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没机会看到未删节版,我只能从公映版来窥测和拼贴它的原貌。
叙事结构大概是变了,老铁和警察的对话基本起了个剧透的作用,开门见山的一句“老二死了是他的命、替他追凶是我的命”之类的话让后面的故事顿失了悬念,看到后面也会发现,很多重要的情节,比如萧强是怎么从黑煤窑里逃出去的,还有老铁为什么要打折那个童工的胳膊,都是通过旁白交代的。
我以为旁白这个东西用起来是一定要慎重的,一个重要的禁忌是旁白不应承担过重的叙事任务,它应该是叙事间隙的闲笔,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比如王家卫电影里的旁白,和春风沉醉的夜晚里郁达夫的散文、严蕊的词。
但如果人山人海去掉了旁白,观众可能会产生理解剧情上的困难,因为影片的叙事风格过于简洁,以至于很多时候看起来并不那么连贯(不知道是不是中间有删节的缘故),而且不同于传统的公路追凶片,它并没有提供一个完整的有逻辑的线索链,与其说它是铺陈了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建构了一个情境,人物在情境里兀自生长,故事在情境里合理展开,如果观众进入了这个情境,那么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没什么不好理解,如果观众不能进入,那么整个故事对他而言就是没有意义的。
很多人认为影片采取了相对客观的视角,甚至将它的风格定义为伪纪录片,布莱希特往往在此处亮相,晃一晃间离美学的大旗,而我以为观众并非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身临其境,只是我们需要首先明确一个前提。
关于影片所建构的是一个怎样的情境,我以为吴秀波的一句话一针见血,他说这就是一个“动物世界”,为什么一个发生在人身上,发生在人山人海中的故事会是一个动物世界呢,这正是我们需要明确的、也是影片在开头就明确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无政府。
这是一个无政府的环境,无政府的环境相当于卢梭的自然状态,是人类进入社会之前的状态,也就相当于动物世界,没有任何契约的保护和约束,每个人都只能指望自己,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负责,这里存在着最直接最残酷的斗争,弱肉强食是动物世界里唯一的游戏规则。
一旦观众明确了这个规则,就很容易把自己投入到那个情景中去,会问自己,如果换做我我会怎么办,这样就人物的每一步选择就都容易理解了。
在这一意义上,我始终觉得老铁和萧强是同一个人,看上去老铁比萧强更civilized一些,多一些所谓的善良,他找到萧强家里却只跟他的老母吃了顿饭,他被朋友骗了钱也不过是用啤酒瓶给他开了瓢,他也在路上劫了辆摩托车却没有伤人,他给了旅店老板娘一打钱让她把自己的孩子留在身边,他在最后炸煤窑之间还不忘将小孩子的胳膊打折,但在本质上他和萧强是同样的人,他们是黑煤窑的大通铺上仅有的两个睁着眼睛睡觉的人,也是仅有的两个试图在矿井下点火的人,他们都是动物世界里的强者,是尖牙厉爪擅于厮杀的人,是万般挣扎要掌握自己命运的人,是宁愿主动的死也不愿被动的活的人,而正是这样的两个人,在一追一逃的博弈中却被命运引向了同一个束手无策的结局,影片的悲剧性才彰显出来。
影片也在试图去划出一些底线,比如说孩子,我以为是一个重要的符号。
然而这个底线也是模糊的,全片共出现了三个孩子,其中两个都得到了老铁的“照顾”,而唯独是对他自己的孩子,老铁却远没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
我以为在动物世界里是不应该论好坏、分是非的,狮子吃梅花鹿并不说明狮子坏梅花鹿好,狮子只吃成年梅花鹿不是梅花鹿幼崽也不能说明狮子慈悲心肠,只能说每只狮子都有自己生存的方式,每个人也一样。
故事的结局(原版没有政府做主的结局)也告诉我们,动物世界里不存在善恶因果这回事,生存需要的是睁眼睡觉的机警、闭眼办事的果决和远在星辰之外的好运气。
1、非常棒的电影;2、导演非常棒;3、陈建斌演的非常好;4、电影配乐超级赞;在如此体制下仍能剪辑出一部这样的片子,还是不错的。
九十多分钟的电影看的不会困,每一分钟都在思考,下面会怎么样,一开始看不懂的黑煤矿为什么会在下井前要搜身,最后明白,是为了什么。
值得一看。
那些评价低的人,我想你们可能没看懂,或者觉得没意思,那 是因为你们没有看的进去,慢慢感受吧,推荐推荐!
