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犬八公

忠犬八公,忠犬八公 中国版,Hachiko

主演:大黄,冯小刚,陈冲,白举纲,黄楚桐,钱波,阳博,薛旭春,刘军,张磊,钟艾霖,谷海燕,杜世梅,廖家军,刘十六,李欧,方勇,徐清,仝籽橙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忠犬八公》剧照

忠犬八公 剧照 NO.1忠犬八公 剧照 NO.2忠犬八公 剧照 NO.3忠犬八公 剧照 NO.4忠犬八公 剧照 NO.5忠犬八公 剧照 NO.6忠犬八公 剧照 NO.13忠犬八公 剧照 NO.14忠犬八公 剧照 NO.15忠犬八公 剧照 NO.16忠犬八公 剧照 NO.17忠犬八公 剧照 NO.18忠犬八公 剧照 NO.19忠犬八公 剧照 NO.20

《忠犬八公》剧情介绍

忠犬八公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只小狗感动全球数亿人的故事。 八筒(大黄 饰)是一只可爱的中华田园犬,在茫茫人海中遇到了命中注定的主人陈敬修(冯小刚 饰),成为了陈家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美好的家已经不在,但八筒仍在原地等待,它的命运同它的家人紧紧地牵绊在一起。 本片改编自新藤兼人原著剧本《ハチ公物語》。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愤怒的心欲海医心第四季实习医生格蕾第十一季七美德布鲁克林警察孤海寄生还珠格格第三部茂山日记虎父无犬女妈妈,让我再爱你一次爱爱囧事蛇女传说第一季今日的猫村小姐打开生活的正确方式电梯游戏复原行动第一季小镇春色有你的时光里李卫辞官稀人鬼天厦小镇双雄献给棒球部的花束第三种爱情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前哨第三季纯真年代牧人的性玩偶糖爹先生星期三第一季

《忠犬八公》长篇影评

 1 ) 杀我别用小狗刀

认识我的都知道,我养狗,我爱狗。

当隔壁编辑部还在诘问人生存在的意义时,我早就确信了地球没有小狗狗就会爆炸。

我喜欢陈教授第一次见到八筒,就满心欢喜。

不同于那些一开始不喜欢狗后来才勉强接纳,我觉得像我这样从一开始就爱狗的人,值得自己的视角。

一车的院长教授,都是耙耳朵。

只有陈教授敢和老婆叫板,为了心爱之物雄起一次。

不过,看一看八筒小时候的样子,毛茸茸的奶狗抱在手里怕化了,难怪陈教授迅速沦陷。

想起来我养芒果的时候,也是从小心翼翼到力排众议。

芒果小时候刚到家,每天睡在我的大腿上。

睡醒了找不到我,就会满屋子哼唧。

后来才半岁,就长到60斤,我一回家就往我大腿上钻,躺在上面撒泼打滚。

直到她发现我的腿再也撑不住她了,就再也不这样撒娇了。

狗长得太快了,一岁两岁就成熟了,十来岁就已经老了。

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一只狗又有几个十年?

《忠犬八公》的故事太经典,所有人都知道结局。

八筒在站台,等了教授十年。

每一天,都期待那个熟悉的主人,带自己回家。

傻孩子,人都没了,家都拆了,风铃已经落地,公仔早已积灰。

正如打麻将比的不是输赢,而是谁命长。

江边的埋骨之地已被蓄水涨潮淹没,过去带我游泳的那个人再也不会回来。

陈教授对妻子说,儿女长大离家而去,这家里离了谁也离不开你。

但我怎么觉得,这家里最离不开的,反而是八筒。

八筒让陈教授这个从北京“入赘”重庆的外地人,找到了归属。

八筒牵起夫妻的感情,当妻子给他擦头时,他亦在给八筒擦毛。

当父子闷不沟通的感情将成终身遗憾之时,是八筒传递了家人的告别。

是八筒,串起了烟火气中的温情片段。

当所有人都离开家,任由它风吹雨打残破不堪物是人非的时候,是八筒依旧守着老城,还在苦苦等着一个人。

人害怕狗太忠诚,希望他可以自求生路好好活,不要像傻瓜一样等已经死去的人。

人又害怕狗不忠诚,养了白养,不懂报答和陪伴。

人类总是这么复杂。

忠诚长情的狗,衬得来来去去熙熙攘攘的人们,在时代的变迁下手足无措。

凉虾,风铃,长江,风车,索道,缆车,狗不理解人的世界,他只会一天天的叼回报纸,这是他每天的生活,是主人的任务,是充实而快乐的,无法磨灭的回忆。

此时我已经不敢再看,因为我知道结局会让我泣不成声。

但每个爱狗的观众,应该都能看出这部电影是真正喜欢狗的人才能创作出来的视角。

这样视角下的结局,才能承载观众的情感。

所以堆成山的报纸下,八筒终于和教授团圆,他们坐着长江缆车,一起去了天堂,永远不会再分开,这是最幸福最善意的幻想。

(顺便一提:饰演八筒的狗叫大黄,原本是流浪狗,被收养后进入演艺圈,已经是10年的老演员啦,是资深的狗明星。

这部中国版《忠犬八公》是他退休前最后一部电影。

)我每天都会在微博和b站看各种各样的小狗视频,百看不厌。

和芒果在一起,也每天都有玩游戏。

网上都说,人只活几个瞬间。

我觉得,养狗的朋友,可能会多出几个瞬间。

因为狗用一生,都在等待能和你快乐的玩耍。

同时,这部电影的本土化改编非常成功,不仅一点也没生硬的痕迹,甚至还具有野心的加入了原创元素。

关于重庆的发展和变迁,以及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过程中,一家人的聚散离合,都是电影的主线。

