元首,而是一位叫做“奥利弗·马祖奇”的演员,而他正在拍摄一部影片——《他回来了》。
这部影片在元首醒来,发现自己身处异时空的恐惧中正式开始,这个死于1945年的恶魔回到了69年后的德国,他闹出了不少笑话。
他向路人询问总理府在哪里,并急切地宣称德国人民危在旦夕时,被对方不耐烦地轰走;他向一个让他找到认同感的德国母亲询问今夕是何年时,被对方认为是图谋不轨喷了一脸的辣椒水;他去干洗店时,把身上的所有服饰从外到内全部脱下要对方为之洗净……这一幕又一幕的荒诞场景让人忍俊不禁。
就连影片里那个收留他的报摊老头以及那个倒霉的男主角也被他逗得哈哈大笑。
本以为这部片子会在滑稽幽默的氛围中推进,收场。
但是影片却并没有以这样的步调中继续下去。
相反,他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又一个欢乐表象下的阴暗面。
·主义不要紧,只要利益真当元首在报亭里阅览当下的报纸之时,他丝毫没有受到政治光谱与意识形态的拘泥。
相反,他不仅咒骂持右翼立场的默克尔是一个形容粗野,百无一长的女流;说什么她是在为那些嗜酒如命的基督徒工作(纳粹当初对教会的反感程度与对德共的反感程度相当,有一幅海报就表现了纳粹大棒对他们两者奋力一击的场面。
);同时还毫不客气地指责她就是一个山寨版的国社主义者。
然而谈到自己的宿敌——左翼的社民党时,他更是咬牙切齿,先把那些曾经的社民党政敌点名咒骂一遍,说他们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然后把现任的社民党主席的形容成与默克尔半斤八两的肥猪。
而他非常看好的竟然是与社民党同为左翼的德国绿党,虽然他对绿党的反核言行颇具微词。
由此可见,对元首而言,只要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意识形态,政治光谱什么的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只不过是谁的想法真的与他一拍即合,至于照不照做根本无所谓——正如元首与男主在郊区感叹这里风景优美,甚至大谈要与绿党联盟保护环境时,却毫不犹豫地把一个空瓶子随地一扔,然后扬长而去。
这一言行背离的举动让人想起了1924年列宁逝世之时,戈培尔在报纸上留下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列宁是这个世界上仅次于希特勒的最伟大的政治人物。
”因为正如影片表现的那样,理念很多时候就如鸡肋一样,没有多少普通民众能真正乐意听那些学院派政治人物枯燥乏味的说教,他们或许也不会愿意成为元首的冲锋队,但是元首那些接地气的大白话却让他们心有戚戚焉。
这些大白话就如同电视机里那些颇受欢迎的烹饪节目一样亲切,但是相较于那些没有新意的烹饪节目更加让他们眼前一亮。
相反的,那些过于专业的政治人物们,有的让元首昏昏欲睡,有的更是直接与元首发生激烈冲突,哪怕他们的政治立场非常接近;在面对政治人物滔滔不绝的政见发表会时,元首这个政治狂热分子尚且如此,普通民众如何可想而知……这些看似荒诞的场景更进一步向我们证明,民众并没有真正在意那些抽象的主义,他们在乎的,只不过是自己的政治参与有没有真正意义上得到满足,他们其实也和元首一样,不会在意政治人物怎么做,而是真正为他们做了什么。
就如元首的另一位宿敌丘吉尔的一句名言所言,“我们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我们只有永远的利益。
”没错,只要谁上台执政可以满足民众的利益,谁在乎他是叫希特勒还是昂纳克呢?
·元首不要紧,只要受欢迎正是在此种利益驱动下,从男主到那个炒了他鱿鱼的电视台的主管都想利用这个看起来像元首的男子为自己谋求私利。
这些各怀鬼胎的人们,分别用各自的方式从元首身上换取属于自己的利益。
如果说男主利用元首只是为了捧一个饭碗,并赢得那些不把他放在眼里的主管们的尊敬。
那么影片里那两个勾心斗角的高层,则向我们展示了他们为达目不择手段的残忍与阴暗。
影片里那个发现元首的元首特质的女高管贝里尼小姐,以元首作为赌注,为其制作了大量专题节目,元首的大红大紫为其电视台带来了丰厚的收益。
而那个一直想吾可取而代之的辛辛布林克先生,则时刻都在找寻机会让元首激起民愤,以便自己顺利飞升。
整个过程中,不论是贝里尼小姐还是辛辛布林克先生,他们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善恶观念。
不论是举报还是指责,只要没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贝里尼小姐从没有任何放弃的意思。
这个女强人只看到了元首为电视台以及她的职位做出的巨大贡献,根本不曾思索过元首说过的每一句极富煽动性的话。
相反的,在面对那个对节目组忍无可忍而仗义执言的节目主持人时,她命令两个彪形大汉把他当众拖走;当得知那封对电视台的匿名举报会被撤销之时,她立马决定继续在这条不归路上全速前进;当听到那个不愿同流合污,为纳粹背书的下属苦口婆心的劝告之时,她直接给对方一记响亮的耳光作为回敬……这些疯狂的举动,表现出了贝里尼小姐那已然利令智昏的,不可理喻的丑恶嘴脸。
然而那个一直想要元首真情流露以激发民愤的辛辛布林克先生又如何呢?