顾小白是我的同乡,他是我二姨村子里的一个娃,后来才出名了成了顾小白。
他做编剧的另外一个获了大奖的戏《红色康拜因》,导演也是蔡尚君,至今没有看过,或者看了忘记了。
这部以收割麦子的麦客为主角的戏,本来可能有非常美的麦田的画面,有《拾穗者》油画般的质感和味道,有顺着康拜因(收割机)一路向北的旖旎,我印象里好像不是这部电影的卖点。
看了《人山人海》,想象得出《红色康拜因》的风格。
艺术片的定位,有时候有优势,有时候也有遗憾。
就《人山人海》来说,艺术片的定位,使导演可以放肆运用长镜头,用寥落的远景表现乡野中国、底层中国的图景。
贵州大山里陈建斌骑着摩托的画面、重庆高架桥的画面、重庆跨江索道下的厕所与小人物、山西黑煤窑奴隶或集中营一样的恐怖画面、陈建斌在黑煤窑里没有办法时一镐一镐挖煤的画面,都让人过目难忘。
让人想到曾经的张艺谋、陈凯歌,他们曾经用同样的手法表现过黄土高原、红高粱地。
艺术片的定位,也使《人山人海》不肯按照剧情片的要求表现剧情,或者,将剧情片中的关键情节还原到普通人的视野及思维习惯中淡化乃至忽视,也是艺术片之为艺术片的特殊之处。
所以,吴秀波作为主演,演的是杀人犯萧强,在开始的情节里几乎没有一个正面特写,以至于他出现时我们恍惚他是不是一个被骗进黑煤窑苦思突围的知识分子。
所以,黑煤窑里的情节常常笼罩在黑暗中,作为观众往往搞不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与剧情有关的关键点。
一句话,作为资深闷片爱好者,都需要倒带来看还云里雾里,不敢想象在电影院里的观众会作何感想。
拍电影不是拍录像,不能指望电影院里的观众看不懂的时候要求回放,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因为它是电影。
此外,三段式情节中,内蒙一节没有深入展开,一个被债主逼得拴起没有长大的猪娃还债的农民,如何凑够这么多钱去追凶,在凑钱的过程中又发生了些什么,也没有交代。
毫无疑问,作为剧情片,一个如集中营一样的黑煤窑的场景足够《人山人海》载入史册。
这段剧情的真实性,与《人山人海》完全脱胎于一个真实的案件一样,有足够多的黑砖窑、黑煤矿其他黑矿、黑工厂作为佐证。
一直到现在,原《时尚先生》主编、现网易主编钭江明还在继续寻找一个叫袁学宇的失踪孩子,到2012年9月23日,失踪2005天。
钭江明每天在微博上转发并一次有一次的追问相关警方,这几乎是一种宗教般的执拗,类似陈建斌所谓的命运。
黑煤窑中令人触目惊心的集中营场面,几乎脱离电影,成为一个黑色的隐喻,这隐喻的内容,愿意向下看的中国人都看得懂。
唯一的问题是,黑煤窑一段如此深邃,以致之前看似荒谬而残酷的杀人抢车等都显得无足轻重,平衡感上出现了严重的失衡。
《人山人海》难得的地方很多,作为中国电影,它呈现的是一个更为真实的中国。
这种反差诡异地存在于中国的任何一个角落,重庆高楼大厦之下的破落城区,五方杂处,是其中一个缩影。
而北京的地下室、城中村,与地上的豪宅以及通过漫长的公交、地铁、城铁线路串联起来的城市,也是一个缩影。
高速增长的中国,离所谓“中国威胁”其实很远,如果你看得清这些年中国的增长一直依靠的是“血煤”、“血电”。
而我可以在繁华到奢靡膨胀、风情到淫荡糜烂的丽江古城一墙之隔的丽江县医院里,看到一个完全不懂汉语的少数民族妇女拿着户口本一遍一遍用大家都听不懂的话说自己的病情,看到在我前面的七个病人中有5个是常年疼痛才来就诊,看到医生面对仰望着他如仰望上帝的病人们,没有给任何一个病人开药方,而是全部心不在焉地问完一遍就开一张检查单去做各种检查。
这也是中国,你不能假装看不见。
不管怎样,蔡尚君和顾小白,都是中国电影的希望,有他们,我们才能看得到我们的生活,新闻联播之外的生活。
祝福顾小白,祝福蔡尚君。
人有病,天知否?