对于这样的我,这部《忠犬八公》威力太大,余波未平。

只能说,无论你是否喜欢狗狗,千万不能错过。

电影院,《忠犬八公》正在上演。

 2 ) 刻意营造的十年等待是个大败笔

日本原版故事发生在20世纪2030年代,抛开文化背景等因素,当时的生活水平,交通通信的便利性,乃至猫狗等动物饲养的理念和方法,都无法和21世纪的中国相比。

真实历史中的八公之所以一直在车站徘徊,并非等候主人,而是因为它后来的收养人居住在附近,以及车站有小贩投喂它,当时养狗散养是很常见的。

但是到了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仅仅因为女主人随儿子搬到北京,女儿还在重庆本地,“八筒”就流浪在外,十年流连在渡口缆车站守候,孤守在旧家的位置,却从未被家人寻找,不仅不合情理,甚至让人对陈教授的妻子儿女的不负责感到愤怒。

 3 ) 人狗情未了

萝贝贝在写时下流行的“姐狗恋”模式时提出,高质量的“姐狗剧”,需要“姐姐”这个角色先成立,才能进一步讨论这份情感关系的质量。

过往的很多不如意的作品,总是在“年下弟弟”这个位置上努力,其实完全错了方向。

在看《忠犬八公》的时候,我想,在这种“人狗温情戏”里,这个逻辑一样成立。

太多所谓“宠物电影”,主要核心在表现人的“宠”,或者人给予了动物多大的“恩”。

这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归根结底并不是真的爱动物,而是更爱那个喜欢动物的人类自身,因此一旦过火,便显得油腻,最后依旧落入人类中心主义。

但《忠犬八公》这个故事,温情脉脉,没设置什么山崩地裂的灾难冲突,没有把狗狗放在极端处境去做非分要求。

仔细看片头的话,你会注意,在所有人类演员名字出现前,狗狗演员们的名字先出现了,就是这样一份尊重,拉开了故事的序幕,在暖融融的调子里,它像一首散文诗,柔情地讲完了狗狗八筒一生的故事。

片子的取景地选在重庆,刚开始我是有点害怕观感“疲劳”的。

都知道重庆这个城市很有电影质感,所以近年来已经有太多太多电影在这里取景了。

《忠犬八公》也选择了这样的一个城市来展开故事,如果要把故事讲好,那它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是需要凸显的。

不然为什么不选择北上广呢?

好在这部影片确实是用对了重庆,用好了重庆,充满了烟火气。

最感动我的一幕是,在狗狗八筒小时候,冯小刚饰演的陈教授,曾经“警告”过调皮的八筒:要是在家里不听话,妈妈有可能把你从阁楼的窗户里丢出去哦。

但在八筒成年之后,在这家人有急事发生,需要它奔赴的时候,它却恰恰是从这个小窗户飞身出去,跑向主人身边。

都说重庆这种山城的地势,让人闹不清哪里是一楼哪里是二楼,所以其实八筒飞身而出也有路面承接,并不会真的“摔”伤,但狗狗并不一定有人的这种空间概念,对八筒来说,那次“另辟蹊径”,就是在为主人勇敢一次,镜头伴随它的跑动快速向前,狗狗那种认定了一个方向或目的地,便不畏山城崎岖路的冲劲儿,瞬间就让人鼻酸。

片子里有非常多这样细小的伏笔与呼应。

八筒小的时候,陈教授背着“悍妻”,偷偷给它喂火腿肠,从此,吃火腿肠好像就成了“狗爸爸”和“狗儿子”之间的默契。

陈教授甚至在女儿的婚礼上,衬衫胸口别着红花的那个口袋里,都始终摆着一根火腿肠,随时随地就可以给八筒一个爱的小奖赏。

而后来,当变故发生,八筒依旧风雨无悔地守望主人时,与它来自同一个地方的一位“棒棒”,也给它买了一根香肠,一口口喂给它吃。

一根简单的肉肠,人们对这只狗狗的喜爱、尊敬与善意被延续了下去。

八筒的忠诚,与影片里每个人对它的爱密不可分,是双向流动的守望,才成就了人与狗的一段段奇缘。

也喜欢片里陈冲老师饰演的李佳珍,这位“重庆泼辣婆娘”,从一开始的“悍妻”到最后见证八筒全部的“狗生”。

她对这个角色历经十几年变迁的层次把握,精准而细腻。

无论是生活流的老夫老妻拌嘴,还是需要情感集中爆发的吃着汤面的哭戏,抑或者送走八筒那一刹那,远景里都看得出演技的欲言又止百感交集,她都可以把人物的情感细节传达到观众心底。

如果说一个始终喜欢狗的人来看这个片子是顺理成章,那陈冲老师这种从抵触到深情的展开,可能又可以吸引一部分狗狗的“路人粉”,来体验“路人”转“真爱”是什么感觉。

我没看过其他版本,也无从比较哪国的狗狗更感人,不过我想,各国纷纷拍摄同一主题电影的底层原因,肯定在于这个故事本身就比较动人,从这个层面讲,我觉得这次本土化的尝试是成功的。