我想这一切已然不言自明,这个野心勃勃的副手从来不甘于自己副手的位置,想要反客为主。
所以在元首不能保证自己利益之时,他一直在从中作梗,或明或暗地鼓动元首凶相毕露。
而当自己黄袍加身之后,为了赤裸裸的利益,甚至不惜和昔日的对手化敌为友,与对方一起共享元首这个炙手可热的摇钱树。
真个是,“同一个元首,同一种利益。
”正是在这种一切向钱看的,可怕的利益分赃之中,元首得以以一种奇特的方式在当代的德国把那段不堪回首的惨痛历史重蹈覆辙。
·时代不要紧,只要愚民多对于这些靠收视率吃饭的,高高在上的传媒大亨们来说,他们的衣食父母正是那些对现实感到绝望,却又缺乏理性的民众。
正是因为有他们存在,元首才可以在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美丽新世界”里迅速地脱颖而出。
正如当初元首在酒店里对那些愚蠢的烹饪节目的抨击一般——它们大同小异却山头林立;尽管它们滚动播出的地方据说还是一个人人家里至少一本哲学读物的,人民文化素养颇高的国度。
正是因为有如此荒诞的现实,元首才得以在这个一个再世的冲锋队队员都没有的世界里,再一次成为民众中的焦点。
当同样的元首,相似的经历遭遇不同的时代之时,并没有导向不同的结果。
它反倒以一种荒诞的方式重演,正如黑格尔所言,“历史往往会惊人的重现,只不过第一次是正史,第二次是闹剧。
”记得那段元首开枪打死那条小狗的视频曝光后,在民众的悲痛与愤懑中,他的人气曾经一度低迷,那个把所有赌注押到他身上的贝里尼小姐也因此斯文扫地。
但是就像他当年啤酒馆暴动后入狱,在狱中撰成《我的奋斗》并在10年后东山再起一样。
这一次,他又根据这跌宕起伏的经历写出了一本新版的“我的奋斗”——《我已回归》。
很快,他的新作便荣登畅销书排行榜榜首;他同时作为由该书改编的电影的男一号在大银幕上粉墨登场。
究其原因,是因为影片里那个电视台在没有了元首之后,收视率居然极度下降,所以他们才再一次对观众们投其所好地炒作元首。
似乎这些狂热的观众们都希望元首回来,尽管不久前他们看到元首的杀狗视频以及元首在演播现场口不择言地咆哮过后愤怒不已。
就在这样的疯狂的氛围中,清醒者们终于如《第六病室》里那些不堪忍受黑暗现实的知识人一样被活活逼疯,而逼疯他们的,正是大众的盲目与狂热。
正如元首在脱口秀里一针见血地指出的那样,当这些无助的民众需要帮助时,他们打开电视寻求慰藉,但他们得到的却只是“民以食为天”的娱乐至死的烹饪大合唱;他们只能靠这愚蠢的大合唱暂时止痛。
正是如此,元首的表现才如同强心剂一样让他们精神焕发,至于眼前的这个人究竟是谁;他们的困境又该如何;全在这激情演说中烟消云散。
就在他们的推动下,元首成了娱乐圈里的天字第一号,连他的小胡子都被民众拿来模仿。
而只有少数人,如影片里那个已经痴呆的犹太老婆婆一样,在看到元首之时以罕有的清醒对其破口大骂。
这是一个多么讽刺的黑色幽默,虽然电影一路上充满了让人捧腹的笑料,但当影片到最后只有老年痴呆症患者和疯子会对元首表达愤怒之时,相信我们大家早已哑然失笑。
因为我们比谁都清楚地知道,眼前的元首,并不是一个依靠恶搞吃饭的,太过入戏的娱乐明星,他那些让人哈哈大笑的疯言疯语全都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
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幽默的内在根源不是欢乐,而是悲哀。
”·真相不要紧,只要眼不见最后,当听到眼前那个元首模样的男子满嘴的反犹言论以后,男主知道了那个可怕的真相。
很快,在对贝里尼小姐歇斯底里地呐喊中,他被送进了一个如同“第六病室”一样的地方。
那里就如同《五百年后》里那个底色惨白的极权主义世界一样,是个连奥威尔所说的“透气孔”都没有的把义人当成疯子来关押的监狱。
讽刺的是,一部由元首与男主的替身领衔的,抨击新纳粹主义复活的哲理片拍摄完毕;元首更是由于拍片时触怒了新纳粹主义分子被打而成为了民主的英雄。
这还不算,比之更加讽刺的是,在影片开始时,元首曾经向一位行为学家抱怨的这个人人都不再行纳粹礼的世界。
如今在不经意间就能看到热爱元首的民众们,向坐在敞篷车上的元首抬起右臂示意……这一切看起来似乎是那么不可思议,而只要回首当初,便可以轻易发现,当元首第一次登台以后,这一切悲剧早已注定要发生。