著名演员陈建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获得多项影视荣誉,其《三国》和《中国式关系》更是取得不俗的口碑。
今天我们就要说下他的一部影片——《人山人海》。
《人山人海》其主题和氛围与《三峡好人》、《落叶归根》、《盲山》等现实主义题材,反映当代中国社会中存在的矛盾等作品不无类似之处,取材于生活中确实发生过的事件。
剧情主线影片的剧情主线很简单,陈建斌饰演的返乡农民工老铁死了弟弟,而吴秀波饰演的抢劫杀人的凶手在逃。
公安部门的搜查进程缓慢,老铁决定亲自上路捉拿凶手,最后与凶手在黑矿窑里狭路相逢。
主线之外,发生了老铁赔款、老铁遭遇凶手的寡母、被工友诈骗、追凶无果于乡村法师处算命、重逢陶虹饰演的“前女友”和自己的私生子等支线情节。
真实、共情整部片子有一种仿纪录片的感觉,所以有些观众感觉剧情发展缓慢,其实阐述剧情发展的画外音全被导演摒弃,对剧情的判断只能根据角色的视角来观察。
因此实力派演员陈建斌的演技得到了充分发挥,他在影片里很少对话,全凭老铁的眼神面容表现剧情,通过老铁的双眼,让我们看到了解到了贫穷的边远农村,城镇的贫民窟棚户区城中村,边缘的人群,另类的生活。
他们物质上不能算是赤贫,人们家里还有饭吃,有的人家还有电视机、摩托车。
但精神上的赤贫显而易见。
再塑民魂人有病,天知否?
影片贴近现实生活,它提出了问题,但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答案。
在当时,它使我们认识到: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多么遥远的距离。
但从今天来看,我们已经实现了全面小康。
回首过去,像《人山人海》、《三峡好人》、《落叶归根》、《盲山》这类的影片,他们记录了我们曾经不好的一面,但也反映出在提高民众素质,再塑民魂上,我们上下一心共同实现了全民小康的艰难任务。
电影是时代的记录,让我们知道过去的艰辛,也让我们要有动力创造更好的明天。
如果交给好莱坞,应该是很狗血的却不失精彩的千里追凶片。
不过在这儿谈的是是艺术片,所以好莱坞似的剧情片是不讨论的。
我自己的看法,这个片子真的不怎么样。
导演他没办法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主角全国各地的追凶经历,呈现地片段零散,就是一个故事大纲。
也许是导演没办法把这么多情节都熔铸在一个主角上,毕竟最初的故事是发生在五个人身上,导演的取舍剪裁显得不够成熟,导致这部电影中主角显得不哪么“主”。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不错,就是因为在电影中“秋菊”的确是一个主角。
有人觉得中国需要这种面对现实的电影。
在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句话,相比无聊的烧钱的片子。
但面对现实是一回事儿,表现现实是一回事儿。
如果只是一味的表现中国底层的艰辛,黑暗,哪么还不如去看纪录片,网上有的是,或者也不用太花心思,就在春天里坐下中国从南到北,或从东到西的火车即可。
这样就可以对底层有更深的了解,对本片的“见”与“不见”就有自己的判断。
在这层意义上,贾樟柯早期的电影,之所以难能可贵,不仅是少了那么多“东方主义”场景,也在于少了那么多技巧性的镜头。
这部电影唯一给我印象深刻的地方是在,铁老大把自己的猪给债主那一幕,在中国的现实生活中,老百姓的韧劲和血性恰恰是体现在这种地方。
可惜影片中这种表现太少太少了。
无所事事,四处搜片,在视频平台上看到的这个片子。
看完这个片子,第一个感触,旁白太多了吧。
特别是黑矿那一段,简直是把所有的细节都说给观众了,生怕观众看不明白?