全片放完的时候,可以看到伴随着字幕出现的幕后花絮,主创团队几乎每个人在片场都深度亲昵地和所有的狗狗演员互动交流。

可以“剧透”一下:片子里饰演八筒的“大黄”,本身有从影十年的经验,是资深的狗狗明星,但这部电影,也是它的息影之作。

它和片中的角色一样,与自己热爱的生活,喜欢的人类共同创作了一段段佳话,是时候休息了。

是生命影响了生命,爱创造了爱。

我很喜欢影片放映过程里,大家默契地共同欢笑和啜泣,这些默契让陌生的人们知道缘何大家坐在一个影厅。

这,也是狗狗把我们连接起来的意义。

 4 ) 狗子真的太好哭了

片尾曲居然是焦迈奇的《我的名字》拜托你轻声重着我的名字,我学大人的语气应着你。

任何动物的电影都是我的取向狙击因为很早之前就看过《忠犬八公》所以其实都知道结局和剧情,我看到那熟悉的花坛和八筒蹲在那的时候,我就难受,一直在心里默默祈祷,让悲剧来的晚一点。

但是电影2/3的时候,老爹在考察的船上心脏病去世,大家都难过都心痛,但是半年后妈妈去了北京和儿子住在一起,女儿和女婿领走了八筒。

高高的小区关不住它,它一开门就跑去索道口等老爹。

后面它故意把家里闹的一团糟,在被送走的路上挣脱绳子跑走了。

看着它一瘸一拐等在花坛的时候我哭。

看着它脏兮兮的还要被小学生的水枪滋我哭。

看着它跑去和老爹相处的每个地方我哭。

最后看见那个拆迁的屋子里堆起了小山一样的报纸那是八筒等待的十年。

最后它终于跟着老爹一起坐上缆车走了。

 5 ) 给四星以上的都是爱狗人士

美版是个经典,日版是个经典中的经典,这两都在豆瓣250中,国产版八公在这两基础做了本土化改编。

本来抱着找虐的心情看的,果不其然看的过程中流了两滴眼泪,最后又给憋回去了。

先来说说我觉得的两个泪点:1,男主儿子坐火车要去北京时,狗狗去车站送的时候。

2,男主死后,狗狗去河边找骨头却发现涨水了。

至于眼泪会憋回去,是因为这片吐槽点太多且后劲不足。

1,片中狗狗明明叫八筒,电影名应该改成忠犬八筒才对。

2,原版男主对待狗狗真的就像是对待儿子一样,这版男主对狗狗的感情就是喜欢,这点从台词可以看出来。

3,居然还给狗狗加了爱情戏,里面它还找了个女朋友,男主还调侃一下:八筒也知道找漂亮的,这个加的接地气但多余。

4,在男主死后,狗狗的生活没有原版的惨,它不仅有老乡还有卖报大叔天天给报纸,以及重庆是个高温地段,不用经历下雪天。

5,人死得突然能理解八筒也死得突然,最值得吐槽的就是三个人看着狗狗躺下了也不送医院吗,我觉得可以抢救一下的。

6,这个结局画风让我想到了飞屋环游记,八筒等到了它的主人但是变小了,这里应该用大狗才对啊。

漫画质感总的来说还是个不错的电影,而且我觉得中华田园犬比美国狗和日本狗更可爱,为什么买狗都要首选纯种的xxx外国狗呢。

 6 ) 中华田园犬在重庆

明知道会哭,昨晚还是去看了首映,果然在后半段哭得稀里哗啦。

倒不是我想找虐,而是,但凡你养过狗,或者喜欢狗,你就会忍不住想去看看这样的故事。

有时候想,我们要的从来不是全新的故事,而是,一个被认真而巧妙地讲述的已有母题——我们所有的顶重要的母题,实际上都是已有的,比如寻找,复仇,爱情,人和动物之间的感情,等等。

重要的是如何去讲述它。

忠犬八公,不是什么新鲜剧情。

甚至在忠犬八公之前,就有无数义犬的故事在流传,比如19世纪英国爱丁堡的小狗波比的故事——至今那里还有波比的雕像。

讲述狗对主人的忠诚的故事会一再出现,是因为这个母题总会打动人心。

于是必然地,它会一遍又一遍地出现,去打动一代又一代的人。

这种故事,难的地方在于本土化,即如何把母题妥帖地放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这,大概才是我想要去看这部电影的真正理由。

所以,我去看的第一个原因很简单,就是想看看以主角面目出现的中华田园犬。

因为,在好多年里,中华田园犬这个神州大地最常见的犬种,被普遍认为又土气又难看,城里绝没有人会去养,只有农村里会养一些癞不拉叽的“土狗”看菜地。

而看了这部电影,我深切感受到,当“土狗”营养好、被善待、过得健康又开心,它就会非常神气,也非常好看!

当电影里的土狗八筒自由奔跑和游泳的时候,它是多么有生命力啊!

只有当它营养不良、瘦骨嶙峋、毛皮上都是脏污和癞痢,它才会变得难看。

再说个题外话。

前些年我看了纪录片《人类消失后的世界》,动物学家说,倘若失去人类照料,大部分宠物狗是活不下来的,尤其是人类特别培育的品种——体型过小、腿过短、脑袋过大、毛过长,等等。

专家认为,更容易活下来的是“平均的狗”(average dog),也就是样子更像狗的狗。

这些狗终将经过自然的残酷洗礼而成为野外猎食者,它们或许会和狼再次交配,形成新的品种。

“当然,它们不会再变得漂亮。

”他笑笑说。

从那以后,我就对“平均的狗”抱有更大的好感甚至敬意,因为它们有更强的生存能力和韧性,保留着自然进化的可能。

我们的中华田园犬正是这一类型的狗。

我们应该多养这样的狗而不是去选择那些过于精致漂亮的!