因为,在传媒大亨们的推动之下,普通民众早已对这位言语犀利的小胡子充满了热爱。
只要与他有关的视频全部都是热门视频,而那些关于他的丑闻,比如那段杀狗视频反倒成为了瑕不掩瑜的配角。
面对此一局面,那些太过于聪明的传媒大亨们根本不在乎任何真相与良知。
人们喜欢什么,什么就是真相,什么就是良知。
也正是如此,他们才与民众合伙将那些真正的良知者边缘化甚至剥夺掉他们的自由。
在他们的合力推动下,元首才相信,在目前愤怒战胜了理性的欧洲,自己可以重新复活。
不仅仅是做一个让人们献上廉价的掌声的喜剧演员,更是做一个让众人拥戴的,伟大领袖。
影片虽然在轻松的民谣中画上句号,但是他却难以给人真正的轻松自如感。
正如影片里一再表现的,民众们的愤懑与无助;大亨们的世故与无耻;以及政客们的投机与无能;都没有让元首离我们越来越远,反倒早已触手可及。
此刻,仿佛民众只需们高举右臂,元首就会呼之欲出。
而面对这一切,似乎谁都束手无策,无法解决这一棘手的困局。
因为正是每一个人,用自己的双手,成就了元首的春秋大梦。
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当影片里元首的扮演者奥利弗·马祖奇一身元首的打扮在德国大街上信步之时。
他受到了一些在现实中绝望的民众发自内心的欢迎。
他们多希望能有一个如元首一样的强人出现并带领他们冲出眼下的困境。
对此,奥利弗·马祖奇表现得既无可奈何,又深感后怕。
也许他和我们都明白,元首早已归来了。
就像电影里元首的自白所言,“我就是你们的一部分。
”
大约90年代的时候,哈佛有一位博士生Goldhagen写了一篇论文,后来补充后出版,叫做《Hitler's Willing Executioners》,大陆翻译本《希特勒的志愿行刑者》这本书后来去德国宣讲的时候,受到了空前的欢迎。
这一盛况大大超出作者自己之前的估计,本来以为会在德国遭遇不满。
90年代的德国成年人作为希特勒一代的子孙辈,当时的社会政治风气更愿意去承认父祖辈的错误。
不好看
题材好,但是拍的太差。
没看完。感觉是对希特勒的侮辱,即便他是恶魔。
还以为是喜剧,结果是个故事片,没什么笑点,到有些批判意义在里面.结局他的跟班还把自己弄进疯人院了.
導演的野心比能力大了五倍,導致電影充滿了古怪的傳道意味
太闷
并不是希特勒愚弄了人民,而是人们选择了希特勒。
冷笑话精选。
德国人的幽默即使在这里已经生活了4年还是没有get全
看完很失望。很好的一个题材,结果就变成了这样的鬼东西。这是借着反讽题材来自身反讽?元首要这就这水平,简直是对二战死难者的侮辱好么!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奥地利裔德国人,政治家、军事家,德意志第三帝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1939年指挥德军入侵波兰,直接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期间犯下种种罪行,并迫害和屠杀六百万的犹太人。1945年4月30日饮弹自尽。---百科
非常喜欢。不仅把政治目的表达清楚了,还没有丢掉电影作为媒介的人物和戏剧冲突。和《浪潮》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比《浪潮》更贴近当代。看完只觉得两年德国电影没白学,感恩。
想象一下中国拍一部太祖回来了……
2333333333333333
主打喜剧,段子又没是首相那种精炼程度;作为一般剧情片来看,结构又不够紧凑,前后的那些采访,有啥决定性区别?就是泛泛而谈德国政治。跟浪潮之类的反思作品实在没法比
内涵,但感觉生硬。
完全预料之中的梗,和实在笑不出来的德国笑点???海报4星
事实上很多时候人都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懦弱小人物捡爆炸新闻最终回归善良梗略老套
现代社会对右翼奇理斯玛毫无抵抗力
每一个关于失业,上班困难的电影都给我不好的印象。。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