这种解说式电影,真的会让人走神啊。
而且,这个片子是故意这么剪辑的么,小节和小节之间很跳跃。
导演的这种构图、配色、制景明明可以拍成一种沉默、深远、暗流涌动的感觉,但是,我看到的版本却是非常的不流畅。
还有,导演太喜欢用远景了,到了黑矿洗澡那一段,才发现竟然有吴秀波?
然后才开始怀疑,难道最开始那个凶手是吴秀波演的?
好不容易才抑制住拉回进度条确认的冲动。
还有男主的前女友,从轮廓上来讲,看上去很像小陶虹,但是暂停了画面看都没看出来,因为没有近景,所以一直带着疑惑到结尾。。。。。
然后,在影片结束后自动播放的花絮中看到,那就是小陶虹,全素颜出镜。
其实从故事和叙事手法上来说,这个故事有点公路电影的意思,男主在追凶途中遇到的不同的深处生活底层的人和事。
虽然,影片结尾还是人民警察帮他抓住了凶手,让他这些经历变成了一场徒劳的噩梦.......这个结尾非常的不文艺片。
而且导演的叙事方法也有点奇特,类似于这种公路片主角在他的前进的路途中会遇到很多人和事。
通常会把遇到的这些人的情感和视角也表表达出来。
但是这个片子完全是站在男主角的视角看所有的事情。
别人的感情故事都不在导演的讲述内容中。
比如在男主角把他的儿子扔在水塘里,逼着他儿子去乡下;他儿子走了之后,前女友很伤心,然后又有点生气,所以转身自己离开。
在正片里只有一个中景镜头,看到前女友沉默了一下,然后转身扭头离开,然而在花絮中可以看到有小陶虹的近景,她这个时候是泪流满面的。
就是差了这一个流泪的镜头,前女友这个角色的情感表述就相差了很大。
还有男主角被王讯演的假警察、他的老朋友骗的那一段儿。
他的老友怎么想的?
王迅是怎么参与进来的,完全不知道,最后只是用男主角的画外音解释一下。
感觉除了男主角之外,导演好像不关心任何其他人。
总而言之,这个片子也说不上不好,但是看起来就有一点点奇奇怪怪的别扭感。
男主角一路向前,身边走过形形色色的角色,但是这些角色却跟观众无法沟通,中间隔着一层膜。
推荐看官们找找海外版的,中国内地版因为审核问题做了过多修改,并不是特别好看,旁白过多,剪辑混乱,还有某些自以为懂电影的小盆友们,不要再把这部电影归类为文艺片了好吗?
点评之前先看下海报可好?
中国大陆,剧情,悬疑,犯罪,ok?。。。。。。。。。。。。。。。。。。。。。。。。。。。。。。。。。。。。
今天看的电影名字叫做《人山人海》,就?