在影片结束时,银幕上出现“请领养代替购买,救助流浪动物”的讯息,我不由暗暗下决心,如果这辈子我有可能再养一次狗,我就养一条“像狗的狗”,而且尽量去领养。

看电影结束后的字幕,土狗八筒的幼年、成年、老年,一共有五条狗参加拍摄。

向这五条狗狗的真实又生动的表演致敬!

尤其是幼年八筒,那圆乎乎的身材和嘴角上扬的样子实在太可爱了!

谁能不喜欢绒呼呼的小狗崽子啊!

简直把人的心都萌化掉了。

也怪不得陈教授从一见到它就抱在怀里不肯撒手。

成年的八筒还是很会撒娇。

那么大一个狗,还像小狗娃一样趴在教授怀里,真的是很好笑!

八筒不肯听话地好好在家待着,非要送教授去索道站,可是它一撒娇,教授就没法子了,结果它就养成了每天去索道站接送他上下班的习惯,家里也只得随它。

有一个细节,八筒不愿意离开故乡,跳车的时候前腿受伤了,用三条腿走路,还发出“呜呜呜”的声音,真的很招人疼。

第二个吸引我的点,是电影的背景放在了21世纪初的重庆。

我自己去过两次重庆。

第一次去的那年,《疯狂的石头》火遍全国,索道还是重庆人日常的交通工具。

从缆车往下看,这座奇妙的城市,它是逼仄的,陂陀的,却又拥有奇美的壮阔的江景。

电影里陈教授的家就住在江边的山上,走台阶一层一层地上下。

我在第二次去重庆时候去过这个地方。

走到半山腰,那一片略微平坦的地方,便是陈教授一家的住所。

陈冲演的教授老婆李佳珍,开着一家我们童年很熟悉的那种小卖部,成日阶坐在小卖部外面打麻将。

她纹了眉毛,染了红头发并且烫成细碎的小卷,穿着花的涤纶衣服,那个年代的漂亮阿姨正是那样打扮的。

——一切的一切,如果你经历过,就会说,这电影的场景设计师是懂生活的。

正因为有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地点,八筒被遗弃的原因也讲得很合逻辑。

那时候重庆的城建非常火热,江边老房子大多不保,比如著名的重庆十八梯,当时也都在拆除中。

所以电影中陈教授去世后,李佳珍因房子被拆迁,只得去北京投靠儿子,依依不舍地把八筒留给住在重庆的公寓楼的女儿女婿。

可是八筒住不惯憋屈的公寓,而且小夫妻俩上班,它单独一个被留在家里很抑郁。

所以除了动不动跑出去,害他们俩一顿好找,它还会在家里大搞破坏。

因此两人只得托人把它送去女婿老家乡下,心想到了乡下它就有地方撒欢了。

但是车到索道站附近,八筒挣脱绳子,跳车逃跑了。

从那时起,八筒过上了每天在索道站等陈教授的生活。

你可以说八筒是因为忠义,但何尝不是因为,这里是它的家、是它自在快乐的地方?

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出于八筒的自由意志。

它后来的十年过得很苦,但它又何尝不是开心的呢?

何况,它能这样生活是因为它很聪明。

它不但能找到栖身之处,能养成新的生活习惯,还靠着它自己的“社交”,被报摊老板和棒棒大哥罩着,有吃有喝。

写到这里又是很想哭。

电影里的重庆味儿好浓郁:小麻将、夫妻肺片、索道、嘉陵江,好听的重庆话。

虽然我并不知道正宗重庆话是不是那样的,但是听陈冲讲重庆话真觉得又新鲜又有趣。

陈教授会和李佳珍讲些肉麻话,夸她好看啊,夸她会做菜啊,她就憋着笑意皱着眉头说,“烦死人”。

从没想到冯小刚和陈冲会演这样一对中老年夫妻。

——这是我想去看电影的第三个理由,想看看这个不常见的老戏骨搭配。

陈冲嘛,大美女,一生拍电影搭配的都是顶级帅哥,尊龙啦,梁朝伟啦!

没想到她会和冯小刚搭档,演一对满是市井烟火气息的老夫妻!

讲真,岁月确实会拉近人在相貌方面的差距。

冯小刚老了以后五官模糊了,像个“重庆老汉”了,就和重庆花样妇女陈冲在一起还挺有火花的。

冯小刚演的主角陈教授,八筒的主人,是一个中式的好丈夫、好父亲。

作为丈夫,他是一个“耙耳朵”,听老婆的话,非常顾家。

大概养八筒是这个好丈夫一生唯一一次忤逆老婆吧?

他说:“李佳珍,你喜欢打麻将,我说你什么了吗?

因为你喜欢。

”又指指儿子,“你一天到晚在电脑前,我说你什么了吗?

因为你喜欢。

”又指指女儿,“你喜欢上那个黄毛男的,我说什么了吗?