一句话评价这部电影就是:“《山河故人》版《盲井》”,看着节奏还可以,但总觉得差点意思,不如《天注定》,而且是差很多的那种感觉,故事的脉络开展的很好,但总觉得演绎的故事没那么好。
电影里面,男主讲说:“人人都有命,老二死了,那是他的命;为他报仇,那是我的命。
”男主的弟弟是骑摩托车拉客的人,这天拉了一个客人,结果这个人看上了他的摩托车,拿着大刀捅在了男主弟弟的身体上,五六刀之后,男主的弟弟就失去了生命,不再呼吸了;这个人顺理成章地骑走了弟弟的摩托车,弟弟不仅仅失去了生命,也失去了摩托车。
其实原来人的生命如此地脆弱,一辆摩托车卖了也就五六百块钱吧,结果就因为这五六百块钱,弟弟失去了生命。
人山人海,我找到了你,为弟弟报仇” 人山人海,最后男主找到了杀害自己弟弟的人。
人山人海,最后男主找到了那个逃跑的人。
男主一开始就预料到自己的命运,他一开始就说:“为他报仇,那是我的命。
”结果最后的时候,男主真的耗费很多的时间找到了凶手,人山人海,只有拥有恒心,就能够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比如男主找到了凶手,却没有办法把对方绳之以法,真的可怜可叹。
幸好真实的生活之中,兄弟几个找到了凶手,为自己的弟弟报了仇。
Part 01.漫漫寻xiong路---也是揭开自己生命疼痛伤疤的道路 男主在寻找凶手的过程之中,也在寻找自己的生命。
男主遇到了自己曾经一起工作的人,去到他的地方住的地方之后,又被算计了一把;对方假装自己在卖fen,被警察给抓走了,自己不敢再去送货,让男主去送货,路上让自己的朋友假扮警察---又抢走了男主几百块钱,男主取出了卡上剩余的钱给了这个警察之后,回到住的地方,发现家里没有一个人了,男主才发现自己被骗了。
果然距离远,不知道底细的人,不能够信任对方。
尤其是这种在工作上认识的人,距离远,不知道家在哪里,我们还以为和对方是好朋友,结果不是,大家只是逢场作戏,他的朋友假装好意,结果骗了他的钱。
原来距离远的人,不能够完完全全信任。
Part 02.漫漫寻xiong路---原来我也曾经有过孩子. 之后男主找到了曾经在一起的那个女人,这个有孩子的女人也曾经给男主生了一个孩子;男主的人生还真的是可可怜怜的,即使有了孩子,还是没办法养在自己的身边;即使有了孩子,也没有办法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
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遗憾,人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如意。
其实男主的生活也不如意,男主也并没有拥有什么,结果还失去了更多更多。
大抵人生都是不如意的吧,Part 03.漫漫寻xiong路---黑矿井是真的黑!!!
最后的时候,男主到了矿井那里,到了之后男主才发现自己其实已经跑不掉了,黑矿井之所以黑,就是因为在这种坑害人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才是一个黑矿井。
之前男主遇到危险的时候,不敢吞刀片,现在男主遇到危险的时候,吞下了打火机,并且在矿井里面拉出来,点燃了矿井,让矿井发生了爆炸, 最终救下了所有人。
但是不幸的是:那个凶手跑掉了。
但我相信,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信仰,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执念,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坚守;男主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坚守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情,这样才能完成这一生。
倘若抛开道德的层面解析电影中的人物,萧强的杀人;铁老大第二次出家门时在公路上抢摩托车以及重庆的工友骗钱这些等等便可以被理解。
事实也正是如此,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在生活都没有保证的日子,你怎能奢望他们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铁老大的千里追凶也不过是农村最简单的你伤害了我,我便要你血债血偿。
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不管花多少钱,吃多少苦,哪怕这些钱对家里来说非常需要,但他不在乎,他就是要达到他的目的。
哪怕侵犯到别人的利益(抢劫)。
对于萧强来说也是一样,一辆摩托车,400元,一条人命。
他杀人杀的那么从容淡定,就好像在告诉观众这就是我的生活状况,我需要钱,没啥大惊小怪。
那个工友,就更可以理解了。
穷苦的生活,常年的生活在社会最底层,钱能够改变很多东西。
如何能够不骗?