因为你喜欢。

”然后指指自己:“人,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才叫活着。

我喜欢这条狗,我要养下来。

”李佳珍看起来强势,其实到底是尊重丈夫的。

她取出丈夫背包上掉了的带子,缝成一个帅气的狗环,套在八筒的脖子上。

他们夫妻之间的爱大多是藏在朴素的家常里。

比如陈教授出差前,和李佳珍说:“我们家原来四个人,现在就咱们两个人了,你做这么多菜,怎么吃得下?

这菜你就留在冰箱里吧,等我回来下面吃。

”可是他在三峡考察船上,心脏病发作去世了。

接下来的镜头,李佳珍煮面,煮了三碗,两碗放辣椒,一碗犹豫了一下,没有放(教授虽在重庆多年还是不太会吃辣),然后把冰箱剩的咸菜扣肉做浇头放上去。

她吃起面来,眼泪簌簌而下。

作为父亲,陈教授就是个高语境文化中的含蓄长辈,不怎么会表达。

女儿出嫁的时候,他会在酒席中途独自跑上天台抽烟,问陪在他身边的八筒:“你知道人为什么喜欢放炮仗吗?

因为心里头难受,就想弄出响声来。

”但他不会直接去和女儿说:“我爱你,我好舍不得你。

”儿子去北京的时候,晚上他一言不发地牵狗出门,却是冒雨跑去相熟的摊头,买了大份大份重庆人爱吃的卤味给儿子带走。

早上他带着八筒去火车站送儿子,因为心脏问题,他停下休息好久,没能出现在站台。

他也不会直接去和儿子说:“我爱你,我舍不得你。

我去送你了,可是生病没有赶上。

”——对于心理学家所说的“高语境”下长大的人,直抒胸臆太难了,简直算是有沟通障碍,但他的爱是真实的,润物细无声的。

但是,对“小儿子”,也就是小狗八筒,他的爱是直接而浓烈的。

八筒对他的爱也是。

大概这是因为小动物的单纯天真吧?

你没有办法去含蓄地爱一个小动物……你要直接地夸奖它,抱它,抚摸它,给它明确的指令,和它之间的交流要像学龄前儿童那么直接。

于是,八筒天天陪着他上下班;他带着八筒出去游泳;八筒找到一块大骨头要埋起来,他帮八筒一起刨坑……这些时光仿佛是驻留在童年一般,把他从社会角色里解脱了,带给他纯粹的爱和陪伴。

他这么喜欢八筒,他说过“人要活在自己的喜欢里”,所以你会觉得,他的喜欢是得到了百分百的回报啊,真好。

电影的前半段是八筒和教授一家人的相处,后半段是八筒独自生活在废墟中,每天等待教授回家。

看到后半段,电影院里不再有嘈嘈切切的议论、笑声和嗑瓜子声,只有吸鼻子的声音,和窸窸窣窣的抽出纸巾的声音。

讨厌,即使明知道情节,看到这里,大家还是都受不了……狗的感情太单纯,太深,太容易被辜负了。

让你身而为人,感动之余,也感到惭愧。

看完出了影院,还用掉一张纸巾我才算是停住心里的余波。

余话也无需多说,类型片不会吸引所有的观众,但假如你是喜欢这类讲动物的电影,或是,想看看中华田园犬、重庆、冯小刚和陈冲的搭档,我会推荐去看一看,认真的。

 7 ) 哭死,小狗哪里懂什么离别呢,它只知道等待

我在南京读大学的时候,乡下的老家养了一只黄色的土狗。

它没有正经的名字,只有一个潦草的称呼:小黄。

有一年过年回家,我妈开着电动车来接我,小黄跟着跑到了汽车站。

回程的时候,我妈一句“它跑累了”,就让我抱着一只半人高的狗,挤在电动车的后座里,风中凌乱了半个小时。

说实话,那是迄今为止我人生最拉风的场面,几乎刻骨入髓了。

所以,当看到影片里的陈教授费劲巴拉地抱着八筒走出车站,引来众人侧目的时候,我忍不住在心里呐喊:是我!

是我!

这事儿我也干过!

《忠犬八公》引起人共情的自然不止这点滑稽,本土化的剧作编织了很多家庭日常的戏份,刀子嘴豆腐心、处事老道的母亲,搞学术不谙人情世故的异乡人父亲,从事家人看不懂的工作,拥抱时代机遇的弟弟,以及些许恋爱脑、些许叛逆的姐姐。

很多时候,你觉得你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平淡、吵闹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

热闹与孤独重庆是一座很有生活气息的城市。

光影之下的老街,咕嘟咕嘟冒着泡的红油锅,交错横生的阶梯,生动风趣的方言,到处都是随手可触的人间烟火气。

忙碌的人在街边拉活儿,悠闲的人在屋门口打麻将,各有各的声色与热闹。

作为异乡人的陈教授,不太能融入到这种热闹里。

他不会打麻将,操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在方言环境里显得格格不入。

他每天按部就班地上班下班,出差调研,唯一的爱好是看球。

然而,这个爱好是孤独的,没有人同他分享赢球的喜悦,输球的愤懑,甚至答应好替他录球赛视频的儿子转头就能忘了。

他在热闹里感受孤独,直到遇到了八筒。

从前一个人的上班路上,多了一只欢脱的小狗,他们一起走下台阶,路过晨曦照拂的江边,走到车站,又一起离开车站,路过夕阳浸染的江边,登上台阶。

他们一起看球,在家里,在路上,八筒不懂那些输赢的规则,但一点都不影响它陪陈教授停在半道儿,透过人家的窗户看球,也一点都不影响他们一起为胜利欢呼。

面对小狗的时候,人似乎也变成了一只小狗,变得幼稚、直白、热情。

于是我们看到了弱势的陈教授为了留下八筒头一次在家中高声抗辩,寡言的陈教授对着八筒说了很多闲聊的话,正直的陈教授偷拿店里的火腿肠喂给小狗吃,不善厨艺的陈教授撸起袖子给八筒做丸子。

这样的反差感,给陈教授这个角色平添了许多可爱之处。

狗狗虽然不能开口说话,却比人更懂得感情与陪伴。

是八筒亮晶晶的眼神,点亮了陈教授的生活。

离别与等待影片其实一直在讲离别这件事。

早年间的陈教授离开家乡来到重庆生活,找到心仪对象的女儿结婚离家,收到offer的儿子决意奔赴北方,饭桌上的人越来越少,母亲做的饭菜逐渐被剩下,说要回来吃剩菜煮面的父亲,突发疾病骤然离世。

和狗狗相比,人类明显更擅长离别。

我们能明白成长轨迹是怎么回事,明白这世上有生老病死,知道往事不可追,知道一切向前看。

但八筒不懂。

它不懂这个人为什么不出现了,不懂家怎么没有了。

它收集铃铛,保存小熊,用自己的方式拼凑它关于家的记忆。

生锈的铃铛,脏兮兮的小熊,被它当作宝贝一样,陪它度过十年间的日日夜夜。

它在所有物是人非的景象里努力保留那一丝丝熟悉的存在。

没有人能告诉它发生了什么事情,它还保持着从前的习惯,等在平时见面的地方,一天等不到就再等一天,一个月等不到就再等一个月,一年等不到就等上十年。

它当然也没有时间概念,它只知道一直等一直等一直等。

等到那个人出现了,它再摇着尾巴迎上去。

有一种说法,当狗狗进入一个家庭之后,它会把自己视为家庭的一员,在它的世界里,它认为自己和家人没有什么不同。

所以它在它有限的生命里无限地爱人,它用它的方式维护那个给它温暖的家。

穿街走巷,跨过废墟与灰尘,见到那座报纸小山的时候,忍不住潸然泪下。

八筒为陈教授拿了十年的报纸,它也期待有一天他还会出现来拿报纸看的吧。

时代变迁,岁月更迭,人都向前走了,只有八筒还守着废墟里的家。

我相信片子里的最后一幕是真的,相信它最后是等到了它要等的人。

爱与表达人类的情感是委婉的,曲折的,可能需要去猜,去揣度,才能真正明白。

老婆成天嫌弃丈夫,不会打麻将,不懂人情世故,送礼都送不明白。

但实际上她经年累月地包容他的清高,照顾他的起居饮食,尊重他的想法,爱都藏在日常看不见的琐碎里。

父亲看不上儿子鼓捣的东西,不支持儿子背井离乡,但实际上尊重儿子的想法,连夜为儿子采购喜爱的吃食,又早起连跑带喘地为他送行。

父亲离世之后,儿子才对着八筒表示接受到了父亲的爱意。

“那天他也去送我了吧?

”,说出来的那一刻,八筒好像成了父亲的替身,似乎说给八筒听了,父亲也就听到了。

比起人类别扭的情感,狗狗的感情则是直接的、热烈的。

它会扑到你的身上摇尾巴,一点点动静就会马上冲过来,毫不掩饰地表达它的情绪。

它会黏着你,跟着你,陪你做它不懂的奇怪的事情,只要在你身边它就很快乐。

你疏忽了它,它也不会跟你计较,依旧满腔热情地迎接你的到来。

它见不到你,会想方设法去找你。

找不到你,会一直傻傻等你。

你的世界有很多人,但它的世界只有你,它永远一心一意地爱着你。

有时候觉得人类应该跟狗狗去学习一下表达爱的方式,这样面对离别的时候也许可以避免很多遗憾吧。

 8 ) 小狗喜欢往亮堂的地方去

本土化很成功,北方人对重庆倒没什么乡土情节的共情,在成都上学听重庆话还是蛮亲切,共情了冯小刚不懂重庆话不会打麻将,本土化改编增加了沧海桑田的感觉,江岸被侵蚀老房子被拆迁,这种本土化中国人看确实很容易破防😭亲情部分感觉冯小刚演的爹和我爹太像了,说过的话都差不多,他和儿子的相处模式也很像我和我爹,以后如果真要嫁女儿了应该也差不多吧(.)最重要的小狗!

在抖音上看了不少宣发,小狗真的超级可爱,大家对小狗都很好,不过感觉电影弱化了原版里的人狗情,还好最后半个小时拉回来了,看到小狗十年的报纸堆真的完全破防直接哭出来了,小狗死在老家里比美版死在雪中好像更有冲击力,最后有家人陪在身边死在自己的老房子里,教授还是来接他了关于为什么没被狗贩子偷走,影片中也表现出很多人对小狗都很好吧,街坊领居都认识了小狗自然也会留心去保护小狗后来得知了动物组导演就是《流浪33天》的导演,才知道里面的大黄和老去的八筒居然是同一只狗,这种命运感让我在看完电影之后又破防了一次