人性,在现实的压迫下,摇摇欲坠。
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要想从根本提高人民的道德修养,必需首先改善他们的基本生活状况。
吃饱,穿暖,然后才能和谐,相亲相爱。
对于影片的结尾,大陆式的版本也未尝不好,至少让人看到新的希望。
一直以来都想写写电影。
觉得有很多话想说,奈何那些话太多了。
于是就懒惰,觉得最好的文章都在腹中。
今日连续看了几本电影,当年的那种冲动随之而来。
觉得应该写下,怕年纪越来越大将来就会忘记了。
先是看了蔡尚君先生的《人山人海》,顶着威尼斯导演银狮奖的光环。
但我对它的兴趣却来自男主角陈建斌。
对这部电影来说,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导演给了他无比狭小又无比广阔的表演空间。
整部戏对白没超过10句。
(或许比这个多)但像这样的表演,我们是见识过的,比如《巫山云雨》里的男主角 《安阳婴儿》里的男主角。
好奇怪,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 男主角大多是这样演绎的。
但如果陈像‘巫山”或者“安阳” 里那样的表演你就会忘了他,忽视他。
但陈先生做到了,他也是一如那样的表演,但你会强烈感受到他无处不在。
故事梗概:陈建斌饰演五哥 千里追凶 找一个杀了他六弟的惯犯 吴秀波饰演。
先说第一个令我打起精神的地方。
五哥随着重庆的工友在贫民区猪笼寨中挨家查看打听凶手的这一大段过程。
由于电影开始就是慢节奏,长镜头居多,使你已经昏昏入睡了,但到了这里镜头开始变得像是手摇摄影机般的紧密。
镜头跟随着五哥一间一间的闯进猪笼寨的每家每户,在狭小的过道上,躲避奔跑的孩子,沸腾着蒸汽的炉子。
吵杂的背景音。
你看到千奇百怪的生活。
但你不会感到茫然,你似曾相识,那些场景现在或者从前的记忆里你都见过。
而且这些家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贫困和没希望。
一扇门打开,里面是相拥而抱看电视的年轻打工者情侣。
一扇门打开,父亲看着艰难拿着比她自己脑袋还大的饭碗正吃饭的女儿。
一扇门虚掩,门外是切菜的妇女。
随着镜头前进,左右腾挪。
家家门里传出来的电视声音忽大忽小。
那些奢饰品的广告,在电影里门内的人们和看电影的我们都是无比熟悉的。
但此时,这些奢饰品的广告在这个场景里好奇怪,太刺耳。
最后一扇门没打开就听到里面的家暴声音,男子厉声的咒骂,和伴随着击打动作发出的女人的凄嚎。
动画片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奢饰品广告的声音,再到女人哀求的声音,如果你不注意就滑过去了。
导演是有意的吗?
想要告诉我们家暴和这些背景音一样的令人忽视?
五哥到底还是推开了这扇门,里面传出好具有攻击性的川话:你看啥子!!!
”(不是应该说“你看个锤子”吗?
)好凛冽的风格!
接下来说说故事的高潮部分,就是结尾。
那现在我不得不提另一部电影,就是李扬先生的《盲井》,又一部中国现实主义电影,《人山人海》的高潮部分和《盲井》一样发生在矿井里。
我还记得那是若干年前的一个下午,无意间放了一本DVD,先前看着就是一部无聊的国产片。
像默片一样很少的对白(看着眼熟吧?