 9 ) 看完《忠犬八公》中国版一点所思所想

今天是电影的首映(不算点映),离学校比较近的电影院只排了两场电影,笔者选择了19:00的黄金时间场,人数却寥寥无几。

这也正好,因为电影院满是抽泣声的话,只会让我更加无法压抑自己心中的情感。

首先,我想说的是,这部《忠犬八公》相较于美版与日版,丝毫不逊色。

它打破了我心中的固有思想——续作、翻拍最多只能是前作的影子。

我在这部片子上,看到了中国电影新的希望。

(这丝毫不夸张)想拍好忠犬八公这样题材的电影面临着两个主要的问题,一个就是狗狗在电影镜头前的表现,还有一个就是电影重要节点的衔接。

在选角(狗)上,导演一改美版使用秋田犬的老路,使用了更加中国化的本地狗狗。

这是一个比较大胆的尝试,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来自于日本,前面所有版本几乎在选狗上并没有很大出路,一旦得不到观众的认同,那么就会像即将上映的迪士尼《美人鱼》(黑人演员)一样,得到很多人在文化认同上的排斥。

导演深知这方面的弊病,所以在选狗的本土化上还是有一定保留,比如说狗狗的颜色、体型上都选用了与传统秋田犬相似的狗狗。

在镜头表现上,可以看出导演组废了很大的功夫,狗狗被训练的很好,基本可以完成基础指令的动作和视线的转移。

吹毛求疵的话,其实有一个镜头,在八筒小的时候,就对报纸这个物品有着相当大的动作反应,其实当时我就有猜到报纸会变成电影后期一个十分重要的线索。

八筒对报纸的动作反应明显是有奖励机制的,家里有狗狗的人其实也会敏感的发现这一点。

不过这只是小小的细节,也是我自己的看法。

在重要节点的衔接上,我觉得全片最重要的两个节点是1.在教授死后八筒怎么才能脱离其他亲人的监护从而达到电影结尾的重逢与升华2.狗狗最后的结局。

这里我们对标一下美版。

由于笔者美版看的时间有点长了,有些细节的剧情记得不是很清楚,如有说错请见谅。

美版重点刻画了在教授死后,狗狗如何在车站一个人生活,有很多人捐款给它买吃的,把狗狗等待的地点作为旅游景点之类的,但忽略了丢弃这个过程,女主人的搬离显得有些匆忙,为什么不带上狗动机也显得有些讲不过去(好像是有领养剧情的这里我记得不太清)。

当然这也与欧美传统价值观有着一些密切联系。

在这一点上我们再来看中国版的,女主人要搬到北京去住,房东不让养狗,所以女主人把狗给了女儿一家,女儿一家因为狗老是乱跑,在家里捣乱把狗送给了朋友,带回了农村。

两次的辗转,把这个尖锐的,抛弃的剧情给过渡了过去,使这一段剧情不跳脱整体电影的一个感情基调。

似乎家人们的选择都是出于无奈,但是细细想来感情的割舍似乎合乎人情但又感觉不适。

其实养狗的人最能感受这种氛围,如果你真的把狗当作家人的一份子,似乎有些抉择会有让步,当然电影的选择也没错,这个过渡已经是十分完美的了。

再来看结局美版电影把结局的重逢当作后期电影的一个高潮,以这样戛然而止的结尾把思考留给观众(记得是这样的,不太清晰,就算有死亡的情节但也不是重点),当女主人多年以后重逢说出那句 我陪你一起等的时候 电影已经完成了它最后需要有的升华。

中国版没有把死亡当作最后的结束,而是加上了一段重逢,其实这一段在《一条狗的使命》系列电影的结尾也采用过。

最后狗狗与主人相逢在一片无边无际的金黄色草原上(有点古埃及死亡后人会去的地方)。

电影很好的采用了这个重逢的结尾,在一堆报纸前,镜头从现实来到梦幻,他们又回到了相遇的样子。

只是这一次,他们再也不会分开.......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伟大在当今这个社会,我们走进电影院不是为了再被说教,而是去表现我们最真实的情感。

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八筒,它在等待,等待着有一天我们与自己的重逢。

 10 ) 陈敬修走后,就没有人爱八筒了!

全部的泪点都是给八筒的陈敬修走了,老伴儿把狗狗托付给女儿,女儿女婿一家因为八筒一次拆家就把狗弃养了,送去乡下。

路途中丢失了,他们没有再找过八筒,明明知道它可能会回车站。

就是真实的弃养啊。

妈妈在北京也没有想过要找八筒。

流浪了十年啊。

这其他的家人都不如棒棒老乡和报亭的大叔。

除了陈敬修,没有其他家人爱八筒了!!

《忠犬八公》短评

比预想的要好些,重庆拍的很有味道,和记忆中的一样。这片子翻拍翻出了浓厚的本土味道。唯一一点不足的是,不应该安排教授的妻子孩子和八筒重逢,因为事实上他们弃养了他,这样的安排让故事结尾太生硬了。

4分钟前
  • 乱纪元猴子
  • 推荐

翻拍自日本同名电影《忠犬八公》,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山城重庆,配合着重庆特有的地形地貌,改编的很本土化,很生活化,想坐一次长江索道缆车看江景。一条狗,十余年,从收养它开始,到回归它曾经幸福的生长地结束,剧情简单,但感人至深。八筒虽不会说话,但对陈教授的忠义,让人泪目。重庆人自然的生活状态舒适安逸也贯穿始终,有着温馨的人间烟火。一人一狗的双向奔赴,你养我长大,我用一生来等待你的归来。短短两年的快乐,狗狗用一生去怀念。想起那句话,“我们的世界可以有很多人,可狗狗的世界只有我们”。善待动物,善待生命

6分钟前
  • 夏了個夏天
  • 力荐

有点无语,为什么要和狗子父子相称。。。为了迎合现代的一些观众吗?

7分钟前
  • 西凉虫
  • 还行

补,校园映后场。完全为了狗狗打分,其他的不说了。

10分钟前
  • 无我之间
  • 较差

国产电影改编进步之作,三峡背景,方言,冯小刚演技一直不错,做过导演的人知道如何塑造角色,非常自然,陈冲也是无痕迹表演,白举纲、女儿女婿都差,生活化表演不是死鱼眼睛目光无神。“打麻将输赢概率是50%,最后比的是谁活的时间长”这是这个大学教授露怯了的BUG,音乐很赞,长期以来,中国电影的配乐都找不到感觉,普遍音量过大(细品发展中国家都这毛病),这部音乐恰到好处,估计日本配乐在先,照猫画虎其实就行,火车站音乐仍然太大。瘦狗不是小狗,也是个BUG

15分钟前
  • 陶子冬
  • 还行

一只狗让我哭成狗,本土化做得不错,陈冲不是上海人么?咋重庆话说得楞个好?

17分钟前
  • 小侠来了
  • 推荐

原来是当天上映当天看的。讨厌冯小刚。讨厌中国式的情感表达(拧巴、矛盾、受虐狂)。讨厌挠着感情腺求眼泪。不可能再次感动的。

22分钟前
  • Fiddle
  • 很差

电影的改编难度不在落地,人和狗都不需要语言交流,这最大的文化背景差异都凸显不出来,所以这一点不算太难,但是属于这一个范畴的问题还是有瑕疵,一是京腔冯小刚对于重庆的融入,除了职业的解释,而几次方言梗之外,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人。第二是冯小刚在表演和八筒互动的时候,基本就是话痨式的输出,一个人在哪里猛讲,就像很多人看到婴儿就要犯傻一样,有的时候我甚至觉得狗都不亲近他,他没有太有肢体甚至眼神更多的东西。电影在改变上为能不能养狗增加大了篇幅,导盲犬的改编是这样,八公也要这样,喜欢去增加并不重要的问题的篇幅,有的时候很冗长,不如原版浓缩,这里面还包含了一个家庭的元素,一儿一女,生养和教育问题都在里面,元素都有,但诗卷一般的感觉没有做出来。全片最好看的表演仍然在陈冲,她很厉害以不演特色的方式诠释了师奶。

27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结合时代变迁,看的太有感觉了,堆积如山的报纸直接泪目

28分钟前
  • Movie&Life
  • 力荐

狗狗什么都知道,知道你给他的小熊,记得你和他在江边一起埋的肉骨头,夏天的雨夜你陪他一起追逐的光,那些叠成山的报纸啊,索性思念无声,否则将震耳欲聋。我们的十年,它的一辈子。

30分钟前
  • 風立ちぬ
  • 力荐

嵌套一个三峡移民的背景,不能掩盖剧作本身的平庸和镜头语言的匮乏,或者这个电影更适合叫《陈教授和他的狗》。生硬的家庭关系和粗鲁的社会,再辅佐一些爹味,观感实在糟糕。

34分钟前
  • 窨迮
  • 较差

总体上叙事流畅,本土化也不错,但日版里对世态炎凉的社会批判在这里变成了和谐社会的人狗情未了,以狗的不幸来衬托人的善良,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剥削姿态。拆迁的隐喻比较狠,象征着经济发展下精神家园的丧失,有些地方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冯小刚还是显得有点违和,陈冲和狗很好。

37分钟前
  • 麻绳
  • 还行

空间本土化不错

38分钟前
  • 于成
  • 较差

本土化做的真不错 想念重庆

41分钟前
  • 托普希特
  • 还行

日版,美版再到国版,主角的生活背景,人与人表达的情感各异。日版的内敛而节制,妻子说不想狗分散丈夫的爱,丈夫马上咳嗽离桌。美版直接流露表达爱意。国版即使放在重庆这个热闹又直接的城市,爱表达还是如山城,九转十八弯。主人借狗抒爱,八筒与好看的狗交往,主人说它同我一样,喜欢好看的。但三版主人与狗相处都是浑成天然,没有顾忌,喜欢又需要彼此。

43分钟前
  • 靜聽
  • 推荐

大概没有几个人扛得住八筒叼了一地的报纸还有和主人天堂相见这两个催泪时刻,人一辈子可以做很多事,但小狗的心里只有主人,虽然不是很喜欢,还是得承认这个电影对得起这份爱

44分钟前
  • 突然粉碎
  • 较差

如果这样的翻拍也能有如此高的口碑,豆瓣还是最早的那个豆瓣吗?

46分钟前
  • 麦童
  • 较差

真的累了,真的好困,最大的感受就是冯自己才是真正的主角,自己演过瘾了可能,整体节奏,说话呀慢得来,无力吐槽,生怕我们看不到他是主角…… 这么高的评分怎么敢的,去看美版吧

50分钟前
  • Nova
  • 很差

4.6/继承了原作的特性,确实很催泪,冯小刚陈冲的表演也很好。

52分钟前
  • Oasiis
  • 还行

是不是真有病?非要拍这戏。类似故事,不信国内没有。裤子是不是跪得太习惯了。

57分钟前
  • bridge
  • 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