)在幽深的矿井深处,一个憨厚的大哥对二弟嘘寒问暖,二弟懵懂无知感激不尽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但就在转瞬间,大哥拿起榔头狠狠砸向二弟的头部,一下一下的,就像《沉默的羔羊》里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汉尼拔。
那一刻我惊了,震的我目瞪口呆。
我完全没想到有中国导演能拍出这样的情节。
带着强烈的好奇,一口气看完。
好舒服,一气呵成,完美无瑕的电影。
有人提到“傻根”王宝强,就觉得他是走了狗屎运,被白癜风看中,饰演《天下无贼》换个人演都能成功。
有这样想法是令人鄙视的。
在《盲井》里的后大半段,你能看到没上过学没经过正统表演培训过的王宝强那令人惊叹的表演。
那可是他第一部电影。
这也是李扬先生的导演处女座,对的,就是这部电影《盲井》。
看《人山人海》的结尾,我又生出同样的感觉。
在得知吴秀波躲藏在山西矿井时,五哥陈建斌又千里追来。
但一到地方他就发现或许这辈子都出不去了,也报不了仇了。
因为这是个黑矿。
他不但不能将“杀人犯”绳之以法为弟报仇,他自己也会在某个耗尽体力病倒之后的日子里被拉出去活埋。
吴秀波在这部电影里对白更少,只有两句,电影开头的对陈建斌做摩的哥的六弟说“去XXX地”,走到偏僻的地方说“等一下,撒尿”。
就这两句,撒完尿走到六弟身后掏出刀,开捅,一刀接一刀的。
就如盲井里的大哥。
在矿井里吴秀波看到了穷追不舍比他还变态的陈建斌,吴秀波沉默了,我觉得他更应该是崩溃了。
在这个奴隶制的独立社会,四周是如狼的看守。
他们对待抓回来的逃跑者,是用高压水枪点喷到人的胸口,只噗,噗两下,人就死了。
那么留给陈建斌和吴秀波最后对决的方式只有一种了,就是同归于尽。
观察准备了很多天后,当陈建斌在矿井里呕吐出事先吞下的打火机,引燃了瓦斯。
他本人和他的仇恨,吴秀波本人和他的罪恶,还有那几百个新中国红旗下新版的奴隶一同的灰飞烟灭了。
伴随着飘扬的灰絮,矿洞口喷薄的火焰,他们一同葬在本是死的不能再死,枯的不能再枯的原始树木经过千万年转变形成的煤石坑中。
也许漆黑的煤原本就代表着死亡吧!
几万年后陈建斌和吴秀波变成了渣粉混合了黑色也能乔装成煤炭,会不会又一次的相遇?当烈焰燃烧,爆出噼啪作响的声音,那应该是他们的仇恨还在继续吗?
噬缠啃咬了几万年,难道还是不能解脱?
剧情太慢了,不习惯
有点贾樟柯的味道。
想说的可以说出很多,不想说一句话就是“《三峡好人》版《盲井》”
哦黑呀~哦黑呀~
就觉得口音怪怪的,大约因为算贵式川普吧。还是山西黑煤矿最黑。哦,看的是“到头还得靠政府”版, 温吞了
我本不脸盲的...
我就喜歡聽演員說各種方言。
没看懂~千里追凶然后没追着啥~但是要说是反应社会吧~也没反应着啥~不过里面有个情节算是赞同~在外面哪个都不能信哦~说不准就被骗了
看得是乐视网的在线播放的内地“和谐”版,顶多给2星。但是看了网上介绍的威尼斯上映版的介绍,就冲着那个残酷的结局,至少也可以给三星半。
中国 哎 烂 中国人 您受累的
据说看的是天朝阉割版,但我觉得这片阉不阉都那样。
在我和谐社会竟然有搞得跟纳粹集中营似的黑煤矿,这么无法无天的片都过审了难道总局的领导看到中间睡着了只看了画蛇添足的结尾?
节奏太慢,一个走路镜头拖老长,看了10分钟就不想看。#20120808
#上海影城#可惜看的是公映版,面目全非,结局又被硬生生河蟹掉了,警察那句“你办不了的,政府替你办”将之前苦心经营的楼梯全部推翻,而且矛盾重重。据说原版应是另一种结局。此外,无意义的长镜头太多,有一段一度以为是卡壳了;陈建斌无论演皇帝还是演农民都是一付苦逼相。
看的国内删减版 有缺陷
陈建斌太帅了, 演得真好. .
一部伟大的国产片
永远都是中景和远景,镜头永远在侧面或者后面,熬完我就看清陈建斌这一张脸,查找凶手的线索就用独白讲,整个片子毫无剧情可言。演员讲台词总是有种制作痕迹,太假,总之我觉得威尼斯肯定瞎眼了才把它玄金主竞赛单元
有几个细节做得不错(私生子那段,棚屋的长镜头)。但是煤矿那段有点组织不出顺序,走神的厉害。豆瓣最受欢迎的那个影评写的可真是够蠢(就那个未删改版什么什么……)。
我竟然看完了,很多东西都做的太刻意,刻意的生活流、高潮的时候刻意压下来,总是不是一部好电影……